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什麼是土地質量

什麼是土地質量

發布時間: 2021-01-21 13:52:42

㈠ 如何進行土地質量評價

將GIS技術和評價方法有機結合,在理論、方法和技術上對土地質量評價進行了設計和研究 該研究的目的在於提出一套較為完整的以信息技術和模型為支撐、以資料庫為平台的土地質量評價方案對懷化市內的各類土地資源,劃分土地評價單元的質量等級本研究中利用GIS及統計軟體,在資料庫中完成數據的儲存與調用,並提交數字化土地質量評價圖 土地質量評價過程中綜合利用了MAPGIS軟體、建設資料庫採用的VisualFoxPro和統計用的DPS軟體評價方法中使用專家選擇法選擇評價因子,利用主成分分析法確定評價因子權重並計算評價分值 資料庫是利用GIS軟體進行土地質量評價的中樞,本研究所有數據的流動都以Visual FoxPro為核心展開,實現了數據流的暢通,對於在大區域下的數據的存儲、整合與調用進行了有益的嘗試 最後,本文以懷化市為例,應用建立的土地質量評價方案進行分析與操作,對全市范圍內土地進行了質量評價,共提交五個等級的土地質量評價結果圖實證研究表明評價結果與懷化市實際土地利用較為相符,並且挖掘出了土地開發潛力,對進行土地結構調整,土地利用、整治、保護措施的擬定等項工作提供了科學依據和參考 本文的特色之處在於將前沿的GIS技術與土地質量評價的理論和方法有機結合,實現了多種國內先進的地理信息系統軟體、統計模型和資料庫的整合,探討了數字化的土地質量評價技術,為土地利用的規劃和管理提供了可靠的依據
標題:土地質量GIS技術主成分分析法評價方法權重計算

㈡ 土地質量及其基本特點

1)土地是自然的產物;土地是由氣候、植被、水文、岩石等構成的自然綜合體
2)土地面積專的有限性;屬土地總面積和人類可利用的面積都是有限的
3)土地位置的固定性;土地的位置在一定時期是保持固定不變的
4)土地質量差異的普遍性;土地的質量特性具有差異性,而且這種差異是普遍存在的
5)土地利用的永續性;人類利用和改良土地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土地利用潛力隨著時間和社會經濟條件的變化而不斷變化

㈢ 土地(耕地)質量最好原則

根據標准地塊需作為其他地塊等別評價和校正參照標準的目的,標准樣地設置版時應該選用代表性類權型農用地中質量最好的典型地塊作為標准樣地,建立其特徵描述和等別衡量的統一尺度和標准,代表區內其他地塊與之進行對照,將能快速准確地衡量其土地質量和土地等別。另一方面,以質量最好作為代表性區域標准樣地設置的標准和尺度,以中等質量或平均質量作為標准和尺度更便於進行全省乃至全國范圍內不同代表類型區域之間土地質量和土地等別的比較。因為對於區域土地質量而言,由於土地質量高低組合的差異,不同區域(縣、市)間土地「中等質量」往往不具有可比性。而質量最好的土地的生產力實際上就是光溫生產潛力,也就是說,不同區域(縣、市)質量最好的土地通過光、溫條件的比較即能建立其優劣對比關系,因此,便於操作。

㈣ 如何改善土地質量

最好是放些糞便或其他有機垃圾,再養一些蚯蚓。畜生或人的糞便及有機垃圾可以作為蚯蚓的食物,蚯蚓糞便就是最好的土壤。

㈤ 城鎮間土地質量與使用價值的差異常用什麼來表示

城鎮間土地質量與使用價值的差異常用不著表示

㈥ 標准樣地土地質量評價指標體系

(一)評價指標選取原則

評價指標的選取必須結合標准樣地的基本特徵,能夠直接或間接地反映標准樣地土地質量的高低;同時,指標本身還應具備有效性與合理性。概括地說,農用地分等中標准樣地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的構築應遵循以下基本原則:

(1)系統全面性原則。標准樣地土地質量的影響因素有很多,標准樣地的質量評價是一種綜合性評價,既要對生態、經濟和社會等影響因子進行評價,又要將它們協調起來,進行綜合評價。

(2)動態性原則。在人類土地利用的影響下,標准樣地的質量等級是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這就決定了標准樣地質量評價應具有動態變化性,評價指標應具有時間概念,要能反映土地質量的現狀和變化趨勢。

(3)相對獨立性原則。影響標准樣地質量的因素很多,在評價指標體系中,各個指標之間應具有一定的相對獨立性,指標內涵不能重復。

(4)科學有效性原則。標准樣地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的構築應建立在客觀、科學的基礎上,並注重指標的有效性,即指標內涵明確,能夠反映標准樣地土地質量的高低,測定方法標准,統計計算規范。

(5)可操作性原則。評價的關鍵在於評價方法是否可以操作、理論研究是否現實可行、指標能否量化、資料是否可以獲取。指標可操作性強,便於選擇統計方法和一定的數學分析方法進行定量評價。

(二)評價指標體系

標准樣地作為區域質量最好的農用地,其評價核心是對土地生物生產力的綜合評價。土地生物生產力一般由光照、熱量、水分、土壤以及土體微環境等因素決定,因此,考慮標准樣地質量最優、產量最高的特徵,可以從光溫條件、土壤化性質、土壤水分與土體微環境等四方面構建標准樣地地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反映標准樣地農用地質量的高低。評價指標體系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為目標層,即標准樣地質量評價總目標;第二層次為因素層,包括光溫條件、土壤理化性質、土壤水分與土體微環境等四大因素,其中,光溫條件、土壤理化性質與土壤水分條件構成標准樣地土地質量的宏觀環境因素;第三層次為指標(或因子)層。

1.光溫條件

光照與熱量是作物進行光合作用的基本要素,光溫條件適宜,土地質量則高,若氣候條件差,土地質量則低。考慮到現有指標的綜合性,可採用光溫生產潛力和氣候生產潛力等指標來反映光溫條件的差異(一般在農用地灌溉有保障的區域採用光溫生產潛力指標,無灌溉保障的地區採用氣候生產潛力指標)。

2.土壤理化性質

土壤是土地的最基本組成物質,土壤肥力的高低直接影響土地質量。土壤肥力主要取決於土壤的理化性質。一般的,土壤理化性質可由土壤類型、有效土層厚度、土壤有機質含量、剖面構型與土壤污染狀況幾個方面來反映。

3.土壤水分

農業土地的利用離不開水資源,水資源狀況直接影響土地質量。水資源狀況好,土地利用率就高,而農用地水資源狀況的好壞則主要取決於降水量、灌溉保證率、排水條件、土壤侵蝕狀況與土壤鹽鹼狀況。

4.土體微環境

作為一個地塊綜合體,標准樣地土體周圍的微觀環境條件也是影響土地肥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主要包括地形地貌、海拔與坡度。一般的,平原地區土地平坦,地形條件好,土地質量相較丘陵地區高,而海拔與坡度超過一定范圍,土地質量則會發生較大變化。

㈦ 土地質量評價有何實際意義

中國在4000年前就有研究土地性質的記載。土地評價體系的產生,已有2000多年的回歷史。20世紀60年代以前,答土地評價目的一般是鑒定土地的等級,作為納稅的依據;70年代以後,國際上才普遍認為土地評價的目的是為制定土地利用規劃服務,為它提供基礎資料和依據,選擇土地利用的最優方案。主要內容有:①查清土地的數量和質量,揭示土地的生產潛力,為土地的合理利用提供自然基礎;②充分考慮自然條件和社會條件,綜合評定土地的適宜性,確定土地合理利用的方向和途徑,為制定合理的用地結構提供科學依據;③明確土地利用的不利因素以及危害程度,以便提出相應的整治、改造和利用措施;④編制土地的質量類型評價報告,為生產和利用部門建立土地檔案、加強土地管理提供依據。

㈧ 土地評價的土地質量評價

土地質量是土地的一項復雜的綜合屬性,意味著土地滿足不同用途的程度,或對某種特定用途的適宜性。如與農業生產有關的可以廣泛運用的土地質量評價的主要指標為:①與種植業生產有關的指標有:作物產量、水源和土壤有效水分、營養源和營養物有效量、根層的氧氣有效量、根系發育的地理條件的適應性、苗床和發芽條件、土地的耕作條件(適耕性)、土壤的鹽化度和鹼化度、土壤毒性(酸性過高)、與土地有關的病蟲害、土壤抗蝕性能、洪泛災害(包括頻率及淹水歷時)、氣溫類型、輻射能及光周期、影響植物生長的災害性天氣(風暴、霜、冰雹等)、空氣濕度、作物成熟所需的乾燥期。②與牧業生產有關的指標有:放牧草地的生產率、影響牲畜的災害性天氣、地方性蟲害及流行病、牧草的營養價值、牧場的毒性(毒草)、植被抗拒退化性能、在放牧條件下土壤抗拒侵蝕的性能、水源距離及飲用水可獲量、與根據地(定居點)的距離。③與林業生產有關的指標有:木材年平均增長量、本地樹種的類型和數量、影響幼樹生長的環境條件、病蟲害、火災危害。④與採集副業有關的指標有:樹木品種、葯用植物、果類、野味、山珍、與根據地(村莊)的距離。⑤與農業經營管理有關的指標有:生產經營單位的可能規模、徵用土地的便利條件、與市場及物質和勞動力供應有關的地理位置、由生產單位到田地或作業區的交通、影響道路修建和維護的地形因素(可進入性)、機械化的可能性和影響機械化的地形因素(可通行性)、自然植被、防止土壤侵蝕的措施。
這些應用於評價的指標大多是變數,表示土地的某一項質量,或表示土地的某一特徵或幾種特徵的作用,每種指標都有一定的臨界值或一系列臨界值,以確定等級界限。並可根據表明各種指標對某項土地利用影響的數學模式,利用計算機中已經儲備的有關地區的具體資料進行對比,預測利用的後果,從而具體評定土地質量。這類數學模式通過實地抽樣調查加以驗證,可以不斷改進,使之更接近實際情況。

㈨ 我國土地質量問題

(一)土地退化問題

我國人均土地資源佔有量只有世界人均佔有量的1/3,而且土壤侵蝕、土地沙化、土地鹽漬化等土地退化問題十分嚴重。據第二次土壤侵蝕遙感調查結果統計,20世紀末我國土壤侵蝕面積355.56×104km2,占調查國土面積的37.42%。黃土高原土壤侵蝕嚴重的43×104km2的土地上,每年流失的肥沃表土厚度平均達到0.5cm;陝西北部和內蒙古南部黃土侵蝕量可達3~5cm/a。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由於土壤侵蝕而失去耕地約4000×104畝。一位外國專家在考察了黃河流域後感慨地說:黃河流淌的不是沙土,而是中華民族的血液。

我國天然草地面積近400×104km2,佔世界草地面積的13%,佔全國國土面積的41%左右,是環繞東北、華北、西部最大的綠色屏障。但其退化問題十分嚴重,約50%~60%的天然草地存在著不同程度的退化趨勢。據統計,我國沙漠化發展的速率驚人,20世紀60~70年代為1560km2/a,80年代為2100km2/a,90年代達到2460km2/a。到90年代末,我國北方由於人類活動導致的現代沙漠化土地已達到38.57×104km2,每年因土地沙化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達540億元。

20世紀90年代中期,我國分布有鹽漬土面積81.8×104km2(現代鹽漬土面積約36.93×104km2,殘余鹽漬土面積約44.87×104km2),潛在鹽漬化土面積約17.33×104km2。主要分布在濱海、華北平原、東北平原、西北半乾旱地區、西北乾旱地區等,可分為以含硫酸鹽為主的松鹽土和以含碳酸鹽為主的鹼鹽土,其對人類生產和生活造成的危害主要表現在使農作物減產或絕收,影響植被生長並間接造成生態環境惡化,且能損壞工程設施,每年所造成的經濟損失估計約20億元。

日益嚴重的環境問題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1972年6月在瑞典斯德哥爾摩召開了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通過了《人類環境宣言》,明確提出要保護包括土地在內的自然資源。1994年6月17日,聯合國在巴黎通過了《聯合國關於發生嚴重乾旱和荒漠化的國家/特別是在非洲防治沙漠化的公約》(簡稱《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包括中國在內的112個國家簽署了該公約。1978年我國批准興建的三北防護林工程是一項國內外矚目、空前巨大的生態林業工程,占國土總面積的42.4%,是我國防治土地退化的首次戰略性舉措。

(二)土地污染問題

20世紀30~80年代發生的包括水俁病和骨痛病在內的世界十大公害事件,使人們開始關注與化學物質有關的環境質量問題。1962年蕾切爾·卡遜(Rachel Carson)的著作《寂靜的春天》(Silent Spring)出版後,立即引起了轟動。這場關於DDT及其他化學物質污染的大爭論,首次揭示了土地生態安全問題。1978年荷蘭學者F.A.F.De Haan在研究荷蘭沙質土壤施肥狀況時,首次提出了「化學定時炸彈」(Chemical Time Bomb,簡稱CTB)這一概念。1990年W.M.Stigliani給出了「化學定時炸彈」的一般概念:「化學定時炸彈的概念涉及一系列事件,其主要指隨著環境(氣候和土地利用)的緩慢變化,使存儲土壤和沉積物中的化學物質活化,引致延緩的但突然爆發的有害效應。」土壤的脆弱度、化學物質的累積量和土地利用方式是對化學定時炸彈起作用的三個主要方面。「歐洲大面積森林死亡事件」是區域性較大規模爆發「化學定時炸彈」的典型實例之一。至此,以化學物質和化學作用為主體引發的土地質量問題,引起了世人的關注。

我國雖然經歷的工業化時間短,工業仍然欠發達,但工農業污染相當嚴重。這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是由農業生產發展所造成的。大量使用化肥、農葯,土地逐漸出現板結,土壤肥力下降。農葯的使用雖然消滅了害蟲,但也傷害了鳥獸蟲蛇,自然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人類生產環境受到嚴重的威脅。而且,大量使用農葯後,農產品食用的有害性增大,影響人們的消費信心。

二是由鄉鎮企業發展所造成的。在農村改革開放之初,經濟二元結構體制制約了農民向城市轉移,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和其他生產要素不能向農村以外的地區和部門遷移,農民只有就地辦鄉鎮企業,摸索出一套「離土不離鄉,進廠不進城」的土辦法,發展農村的工業化,為農村的發展、農民收入增長做出了貢獻。由於這些企業技術落後,雖然環境污染嚴重、能耗高,極大地破壞了農業的生態環境,但對於一些不發達的鄉鎮來說,它們可能是財政收入的支柱。因此,一些地方政府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大會小會上說污染企業早關閉了,而實際上還在生產。

三是由農村盲目開發所導致的。農民因找不到好的致富路,只能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各地興起了開發自然資源的熱潮。開發現有的有限資源成為農民致富的捷徑。但資源是有限的,盲目開發造成了很多不利後果,主要表現為水災、旱災、沙漠化、環境污染、山體滑坡等災害頻繁發生。

四是由地方政府盲目引進項目所產生的。有些地方政府為了本地經濟的發展,對於引進外資往往提供十分優惠的條件,對於一些污染環境、破壞生態的企業也不加以限制,只注重引進的項目數和資金額,而忽視了環境保護。

㈩ 如何認識和評價土地質量

(一)土地質量評價工作迫在眉睫

1999~2002年,中國地質調查局在廣州、武漢、成都地區開展了生態地球化學調查試點工作,採用國家土壤環境質量標准(GB15618—1995),對Cd、Hg、As、Cu、Pb、Cr、Zn、Ni8種重金屬元素進行了土壤環境質量評價和尼梅羅綜合污染指數評價,將國家土壤環境質量分級的一級、二級、三級和超三級分別定義為清潔、輕微污染、中度污染和重度污染。調查評價結果顯示,在自然因素與人為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土壤生態地球化學污染區域之大已超乎想像,土壤環境質量向人們敲響了警鍾;同時,土壤酸化程度也在增強,從而可能加大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對上述三地區的調查還發現,部分糧食和蔬菜中存在著重金屬超標的情況,已引起政府和科學家們的高度關注。2002年國土資源部又在浙江進行了省級試點,並以省部合作調查的方式正式啟動了農業地質環境調查工作。根據國土資源部農業地質環境調查規劃要點,調查規劃總面積266.31×104km2,截至2005年底,共在全國19個省(區、市)開展了農業地質環境調查工作,部署面積105×104km2,分布在我國主要農產區和人口密集區。這項調查工作,採用了1:25萬區域地球化學調查技術,將獲得全部調查區1個樣/4km2、每件樣品54個指標(包括52個元素、pH和OrgC值)的大量調查數據。已完成調查面積約60×104km2,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發現,其中之一就是土地中某些重金屬元素和放射性元素的高值區帶分布在人口密集區。

(二)如何建立科學的土地質量評價方法

上述關於土地質量問題和農產品質量重要性的分析,同時說明了人類關注土地質量問題的原因。人類之所以關心土地質量問題,其根本的原因就在於人類關心自身的生存環境、關心自身的健康與繁衍!政府和科學家們對廣州、武漢、成都三地區的調查結果也顯示,是調查報告中關於土地污染程度和農產品中重金屬含量比例超標的數據令人對這項調查工作刮目相看,對自己生存的環境質量產生憂慮!在全國農業地質環境調查工作的初期,又發現了以長江流域沿江高Cd異常帶為代表的區域性重金屬高值區(帶)。一個潛意識里的推測在困擾著人們——這些分布在農業主產區和人口密集區的重金屬高值區(帶)會對人類產生不利的影響?!

作者從中得到啟示:①土地質量評價工作是一項具有重要科學意義和實用價值的工作;②土地質量評價工作必須關注土地的產出效應,換句話說,土地質量評價的依據應該是土地對人類生存環境是否構成威脅以及威脅的程度。那麼,已經發現和即將可能被發現的重金屬元素和放射性元素的高值區(帶),是否對人類生存環境構成威脅,就成為土地質量評價的關鍵。

土地中存在的高含量放射性元素直接作用於人體,給人們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脅,本書暫且不論,只論土地中重金屬元素對人類的影響。土地中重金屬元素危害人類生存的主要途徑,是通過其上生產的農產品進入人類食物鏈從而對人類的生存和健康構成威脅。實際上,從化學的角度看,土地是由各種化學元素按照不同含量比例組成的,土地中或多或少都含有一定量的重金屬元素,只有當其濃度超過了作物需要或可忍受程度,表現出受毒害的症狀或其上產出的農產品中重金屬含量超過食品衛生標准時,才會對人類生存環境和人體健康構成危害。那麼,土地中重金屬元素含量達到多少就會對農產品質量構成威脅?如何利用農業地質環境調查數據科學評價調查地區土地對糧食質量安全的保障程度?

另外,Cd等元素在農作物可食部位含量的超標問題,與濫用殺蟲劑造成土地污染問題不同,農作物中重金屬元素高含量可能是自然和人為因素雙重作用的結果。那麼,如何從理論上認識土壤中重金屬元素的來源,並為制定土地質量保護對策提供依據?

這些就是作者所關注的,也是作者試圖通過土地生態安全之地學探索,提出農業地質地球化學評價方法的初衷。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