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市地質條件怎麼寫
㈠ 濟南市是如何藉助地質地貌凸顯自身特色風貌
四周高,中間低,小盆地地貌,不利於工業廢氣和汽車尾氣擴散,是觀賞霧霾的最佳城市。
㈡ 地質報告怎麼寫可以給個範文嗎
地質實習報告
地質實習報告是對實習中見到的各種地質現象加以綜合、分析和概括,用簡練流暢的文字表達出來。寫實習報告是對實習內容的系統化、鞏固和提高的過程,是寫地質報告的入門嘗試,是進行地質思維的訓練。報告要求以野外收集的地質素材為依據,報告要有鮮明的主題,確切的依據,嚴密的邏輯性,報告要簡明扼要,圖文並茂。報告必須是通過自己的組織加工寫出來的,切勿照抄書本。
報告章節如下:
第一章緒言,實習地區的交通位置和自然地理狀況(附交通位置圖)、實習的任務、目的、要求、人員的組成及實習時間等。
第二章 地層
首先簡述實習地區出露的地層及分布的特點,然後按地層時代自老至新進行地層描述。分段描述各時代地層時應包括分布和發育概況、岩性和所含化石、與下伏地層的接觸關系、厚度等(附素描圖)。
第三章岩石
描述各種岩體的岩石特徵、產狀、形態、規模、出露地點、所在構造部位以及含礦情況(附剖面圖、素描圖)。
第四章 構造
概述實習地區在大一級構造中的位置和總的構造特徵,分別敘述實習區的褶皺和斷裂。
褶皺:褶皺名稱(如玉皇山向斜),組成褶皺核部地層時代及兩翼地層時代、產狀、褶皺軸向、褶皺橫剖面及縱剖面特徵(附素描圖、剖面圖)
斷層:斷層名稱、斷層性質,上盤及下盤(或左右盤)地層時代,斷層面的產狀,斷層
證據(附素描圖、剖面圖)
闡述褶皺與斷裂在空間分布上的特點。
第五章地質發展階段簡述
根據地層的順序、岩性特徵、接觸關系、構造運動情況、岩漿活動過程等說明本區地質歷史上有那些階段。每階段有那些事件和特徵。
第六章其它方面,包括外動力地質現象。
後記,說明實習後的體會、感想、意見和要求。
報告中文字要工整,圖件要美觀。報告應有封面、題目、寫作人專業、班級、姓名、寫作日期等。並進行裝訂。
㈢ 濟南市的地理環境是怎樣的
濟南位於山東省中西部,南依泰山,北跨黃河,背山面水,分別與西南部的聊城、北部的德州和濱州、東部的淄博、南部的泰安和萊蕪交界。
濟南市位於北緯36°40′,東經117°00′,南依泰山,北跨黃河,地處魯中南低山丘陵與魯西北沖積平原的交接帶上,地勢南高北低。
濟南地形可分為三帶:北部臨黃帶,中部山前平原帶,南部丘陵山區帶。境內主要山峰有長城嶺、跑馬嶺、梯子山、黑牛寨等等。山地丘陵3000多平方千米,平原5000平方千米。最高海拔1108.4米,最低海拔5米,南北高差1100多米。
濟南之所以泉水眾多,是因為它的獨特地形地質構造。濟南處在山東省的心臟地帶,魯中南低山丘陵與魯西北沖積平原,正好把它夾在中間,為一平緩的單斜構造,高差達500多米,市區的地勢自然也就隨之南高北低,這種南高北低的地勢,利於地表水和地下水向城區匯集。
濟南城內百泉爭涌,分布著久負盛名的趵突泉泉群、黑虎泉泉群、五龍潭泉群、珍珠泉泉群、白泉泉群、百脈泉泉群、玉河泉泉群、湧泉泉群、袈裟泉泉群以及平陰的洪範池泉群十大泉群。以上十大泉群均屬「濟南泉群」。濟南城內百泉爭涌,向有名泉七十二之說,流傳甚廣。
濟南老城的泉水分布最為密集,十大泉群中,僅有老城就佔有4個,基本上是現今遊船環城一圈的區域:從黑虎泉出發,經泉城廣場—西門—五龍潭—大明湖公園北側—老東門—青龍橋,密布著大大小小100多處天然甘泉,匯流成的護城河流淌到大明湖,與周圍的千佛山、鵲山、華山等構成了獨特的風光,也成為少有的集「山、泉、湖、河、城」於一體的城市,自古就有「家家泉水,戶戶垂柳」、「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美譽。
除此之外,濟南境內河流主要有黃河、小清河兩大水系,還有環繞老城區的護城河,以及南北大沙河,玉符河,綉江河,巨野河等河流。湖泊有歷下區的大明湖(水源來自趵突泉等泉群)和章丘區的百脈泉,眼明泉等公園內也布有大小泉池。
㈣ 地質報告怎麼寫
地質報告的編寫方法:
附錄!
(規范性附錄)
固體礦產地質勘查報告編寫提綱
!" 』緒論
!" 』" 』勘查目的和任務
簡述勘查目的和投資人、礦山設計單位對勘查工作的具體要求。
!" 』" #勘查工作區位置、交通
說明勘查工作區的區塊編號、勘查范圍和拐點經緯度、礦區位於所在縣級城市的方
位、直距、礦區邊界和面積,經過礦區或鄰近的(現有的或擬建的)鐵路、公路、水路
等重要交通線以及礦區距最近的車站、碼頭、機場的里程(直距、運距)。
!" 』" %勘查工作區自然地理、經濟狀況
概述礦區地形地貌的主要特徵、類型、絕對高度和相對高度,主要河流的最低侵蝕
基準面、豐(枯)水期流量及最高洪水位等。根據有代表性的氣象資料,說明礦區的氣
候特徵、氣溫變化、降雨量、暴雨強度、蒸發量、相對濕度、風力、風向、雷電情況、
雨季和冰凍期、凍土層深度等。說明區內的地震烈度,概述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情
況。
簡述區內經濟概況,包括燃料、電力、供水水源、建築材料、工業、農業、牧業、
人口等。應說明供水水源地、電網名稱、礦區距水源地、電網距離及供水、供電滿足程
度。
!" 』" &以往工作評述
簡述礦床的發現,從發現至本次勘查所進行的地質、物探、化探等各項工作,按時
間先後簡述其工作情況、投入主要工作量、取得的主要地質成果等,並對其成果質量和
勘查、研究程度進行評述。如屬已開採的勘查礦區,應闡明礦山生產建設的規模、生產概況、累計采出礦量及已消耗的資源!儲量。
!" #" $本次工作情況
說明工作的起訖年月、簡要經過、完成的各項實物工作量(插表)、投入資金總額、
取得的主要地質成果、礦床類型及簡要地質特徵、總計資源!儲量、首采區范圍、開發
前景。按不同的類型列出資源!儲量表,並列出其平均品位(按國家規定應保密的礦種
不必列出本表)。
!" %區域地質
以#& $』 』』』比例尺的區域地質調查資料( # & $』 』』』比例尺未做地區,可用# & %』』
』』』比例尺區調資料)為基礎,簡明扼要地說明礦床在區域構造中的位置,區域內對礦
田(床)成因有影響的主要地層及岩漿岩種類、特徵及分布、主要構造的特徵及分布。
!" (礦區(床)地質
詳細說明礦區(床)所在范圍內,對成礦作用有影響和對礦體有破壞作用的地層、
構造、岩漿活動、變質作用、圍岩蝕變;賦礦層位及礦化等特徵。
!" )礦體(層)地質
!" )" #礦體(層)特徵
綜合敘述礦體(層)的總數目、總厚度、含礦率、空間分布范圍、分布規律及相互
關系等。分別說明主要工業礦體(層)的賦礦岩石、空間位置、形態、產狀、長度、寬
度(延深)、厚度、沿走向和傾向的變化規律、連接對比的依據和可靠程度、成礦後斷
層對礦體連接的影響。礦體(層)多時,小礦體特徵可列插表說明。
!" )" %礦石質量
按礦石性質分帶(氧化帶、混合帶、原生帶),分別說明礦石的結構、構造、礦物
成分、有用礦物的含量、有用礦物的粒度、晶粒形態、嵌布方式、結晶世代、礦物生成
順序和共生關系;說明礦石的化學成分,主要有用組分和伴生有用、有益、有害組分的
含量、賦存狀態和變化規律等。對於以物理機械性能為主要評價指標的礦產,則應對其
物理機械性能進行詳細論述。
!" )" (礦石類型和品級
闡述礦體氧化帶、混合帶、原生帶的分布范圍。說明礦石的自然類型、工業類型、
工業品級種類以及劃分的原則和依據。對選冶性能有明顯差異的各類礦石,應詳細說明
其所佔比例和空間分布規律。
!" )" )礦體(層)圍岩和夾石
說明主要礦體(層)上下盤圍岩的種類,近礦圍岩的礦物成分、有用、有益和有害
組分的大致含量、蝕變情況及其與礦體(層)的接觸關系;說明礦體(層)內夾石
(層)的岩性種類、分布規律、數量、有用、有益和有害組分的大致含量、夾石(層)對礦體完整性的影響程度。
!! "! #礦床成因及找礦標志
簡述礦床成因、成礦控制因素、礦化富集規律和找礦標志,指出礦區遠景及找礦方
向。
!! "! $礦區(床)內共(伴)生礦產綜合評價
對於在勘查主礦體的同時綜合勘查的共生礦產、伴生礦產,應進行綜合評價,說明
其綜合勘查的程度、規模、分布規律、礦石質量特徵等。
!! #礦石加工技術性能
!! #! %采樣種類、方法及其代表性
說明各種類型礦石加工試驗樣品的采樣目的、要求(包括投資人、礦山設計單位對
試驗種類和數量的要求)、采樣種類、采樣方法、采樣的工程種類及編號、樣點的數目,
並從礦石類型、樣品空間分布、品位等方面評述樣品的代表性。
!! #! &試驗種類、方法及結果
說明各種類型礦石加工技術試驗種類,採用的加工、選礦方法及試驗流程,並敘述
所取得的各項試驗成果。
!! #! 』礦石工業利用性能評價
根據礦石加工技術試驗結果,做出礦石可選(冶)性能和工業利用性能的評價,說
明礦石中有用組分回收利用和有害雜質處理的可能性,提出共(伴)生組分綜合利用的
途徑。對於礦石類型簡單、或屬於已開發礦床的深部(或走向)延伸部分礦體的勘查,礦
石類型和已開發部分一致或相似,不需進行選冶試驗,僅與鄰近同類型生產礦山進行礦
石類型、結構構造、物質成分等實際資料進行對比的,應對其礦石可選(冶)性、綜合
回收利用情況進行說明。
!! $礦床開采技術條件
!! $! %水文地質
!! $! %! %簡述礦區所處水文地質單元的位置;礦區地形地貌、水文氣象特徵;地下水
的補給、徑流、排泄條件,礦床最低侵蝕基準面和礦井最低排泄面標高。
!! $! %! &論述礦床開采疏干排水影響范圍內各含(隔)水層的岩性、厚度、分布、岩
溶裂隙發育程度;主要充(含)水層的富水性、導水性、水頭高度、水質、水量、水
溫、補給條件及其與相鄰含水層和地表水體的水力聯系程度;構造破碎帶、風化裂隙帶
及岩溶的發育程度、分布、含(導)水性及其對礦床充水的影響;地表水、老窿水對礦
床充水的影響程度。
!! $! %! 』預測礦坑涌水量。確定礦床的充水因素及其水文地質邊界,建立水文地質模型,選擇合理的計算方法及水文地質參數,計算礦坑第一開拓水平的正常和最大涌水
量,估算礦坑最低開拓水平的涌水量,並對水量可靠性進行評述,推薦作為礦山開采設
計的礦坑涌水量。
!! "! #! $礦區供水水源評價。對礦坑水的排供結合與綜合利用的可能性及礦區內可作
為供水水源的地表水、地下水、地熱水、礦泉水的水質、水量進行初步評價。如礦區內
不存在可作為供水的水源地,則應指出供水方向,並提出進一步工作的意見。對鹽類礦
床上、下可能存在的鹵水資源也應進行評價。
!! "! %工程地質
!! "! %! #論述礦體(層)圍岩的岩性特徵、結構類型、風化蝕變程度、物理力學性質
及各種軟弱夾層的岩性、厚度、分布及其物理力學和水理性質;統計各類岩石的&』(
值(岩石質量指標),評述岩體的質量;論述礦床范圍內,特別是對礦床開采、工業場
地布置有影響的斷裂(破碎帶)的規模、性質及分布、充填物的性質和膠結程度,坑內
開採的礦床應論述礦體及其近礦圍岩的節理的規模、產狀、充填物的性質、節理密度、
各類結構面(層面、節理裂隙面、斷裂面、軟弱層面)的組合關系,評述岩體的穩定
性;論述風化帶深度和岩溶發育帶的發育深度,礦區內各類不良自然現象及工程地質問
題。
!! "! %! %結合礦床(可能)的開拓方案,對礦體及其頂底板岩石的穩固性、露天采場
邊坡的穩定性以及礦床的工程地質條件做出綜合評價,預測可能出現的主要工程地質問
題,提出防治意見。
!! "! )環境地質
!! "! )! #闡明礦區及其附近地震活動歷史、地震烈度、地形地貌條件及新構造特徵,
對礦區的穩定性做出評價;評述礦區目前存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和環境
污染問題。
!! "! )! %依據各種自然地質作用和采礦活動對地質環境可能造成的破壞和影響程度,
評述礦區地質環境質量。
!! "! )! )對礦床開采中可能引起的區域地下水位下降、山體開裂、滑坡、泥石流、地
表沉降和塌陷、地表水及地下水的污染、放射性及其他有害物質的污染等環境地質問題
進行預測評價,提出防治意見。
!! "! )! $煤礦應敘述井內瓦斯、煤塵和煤的自燃等方面的基本測試結果,結合井田地
質條件和井田內鄰近生產礦井的有關資料,分析其變化規律,評述其對未來礦井的建
設、生產可能產生的影響。
!! "! )! *深埋礦床和地溫異常礦床,應敘述井田、礦床的地溫狀況,恆溫帶深度、溫
度、地溫梯度及變化;高溫區的分布范圍與分級、地溫背景、熱源。『
!! "! )! "放射性本底值較高的礦床,應對放射性背景值及其變化規律進行論述,劃出對人體有危害的高背景值區。
!! "勘查工作及其質量評述
!! "! #勘查方法及工程布置
說明勘查類型、勘查手段、方法的選擇、勘查工程布置原則、工程間距的確定及依
據。對礦體(層)的厚度、礦石品位、礦產資源$儲量等進行數值和變化系數的計算,
或進行地質統計學方法的分析,說明使用的勘查工程間距對礦體(層)的控製程度,以
及所採用的工程間距的合理性。
!! "! %勘查工程質量評述
說明鑽孔結構、岩礦心直徑及其合理性;鑽孔孔斜和方位角測定所採用的儀器及測
量方法和質量評述;孔深校正、岩礦心採取的質量評述;鑽孔封孔方法、封孔質量檢查
及評述;孔口立樁標記及鑽探班報表質量、岩礦心管理工作評述;簡易水文觀測及其質
量評述;水文地質孔的止水、抽水試驗質量評述;地下水動態長期觀測工作質量評述。
說明槽、井、坑探工程規格、質量,評述其取得的地質效果。
對質量存在問題,但又參與資源$儲量估算的工程,應逐一進行質量評述。
!! "! &地形測量、地質勘查工程測量及其質量評述
簡述控制測量的等級和實測精度;採用的平面坐標和高程系統;地形測量的成圖方
法及質量。簡述地質勘查工程的測量方法及質量。
!! "! 』地質填圖工作及其質量評述
說明礦區地質圖和地質剖面的測制方法及其精度。
!! "! (物探、化探工作及其質量評述
簡述地面物探、化探的工作方法、工作量、資料處理和地質解釋方法、主要成果並
做出質量評述。
說明測井的工作方法、工作量、地質解釋方法、主要成果並做出質量評述。
!! "! )采樣、化驗和岩礦鑒定工作及其質量評述
說明光譜分析、全分析、基本分析、組合分析、物相分析等樣品的採集方法、規格
及其確定的依據;采樣工作質量及樣品的代表性;采樣工作的檢查結果。樣品加工及!
值(縮分系數)選擇的依據。
各種化驗分析內檢、外檢情況及質量評述。
岩礦鑒定工作質量評述
自然重砂、人工重砂、單礦物、同位素年齡及穩定同位素(包括硫、鉛、鍶等)組
成樣、精礦樣品等的加工、分析、鑒定工作質量的評述。
水樣、岩礦物理力學性質測試樣的采樣、測試及其質量評述。
!! *資源$儲量估算
!! *! #資源$儲量估算的工業指標說明有關工業指標的文件、文號,引述工業指標的內容。
!! "! #資源$儲量估算方法的選擇及其依據
從礦體的形態、產狀及勘查工程的布置方式等方面論述所選擇的資源$儲量估算方
法的合理性及其依據,並闡述該方法的主要計算公式。
!! "! %資源$儲量估算參數的確定
論述參與資源$儲量估算的面積、體積質量(體重)、單工程平均品位、塊段平均品
位、礦床平均品位、特高品位、礦體平均厚度等參數的測定、計算和處理方法。
!! "! &礦體(層)圈定的原則
說明根據礦床地質特徵、成礦控制因素及礦化規律等所確定的礦體圈定和連接、內
外推的原則。
!! "! 』資源$儲量的分類
根據礦體的勘查控製程度、地質可靠程度、可行性評價結果,對勘查工作所獲得的
資源$儲量進行分類,說明各類型資源$儲量的具體劃分條件及其在地質空間的分布。
!! "! (資源$儲量估算結果
說明各種類型資源$儲量估算結果、總資源$儲量,各類型資源$儲量所佔礦床總資
源$儲量的比例。資源$儲量估算結果可用附(插)表說明。
!! "! )資源$儲量估算的可靠性
抽取一定數量的塊段用其他方法進行驗算,根據驗算結果來評述資源$儲量估算的
可靠程度。
!! "! "共(伴)生礦產的資源$儲量估算方法及結果
分別說明各種共(伴)生礦產的取樣方法、基本分析或組合樣數目,塊段平均品
位、礦床平均品位的計算方法、資源$儲量估算方法及結果。資源$儲量估算結果可用插
表說明。
!! "! *資源$儲量估算中需要說明的問題
!! *礦床開發經濟意義概略研究
!! *! +論述國內、外資源狀況,市場供求、市場價格及產品競爭能力。
!! *! #概述礦床的資源儲量、礦石加工技術性能及礦床開采技術條件。
!! *! %概述供水、供電、交通運輸、原料及燃料供應、建築材料來源及其他外部條件
的概況。
!! *! &簡要說明未來礦山生產規模、服務年限及產品方案。
!! *! 』簡要說明預計的開采方式、開拓方式、采礦方法、選礦方法、選礦流程等。
!! *! (論述評價方法的選擇及技術經濟指標(類似企業的經驗指標或擴大指標)的選
取。
!! *! )經濟效益計算(附有關表格)及敏感性分析!! "! #簡要說明企業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環境保護問題。
!! "! "對建設項目進行綜合評價,確定礦床開發有無投資機會、是否需要進一步勘查、
是否制定長遠規劃或工程建設規劃。
!! $%結論
!! $%, $對礦床勘查控製程度、地質報告資料的完備程度及其質量等做出概括的、結
論性的評述。
!! $%! &總結礦床成礦基本規律,做出遠景評價。
!! $%! 』評價開采技術條件和地質環境問題。
!! $%! (指出礦床開採的經濟效果。
!! $%! )總結地質工作中的主要經驗教訓及存在問題。
!! $%! *提出對今後生產地質勘查和礦山開採的建議。
註:結論之後附照片圖版,照片圖版也可單獨成冊。
!! $$附圖
!! $$! $勘查工作區交通位置圖(也可作報告正文緒論部分的插圖)
!! $$! &礦區勘查工作程度圖(繪出前人歷次區調、勘查的范圍並註明工作年限和勘查
階段)
!! $$! 』區域地質圖
!! $$! (礦區地形地質圖(包括圖切地質剖面圖、地層綜合柱狀圖、探礦工程分布位
置)
!! $$! )礦區實際材料圖
!! $$! *礦區測量控制點分布圖
!! $$! +物探、化探數據圖、成果圖
!! $$! #采樣平面圖
!! $$! "含礦地層及礦層對比圖
!! $$! $%勘探線剖面圖(有時可與資源,儲量估算剖面圖合並)
!! $$! $$礦體(層)縱剖面圖
!! $$! $&砂礦和緩傾斜礦體(層)頂底板等高線和礦層等厚線圖
!! $$! $』礦體(層)水平斷面圖或中段平面圖
!! $$! $(構造控製程度圖(附主要礦層底板等高線圖)
!! $$! $)資源,儲量估算水平投影或垂直縱投影圖
!! $$! $*鑽孔柱狀圖(全部鑽孔)
!! $$! $+槽探、淺井、坑道工程素描圖(全部工程)
!! $$! $#老硐(窿)分布圖和新老坑道聯系圖!! ""! "#地貌和第四紀地質圖
!! ""! $%區域水文地質圖
!! ""! $"礦區水文地質圖
!! "", $$礦區工程地質圖
!! ""! $&礦區環境地質圖
!! ""! $』井巷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圖
!! ""! $(鑽孔抽水試驗綜合成果圖
!! ""! $)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剖面圖
!! ""! $*地下水、地表水、礦坑水動態與降水量關系曲線圖
!! ""! $+礦坑涌水量計算圖
!! ""! $#礦床主要充水含水層地下水等水位(水壓)圖
!! ""! &%礦體直接頂(底)板隔水層等厚線圖
!! ""! &"工程地質鑽孔綜合柱狀圖
!! ""! &$岩石強風化帶厚度等值線圖
!! ""! &&中段岩體穩定性預測圖
!! ""! &』露天采場邊坡穩定性分區圖
!! ""! &(外剝離量計算及剝離比等值線圖
!! ""! &)等溫線圖
!! "$附表
!! "$! "測量成果表(包括三角點測量成果、各種勘查工程包括勘探線端點測量成果)
!! "$! $鑽探工程質量一覽表煤層綜合成果表、封孔情況一覽表
!! "$! &采樣及樣品分析結果表(全部的基本分析、組合分析、內和外部檢查分析、光
譜分析、全分析、物相分析、單礦物分析等);岩礦鑒定結果表、重砂分析結果表
!! "$! 』煤質化驗成果表(可選性、煤岩、一般分析)
!! "$! (礦石、岩石物理性能測定結果表;岩石力學試驗成果表;
!! "$! )各工程、各剖面、各塊段的礦體平均品位、平均厚度計算表
!! "$! *礦石體重、濕度測定結果表
!! "$! +資源,儲量估算綜合表
!! "$! #塊段資源,儲量表、礦體資源,儲量表、礦床總資源,儲量表
!! "$! "%主要含水層鑽孔靜止水位一覽表
!! "$! ""鑽孔抽水試驗成果匯總表
!! "$! "$鑽孔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綜合編錄一覽表
!! "$! "&地下水、地表水、礦坑水動態觀測成果表
!! "$! "』氣象資料綜合表!! "#! "$風化帶、構造破碎帶及含水層厚度統計表
!! "#! "%礦坑涌水量計算表
!! "#! "&井、泉、生產礦井和老窿調查資料綜合表
!! "#! "』水質分析成果表
!! "#! "(土樣分析試驗結果匯總表
!! "#! #)瓦斯測量結果表
!! "#! #"地溫測量結果表
!! "#! ##礦區環境地質調查資料匯總表
!! "*附件
!! "*! "礦石加工技術性能試驗報告。
!! "*! #可行性研究或預可行性研究報告。
!! "*! *工業指標推薦報告。
!! "*! +有關確定工業指標的文件。
!! "*! $勘查許可證或采礦許可證(復印件)。
!! "*! %探礦權人或采礦權人對報告中資料真實性的書面承諾。
!! "*! &投資人或上級主管部門初審意見。
!! "*! 』投資人的委託勘查合同書(或上級主管部門的項目任務書)、委託(預)可行
性研究合同書、委託監理合同書。
!! "*! (勘查監理單位和監理人資格證書(復印件)、項目監理報告。
!! "*! ")礦產資源儲量主管部門對資源,儲量的評審認定文件(本文件在報告評審認定
之後補入)。
!! "*! ""記錄有礦床全部鑽孔孔口坐標、測斜資料、樣品化驗分析數據的軟盤或光碟;
記錄有礦床全部探槽、淺井、坑道工程測量數據和全部樣品化驗分析數據的軟盤或光
盤;記錄有主要圖件的軟體光碟。
㈤ 濟南土地是什麼地質
濟南市土壤類型依地形、水文、氣候、植被、母岩、母質等自然條件的差異及人為生產活動的影響,在全市范圍內由南到北、從高到底,依次分布著顯域性土壤棕壤、褐土,隱域性土壤潮土、砂姜黑土、水稻土、風砂土6個土類,13個亞類,27個土屬,72個土種。
一、棕 壤 又稱棕色森林土,是在暖溫帶濕潤半濕潤,落葉闊葉林下形成的地帶性土壤。全市共有399.7平方公里,佔全市總土壤面積的9.1%。集中分布於長清、歷城、章丘三縣南部砂石低山丘陵區,海拔一般在200~988.8米之間。此土體通體無石灰反應或表層有微石灰反應,PH值為6.5~7,一般呈微酸性,有明顯的的淋溶作用、粘化作用和生物積累作用。在酸性岩山區,從上到下分布著兩個亞類:(一)棕壤性土是棕壤發育處於最年幼階段的亞類。分布於濟南市南部由酸性花崗岩、片麻岩等組成的低山、丘陵的中上部,母質為酸性岩的殘、坡積物。土壤的主要特點是層薄質粗,一般厚度僅10~30厘米,下部為半風化的母岩。土壤呈微酸性,無石灰反應,顏色隨岩性不同而異,質粗礫多,孔隙大,疏鬆,不抗旱,保水保肥能力差,養分貧瘠,是山地丘陵區最瘠薄的土壤。土壤無剖面發育,只有在荒草坡或林地有厚約5~10厘米的草根層(A層),其下即為母岩的半風化物(C層),故剖面構型多為A-C型。因山高坡陡,植被稀疏,水土流失嚴重,是一種侵蝕類型的土壤。現狀一般是林地與荒草地,其中一部分已辟為農田,是地瓜、花生的重要產區。(二)普通棕壤是棕壤土類中面積最大,最有代表性的土壤亞類。它集中分布於章丘、歷城、長清三縣南部砂石山緩坡或丘陵中下部及山麓地帶,所處地形較平緩,土層比較深厚,除部分土壤土層厚60厘米左右外,多在1.5米以上。成土母質多為花崗岩或花崗片麻岩風化物的殘坡積與厚層洪積物,土壤顏色以棕色為主,表層質地多為砂壤土或輕壤土,並有較多的石礫和石英、長石風化碎屑。剖面通體無石灰反應,呈微酸性至中性反應。土壤層次明顯,剖面構型為A-B-C型。淋溶層(A層)之下有較明顯的沉積層(B層),淀積層質地較上層粘重,粘粒膠膜明顯;也常見黑色的鐵錳膠膜;母質層(C層)為明顯的半風化母岩。普通棕壤絕大部分已經墾為農田,林地和果園面積不大。土壤肥力水平較好,保水保肥能力中等,但因地形起伏,地塊小而不平,受侵蝕威脅,又因灌溉條件差,作物產量受到很大的限制。
二、褐 土 褐土又名褐色森林土。這類土壤是在暖溫帶、半乾旱及高溫高濕同時發生的生物氣候條件下,發育在石灰岩(青石山)山地和丘陵地區的地帶性土壤。濟南市是山東典型褐土集中的分布區。褐土面積3252.0平方公里,佔全市土壤總面積的74.1%,是全市面積最大的土壤類型。此土壤,通體較強的石灰反應,PH值7~7.5,呈微鹼性。此外,土壤具有明顯的粘化作用、鈣化作用以及微弱的生物積累作用,還有潮化作用和旱耕熟化作用。在寬廣的褐土帶中,從上而下,從南到北,分布著褐土性土、普通褐土、石灰性褐土、淋溶褐土、潮褐土5個亞類。(一)褐土性土俗稱石渣子土、粗砂土、石皮土等。廣泛分布於石灰岩或砂頁岩以及基性岩組成的低山丘陵的中上部,多為荒草坡或嶺坡梯田,是褐土中受侵蝕影響最重的亞類。成土母質為岩石風化的殘、坡積物,土層厚度均小於30厘米,並含有大量的母岩碎石,薄層礫多特徵明顯。剖面構型為A-C型,表層質地多為礫質壤土,一般剖面無發育,薄層土壤之下即為母岩硬石底。土壤肥力水平低,水土流失嚴重。(二)普通褐土是褐土中面積最大、最有代表性的土壤亞類。廣泛分布於石灰岩山地丘陵和山前傾斜緩平地上。成土母質為坡洪積、洪積、洪沖積物。該土壤剖面構型屬A-B-C型,層次發育完全,粘化作用和鈣化作用都較明顯。表層質地多為中壤,呈褐色;心土(B層)質地較粘重,棕褐色。全剖面均含有游離的碳酸鈣,耕作層下常見假菌絲或碳酸鹽的新生體。石灰反應較強,PH值7.5左右,呈微鹼性。此土壤土層深厚,質地適中,養分含量較豐富,是濟南市糧食的主要生產基地。部分土壤由於多次洪積的結果,土體較淺的部位出現礫石、砂層或砂姜及厚層粘土等障礙層次,影響作物根系下扎,對作物生長不利。(三)石灰性褐土分布於石灰岩山地丘陵山體的中部及下部的近山階地上。成土母質是鈣質岩坡洪積物及黃土母質,區別於普通褐土的主要性狀是土壤剖面通體石灰反應強烈,耕作層下的土壤中都有大量的假菌絲體,土壤通體碳酸鈣含量較高。因土壤所處地形部位較高,坡度大,水土流失嚴重,部分土壤體僅厚60厘米左右,而分布於近山階地上的土壤,雖土體深厚,質地適中,但土壤含有較多的礫石,對耕種管理不便。(四)淋溶褐土零星分布於石灰岩低緩丘陵及山前傾斜平地上,與普通褐土鑲嵌。成土母質為坡洪積物和紅土母質。在性狀上屬普通褐土與普通棕壤的過渡類型。區別於其他褐土亞類在於淋溶作用較強,土壤通體無石灰反應,碳酸鈣含量甚微,一般在1%以下,無鈣積層。但PH值高於棕壤為中性至微鹼性。此外,在底土層中粘粒膠膜也較明顯。該土壤土層深厚,質地中壤,下部稍緊,保水保肥,無障礙因素。(五)潮褐土俗稱「夜潮土」。分布於山前緩平地褐土與潮土交接地帶上。成土母質為沖積物。土壤地下水位淺,平均4~6米,有時毛管水可達地表,土壤表現潮性,土壤剖面下部常出現銹紋銹斑,其他性狀與普通褐土相同。土壤土層深厚,質地適中,耕性良好,灌排設施較完善,基本無乾旱威脅,加之耕作比較精細,故土壤熟化程度高,是濟南市最好的土壤類型。
三、砂姜黑土 砂姜黑土是一種具有「黑土層」和「砂姜層」的暗色土壤。濟南市僅有石灰性砂姜黑土一個亞類,主要分布於章丘、歷城兩縣白雲湖周圍,在平陰縣東部孝直鎮和店子鄉亦有少量的分布。土壤面積47.3平方公里,佔全市總土壤面積的1.1%。此類土壤所處地形平坦低窪,地下水排泄不暢,地表常有積水現象。成土母質為湖積物,分為「黑土裸露」和「黃土覆蓋」兩個土屬。土體下部有灰白色的土層或黑土層及砂姜,通體石灰反應強烈。濟南市砂姜黑土多為黃土覆蓋類型,表層質地適中,易於耕作。通常在100厘米左右出現砂姜,下部有黑土層;砂姜多為面砂姜,不成層,一般不影響耕作。因受人為耕作影響,部分土壤較肥沃,產量較高。局部土壤質地粘重並有內澇危害。
四、潮 土 分布於沿黃地區,為黃河沖積母質所形成的潮土。土壤面積586.1平方公里,佔全市總土壤面積的13.4%。此類土壤是受地下水潮化作用影響,經過耕作熟化而形成的土壤類型。土體深厚,沉積層理明顯,中下層有銹紋銹斑,表層質地則因沉積過程水流快慢影響而有砂,輕、中、重壤之別。通體有石灰反應。共有普通潮土、濕潮土、鹽化潮土3個亞類。(一)普通潮土廣泛分布於黃泛平原,是濟南市潮土中面積最大的土壤亞類。其土壤通體有石灰反應,呈鹼性反應,PH值高於7.5。中下層有大量銹紋銹斑。因受黃河多次泛濫影響,質地多變,依土壤質地分為砂、壤、粘及爐渣菜園土4個土屬,土體構型多為砂粘相間的多種多樣的土壤層次。該土壤分布區是濟南市小麥、玉米、棉花、花生、西瓜的主要產區。局部引黃改種水稻、小麥,一年二作,土壤復種指數較高。但局部地區的60厘米土層質地粘重,耕作管理都較困難,對作物生長不利。(二)濕潮土分布於黃泛平原靠近黃河的封閉窪地上,地下水埋深僅0.5米左右,是在較長期積水或較高位潛水條件下形成的土壤。土色較暗,土質粘重,潛育化明顯,氧化過程較差,有較多的銹紋銹斑,通體石灰反應強烈。濕潮土開墾利用晚,土壤熟化程度低,存在著濕、涼、粘、緊等不利因素,多種植蘆葦、蓮藕等濕生植物。(三)鹽化潮土分布於黃泛平原上,是潮土中附加鹽化過程的土壤。因地下水位淺,多在1.5~2米之間,加之地下水礦化度高,在1~3克/升之間,地下水在土壤毛管孔隙作用下,沿土體上升到地表蒸發,水去鹽留,使鹽分積累在土壤的表層,地面常見鹽霜或鹽斑,尤以乾旱季節最為顯著。土壤20厘米土層含鹽量高達0.1~1.0%以上,危害了農作物的生長,缺苗斷壟現象嚴重。鹽化較重的地段,尚有檉柳、鹽蓬等耐鹽作物種植。耕作層下有銹紋銹斑。通體石灰反應強烈,土壤呈鹼性,是障礙因素較大的低產土壤 。由於實行稻改,灌排設施的改進和增施有機肥料,加強耕作管理,鹽化現象有減弱趨勢。
五、水稻土 分布在濟南市郊區北園、東郊和章丘縣明水鎮,是經過泉水灌溉、人為生產活動而形成的土壤,是我國北方典型的水稻土。土壤面積8.9平方公里,佔全市土壤總面積的0
㈥ 淺論環境地質條件對濟南市東部產業帶建設的影響與防治對策
趙書泉1,2梁鳳英3佟光玉3
(1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北京,101159;2山東省地礦局,濟南,250014;3山東省地礦工程勘察院,濟南,250014)
摘要濟南市東部地區地形地貌較簡單,地層岩性、岩相變化不大,地質構造復雜程度一般,水文地質條件與岩土體工程地質性能良好,因而,其環境地質條件對產業帶的規劃建設是適合的,但區內鐵礦開采、道路建設、房地產開發等人類工程活動劇烈,潛在並誘發了諸如采空塌陷、地裂縫、崩塌等地質災害,從而對產業帶的規劃建設造成危害。因此,一些重要的建設項目應盡量避開地質災害危險性大區。
關鍵詞地質環境地質災害產業帶濟南市
前言
濟南市東部產業帶地處主城區東側,在以濟鋼為代表的傳統工業區和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兩個片區的基礎上,擬規劃發展形成全國重要的軟體產業基地、環渤海灣地區的高新技術產業和高附加值製造業走廊以及山東省的新型工業化基地、技術創新基地和高科技成果產業化基地。規劃建設用地約120km2,人口規模70萬~90萬人。
1地質環境條件概述
1.1地形地貌
產業帶地處丘陵山區的山前地帶,地貌類型較簡單,屬剝蝕堆積地貌類型。區內開闊平原與山丘相間,山丘多為渾圓的饅頭狀,主要有圍子山—丘山—玉皇山(海拔高程250~310m)、鳳凰山(海拔高程218m)等,山坡坡度一般為10°~30°。山體植被較好,主要為耐旱常青的松柏以及矮小的灌木。
1.2氣象、水文
濟南市地處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區,據1952年~2000年降水資料,多年平均降水量644.60mm,年最大降水量1253.85mm(1964年),年最小降水量378.7mm(1999年),年降水多集中在6~9月份,降水量佔全年降雨量的73%。日最大暴雨量334mm(1987年8月26日)。
本區屬於小清河水系,流經該區的河流主要有港溝河、巨野河等,屬季節性河流,僅在汛期大雨時排泄山洪短時有水流,雨後隨之乾涸。
1.3地質與礦產地質概況
濟南東部地區總體上是一個以古生代地層為主體的向北傾斜的單斜構造。區內出露的地層主要為奧陶系碳酸鹽岩夾碎屑岩,新生界第四系鬆散堆積物廣泛分布在山前及溝谷地帶,厚度由南向北逐漸增大,在頓丘一帶出露燕山期輝長岩。
該區奧陶系岩層比較完整,岩溶主要順層發育,地表可見一些溶溝、溶槽、溶隙以及蜂窩狀溶孔等,一般沒有較大的溶洞等。鑽孔資料顯示,地下岩溶形態主要為一些垂向溶隙,局部有小溶孔、洞,直徑可達數厘米。
第四系主要分布在山前平原、山間谷地和山麓坡地上,岩性主要為雜色粘土及紅色、紫紅色砂質、粉質粘土夾礫石,其厚度變化較大,總體趨勢是從南部的山區的山間谷地和山麓坡地向北部平原逐漸加厚。
區內發育北西向的斷裂,如港溝斷裂、孫村斷裂、東梧斷裂等,該斷裂主要發育在古生界地層內,其中東梧斷裂是一條區域性大斷裂,一般被認為是濟南泉域的東邊界。
該區的主要礦種為鐵礦,其成因類型屬於夕卡岩接觸交代型鐵礦床。礦區內構造簡單,主要控礦構造為燕山中期偏基性的閃長岩侵入使中奧陶系灰岩拱起而形成的短軸背斜;成礦母岩為輝石閃長岩、正長閃長岩等,這些岩石也是攜帶礦液上升的載體;圍岩為奧陶系灰岩,其蝕變作用比較弱,以夕卡岩、大理岩等為主。主要賦存在火成岩體的周邊,具有埋藏淺,品位富,規模小的特點,其礦體形態多為似層狀、透鏡狀以及不規則狀等[1]。
1.4岩土體工程地質特徵
區內的岩體主要有堅硬塊狀岩漿岩體、堅硬厚層狀石灰岩體兩類。土體主要為山間谷地鬆散堆積型、山前平原鬆散堆積型兩大類。其中,山間谷地鬆散堆積型主要分布於山間河谷平原區,厚度一般為幾米至十幾米不等,土體為粘性土單層結構。山前平原鬆散堆積型主要分布在山前沖洪積平原及山區坡麓地帶。岩性主要為粉質粘土及含泥礫石層。期內的岩土體一般可作為工業民用建築天然地基[2]。
1.5水文地質條件
1.5.1區域水文地質條件
產業帶位於濟南白泉泉域岩溶水的補給徑流區,北部武家附近是岩溶水強富水地段(武家水源地),水位埋深在45~60m,單井出水量1000~5000m3/d。該處灰岩頂板埋深約200m,第四系厚度大於20m,含水層段埋深在220~270m。
1.5.2礦區水文地質概況
礦區主要含水層為奧陶中統馬家溝組裂隙岩溶含水層,水量隨岩溶裂隙發育情況,大小不一,滲透系數1~10m/d,水量一般為1000m3/d左右。隔水層為緻密狀閃長岩、磁鐵礦等,位於含水層底部,起隔水和阻水作用。
1.6人類工程活動
近年來濟南地區經濟發展迅速,工程地質活動頻繁,由此產生的不良地質現象呈上升趨勢。區內開山採石和公路修建過程中多開挖山體坡角,破壞了原有的應力結構,易造成邊坡失穩,可造成崩塌、滑坡等地質災害。
另外,有關資料顯示,該區鐵礦開采歷史悠久。由於區內鐵礦長期開采,目前已形成了多處采空區,並在部分地段如唐冶至邢村、康山養殖廠一帶發生數起地面塌陷,造成耕田廢棄、部分建築物開裂,並對附近公路、民用建築造成了威脅。
2地質災害危險性現狀
2.1主要災害類型
一般而言,影響建設規劃的地質災害種類主要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及地面沉降等。
根據區內的地質環境條件,產業帶規劃區內一般不具備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產生和誘發的基本條件,但由於礦產開發、道路、房地產建設等人為工程活動的影響,區內發生了不同程度的采空塌陷、地裂縫、崩塌等地質災害。而采空塌陷與地裂縫將對東部產業帶的規劃建設產生重大影響。
2.2地質災害危險性現狀評估
現狀評估主要根據地質災害的規模、危害程度、穩定性等方面來確定其危險性大小。由於本區地裂縫是伴隨采空塌陷的發生而發生的,因而,將這兩個災種放在一起進行評估。
2.2.1采空區基本情況
采空區的分布與郭店鐵礦的開采是一致的,均分布在唐冶—邢村岩體、頓邱岩體的邊緣地帶。位於該區的郭店鐵礦是建國初建礦的,沒有整體設計。開拓方法主要為雙斜井、中央式雙斜井和斜豎井聯合式,井下運輸採取分散運輸方式,每個階段運輸大巷直通主井;由於礦體分散,規模小、形態復雜,其采礦方法主要採用了小分段空場法、高分段空場法、分段崩落法等,開采深度從+10m(水平標高,下同)到-70m。長期的開采,就形成了規模不等、垂向多層分布的采空區。
2.2.2采空塌陷情況與危險性現狀評估
根據野外調查,在康山、唐冶—邢村、釣魚台等礦區附近發現了四處小型地面塌陷(見表1),其形態以小型塌陷坑為主,塌坑外形呈方形或圓形,直徑10~20m左右,誘發的動力因素為鐵礦開采坑道挖掘頂板冒落所致,涉及受災對象主要為農田、公路等,並伴有建築物開裂現象。
表1地面塌陷調查情況表
總體而言,區內已發生的塌陷范圍和規模為小,造成的危害不大,但康山、邢村北塌陷仍不穩定。因此,這兩處采空塌陷危險性現狀評估為大;其他兩處穩定,危險性現狀評估為小。
3對產業帶規劃的影響分析與防治對策
3.1地質環境條件對產業帶規劃建設影響的分析
從區內的地質環境條件分析,區內地形地貌較簡單,地層岩性、岩相變化不大,地質構造復雜程度一般,水文地質條件與岩土體工程地質性質良好,因而,對產業帶的規劃建設是適合的。對產業帶規劃建設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由於岩土工程地質條件良好,一般的建築物可直接採用天然地基;高層或載荷大的建築物,基礎的開挖深度也不大,而且一般不需要降水處理,可大大降低建設成本。
(2)區內深層優質地下岩溶水資源豐富,基本可滿足規劃人口的生活用水和部分工業生產用水。
(3)區內低山與平地、河谷相間分布,有利於生態環境和山水風景區的規劃與建設。
(4)由於區內人類工程活動劇烈,尤其是長期的鐵礦開采,產生了多處較大面積的采空區,在部分地段發生了幾處較小規模采空塌陷,會對產業帶的規劃建設造成不良影響。
3.2地質災害危險性對產業帶規劃建設影響的分析
從地質災害危險性現狀看,在武蔣山—東頓邱、高二庄—南頓邱、唐冶—邢村、章靈等地段位於鐵礦采空區內。雖然原有礦區已經閉坑,但目前仍有零星小礦井開采,使得采空區並不穩定,地質災害危險性大。對產業帶規劃建設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采空塌陷與地裂縫對擬建工程的潛在危害
主要針對規劃的道路工程,從兩方面分析:一是采空塌陷與地裂縫距離擬建道路的距離;二是采空塌陷與地裂縫本身的穩定性。從前面描述的采空區和采空塌陷與地裂縫的調查情況看,唐冶—邢村、沙溝、東頓邱、康山、東山坡、釣魚台—流海、段家墳、章靈等采空區,距離擬建道路10~300m左右,其中在唐冶—邢村、康山采空區內塌陷(或地裂縫)多次發生,表明其狀態仍不穩定;加之在這些采空區內,零星的個體小礦井仍然濫開濫采,更增大了不穩定因素。因而,對擬建道路的危險性大。
(2)建設工程誘發、加劇地質災害的可能性
一是在道路建設工程中,路基土層一般採用振動碾壓實,由於震動頻率和強度較大,對附近的采空區有一定的影響;再就是道路通車後,車輛行駛過程中產生的震動同樣對附近的采空區造成影響。因此,道路建設在某種意義上說會影響采空區的穩定性,加劇甚至誘發新的地面塌陷。
3.3防治對策建議
(1)加強勘察,適當避讓。首先,應盡量避免在地質災害危險性大區規劃建設重要的工程項目;如果一些線狀工程如道路、管線等必須穿過地質災害危險性大區時,建議設計前,除按有關「工程地質勘察規范」要求進行常規項目的勘察外,應特別要求對重點地段加強采空區勘察,使擬建工程與采空區保持適當的距離。
(2)清理零星礦井,保持原采空區的穩定。調查表明,區內國營礦山閉坑後,個體小礦井濫開濫采現象嚴重,至今采礦仍未停止,直接影響了原采空區的穩定性,增大了災害發生的隱患,在此建議有關主管部門採取措施進行治理。
(3)對開挖山腳進行錨固護坡,對道路兩側土坡、沖溝等進行必要的襯砌護坡和綠化,保持邊坡的穩定性。
(4)由於該區處於濟南泉水和武家岩溶水源地的補給、徑流區,因此,應採取適當的環境保護措施,避免污染物進入地下水,對下游濟南泉水和武家岩溶水源地的水質造成影響。
4結論
濟南市東部地區的自然地質環境條件良好,對產業帶的規劃與建設是有利的。但在局部地段存在采空塌陷、地裂縫、崩塌等地質災害,這些地質災害的產生主要與人為地采礦與工程建設活動有關。目前,已在局部地區造成了一定的危害,其危險程度對濟南市東部產業帶的規劃與建設具有重大的影響。經過評估,地質災害危險性大的地段,在對產業帶規劃時,應採取適當避讓等措施,防止對工程建設造成危害,同時也可避免誘發或加劇地質災害。
本文在撰寫過程中,參考了《濟南市城市規劃空間研究報告》、濟鋼集團總公司提交的《山東省濟南郭店鐵礦區閉坑地質總結報告》、山東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提交的《濟南市歷城區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報告》和山東省地礦工程勘察院(原801隊)提交的《1∶5萬山東省濟南市白泉—武家水源地供水水文地質勘探報告》等資料,在此,對提供資料的有關單位和個人表示衷心的感謝。
參考文獻
[1]曾廣湘等.山東鐵礦地質.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
[2]山東省地礦局編.山東省環境地質圖集.濟南:山東地圖出版社,1996.
㈦ 濟南市南部山區的地質條件有沒有可能有地熱資源
濟南南部地質為泰山群變質岩,岩層較厚,沒有深層地裂縫,不具備地熱形成條件。
㈧ 濟南地質構造特點
濟南市位於北緯36°40′,東經117°00′,南依泰山,北跨黃河,地處魯中南低山丘陵與魯西北沖積平原的交接帶上,地勢南高北低。地形可分為三帶:北部臨黃帶,中部山前平原帶,南部丘陵山區帶。境內主要山峰有長城嶺、跑馬嶺、梯子山、黑牛寨等等。山地丘陵3000多平方千米,平原5000平方千米。最高海拔1108.4米,最低海拔5米,南北高差1100多米。市內有齊煙九點,卧牛山、華山、鵲山、標山、鳳凰山、北馬鞍山、粟山、匡山、葯山九座山頭。東南海拔高多為800米左右的山地、西北海拔低多為200米一下的小丘陵,整個濟南呈盆地狀。
地質資源全市有棕壤、褐土、潮土、砂姜黑土、水稻土、風砂土6個土類。粘土、石灰岩、白雲岩、質優量大。「濟南青」輝長岩和「柳埠紅」花崗岩已遠銷歐亞非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已逐步擴大生產規模。礦產資源豐富,主要有鐵、煤、花崗岩、耐火粘土以及銅、鉀、鉑、鑽等多種有色金屬、稀有金屬和非金屬等。特別是石灰岩品位高、儲量大。花崗石的黑色花崗石,質地純正,為國內獨有,多產於濟南的南部山區。
㈨ 濟南市的城市規劃受哪些地質地貌的影響
地貌學角度出發,以濟南市城市建成區及近郊的城市負地貌形態為主要研究對象,對比分析了濟南市城市發展不同階段城市地貌特別是城市負地貌的變化規律,就這種變化所引起的環境效應對城市排水防洪的影響做了調查、研究,並根據濟南市地形特徵及歷史上洪澇災害發生情況確定了城市災易發區。南市區處於泰山山地與華北平原交接的山前平原部位,南高北低,大致呈朝開白的淺盆地形,分低山丘陵、沖洪積平原、沖積平原、蝕余孤山四種地貌類型。建成區及近郊的負地貌形態有湖體、溝道、低窪地和泉群等。大明湖是濟南市建成區內現存的面積最大的天然湖泊。溝道有天然溝道和人工溝道兩類,天然溝道主要為小清河各支流上游,人工或半人工溝道包括小清河主河道、護城河、好子壕、工商河等。低窪地集中分布在建成區北部北園等處。根據城市發展的速度及其特點,將濟南市城市擴展過程分為開埠前、開埠至解放時、解放後至五十年代中期、年至「文革」期間、年以來等幾個階段,總的發展趨勢是建成區的擴展速度越來越快,城市形態隨著城市擴展而不斷演變。隨著建成區的迅速擴展,城市地貌有以下變化建成區所跨地貌類型不斷增加和復雜化。人們首先選擇最佳地貌部位建城,良好的地貌部位被利用後,迫使建成區向地形不理想的地段擴展,濟南建成區所跨的地貌類型由單一的沖洪積平原增加為低山丘陵、洪積平原、沖洪積平原。
㈩ 濟南市大青山地質構造
矗立於朱家尖島南端,與朱家尖大山南北並峙,海拔378.6米,為全島最高峰。因主峰北有大、小四鼓坪(又稱四顧坪、舒姑坪、水姑坪),故當地群眾習稱此山為四鼓坪大山。其范圍北起筲箕灣、青山嶴連線,南至貓跳,界於烏沙門與狼灣海域之間。北坡有簡易公路可直達山巔,有山間磴道交通老鷹崗、大馬潭、四鼓坪、牛頭山和貓跳、彭安,猶有曲徑溝通山上各主要景點。大青山三面臨海,崗巒依海起勢,峰巒綿亘十餘里,靈岩奇石計有二百餘處。因特殊的地理位置,山上常年雲霧纏繞。南端向海伸突,猶如懸浮於烏沙門外洋,故又曰「烏沙懸山」。相傳秦時安期生到東海求仙,曾往來於桃花島和朱家尖之間,並一度在大青山居洞煉丹。主要景觀景點有青山醉霧、石門頭、雲德泉、老虎岩、彌岩瀑布、抗倭石堡遺址、安期洞、歇轎岩,飛來石、風動石、蓮花峰、噴水洞,青山角和兩峰島等。
蓮花峰:蓮花峰居大青山中心,頂峰處有白石嶙峋,與翠綠的青山掩映生輝,狀如碧波中的蓮花,故名。元·《昌國州圖志》有雲:「蓮花峰,與馬秦山碧雲庵對峙,三石層出如蓮花……」蓮花峰頂共有兩處石景歷來令遊人流連忘返,一處略呈三角形的大石塊,石塊上端呈白色,象覆蓋著積雪,猶似日本的富士山,現人稱其為「小富土山峰」。另一處高l米左右的薄石塊並排聳立,這一叢石塊,石面峋嶙尖銳,使人聯想起雲南的石林,故有人稱其為「阿詩瑪石林」。
迎客石:大青山從山腳到山頂有一條公路,旅客乘車上山確也饒有興味。車快到山頂時,
突然在拐彎處擋著一塊大巨石,呈橢圓形,足有二層樓房高,其勢猶如巨漢當道恭迎來客,當地人稱其為「迎客石」。此石長年累月聳立在青山頂峰人口處,歡迎四方遊客來大青山觀光。
碧雲庵遺址:位於打鼓嶺南側。這是一塊平闊的山間谷地,相傳宋代時曾在此建碧雲庵,編輯本詞條於2013年3月8日任存庵基。距庵基約百餘米處的一陡峭山崖旁有一方巨岩,狀若平台,可容數十人或躺或卧。據說當年馬耆禪師常與好友黃魚.年、黃鶴年、張光等在此石上飲酒、賞月、賦詩。後來馬耆師就是坐在此石上「人定」的。
迎客石
碧雲庵遺址四周環護著天馬、蓮花、石鼓諸峰和虎頭岩等峰巒崖嶂,游大青山的旅客,若有幸逢時,碧雲庵遺址還是觀賞、體受「青山醉霧」奇觀的最佳去處。
老虎岩:位於打鼓嶺南約500米的仙桃峰山腰。仙桃峰因狀似仙桃得名。側旁的崗巒稱桃源嶺,路口有一巨岩突兀而立,猶如一隻半蹲著的老虎在守護著桃源,故稱此岩為「老虎岩」。
安期洞:位於煉丹峰側,傳因安期生曾到此居洞煉丹而得名。
據古籍記載,秦始皇東巡時曾與安期生談了三天三夜,秦始皇欲賜安期生「金璧」而不受,毅然來到了東海馬秦山(秦時稱蓬萊山)隱居,覓洞煉丹,並留言數年後到蓬萊山(馬秦山)找他,後秦始皇果然派了徐福、盧生等方土到馬秦山來找過安期生,傳說當年李少君還見到過安期生在吃大如瓜的巨棗。安期生在大青山隱居時,一心煉丹釆葯,為當地老百姓治病,傳說有人在煉丹峰上還
舟山大青山風光
覓到過煉丹石的遺跡。
歇轎岩:在大青山,相傳南宋中書舍人黃龜年因反對秦檜專權被謫後,偕兄弟黃鶴年等來到朱家尖(當時稱馬秦山),隱居於大青山,往來於保寧、碧雲等寺庵,常與眾好友聚會,飲酒賦詩。元。《昌國州圖志》載:「歇轎岩,在馬秦山上,有石平廣五丈許,昔者黃給事結庵山側,往來停車(轎)於此」,故名歇轎岩。
五志士墩:大青山煉丹峰下西荷村近處有個叫「五志士墩」的地方。據書載,明朝末年,張蒼水在舟山抗清,多人蒙難。跟隨張蒼水抗清的五位志士屍體在煉丹峰下擇地掩埋,並命名此地為「五志士墩」以示紀念。今尚有遺址可考。
青山角(海角煙濤):青山角別名貓跳嘴,在朱家尖島最南端。西距噴水洞約 300米,是大青山南脈向海延伸部分,故叫青山角,又因地勢崎嶇險峻,山路凹凸不平,行路需如貓跳一般,故又稱貓跳嘴。青山角為朱家尖海崖石礁薈萃之處。
石門頭和雲德泉:石門頭位於青山嶴西南,四鼓坪西北。乘車到青山嶴後,從傳說由宋朝馬耆禪師開出來的千年古道往上行,曲屈盤旋,經越無數奇石怪岩就到了石門頭。此處岩石崢嶸,中有兩石壁立如門,叫「石門」,入此門可以欣賞地殼運動時期為大青山留下的危崖。故稱此處為「石門頭」。
打鼓嶺和抗倭石堡遺址:打鼓嶺在石門峰後,又叫石鼓嶺,傳說因嶺上有石如鼓,擊之有聲得名。
由石門頭繞過石門峰,只見四面群峰橫空,層巒疊嶂。左側陡峭的山巔上矗立著一座花崗岩形成的石台,台長約50米,寬約40米,高4—20米參差不齊。據稱這里是當年的明軍抗擊倭寇的石堡遺址。
彌陀岩瀑布:位於雲德泉東南,四鼓坪北側,因旁有靈石曰「彌陀岩」得名。
彌陀岩瀑布由四鼓坪的諸多小溪泉匯聚而成,從蒼崖間進落,落差100餘米,紛紛揚揚,如霧似霰,令遊人頓生「水從天半馭雲飛」之情趣。
噴泉洞:海崖洞穴為山海兼勝的朱家尖島重要景觀之一,主要分布在島東部和南端,計有「龍洞」、「烏龜洞」、「噴水洞」等十八處,千姿百態,或以奇奪人,或以險取勝,各顯風彩。這些奇特的海崖洞穴,據專家考證,均為地殼運動及千百萬年岩石風化、山體崩潰或海浪沖刷而成,堪稱大自然的傑作。
噴泉洞又稱噴水洞,每當風潮侵襲,波濤洶涌人洞,碰擊洞壁,海潮在洞壁間迴旋翻滾,轟隆隆作響,聲傳數里,氣勢十分壯觀。洞頂有小洞,人洞的浪潮前涌後推;至此往洞頂激發進射成碗口粗水柱,猶如「蛟龍出水」,騰空飛起,有時可高達30餘米,爾後水柱飛散,猶如天女散花,紛紛揚揚,灑落滿天水沫。如遇晴天,在日光下呈現七彩霓虹,從晦上望去,光耀燦爛,出現「蛟龍吞潮噴水」般的壯麗奇景,常令遊人驚心動魄,目眩神迷,堪稱朱家尖旅遊景觀的一絕。
西峰島:位於朱家尖島西南,大青山西側,岸距約400米。西北一東南走向,島形象一條正向東南遊的金魚,長2.24千米,中間最窄處寬僅200米,面積約1.51平方千米,主峰梅花山海拔187.7米。因與朱家尖島近在咫尺,從遠處望去,猶似朱家尖島西側的一高峰,故曰「西峰」。又因島東面有港可供船隻避西風,故又有「西風島」之稱。全島生態環境良好。周圍有大、小海蝕洞穴十餘處,主要的如:
穿鼻洞:在島南端,因海水長期侵蝕,浪潮沖刷,將山岩購端穿孔如鼻。洞口寬約5米,高約7米,小船可在洞口自由進出。洞深處較窄,崖壁間長有多種貝類,可憑小船採拾。
象洞:島南端龍頭岩左側有上下三洞,右側猶有一狹長的崖洞,這四洞融會貫通,中間拱托起一塊高30餘米的巨岩,狀似大象,大象垂鼻俯視,正抬起右腳,似欲涉海東渡,惟妙惟肖,有入遂稱該洞為「涉海象洞」。
野生水仙花是西峰島特產,每到隆冬季節,水仙花盛發,漫山一片雪白,成為朱家尖風景旅遊區的一處獨特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