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地下地質什麼結構
⑴ 造成上海地面沉降的原因主要是什麼
據來自上海市水務局的一份材料透露,上海的地面沉降已得到有效控制。目前的年均地面沉降量不足歷史上最高年均沉降量的10%。
據介紹,由於採取了地下水開採的控制措施,並用地表水回灌到地下水層,上海目前的年均地面沉降量已降至約10
毫米,而歷史上最高的年均沉降量是110毫米。從1965年起實施地下水人工回灌,累計回灌水量達到6億立方米,這期間上海積累地面沉降量僅為0.218米。據專家說,這個成績在國內沿海城市中「屬領先水平」。
上海從1921年起出現明顯的地面沉降現象,至1965年市區地面平均下沉了1.69米,這是上海歷史上地面沉降最快的時期。據記載,上海從1860年開始開采地下水,至上世紀60年代初年開采量達到2億立方米,為歷史最高峰。
上海是國內最早認識地面沉降危害的城市之一。1965年起對地下水開采實行控制,年開采量開始下降。雖然上世紀90年代由於經濟高速發展,地下水開采又有抬頭現象,但供水管理部門及時推行了計劃用水的措施,而且加快郊區的自來水制水和管網建設,在農村地區提高自來水對地下水的替代率,近年來地下水開采量逐年下降的勢頭較為穩定,目前年開采量已降至9635萬立方米,僅為歷史最高年份的46%。上海還採用了向地下水層回灌自來水的辦法,使地下水位抬高,達到恢復土層彈性,控制地面沉降的目的。
據專家說,影響地面沉降的因素包括:地下水開采,市政工程建設,大型建築物建設施工以及沿海城市特有的地質結構和地質變化。除了控制地下水開采,上海還在大力控制高樓的過度建設,這些措施都與控制地面沉降有關。
地面沉降是沿海城市的一種緩變的地質災害,具有累進和不可逆轉的特性,其影響將長期發生作用。上海瀕江臨海,易遭台風、暴雨、大潮以及長江和太湖流域洪水的侵襲,加之日漸明顯的海平面上升趨勢,控制地面沉降對上海的可持續發展而言「更是顯得至關緊要」
⑵ 地下水層什麼構造
一、潛水
潛水資源抄豐富,天然補給量16.96億立方米/年。開采資源7.49億立方米/年(平均布井法)。潛水層分布廣泛,是地下第一個含水層,以河口—濱海相沉積為主,含水層岩性為亞砂土、粉細砂、亞粘土組成。水化學結構為重碳酸—氯型,礦化度1~3克/升微鹹水,沿海地區有超過3克/升的半鹹水,總硬度18~30德國度。潛水層岩性細,厚度薄,單井出水量不大。
二、承壓水
承壓水始采於清咸豐十年(1860年),英商旗昌洋行在院內開鑿第一口深水井,井深76.8米(252英尺)。上海地區有5層地下深層承壓水,深層承壓水總量5.71億立方米/年,其中淡水資源量2.07億立方米/年。第二至五承壓水總開采資源約5.708億立方米/年,其中75%的開采資源集中在第二、四承壓水層。
⑶ 上海地質特點
西高東低,平均海拔4米。陸地最高處為松江天馬山103米,全境最高處為大金山島104米。
上海為沖擊平原,土質非常松軟。
⑷ 上海市地質環境背景
上海市東臨東海,北靠長江,西與江蘇、浙江兩省接壤,南面杭州灣,系江、河、湖、海動力作用條件下形成的廣袤堆積平原,以長江泥沙堆積為主。全市地勢平坦,略成東高西低的傾斜狀平原,海岸線長449.66Km。
上海地處長江三角洲前緣,基底由前震旦紀變質岩系、震旦和古生代海相碳酸鹽岩以及新生代陸相、海相交替碎屑岩組成。晚第三紀以來,區內新構造運動持續不均勻沉積,相繼沉積了200~350m厚的第四紀鬆散碎屑沉積地層。據鑽孔資料,埋深150m以下地層為下更新世,岩性為雜色粘土和砂互層,屬河流-湖泊相沉積;埋深150m以上屬中更新世、晚更新世和全新世沉積,岩性主要為灰色粘土和灰色砂、粉砂相間,屬海陸互層沉積。第四紀地層既儲存了可供開發利用的地下水資源,又是產生各種環境工程問題的主要地質載體。地表以下至75m范圍內,分布有三層高含水量、高孔隙比、以海相沉積為主的軟弱粘性土地層,其中40m以淺的兩層淤泥質飽和軟粘性土層更具明顯流變特性。這樣的地層結構使得上海成為典型的軟土地基地區,工程基礎施工及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極易誘發或加劇土體的固結壓縮。
第四紀地層是上海地下水資源的主要賦存場所。根據含水層特徵,地下水含水系統可劃分為1個潛水含水層和5個承壓水含水層。據《中國地下水資源》(上海卷),上海市可開采地下水資源量為2.03億m3,開采資源模數為0.5萬~9.6萬m3/Km2。
⑸ 上海地鐵在地面上行使的有那幾條線在什麼段是地下什麼段是地上
跟據現有情況,地抄面及高架段大致如下:
1號線:汶水路-富錦路,錦江樂園-莘庄
2號線:遠東大道-浦東國際機場,龍陽路-張江高科間一段
3號線:江楊北路-上海南站
4號線:寶山路-虹橋路
5號線:閔行開發區-莘庄
6號線:港城路-五蓮路
7號線:美蘭湖-上海大學
8號線:蘆恆路-航天博物館
9號線:九亭-松江新城
10號線:無
11號線:馬陸-嘉定北/安亭
13號線:暫無
⑹ 常見地質災害有哪些 常見的地質結構有哪些
常見的抄地質災害的類型主要有:地震、地面塌陷與地面沉降、地裂縫、沙漠化、水土流失、煤田地下火災、水體污染.此外,還有滑坡、泥石流、凍脹、冰融、鹽漬化、浸沒、海水倒灌、沖刷、沼澤化、淤積、崩塌、熱害等.
地質構造是地殼中的岩層在地殼運動的作用下發生變形與變位而遺留下來的形態。
主要的地質構造有:
1.褶皺:包括背斜和向斜;
2.斷層:包括地壘和地塹!
⑺ 上海地質的介紹
本刊是一個立足上海,面向全國的集地質論壇、城市建設與發展、水文環境地質、工程地質、地學科普、改革與管理、旅遊地質等多個欄目,集科學性、知識性與趣味性為一體的刊物。
⑻ 上海的地面下沉
據來自上海市水務局的一份材料透露,上海的地面沉降已得到有效控制。目前的年均地面沉降量不足歷史上最高年均沉降量的10%。
據介紹,由於採取了地下水開採的控制措施,並用地表水回灌到地下水層,上海目前的年均地面沉降量已降至約10 毫米,而歷史上最高的年均沉降量是110毫米。從1965年起實施地下水人工回灌,累計回灌水量達到6億立方米,這期間上海積累地面沉降量僅為0.218米。據專家說,這個成績在國內沿海城市中「屬領先水平」。
上海從1921年起出現明顯的地面沉降現象,至1965年市區地面平均下沉了1.69米,這是上海歷史上地面沉降最快的時期。據記載,上海從1860年開始開采地下水,至上世紀60年代初年開采量達到2億立方米,為歷史最高峰。
上海是國內最早認識地面沉降危害的城市之一。1965年起對地下水開采實行控制,年開量開始下降。雖然上世紀90年代由於經濟高速發展,地下水開采又有抬頭現象,但供水管理部門及時推行了計劃用水的措施,而且加快郊區的自來水制水和管網建設,在農村地區提高自來水對地下水的替代率,近年來地下水開采量逐年下降的勢頭較為穩定,目前年開采量已降至9635萬立方米,僅為歷史最高年份的46%。上海還採用了向地下水層回灌自來水的辦法,使地下水位抬高,達到恢復土層彈性,控制地面沉降的目的。
據專家說,影響地面沉降的因素包括:地下水開采,市政工程建設,大型建築物建設施工以及沿海城市特有的地質結構和地質變化。除了控制地下水開采,上海還在大力控制高樓的過度建設,這些措施都與控制地面沉降有關。
地面沉降是沿海城市的一種緩變的地質災害,具有累進和不可逆轉的特性,其影響將長期發生作用。上海瀕江臨海,易遭台風、暴雨、大潮以及長江和太湖流域洪水的侵襲,加之日漸明顯的海平面上升趨勢,控制地面沉降對上海的可持續發展而言「更是顯得至關緊要」
⑼ 上海地震最近還會不會有上海的地質結構最大會發生幾級地震
餘震會有的,但上海的地質構造不會發生較大震級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