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國家級地質公園有哪些
A. 陝西翠華山國家地質公園的結語
綜合上述秦嶺造山帶—北秦嶺—寬坪群—翠華山的地質特徵,表明翠華山地質狀況從一個「點」上表徵了區域地質構造的復雜演化過程:
在秦嶺造山帶的造山期,華北、揚子、秦嶺板塊的不斷運動中,常常是某些突出的部位,首先是點接觸碰撞,同時北秦嶺的有些地段有規律出露最早的俯沖碰撞型花崗岩,如柞水(264Ma),翠華山(A型,345Ma)和寶雞(CⅠ、BⅢ、EⅣ等類型,262Ma)等岩體。每期花崗岩漿活動及其特定的岩石類型,都表徵了秦嶺造山帶板塊構造運動的一個特定階段和形式,很好地揭示和反演了秦嶺造山帶構造演化和動力學過程。加里東—海西—印支期,出現大量的俯沖和碰撞型花崗岩,是秦嶺造山帶真正板塊構造發展演化的時期。印支期末出現代表穩定環境的奧長環斑花崗岩和A型花崗岩,表明秦嶺大規模板塊俯沖體制下的擠壓造山作用已經完成,華北與揚子兩大板塊由東向西,從大別山到秦嶺以拼合為一體,統一的秦嶺岩石圈已經形成,開始了板塊內的構造演化階段,繼續著秦嶺造山帶的發展演化歷史。
從翠華山地質構造的剖面、斷層、片理、節理、岩相等分析,翠華山的地質演化及崩塌機理,主要受到兩種因素(或過程)的控制:
(1) 古生代與中生代多期花崗岩與寬坪群圍岩的混合岩化作用,形成今天翠華山地質公園各種類型的混合岩,這種混合岩化過程是翠華山地質演化的內在動力和演化機理。翠華山混合岩類型中注入式混合岩到混合花崗岩的眾多類型表明,在一定的地域范圍內,在多期構造—熱事件作用下,混和岩化受多期多次、多尺度岩漿熔融作用的過程,同時也反映出其交代熔融程度較低的狀況.
(2) 北秦嶺厚皮疊瓦逆沖構造的作用.翠華山地質公園位於寬坪群推覆構造帶上,而寬坪群變形強烈,多期構造疊加置換,新生面理發育.從目前翠華山地質研究的成果來看,要將其疊瓦逆沖推覆構造還原為某一期,仍需要進行更深入的研究,但有一點是清楚的,即翠華山的山峰岩層形成近似垂直的疊瓦狀構造,是與北秦嶺以及寬坪群的多期多次的逆沖推覆構造密切相關的。這種大范圍、大尺度的逆沖推覆構造過程,對翠華山地質公園的這個「點」來講,是巨大的外部動力因素。也正是這個巨大的外部動力,才形成今天翠華山山峰岩層近似垂直的疊瓦狀構造,才為後來山體高空崩塌造就了地質基礎。
翠華山的地質特徵是秦嶺造山帶歷時較長的造山過程的大背景下發生和形成的,並不是某種或某幾種因素單獨作用的結果,而是在主要因素的主導作用下,多種因素(包括內因和外因)在多尺度時空過程中耦合的結果。
B. 陝西翠華山國家地質公園的地質特徵
橫貫於中國大陸中央的秦嶺等造山帶對我國南北地理、氣候、生態、乃至文化分野,無疑起了重要作用。秦嶺造山帶岩漿活動和隆升成山作用的時空分布、強度、活動方式、隆升速率、演化趨勢及其對環境、氣候、災害、生態的控制影響,對全球變化或區域性環境的影響,顯然是至關重要的,將為全球化研究提供重要基礎與依據。
翠華山地處秦嶺北麓,北側距秦嶺北麓大斷層直線距離僅4km,斷裂南盤為北秦嶺厚皮疊瓦逆沖構造帶,簡稱北秦嶺,斷裂北側為第四紀山前洪積傾斜平原,斷面傾角50~70° ,傾向北,走向近東西,為南升北降的高角度正斷層。在太乙峪口斷層地貌清楚,可見清晰的斷層三角面,河西的洪積扇頂部具有走向近東西長約400m的斷層陡坎,北側斷落,實測地形垂直斷距7m,推測斷層在最近5000年來有過活動。
翠華山地質地貌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秦嶺地質發展演化的歷史,並具有構造地質學、地層學、岩相學等多尺度、多層次的已知的和未知的科學意義。
造山帶地質特徵
秦嶺造山帶是經歷長期多次不同造山作用而形成的復合型大陸造山帶,在中國大陸的形成與演化中佔有重要地位。地質、地球物理、地球化學等多學科綜合研究表明,其形成與演化可以概括主要經歷了3個不同構造演化階段:
(1) 晚太古代~古元古代造山帶前寒武紀基底的形成演化(3.01.6Ga)。早期寒武紀結晶基底(Ar—Pt1)的形成包含了現今秦嶺造山帶中分散殘存和包容的各不同成因與來源的非均一拼合結晶岩塊(地塊),這些結晶岩塊(地塊)的構造單位、形成體制及原始歸屬部位、形成與演化等尚不十分清楚。張國偉等(2000)認為,前寒武紀結晶基底的演化應是中國早期地殼的形成演化問題,秦嶺造山帶的演化應從中新元古代開始。
(2)新古代至中三疊世,以現代板塊構造體制為基本特徵的板塊構造演化
(0.8~0.2Ga)。秦嶺是在早前寒武紀先期構造演化基礎上,從新元古晚期到中生代早期作為原古東特提斯洋域的北翼分支逐漸發展,先後於震旦紀和泥盆紀分別開始演化出兩個有限洋盆,即古秦嶺商丹洋盆和勉略洋盆,因而劃出三個板塊:華北、揚子板塊及其之間的秦嶺微盆,它們分別沿商丹和勉略兩主縫合帶俯沖碰撞造山,於晚海西-印支期最後拼合封閉,形成統一板塊大陸。總體概括,秦嶺主造山期板塊構造的一級單元即是三個板塊:華北、揚子和秦嶺板塊和兩個縫合帶:商丹和勉略帶。
秦嶺造山帶主造山期是通過揚子、秦嶺、華北三板塊和兩個洋盆於新元古代至中三疊世依次向北自東而西斜向俯沖碰撞而形成的,主造山期板塊體制的物質建造結構與後主造山期的上疊蓋層組合等形成秦嶺現今地殼的三大構造層的結構基本格架。它們分別構成秦嶺造山帶長期形成發展的各主要一級構造演化階段的組成、結構、主導標志性構造界面與時間序列記錄,成為秦嶺大地構造演化階段劃分的最主要依據之一。其中新元古代~中三疊世是秦嶺造山帶形成與演化的主造山作用時期,秦嶺帶內各主要板塊、地塊間的關系和秦嶺的基本物質組成及其構造骨架是由它所奠定。
(3) 中新生代陸內造山作用與構造演化。中新生代陸內造山作用主要包括:①主造山期後的伸展塌陷構造(T3—J1);②燕山中晚期的陸內造山的逆沖推覆和花崗岩漿活動(J—K1);燕山晚期至喜馬拉雅期的擠壓與伸展構造共存的急劇隆升成山演化(K2—R)。
秦嶺造山帶在中新生代陸內造山作用下發生的板塊間或板內(陸內)多個塊體間、多期次、多層次相互俯沖、碰撞、拼貼、疊覆的復雜過程和發散型的廣泛構造變形,具有多樣性、區域性和復雜性。秦嶺在其長期地質演化歷史中,經歷不同構造發展階段,以不同構造體制的演化和多期不同構造體制下的擠壓收縮與伸展擴張和剪切走滑旋轉構造的反復交替復合深化過程,造成其現今復雜綜合的構造格局、組合與基本形態。
張國偉等(2000)將秦嶺造山帶上部地殼構造幾何學模型與運動學特徵概括為:總體呈現為近東西向狹長展布的不對稱扇狀反向多層次逆沖推覆疊置構造,並疊加廣泛的剪切走滑與擴張伸展構造與東西向趨於三塊裂解的復合型構造幾何學模型,簡稱為東西向不對稱扇狀反向多層次推覆構造疊置為主的復合型造山帶構造模式。
北秦嶺組成特徵
秦嶺造山帶現今基本構造單元劃分為:Ⅰ華北地塊(原華北板塊)南部:Ⅰ1秦嶺造山帶後陸逆沖斷裂褶皺帶,或稱華北地塊南緣帶,Ⅰ2北秦嶺厚皮疊瓦逆沖構造帶;Ⅱ揚子地塊(原揚子板塊)北緣:Ⅱ1秦嶺造山帶前陸逆沖斷裂褶皺帶,Ⅱ2巴山—大別山南緣巨型推覆前鋒逆沖帶;Ⅲ秦嶺地塊(原秦嶺微板塊):Ⅲ1南秦嶺北部晚古生代裂陷帶,或稱南秦嶺北部逆沖推覆構造帶,Ⅲ2南秦嶺南部晚古生代隆升帶,或稱南秦嶺巴山弧形逆沖推覆系;SF1商丹斷裂系(原商丹板塊主縫合帶);SF2勉略斷裂系(原勉略板塊主縫合帶)等。
北秦嶺東西延伸千餘公里狹長一帶,南北最寬約150Km,一般僅80Km,是秦嶺造山帶中從組成到構造最為復雜的地帶,現今地表成大小不一的透鏡狀岩塊以不同級別規模和性質、類型的斷裂為骨架,總體構成指向南的高角度逆沖疊瓦推覆堆置拼合構造,是在原秦嶺板塊構造的華北板塊南緣溝、弧、盆活動大陸邊緣基礎上,發生華北與揚子、秦嶺板塊的先後俯沖碰撞拼合,又疊加中新生代陸內造山構造而形成的一個復雜拼合結合帶和多期疊加的復合構造帶。北秦嶺逆沖推覆構造系主要由秦嶺雜岩推覆構造、二郎坪推覆構造和寬坪推覆構造組成。翠華山地質公園就位於北秦嶺寬坪推覆構造帶上。
寬坪群分布於北秦嶺北半部,呈寬窄變化很長的狹長一帶斷續延伸,東西向千餘公里,從陝甘交界的天水—寶雞—河南的桐柏毛集,向東則成斷裂構造混雜岩塊混入北淮陽帶中。
寬坪群自上而下有三套變質岩石組合構成。下部主要為綠簾納長陽起片岩、斜長角閃岩、石榴斜長角閃岩等。中部為雲母石英片,二雲石英片岩、石榴二雲斜長片麻岩等。上部為石英大理岩、黑雲大理岩和角閃大理岩等。原岩主要由基性火山岩、碎屑岩和碳酸鹽岩組成。其中碎屑岩研究證明其物質來自南側秦嶺雜岩和北側太華雜岩而具雙源性。
寬坪群變形強烈。多期構造疊加置換,新生面理發育,可恢復其有四期構造變形:第一期以順層片理及片內無根褶皺及側層韌性剪切固態流變為主要特點,判別主要為晉寧期產物;第二期為大中型平卧褶皺及倒轉重褶及韌性剪切作用。區域對比與同位素年代學研究證明該期構造是古生代海西期弧—陸碰撞產物(C2-3),以上兩期也被稱為寬坪先期逆沖推覆構造;第三期為中新生代晚期—印支晚期的逆沖推覆構造,主要表現為小寬坪和北寬坪等先期逆沖斷層構造,重新成為新的脆性推覆斷層,自北向南逆沖推覆在南側雲架山群(相當二郎坪群,Pt3—P2)和T3—J1之上;第四期在印支期構造基礎上,發生伸展抬升,沿斷裂形成了J—K沉積盆地,但又於燕山中晚期再次發生多級向南的逆沖推覆構造,使寬坪岩群、欒川岩群等先期構造岩片又逆沖疊覆於J-K岩層之上,無疑是新生代構造用所致。
從北秦嶺整體分析,其厚皮疊瓦逆沖推覆構造系具有以下特點:
(1) 它是在先期多次逆沖推覆構造基礎上復合疊加,以晚期中新生代為主體的復合型逆沖推覆結構。
(2) 北秦嶺推覆構造系剖面組合顯示,上部以主幹推覆斷層和三大推覆構造岩片呈高角度北傾南倒指向南的依次逆沖疊瓦堆置為其基本構造格局,總體構成北秦嶺現今中上地殼向南的疊瓦狀堆置結構。
翠華山地區
翠華山地質公園大部分是處在寬坪群變質岩系中,出露的寬坪群變質岩有黑雲母石英片岩、黑雲母角閃片岩等,構成圍岩的主體,其中貫入大量古生代與中生代多期花崗岩,並引起混合岩化,形成混合交代型岩體。混合交代型與交代、熔融程度有關,當交代徹底、熔融程度高時,岩石類型較為簡單,反之復雜。翠華山岩體屬交代熔融程度低的岩體,受多期多次岩漿,岩石類型較為復雜。
翠華山混合岩的類型從注入式混合岩—眼球狀混合岩—腸狀混合岩—條帶狀混合岩—片麻狀混合岩—混合花崗岩,清楚地展示了混合演化作用由弱到強的發展過程。
在翠華山原山門東側,圍岩與岩脈形成侵入接觸,界限明顯,中間為花崗質岩脈,兩側為中元古界寬坪的黑雲母片岩。
在白水泥廠前公路旁,圍岩與岩漿形成底辟構造,岩漿上涌是原岩地層被拱起,形成寬緩的背斜構造。
混合片麻岩,岩石中的暗色礦物定向排列,具有清楚的片麻狀構造,岩性均一,已不能區分基體與脈體,成分與花崗岩相似。混合岩化作用的最後階段是花崗岩化作用,基本與脈體之間的界限完全消失,形成一種不同於岩漿侵入形成的花崗岩,岩性均一,塊狀節理發育,有時可見到原變質岩的殘留體。
翠華山的混合岩在古構造—熱基礎上,又經歷中新生代晚期推覆構造,又由於秦嶺的晚近急劇隆升,遭受強烈侵蝕,終使公園屬地形成現今地質內外動力作用下,山峰岩層發育近似垂直的不同類型的構造剖面、斷層、片理、節理等,構成後來山體易於發生高空崩塌的地質基礎。
翠華山岩石節理以剪切節理為主,節理面產狀基本穩定,延伸較遠,節理面平直光滑,礦物質充填較少,並以共軛X型節理系產出,將翠華山岩體切成菱形及棋盤格式形狀。根據野外實地觀察,翠華山岩體發育六組節理構造,其中以近東西向及近南北向兩組節理最為發育,而該兩組節理又以高傾角(65~80°)傾向分別以向北及向東為特徵。
翠華山斷裂面是具有明顯位移的斷層構造面,疊加於節理構造之上,使岩體進一步破碎。斷裂構造屬於非透入性構造,在水湫池景區內僅發現三條,產狀與秦嶺山前斷裂相似,走向近東西,傾向向北,傾角為65~70°。斷層性質以脆性正斷層為主,斷面發育擦痕及階步構造遺跡,斷面光滑如鏡,發育硅質動力結晶擦痕。
變質層理面構造是破壞翠華山岩體整體性的另一重要因素。該地區的背景地層為寬坪群中—深變質地層。在岩漿侵入就位過程中發生混合岩化作用,捕虜圍岩包體,形成混合岩化片麻理不連續結構面,在該結構面上發育雲母片狀礦物,使得岩石更易剝離瓦解。
C. 延安市位於閃西省北部有什麼什麼之稱被譽為什麼
延安市位於陝西省北部,有紅色延安之稱,被譽為紅色根據地。
延安市,簡稱「延」,陝西省地級市,位於陝西省北部,地處黃河中游,黃土高原的中南地區,省會西安以北371千米。
北連榆林,南接關中咸陽、銅川、渭南三市,東隔黃河與山西臨汾、呂梁相望,西鄰甘肅慶陽。總面積37037平方千米,被譽為「三秦鎖鑰,五路襟喉」。
(3)陝西國家級地質公園有哪些擴展閱讀
延安市位於黃河中游,屬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延安地貌以黃土高原、丘陵為主。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平均海拔1200米左右。
延安春季乾燥少雨,氣溫回升迅速,氣候多變,有大風、揚沙天氣。季內降水占年總量的17%,3月平均氣溫4.5℃,5月平均氣溫16.9℃,最高可達36.5℃,遇較強冷空氣侵襲時,最低氣溫可降到0℃左右,出現霜凍。
延安夏季炎熱多雨,季降水量312.3毫米,占年總量的57%,多為陣性天氣,有時伴有冰雹,季內月平均氣溫21.1—22.9℃,7月最熱為22.9℃,季內最高氣溫39.7℃,無酷熱期。
延安秋季降溫迅速,濕潤,多陰雨大霧天氣,9月降水日數11—12天,9—10月霧日佔全年一半,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出現初霜,11月上旬土壤冰結。
延安冬季雨雪稀少,明朗乾冷,多西北風,季內降水僅13毫米,占年總量4%,1月最冷,平均氣溫-6.4℃,極端最低氣溫-25.4℃,相對濕度平均為54%—60%。
D. 陝西翠華山國家地質公園的地理位置
陝西翠華山國家地質公園位於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總面積32平方公里,主要地質遺跡類型為山崩地質遺跡。翠華山距西安約23公里,是終南山的支峰,山上名勝古跡很多,風景如畫,因漢武帝曾在此祭太乙神,又稱太乙山。翠華山屬秦嶺山脈,由中元古界(距今10億年前)變質雜岩組成,秦嶺北麓大斷層從山北側通過。該斷層目前仍在活動,其北側相對下降形成吳中平原,南側抬升形成高聳立的秦嶺,一萬年以來平均每年上升1.73-3.4毫米。強烈的斷裂活動,加上構成翠華山山體的岩石質堅性脆,又地處地震帶且多瀑雨,從而引起山體崩落。《國語》卷1《周語》篇就記述了周幽王二年(公元前780年)地震引起山崩的情況:「周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三川竭、岐山崩」。這里的山崩地質作用形成了一系列山崩地質景觀如:山崩懸崖景觀、山崩石海景觀、山崩地堆砌洞穴景觀、山崩堰塞湖景觀、山崩瀑流景觀及山崩形成的各種造型奇石景觀等 。
其山崩地貌類型之全、保存之完整典型,為國內罕見,堪稱「山崩地質博物館」。其不但在研究秦嶺和關中平原形成歷史、在研究山崩地質作用類型上有重大的科學價值,而且由於園區內環境幽、奇、險、奧,從而有重要的旅遊價值、科普功能和地質遺跡保護價值。陝西翠華山山崩景觀國家地質公園不僅擁有山崩湖光、奇石異洞,氣勢蓬勃的天崩地裂壯景,更有其深厚的大文化、大自然背景和優質的服務。當您在觀賞山崩奇觀同時,更多的會感到中國國家地質公園的特色和地質遺跡與自然文化的相融,開發與保護的可持續發展。
2011年翠華山門票16人以上團隊優惠價50元(原價70元)
E. 陝西洛川黃土國家地質公園的旅遊
洛川穀咀黃土風情度假村洛川穀咀黃土風情度假村,位於洛川縣城東南5公里210國道和304省道交匯處。省級「文明村」谷咀村自古以來民風純朴、熱情好客、村莊建設錯落有致。該村下大力氣,投入資金,治理了周圍環境,形成綠蔭環繞、蘋果飄香、極富農家特色。
在發展旅遊產業中,首批推出的「28戶」農家樂小院均具備太陽能沐浴、程式控制電話、有線電視和環保廁所,又設立了旅遊接待辦、食宿辦、保安部、觀光娛樂部、民間工藝部等。接待能力可達200人次。現已向遊人開放的項目有「果園游樂、民俗表演、民間藝術展示、伊甸園小屋、花果山摘桃、黃土斷層標本考察等。」 黃土地質公園距洛川縣城僅5公里。洛川縣北距延安135公里,南距古都 西安240公里;另距中華民族始祖黃帝陵35公里,距著名的壺口瀑布130公里,距史聖司馬遷故里韓城140公里,周邊旅遊環境良好。
從西安乘車,順210國道兩個多小時就到達洛川縣城,或坐西安—延安或者榆林的火車到達洛川縣城,再走5公里就可到達洛川黃土國家地質公園。
該公園有一條石子路,可直通到溝底,遊人可直接游覽各個景點。 夏季是去延安的好時機,地勢的關系造成夏季延安氣溫相對較低,而延安傳統的窯洞冬暖夏涼,是絕妙的住處。若想體驗醇正的陝北民俗風情,正月十五赴延安市區也是不錯的選擇。因此,每年的7—10月份和農歷春節前後都是延安旅遊的最佳時間。
F. 我國的世界文化遺產有哪些
1、萬里長城( 世界遺產 )
長城,又稱萬里長城,是中國古代的軍事防禦工程,長城修築的歷史可上溯到西周時期,發生在首都鎬京的著名的典故「烽火戲諸侯」就源於此。秦滅六國統一天下後,秦始皇連接和修繕戰國長城,始有萬里長城之稱。1987年12月,長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參考資料:網路-中國世界遺產
G. 蓮湖區到陝西翠華山國家地質公園怎麼走
公交線路:地鐵2號線 → 905路 → 905路中轉車,全程約37.3公里
1、從蓮湖區步行約700米專,到達鍾屬樓站
2、乘坐地鐵2號線,經過10站, 到達韋曲南站
3、步行約310米,到達地鐵韋曲南站(徐家寨)站
4、乘坐905路,經過32站, 到達西安翻譯學院站
5、乘坐905路中轉車,經過6站, 到達翠華山旅遊車站
6、步行約660米,到達陝西翠華山國家地質...
H. 陝西洛川黃土國家地質公園的介紹
以黃土剖面復和黃土地質地貌景制觀為特色,並保存有脊椎動物化石、極其特殊的典型黃土地質景觀遺跡等真實記錄第四紀以來古氣候、古環境、古生物等重要地質事件和信息,是研究中國大陸乃至歐亞大陸第四紀地質事件的典型地質體。
I. 好玩安全,陝西省內適合老年人去的名山景區有哪些
如今人們的生活水平越來越好,很多人在物質方面得到滿足之後,就開始追求精神素質以及身體素質的提升,旅遊就是成為了很多人心目中的最佳選擇之一,因為在旅遊的過程中,不僅可以放鬆心情,同時也可以鍛煉自己的身體。而老年人則更加註重自己身體的保護,經常可以看到很多老年人成群結隊爬山鍛煉的場景,今天,小編為大家推薦一下陝西省境內適合老人去散心鍛煉的山峰,同時也是不錯的景區。
在西安,因為有秦嶺的存在,所以山還是不少的,而且很多適合旅遊的地方,也正在探索之中,相信不久之後會有更多適合老人們鍛煉、散心的景區被發現,也希望老人們可以多多鍛煉,保護好自己的身體。
J. 山西省和河南,陝西三省交界地都有那些地方
荊紫關,乍一看名字,還以為是一個雄峻的邊關重鎮,去了以後才知,險峻的要道無法到達,你所能看的只是一個溫婉的古鎮。不像鳳凰麗江般的聞名和喧囂,荊紫關很平常,很平淡,關鍵是很生活,因了這生活,荊紫關有了嚼頭,甚至可以反芻。
河南南陽周邊的可游之處很多,時間有限,需要精心篩選,有了南陽府衙,拋卻了門票還貴、名聲還響的內鄉縣衙;因不是雨季,放棄了以漂流著名的有著美麗的名字的植物王國國家地質公園的寶天曼;有到微山湖小駐了的一下,就不再去南水北調的丹江口水庫一游。。。唯獨荊紫關,我一直保留不改~~~總感覺,一些地方一些人一些物件,你不去看不去見不去掌握,也許就是閃念而過,這輩子就和他們失卻了機緣巧合,荊紫關就是在這樣的一種情緒支配下連夜驅車而去的~~
本以為紫荊關地偏人少,夜行山路過去後卻發現沿街的住宿地都告滿,真是天下無處不熱鬧,在這樣的時代,要找一塊安靜的地方何其難啊~~讓我們遺憾的是,天晚,沒在這里的政府招待所吃上飯,住上宿,得知這里的標間68元一間。好歹在城的邊角找到一家旅社,打聽價錢,店主伸出一個手指,我說一百,他說十元,一人一床的10元,驚人的便宜~~進去看,很乾凈的床鋪,沒衛生間的兩人房間共20元~~可以斷定,這里是全中國最便宜的住宿了~~
荊紫關有兩處地方可看,一是三省交界之處的白浪村,一是明清老街~~
網上看到有人這樣寫:「不同於麗江,烏鎮,西塘等諸如此類的旅遊熱鎮,荊紫關就如老奶奶手中的針線,把日子扯得流水一樣平常又悠遠。放學的孩子,午後的麻將桌,牆頭怒放的仙人掌花,曬太陽的老人,一把紅傘,一串笑聲,一頭被河南,湖北,陝西三省人共同宰殺的湖北豬,蹲在門口孤寂的男孩,陽光下的老人和狗……這一切元素,讓人忽生時空之感,似曾相識,親切又遙遠的溫暖,真實如斯,平常如斯,時間似乎有了凝滯的舊色。歷史都遠了,生活在延續。荊紫關的種種,延續的不是歷史陳年的調子,而是荊紫關人的生活。除了延續,還有延展,就像一幅畫卷,一點點往前鋪展。生活無限大。。。
「人間有味是清歡,便是荊紫關的生活寫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