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最近這些量有什麼地質變化
❶ 湖南省地質勘查行業改革發展情況調查報告
一、地質勘查全行業隊伍基本情況
湖南省地質勘查行業隊伍可分為三大部分:一是四個屬地化管理的地勘局所屬隊伍,包括具有地質勘查資質和不具地質勘查資質的單位;二是中央在湘地勘單位;三是其他具有地質勘查資質的單位。
(一)隊伍構成
截止到2006年12月31日(下同),全省地質勘查行業隊伍共有117家單位,其中具有地質勘查資質的單位97家,不具有地質勘查資質的單位21家。具體分布如下: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28家,其中具有地勘資質的單位20家,不具地勘資質的8家;省有色地質勘查局12家,其中具有地勘資質的單位7家,不具地勘資質的5家;省核工業地質局10家,其中具有地勘資質的單位7家,不具地勘資質的3家;省煤田地質局12家,其中具有地勘資質的單位7家,不具地勘資質的5家;中央在湘地勘單位6家,均具有地質勘查資質。其他具有地質勘查資質的單位49家,其中2006年新注冊1家。
(二)人員結構與技術水平
全省地質勘查行業從業人員有21678人(其中地質勘查從業人員為12110人),離退休人員為23605人。擁有地質技術人員7188人,其中中級職稱技術人員2632人,高級及以上職稱技術人員1564人。與2005年相比,從業人員增加732人,增長3.49%;地質勘查從業人員增加299人,增長2.53%;離退休人員增加112人,增長0.48%。地質技術人員增加405人,增長5.97%;其中中級職稱技術人員增加79人,增長3.09%;高級及以上職稱技術人員增加181人,增長13.09%。
(三)經營狀況與職工收入
全省地質勘查行業總收入為248642.52萬元,總資產為272459.78萬元,總負債為168783.82萬元。總支出235454.5萬元,節余與收益為虧損1761.01萬元。從業人員人均年收入16451元;離退休人員人均年離退休費15740元。與2005年相比,總收入增加30024.15萬元,增長13.85%;總資產增加27220.96萬元,增長11.1%;總負債增加45643.73萬元,增長37.06%。總支出增加21984.64萬元,增長10.3%;節余與收益減虧839.01萬元。從業人員人均年收入增加2006元,增長13.89%;離退休人員人均年離退休費增加2492元,增長18.81%。
(四)技術專業與資質
全省具有地質勘查資質的單位有97家,擁有11類勘查資質共303項。按專業分,區域地質調查7項,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調查49項,固體礦產勘查93項,液體礦產勘查21項,氣體礦產勘查1項,地球物理勘查29項,地球化學勘查20項,遙感地質勘查3項,勘查工程施工54項,岩礦鑒定與岩礦測試22項,選冶加工試驗4項。按級別分,甲級資質49項,乙級資質95項,丙級資質159項。按單位分,具有甲級資質的單位有35個,最高為乙級資質的單位為18個,只有丙級資質的單位為43個。
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20家,擁有8類勘查資質共101項。其中甲級資質21項,乙級資質38項,丙級資質42項。
省有色地質勘查局7家,擁有7類勘查資質共39項。其中甲級資質9項,乙級資質11項,丙級資質19項。
省核工業地質局共7家,擁有7類勘查資質共29項。其中甲級資質5項,乙級資質16項,丙級資質8項。
省煤田地質局7家,擁有6類勘查資質共28項。其中甲級資質5項,乙級資質9項,丙級資質14項。
中央在湘地勘單位6家,其中在我省注冊地質勘查資質的有5家,它們是:中化地質礦山總局湖南地質勘查院、中國建築材料工業地質勘查中心湖南總隊、中國鹽業總公司鹽業地質勘查大隊、中國冶金地質勘查工程總局中南局長沙地質調查所、核工業230研究所等,擁有9類勘查資質共21項。其中甲級資質4項,乙級資質9項,丙級資質8項。武警黃金十一支隊沒在我省單獨注冊地勘資質,其從事地勘工作使用上級主管單位武警黃金三總隊的地勘資質。
二、國有地質勘查單位經濟發展狀況
為便於調查研究傳統國有地勘單位改革發展問題,本報告下文中除特別註明的外,所稱「國有地質勘查單位」是指四個屬地化管理的地勘局所屬單位和中央在湘地質勘查單位。
(一)基本概況
1.從業人員構成
職工總數18676人,離退休人員20271人。其中地勘從業人員6807人,工程勘查與施工從業人員3713人,礦產開發從業人員551人,其他產業從業人員4810人。有技術人員4642人,其中地學專業技術人員2799人,中級職稱技術人員1942人,高級及以上職稱技術人員1016人。與2005年相比,職工總數減少39人,減幅2.1%;離退休人員增加351人,增幅1.76%;地勘從業人員增加144人,增幅2.2%;工程勘查與施工從業人員減少89人,減幅2.3%;礦產開發從業人員增加35人,增幅6.78%;其他產業從業人員減少238人,減幅4.7%;技術人員增加122人,增幅2.7%;其中地學專業技術人員減少18,減幅0.64%;中級職稱技術人員增加271人,增幅16.22%;高級及以上職稱技術人員增加112人,增幅12.4%。
2.經營狀況與職工收入
年度總收入208538.58萬元,總資產187721.53萬元,生產性資產67503.87萬元,專用設備原值17601.5萬元,專用設備凈值10545.1萬元,總負債為103436.58萬元。總支出199627.58萬元,節余與收益虧損1065.05萬元。從業人員人均年收入12990元;離退休人員人均年離退休費14903元。與2005年相比,總收入增加32675.83萬元,增幅18.58%;總資產增加22969.39萬元,增長13.94%;生產性資產增加8591.21萬元,增長14.58%;專用設備原值增加2091.88萬元,增長13.49%;專用設備凈值增加1147.47萬元,增長12.21%;總負債增加15658.59萬元,增幅17.84%;總支出增加28819.02萬元,增長16.87%;節余與收益減虧1178.1萬元。從業人員人均年收入增加1844元,增幅14.12%;離退休人員人均年離退休費增加1936元,增幅14.93%。
3.資質情況
四個屬地化管理的地勘局和中央在湘地勘單位中有地質勘查資質的單位47家。擁有11類勘查資質共210項,其中甲級資質43項,乙級資質79項,丙級資質88項。具有甲級資質的單位31家,最高資質為乙級的單位14家。
(二)各地勘局經濟發展狀況
1.湖南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
(1)概況。全局20家地勘單位年末職工總數6283人,地勘從業人員4242人,離退休人員7891人。其中技術人員1695人,中級職稱技術人員884人,高級及以上職稱技術人員413人。
和2005年相比,地勘單位總數沒變,職工人數增加12人,增幅0.15%;地勘從業人員增加87人,增幅4.00%;離退休人員增加379人,增幅5%。技術人員增加30人,增幅2%;中級職稱技術人員增加236人,增幅36.42%;高級及以上職稱技術人員增加32人,增幅8.40%。
(2)經濟發展狀況。總資產73723.35萬元(其中生產性資產21778.62萬元,地勘設備原值7603.98萬元,專用設備凈值4526.6萬元),總負債43203.26萬元。總收入74499.8萬元,總支出66997萬元。節余與收益虧損196.73萬元。從業人員人均年收入12512元,離退休人員人均年離退休費16485元。
和2005年相比,總資產增加8649.94萬元,增幅13.29%;生產性資產增加3272.26萬元,增幅17.68%;地勘設備原值增加913.67萬元,增幅13.66%;專用設備凈值增加709.58萬元,增幅18.59%;總負債增加7520.84萬元,增幅21.08%;總收入增加13658.1萬元,增幅22.45%;總支出增加6262萬元,增幅10.31%;節余與收益為減虧672.19萬元。從業人員人均年收入增加2580元,增幅26%;離退休人員人均年離退休費增加 2578元,增幅 18.54%。
2.湖南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1)概況。全局7家地勘單位在職職工2893人,離退休人員為3832名。地質勘查從業人員1087人。有技術人員790人,高級及以上職稱人員178名,中級職稱人員388名。
和2005年相比,地勘單位總數沒變,職工總數減少16人,降幅0.55%。地勘從業人員增加35人,增幅3.33%;離退休人員減少30人,降幅0.78%。技術人員增加25人,增幅3.27%;高級及以上職稱技術人員增加27人,增幅17.88%;中級職稱技術人員增加43人,增幅12.46%。
(2)經濟發展狀況。總資產30099.22萬元(其中生產性資產為11278.05萬元,地勘設備原值為2693.67萬元,專用設備凈值為1628.02萬元),總負債12648.34萬元。總收入25629.67萬元,總支出為25222.03萬元。節余與收益為虧損1233.74萬元。從業人員人均年收入13904元,離退休人員人均年離退休費12801元。
和2005年相比,總資產增加3816.73萬元,增幅14.52%;生產性資產增加2717.7萬元,增幅31.75%;地勘設備原值增加320.86萬元,增幅13.52%;專用設備凈值增加111.52萬元,增幅7.35%;總負債增加2868.63萬元,增幅29.33%;總收入增加7320.99萬元,增幅39.99%;總支出增加7854.23萬元,增幅45.22%;節余與收益為減虧278.25萬元。從業人員人均年收入增加1556元,增幅12.60%;離退休人員人均年離退休費增加1118元,增幅9.57%。
3.湖南省核工業地質局
(1)概況。全局7家地勘單位在職職工3775人,從事地質勘查及其延伸業的人員1189人,其中地學專業人數556人,具有高級職稱人員178人,中級職稱人員325人。離退休人員4876人。
與2005年相比:在職職工增加70人,增幅1.89%;從事地質勘查及其延伸業的人員增加3人,增幅0.25%;地學專業人數增加4人,增幅0.72%;具有高級職稱人員增加2人,增幅1.14%;中級職稱人員增加14人,增幅4.50%;離退休人員增加16人,增幅0.33%。
(2)經濟發展狀況。總資產45390.10萬元(其中生產性資產原值為20908.15萬元,專用儀器設備原值為1640.67萬元),總負債30878.80萬元,總收入為76933.07萬元、總支出79698.47萬元,節余與收益537.31萬元。從業人員人均年收入11936元,離退休人員人均年離退休費14645元。
較2005年,總資產增加6429萬元,增長16.50%;其中生產性資產原值增加793.98萬元,增長3.95%;專用儀器設備原值為234.44萬元,增幅16.67%。總負債增加2768.8萬元,增幅9.85%。總收入增加9492.39萬元,總支出增加10159.67萬元,增幅分別為14.08%和14.61%。節余與收益增加184萬元,增幅52.1%。從業人員人均年收入增加168元,增長1.43%;離退休人員人均年離退休費增加935元,增長6.82%。
4.湖南省煤田地質局
(1)概況。全局7家地勘單位在冊職工2312人,離退休職工2863人。地學專業人員383人,具有高級技術職稱人員136 人,中級技術職稱227人。
與2005年相比:在冊職工減少32人,降幅1.37%。離退休職工增加14人,增幅0.49%。具有高級技術職稱增加13 人,增幅10.57%。中級技術職稱增加16人,增幅7.58%。
(2)經濟發展狀況。總資產27443.57萬元(其中生產性資產原值7105.85萬元,地質勘查專用儀器設備原值2167.36萬元,地質勘查專用儀器設備凈值1260.4萬元),總負債12693.08萬元,總收入21648.39萬元,總支出21436.98萬元。節余與收益為虧損389.24萬元。從業人員人均年收入13773元,離退休人員人均年離退休費13747元。
和2005年相比,總資產增加3218.81萬元,增幅13.29%(其中生產性資產增加980.84萬元,增幅16.01%;地質勘查專用儀器設備原值增加482.36萬元,增幅28.63%;地質勘查專用儀器設備凈值增加264.86萬元,增幅26.60%);總負債增加2193.47萬元,增幅20.89%;總收入增加2293.53萬元,增幅11.85%;總支出增加2460.17萬元,增幅12.96%。節余與收益為減虧4.55萬元。從業人員人均年收入增加2916元,增幅26.86%;離退休人員人均年離退休費增加2069元,增幅17.72%。
(三)從事公益性地質調查的基本情況
2006年度,在省內開展了13個公益性地質調查項目,項目經費2411萬元。其中: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承擔12項,經費2211萬元;省有色地質勘查局承擔1項,經費200萬元。
公益性地質調查中,中央財政出資項目11個,投入經費2088萬元,包括:1個1:25萬區域地質調查項目(80萬元)、1個1:5萬區域地質調查項目(116萬元)、1個1:20萬區域重力調查項目(90萬元)、4個1:5萬礦產資源遠景調查項目(730萬元)等共7個基礎地質調查項目,經費1016萬元;4個礦產資源調查評價(國土資源大調查)項目,經費1072萬元;省級財政出資項目2個,分別為「湖南省1:20萬區域化探遺留問題成果報告編制及印刷」(223萬元)和「1:5萬湘幅、橫溪幅礦產資源遠景調查」(100萬元),投入經費323萬元。
我省公益性地質調查工作,具有以下三大特點:一是以基礎性地質調查工作為主體,所有13個項目均為基礎性地質調查工作;二是以礦產資源為主線,13個項目均為地質找礦服務;三是投資渠道多元化,以中央財政為主,佔全部投資的86.6%,省級財政開始加大投入,為全面加強基礎性地質調查工作提供經費保證。
(四)從事商業性礦產勘查的基本情況
2006年度,四個地勘局所屬地勘單位完成商業性礦產勘查項目58個,經費9141.17萬元。完成主要實物工作量鑽探61253.46米,槽探94451.04立方米。
湖南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完成商業性礦產勘查項目30項,經費5523萬元,其中吸收外資合作勘查經費882萬元。完成主要工作量鑽探21509.7米,槽探48819立方米。
湖南省有色地質勘查局:商業性礦產勘查項目17項,經費1974萬元,完成主要工作量為鑽探16132.09米,槽探23054.01立方米。
湖南省核工業地質局:商業性礦產勘查項目6項,經費1146萬元。完成主要工作量鑽探15429米,槽探5984立方米。
湖南省煤田地質局:商業性礦產勘查項目5個,經費498.17萬元。完成主要工作量鑽探8182.67米,槽探16594.03立方米。
(五)礦產開發基本情況
2006年度,全省國有地勘單位基本上沒有從事大規模的礦產開發工作。其中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礦產開發支出為1965.3萬元,收入為1104.7萬元;省核工業地質局礦產開發支出為184萬元,收入235萬元。總體看來,投資規模小,經濟效益不佳。
(六)工程勘查施工基本情況
四個地勘局所屬單位均從事工程勘查施工,年度實現結算總收入104726.3萬元。其中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4.5億元;省有色地質勘查局1.67億元;省核工業地質局5.5億元;省煤田地質局0.71億元。各地勘局充分發揮在工程地質、樁基礎施工等領域的技術優勢,積極承攬項目,安置了大量職工,取得了較好的效益。
(七)其他產業基本情況
2006年度,各地勘局在機械製造、物業、教育、醫療、房地產、園林和服務等產業上均奠定了一定基礎,並有較大的發展。其中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經營收入同比增長達22.5%;省核工業地質局經營收入為4773萬元;省煤田地質局經營收入4164萬元;省有色地質勘查局經營收入1.67億元,比2005年增加0.18億元,增幅12.1%。
三、地質勘查行業改革取得的主要經驗
近些年來,我省國有地勘單位根據國家政策和自身特點,進行了多項卓有成效的改革。通過整合資源,突出特色,內部挖潛,苦練內功,初步實現了地勘隊伍全面脫貧解困,各單位基本具備了一定的市場生存和競爭能力。
(一)整合資源,同城合並
省有色地質勘查局率先實施同城合並,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也啟動隊伍重組工作,以優化布局、調整結構、整合資源為重點,將同一城市內的所屬地勘單位進行合並,全面整合了人力資源、信息資源、資質資源,減少了內部無序競爭,簡化了行政管理,提高了工作效能。通過隊伍重組,從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發展較快的單位人力資源不足,發展較慢的單位市場競爭能力較差的問題,以一個品牌帶動一片,達到了強強聯合、以強扶弱的目標,提高了市場競爭力和佔有率,拓寬了發展空間。
(二)事企分開,做大實業
省有色地質勘查局大力推行「產業興局、實業興局」的發展戰略,引進企業機制,將事業管理和企業運作分開進行。抓住地礦業、建築業和物業三大產業系統,按照現代企業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結構,推行「資本真實化,產權人格化,運作規范化」,在全局范圍內進行人財物的資源重組,分別組建江山地礦集團公司、中南市政建設集團公司和江山物業集團公司。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以地質工程施工的專業優勢資源,組建湖南省地質建設(集團)總公司,充分發揮自己的專業優勢,以工程勘查施工為重點,以樹立品牌為興業之本,以省內擴展、省外紮根為發展思路,優勢進市場,強勢創市場。2006年度工程勘查經營收入達4.5億元,成為了局內龍頭企業。
(三)產業分離,加強勘查
為做大做強地質勘查,四大地勘局分別組建了一個綜合性的地質調查(勘查)院。通過項目運作,留住了一批地質技術人員,培養了一批地質勘查骨幹,較好地完成了國家和社會出資的各類地質工作。
(四)單位進城,穩定隊伍
為穩定地勘隊伍,改善職工生活、工作、學習條件,更好地盤活各地勘單位的知識、技術等優勢資源,各局努力創造條件,爭取政策,大力推進地勘隊伍就近向地級市和省會城市搬遷工程。省有色地質勘查局所屬地質勘查單位均已進城;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全面加快了進城速度,目前只有一家單位仍在縣城,正在實施搬遷工作;省煤田地質局和核工業地質局的進城速度也在全面加快。地勘單位進城,全面改變了地勘隊伍的精神面貌和市場形象,過去萎靡不振、破爛不堪、人心渙散的局面大為改善,增強了地勘單位和職工的自信心與創造力,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穩定效益。
(五)創新機制,加快發展
省煤田地質局積極探索體制改革,通過機制創新,按市場規律調整分配製度,全面調動了地勘單位和職工的積極性,為下步發展建立了良好的運行機制和環境。近年來,該局按照「小局大公司、小隊大企業」的思路,在保存事業性單位的基礎上,推行內部股份制,主體向企業化過渡。收益80%由投資人享有,按投資額進行分配;20%歸局或隊。省核工業地質局也全面完善和推行了「資質公有化,資產私有化,項目責任化,人員社會化」的管理制度,力求人盡其才,物盡其用。省有色地質勘查局出台新政策,逐年核減局屬各單位不良資產,促使局屬二級單位輕裝前進,集中精力搞經營,一心一意謀發展。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也採取措施,主動關停一些經營不善、市場不好、資不抵債的單位和企業,核減二級單位的不良資產,讓困難企業逐步退出市場。各局在改革過程中,均充分考慮了穩定的因素,採取分別對待、分步實施、穩中求進的策略。有色地質勘查局實行了內部經費分開,改善保障制度的政策。尊重歷史,照顧現實,確保離退休人員老有所養、老有所醫,維護職工的合法權益。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則針對不同改革內容,採取「老人老辦法,新人新政策」,區別處理。既保持穩定,又推進改革,促進發展。
四、國有地勘單位「十一五」改革發展的設想
(一)以局為單元,深化改革
各地勘局經過多年的發展,已形成一整套完善的組織機構,人、財、物各自獨立,在地質勘查、工程施工和多種經營三大領域各具特色,在產業經濟發展和改革重點上也不盡相同。以局為單元推進改革,符合湖南的實際,也是客觀形勢的需要。
(二)做產業文章,發展實體
各局及其所屬地勘單位,均在一定領域有較優勢的產業和相應的經濟實體,這是企業化改革和發展的基礎,必須進一步做強做實。省有色地質勘查局致力於做強三大集團總公司,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在進一步促進地質建設總公司發展的基礎上,加強房地產、物業等的發展,做強實體。
(三)向企業過渡,明晰權屬
企事分離,事業管理一塊按事業體制運行,企業經營一塊按照現代企業制度和市場規則運行,建立統一、協調、有序、高效的管理體制,形成充滿活力、具有競爭力的社會經濟組織和市場主體。省煤田地質局明晰經營者、管理者、投資者的身份,重組力量,實行專業化改造;省有色地質勘查局以企業集團公司的方式,分解企業和事業;省核工業局以建立混合制經濟形式,以「脫鉤、分類、放權、搞活」為手段,明析權屬,企事分離,發展外向型、自主型企業,這些做法均值得借鑒。
五、對策建議
(一)給足改革成本
國有地勘單位資產較少,除少量的固定資產外,幾乎沒有其他資產,形成的地質成果資料也基本進入社會共享體系。國有地勘單位原來是小社會,與外界接觸較少,適應市場的能力較差,進入市場的成本較高,壓力較大。地勘單位企業化改革比國有企業改制難度更大。建議進一步採取措施,向國有地勘單位注入改革成本,進一步為國有地勘單位減負,推動改革進程。
(二)落實優惠政策
中央和省級政府對國有地勘單位的改革和發展,先後出台了一些優惠扶助政策。但多數政策以導向性為主,不夠具體,沒有配套的辦法和措施。相關部門在處理具體問題時,優惠政策往往難以落實,或落實不到位。建議中央政府及有關部委就地勘單位享受的優惠政策進一步逐項制訂具體辦法和措施;出台激勵政策,調動地勘單位和廣大地質工作者從事地質找礦的積極性、主動性。
(三)大力培養人才
人才始終是事業發展的根本。人才緊缺,尤其是技術人才和綜合性人才的緊缺,是當前困擾和阻礙地勘單位發展的突出問題之一。建議從高等教育入手,加大地質類人員的培養;出台相關政策,鼓勵大學生到地質隊工作;完善政策措施,提高野外一線工作人員的待遇。
(湖南省國土資源廳地勘處)
❷ 湖南省煤田地質局第二勘探隊怎麼樣
簡介:湖南省煤田地質局第二勘探隊,是省地質勘查先進單位,1952年建隊至今,完成地質鑽回探進答尺120萬米,探明煤炭等礦產資源儲量15億噸,曾先後三次榮獲國家、湖南省、中國煤田地質總局優秀地質報告獎,五項科研成果先後榮獲全國科學大會獎、煤炭部及湖南省科技進步獎。 經過多年的努力,該隊產業結構調整初見成效,基本形成了建築基礎、地質勘查、路橋工程、機械製造、商貿服務等五大支柱產業。
注冊資本:2000萬人民幣
❸ 湖南省這些年有什麼地質變化
自第三紀末以來的新構造運動,湖南普遍存在,跡象明顯。主要體現為第四紀沉積建造的發育,斷裂、隆起、拗陷等構造形態和山地、平原多級剝夷面和河流階地地貌的發育,以及高程變化,現代文物、古跡歿入地下,大量溫泉沿斷裂帶出露等。湖南新構造運動基本分為間歇性不均衡升降運動和斷裂運動兩大類。
①升降運動
從目前地貌形態反映出省區東、西、南三面為山地環繞,它們是
喜馬拉雅晚期運動強烈上升的結果。這些山地地區中發育了多級夷平面,沿河發育多級階地,顯示地殼間歇性上升;北部洞庭湖地區強烈下降,形成了廣闊的第四紀巨厚的堆積平原區。第四紀以來,本區的升降幅度,按周緣階地標高與第四系沉積厚度估算,可達430m以上。因此,自第四紀以來,湖南地殼升降是較強烈的,總的格局是西升東降、南升北降。同時,大面積的緩慢抬升和沉降尤為顯著,是湖南新構造運動的主要形式,並且具有明顯的繼承性和間歇性。升降運動形式可分為拱形隆起、掀斜運動及拗陷與斷陷,顯現於省區各地。
②斷裂運動
新構造斷裂活動分兩種,即第四紀成生的新斷裂和挽近期仍繼續活動的老斷裂。這兩種斷裂在全省各地皆普遍可見。這些活動性斷裂大部分屬新華夏系構造成分,部分為華夏系構造部分,少量為東西向構造成分。喜馬拉雅晚期以來,它們都顯示了不同程度的活動性。
❹ 湖南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
湖南省地質災害管理信息綜合平台
2006年開始組織開展全省礦山地質環境調查評價工作,在全省6000座生產礦山及部分閉坑礦山開展野外調查與專題評價,目前野外調查已完成,並已提交了株洲、婁底、常德、湘西4個市(州)的成果資料,同時建立了資料庫。
錫礦無證開采點礦山環境遙感監測圖像
2006~2007年,總站承擔了郴州-耒陽礦集區礦山開發多目標遙感調查與監測試點工作,調查區內礦業開發違法用地、亂采亂挖現象,為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執法監督檢查提供動態資料,有利於整頓礦業開采秩序,規范礦業開採行為。2008年又承擔了張家界、花垣、金竹山、河路口、新田嶺與新生煤礦6個重點礦區的礦山開發多目標遙感調查與監測工作。2008年利用遙感圖像開展了湘東南礦區礦山地質環境動態監測工作。
2007年,總站再次將遙感技術成功地應用到第二輪土地詳查工作中,為省廳爭取到了全省土地詳查遙感圖像製作工作。同時,還承擔了15個縣(市、區)的遙感土地詳查工作,充分發揮了遙感技術的領先優勢。
2007~2008年,承擔了武漢市土地執法監察工作,拓展了遙感技術應用領域。另外,利用多時相遙感圖像開展了洞庭湖地區生態農業地質調查、長江流域基礎地質與環境遙感調查與監測工作,為環境保護監察工作探明了新方法。
2004~2008年,與省氣象台聯合開展了地質災害預警預報工作,發布各類地質災害預警預報產品上百期次,手機簡訊40萬余條,發揮了顯著的防災作用;2006年編制的《湖南省地質災害防治規劃(2005—2020年)》為省政府依法防治地質災害提供了科學的依據;2003~2008年編寫的《湖南省地質環境公報》、《湖南省重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湖南省部分城市地下水水情通報》,為湖南省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公益性服務;《湖南省礦山地質環境影響評估技術規范》為省級地方標准,是湖南省第一個地質環境領域內的地方標准;省廳編制的《湖南省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驗收標准》、《湖南省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驗收辦法》,有效地保護了全省礦山地質環境,落實了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備用金制度;2007年由省廳編寫的《湖南省地下水應急監測預案》有助於提高全省地下水污染事件應急監測和處置能力,有效預防和減輕地下水污染事件及對人民群眾生命造成的危害,保護地下水環境;2000年首次成功地申報了「張家界國家地質公園」,2003年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成功申報了「張家界世界地質公園」。組織開展了1個世界級、6個國家級、10個省級地質公園的建設,編制了《湖南省地質遺跡名錄》。
六、法制建設
1.1997年頒布了《湖南省地質災害防治管理辦法》;
2.2002年頒布了《湖南省地質環境保護條例》、《湖南省地質公園申報審批辦法》;
3.2004年頒布了《湖南省地質環境保護項目資金管理暫行辦法》、《湖南省地質環境保護項目管理暫行辦法》、《湖南省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備用金管理暫行辦法》;
4.2005年發布了《湖南省人為活動引發地質災害治理責任認定管理暫行辦法》;
5.2006年發布了《礦山地質環境影響評估技術規范》;
6.2007年發布了《湖南省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驗收辦法》(試行)、《湖南省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驗收標准》(試行)。
❺ 湖南省煤田地質局物探測量隊怎麼樣
簡介:湖南省煤田地質局物探測量隊成立於1966年,正處級事業單位,現有職工總數600多人,其中工程技術人員192人,高級工程師23人,工程師63人。
❻ 湖南省長沙市有哪些縣城
湖南省長沙市有長沙縣、望城縣、寧鄉縣、瀏陽市。
❼ 湖南省水口山—大義山地區鉛鋅錫多金屬礦地質調查評價
(1)概況
勘查區復位於耒陽市西南方制向直線距離約30千米處,隸屬耒陽市太平圩鄉管轄。本區東部有京廣鐵路、武廣高鐵、京珠高速公路及國道107線通過,省道S320線從工作區北部通過,礦區有簡易水泥路通達太平圩和磨形鎮,交通較方便。工作區氣候屬大陸性亞熱帶氣候。
湖南省水口山—大義山地區耒陽市拖碧塘礦區平面地質圖
1—泥盆繫上統錫礦山組;2—泥盆系中統佘田橋組上段;3—泥盆系中統佘田橋組中段;4—泥盆系中統佘田橋組下段;5—礦脈;6—礦化
2011年至2012年,項目由湖南省有色地質勘查局217隊承擔開展,勘查資金480萬元。
(2)成果描述
礦床屬岩漿熱液型稀有金屬礦床。共圈定礦體4個,沿走向長度為800~1600米,沿傾向控制達320米,礦石主要含銣,其次含少量鈮、鉭。
新增(334)氧化銣金屬資源量為9500噸。
(3)成果取得的簡要過程
2011年通過開展地質填圖、地物化剖面測量、槽探工程、鑽探工程,根據地表工程圈定4個銣礦體;經鑽孔揭露,礦體沿傾向延深比較穩定。2012年度,繼續在拖碧塘北部開展調查評價工作,通過淺部地表工程進行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