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災難什麼時候拍的
『壹』 地質災害一般集中在什麼時間發生
青島大部分是山地,又靠海:地質災害是地震,海嘯。不過,這樣的事發生的幾率是千萬年分之一,不要擔心。而且,地質部門也說了,500年的時間里,青島地質很穩定的。^_^
『貳』 地質災難電影
《2012》嗎?完全符合你說的情節:尼古拉斯扮演的父親去救前期和兒子、女兒,在公園中找車上的地圖時,巴士掉到裂開的地裡面。
『叄』 我國地質災害主要發生在幾月到幾月
只能說雨季時地質災害多發期,崩塌,滑坡 ,泥石流,地面塌陷,的誘因都和水有關系
『肆』 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需要多長時間
得看你在什麼地方?如果地質環境不復雜的話,現場踏勘後寫報告,找專家評審就可以了。以前還有備案,現在國土資源部取消了。如果地質環境復雜的話,還得打鑽取得地質資料,就時間長了
『伍』 國外的地質災難片
末日崩塌、天地大沖撞、世界末日等等。
『陸』 我國地質災害最早是什麼時候開始提出的
大禹治水,不就是關於水災嗎,我覺得神話故事中女媧補天是雨水過多,
後羿射日是旱災的體現
『柒』 地質歷史時期大災害事件
一(遠古~1450)
遠古時代人類通過石器的採集和製作,逐步了解了岩石、礦物的某些性質。在經受地震、火山、洪水的災害並與之斗爭的過程中,逐步認識了大自然中的地質現象和過程。這一時期,人們對地球和地質現象的認識是直觀的,解釋是猜測的、思辨的,體現了樸素的唯物主義自然觀。
岩石和礦物知識的積累 最初,古代人類利用岩礦的物理性質,如硬度、解理等製造石器。中國的藍田人、北京人所用石器大都由硬度較大的石英質礦物和岩石製成。舊石器晚期,出現於山頂洞文化時的鑽孔石質飾物,表明人類對岩石、礦物的相對硬度有了一定認識。新石器時期,人類已利用天然寶石類礦物,如瑪瑙,葉蠟石等作飾品。陶器的燒制,如仰韶期的彩陶,龍山期的黑陶,說明幾千年前人類對粘土的性質又有了一定認識。商、周是中國青銅器鼎盛時期,那時所用的銅礦石主要是自然銅和孔雀石。中國古代用鐵的歷史可追溯到商代,戰國時期,中國步入鐵器時代。
二地質學的奠基時期
(1450~1750)
歐洲的文藝復興運動是一場思想解放運動,它使近代自然科學從神學中解放出來。哥白尼的天體運行論(1543)是自然科學脫離神學走上獨立的開端。15世紀的地理大發現,開拓了人們的視野。人們要重新認識自然,重新研究地球,並給予地球歷史以理性的解釋。這一切都為地質科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地質哲學思想的初步發展科學地質學的建立,必須沖破神學的束縛。地球不是上帝創造的,而是物質世界自然發展的結果。法國的R.笛卡爾(1644)曾提出,地球以及其他天體是由以旋轉運動為固有性質的原始粒子組成,正是原始粒子的這種旋渦運動使太陽系生成。1749年,法國的<a g.-l.l.c.de布豐提出地球起源於太陽和彗星碰撞的災變說。1779年布豐用冷卻灼熱鐵球所需時間來推算地球的年齡,這個年齡的比聖經上所提的大10倍。布豐還明確地將上帝創世的7日改為地球史上的7個「紀」,全面地描述了地球自然發展歷史。其後,德國的I.康德和法國的P.S.H.de拉普拉斯先後提出太陽系起源的星雲假說,闡明包括地球在內的整個太陽系是逐漸冷凝生成的。
三 地質學的形成時期
(1750~1840)
從18世紀下半葉到19世紀上半葉,工業革命促進了生產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法國大革命以啟蒙運動為先導,把矛頭指向封建主義。在啟蒙思想影響下,在歐洲科學考察和旅行探險盛行。地學研究從對地球的思辨性研究轉變為以野外觀察分析為主,地殼成為直接觀察研究的對象。具有近代意義的 geology(地質學)一詞是由瑞士學者J.A.德呂克於1793年提出的。他認為,首要的是把地質學從博物學中分出來,地質學要把地球所呈現的現象與其原因結合起來研究。
地質考察旅行的興起人們對自然界的探索,需要進行實地考察。在中國首開先河的是16世紀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他詳細考察了中國西南廣大岩溶地區的 100多個岩溶洞穴,並對鍾乳石、石筍等成因做了較為科學的解釋。歐洲的地學野外考察開始於18世紀下半葉。這是地質研究方法的一大進步。野外的研究使人們注意到廣大地區地形與構造的關系,真正開始解釋區域地質的歷史。這一時期,著名的地質旅行家有法國的J.-.蓋塔爾和N.德馬雷、英國的R.J.米切爾、瑞士的H.B.de索敘爾、德國的J.G.萊曼和P.S.帕拉斯等。蓋塔爾對火山地質、礦物分布以及化石、地形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貢獻。他繪制的法國岩礦圖是世界第一幅表示礦產資源、岩石組成的地圖,因而被譽為「地質調查之父」。米切爾對地表岩層帶狀分布的原因作了合理的說明,指出是原始水平岩層褶皺後,頂部遭受剝蝕夷平的結果。德馬雷對法國、義大利火山地質作了長期考察,發表了許多有關火山地質的專著,並得出<a 玄武岩是<a 火成岩的結論。索敘爾是系統考察阿爾卑斯山脈的第一位地質學家。他對岩層的構造、岩石成因和化石做了多方面的觀察,發表了《阿爾卑斯旅行》(1779~1796),為後來阿爾卑斯構造研究打下了堅實基礎。帕拉斯曾率隊到俄國東部地區進行為期6年的考察探險,又對俄國南部、烏拉爾以及中亞阿爾泰山地區進行了考察。他在《山脈構造的討論》(1777)一書中,將山脈構造劃分為山脈的原生帶、山脈的鈣質帶和山脈的堆積帶3部分,並指出從山脈的中央到外側,岩層年代逐漸變新,傾角愈來愈緩。
『捌』 中國的地質怎麼了,為什麼災害頻發,近幾年好多地質災害啊,以前沒有過幾次
天怨人怒。
你懂的。
『玖』 地質災害日是什麼時候
2009年3月2日,國家減災委、民政部發布消息,經國務院批准,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為全國「防災減災日」。
『拾』 災難的地質災難
人類腳下的大地是一個動盪的球體,大地既有水平方向的運動,又有垂直方向的運動,只是人們平時不易察覺罷了。地殼運動不斷積蓄力量,瞬間爆發就強烈的地震和火山噴發,破壞人工建築和地表形態,造成災難性的後果。
其所以列為首位自然災難。還因為地質地貌災難群發生性和和特別嚴重的次生災難。地震、火山可以引發泥石流、滑坡、崩塌、風暴、洪水、海嘯、瘟疫等等次災難,他們的損失往往大於地震、火山本身帶來的損失。由此可知,地質地貌災難是同一系統的互為因果的災難,被列為世界首位的自然災難。地震是釋放能量最大、瞬間破壞最烈的自然災難。每年平均發生造成損失的地震約1000次,其中里氏7級以上的地震20次左右。20世紀已有260萬人死於地震,經濟損失數千億美元,其中死亡萬人以上的地震27次。
火山是地球釋放熱量、氣體的裂口,每年約60座活火山噴發,全球3.6億人口受到威脅。本世紀共有10多萬人死於火山噴發,財產損失逾200億美元,其中死亡萬人以上的大噴發2次,死亡千人以上的10次。20世紀泥石流爆發頻度大增,在森林、植被受到破壞的山區危害甚烈。各國的水災統計中,泥石流死亡往往占水災死亡總的1|3到1|2。本世紀死亡2萬多人的兩次泥石流,都是地震、火山的次生災難。
滑坡、崩塌主要發生在斷層、植被受破壞的斜坡、設計不周的工程點,常表現為洪水、地震的次生災難。本世紀最大的滑坡事件發生在中國海原(1920年),這次地震喪生23,4萬人,實際上大部分死於滑坡。土地沉陷只要發生在城市和沿海地區,主超量吸取地下水,地面隨地下水位下降而壓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