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地質環境有哪些特殊性
1. 我國自然地理環境特徵是什麼
我國自然環境的特點,最突出的是:
1)季風影響顯著,范圍廣闊。季風環流使東亞大氣運行發生明顯改變,也大大改變了氣候要素的組合形式與分布規律。季風的強弱和影響的范圍,各年不同,各月不同,但季風在一年中的交替和南北推移,對我國自然景觀的形成和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我國東部和西部的差異以及東部季風區自然地帶的南北遞變,在很大程度上受季風的控制。我國亞熱帶有著廣闊的面積,從南到北跨緯度12°之多,我國的亞熱帶植物在世界同類植物中所佔面積也最大。廣大亞熱帶地區不像世界同緯度許多地區那樣表現為荒漠或草原,由於受季風的影響,在高溫季節降水豐沛,氣候溫暖濕潤,成為世界上著名的農業發達地區。
2)地形復雜,高原、山地和丘陵佔有很大比重。青藏高原雄踞我國西部,高原上聳立著許多著名的高大山系,位於中尼邊境的珠穆朗瑪峰,海拔8848.13米,是世界第一高峰。海拔在3000米以上的高山高原,占國土面積的25%。我國東部有廣闊的平原,其間也散布著許多中山、低山和丘陵。在自然地域分異中,水平地帶與垂直地帶犬牙交錯。不同水平地帶內的山地各具不同的垂直帶結構,從而加深了我國自然條件的復雜性和多樣性,使我國自然地域分異具有世界罕見的獨特性。特別是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 500米,面積約為國土總面積的1/4。它的存在極大地破壞了通常的水平地帶結構。高原上的土壤、植被既與同緯度低海拔的水平地帶不同,屬於垂直地帶性的高寒類型,又與同緯度的山地土壤植被有明顯區別。而類型相似的土壤植被在高原上分布的海拔界限也遠比同緯度的山地為高,植被的旱生性也比同緯度的山地強烈。
3)獨特的自然發展歷史,土壤、生物資源豐富。在我國,某些從地質時期(主要是新生代)承襲下來的因素,在現代自然界中仍具有相當重要的作用。由於第四紀冰川作用遠沒有歐洲、北美同緯度地區那樣廣泛、強烈,生物演化受到的影響較少,所以生物種屬(包括特有種屬)特別繁多,地理成分復雜,分布亦比較混雜。古代紅色風化殼分布范圍很廣,主要分布在長江以南,但甚至在大興安嶺還可見到。在現代土壤中也可能反映古代紅色風化殼的殘留特徵。對歷史過程中遺留下來的許多自然痕跡,必須和現代自然過程比較才能獲得合理的解釋。
4)人類活動使自然界發生深刻的變化。我國歷史悠久,長期的人類活動在很大程度上加速或延緩了自然景觀的演變過程,強烈地改變著自然面貌。
幾千年來,我國勞動人民開墾草原,砍伐森林,疏干沼澤,圩湖築垸,圍海造田,修塘築堰,開河修渠,在祖國大地上開拓了十多億畝耕地,培育了許多作物和牲畜品種,建成了都江堰、大運河等馳名中外的水利工程。解放以來,廣大人民群眾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發展生產,改造山河,使過去經常泛濫成災的黃河、淮河、海河等重要江河得到了治理,修建了許多水庫、分洪、滯洪和水利樞紐工程,發揮了防洪、灌溉、發電、運輸等多方面的綜合水利效益。營建了大面積防風固沙林與海防林,為國民經濟建設作出重要貢獻,同時也使祖國的自然面貌發生重大變化。
但是,人與自然環境的關系是復雜的,在利用自然的過程中,由於帶有不同程度的盲目性,也使生態系統的平衡遭到破壞,從而導致自然環境的惡化。例如,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生產力低下,固然有其自然因素,但和歷史上砍伐森林、濫墾草原、破壞植被等人為因素也直接關聯。嚴重的水土流失,又引起黃河下游的河流演變與洪水泛濫,造成華北平原的旱、澇、鹽、鹼、風沙的危害。烏蘭布和沙漠、毛烏素沙地和渾善達克、科爾沁等地沙丘的出現,也是人類活動破壞草原使草場退化,風沙漫延的結果。不合理的砍伐,過度的捕獵,使森林資源、野生動物大為減少,甚至絕跡。二三百年前祁連山「野牛出飲,數以千計」的情景,已不復見。大興安嶺的黑貂、麋鹿(又名四不象,Elaphurus dividianus)也已絕跡。我國林木種類豐富,但森林覆被率只有12.98%,和世界許多國家相比,和經濟建設對木材的需求相比,仍然有很大的差距。
2. 我國地質環境的特殊性有哪些
我國大陸的現代自然格局,是由幾個相對穩定的陸塊和幾條重要活動帶經過漫內長地質歷史時期的發展和容演化而形成的,也是岩石圈與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結果。按板塊學說觀點,西部印度洋板塊與歐亞板塊的碰撞,導致喜馬拉雅山脈的形成和青藏高原的隆起;東部太平洋板塊向歐亞板塊的俯沖,引起弧後拉張和大陸邊緣的彌散,出現拉伸構造,造成松遼、華北一帶的斷陷盆地的低原;東南部又受菲律賓板塊與歐亞板塊的碰撞,形成包括台灣島在內的北北東向的隆起帶。現代地殼構造格局決定了中國大陸總體地勢格架,形成了以青藏高原為第一階梯,向北、向東遞降的三個階梯狀地勢面。在平面布局上構成山地、丘陵、高原、盆地和平原縱橫交錯的網狀地形結構
3. 什麼是地質環境,地質環境有何特徵
廣義的地質環境效應是指特定的地質環境在其自然因素、人為因素及其它因內素發生變化時,容地質環境相應的變化及反饋作用。我們常說的地質環境效應是狹隘的,主要指人類活動造成的效應:包括:地質環境的質量、地質環境的容量和地質環境的反饋作用等方面。地質環境質量包括:自然地質條件的穩定性、原生地球化學背景、抗人類活動干擾的能力和受污染或受破壞的程度等;地質環境容量是指特定地質空間可能提供人類利用的地質資源量和對人類排放的有害
4. 我國地質災害有哪些類型
在人類賴以生存的地質環境中,如山脈、丘陵、平原、海洋、河流、湖泊、地下水、礦產、專地形、屬地貌、地質結構等,當遭受到自然或人類的嚴重破壞,並造成地質環境惡化、人畜傷亡和物質財富的毀損時,稱為地質災害。地質災害的類型主要有:地震、地面塌陷與地面沉降、地裂縫、沙漠化、水土流失、煤田火災、水體污染。此外,還有鹽漬化、浸沒、海水倒灌、沖刷、沼澤化、淤積、崩塌、滑坡、泥石流、凍脹、冰融、熱害等。
5. 我國地質環境條件具有哪些特殊性
由於海岸帶地理、地質條件的特殊性,我國重點海岸地下水資源環境承載力脆弱.近年來...將嚴重製約我 國海岸帶的可持續發展
6. 地質環境基本特徵
與大氣環境、水環境、生態環境問題比較,地質環境具有隱蔽性、復雜性、累積性、難控性和一旦釀成地質災害的不可逆性等基本特徵[20]。
(1)隱蔽性:地質環境位於地表以下,不如大氣環境、水環境、生態環境那樣能夠直接觀察得到,只能通過地球物理勘查、地球化學勘查、專門的監測等現代科學技術手段,探索其特點和規律。由於技術方法和資金的限制,人們對於地質環境的近地表部分了解得多一些,而對於其深部部分則知之甚少。正是由於這個原因,地震、火山等地球內動力活動災害的預測至今仍是困擾全球地學界的難題。
(2)復雜性:地質環境是一個受多種地質作用共同影響的、開放的復雜巨系統,與大氣環境、水環境、生態環境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其中所發生的物理過程、化學過程、生物過程是高度非線性的、不穩定的、不確定的,所以要精細地刻畫這些過程面臨著巨大的困難。同時,在不同的氣候、植被、水文等自然條件下,不同區域的地質環境差異很大,地質環境要素時空分布千差萬別。對於如此復雜的巨系統,只能從整體入手,而不能將各組成要素分開來進行分析與處理。
(3)累積性:與人類活動相比,地質環境變化是一個長期的、緩慢累積的過程。在漫長的地質歷史中形成的地質環境達到了相對的平衡和穩定。當人類經濟活動的干擾與作用超過了地質環境自我調整的范圍時,其能量流與物質流緩慢發生變化,可能在本地與遠離本地的區域內產生連鎖反應。以地震為例,地殼運動在地殼的某些部位造成地應力積聚,而地應力的積聚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短則數十年,長達數百、數千年,當地應力積累到超過當地岩石的剪切強度時,地應力以岩層破裂方式釋放,即發生地震。
(4)難控性:地球內動力活動所導致的地震、火山、構造隆起與沉降,人們至今尚未掌握其發生機理,沒有足夠的能力予以調控。對於影響地質環境的外部自然條件,如氣候、水文、植被等,現代科學技術在局域內對其具有一定的調控能力,但是由於這些條件的復雜性、隨機性、跨區域性或全球性,人類目前的認識還遠遠不夠。對於經濟社會所進行的各種工程經濟活動,雖然能夠基於目前對地質環境的認識而對其進行約束與規范,但是由於地質環境的隱蔽性、復雜性、累積性,往往引發難以預料的負面效應。目前,科學界的共識是在系統深入研究地質環境的基礎上,順應地質環境內在規律,約束各種經濟活動,實現經濟社會與地質環境的和諧相處。
(5)一旦釀成地質災害的不可逆性:在天然的或人為的地質作用超過了某一臨界點後,地質環境可能會發生不可逆轉的變化。例如,在平原區或盆地大量汲取地下水,粘土層釋水後不會再重新吸水,導致永久性的地面沉降。在外界自然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一個特定的地質環境可以承受工程經濟活動的最大潛能,稱為地質環境容量。在地質環境容量的范圍內,工程經濟活動不會明顯影響人類健康與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7. 我國地質地貌景觀有哪些主要類型各自有什麼特點
中國地大物博,地質抄形態多種多樣,下面列舉幾種較為著名的作為代表。
中國地形呈現三級階梯分布,第一級階梯青藏高原,第二級階梯黃土高原,第三級階梯華北平原。
第一階梯地形以高原為主,地貌主要是高寒荒漠,戈壁灘,冰川。著名代表新疆羅布泊,昆侖山脈,喜馬拉雅山脈,藏北高原。
第二階梯地形以高原和沙漠為主,地貌主要是高原,沙漠,盆地。著名代表新疆塔里木盆地,新疆塔克拉瑪干沙漠,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四川盆地。
第三階梯地形以平原和丘陵為主,地貌主要是低矮山脈,半島,窪地。著名代表長江中下游平原,東南丘陵,遼東半島,山東半島。
8. 什麼是我國地質環境問題多的原因是什麼
活躍的來新構造運動是我自國地質環境問題發生頻率高、種類齊全的重要原因之一。
省國土資源廳將在9月底前查明全省礦山地質環境現狀及「新老」礦山地質環境問題,全面動態監控全省礦山地質環境重點地區的破壞及恢復治理情況。重點破解露天采場、選礦廠、冶煉廠、廢石渣堆等礦山地質環境問題。
到2025年,建立比較完善的省、市、縣礦山地質環境動態監測體系,建立有效的礦業權人履行保護和治理恢復礦山地質環境法定義務的約束機制,使礦山地質環境得到有效保護和及時治理。
(8)我國地質環境有哪些特殊性擴展閱讀:
地質環境問題介紹如下:
針對目前地質環境的狀況和治理工作中出現的問題,國土資源部副部長凌月明提出,要堅持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為指導,進一步完善政策措施,構建機制,做好礦山地質環境恢復和綜合治理工作。
應當加快推進法治建設,出台礦山環境恢復治理基金制度,繼續多渠道籌措資金推進歷史遺留問題治理,細化引導社會資金投入的各項政策。
9. 中國地質構造背景的特殊性表現在哪些方面
中國處於環太平洋地震帶與喜馬拉雅地中海地震帶的交接,所以地震頻發。
10. 地質環境公害物品的特殊性
公害性作為商品,公害物品具有特有的性質,不但價值形成特殊,使用價值特殊,交換方式特殊,其自然屬性也特殊。認識公害物品的特殊性,對於我們採取對策保護地質環境,促進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都有重要意義。
一、公害性
所謂公害性是指公害物品在其存在及作用的區域內一切與之相關的人和物都受其害。按簡單推理,公害物品使很多人受害,大家會共同起來反對公害物品的生產者,使公害物品生產者受到很大壓力,從而壓縮公害物品的產出量。然而事實卻經常不按照這種推理變化。說起來,人人恨公害,可是行動起來,很多人都存有向後退的心理,希望別人行動而自己得益。這種搭便車的經濟現象很普遍,在我國就有「出頭的椽子先爛」、「槍打出頭鳥」之類的俗語。人們的這種心理作用,使得分散的公眾形不成合力。正是由於這一點,使得公害物品生產者沒有更多顧忌。由此,我們看到要使分散公眾積極主動抵制公害物品產生,應該另有措施。
二、滯後性
公害物品的滯後性是指有些公害物品在事實上已經發生,但其危害卻經過一段時間後才表現出來。如在某地排放含砷廢水,滲入地下、進入含水層、按水循環規律,最後進入地下水源地,直到飲水者中毒才得到危害性的表現。滯後性有不利的一面,也有有利的一面。在公害物品的公害性被發現之前,它的危害面不斷擴大,危害程度不停地加強,這是不利的一面。但是,由於這種情況下公害物品在表現出公害性之前有一段時間,一旦被發現可以採取措施,避免更大的損失發生。例如,如果早發現水中含砷,湖北郴州市鄧家塘鄉的受害程度就會大為減輕。再如,在近路的山坡上取土、挖石,當時看不到什麼,一旦條件適宜就可能有突如其來的災害發生。破壞公路,堵塞交通,乃致傷人,滯後性留給人們採取措施的時間。
三、隱蔽性
公害物品的隱蔽性是指有些公害物品已經產生,但並沒被人們意識到。特別是污染地下水源的隱蔽性十分突出。隱蔽性使人沒有防備,而一旦公害物品表現出危害性,損失就相當嚴重。這給監測和其他管理工作帶來了很大的困難,客觀上要求各行業都加強管理,從源頭減少公害物品產生的可能性。
有時,隱蔽性和人們的認識、科技水平及決策的綜合研究程度有關。例如,墾荒、毀林,自己種下了土地沙化的禍害,當時卻沒有意識到會有禍害的後果。
隱蔽性常與滯後性相隨,但不是所有具有隱蔽性的公害物品都具有滯後性。隱蔽性強調受害者在受到危害之前並不能預知可能受害。比如,挖石取土造成的岩體應力狀態改變具有滯後性,但不具有隱蔽性。為了使隱蔽性公害物品盡可能減少,法規應對其有特別的規定。
四、地域廣泛性
地域廣泛性是公害物品存在的范圍大。幾乎有人類活動的地方就有公害物品存在。
五、位置確定性
位置確定性是指公害物品存在於一定的地理空間范圍之內。公害物品雖然廣泛存在,但其存在及發生危害作用都在一定的范圍之內。這個特性對於我們採取措施消除其危害有好處,恰如醫生確定病理位置,能夠對症施葯。但公害物品地理位置的確定性不意味著其發生危害的面積、深度不隨時間變化。
六、宜少量性
與其他商品不同,由於公害物品的使用價值是破壞地質環境資源的使用價值,吞噬地質環境資源的價值,因而其產出量在於最適量時,越少越有益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其他商品,則希望在產品結構適當的情況下盡量增大產量。
七、難於避免性
難於避免性是指在整個人類社會的生產和生活過程中,公害物品不可避免地會存在、產生。作為理想、願望,我們當然希望一點兒公害物品也不產生,也不存在,而且變害為利,在避免公害物品產生的同時生產者獲利,隨著科學技術進步,這種情況還會越來越多。但是,就整體而言,由於如下原因不可避免性還是存在的。
(1)無論是生產過程,還是消費過程,廢棄物排放,資源開發都要產生公害物品;
(2)科學技術是有限的,有些需要的技術人類至今還沒有掌握,有些技術也會導致二次污染,有些技術本身需要資源,甚至是較為稀缺的資源;
(3)避免公害物品產生,除了考慮技術上的可行性,還要考慮經濟上的可行性,有些時候,把公害物品避免到一點兒也不產生的程度反而得不償失。
八、破壞性
一般商品都用來滿足人們的某種需要,恰恰相反,公害物品不是滿足人們的某種需要,而是專門破壞地質環境資源的使用價值,從而使其喪失價值,公害物品的這種特性我們稱之為破壞性。公害物品的公害性和破壞性有所差異,公害性強調這種公害物品作用范圍內的受害對象是全體相關者,而破壞性強調這種公害物品的功用性能。
九、危害的擴大性
危害的廣大性是指有些公害物品一經被生產出來,如果不採取措施改變它產生危害作用的自然屬性,它就會像活了一樣不停地破壞地質環境資源的使用價值,吞噬地質環境資源的價值,受害者遭受的損失與時間成正比。
設地質環境資源價值損失的總和為TVL,時間為t,則
TVL=f(t) (1-3-3)
(TVL)′≥0
這是公害物品具有危害的擴大性的特徵。對於具有危害擴大性的公害物品,一般來說必須採取措施銷毀它。
十、價值的難度量性
地質環境資源價值損失度量的困難性是指公害物品吞噬地質環境資源價值的數量難以准確確定。客觀上地質環境資源損失的價值總有一個具體的數量。可是得到這個數量卻是相當困難。困難主要來自於以下幾個方面:
(1)地質環境資源具有價值,但是,不論是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上,地質環境資源的價格確定卻是困難的。
(2)公害物品種類繁多,不易計量。現在已經有一些實物量的計量指標,但還是差得很多,至於轉換為價值指標,幾乎沒有實踐。
(3)公害物品破壞資源的使用價值具有連鎖反應的特性,從而價值損失也需要連續累加,而搞清連鎖反應的數量關系是十分困難的工作。
十一、被容性
被容性是指由於有地質環境容量存在,因而容許一定量的公害物品存在。這一點對於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十分重要。地質環境容量的作用僅僅局限於充當地質環境自凈能力與公害物品產生之間的緩沖帶。當公害物品不均衡產生,集中於其一時空,以致大自然一時來不及凈化那麼大的量時,地質環境容量先將過量的公害物品容納起來,不至於造成地質環境污染和破壞,以待後來逐步將其凈化,這樣就可以不損失地質環境資源。長期過量佔用地質環境容量是危險的。
十二、可溶性
可溶性是指小於或等於地質環境自凈能力的部分公害物品可以在地質環境自凈能力的作用下凈化掉。我們可以而且應該充分利用地質環境的自凈能力,但是長期而言,地質環境的佔用量決不應超出自凈能力。這是因為,雖然地質環境容量是可變的,但其變化的幅度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也很小,相對於經濟活動而言,應該認為是不變數。
十三、非目的性
表面上的非目的性是指公害物品在被生產出來之前,不是經濟行為主體的主觀目的物,而是在生產主觀上的目的物的同時伴隨而生的。如果說最初公害物品不是在經濟行為主體的主觀目的下生產出來的是正確的認識。那麼,隨著社會物質生產過程的循環往復,誰都不會不認識伴隨經濟行為主體的目的物生產出了什麼。這時候,如果還說公害物品不是經濟行為的主觀目的物就不一定是正確的認識了。
十四、價值的反向性
價值的反向性是指公害物品對於地質環境資源的所有或使用者來說,其價值是負的。如果在市場上,不是以野蠻的、霸道的方式交換,那麼公害物品的生產者要向購買者支付等於其因生產公害物品而獲得的利潤的等價物。相反,購買者要獲得與所受損失相等的收益。這與一般商品性質截然不同。正因為如此,我們說公害物品,在市場經濟中它首先是一種商品,反映商品經濟的經濟關系,然後才是公害物品。
這一特性是公害物品的本質特性,是它的社會經濟屬性。經濟關系在這里得到充分體現。然而,這種經濟關系嚴重地破壞著自然資源,是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勁敵。這種經濟關系嚴重阻礙著生產力發展。改革經濟運行機制,完善市場規則勢在必行。
十五、勞動欠缺性
勞動欠缺性是指公害物品生產者在生產其直接目的的產品時欠缺了避免公害物品產生的勞動,因而才有公害物品產生。欠缺勞動是公害物品的價值秘密,是公害物品大量生產出來的內在動因。這一特性很重要,當有某種持續的力量使公害物品進入市場正常交換時,可能使產業結構發生變化,一些產品的供給曲線將發生變化,從而導致資源重新分配。
十六、交換的強迫性
交換的強迫性是指地質環境資源的所有者或使用者,不論是否同意、是否知道,只要公害物品被生產者生產出來,他們就在客觀上得到了這種公害物品並開始消費,而公害物品生產者在其生產的直接目的產品市場上實現了公害物品的價值。
以上述的後三個特性都是公害物品的社會屬性。商品是一個歷史的范疇。公害物品也不例外,但交換的強迫性可能存在歷史會更短一些。包括地質環境在內,各國已對環境問題高度重視。當有某種力量使得公害物品堂堂正正地在「商品櫃台」上買賣的時候,當市場規則進一步健全的時候,交換的強迫性也就不再存在了。當然,像現實經濟生活中個別制假、販假者存在一樣,極少數公害物品生產者冒險地以野蠻霸道方式交換也還會有,但我們不能依此推說交換的強迫性仍然存在。我們所說交換的強迫性,本質上反映的是市場規則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