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圖的閱讀步驟是什麼
『壹』 工程地質圖的一般讀圖步驟有哪些
礦區地形地質圖與礦區范圍圖、水文地質圖、底板等高線圖、地層水平切回面圖、勘探線剖面答圖、煤層儲量估算水平投影圖等,急傾斜煤層還必須有煤層垂直投影圖,在生產中自己必須填繪的巷道素描圖,特別是穿層的巷道素描。
『貳』 修編工作步驟
本次地質圖修編是以計算機為工具、採用GIS技術完成的,前提必須是原1:20萬地質圖已掃描矢量化成圖層文件。具體步驟如下:
1 .資料准備
評價區涉及4個1:20萬標准圖幅——祁門、屯溪、旌德和臨安幅(安徽境內部分)。因此,資料准備的第一步是把已矢量化的1:20萬地質圖按上述要求進行接邊處理,構成一張全區的1:20萬數字地質圖;第二步是將收集的1:5萬地質圖和其他勘查、科研成果圖件平整處理後進行掃描,掃描最低解析度為300dpi,形成的圖像文件為.TIF或.JPG格式。
2.掃描圖件及其配准
由於掃描儀的精度有限,掃描後的結果文件或多或少地存在誤差。為消除或減少這種誤差,需將掃描文件配准到標准圖幅(針對標准1:5萬地質圖)或大地坐標系統的精準位置上(針對非標准圖幅的圖件)。配准後的掃描文件與原1:20萬地質圖矢量數據的坐標系統和投影一致,其精度取決於配准取樣點數。理論上說,取樣點數越多,精度越高。本次配准以1:5萬地質圖中方厘網交點為取樣點,平均每幅圖採集60~80個點。
3.圖形縮放
1:20萬地質圖與1:5萬之間存在著比例差,其值按下式計算獲得:
皖東南區域地質礦產評價
因此,原1:20萬地質圖矢量圖層數據整體放大4倍,使它們能夠准確套合。對於非1:5萬其他勘查、科研成果資料圖件的掃描文件,通過下列公式計算:
皖東南區域地質礦產評價
獲得相對1:5萬的縮放比例因子K,然後將資料圖件的掃描文件按(4-2-2)式1/K的比例進行縮放,與已放大4倍的原1:20萬地質圖套合。套合的方法採用「誤差校正」方式,即實際控制點、理論控制點的校準。控制點的採集以圖中相同坐標值的方厘網交點為准。
4.地質圖修編處理
在MAPGIS「輸入編輯」模塊中,首先將原1:20萬地質圖中的地層、岩漿岩、脈岩等3個面文件合並成1個總面文件(D4WNALL.WP),將地層界線、岩相界線、斷層等3個線文件合並成1個匯流排文件(D4WNALL.WL),並打開已配準的1:5萬地質圖或其他勘查、科研成果圖件的掃描文件。依據地層、岩漿岩、脈岩、斷層等修編原則及地質接觸關系進行修編。在修編過程中,除了修改目標的幾何形狀、空間位置、接觸界線等內容外,一定要注意屬性內容的相應變化,並及時進行修改、調整,使之與圖面上的地質意義一致。
當所有圖面和屬性內容全部修改完畢後,再進行拓撲處理,保證拓撲關系正確,同時要使面圖層的弧段與匯流排圖層空間位置一致。經檢查無誤後,再對總的面圖層依次提取地層、岩漿岩、脈岩3個面圖層,對總的線圖層提取出地層界線、斷層兩個線圖層,岩相界線包含在地層界線圖層中。
圍岩蝕變的修編操作與之相似,只要對照掃描文件修改圍岩蝕變圖層即可。對於韌性剪切帶,以線元來描述,歸並到斷層圖層中;而對於隱爆角礫岩,則以面元表示之,歸並到岩漿岩圖層中去。圖例等整飾的修改依據圖面內容進行。
當上述操作完成後,再將所有的圖層文件縮小為原來的1/4,成為1:20萬的地質圖。
『叄』 閱讀地質圖的步驟和方法
1)看圖名、圖幅代號、比例尺。了解圖幅所在的地理位置、范圍大小、精度要求以及出版時間、制圖人等。
2)看圖例。了解圖幅區內出露的地層、岩體,它們的岩性、時代、代號及色標。了解區內的構造、礦產,它們的性質、類型、符號及色標。
3)分析圖內的地形特徵。根據圖中地形等高線,分析區內山脈的走向變化、地勢分布(最高點、最低點、相對高差)、水系發育情況等。有的地質圖上沒有地形等高線(多為小比例尺地質圖,如圖13-46),一般可根據水系的分布來分析地形的特點,如河流的主流總是流經地勢較低的地方,支流則分布在地勢較高的地方,順流而下地勢越來越低;位於兩條河流中間的分水嶺地區總是比河谷地區要高等。了解地形特徵,可以幫助了解地層分布規律、地貌與地質構造的關系等。
4)粗讀地質內容。從整體上了解圖區內一般地質情況:①地層分布情況,老地層分布的部位,新地層分布的部位。結合地層柱狀圖了解區內地層時代、岩性、化石、地層厚度及接觸關系等。②岩漿岩的性質及分布,岩體與地層、構造、礦產的關系。③地層、岩體的變質程度,變質岩的分布范圍及特徵。④褶皺、斷層的性質、類型及展布情況,斷層與褶皺的關系等。⑤礦產種類及分布情況,與地層、岩體、構造的關系。
5)閱讀剖面圖。了解深部地質構造特徵。從剖面上了解地形起伏變化,以及地層、岩體、構造等在地下的延伸狀況和組合形態。結合地質圖上平面特徵,加深對區內地質特徵的了解。
6)詳細閱讀。在掌握全區地質構造概況的基礎上,再對每一個局部地質構造進行詳細分析。還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所要重點了解的某一塊段或某方面內容,進行詳細閱讀分析。
7)歸納總結。把區內所有的地質特徵聯系起來,分析總結它們的形成機制和內在聯系以及變化發展規律,從而恢復全區的地質發展歷史,闡明礦產成因與分布規律。
本章要點
1.構造運動是指由地球內力引起地殼乃至岩石圈變形、變位的機械運動。構造運動是由地球內能引起的,屬於內力地質作用,是引起地殼升降、岩石變形、變位,以及地震作用、岩漿作用、變質作用乃至地表形態變化的主要因素。
2.構造運動按其運動方向分為水平運動與垂直運動。水平運動表現為岩石受到水平方向的擠壓或拉張,產生變形、變位,常形成巨大的褶皺山系、斷裂和地塹、裂谷等,又稱為造山運動;垂直運動表現為大規模的緩慢的上升或下降,使某些地區上升成為高地或山嶺,另一些地區下降為盆地或平原,又稱為造陸運動。構造運動的方向隨著時間和空間的變化而變化,往往表現為水平運動與垂直運動兼而有之。
3.構造運動是岩石圈的一種長期而緩慢的運動,但是經過漫長的地史時期,構造運動會使地球產生巨大的變化。構造運動表現出強烈的區域性特徵與周期性。
4.岩石的產狀由三要素走向、傾向和傾角三個數值來確定。岩層的產狀要素在野外直接用羅盤測量,一般只記錄傾向和傾角兩個數據,記為:傾向∠傾角。
5.岩石變形和變位的產物稱為地質構造,是構造運動的結果,是研究和恢復地球發展歷史的重要依據,是地殼中普遍存在、最常見的地質現象。最基本的地質構造有褶皺和斷裂。褶皺具有以下要素:核、翼、軸面、樞紐、轉折端。褶皺的基本類型是背斜與向斜。背斜核部為老岩層,向兩翼岩層越來越新;向斜核部是新岩層,向兩翼岩層越來越老。
5.岩石受到力的作用發生破裂,稱為斷裂構造,是地殼中普遍發育的構造形式之一。通過節理的研究,了解區域性構造應力場的特點和各種應力的分布規律,有助於研究斷層、褶皺的形成機制和力學性質。根據斷裂岩塊相對位移的程度,斷裂構造分為節理和斷層兩大類。
6.按照產生節理的力學性質不同,節理分為張節理和剪節理。張節理是在拉張應力作用下產成的,剪節理實在在剪切應力作用下產生的。
7.根據兩盤相對位移方向和力學性質,斷層劃分為正斷層、逆斷層、平移斷層。由兩條或多條走向基本一致,相向傾斜的正斷層可形成地塹,如我國的汾渭河地塹以及國外著名的貝加爾湖地塹、萊茵河地塹、東非裂谷地塹等;逆沖推覆構造可形成飛來峰與構造窗;平移斷層分為左旋與右旋兩類。
8.斷層的識別標志有:擦痕、階步、斷層角礫岩、斷層泥、不連續的地質體(不同地質體或同一地質體的不同部分直接接觸)、某些地層重復出現或缺失、拖曳褶曲、伴生節理、斷層崖、負地形等。
9.斷層形成時代主要是依據切割、充填、上覆地層等關系來判斷。基本原則為:(1)斷層發生的年代晚於被斷層切割的最新地層的年代,早於覆蓋在斷層之上未受其切割的最老地層的年代;(2)若斷層切斷岩體,則斷層形成於岩體侵入之後;若斷層被岩體、岩脈所填充,則斷層形成於岩體侵入之前。
10.接觸關系共有五種類型,地層之間的接觸關系有:整合接觸、假整合接觸、角度不整合接觸;地層與侵入體之間有:侵入接觸、沉積接觸。整合接觸表明該地區構造運動相對較為穩定,處於持續下降或持續上升的狀態。假整合接觸是地殼升降運動的重要標志,底礫岩是判斷假整合的重要標志。角度不整合接觸表示該地區遭受了強烈的構造運動。侵入接觸說明該地區發生過較強烈的構造運動,引起岩漿侵入,形成了侵入體,侵入體的年代晚於被侵入圍岩的年代。沉積接觸表明,侵入體形成後,地殼先上升使其遭受風化剝蝕,後又下降接受沉積,該侵入體的年齡老於其上覆岩層的年齡。
11.槽台說將陸殼劃分為活動的地槽區和穩定的地台區,以及兩者鄰接部位的過渡區。地槽區是地殼上構造運動強烈活動的狹長地帶,運動速度快、幅度大,沉積作用、岩漿作用、構造運動和變質作用都十分強烈和發育,形成錯綜復雜的褶皺山脈。地台區是地殼上面積寬廣、構造活動微弱、相對穩定的地區。地台具有明顯的雙層結構:褶皺基底(結晶基底)、沉積蓋層。過渡區既具有地槽特徵又含有地台的性質。
12.大陸漂移學說認為,地球上曾經有一個龐大的聯合古陸,稱為「泛大陸」,海洋也只有一個圍繞著它的「泛大洋」。
13.海底擴張學說認為,新的洋底在洋脊裂谷帶形成,並不斷向兩側擴張,同時老的洋底在海溝處插入地下,返回軟流圈,造成物質循環。
14.在大陸漂移說與海底擴張說的基礎上,板塊構造理論正式被提出來。它以地球整個岩石圈板塊的活動方式為依據,建立了世界范圍的構造運動模式,對一些全球構造問題給予了合理的解釋。是當今最重要、最熱門的地學理論。但是關於板塊驅動機制的問題,至今未有滿意的結論。
15.根據板塊邊界,將全球板塊劃分為六大板塊:太平洋板塊、歐亞板塊、澳大利亞-印度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和南極洲板塊。板塊邊界有離散型邊界、匯聚型邊界和轉換斷層,它們代表了全球構造活動性強烈的地帶。
16.一幅正式的地質圖除地質圖外,還應包括圖名、比例尺、圖例、地質剖面圖、綜合地層柱狀圖、圖幅接圖表、編制單位責任表。如果是區域地質圖還有圖幅代號。
復習思考題
1.何謂地層產狀三要素?有哪幾種表示方法?
2.什麼是地質構造?有哪幾種主要類型?各具哪些特徵?
3.岩層有哪幾種接觸關系?各反映何種地質意義?
4.繪制一幅理想的地質剖面圖,將背斜、向斜、正斷層、逆斷層及各種接觸關系表示出來,並標明注記。
5.何謂板塊構造?其邊界有哪幾種?目前全球劃分為哪幾大板塊?
6.地質圖中應包括哪些內容?
7.閱讀老師提供的地質圖,按閱讀步驟與方法,分析圖中地層、岩體、構造等的分布及特徵。提交一份文字說明(讀圖報告)。
『肆』 地質圖的閱讀步驟
先看圖和比例尺,以了解地質圖所表示的內容,圖幅的位置,地點范圍及回其精度;閱讀圖例,了解圖中有哪答些地質年代的岩層及其新老關系;分析地形地貌,了解本區的地形起伏,相對高差,山川形勢,地貌特徵等;分析地層分布、產狀及其大和地形的關系,分析不同地質年代的分布規律,岩性特徵及新老接觸關系,了解區域地層的基本特點;分析本地區地質構造形態。最後綜合分析各種地質現象之間的關系及規律性。
『伍』 幫我闡述一下這張地質圖上的演變過程
僅供參考:
1、寒武奧陶之後,沉積的環境上升露出水面被剝蝕,中間缺內失的地層是被容剝蝕掉,侏羅系是後來沉積的;
2、奧陶之後發生了構造運動,地層收到擠壓,形成了左邊底下的向斜,這個向斜可能是在奧陶之後侏羅之前發生的;
3、仔細看右上角的侏羅地層,可能在這之上還有一個構造運動比前一次輕一點的應力,造成了侏羅系的泥質粉砂岩地層產狀發生了變化,右邊的背斜可能是在侏羅之後形成的,右邊的背斜受到應力作用,核部被風化掉了,同時存在一個斷層,上盤上升,下盤下降,造成灰岩地層錯位。
個人意見,多多討論。
『陸』 求助Mapgis 矢量化1:20萬國際分幅地質圖步驟,尤其是前期圖像處
掃描完圖紙 製作成影像文件 用標准分幅的圖框校正影像文件 然後照著描吧
『柒』 用mapgis將1:5萬的地質圖矢量化成1:1萬的底圖的具體步驟。
1、將所有文件全部打開,使其處於編輯狀態;
2、打開其他編輯項中的整圖變換,回鍵盤輸入參數答;
3、將點變換、線變換、面變換全部選中,位移參數全部為0,比例參數X,Y均為5,旋轉角度為0;
4,確定即可將1比5萬的圖轉換為1比1萬的地形地質圖了。
『捌』 有沒有關於分析地質圖放面的書啊
一、閱讀地質圖的一般步驟和方法
讀地質圖首先要看圖式和洛種規格,即先看圖名、比例尺和圖例。還應具備地形圖和地圖有關知識。
從圖名和圖幅代號、經緯度,了解圖幅的地理位置和圖的類型;從比例尺可以了解圖上線段長度、面積大小和地質體大小及反映詳略程度;圖幅編繪出版年月和資料來源,便於查明工作區研究史。
熟悉圖例是讀圖的基礎。首先要熟悉圖幅所使用的各種地質符號,從圖例可以了解圖區出露的地層及其時代、順序,地層間有無間斷,以及岩石類型、時代等。讀圖例時,最好與圖幅地區的綜合地層柱狀圖結合起來讀,了解地層時代順序和它們之間接的觸關系(整合或不整合)。
在閱讀地質內容之前應先分析一下圖區的地形特徵。在比例尺較大 (如大於1:50000)的地形地質圖上,從等高線形態和水系可了解地形特點。在中小比例尺(1:10萬-1:50萬)地質圖上,一般無等高線,可根據水系分布、山峰標高的分布變化,認識地形的特點。
一幅地質圖反映了該地區各方面地質情況。讀圖時一般要分析地層時代、層序和岩石類型、性質和岩層、岩體的產狀、分布及共相互關系。對於分析地質構造方面主要是褶皺的形態特徵、空間分布,組合和形成時代;斷裂構造的類型、規模、空間組合、分布和形成時代或先後順序;岩漿岩體產狀和原生及次生構造以及變質岩區所表現的構造特徵等等。讀圖分析時,可以邊閱讀,邊記錄,邊繪示意剖面圖或構造綱要圖。
二、讀水平岩層地質圖
水平岩層在地面和地形地質圖上的特徵:地質界線與地形等高線平行或重合;在溝谷處界線呈「尖牙」狀,其尖端指向上游,在孤立的山丘上,界線呈封閉的曲線;在岩層未發生倒轉飾情況下,老岩層出露在地形的低處,新岩層分布在高處;岩層露頭寬度取決於岩層厚度和地面坡度,當地面坡度一致時,岩層厚度大的,露頭寬度也寬;當厚度相同時,坡度陡處,露頭寬度窄,在陡崖處,水平岩層頂、底界線投影重合成一線,造成地質圖上岩層發生「尖滅」的假象。
三、在地形地質圖上求岩層產狀要素的方法
1、基本原理:
(1)、同一岩層面上不同高程的走向線相互平行;
(2)、在兩走向線的垂線上,低等高線的方向為傾向;
(3)、傾角是岩層面和水平面的夾角。
2、求解步驟:
(1)、在同一岩層面上找到兩個同一高程的點,並將其連接起來,即為這一高程的走向線。
(2)、在該層面上再找到相鄰高程的一個點,通過該點平行上述走向線作一條直線,即為這一高程的走向線。
(3)、在兩條走向線之間做一垂線,低等高線的方向為傾向。
(4)、在高等高線上截取一線段等於兩條走向線的高差,將兩線段作為兩條邊做一三角形。
(5)、用量角器量出低等高線出的銳角,即得出岩層傾角。
四、分析傾斜岩層在地質圖上的表現特徵
傾斜岩層在大比例尺地形地質圖上,表現出岩層界線與地形等高線成不同交截關系,在山脊和溝谷處彎曲成「V」字形,而有一定規律,即所謂「V」字形法則。通過讀圖應用這一規律,掌握岩層產狀與地形及其相互關系對岩層界線形態影響的分析方法。同時也注意岩層露頭寬度的變化與岩層厚度、產狀和地形的關系。
認識不整合在地質圖上的表現特徵
根據地質圖上出露的地層時代、層序,如在圖區內在兩個不同時代的地層之間存在地層缺失,即兩地層時代層序不連繼,而兩地層產狀一致,界線基本平行,則為平行不整合;如兩地層產狀不平行,較新地層的底面界線截過不同時代的較老地層界線,則為角度不整合。
五、區分背斜和向斜:
先從一個老地層或新地層著手,橫過地層總的延伸方向觀察,如老地層兩側依次對稱地分布著新的地層者為背斜,反之,在新地層兩側對稱地分布著老的地層則為向斜。通常是一個背斜兩側毗鄰著向斜,一個向斜的兩側則發育著背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