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地質包括哪些
『壹』 基礎地質工作程度
1.1.1 區域地質調查工作程度
1.1.1.1 小比例尺區域地質調查
我國已基本完成陸域1∶100萬區域地質調查,覆蓋面積達947.38萬平方千米,占國土面積的98.7%。
我國從1953年開始實施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為保證工業建設的要求,在全國有計劃地開展了礦產普查和區域地質調查,從此開始了1∶100萬區域地質調查工作。到20世紀50年代末,基本完成了我國東部地區(東經108度以東)的1∶100萬區域地質編圖和編測工作,編制出版了《1∶100萬地質圖》、《礦產分布圖》、《大地構造圖》、《內生金屬礦床成礦規律圖》及其說明書,對中國東部區域地質構造的基本特徵、內生金屬礦產的生成與分布規律等,進行了第一次較系統的總結和探索。1961年在全國完成1∶100萬區域地質調查面積407.8萬平方千米的基礎上,原地礦部對西部地區1∶100萬區域地質調查進行了全面的部署,到20世紀80年代初期,全國1∶100萬區域地質調查全部完成。
1.1.1.2 中比例尺區域地質調查
1∶20萬區域地質調查。全國1∶20萬區域地質調查計劃面積(可測面積)約有846萬平方千米,除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區和大興安嶺局部地區外,其餘地區在20世紀70~80年代已全部完成(圖1.1),共計完成約1074幅,完成面積達691萬平方千米,占國土面積的72%。
1∶25萬區域地質調查(圖1.2)。1∶25萬區域地質調查從1996年開始部署了9個圖幅的試點填圖工作。「九五」計劃期間,根據國家地礦工作和區調工作改革的需要,開始進行1∶25萬區調試點填圖。1999年國土資源大調查以來,開始在青藏高原和大興安嶺全面部署空白區1∶25萬區域地質調查,同時啟動了原1∶20萬區調覆蓋區的1∶25萬區調修測,開展了針對原1∶20萬區調數據進行更新的1∶25萬區調修測工作,在1∶20萬區調成果基礎上,利用新技術新方法,按照數字填圖技術的要求開展區調修測,有計劃地更新了部分中比例尺的國家基礎地質數據。至2007年,完成青藏高原和大興安嶺地區1∶25萬區域地質調查共計125個圖幅,覆蓋面積172.4萬平方千米。截至2007年,全國完成1∶25萬區域地質調查修測299.7萬平方千米,更新了一批陳舊的區域地質圖件。
1.1.1.3 大比例尺區域地質調查
全國1∶5萬區域地質調查從1958年開始,參照蘇聯1∶2.5萬~1∶5萬區域地質調查工作規范,開展1∶5萬地質填圖試點。20世紀70年代以後,1∶5萬區調工作開始全面展開,並於「八五」和「九五」計劃期間集中部署在重要的成礦遠景區帶、重要地質走廊、國家重點建設項目、重要經濟建設區和中心城市范圍。自1999年實施國土資源大調查工作以來,由於受到工作規模的限制,在資源、環境評價的重點地區和國家急需的重點地帶開展了少量的1∶5萬區域地質調查。2004以來,中國地質調查局組織實施礦產資源遠景調查評價國家專項,在全國21個重點成礦區帶部署1∶5萬區域地質礦產調查,共完成514幅,覆蓋面積約16萬平方千米。在「十一五」計劃中,大約以每年完成8萬平方千米的1∶5萬區域地質礦產調查的工作進度在推進。從2006年開始,中國地質調查局加強了重要地區的1∶5萬區域地質調查工作,在重要成礦帶開展1∶5萬區域地質調查,完成了207個圖幅,完成面積約8萬平方千米。2007年,部署1∶5萬區域地質調查2.7萬平方千米。
為緩解資源約束的矛盾,促進地方區域經濟發展,近幾年來,新疆、內蒙古、黑龍江和河南積極採取措施,利用地方財政,開展了成礦有利地段的1∶5萬區域地質礦產調查,以期發現新的礦產地,為礦產勘查提供勘查靶區。內蒙古從2004年開始進行1∶5萬區域地質礦產調查,計劃了約8萬平方千米的工作量。新疆從2004年開始進行1∶5萬區域地質礦產調查,計劃了約8萬平方千米的工作量。繼上述兩個地區開展地方出資的1∶5萬區域地質礦產調查之後,河南和黑龍江也積極利用地方財政投資的渠道進行1∶5萬區域地質礦產調查。
到2007年底,全國1∶5萬區域地質調查累計完成192萬平方千米(其中大調查以前完成4105個1∶5萬圖幅176萬平方千米,大調查以來完成19萬平方千米),占我國國土面積的20%。
我國西南三江、雅魯藏布江等16個重點成礦區帶面積大約260萬平方千米,16個重點成礦區帶內有1∶5萬圖幅約6189個,其中已經完成1∶5萬區調的圖幅有1287個,面積約52萬平方千米,佔16個重點成礦區帶總面積的21%,還有200萬平方千米4900個圖幅為1∶5萬區調的空白區,有待部署1∶5萬區調工作(圖1.3)。
1.1.2 區域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學勘查工作程度
1.1.2.1 區域地球物理調查
新中國成立前,我國區域地球物理工作處於空白狀態。我國區域地球物理調查始於20世紀50年代。經過幾十年的努力,各種比例尺的航空物探調查已經覆蓋了930萬平方千米,區域地球物理調查的工作程度有很大提高,但相對於區域地質、區域地球化學和區域水文地質調查的工作程度,明顯偏低。
(1)區域重力調查
1∶100萬區域重力測量。共完成940萬平方千米,基本實現了陸域全覆蓋(其中到1999年底大調查以前完成826萬平方千米,從1999年國土資源大調查以來完成114萬平方千米)。
1∶50萬區域重力測量。1∶50萬區域重力調查共完成138萬平方千米(是大調查以前完成的),主要分布於中國的中部,主要位於內蒙古的中部到雲南。
1∶20萬區域重力測量(圖1.4)。主要在我國東部,西部在新疆零星開展了1∶20萬區域重力調查,共完成352萬平方千米(大調查以前完成299萬平方千米,大調查以來完成53萬平方千米),覆蓋面積占我國國土面積的37%。另外,石油部門在塔里木盆地、准噶爾盆地、巴丹吉林沙漠等一些油氣遠景區完成區域重力調查約100萬平方千米。
圖1.1 全國1∶20萬區域地質調查工作程度圖
圖1.2 全國1∶25萬區域地質調查工作程度圖
圖1.3 全國1∶5萬區域地質調查工作程度圖
圖1.4 全國1∶20萬區域重力調查工作程度圖
(2)區域航空物探調查
我國區域航磁測量除內蒙古大興安嶺以外,已基本覆蓋了全國陸地國土。區域航磁工作程度由東向西可明顯劃分出3個台階,即東部達到1∶20萬的程度,中部為1∶50萬的程度,西部(除准噶爾盆地和塔里木盆地為1∶20萬程度以外)為1∶100萬的程度。3個台階的分界線分別在雲南西界向北經四川中部到寧夏向北到內蒙古,另一條是沿青海西界近南北向分界。東部地區,山西、華南、吉林東部等地區的航磁工作程度較低。
1∶100萬航空物探。航磁1∶100萬以上比例尺的調查覆蓋總面積達1140萬平方千米,除國界15千米以內的大陸邊境區域、台灣海峽及南海、黃海等部分海域的領海范圍外,基本實現了1∶100萬航空物探磁力測量全覆蓋(其中完成陸地調查面積930萬平方千米,完成海域調查面積210萬平方千米),地質大調查以來,完成1∶100萬航磁測量面積110萬平方千米。1∶100萬的小比例尺航磁測量,絕大部分是20世紀50、60年代測量的數據,精度較低。
1∶20萬航空物探。主要分布於我國東部、中部地區和油氣遠景區。1∶20萬航空磁力調查覆蓋總面積達472萬平方千米(其中有230萬平方千米是1980年以前完成的低精度測量;大調查以來完成面積30萬平方千米)。1∶20萬區域航空放射性測量完成400萬平方千米,占國土面積的41.7%,航放工作基本上是為尋找放射性礦產安排的,在人口密集的平原區(大約300萬平方千米)和中高山區尚未開展這項工作。
1∶5萬航空物探。覆蓋總面積達268萬平方千米,其中大調查以來完成1∶5萬航空物探綜合站測量4萬平方千米。
全國航空物探工作程度見圖1.5、圖1.6、圖1.7。1.1.2.2區域地球化學調查
我國的區域化探工作主要包括1∶50萬和1∶20萬化探測量。新中國成立前,我國區域地球化學工作處於空白狀態。區域地球化學調查始於20世紀60年代。1∶50萬區域化探測量從1976年開始,完成時間集中在20世紀70~90年代。1∶20萬區域化探掃面開展於1958~2002年,但90%的工作是在80~90年代完成的。
區域地球化學勘查自新中國成立以來共開展了兩輪化探掃面。第一輪20世紀50~70年代,主要伴隨1∶20萬區調工作進行,化探掃面主要為1∶20萬土壤化探。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初期,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了以1∶20萬水系沉積物測量為手段的第二輪區域化探掃面工作。至此,伴隨1∶20萬區調的土壤測量全部停止並被第二代化探代替。目前反映的1∶20萬區域化探工作程度是以水系沉積物測量為主的工作。
20世紀80年代以來,區域化探掃面工作取得了較快的發展,在礦產勘查和基礎地質研究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在尋找貴金屬、有色金屬礦產方面取得了非常顯著的找礦成果。截至2007年,全國區域地球化學調查工作程度如下。
(1)小比例尺(1∶50萬)區域地球化學調查
共完成135萬平方千米(其中1999年以前完成120萬平方千米,地質大調查以來完成15萬平方千米),占國土面積的14.1%。主要分布在新疆西天山、西昆侖山、阿爾金山和青海的東昆侖山等地區(圖1.8)。
(2)中比例尺(1∶20萬)區域地球化學調查
完成537萬平方千米(其中1999年以前完成472萬平方千米,地質大調查以來完成65萬平方千米),占國土面積的55.9%(圖1.8)。
(3)大比例尺(1∶5萬)區域地球化學調查
完成面積121.2萬平方千米,大於1∶5萬比例尺的區域化探面積11.8萬平方千米(地質大調查以前)。
圖1.5 全國航空磁力測量工作程度圖(1999年以後)
圖1.6 全國航空物探勘查工作程度圖(1980~1998年)
圖1.7 全國航空物探勘查工作程度圖(1980年以前)
圖1.8 全國1∶20萬和1∶50萬區域地球化學調查工作程度圖
區域地球化學調查自1979年開始全國掃面以來,已基本上覆蓋全國,為我國貴金屬、有色金屬礦產的一系列重大突破發揮了重要作用。我國區域地球化學調查的方法技術體系科學嚴謹,並以其快速推進和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突出等優勢受到世界地學界的廣泛推崇。但是,我國早期完成的西部荒漠區、北方高寒山區、東北森林覆蓋區等部分化探圖幅和1∶50萬化探圖幅存在風成物質的干擾,數據可靠性差,不能適應當前國家經濟建設的需要,數據亟待更新。
『貳』 基礎與地質
(一)承重話地基
隨著樓房高度的日漸升高,對地基的要求也日益嚴格。人類早期的住房只是泥牆、草頂,對地基幾乎沒有其他更高的要求,一般的泥地就能支撐起其上的負荷,毋需處理。一兩層高磚木結構的住房,其地基就需夯實,未經處理的「虛土」遇水會引發地基下沉,所以需人工夯實。同時牆基要比牆體更寬,以增大受壓面積,減小壓強,保持地基的穩定性。一般要求用大的塊石做牆體下部,上面再砌磚牆。
封建時代高層建築的佛塔,一般高度是三層、五層、九層、十一層。牆體的承重是民居的幾倍到十幾倍。此時對地基要求就更高了,一般深挖到地下2米以上,塔底也常留有地下室(稱地宮),通常是密封不住人,以保存高檔法器,乃至佛祖的「舍利子」。
山西應縣的木塔,其基礎是巨大的石砌平台,它是將地下的基礎移到地表以上的一種形式。木塔高67.3米,基礎是兩層各高2米的八角平台,第一層由石條構成,第二層是磚體結構,頂板用石條作塔體牆柱的直接底板。下層底直徑50餘米,上層直徑30餘米,塔身第一層直徑30餘米。正因為有了如此寬實的地基,所以從遼代清寧二年建起,至今已有千餘年歷史,經歷多次5~6級地震,至今仍巍然屹立,成為世界上最高的木塔。據估計,木塔所用木料總共1萬立方米,總重達7400噸。
應縣木塔
應縣木塔是建立在桑乾河的二級階地上,屬鬆散的河流堆積砂礫層和土層。當然,作為地基的水成黃土要比風成黃土瓷實,因為它在水中沉積壓實,其孔隙度遠比風成黃土少,近似於人工夯實的黃土。山西省不少水庫大壩就是用水沉法填起,通常是在壩體兩端或一端黃土中用水沖刷,使黃土流下進入壩體(兩側先築土堤),等晾乾再逐層加高成壩。
全木結構的塔,用柱、梁、斗、拱為基本架構,附加柱、額、檐、門、窗。它們相互支撐,自下而上層層內縮,呈下大上小的穩定體。這種結構穩定性十分好,遠比層層磚體壘疊要穩定。因此,應縣木塔比永濟的鶯鶯塔(西廂記中)那種牆體厚達2米多的磚結構的磚塔要堅固。鶯鶯塔是建在黃土丘陵上,相當於建在風成黃土之上,所以在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的地震中轟然倒下,8年後重建。今為四方形十三層空心(人可登臨)磚塔,高40米。
近代的高層建築,其地基均需經過工程勘探,以了解地基的構成與結構特點,有無孔穴,同時還要進行測試其承載力、濕陷性等的試驗,以探求和確定地基的處理方案。
地基勘探的深度與建築物的高度成正向關系,建築物愈高,勘探深度越大,需要加固處理的地基深度也就越大。只有詳細了解基底的結構、構造和性質,才能正確採用基礎工程的架構及規格。近代多用水泥灌注樁法,即用一定網度密集的深幾十米、粗1~2米的水泥樁,深深貫入砂土層中,使整座樓房像建在統一又堅固的巨大水泥體上一樣。20世紀初,上海高層洋房採用打木樁法,高幾十米巨大木柱一根根地深入地下,以加固地下軟泥層。新中國成立初,北京中蘇大廈(今北京展覽館)則採用巨大沉箱法做基礎,即用鋼筋水泥澆鑄成一巨型箱體,房屋建在此箱體之上。20世紀70~80年代,將鋼筋水泥柱用打樁機的錘擊法,將其打入地下,直到20世紀90年代,才採用鑽孔澆注法,在鑽好的深孔中澆入鋼筋混凝土成樁。
近代山西居民住宅,一般用鋼筋混凝土澆築牆基,像太原—晉中盆地的抗震設防強度是八級地震區,六層高的住宅樓,用4米深的地基,即地下室一層之下還有2米深的地基,以保證住房在八級地震中不致傾斜。
(二)地基勘探淺說
1.文物勘探
山西是華夏民族的發祥地,地下文物資源豐富,所以建築施工前,首先要對地下文物資源進行勘查,探明地下是否有文物遺存。
洛陽鏟原是河南洛陽一帶盜墓人的專用工具,用以探求墓穴的結構、墓室大小及有無,以利安排盜穴方位、深度。它小巧輕便,新中國成立後成為文物勘探的工具,後來也多用於土壤地球化學勘查、地基勘查等。洛陽鏟是在木桿的前端套上半管狀鏟頭,靠自然重力或人為加力由地表向地下逐層切割土層,並將鏟內保持的土層一層一層取出並做好記錄。考古人員通過觀察取出土壤的結構來判斷其是原生土還是人工填埋土,一旦發現帶出的土是經過後期人為擾動的填埋土,就需挖土方至埋土層中,以尋找有無文物、墓穴等,並進行田野考古,使千年文物重見天日。
文物勘探一般要求鑽孔間隔1~2米,深4~5米,勘察面積比施工區面積稍大。文物勘探布井是在挖出的地基平面上布置勘探孔,以系統探測地下的文物資源,其主要目的是探測是否有古墓,當然最好能探出不同文化期的民居。文化期是指人類早期歷史上大體劃分的歷史斷代,各地文化期名稱不同,如中原地區,自下而上有裴李崗文化(河南新鄭裴李崗考古點命名),大約距今7000~8000年到距今5000~6000年之間;仰韶文化,以河南澠池縣仰韶考古點命名,又稱紅陶、彩陶文化,距今5000~6000年。龍山文化,以山東歷城龍山鎮考古點命名,又稱黑陶文化,距今4000~5000年。這些文化層之後即為夏商周歷史斷代,而毋需用文化層來表達。
2.地基勘探
本節敘述的是民用住房勘探,與大型工程勘探是不同的。大型工程如鐵路、公路、港口、機場、水庫壩址、核電廠、航天發射場等,這類工程規模越大,工程地質精度要求就超高。所以必須從面上基礎地質調查入手,首先用大比例尺區域地質調查、水文地質調查、工程地質調查,隨後用先進的勘察手段,如人工地震法、大地電測量法、航空重力測量、磁法測量、重力剖面測量等手段,以了解地殼結構、岩石分布、深部斷裂、隱伏斷裂等特徵。最後才採用鑽探工程,用鑽探手段擬打孔、提取岩芯,通過對地下不同岩石做各種岩石或土層的強度測試,如岩石的抗壓強度、抗剪強度、孔隙度、密度等。總之,從宏觀到微觀均需做多種物性調查與測試。
一般而言,與大型工程相比,地基勘探僅是一個點上的勘探,雖然像摩天高樓這類宏偉的建築對地基要求也很嚴,但也沒有必要進行大面積的面狀或線狀地質調查,直接用鑽探擬打孔提取岩芯,然後對相鄰地段只打孔,不取岩芯,用放射性、電法、磁法等方法進行測井,所取得的資料與周圍已取岩芯鑽孔進行對比,即可獲得房基各點詳細的岩石物性數據。之後按公式計算地基不同部位全部承重數據,求得地基樁柱的密度、深度、柱體直徑以及各種力學強度。之後再決定地基類型、結構構造形式、鋼筋力學參數及規格、水泥標號等具體設計圖。
「高樓萬丈平地起」,這個「平地」不是把地面鏟平、填平那麼簡單,而是包含一系列工程步驟、施工順序,在獲取嚴格的工程數據後,做出嚴密的工程圖件,採取慎重的工程手段,才能保證「平地」符合蓋高樓的要求。所以才有了工程地質這一專門學科。住房與地質也就有了直接的聯系。
『叄』 基礎地質勘探包括哪些
鑽探、物探、化探……
『肆』 什麼是基礎地質數據
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公益性基礎地質信息,現階段主要包括區域地質調查、回區域地球物理勘查答、區域地球化學勘查、區域遙感地質調查、區域水文地質調查、區域工程地質調查、區域地殼穩定性評價、區域海洋地質調查、大洋和極地地質調查,以及地殼深部探測數據等。
『伍』 基礎性地質調查包括哪些工作
包括野外地形考察,地質構造考察,岩石類型考察等
『陸』 基礎地質研究
(一)地層古生物
新中國成立後,地層古生物科研事業得到了蓬勃的發展。50年代中期,雲南省地質局的地層古生物組、昆明工學院和昆明地質學校的地史古生物教研室(組),對雲南地層古生物的科研和教育起了推動作用。50年代後期,省地質局區域地質測量隊、省博物館、省石油地質勘探、煤田地質勘探、冶金地質勘探等部門,也相繼成立地層古生物組。50年代後期開始,省地質局區域地質測量隊先後開展1∶100萬和1∶20萬區域地質調查。1960年,省地質廳地質礦產研究所編制出全省21個地史時代的岩相古地理簡圖,對雲南岩相古地理之演化變遷做了概略分析。
值得一提的是中生代紅層的劃分與對比。50年代末、60年代初,省地質局區域地質測量隊相繼開展滇中和滇西地區的中生代紅層分布區的1∶20萬區域地質礦產調查及專題研究,李積光、毛寶森首先在紅層中采獲大個體化石,衡思清、秦德厚等對滇中中生代煤系及紅層進行劃分對比;繼後,張翼飛等在漾濞縣壩注路建立了滇西中生代煤系和紅層剖面,1960年初李積光等人在永平縣鴛鴦塘采獲一批化石,揭開了滇西紅層所謂「啞地層」之謎。1966年,在省科委組織下,由省地質局、雲南冶金地質勘探公司、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所和古脊椎動物古人類所聯合組成雲南中生代紅層研究隊;到1975—1977年,以南京地質古生物所為主,綜合各家調研成果,出版了《雲南中生代紅層》、《雲南中生代化石》等專著。在此期間,省地質局第一區調隊張翼飛等提出滇西中生代地層劃分方案,此方案受到實踐的檢驗,沿用至今。
1965年,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所錢方等人在元謀縣上那蚌發現「元謀人」(經古地磁測定距今170萬年,是國內已知的最早使用工具和火的舊石器時代早期直立人);還在當地發現雲南馬、水牛、雲南水鹿、劍齒象等14種哺乳動物化石。1972年,雲南省地質局組織的昆陽群專題組,在前人工作的基礎上,完成了《雲南中東部元古代昆陽群地層劃分及對比》,將昆陽群分為8個組,並提出其區域對比方案。1974年,由雲南省地質局主編,昆明地質學校、昆明工學院地質系、雲南石油勘探指揮部、地質部西南地質研究所參加,編纂成《雲南化石圖冊》(上、下冊),書中收集了1968年以前在雲南境內發現的古生物化石共655個屬、2313個種(其中新屬11個,新種299個),包括科、珊瑚、層孔蟲、苔蘚蟲、腕足類、瓣鰓類、腹足類、頭足類、三葉蟲、介形蟲、棘皮動物、筆石、脊椎動物、古植物等門類。1975年,祿豐縣文化館王正舉在該縣石灰壩采獲一枚「人牙」,經省博物館張興永鑒定,認為是一古猿牙齒。這是我國發現的第二個古猿化石產地。1978年,《西南地區區域地層表》(雲南分冊)由地層表編寫組集體完成,地質出版社出版。本書將雲南地層區劃為4個Ⅰ級區,11個Ⅱ級區,32個Ⅲ級區,12個Ⅳ級區,建立了各區地層系統,地層單位劃分到「組」或「段」。同年11月,以國際地科聯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線工作組主席J.W.考依為團長的該組代表團一行7人,參觀了晉寧縣梅樹村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線剖面,省地質科研所羅惠麟、蔣志文介紹了初步研究成果。代表團認為該剖面地層出露良好,應加深研究。1979年國際地科聯地層委員會泥盆紀地層分會主席W.齊格勒率該會代表團一行7人,觀察了曲靖的志留紀、泥盆紀地層剖面。1980年,在祿豐出土臘瑪古猿頭骨化石,距今800萬年,世界上尚屬首次發現。事後,陸續發現臘瑪古猿頭骨、西瓦古猿頭骨、帶牙齒的上下頜骨、牙齒等多件,以及其他哺乳動物化石多種。1982年,雲南省地質局在昆明市海埂施工「滇科1孔」,此鑽井深527.92米,所獲取岩心,供與成都地礦所共同研究滇池的沉積、生態、環境變遷等課題之用。1983年5月,在英國布里斯托爾召開的國際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線工作組會議,預選了晉寧縣梅樹村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線剖面,12月表決以2/3通過,被推薦給國際地科聯地層委員會審批。同年,省地質科研所吳懋德等完成《昆陽群地層劃分對比》,將昆陽群分為三個亞群,在地層層序上,反映出另一種學術觀點。1984年,省地質科研所、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所、昆陽磷礦礦務局有關科技人員合著的《中國雲南晉寧梅樹村震旦系-寒武系界線層型剖面》一書,由雲南人民出版社出版。該書總結了1978年以來的研究成果,是對層型剖面做了詳細研究的專著。1985年,省地質科研所方潤森、江能人等編寫的《雲南曲靖地區中志留世-早泥盆世地層及古生物》,由雲南人民出版社出版;郭福祥編著的《雲南雙殼類化石》,由雲南科技出版社出版。
(二)區域地質、構造地質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一些著名的構造地質學派,都用各自的學術觀點對雲南區域構造做了分析和解釋。
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黃源、范承鈞等,按多旋迴構造學說,劃分過雲南大地構造單元。而最有基礎的是,1965年1∶100萬區域地質調查成果,即昆明幅、下關幅、普洱幅、憑祥幅地質圖及說明書中的大地構造劃分。根據構造旋迴,在雲南境內可分揚子准地台(晉寧旋迴)、南華准地台(加里東旋迴)、藏滇地槽褶皺系(印支旋迴)、昆侖-秦嶺褶皺系(燕山旋迴)4個一級構造單元,其下又可進一步劃分到二、三、四各級,資料比較系統,依據比較扎實。
70年代初,我國卓越地質學家李四光創立的地質力學理論和方法開始在雲南省普及,不少地質工作者結合雲南地質的實際進行綜合研究。1973年,趙劍畏、楊荊舟編制出1∶50萬雲南構造體系圖,1975年撰寫出《雲南主要構造體系劃分及復合關系的初步分析》的科研報告;與此同時,昆明工學院孫家聰、省地震局張俊昌也分別編制了1∶125萬和1∶100萬全省構造體系圖。1976年,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所楊開慶等完成了《哀牢山地質構造與超基性岩鉻鐵礦分布規律的研究》項目。同年,雲南省地質局參與國家重點科研項目「地質力學」的研究,由區調隊王義昭等具體承擔其中的《雲南省構造體系與礦產分布規律、地震分布規律》的研究項目,於1981年提交了報告。1977年,國際地科聯主席杜倫佩率代表團來雲南,考察了哀牢山構造剖面和通海地震斷裂現場。1979年,何發榮、楊荊舟在青藏高原地質討論會上發表了地質力學觀點的《雲南地質構造基本特徵——兼論高原地殼形成機制》一文,對雲南地殼演化分了八個主要期次,即造山期、坳陷期、裂谷期、造陸期、陸盆期、高原期、湖盆期、峽谷期。
新全球構造(板塊構造)理論傳入我國後,1973年,李希勣提出紅河斷裂帶為板塊縫合線;王凱元等於1975年、1979年兩次撰文對雲南古板塊進行劃分;1979年,段新華根據紅柱石、藍閃石分布,提出哀牢山-藤條河斷裂帶為古板塊縫合線。1978年,西南冶金地質勘探公司任治機、蔣家申、苗明元等編制出雲南的古板塊構造圖,探討鐵、錫礦產與板塊構造的關系。1982年,范承鈞在「三江」成礦遠景區劃工作中,將雲南的板塊構造界線歸為「二線一谷一溝」,即哀牢山地縫合線、瀾滄江地縫合線、昌寧-孟連裂谷、蘭坪-思茅塹溝。
(三)岩石、礦物、地球化學
新中國成立後,隨著區域地質調查和礦產勘查的大規模展開,雲南省境內岩漿岩的研究也逐步深入。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雲南省地質局、中國科學院地質所雲南工作站等單位,先後對滇西中、酸性岩、基性超基性岩開展了專題研究和區域調查工作。1975年,省地質局組織力量編寫出《岩石分類與命名》一書,為全省統一岩石定名和劃分提供了准則。1980年,省地質局區調隊完成了1∶75萬雲南省岩漿岩分布圖,表示了605個岩體,劃分了岩類及時代,有82個岩體有同位素年齡數據;並對火山岩劃分出13個噴發期。這是雲南省第一輪比較完整、有資料基礎的岩漿岩分布圖。1985年,譚雪春等完成《滇西斑岩及斑岩銅礦》研究課題;施琳、陳吉琛等在《滇西錫礦成礦規律及找礦方向》專題研究中,將滇西花崗岩分為同熔型、重熔型、變質交代型三種成因類型,並討論了與錫礦成礦的關系。
關於變質岩及其地質體專門性的研究成果有:60年代初期,西南地礦研究所對哀牢山變質帶的研究,詳細劃分了變質岩系,做了原岩恢復工作;1974年,省地質局第二區調隊對哀牢山變質帶岩層層序做了初次劃分;1975年,省地質局第一區調隊綜合整理滇西地區變質岩的資料,劃分為8個變質帶,對每個變質帶的岩石特徵、變質作用、變質相及礦物組合、變質時代做了探討;1985年,省地礦局區調隊熊家鏞等採用當今變質岩石學的理論和方法,編制全省變質岩地質圖,劃分了Ⅰ級變質帶5個,Ⅱ級11個,Ⅲ級21個,並對每一變質單元的相系、相組、變質類型、原岩恢復、變質時期做了系統闡述,確定了區域低溫動力變質作用、區域動力熱流變質作用、埋深變質作用三種類型,其中劃分的區域低溫動力變質作用亞型和低壓區域動熱變質作用亞型,對變質作用有新的補充和見解。
『柒』 什麼是基礎性地質工作
為國家宏觀規劃和決策,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土地資源、礦產資源和海洋資源等版方面基礎信息的地質調查和權研究工作。其內容主要包括區域地質、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地球物理、地球化學、海洋地質和其他專業國土資源調查及有關方面的基礎性調查研究工作。
『捌』 基礎地質資料
一、區域地質調查資料
研究區的區域地質調查工作在形式上有路線調查和面積性調查兩種,早期工作以路線調查為主。
1872~1874年,ф.弗斯托列契甫在調查區南部窮布斯薩依一帶進行過路線地質調查。
1889~1890年,Κ.Π.博格達諾維奇在調查區南部考庫亞一帶進行過路線地質調查。
1909年,格蓋林茨在調查區中部進行過路線地質調查。
1914年,格蓋德在蘇古魯克—木吉一帶進行過路線地質調查。
1941~1942年,卓拉夫在坑希維爾一帶進行過路線地質調查。
1945年,H.A.別良耶夫斯基在阿克薩依巴什山北坡進行了1∶100萬路線地質調查。
1946年,B.M.西尼村在調查區西部進行過1∶100萬路線地質調查。
1952~1953年,前蘇聯地質保礦部第十三航空地質大隊,在喀什西部進行過1∶20萬綜合性的地質測量,編寫了「新疆喀什西北-克孜勒蘇河流域1∶20萬地質測量及普查工作報告」(俄文),1976年,新疆地質局區測大隊在此基礎上編譯出了「1∶20萬喀什地區地質圖及說明書」(又名喀什專報),是涉及研究區的第一份系統地質資料。
1956年,地質部十三地質大隊在區域南部進行過1∶50萬地質調查;同年,新疆冶金局702隊在區域東南部進行過1∶20萬地質調查。
1958年地質部第十三大隊完成《棋盤幅(J-43-ⅩⅩⅢ)西昆侖托赫塔卡魯姆山脈北坡1∶20萬地質測量與普查工作報告》、《昆侖山西北部(J-43-ⅩⅩⅨ、J-43-ⅩⅩⅢ)1∶20萬地質測量與普查工作報告》、《克里陽幅(J-43-ⅩⅩⅩ)1∶20萬地質測量與普查工作報告》、《西昆侖山北坡1∶20萬地質測量與普查工作報告》,涉及本圖幅大部分基岩出露區。這是按照國家的統一部署、在區內開展的1∶20萬正規區域地質調查工作,是區內首次開展的面積性、綜合性地質調查,對地層、岩石、構造、礦產均進行了系統的綜合研究,為以後的地質礦產調查與研究奠定了基礎。
1958年後,新疆地質局第二地質大隊先後多次在區內進行了大量的普查和勘探工作。西北煤田地質局156隊普查組在1964年對煤田地質作了較詳細的工作。
1959年,新疆石油局喀什專題研究隊在阿克薩依巴什山北坡進行了1∶20萬地質調查。
1961年,新疆地質局喀什大隊在調查區西北部進行過1∶20萬區域地質調查。
1965年,地質部地質研究所根據前人資料,編寫出版了喀什幅1∶100萬地質圖及說明書。
1967年,新疆地質局區測大隊在木吉-塔什庫爾干一帶進行了1∶100萬路線地質、礦產調查。
1979年,新疆地質局地質科學研究所根據前人資料編制了新疆超基性岩及鉻鐵礦報告。
1981年,青藏高原普查一分隊沿中巴公路進行了路線地質調查,其成果反映在1982年出版的由姜春發等編著的《昆侖開合構造》一書中。
1982~1983年,新疆地質局第二地質大隊編制了1∶50萬西昆侖地區礦產圖,對成礦的分布特徵作了初步的論述,對礦床成因提出了不同的見解。
1983年,新疆地質礦產局第一區域地質調查大隊編制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1∶200萬地質圖及說明書。
1984年新疆地礦局第一區域地質調查大隊完成了《西昆侖山葉爾羌河上游地區1∶100萬區域地質調查報告》,涉及研究區西南部,對地層進行了比較系統的劃分,初步建立了葉爾羌河上游地區的地層層序,在地層時代釐定方面獲取了不少新的古生物化石依據;對岩漿岩、變質作用、地質構造及礦產也進行了較系統研究。
1985年,新疆地質礦產局第一區域地質調查大隊開展了1∶100萬地質礦產調查,圈定了成礦遠景區。同年,新疆礦產地質局第二地質大隊編制了1∶50萬新疆南疆西部礦產圖及說明書,較為詳細地探討了區內礦產分布和形成的時空分布規律,指出了找礦方向。
1986年,新疆地質礦產局第二地質大隊在研究區西北部薩瓦亞爾頓一帶進行了非正規的1∶5萬化探異常檢查工作。
1987~1991年,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綜合科考隊潘裕生、法國P.Tapponnior等在中國科學院和法國科學研究中心資助下開展了喀喇昆侖山-西昆侖山地區喀什-紅旗拉甫路線考察,對該區地質歷史及板塊構造機制等進行了深入研究,並於1991年5月召開了國際討論會,1992年出版了《喀喇昆侖-昆侖綜合科學考察導論》。
1994年,新疆地質礦產局第二區域地質調查大隊三分隊在研究區中部進行了1∶5萬奧依塔克幅(J-43-43-B)、阿克塔什幅(J-43-31-C)區域地質調查,出版了地質報告和地質圖,新疆地質第二地質大隊完成了《西昆侖西部1∶50萬區域化探》,獲取了系統的區域地球化學資料,圈定了大量地球化學異常,同年編制了1∶50萬找礦遠景區劃圖。
1997年,新疆區調一大隊四分隊在薩瓦亞爾頓地區開展了1∶5萬奧依巴拉、吉根等8幅區域地質礦產調查。
1998年,新疆地質調查院第二地質調查所在調查區中部進行了1∶5萬坑希維爾南半幅(J43E004011)、克其克托爾北半幅(J43E005011)、喔爾托克幅(J43E005012)、波斯坦鐵列克幅(J43E005013)、蘇古魯克幅(J43E006014)區域地質調查,提交了地質報告、分幅地質圖和說明書,其中坑希維爾南半幅、克其克托爾北半幅、喔爾托克幅在本次工作區內。
1998~2000年,中國國土資源航空物探遙感中心在調查區進行了1∶100萬航磁測量,覆蓋了區內大部分面積。
2003年,中國國土資源航空物探遙感中心在調查區進行了1∶25萬航空遙感地質解譯工作,提交了1∶25萬遙感解譯地質圖說明書。克克吐魯幅、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幅、塔什庫爾干塔庫爾干、塔什庫爾干幅、英吉沙縣幅、艾提開爾丁薩依幅、恰哈幅、康西瓦幅、阿克薩依湖幅、岔路口幅、神仙灣幅、麻扎幅都在研究區范圍之內。
2004~2005年,河南省地質調查院在研究區進行了1∶25萬艾提開爾丁薩依幅、英吉沙幅、葉城縣幅、克克吐魯幅、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幅、塔什庫爾干塔庫爾干幅區域地質調查,提交了各圖幅的區域地質調查報告。
二、區域物化探資料
1958年新疆地質局第一區調大隊在西昆侖地區進行了1∶20萬放射性元素順便普查工作。提交了1957年西北昆侖區1∶20萬放射性元素順便普查報告(J-43-30的一部分)、1957年昆侖山西北部1∶20萬放射性元素順便普查地質報告(J-43-29北部、J-43-23南部)、1957年西昆侖托赫塔卡魯姆山脈北端1∶20萬放射性元素順便普查報告(J-43-23)。
1953年中蘇石油公司喀什物理探勘大隊在塔里木西北坡做1∶20萬重力測量,提交了1953年塔里木西北坡重力工作總結報告。
1989年新疆地礦局第二地質大隊在新疆阿克陶縣木吉西南部進行了區域化探掃面工作,提交了新疆阿克陶縣木吉西南區域化探掃面成果報告。
三、區域礦產調查資料
礦產勘查工作從20世紀50年代起步,發現和落實了一批礦產地,為其後的礦產勘查工作提供了依據。
主要在霍什布拉克一帶開展工作,進行群眾報礦、踏勘和路線地質找礦,工作粗略而簡單。冶金工業部新疆有色金屬702隊在霍什布拉克區域進行了銅礦檢查,分別提交了霍什布拉克區域1∶20萬路線找礦工作報告、【新疆葉城縣】1957年葉城檢查組葉城南部1∶20萬路線找礦工作報告。
新疆地質局753隊在塔里木盆地西南緣莎車凹地喀什地區莎車、葉城區等工作,提交了塔里木盆地西南緣莎車凹地喀什地區莎車、葉城區石油普查地質報告1∶20萬。
1960年新疆地質局和田地質大隊,對康賽音—卡爾賽一帶進行1∶20萬路線地質簡測及礦點檢查,提交了【民豐縣】1960年在康賽音—卡爾賽一帶進行1∶20萬路線地質簡測及礦點檢查報告。
1955年蘇聯地質十三號航空地質勘測隊,對喀什噶爾西北部進行1∶20萬普查測量工作,提交了喀什噶爾西北部1∶20萬比例尺的普查測量工作報告。
1958年新疆石油管理局地質調查處,對莎車—皮山一帶進行1∶20萬地質普查工作,提交了石油工業部新疆石油管理局地質調查處莎車—皮山地質普查總結報告比例尺1∶20萬。
1956年地質部新疆第13大隊,對新疆昆侖山西北部進行1∶20萬踏勘性地質測量工作,提交了新疆昆侖山西北部進行比例尺1∶20萬踏勘性地質測量工作報告【J-43-17、23的部分地區】。
1958年新疆地質局13大隊第5中隊,對新疆昆侖山西北部進行1∶20萬區域地質測量及普查找礦工作,提交了1957年1∶20萬比例尺區域地質測量及普查找礦工作報告【J-43-23】。
1958年新疆第13大隊8中隊,對新疆昆侖山西北坡進行1∶20萬地質測量和普查工作,提交了1957年昆侖山西北坡進行1∶20萬比例尺地質測量和普查工作報告【J-43-23、24、30】。
1989年新疆地礦局第1區調大隊,提交了克孜勒幅J-43-171∶20萬區域地質調查報告:地質部分。
『玖』 什麼是基礎地質項目
基礎地質是相對於生產項目(直接見經濟效益的項目)而言的,比如區域地質調查,基礎地質研究等項目
『拾』 基礎地質學的定義
《地質學基礎》涵蓋了地質學科中主要基礎學科(動力地質學、岩石學、構造地質學版、地史古生學)權的基本原理、主要概念、重要理論。課程基本內容包括三大方面:(一)地球的一般特徵及物質組成;(二)各種內動力和外動力地質作用的特點和產物;(三)地球和生物演化歷史及各地史階段的主要特徵。
面對與地學有關的專業,如地質工程、勘查技術與工程、資源開發工程、岩土工程、測繪工程等本科學生開設的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是學生第一門引入專業學習的課程。通過學習學生將系統全面地了解和掌握地質學領域的基礎知識。這是學習後續各專業課必備的基礎,同時也是加強學生專業素質的重要環節。因此,本課程的教學直接關繫到學生專業基礎知識是否扎實,能否具備全面、良好的專業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