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太古宙包括哪些地質年代
A. 地質年代的劃分依據是什麼呢為什麼會起很奇怪的名字,依據是什麼
地質年代的時間表述單位:宙、代、紀、世、期、階;地層表述單位:宇、界、系、統、組、段
在「宙、代」這一級單位,應該是按照生物的演化順序,新生物的出現、發展、消亡來劃分的,
宙分為顯生宙、隱生宙,隱生宙包括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太古宙之前,沒有精確的代的劃分。
代通常的分法大致有: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五個代。其中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屬於顯生宙。
太古代一般指的是地球形成及化學進化這個時期,可以是從46億年前到38億年前或34億年前,是我們目前所能掌握的最古老的生命或生命痕跡的時間。
元古代緊接在太古代之後,其下限一般定在前寒武紀生命大爆發之前,
太古代和元古代這兩個名稱是1863由美國人洛岡命名的,他命名的意思是指生物界太古老和生物界次古老。古生代由英國人賽德維克制定,他依照洛岡取了生物界古老的意思,中生代,新生代。這兩個代均由英國人費利普斯於1841年命名,取意分別為生物界中等古老和生物界接近現代。
再細分的話,接下來就是我們常聽說的紀元。元古代的震旦紀、古生代的寒武紀、奧陶紀、志留紀、泥盆紀、石炭紀、二疊紀、三疊紀、侏羅紀、白堊紀、第三紀、第四紀等等。
震旦紀有裸露動物出現
寒武紀有硬殼動物出現
奧陶紀有無頷類生物出現
志留紀有裸蕨植物出現
泥盆紀有節蕨植物出現
石炭紀不知道,應該是延續前一個吧,應該有大規模的生物滅絕,石炭紀是主要的煤層。
二疊三疊紀有裸子植物出現
侏羅紀有鳥類和哺乳動物出現
白堊紀有被子植物出現
至於命名,地質界經常以發現這個地層的地表出露的人名、地點等命名。以侏羅為例,侏羅紀的名稱取自於德國、法國、瑞士邊界的侏羅山。寒武紀是源自英國威爾士的古拉丁文「Cambria」。日文音譯,我國沿用。因為是首先在那裡研究的,故就地取名。
第三紀和第四紀名稱就簡單多了,相信以後會有第五第六第789紀等。
再往下分就區別地域了。不通地域分法、名稱各不相同。
B. 地質年代是怎樣劃分的各有什麼不同
地質年代是指地殼上不同時期的岩石和地層,時間表述單位:宙、代、紀、世、期。
地質學內家和古生物學容家根據地層自然形成的先後順序,將地層分為4宙14代12紀。即
早期的冥古宙、太古宙和元古宙(元古宙在中國含有1個震旦紀);
以後顯生宙的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
古生代分為寒武紀、奧陶紀、志留紀、泥盆紀、石炭紀和二疊紀,共6個紀;
中生代分為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共3個紀;
新生代分為古近紀、新近紀和第四紀,共3個紀。
第四紀是新生代最新的一個紀,包括更新世和全新世。
我們目前仍處於顯生宙、新生代、第四紀、全新世中。
地質年代表
C. 地質年代單位與年代地層單位有什麼區別
地質年代單位又稱「地質時間單位」或「時間單位」。
年代底層單位又稱地質學內上對地層劃分的一種單容位。
地質年代單位:
指地質時期中的時間劃分單位。實際上,地質年代單位是從年代地層單位
(它們都代表地層的實體)
概括抽象出來的時間概念,所以年代地層單位都有一個層型,作為對比研究的根據。
組成地殼的全部地層
(從最老到最新)所代表的時間稱地質時期,不同級別的年代地層單位所代表的時間,稱地質時代單位。
形成一個宇的地層所佔的時間稱為宙;形成一個界的地層所佔的時間稱為代;
形成一個系的地層所佔的時間稱為地址年代單位。
年代地層單位:
在大范圍內,通過礦物組成、岩相、構造特徵等,特別是同位素、地磁和化石研究確定地層形成的
地質年代,同一年代形成的地層,不論其性質異同,即歸入同一單位中。
年代地層單位從大到小分宇、界、系、統、階五級。對應的地質時代為宙、代、紀、世、期。
如:古生代形成的地層稱
古生界;
太古代形成的地層稱
太古界,而現在主張太古代改稱太古宙,相應的地層單位改為太古宇。
D. 太古宙的地質年代參照表
地質年代
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顯生宙隱生代原生代酒神代雨海代始太古代古太古代中太古代新太古代古元古代中元古代新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成鐵紀層侵紀造山紀固結紀蓋層紀延展紀狹帶紀拉伸紀成冰紀埃迪卡拉紀寒武紀奧陶紀志留紀泥盆紀石炭紀二疊紀三疊紀侏羅紀白堊紀古近紀新近紀第四紀古新世始新世漸新世中新世上新世更新世全新世 時間宙代紀世期年代,百萬年前顯生宙新生代第四紀全新世亞大西洋期
亞北方期
大西洋期
北方期
前北方期 0.011700更新世晚更新期0.126中更新期0.781卡拉布里亞階1.806格拉斯期2.588第三紀/
新近紀 上新世皮亞琴察期/勃朗期3.600贊克爾期5.333中新世墨西拿期7.246托爾頓期11.62塞拉瓦爾期13.84蘭蓋期15.97布爾迪加爾期20.44阿基坦期23.03第三紀/
古近紀 漸新世恰特期28.1魯培爾期33.9始新世普里阿邦期38.0巴爾頓期42.3盧台特期47.6伊普雷斯期56.0古新世贊尼特期59.2塞蘭特期61.6達寧期66.0中生代白堊紀晚白堊世馬斯特里赫特期70.6 ± 0.6坎帕期83.5 ± 0.7桑托期85.8 ± 0.7科尼亞剋期89.3 ± 1.0土侖期93.5 ± 0.8森諾曼期99.6 ± 0.9早白堊世阿爾布期112.0 ± 1.0阿普第期125.0 ± 1.0巴列姆期130.0 ± 1.5豪特里維期136.4 ± 2.0凡藍今期140.2 ± 3.0貝里亞期145.5 ± 4.0侏羅紀晚侏羅世提通期150.8 ± 4.0啟莫里期155.7 ± 4.0牛津期161.2 ± 4.0中侏羅世卡洛維期164.7 ± 4.0巴通期167.7 ± 3.5巴柔期171.6 ± 3.0阿連期175.6 ± 2.0早侏羅世托阿爾期183.0 ± 1.5普連斯巴奇期189.6 ± 1.5錫內穆期196.5 ± 1.0海塔其期199.6 ± 0.6三疊紀晚三疊世瑞替期203.6 ± 1.5諾利期216.5 ± 2.0卡尼期228.0 ± 2.0中三疊世拉丁尼期237.0 ± 2.0安尼西期245.0 ± 1.5早三疊世奧倫尼剋期249.7 ± 1.5印度期251.0 ± 0.7古生代二疊紀樂平世長興期253.8 ± 0.7吳家坪期260.4 ± 0.7瓜德魯普世卡匹敦階265.8 ± 0.7沃德期/卡贊期268.4 ± 0.7羅德期/烏非姆期270.6 ± 0.7烏拉爾世空谷爾期275.6 ± 0.7阿爾丁斯剋期284.4 ± 0.7薩克馬爾期294.6 ± 0.8阿瑟爾期299.0 ± 0.8石炭紀/賓夕法尼亞紀晚賓夕法尼亞世格熱爾期303.7 ± 0.1卡西莫夫期307.0 ± 0.1中賓夕法尼亞世莫斯科期315.2 ± 0.2早賓夕法尼亞世巴什基爾期323.2 ± 0.4石炭紀/密西西比紀晚密西西比世謝爾普霍夫期330.9 ± 0.2中密西西比世維憲期346.7 ± 0.4早密西西比世圖爾奈期358.9 ± 0.4泥盆紀晚泥盆世法門期372.2 ± 1.6弗拉斯期382.7 ± 1.6中泥盆世吉維特期387.7 ± 0.8艾菲爾期393.3 ± 1.2早泥盆世埃姆斯期407.6 ± 2.6布拉格期410.8 ± 2.8洛赫科夫期419.2 ± 3.2志留紀普里道利世無生物劃分階423.0 ± 2.3蘭多維列世/卡尤加世盧德福德期425.6 ± 0.9戈斯特期427.4 ± 0.5文洛克世侯默期/洛克波特期430.5 ± 0.7申伍德期/托納旺達期433.4 ± 0.8蘭多維利世/亞歷山大世特列奇期/安大略期438.5 ± 1.1愛隆期440.8 ± 1.2魯丹期443.4 ± 1.5奧陶紀晚奧陶世赫南特期445.2 ± 1.4凱迪期453.0 ± 0.7桑比期458.4 ± 0.9中奧陶世達瑞威爾期467.3 ± 1.1大坪期470.0 ± 1.4早奧陶世弗洛期477.7 ± 1.4特馬豆剋期485.4 ± 1.9寒武紀芙蓉世第十期c. 489.5江山期c. 494排碧期c. 497第三世古丈期c. 500.5鼓山期c. 504.5第五期c. 509第二世第四期c. 514第三期c. 521紐芬蘭世第二期c. 529幸運期541.0 ± 1.0前寒武紀/
隱生宙 元古宙新元古代埃迪卡拉紀630 +5/-30成冰紀850拉伸紀1000中元古代狹帶紀1200延展紀1400蓋層紀1600古元古代固結紀1800造山紀2050層侵紀2300成鐵紀2500太古宙 新太古代2800中太古代3200古太古代3600始太古代3800冥古宙雨海代c.3850酒神代c.3920原生代c.4150隱生代c.4600
E. 地質年代五代十二紀
這是國際上承來認的地質年代自,劃分為宙-代-紀-世-期等等級別
最早的是太古宙,下面指劃分了太古代,分為早中晚三個紀
其次是元古宙,也只劃分了元古代,分為早中晚三個紀
然後是顯生宙,劃分為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三個代
其中古生代又分為寒武、奧陶、志留、泥盆、石炭、二疊等六個紀
中生代就是比較出名的三疊紀、侏羅紀、白堊紀
新生代原本劃分為第三紀、第四紀,但是現在第四紀被拆分為古近紀和新進紀,所以有三個紀
震旦紀指寒武紀以前的一個時期,但是未得到全體地質學家的承認,因為他的標示地層還未確定而且又僅限於一部分人的研究!
另外的那些紀,只是代表了一個時期,並不是地質歷史年代的標准劃分!
F. 地質年代是如何的劃分
地質年代(geologic
time)就是指地球上各種地質事件發生的時代。它包含兩方回面含義:其一答是指各地質事件發生的先後順序,稱為相對地質年代;其二是指各地質事件發生的距今年齡,由於主要是運用同位素技術,稱為同位素地質年齡。這兩方面結合,才構成對地質事件及地球、地殼演變時代的完整認識,地質年代表正是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來的。
地質年代的劃分和研究,是通過岩石和化石的歷史來確定的。
【地層系統】dìcéngxìtǒng
地殼是由一層一層的岩石構成的。這種在地殼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各種成層岩石(包括鬆散沉積層)及其間的非成層岩石的系統總稱,叫做地層系統。「宇」、「界」、「系」、「統」分指地層系統分類的第一級、第二級、第三級、第四級。地層系統分類的第一級是「宇」,分為隱生宇(現已該稱太古宇和元古宇)和顯生宇。
【地質年代】dìzhìniándài
地質,即地殼的成分和結構。根據生物的發展和地層形成的順序,按地殼的發展歷史劃分的若干自然階段,叫做地質年代。「宙」、「代」、「紀」、「世」分指地質年代分期的第一級、第二級、第三級、第四級。地質年代分期的第一級是宙,分為隱生宙(現已該稱太古宙和元古宙)和顯生宙。
G. 地質年代分別是哪些
地質年代來分期的第一個自宙。約開始於40億年前,結束於25億年前。在這個時期里,地球表面很不穩定,地殼變化很劇烈,形成最古的陸地基礎,岩石主要是片麻岩,成分很復雜,沉積岩中沒有生物化石。晚期有菌類和低等藻類存在,但因經過多次地殼變動和岩漿活動,可靠的化石記錄不多。舊稱太古代,原屬隱生宙(隱生宙現已不使用,改稱太古宙和元古宙)。
地質年代分期的第二個宙。約開始於25億年前,結束於5.7億年前。在這個時期里,地殼繼續發生強烈變化,某些部分比較穩定,已有大量含碳的岩石出現。藻類和菌類開始繁盛,晚期無脊椎動物偶有出現。地層中有低等生物的化石存在。
地質年代分期的第三個宙。顯生宙可分為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
H. 【遠古地理】列出所有地質年代名稱!
我覺得這圖片挺直觀的,見附件,你覺得呢
?
I. 地質全球地質年代的詳細劃分,分哪幾個時段
地球的地質年代:
冥古宙、太古宙(分始太古代、古太古代、中太古代、新太古代)、元古宙專(分古元古代、中屬元古代、新元古代)、顯生宙.
其中顯生宙又分為古生代(寒武紀、奧陶紀、志留紀、泥盆紀、石炭紀、二疊紀)、中生代(三疊紀、侏羅紀、白堊紀)、新生代(其中又分第三紀、第四紀,第三紀又分為古新世、始新世、漸新世、中新世、上新世;第四紀又分為更新世和全新世).
人類現在仍處於第四紀的全新世,下個紀元還沒有命名.
J. 地質歷史從古至今經歷了什麼樣的地質年代
太古宇tàigǔyǔ
地層系統分類的第一個宇。太古宙時期所形成的地層系統。舊稱太古界,原屬隱生宇(隱生宇現已不使用,改稱太古宇和元古宇)。
太古宙tàigǔzhòu
地質年代分期的第一個宙。約開始於40億年前,結束於25億年前。在這個時期里,地球表面很不穩定,地殼變化很劇烈,形成最古的陸地基礎,岩石主要是片麻岩,成分很復雜,沉積岩中沒有生物化石。晚期有菌類和低等藻類存在,但因經過多次地殼變動和岩漿活動,可靠的化石記錄不多。舊稱太古代,原屬隱生宙(隱生宙現已不使用,改稱太古宙和元古宙)。
元古宇yuángǔyǔ
地層系統分類的第二個宇。元古宙時期所形成的地層系統。舊稱元古界,原屬隱生宇(隱生宇現已不使用,改稱太古宇和元古宇)。
元古宙yuángǔzhòu
地質年代分期的第二個宙。約開始於25億年前,結束於5.7億年前。在這個時期里,地殼繼續發生強烈變化,某些部分比較穩定已有大量含碳的岩石出現。藻類和菌類開始繁盛,晚期無脊椎動物偶有出現。地層中有低等生物的化石存在。舊稱元古代,原屬隱生宙(隱生宙現已不使用,改稱太古宙和元古宙)。
顯生宇xiǎnshēngyǔ
地層系統分類的第三個宇。顯生宙時期所形成的地層系統。顯生宇可分為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
顯生宙xiǎnshēngzhòu
分期的第三個宙。顯生宙可分為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
古生界gǔshēngjiè
顯生宇的第一個界。古生代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分為寒武系、奧陶系、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和二疊系。
古生代gǔshēngdài
顯生宙的第一個代。約開始於5.7億年前,結束於2.5億年前。分為寒武紀、奧陶紀、志留紀、泥盆紀、石炭紀和二疊紀。在這個時期里生物界開始繁盛。動物以海生的無脊椎動物為主,脊椎動物有魚和兩棲動物出現。植物有蕨類和石松等,松柏也在這個時期出現。因此時的動物群顯示古老的面貌而得名。
寒武系hánwǔxì
古生界的第一個系。寒武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
寒武紀hánwǔjì
古生代的第一個紀,約開始於5.7億年前,結束於5.1億年前。在這個時期里,陸地下沉,北半球大部被海水淹沒。生物群以無脊椎動物尤其是三葉蟲、低等腕足類為主,植物中紅藻、綠藻等開始繁盛。寒武是英國威爾士的拉丁語名稱,這個紀的地層首先在那裡發現。
奧陶系àotáoxì
古生界的第二個系。奧陶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
奧陶紀àotáojì
古生代的第二個紀,約開始於5.1億年前,結束於4.38億年前。在這個時期里,岩石由石灰岩和頁岩構成。生物群以三葉蟲、筆石、腕足類為主,出現板足鯗類,也有珊瑚。藻類繁盛。奧陶紀由英國威爾士北部古代的奧陶族而得名。
志留系zhìliúxì
古生界的第三個系。志留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
志留紀zhìliújì
古生代的第三個紀,約開始於4.38億年前,結束於4.1億年前。在這個時期里,地殼相當穩定,但末期有強烈的造山運動。生物群中腕足類和珊瑚繁榮,三葉蟲和筆石仍繁盛,無頜類發育,到晚期出現原始魚類,末期出現原始陸生植物裸蕨。志留紀由古代住在英國威爾士西南部的志留人得名。
泥盆系nípénxì
古生界的第四個系。泥盆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
泥盆紀nípénjì
古生代的第四個紀,約開始於4.1億年前,結束於3.55億年前。這個時期的初期各處海水退去,積聚後層沉積物。後期海水又淹沒陸地並形成含大量有機物質的沉積物,因此岩石多為砂岩、頁岩等。生物群中腕足類和珊瑚發育,除原始菊蟲外,昆蟲和原始兩棲類也有發現,魚類發展,蕨類和原始裸子植物出現。泥盆紀由英國的泥盆郡而得名。
石炭系shítànxì
古生界的第五個系。石炭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
石炭紀shítànjì
古生代的第五個紀,約開始於3.55億年前,結束於2.9億年前。在這個時期里,氣候溫暖而濕潤,高大茂密的植物被埋藏在地下經炭化和變質而形成煤層,故名。岩石多為石灰岩、頁岩、砂岩等。動物中出現了兩棲類,植物中出現了羊齒植物和松柏。
二疊系èrdiéxì
古生界的第六個系。二疊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
二疊紀èrdiéjì
古生代的第六個紀,即最後一個紀。約開始於2.9億年前,結束於2.5億年前。在這個時期里,地殼發生強烈的構造運動。在德國,本紀地層二分性明顯,故名。動物中的菊石類、原始爬蟲動物,植物中的松柏、蘇鐵等在這個時期發展起來。
中生界zhōngshēngjiè
顯生宇的第二個界。中生代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分為三疊系、侏羅系和白堊系。
中生代zhōngshēngdài
顯生宙的第二個代。分為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約開始於2.5億年前,結束於6500萬年前。這時期的主要動物是爬行動物,恐龍繁盛,哺乳類和鳥類開始出現。無脊椎動物主要是菊石類和箭石類。植物主要是銀杏、蘇鐵和松柏。
三疊系sāndiéxì
中生界的第一個系。三疊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
三疊紀sāndiéjì
中生代的第一個紀,約開始於2.5億年前,結束於2.05億年前。在這個時期里,地質構造變化比較小,岩石多為砂岩、石灰岩等。因本紀的地層最初在德國劃分時分上、中、下三部分,故名。動物多為頭足類、甲殼類、魚類、兩棲類、爬行動物。植物主要是蘇鐵、松柏、銀杏、木賊和蕨類。
侏羅系zhūluóxì
中生界的第二個系。侏羅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
侏羅紀zhūluójì
中生代的第二個紀,約開始於2.05億年前,結束於1.35億年前。在這個時期里,有造山運動和劇烈的火山活動。由法國、瑞士邊境的侏羅山而得名。爬行動物非常發達,出現了巨大的恐龍、空中飛龍和始祖鳥,植物中蘇鐵、銀杏最繁盛。
白堊系bái』èxì
中生界的第三個系。白堊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
白堊紀bái』èjì
中生代的第三個紀,約開始於1.35億年前,結束於6500萬年前。因歐洲西部本紀的地層主要為白堊岩而得名。這個時期里,造山運動非常劇烈,我國許多山脈都在這時形成。動物中以恐龍為最盛,但在末期逐漸滅絕。魚類和鳥類很發達,哺乳動物開始出現。被子植物出現。植物中顯花植物很繁盛,也出現了熱帶植物和闊葉樹。
新生界xīnshēngjiè
顯生宇的第三個界。新生代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分為古近系(下第三系)、新近系(上第三系)和第四系。
新生代xīnshēngdài
顯生宙的第三個代。分為古近紀(老第三紀)、新近紀(新第三紀)和第四紀。約從6500萬年前至今。在這個時期地殼有強烈的造山運動,中生代的爬行動物絕跡,哺乳動物繁盛,生物達到高度發展階段,和現代接近。後期有人類出現。
古近系gǔjìnxì
新生界的第一個系。古近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可分為古新統、始新統和漸新統。
古近紀gǔjìnjì
新生代的第一個紀(舊稱老第三紀、早第三紀)。約開始於6500萬年前,結束於2300萬年前。在這個時期,哺乳動物除陸地生活的以外,還有空中飛的蝙蝠、水裡游的鯨類等。被子植物繁盛。古近紀可分為古新世、始新世和漸新世,對應的地層稱為古新統、始新統和漸新統。
新近系xīnjìnxì
新生界的第二個系。新近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可分為中新統和上新統。
新近紀xīnjìnjì
新生代的第二個紀(舊稱新第三紀、晚第三紀)。約開始於2300萬年前,結束於260萬年前。在這個時期,哺乳動物繼續發展,形體漸趨變大,一些古老類型滅絕,高等植物與現代區別不大,低等植物硅藻較多見。新近紀可分為中新世和上新世,對應的地層稱為中新統和上新統。
第四系dìsìxì
新生界的第三個系。第四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它是新生代的最後一個系,也是地層系統的最後一個系。可分為更新統(下更新統、中更新統、上更新統)和全新統。
第四紀dìsìjì
新生代的第三個紀,即新生代的最後一個紀,也是地質年代分期的最後一個紀。約開始於260萬年前,直到今天。在這個時期里,曾發生多次冰川作用,地殼與動植物等已經具有現代的樣子,初期開始出現人類的祖先(如北京猿人、尼安德特人)。第四紀可分為更新世(早更新世、中更新世、晚更新世)和全新世,對應的地層稱為更新統(下更新統、中更新統、上更新統)和全新統。
附:第四紀名稱來歷。最初人們把地殼發展的歷史分為第一紀(大致相當前寒武紀,即太古宙元古宙)、第二紀(大致相當古生代和中生代)和第三紀3個大階段。相對應的地層分別稱為第一系、第二系和第三系。1829年,法國學者德努瓦耶在研究巴黎盆地的地層時,把第三繫上部的鬆散沉積物劃分出來命名為第四系,其時代為第四紀。隨著地質科學的發展,第一紀和第二紀因細分成若干個紀被廢棄了,僅保留下第三紀和第四紀的名稱,這兩個時代合稱為新生代。現第三紀已分為古近紀和新近紀,故僅留有第四紀的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