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地質描述點性有哪些

地質描述點性有哪些

發布時間: 2021-01-20 12:17:12

Ⅰ 地質工作的基本特點

在論述地質工作的基本特點之前應該先論述地質工作的性質,考慮到張炳熹院士在 《我國地質工作發展戰略的研究》中對地質工作的性質已做了系統深入的論述,在此不再重復。有關地質工作的特點,許多學者已從不同的角度加以總結和說明。溫家寶總理2002 年的一席講話,用最簡練的語言對地質工作特點作了全面的概括。他指出 「地質工作是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反復深化過程,它的特點是科學與技術一體化,調查與研究一體化,野外工作與室內工作一體化,宏觀思維與微觀認識一體化,多學科綜合,多工種集成」。

一、野外調查是地質工作的基礎工作

地質工作的主要舞台在野外,直接對象是地質體和各種地質現象,它不同於一般的經濟活動和生產活動,也不同於一般所講的商品生產。它必須依靠系統的野外實地調查,獲得對地球 ( 殼) 的屬性所要求的正確的描述和記錄,提出相對正確的推理、認識和結論。離開野外基礎資料的獲取,有關地質問題是很難獲得解決的,各種研究及理論的產出無一不是以野外調查為基礎的。所有正確的認識和理論模式的形成和建立,都有賴於野外取得的第一手資料能否准確地反映客觀實際。

新技術、新方法在地質學中的運用日益普遍。20 世紀 50 年代有些國家為解決地質問題利用了電子計算機技術,不少學者認為地質學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計算機來處理和綜合數據,模擬作用過程,以及積累和傳播信息。其他新技術和新裝備,如航空和航天、遙感技術、直升機等可以算做是地質工作的 「硬體」,但作為 「軟體」的地質概念、模式、理論、考慮問題的思維方法以及野外實踐地質調查的第一手資料、數據仍然是基礎,沒有野外調查的地質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講,它不是真正的地質工作。

當今,高新技術在地質工作中雖然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但對地質工作者來說,野外調查是地質工作的主體和基礎。如今雖然有 「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的航空航天技術、遙感技術、資源衛星等利器可用,但鐵錘、羅盤、放大鏡等依然是第一手資料離不開的傳統工具。脫離野外實地調查、勘測,就談不上什麼叫地質工作,這是地質工作的性質和特點所決定的。

二、地質工作的成果是信息產品

地質工作是一項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調查研究工作,是一個反復和認識的過程。它不直接生產實物商品,而是通過各種方法、手段獲取地球 ( 地質礦產) 信息,經過研究加工後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地質工作成果的主要表達形式就是文字報告和圖 ( 表) ,它是認識自然和反映自然並有重大 ( 或重要) 使用價值的地質礦產信息產品,但不同於一般的商品。一個地區的地質工作報告及其圖 ( 表) 就是客觀地反映當時的一個地區的地質發展歷史及地質特徵等,可為地區社會經濟發展規劃和今後開展地質找礦工作提供相關依據。

由於對地質工作成果的特點認識有誤,所以在對地質工作的價值認識上、成果管理上就以一般的實物產品來衡量。如在成果績效評估上只重視直接的經濟效益,往往忽略了其信息的社會價值; 在成果管理上往往重視了量化的、顯性的成果,忽略了成果的隱性價值。

各種地質礦產信息是國家制定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規劃不可或缺的重要科學信息和地學依據。因此,必須高度重視對地質工作信息成果的收集、保存和開發利用。

三、地質工作是多學科交叉的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的結合

對地質工作者來講,在野外地質調查工作中需要付出相當多的體力勞動,但是,在翻山越嶺、長途跋涉和採集標本樣品或觀察中,並非單純的體力勞動,同時還在思維,是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的結合,而室內工作是以腦力勞動為主。地質工作從總體上講,既有野外和室內相結合,又有學科、多工種交叉與協作,才能做好地質工作。

學科交叉是各學科發展的必然,但地質學與其他學科交叉范圍的廣泛,交叉程度的深入是其他學科不可比擬的。地質工作涉及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幾個大的學科,這些學科在地質工作中廣泛應用和發展後,就形成了數學地質、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古生物學等專門的學科。同時,地質工作也涉及地理學、氣象氣候、天文、水利、工程技術等方面的知識。在實際工作中可以造就專門學科的地質工作科學家,但是從地質工作過程本身來講,必然是多種學科的配合與協作,其成果也必然是多種學科知識的綜合。作為一個地質工作者,最重要的、最需要的是要有復合知識及其野外工作實踐經驗。

目前,地質工作已由恩格斯稱為 「整理材料的科學」時代發展到嚴密科學體系的時代,研究對象已深入到人們感官不能直接感知的更深層次。因此,想靠表面現象的簡單堆積和歸納就希圖對地質現象有更深入的解釋,或找到更多更大的隱伏礦床,或處理新的地質難題,都是很難達到目的的。從研究地質現象到發現礦床或建立新概念,必然有反復認識的過程,如異常的篩選、礦床類型的確定、遠景區和找礦靶區的預測、礦床成礦模式和區域構造模式的建立等。運用科學的方法、手段進行調查與研究,有目的地取得必要的資料和數據,逐步破解關鍵問題,才能逐步對地質現象的認識趨於真實並做出更接近客觀的解釋,才能逐步縮小靶區,最後發現礦床。因此,猜測性的假說,科學的抽象和預測,創造性的思維,新的思路已成為地質工作,特別是普查找礦中發現礦床的必然。這就要求地質隊伍應該是一個知識、技術密集的隊伍,而從事這項工作的人,則需要有較高的科學技術水平和地質工作的實踐經驗。地質部部長孫大光講過,地質學是一種帶有經驗性的科學,與一般的學科不同,在地質學的老前輩中,有許多人是在 40歲左右才著書立說的,甚至五六十歲以後還不斷地作出貢獻。這反映了地質工作是經驗非常重要的一項工作的特點,也值得我們深思的是,應如何去培養地質人才問題。

四、地質工作具有明顯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地質工作是一項具有明顯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工作,同時又是國民經濟建設的重要基礎性工作。從微觀尺度講,地質工作無法與生產和銷售直接掛鉤,這是許多人認為地質工作並不能產生直接的經濟效益的原因。然而,從整個國家的社會經濟發展的宏觀尺度來看,地質工作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是非常明顯的。人類絕大多數能源來自地球,在當前一次性能源消費結構中,油氣、核能、水電都來自地球。地質工作在這方面直接的明顯經濟效益是可以用具體的數字去計算的。同樣,我國在礦產資源、水資源等方面均面臨嚴峻的挑戰,解決這方面的問題,是地質工作的經濟效益的重要貢獻。

地質工作所關注的另一個基本問題———地質災害 ( 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等) 問題,是對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最大威脅,其給社會帶來的破壞與損失是巨大的。可以肯定的是,地質工作在預測預報和減輕地質災害中的作用是明顯的,減少或降低這種經濟損失是地質工作的目標之一。地質工作既是經濟建設的先行,又貫穿於長期建設的全過程,滲透在經濟、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社會經濟發展離不開地質工作。從這個意義上講,地質工作的間接的經濟效益或社會效益,是無法用直接經濟效益的尺度去估算的。

由於地質工作是調查性質的,探索性質的,所以對地質工作的效益既有可以直接評價的部分,也有無法估量的社會影響價值; 既有眼前可以直接看到和計算的經濟效益,也有需要經過較長時間的檢驗才能顯現的效益; 既有立即產生的效益,也有在今後一段時間內,或將在歷史上較長時間都會產生影響的效益。這就是地質工作體現了直接效益與間接效益的結合、效益的滯後性與效益的長效性並存的特點。

五、地質工作規律是分層次多內容的組合

所謂 「地質工作規律」是指各類地質工作必須符合其學科、經濟特點,遵循其需求發展的客觀規律。它主要體現在對於地質工作程序、工作基本內容、基本要求和標准、合理的分析解釋、科學的結論判斷等方面的內容,也包括在管理過程中通過科學的組合協調各類工作,完成設定的工作任務,進行綜合研究,達到其具體設定的工作目標並符合實際的、學科特點的、經濟特點的具體內容。

地質工作是一項融自然科學、管理科學、經濟科學為一體的業務活動,其部署和實施應遵循科學規律。從地質工作發展的宏觀層面而言,應遵循社會經濟發展對地質工作的需求規律; 從地質工作的部署與實施層面而言,應遵循地質工作的學科規律; 從地質工作的社會經濟服務層面而言,應遵循地質工作的產業規律。地質調查、勘查、研究、教育、管理都有其內在的地質工作規律可循。從世界和我國的地質工作歷史實踐中,總結、提煉、吸取各種地質工作規律,提倡在地質工作的各個類別、各個環節、各個領域尊重規律性,增強科學性,減少盲目性,對提高我國地質工作的整體水平,為實現國家發展戰略目標提供優質的地質工作服務,具有重要的意義。

地質工作規律從總體上來講,應該是有不同內容、不同層次的各類相關工作的規律性和相互協調的規律性的組合,每項工作和各相關工作規律性的和諧或失調、破壞,都將相應地影響地質工作最終目標的實現。因此,對地質工作客觀規律性的認識程度,在地質工作實施過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地質工作有著與其他學科工作相同或相近的普遍性的規律。例如,需求規律。推動地質工作發展的主要需求動力,是經濟社會既有經濟發展的需求,如礦產資源的需求,又有人類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對地質工作方方面面的需求,還有社會管理者、政府決策層的直接需求。

類比推理規律。由於地球本身或地殼物質整體上分布不均衡、不均一性,地質工作認識上的循序漸進,由個別到一般、由局部到整體、由粗及精、由表及裡、由淺及深,需要不斷積累信息,研究分析、類比推理及其綜合提升等,因此,類比推理及長期積累的規律性表現尤為突出。

多學科交叉規律。地質找礦或礦產勘查開發、地質工作服務領域擴大和地質科學研究等工作都需要多學科交叉滲透或多學科協作攻關; 同樣,地質工作的規劃部署、組織管理和地質成果存在的多樣性以及如何適應國家整體要求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等,也需要多學科交叉、配合或綜合協調,方能不斷推動地質工作發展。

這些普遍性規律,並非地質工作所專有,經濟社會發展中的許多工作中都有相同的特點。但由於地質工作的對象———地球的不均衡性及其地質作用發生過程早已完成,難於再現的特性更為突出,這對在地質工作中循序漸進的作法和對多解性的成果進行綜合協調,就顯得十分重要。

六、我國地質工作發展的國情特點

中國地質工作的發展,同樣也遵循了地質工作的許多普遍性規律,但是,由於中國特殊的國情,經濟社會發展所處的階段,與其他國家對地質工作涵義的認知有所不同,使其具有明顯的國家特點和中國特色。

( 1) 非常規高強度地發展地質工作。由於新中國是由落後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直接進入新民主主義、社會主義階段,沒有發達的資本主義經濟基礎。新中國成立初期,地質工作基礎薄弱、人才匱乏、經濟實力不強,對地質工作的需求急迫,國家採取非常規方法發展地質工作。主要措施是: 集中使用人才、優先勘探已知礦床、加大投入地質教育; 聘請蘇聯專家,套用蘇聯規范標准,實行地質工作計劃管理; 發動群眾找礦和報礦。

( 2) 地質工作由多部門全面推進。由於對礦產資源勘查的強烈需求,以及後來各工業部門發展的分工需要,我國地質工作很快就由中央統一計劃的地質工作劃分為多個部門管理的地質工作,形成了地質工作綜合部門與工業部門的共同快速發展的態勢。改革前的所謂 「百萬大軍」的現實,以至於目前為止仍然存在的所謂 「地勘行業」和 「部門地質」,成為地質工作改革中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 3) 地質工作的各專業、各階段發展不協調。基礎性地質工作薄弱,前期性的礦產普查工作落後,地質科學研究工作與地質調查工作相互脫節,成為一個階段以來難以解決的問題。

( 4) 地質工作受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形勢和政策變化的影響而忽起忽落,發展不平穩。受政治體制的影響,經濟發展環境的催化,對地質工作高指標、急要求、搞會戰,主觀需要不顧客觀可能,過分強調了勘探工程的作用和數量的考核,違背地質工作科學認識和科學程序, 「長官意志」往往決定了一個階段地質工作的發展方向和重點。有許多的行政命令和主觀意志,是因為不了解地質工作的客觀規律,主觀願望是好的,但結果是對地質工作造成了巨大的損失和浪費。

( 5) 計劃經濟體制對地質工作發展的影響。計劃經濟發展時期的地質工作,由於部門林立,各自部署和發展地質工作,導致地質隊伍發展過快,規模過大,工作重復,管理分散; 各部門的地質勘查工作以及地質調查與地質科研、地質教育之間配合不夠協調,地質工作對社會經濟發展的服務面較窄,地質工作的運行機制有時背離科學規律和經濟規律,整體效益較差。國家計劃經濟體制對地質工作發展影響的是深刻的,改革開放以後經過艱難的探索和不斷調整,至今仍難以適應經濟社會的發展進程。

Ⅱ 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中的地形地貌和地質情況等描述的依據是哪些書籍

你這前期資料收集的不到位啊

Ⅲ 跪求最全的地質岩性描述大全

沒有這樣的書,估計朋友是跑野外不知道怎麼描述岩性吧,沒關系,這些東東都是混出來的經驗,跑得多了,總結得多了,自然就會描述了,三大類岩石有它特有的結構構造以及礦物組成,多看看岩石學啦!

Ⅳ 野外地質現象的觀察和描述

(一)一般觀察和描述

在實習中對於每條實習線路都要進行詳細的觀察,每天出發後,在野外記錄本上記錄日期、地點、觀察路線號。到達觀察點後,首先是明確觀察點的位置,在記錄簿上記錄觀察點的點位和構造部位,寫明主要的實習任務。然後進行如下三方面的觀察和描述。

(1)露頭描述:主要描述觀測點附近的露頭的出露情況、露頭性質(是天然露頭還是人工採石場)、露頭規模、延伸情況、風化程度和植被覆蓋等情況。

(2)地貌特徵:主要描述觀測點附近的地形特徵,如山坡、山脊、溝谷和陡崖等特殊地形地貌,組成的岩性,地貌成因及其與地質構造的關系。

(3)地質現象的觀察和描述。包括①地層岩性:主要是對地層和相關岩性的描述。首先應將觀察點兩側的地層單元、產狀、接觸關系和時代略加說明,然後再分別描述其岩性特徵。岩性描述應按照岩石學對各類岩石的描述要求進行。②構造特徵:對發育有構造的地方,應描述各種構造的形跡、規模、性質、產狀要素,並對其運動學和動力學特點進行分析判斷,以及照相、素描等。③接觸關系:對觀察點附近地層單元之間的接觸關系一定要加以交代,分為整合接觸、平行不整合接觸、角度不整合接觸和斷層接觸。④產狀:對有露頭的觀察點,一定要測量並記錄產狀。除了記明產狀數據外,還必須註明是什麼產狀,如層理、片理、劈理、線理、節理、樞紐、斷層面等。

(二)不同岩石地區的觀察與描述方法

觀測點上對岩石的描述,一般可以分為基本描述和補充描述。基本描述的內容主要有:岩石的顏色、結構、構造、礦物成分、岩石的名稱等。例如:淺灰色、厚層狀、粗粒雲母砂岩。再如:深灰色、化學結構、層理構造、厚層石灰岩,主要礦物成分為方解石。又如:粉紅色、粗粒等粒結構、塊狀構造花崗岩,主要礦物成分石英、長石、黑雲母。但是,基本描述對野外實習或地質工作來說顯得簡單,不足以完全描述岩石的特徵。因此,一般還需要進行補充描述,補充描述和基本描述的項目相同,不過更詳細,它要求把所見到的岩石特徵都描述出來。

例如:深灰色、化學結構、層理構造、厚層石灰岩,礦物成分為方解石(此系基本描述)。若再進行補充描述則可增加風化後的變化等,比如應記錄「有時表面風化和經化學侵蝕呈灰褐色,層厚達50m,層面上有時有波痕等層面構造。礦物成分方解石在雨水的侵蝕下,在灰岩的縫隙中有時可以見到方解石的次生礦物文石」等內容。

在野外地質實習考察中,三大類岩石都會見到,它們的觀察、描述應注意以下內容:

1.沉積岩野外觀察和描述的內容

主要有顏色、礦物成分、結構、構造、風化、厚度和產狀等。沉積岩的顏色,要注意觀察區別原生色、繼承色、次生色及顏色與沉積環境的關系;沉積岩的成分主要觀察描述碎屑物的礦物成分,還要觀察描述膠結物的成分(鈣質、鐵質、硅質、泥質等膠結物等);沉積岩的結構、成分(碎屑物、膠結物)、粒度、岩石名稱,區別沉積岩的結構,確定其是角礫狀、礫狀、砂質、粉砂質、泥質、化學或生物化學結構;對於碎屑結構還要進一步觀察碎屑物的情況如粒度、磨圓度等;觀察膠結方式(基底膠結、接觸膠結、孔隙膠結);沉積岩的構造,詳細觀察層理構造和層面構造,如:層理的類型、單層厚度、層面是否有波痕、雨痕、乾裂、結核和化石等。如有化石還要進一步觀察和描述化石的保存情況,並大致確定化石的類屬;沉積岩體形狀及其風化程度和風化時的變化,觀察沉積岩體呈現的形狀,如:層狀、透鏡狀或透鏡體,觀察沉積岩的風化程度以及風化時出現了哪些變化;測定岩層厚度(或露頭寬度)以及岩層的產狀要素。

2.火成岩野外觀察和描述的內容

火成岩的觀察必須在露頭的新鮮面上進行,主要觀察和描述火成岩的顏色、結構、構造和礦物成分以及產狀,然後確定火成岩的名稱。

火成岩的顏色觀察需要在新鮮面上進行。火成岩在地表極易風化,風化面上的顏色與新鮮面上的顏色有極大的差別。一般由超基性岩、基性岩、中性岩到酸性岩,其顏色由深到淺,超基性岩常呈黑色、黑綠色;基性岩常呈灰黑色、灰綠色;中性岩常呈灰、暗灰或灰白色;酸性岩常呈灰白、肉紅色等。因此,根據岩石的顏色可以初步確定岩石的類別。火成岩的結構與礦物的結晶程度、晶粒形態、晶粒大小等直接相關。觀察火成岩的構造,觀察並區別火成岩的塊狀構造、氣孔構造、杏仁構造、流紋構造、流線構造和斑雜構造等,並根據岩石不同的結構和構造大致確定產狀;火成岩的礦物成分觀察時要區分火成岩的主要礦物和次要礦物,注意暗色礦物與淺色礦物的種類及其含量有無石英、橄欖石、長石等,注意火成岩風化後礦物成分的變化;確定火成岩的名稱和產狀,根據火成岩的主要礦物、次要礦物、暗色礦物等成分,以及岩漿岩的顏色、結構、構造等情況可以確定火成岩的名稱。

3.變質岩野外觀察和描述的內容

在野外觀察和描述變質岩一般遵循從礦物成分、構造、結構到綜合分析定名的步驟。首先觀察變質岩的礦物成分,注意觀察是否含有變質礦物,常見的變質礦物有石榴子石、絹雲母、綠泥石、滑石、硅灰石、石墨、蛇紋石等,除這些變質礦物之外,還要觀察石英、長石、雲母、角閃石、磁鐵礦、方解石、白雲石等常見礦物的含量;然後觀察變質岩的結構,注意區別變晶結構(等粒、斑狀、鱗片狀)與變余結構;對於變質岩的構造進行觀察時,要觀察是否具有片理構造(板狀、千枚狀、片狀、片麻狀構造)、塊狀構造、條帶狀構造與變余構造;最後是命名和採集標本,根據變質岩的結構、構造和礦物成分確定出變質岩的名稱,並採集標本。

(三)地質構造的野外觀察和描述方法

1.褶皺構造的觀察和描述

確定岩層的岩性和時代,觀察和確定褶曲核部和兩翼岩層的岩性和時代;測量褶皺的產狀,觀察褶皺兩翼岩層的傾斜方向、轉折端的形態和頂角的大小,並測量或判斷褶曲軸面及樞紐的產狀,填寫褶皺觀測記錄表(表7-4)確定褶皺構造類型並推斷時代分析成因,根據褶曲的形態、兩翼岩層和樞紐的產狀確定出褶皺的類型,進一步分析推斷褶皺的形成時代和成因。

表7-4 褶皺觀測記錄表

2.斷層的觀察和描述

觀察、搜集斷層存在的標志(證據),在岩層露頭上尋找斷層的跡象,找到斷層破碎帶、斷層角礫岩、斷層滑動面、牽引褶曲、斷層地形(斷層崖、斷層三角面)等;確定斷層的產狀,測量斷層兩盤岩層的產狀、斷層面的產狀、兩盤的斷距等;確定斷層兩盤運動方向,根據擦痕、階步、牽引褶曲、地層的重復和缺失現象確定兩盤的運動方向,上盤、下盤;上升盤、下降盤等;確定斷層的類型,根據斷層兩盤的運動方向,斷層面的產狀要素,斷層面產狀和岩層產狀的關系確定出斷層的類型,其是正斷層、逆斷層;走向斷層、傾向斷層;直立斷層、傾斜斷層等。

對於破碎帶也要進行詳細的描述,測量斷層破碎帶的寬度,描述斷層角礫岩、填充物質等情況。繪制素描圖或照相,並採集標本。

表7-5 斷層的野外識別

3.節理的觀察和描述

對節理進行觀察時首先要了解其地質背景,知道所在的地層及產狀、岩性、構造部位等。將節理進行分類,劃分主節理和一般節理,還可以根據節理之間的交切關系以及岩脈的切穿等關系分析其形成的先後順序。觀察節理的長度和密度,根據節理的產狀和成因聯系確定出節理系,然後,根據節理、斷層和褶皺的伴生關系推斷出節理類型,確定是走向節理、傾向節理或斜向節理;縱節理、橫節理或斜節理。確定節理的力學類型,根據節理的形態和組合關系推斷節理的力學類型,確定是張節理或是剪節理。張節理比較稀疏、延伸不遠,節理不能切斷岩層中的礫石。節理面粗糙不平呈犬牙交錯狀,節理開口呈上寬下窄狀。剪節理常密集成群出現,節理面平滑,延伸較遠,節理口緊閉。剪節理常由兩組垂直的節理面呈「X」型組合。觀測後填寫節理觀測記錄表(表7-6)。為了進一步研究節理的發育情況,可以進行節理產狀要素的測量,多處測量的數據可以編制節理玫瑰圖。

表7-6 節理觀測記錄表

4.接觸關系的觀察和描述

觀察岩層的接觸時要注意對岩層接觸界線的觀察,如果是沉積岩與沉積岩、沉積岩與變質岩相接觸,觀察有無沉積間斷、底礫岩、剝蝕面、古風化殼存在;上下岩層產狀是否一致;然後判斷岩層的接觸關系。地層的接觸關系主要有整合接觸、平行不整合接觸或角度不整合接觸關系三種。

整合接觸關系是一個地區在較長時期內處於構造運動穩定的條件,沉積盆地處於緩慢下降狀態,接受沉積物一層層的連續沉積,這些地層之間的接觸關系是整合接觸關系。其特點是地層在時代上連續,在岩性和生物方面為漸變或遞變關系,各地層的產狀基本上一致。

平行不整合或稱為假整合,上下兩套地層之間缺失了一部分地層,岩性和生物方面為突變關系,上下兩套地層的產狀基本一致。平行不整合接觸關系的形成過程為:地殼下降,接受沉積,地殼抬升,遭受剝蝕,形成沉積間斷,然後地殼再次下降,接受沉積。平行不整合接觸關系是該地區構造運動的反映,代表的構造運動過程是下降—上升—下降,上下兩套地層之間有沉積間斷,沉積間斷面成為不整合面,或者剝蝕面。

角度不整合接觸關系是上下兩套地層之間缺失了一部分地層,岩性和生物方面為突變關系,上下兩套地層的產狀不一致。角度不整合接觸關系的形成過程為:地殼下降,接受沉積,強烈的構造運動造成地殼抬升、褶皺、斷裂等,遭受剝蝕,形成沉積間斷,地殼再次下降,接受沉積。角度不整合接觸關系是該地區構造運動的反映,代表的構造運動過程是下降—上升—下降,上升階段的構造運動強烈,形成了褶皺、斷裂等構造,地層的原始產狀被改變,上下兩套地層之間有沉積間斷,沉積間斷面成為不整合面。

如果是沉積岩和火成岩的侵入岩相接觸,接觸關系有兩種情況:侵入接觸關系和沉積接觸關系。觀察侵入岩中有無捕虜體、沉積岩中有無底礫岩、底礫岩的碎屑物有無侵入岩的成分,然後確定二者是沉積接觸或侵入接觸關系。

如果侵入岩中的捕虜體與上覆的地層一致,侵入岩與地層的接觸面有起伏,存在烘烤現象,圍岩在接觸帶存在接觸變質現象;岩體有小分枝侵入圍岩中,在岩體中存在與接觸面大致平行的流動構造,在岩體邊緣有明顯的邊緣相,邊緣相的岩石結晶比中間相的要細小,則判斷為侵入接觸關系。侵入接觸關系的形成過程是地殼接受沉積形成沉積岩—發生岩漿侵入作用—岩體侵入到沉積岩中。岩體的形成時間在沉積岩即圍岩形成之後。

如果沉積岩的底部有底礫岩,而且底礫岩中有侵入岩碎屑成分,上覆沉積岩沒有接觸變質現象,岩體邊緣沒有邊緣相,岩體頂部的岩脈、岩牆等被截斷,則判斷為沉積接觸關系。沉積接觸關系的形成過程是地殼下降接受沉積形成沉積岩—發生岩漿侵入作用—岩體侵入到沉積岩中—地殼抬升—遭受剝蝕—侵入岩出露地表—地殼再次下降—接受沉積—形成上覆沉積岩。岩體的形成時間在上覆沉積岩形成之前。

Ⅳ 地質勘探後什麼樣的土質需要打樁 說具體點!地質勘探報告有什麼實質性的意義

這個說不具體,只是個概念:原有土質不能滿足擬建建築物地基承載要求的時候就需要打樁。地勘報告是樁基礎設計的依據,對樁基礎施工也有一定的指導和參考作用。

Ⅵ 實物地質資料屬性特點、重要性及研究意義

劉曉文 於景春 田瓊

(國土資源實物地質資料中心)

摘要 實物地質資料是地質工作產生的重要資料信息資源類型之一。 對實物地質資料的屬性特點、重要性的判別標志等進行系統的理論總結和研究,是建立實物地質資料篩選收集與服務體系的基礎,有助於開展科學化的實物地質資料管理工作,發揮實物資料信息資源的服務作用,逐步形成系統的實物地質資料管理科學。

關鍵詞 實物地質資料;資料屬性;重要性;再利用價值

實物資料作為地質工作成果的重要組成部分已經愈來愈受到人們的重視。國外一些發達國家已經建立起較大規模的岩心庫用來儲存重要的岩心實物,並形成了一套有效的管理制度。我國在新中國成立後對實物資料管理也較為重視,制訂有一些明確的管理規定,如《地質勘查鑽探岩礦心管理通則》,實物資料一般由單位自行保存。一些石油部門建有自己的岩心庫,用來存放鑽探採集的岩心並限於本部門使用。隨著國土資源部實物地質資料中心的正式成立和兩個現代化的實物地質資料庫的建成,標志著實物地質資料管理將逐步走向專業化的軌道,促使實物資料這一重要的信息資源能更好地為國民經濟建設與發展服務。對於實物地質資料的管理技術和方法,已經開始有了多方面的研究和探討。但在實物地質資料的定義、資料屬性、重要性判別因素等方面的研究明顯不足,本文通過對實物地質資料的含義、資料屬性特點、重要性深入剖析,明確了實物地質資料的概念,實物地質資料保存價值的判別標志。旨在逐步形成實物地質資料管理的系統理論,促進實物地質資料現代化管理水平的提高。

一、實物地質資料的屬性特徵

1.實物地質資料的資料屬性

從資料屬性的角度分析,實物地質資料有其自身的特點,不同於一般的其他實物,如奇形異狀的觀賞石。雖然有些實物資料也具有觀賞價值,但僅是實物地質資料性質的一部分。作為實物地質資料,必須具備三個特殊條件:①必須是作為地質工作研究對象而由地質專業技術人員在地質工作過程中系統採集的;②實物地質資料有其自身的地質意義;③具有詳細的採集地質背景資料記錄。不滿足上述3個條件的實物,即使是野外採集的,並且具有很重要的觀賞價值,也不能稱之為「實物地質資料」。比如目前一些著名的古生物化石產地出現盜挖、盜賣的化石,由於這些古生物化石是由非專業人員採取,沒有任何採集地質背景的記錄資料,已經喪失了研究其古環境、古生態以及化石保存地質條件等多方面的科學研究價值,實際上這些化石僅可以用於科學觀賞,而不能稱其為「實物地質資料」。

2.實物地質資料與成果地質資料、原始地質資料的關系

實物地質資料與成果資料、原始資料有著密切關系。概括地說,成果資料是實物地質資料和原始資料的高度概括和理論總結;原始資料則是實物地質資料的自然現象的理論描述與綜合;而實物地質資料則是成果資料和原始資料的物質依據。三者之間即有密不可分的相互聯系,又相互各自獨立。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實物地質資料是不能脫離原始資料而獨立存在的,沒有原始資料的實物地質資料是沒有任何研究價值的。

作為資料的一種形式,實物地質資料有成果資料和原始資料無法比擬的獨有的特點,就是資料的客觀性、真實性和唯一性。由於地質科學研究方法、技術手段、認識問題的角度不同,即使對同一地質現象或地質體,不同的學科或不同的專家學者往往也會產生不同的認識,也就表現在成果地質資料和原始地質資料認識上的不同。實物地質資料的客觀性和真實性,是不受主觀認識所影響的,因而也起到了良好的物證作用。另一方面,由於受科學理論發展階段性的限制,與實物地質資料同時產生的原始資料、成果資料可能會因為科學認識的進一步發展而落後;而實物地質資料則可以不斷地被認識和發現,地質科學理論的發展歷史足以證明這一點。唯一性是實物地質資料不同於成果地質資料和原始地質資料的另外一個特點,無論是紙介質還是電子文檔形式的成果地質資料或原始地質資料,都可以利用復制技術進行復制,而實物地質資料是一種實體,不可復制,因此它是唯一的。

二、實物地質資料的重要性

實物地質資料的重要性也就是實物地質資料的重要程度,是判別實物地質資料是否值得保存的主要依據。在大量的實物地質資料中,每件實物的重要程度並非都是同等的。如何分析判別實物是否重要或具有保存價值?筆者認為應該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的因素考慮,既地質意義、採集成本和採集難易程度、再利用價值、完整性和系統性。

1.實物地質資料的地質意義

每一件實物地質資料都有其地質意義,但其地質意義的重要程度是存在較大差別的,一些實物地質資料所包含地質信息的地質意義十分重要,而另一些則可能相對比較一般。實物地質資料地質意義的重要程度往往與學科研究理論成果、工作目的緊密相關。在地質勘查、地質科學研究等領域,由於各學科研究對象、研究內容、研究方法和研究目的等不同,實物地質資料的地質意義判別的標准也不盡相同,而且實物地質資料所包含的地質意義也存在重要程度上的差別,因此,實物地質資料的地質意義又是相對的。專業學科研究內容上的交叉,又使得實物地質資料具有多重地質意義。筆者以古生物、礦產勘查類的實物資料為例做一簡要說明。

古生物化石作為一種十分重要的實物地質資料,具有多方面的地質意義。古生物化石是地質歷史時期地球上生命存在與發展演化記錄,對於研究地球生物進化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同時在古生態、古環境、地層劃分與對比、能源礦產以及大地構造研究等諸多領域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地質意義。從古生物化石研究的角度,那些命名的生物化石種屬模式標本比一般的標本更為重要;而作為生物地層「階」劃分標志的典型分子古生物化石比那些普通的化石重要,系統採集研究的地層剖面上的古生物化石比零散發現採集的化石更為重要。一些在生物進化過程中具有特殊意義的標志性化石則更為重要,如孔子鳥的發現,代表了羽毛的出現和由恐龍進化為鳥的生物演化過程,因而也被稱為20世紀脊椎動物化石研究的重大發現之一。

在礦產勘查地質工作中,利用鑽探獲取岩心是了解礦床資源分布和儲量的重要技術手段,這些岩心是十分重要的實物資料。對於同一類型的礦床,那些品位高、礦層厚度大、儲量大、研究程度高的礦床最具有代表性,因此,其實物地質資料更為重要。在一個礦區勘查過程中,可能施工多個鑽孔,那些見礦好、岩心採取率高、代表性強的鑽孔岩心的重要程度相對更高。

總之,不同類型的實物因其學科研究意義差別會有不同方面的地質意義,那些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特殊性的可以突出反映地質科學研究與工作成果的實物地質資料往往具有更重要的地質意義,因而,也最具有保存收藏價值。

2.實物地質資料的採集成本和採集的難易程度

實物地質資料的採集成本是為了達到一定目的而利用一些技術手段採集實物時投入的人力、物力的多少,也可以看做是資金投入的量。一般而言,項目投入的成本越大,實物採集成本也越大,其重要性也越大,保存價值也越高。以鑽孔岩心為例,越是鑽孔深度大,其投入成本越高,獲取的岩心越具有保存價值。

實物的採集難易程度是指因客觀條件限制而獲取的難易程度,這些客觀條件首先是實物採集的自然地理環境、交通條件。越是自然環境惡劣、人煙稀少、交通不便的地區,其採集的實物越珍貴,越具有保存價值。以最近開展的大調查項目中區域地質調查工作為例,在青藏高原區開展的1∶25萬區域地質調查所取得的實物資料,比在內地開展同類工作所取得實物地質資料更具有保存價值。其次,有些實物本身就是在十分特殊的地質條件下形成的特殊產物,是一種不可再生的稀缺資源,其採集難度巨大並在很大程度上有採集的偶然性,因此,這類實物都是非常珍貴的,如一些古生物化石的標本、典型的礦物標本。

3.實物地質資料的再利用價值

實物地質資料的再利用價值是實物資料被重復利用所產生的經濟效益的體現。實物地質資料被重復利用率越高,其再利用價值也就越大。實物地質資料的再利用可能是由多種因素而產生的,如學科研究目標的差別、研究技術手段的進步、學科之間的相互滲透,使得一些重要實物地質資料具有再利用價值。例如,隨著冶煉技術的提高,一些原來被作為低於工業品位的低品位礦石可能沒有作為資源進行儲量計算;如果完好地保留了以往勘查過程中的岩礦心,就可以在節約大量鑽探投入的情況下,對原有資料進行再次測試和分析利用,就有可能擴大資源儲量,獲取最佳經濟效益。再如,勘查過程中採取的岩礦心,可以隨時為礦床的成因、成礦規律研究提供地表難以取得的地下資料基礎。另外,不同專業領域獲得的實物也可以為其相關專業提供資料基礎信息。如,一塊保存完好的古生物化石標本,不僅再現了古生物本身的特徵,也記錄了當時的古生物生活、生存環境、埋藏保存過程等方面的古生態、古氣候環境以及地質作用等諸多信息。

4.實物地質資料的完整性

實物地質資料的完整性包含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指實物地質資料本身的完好程度;二是指與記錄實物採集背景的相關資料的齊全程度。

首先,實物地質資料本身的完好程度取決於採集時是否按規范或技術要求採集。不同類型的實物其完好程度的標准也不完全一致。如岩石標本是否符合一定的質量和體積;古生物化石標本是否完整,化石體表面是否清晰;岩心的採取率是否達到標准,排放順序是否正確;光薄片是否符合規范厚度等,都是判別實物資料本身是否完好的因素。只有那些採集完好的實物才更具有保存價值。

其次是實物採集背景的相關資料,也就是原始資料的主要部分,主要記錄了實物採集的時間、地點、採集過程、採集方式、編號、地質特徵描述、綜合圖件、測試鑒定成果、採集人以及保存地點、保存過程等內容。這些實物採集背景的相關資料是否齊全,決定了其是否能夠再被深入研究利用的基本條件。如果這些相關資料不齊全或散失,實物的地質意義和科學研究價值將大打折扣,甚至失去保存的意義。許多失去採集地質背景資料的實物,往往也意味著失去了其資料保存價值。

5.實物地質資料的系統性

實物地質資料伴隨地質工作項目產生,每一個地質工作項目都有其自身的任務目標、工作范圍、採用的技術手段和工作要求,因此,實物地質資料並非是零散孤立地存在的,而是與項目成果資料、原始資料相對應的一系列實物。各類地質工作項目因工作目的和技術手段不同,產生的實物資料也會多種多樣,一個項目產生的實物資料構成一個相對系統完整的資料單位。

三、實物地質資料研究意義

隨著我國地質工作不斷地深入發展,將會產生越來越多的實物地質資料。如何管理並發揮好實物地質資料信息資源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是當前面臨的一項重要課題。對實物地質資料的含義、資料屬性、重要性進行理論研究和概括總結,對於逐步形成實物地質資料科學管理體系,提高實物地質資料管理的規范化和科學化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具體體現在:

1)深入研究實物地質資料的內涵,明確實物地質資料管理的重點,逐步形成系統的實物地質資料管理科學。

2)在實物地質資料篩選、採集、保管與服務過程中發揮積極的指導作用。

3)對於制訂規范化的實物地質資料管理政策和措施具有廣泛的參考作用。

參考文獻

李寅,趙世煌.2003.礦產資源調查評價項目實物地質資料篩選.地質通報,22(10):814~817

李寅.2002.論實物地質資料管理.見:第三屆全國地質檔案資料學術研討會文集,314~317.北京:海洋出版社

劉風民.實物地質資料保存價值.見:第四屆全國地質檔案資料學術研討會文集,336~338.北京:海洋出版社

劉曉文,張鐵奎.2002.實物地質資料分類及其管理.見:第三屆全國地質檔案資料學術研討會文集,318~320.北京:海洋出版社

馬君.2004.借鑒國外先進經驗加強我國實物地質資料管理.見:第四屆全國地質檔案資料學術研討會文集,322~323.北京:海洋出版社

宋煥霞,高慶昭,張業成.2002.實物地質資料管理面臨的主要困難與解決途徑.見:第三屆全國地質檔案資料學術研討會文集,321~323.北京:海洋出版社

王升學.2004.實物地質資料管理之問題探討.見:第四屆全國地質檔案資料學術研討會文集,315~319.北京:海洋出版社

夏浩東,鄧會娟,楊富全等.2005.國家級礦產實物地質資料的篩選和管理意義.地質通報,24(10~11):1069~1073

徐海軍,趙曉青.2002.實物地質資料管理模式探討.見:第三屆全國地質檔案資料學術研討會文集,328~331.北京:海洋出版社

徐海軍.2004.實物地質資料系統性建設與服務模式探討.見:第四屆全國地質檔案資料學術研討會文集,324~328.北京:海洋出版社

張立海,任香愛.實物地質資料編研的探討.見:第四屆全國地質檔案資料學術研討會文集,342~346.北京:海洋出版社

張鐵奎,劉曉文.實物地質資料管理現狀和管理建議.見:第四屆全國地質檔案資料學術研討會文集,333~335.北京:海洋出版社

張業成,張立海,胡景江.2004.對全國實物地質資料管理體制的初步設想.見:第四屆全國地質檔案資料學術研討會文集,320~321.北京:海洋出版社

趙世煌,李寅.實物地質資料岩礦心篩選原則和方法.見:第四屆全國地質檔案資料學術研討會文集,339~341.北京:海洋出版社

Ⅶ 岩石的工程地質性質有哪些

A,礦物復成分。由於岩石是多晶體制的組合物,礦物晶體內部質點的間距小,吸引力遠較晶粒間的吸引力強。碎屑沉積岩膠結物的成分對強度的影響是最明顯的。B,結構的影響。一般情況下,由於晶粒間質點的平均距離要比晶體內部質點的平均距離大得多,彼此吸引的牢固程度低,因此顆粒間的聯接決定岩石的抵抗作用力。C,水的影響。在岩體中對力學性質產生重要影響的主要是重力水和結合水,主要通過多種作用改變岩體的結構和成分:潤滑作用,凍融作用,潛蝕作用,水解作用,聯接作用。D,作用力的特點對工程地質性質也有影響。力的性質,應力水平,圍壓大小,應力增加速率,應力持續時間,以及應力的增減歷程等。E,溫度效應,零度以下的岩石,強度和彈性模量都比較高,一千度以上,力學性質的影響隨岩石類型而異。 差不多就這些勒。

Ⅷ 地質填圖方法

地質圖是各種地質體在地表出露界線的水平投影圖。它藉助於線段、文字元號及花紋圖例表示測區地質體的性質、形態、空間幾何關系和相對時序。它是地質圖作者對研究區地質構造特徵及其演化歷史認識的一種反映。把地質體表示在圖上的過程叫地質填圖或地質制圖。

3.2.2.1 地層劃分、對比及地質圖的基本類型

(1)地層的劃分與對比是地質填圖工作的重要環節,是重塑地質發展歷史、研究構造和礦產分布規律的重要基礎。地層劃分是根據地層的岩石、生物化石、地球物理、地球化學等特徵,把地層劃分為不同類型、不同等級的地層單位,藉以表示地層的相對順序或相對年代關系等。現代地層學主張地層劃分的多重性,認為岩層有多少種能夠用以作為劃分地層的依據,地層就有多少種劃分方法,一種特徵的改變並不一定與另一種特徵的改變相一致。

就某一具體研究對象而言,不可能也不需要使用所有的各類地層劃分,而是按實際可能或為某一應用目的而採用相應的劃分系統。目前最常用的地層劃分系統有三類:①根據岩層的岩石特徵劃分成群、組、段、層四級單位的岩石地層學;②根據岩層所含的化石或化石組合內容將含化石部分的岩層劃分成各種生物帶的生物地層學;③根據推論或解釋的岩層形成的地質年代(宙、代、紀、世、期、時)劃分成宇、界、系、統、階、時間帶的年代地層學。只有年代地層單位才有固定一致的時間含義,其他各類地層單位大都是穿時的,即與等時面呈斜交關系。年代地層單位是依據屬性劃分的,它屬於認識范疇,是可變的。前兩類的劃分依據都是岩層客觀存在的特徵,它不依人的認識變化而改變。但化石內容需要一個積累過程也具偶然性或機遇,而對於化石的詳細研究又並非一般地質工作者尤其是在野外所能做到的。因此,只有岩石地層劃分是地層研究的第一程序。另一方面,作為第一性的客觀地質實體,它又具有永久性,是不能用其他概念來限定或修改的。

在大、中比例尺的區域地質調查中,組的劃分及其界線的選擇對填圖質量有重要作用。應該正確地理解組的含義,掌握建組條件。地層規范中規定:「組的重要涵義在於具有岩性、岩相和變質程度的統一性。組或由一種岩石所構成,或包括一種主要岩石而兼有重復的夾層,或由兩、三種岩石反復重疊所構成,還可能以很復雜的岩石組分為一個組的特徵,而與其他單純的組相區別。」海相地層的組常為一個相的簡單岩性組合,陸相和海陸過渡相岩性比較復雜,常由相鄰的幾個相合並而成。組必須有一定的橫向穩定性和一定的厚度。一般條件下,組的分布范圍不應小於三級地層分區的范圍,厚度不應小於50M。但對具有特殊的構造岩相意義的岩層建組可不受此限制。組的界線一般是岩性、岩相、沉積旋迴或侵蝕間斷的界線,應具有明顯的識別標志。化石並不是建組的必要條件,但顯生宙地層都有自己的化石組合甚至建立了化石帶。若單有化石界線,而岩性無明顯差別,則無建組的必要。群是最大的地方性單位,通常相當於包括不同相的大的沉積旋迴,岩性組合復雜,厚度很大。段是比組更低一級的岩石地層單位,它可以是組內單一岩性、單一岩相的分離體,也可以是組內岩性組合差異的再劃分,它不一定要求相當的橫向穩定性,不要求一定的化石內容。

(2)地層對比是在地層劃分的基礎上,與國內外標准剖面比較,確定地層在地質年代表中的位置;另一方面是測區各相應層位的對比,以確定填圖單位的地質界線、相鄰圖幅間界線的等時性,以及地層的發育規律。生物地層單位對比藉助於標准化石、生物群或化石組合進行,也可利用生物的種系演化或生物演化方向,以及利用古生態資料對同時異相地層進行對比。為此,在野外必須進行系統的化石採集與生態觀察。岩石地層單位對此可利用岩性特徵、標志層、沉積韻律、重礦物、微量元素、古地磁及物探測井等資料。因此,在實測地層剖面工作中,需進行大量標本和樣品採集工作。

(3)在現代地層學理論指導下,世界上有兩種類型的地質圖,即組圖和系圖。組圖以岩石地層單位的組為制圖基本單位(如黃泥崗組、硯瓦山組等)。它是地表岩石組分及其幾何關系的直接反映,是地質歷史和構造環境演化的真實記錄。它能促進遙感資料、地球物理資料與地質研究的結合,適用於大比例尺(>1:10萬)的地質填圖。組圖可作為岩性分布圖使用,具有更廣泛的服務領域。系圖是以根據生物演化相對順序建立的年代地層單位「系」為基礎填制的。適用於小比例尺(如1:100萬)地質調查,供大范圍地質構造理論分析使用。

組圖是實際地質體的客觀而直接反映,它可以在野外進行實測,其界線具有相對穩定性,也可直接利用遙感資料填圖。而系圖所表示的地質年代是根據古生物等多方面資料經室內分析鑒定推論而來的。由於受不同時期資料積累程度和個人認識差異的限制,地質年代界線經常有較大的變動。系圖不適合野外直接填圖,在無直觀標志的地段尋找年代地層界線要花費很大力氣甚至無法弄清。由此可見,組圖應是地質調查的基本圖件。在組圖的基礎上,可編制不同年代的系圖。

3.2.2.2 觀察線、觀察點的布置原則和方法

按照一定間距的路線和一定間隔的控制點進行連續定位的地質觀察是地質填圖的基本方法。它的作用是用不同的線、點密度反映不同比例尺區域地質調查的精度,也有助於對野外觀察材料進行系統編錄。

(1)地質觀察路線的布置原則和方法

地質觀察路線有兩種基本形式,即穿越路線和追索路線。穿越路線是垂直或基本垂直地層或區域構造線的走向布置,按一定間距橫穿整個測區。地質人員沿觀測路線收集地質、礦產資料,標繪地質界線,採集必要的標本、樣品。線間的地質界線用「V」字形法則和少量追索連接。這種路線的優點在於能迅速地掌握測區地質構造的基本特徵、地層層序、相變及接觸關系的空間變化。缺點是線間的地質細節會出現錯漏。如使用航空像片,這種缺陷會得到很大改善。追索路線是沿地層界線、地質體邊界或構造走向布置,用於研究地質體的橫向變化(如地層相變、接觸關系、含礦層、斷層等)。填圖精度高,但效率較低。穿越路線和追索路線在不同比例尺的地質圖中應結合使用。在中、小比例尺的地質填圖中以穿越法為主,大比例尺填圖中追索路線應明顯增加。至於礦區1:1000~1:5000填圖中則以追索圈定為主。

穿越路線布置應考慮:主要構造線方向,通行逾越條件,露頭分布狀況,基站的設計與野外工作組織等。追索路線主要布置在關鍵性專題研究地區,不同類型的自然地理區(如平原河網區、高寒山區、森林覆蓋區、沙漠等)必須因地制宜,靈活安排。路線平均密度必須遵守規范要求,但測區不同部位的路線密度分布則應根據地質構造的復雜程度、礦化遠景以及航空像片解釋程度等而疏密有別。

(2)地質觀察點的布置原則及定位方法

觀察點按其性質可分地質界線點、構造點、礦產點、水文點、地貌點等。觀察點的作用是准確控制地質體空間位置;使原始資料編錄條理化、系統化,控制各種地質資料間的聯系以及文、圖資料與實地位置的對應吻合關系;便於原始資料的整理、查閱和檢查工作質量。點的布置以有效地控制地質界線和各種地質要素為原則。一般布置在填圖單位界線、標志層、化石點、岩性岩相明顯變化處,岩體接觸帶、相帶,礦體或礦化,斷層、褶皺樞紐,有重要水文地質意義的井泉、地貌等處。等距離機械布點的錯誤是顯而易見的,但大范圍單一地質體中的控制點也是必要的,它是避免重要地質現象、礦產線索疏漏的一種措施。

觀察點定位應力求准確,圖面誤差不得超過1Mm。定點方法:①目測法:根據地形、地物直接定位;②後方交匯法:根據已知的三個地形、地物點用羅盤作後方交會。各點方位間的夾角不得小於45°。如三線交成一視差三角形,則取重心為點位,或在此基礎上再參照地形細部特徵標定;③用航空照片定點,轉繪在地形圖上。④GPS法:是利用遙感衛星定位測定儀,直接定量測定某點的經度、緯度或高斯坐標。在森林覆蓋區、高山峽谷等特殊地理條件下,可適當採用羅盤定位、步測距離的極坐標定位,也可用空盒氣壓計測量相對高程進行間接校正,為保證精度應盡可能攀登臨近高地,建立一些控制點對已定點位進行修正。

(3)觀察路線和觀測點的密度定額

觀測路線和觀測點的密度定額是地質測量的質量標准。

《1:5萬區域地質礦產調查暫行要求》(試行稿)規定,基岩區線距一般為400~800M,點距一般為300~500M。在有航片解釋程度較高的地區,岩性單一的地層或出露較寬的地區,其線、點距均可適當放稀。大片第四系分布區,其線距可放寬至1000~1500M。1:5萬地質圖,只標定直徑大於100M的閉合地質體;寬度大於50M,長度大於50M的線性地質體;長度大於250M的斷裂、褶皺構造。小於上述規模的直接、間接找礦標志和具有特殊意義的地質體應適當放大或歸並表示。基岩區內,面積小於0.5km2和溝谷中寬度小於100M的第四系,在圖上仍按基岩填繪。大片第四系覆蓋者,在物化探工作的基礎上,可酌情布置工程予以揭露。分層界線、接觸帶、化石層、標志層和礦化標志等,其標定誤差不得大於50M。

考慮到江山實習區的具體情況,本次實習區域內採用標准為:線距和點距分別為300M和100~150M,觀測點的密度為每平方千米的有效點約為27個。

3.2.2.3 路線地質的觀察程序及編錄要求

路線地質觀察一般程序是:①定點;②觀察、描述該點周圍的地質、礦產現象;③測量產狀;④追索與填繪地質界線;⑤採集標本和樣品。點上的工作結束後,沿路線前進方向進行連續的地質觀察與描述,同時編制連續的信手剖面圖。

地質觀測點的描述內容如下:

(1)日期、天氣情況。

(2)路線與任務。

(3)人員組成。

(4)點號:即觀測點的編號,用調查區統一的編號註明,並寫出該點所在圖幅的名稱。

(5)點位及高程:要寫明觀測點的地理位置和坐標網及構造部位以及後方交匯方向。高程則根據氣壓計或實際交會點等來確定,在記錄時應予以說明清楚,以便使人們了解其可靠性。GPS定點,則記錄經緯度或高斯坐標和高程即可。

(6)點性或目的:目的指需要解決什麼問題。如主要是描述標志層及其變化、地層界線和接觸關系還是觀察褶皺或斷裂構造等。

(7)露頭情況:描述觀測點附近的露頭好壞,出露哪些地層,露頭性質(天然露頭還是人工採石場),露頭面積大小,延伸情況,風化程度和植被覆蓋等情況。

(8)地貌特徵:描述觀測點附近的地形形態特徵。如山坡、山脊、陡崖或沖溝等,組成的岩性、成因及其與地質構造關系。

(9)內容描述:一般描述的順序是由老到新,但也可以反過來描述。首先應將界面上下兩側地層單位的接觸關系和時代略加說明,然後在分別描述其岩性和其他特徵。

(10)沿途描述和路線小結:當一個觀測點描述完以後,應該連續觀測描述到下一個觀測點;當一條路線觀測完成之後要認真寫出路線小結。這樣可以及時使野外資料得到系統化,使原始記錄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而不是一些孤立的地質點的描述。

路線觀察的編錄格式和描述舉例如下:

2013年4月5日 星期五 天氣晴

地點:江山藕塘底

路線Ⅰ:272.2高地310°方向150M處—藕塘底村西池塘邊

任務:路線地質調查,主要任務是確定O1n與O1y的界線

人員:劉綠水(記錄),張青山(標本採集員),……

工作圖:1:1萬地形圖(江山地區地形圖)

No.001

點位:272.2高地310°方向150M處(也可以用GPS坐標如:X:3180625,Y:40362185)

高程:188M

露頭情況:人工(良好)

微地貌:公路邊

點性:界線點(O1n與O1y)

內容描述:

點東:印渚埠組(O1y)黃綠色、紫紅色頁岩夾少量壓溶型瘤狀灰岩。瘤狀灰岩呈紫紅色,瘤狀構造發育。岩石由瘤狀體和基質兩部分組成,瘤體呈橢球體、扁豆狀及姜狀等,大小2~5cm不等,由微晶方解石組成。瘤體長軸大致平行層面排列,佔全岩的60%~70%,與基質界線清晰、平滑。基質由鈣質、泥質組成,遇酸微弱起泡。岩石風化面因瘤體溶失或剝落而成蜂巢狀外貌。瘤狀灰岩呈薄-中厚層狀,走向延伸不穩定,與泥岩呈相變關系。

產狀:320°∠42°

點西:寧國組(O1n)深灰色薄中層狀微晶灰岩。

產狀:318°∠45°

O1n與下伏O1y呈整合接觸關系。

……

(其他現象如構造、地貌、水文現象的簡要敘述。)

No.001-No.002(點間描述)

沿途描述:0~10cm深灰色薄中層微晶灰岩。

10~50M灰黑色頁岩夾黑色微薄層狀燧石岩,水平層理發育,見零星黃鐵礦結核。產豐富筆石化石。

50~80M灰色粉砂質頁岩、粉砂岩夾硅質岩薄層。

產狀:308°∠39°

……

(信手剖面圖,比例尺與平面圖相同,畫在左側方格紙上。)

No.002

點位:藕塘底村西池塘邊

高程:158M

露頭情況:天然、良好

微地貌:池塘邊

點性:構造點

內容描述:

本點為一斷層觀察點。斷層走向320°,傾向南西,傾角近於直立。斷層向兩端延入鄰近觀察路線。斷層東盤為O3c黃綠色頁岩,產狀168°∠57°。斷層西盤為C1y灰褐色中厚層狀含礫粗砂岩、礫岩,產狀182°∠72°。斷層破碎帶寬40~60cm,由泥岩、砂礫岩碎塊組成,未經膠結。斷層性質待進一步查明。

No.002-No.003

(連續描述,方法同前。)

今日路線到此結束。

路線小結

1.……

2.……

……

路線地質觀察中,必須勤追索敲打、勤觀察思考、勤記錄勾畫,保持旺盛的探索精神。對點上及點間的任何地質現象,原則上均應全面觀察、記錄。做到術語准確、概念清楚,文字簡明扼要、層次分明,空間位置明確。要勤於思索,注意分析地質現象之間的聯系,不斷提高路線觀察的預見性。對實際現象持客觀態度,不能任意取捨乃至於誇張偽造。每條路線資料經室內整理後,當日寫出路線小結,對重大地質問題的資料進行歸納,指出存在問題,作為相鄰路線的工作參考。

路線地質觀察記錄方式除上述外,還有適用於計算機處理的表格卡片和錄音筆在野外錄音後,再經室內整理等多種方法。

3.2.2.4 產狀要素的測定與地質界線勾繪

產狀要素是確定地質體空間幾何關系的重要資料。要注意產狀的可靠性、代表性和系統性。判斷岩層產狀的可靠程度首先要辨別是基岩露頭還是轉石;是層面還是節理面或其他結構面。注意產狀所處的構造位置,鑒別是否因次級構造引起的或因重力作用在斜坡上引起岩層產狀的局部變動。注意篩選有代表性產狀,這對正確認識區域構造格架十分重要。產狀要素要進行系統測量,圖面上應均衡分布,在構造關鍵部位(如褶皺的兩翼、轉折端、傾伏端,斷層的兩盤岩層、斷層面,不整合面上、下地層,侵入體接觸面、原生流動構造等部位)必須有足夠的產狀注記。產狀寫成如290°∠36°格式,前者代表傾向,後者為傾角。產狀要素測定主要依靠羅盤進行。由於羅盤是用磁針定位,為了能直接在羅盤上讀出地理方位,需進行磁偏角校正。各地磁偏角數值在地形圖上可以查出。實習區磁偏角為西偏2°58′,應撥動刻度盤,使正北落在357°02′刻度線上即可。為了在圖上投繪產狀符號的方便,常用公里網格(高斯-克呂格坐標)的縱坐標作為平面方位角的0°,因而需對產狀進行子午線收斂角校正。子午線收斂角在地形圖上可以查出。如坐標線偏子午線以東,校正方位角=真方位角-子午線收斂角;如坐標線在子午線西側,則校正方位角=真方位角+子午線收斂角。實習區坐標線為西側0°41′。

地質界線和岩層產狀是地質圖反映地質體空間展布規律及其相互關系的最基本的原始資料,必須在野外填繪。地質界線在基岩地區可根據填圖單位的標志和接觸關系直接確定。但在植被、土壤覆蓋較大的地區,可參考殘積物中岩屑的分布、地貌特徵、土壤的顏色和結構、植被類型及發育程度等自然標志,也可利用動物洞穴的掘出物、路基、電線桿、溝渠等人工揭露。地質界線在大比例尺圖上必須嚴格按照「V」字形法則勾繪,小比例尺圖則依照地層產狀,參照地形、地物勾繪。

3.2.2.5 地質素描圖與攝影

素描與攝影是野外地質現象更直觀、生動的記錄形式。地質素描是地質工作中常用的平、剖面圖與繪畫中素描的結合。它包括:①用花紋圖例作平面素描(圖3.1a);②素描與地質花紋結合(圖3.1b);③完全的素描(圖3.1c)。在表示區域地質構造景觀的素描圖中,多採用立體地形的線描加地質符號表示(圖3.2),或採用聯合剖面素描(圖3.3)。地質素描一定要主題突出,取捨適當,尊重實際,線條簡練。

圖3.1 不同類型的地質素描圖

圖3.2 景觀地質素描

圖3.3 聯合剖面素描

地質攝影在地質體色調對比明顯,地貌反差強烈時效果較好。多數情況下,需用素描圖加以補充。拍攝時應在記錄簿中註明編號、拍攝地點、拍攝方位及拍攝對象,並記錄攝影技術參數。

3.2.2.6 標本、樣品的採集

區域地質調查過程中需要採集的標本、樣本類型繁多。包括:

(1)岩礦鑒定用標本,必須全面反映測區岩石的主要類型及組合特徵。陳列標本規格為9cm×6cm×3cm,鑒定切片用標本6cm×4cm×3cm。岩石標本盡可能采未經風化的新鮮岩石。

(2)岩組分析樣。

(3)古生物化石標本。在測制地層剖面時逐層採集,分層編錄。對未見大化石的地層應采微古分析樣(如牙形刺、介形蟲、孢子花粉等)。

(4)基岩光譜和金屬量測量樣品,樣重50g。用於研究區域地球化學特徵。

(5)自然重砂樣與人工重砂樣,樣重10~20kg。

(6)硅酸鹽分析、碳酸鹽分析樣。

(7)礦石化學分析及礦石技術物理性能測定樣。

(8)同位素年齡樣、古地磁樣,古地磁定向標本規格應大於10cm×10cm×10cm。

樣品的採集必須有明確的目的,有充分的代表性,必須符合樣品的加工處理和實驗分析的技術要求。要重視樣品及其分析、鑒定成果的整理編錄工作。

3.2.2.7 沉積岩區的區域地質調查內容

沉積岩是地球表面分布最廣的岩石,是區域地質調查工作的主要對象。由於它帶有明顯的層狀特性,所以沉積岩區以有規律的帶狀地質構造景觀同岩漿岩區和變質岩區相異。沉積岩區的區域地質調查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形成了一套十分完善的工作方法。其主要工作程序是,測制剖面以建立地層順序,通過地質填圖研究測區構造特徵,藉助沉積相與古地理研究,尋找含礦層位。主要工作包括:①劃分對比地層,建立地層層序;②沉積岩石學研究;③生物化石的採集;④沉積相與古地理調查;⑤構造(褶皺、斷裂)及地層接觸關系的研究;⑥沉積礦產調查;⑦探索地質發展歷史等。

Ⅸ 地質中如何具體劃分岩性

地質岩性指岩石的軟硬程度及成因,如:花崗岩、大理岩、沉積岩、泥岩等,是劃內分岩石等級的容主要依據;岩石結構是指斷層、節理、破碎等的統稱,是邊坡支護的設計依據。
地層岩性和地質岩性的區別。
地層岩性:一般指場地的岩性,特指某個場地,范圍較小,描述較具體、詳細,一般需要布設鑽孔來查明。多用於初設、施工圖階段。
地質岩性:一般指區域地質的岩性,特指某個區域,范圍較大,描述較簡單,一般查閱區域地質圖。多用於選址階段。
所以說,在工程選址中,對於中小型建設工程,要注意它的地質構造與地層岩性;而對大中型建設項目,要注意它的地質構造與地質岩性。

Ⅹ 地質調查中地質描述有什麼要求

1、先確定地質界線、岩性分層;
2、描述的總體原則:先宏觀,後微觀;
3、描述的順序:
岩性點:先確定層位,岩性(顏色、厚度),結構、構造,物質組份,岩層中構造裂隙發育特徵(裂隙形態、走向、與岩層的關系(順層或切層(角度))、裂隙充填物特徵(礦物晶體特徵、集合體特徵)、裂隙圍岩蝕變特徵、裂隙發育程度、裂隙相互關系))、岩層風化特徵、岩層產狀、裂隙產狀。
褶皺控制點:褶皺定名(背、向斜、褶曲)、形態特徵(寬度、兩翼產狀特徵)、岩性描述、附素描圖/照片。
斷層控制點:斷層定名;破碎帶特徵(寬度、角礫發育特徵(形態、排列特徵、角礫成份、角礫中構造發育特徵、角礫中礦化蝕變特徵(礦物晶體特徵、集合體特徵、蝕變)、膠結物成份、膠結物中礦化蝕變特徵(礦物晶體特徵、集合體特徵、蝕變)、斷層上下盤鏡面發育特徵;上、下盤圍岩描述(按岩性點描述,突出構造、礦化蝕變);斷層產狀、岩層產狀;采樣記錄;地質現象及采樣素描圖。
礦化蝕變控制點:礦(化)體特徵、圍岩蝕變特徵(礦化蝕變類型、蝕變強弱及其過渡關系和與構造關系、礦化蝕變的微細特徵(結構、構造等))、推測原岩岩性。
地質填圖點路線特徵描述。
地質填圖點路線示意圖(包含主要地理點、地物點,地質點、路線、地質界線、采樣點號)。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