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地質專業術語有哪些

地質專業術語有哪些

發布時間: 2021-01-20 11:50:23

Ⅰ 求地質學術語庫(中英對照)

可以查看附件里的地質大辭典,這是這方面最專業可靠的材料。

Ⅱ 岩石的種類從一種轉換為另一種在地質有什麼專業術語

這個問題問得有點大,岩石一共有三大類,沉積岩、岩漿岩、變質岩,專沉積岩和岩漿岩轉屬化成變質岩叫做變質作用,變質岩和岩漿岩以及先存的沉積岩轉化成新的沉積岩的過程叫做外動力地質作用(風化、侵蝕、搬運、沉積、固結成岩),變質岩、岩漿岩和沉積岩轉化為岩漿是熔融過程,岩漿轉化為岩漿岩是冷凝結晶過程

Ⅲ 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質礦產部的相關術語

天然環境水文地質條件
指地質、構造、第四紀地質、地貌、水文地質、地球化學等對人類開發利用地下水活動有影響的自然條件。
人為環境水文地質條件
對改變地下水的水量、水質和天然環境水文地質條件有影響的人類活動及其有關現象。包括地下水資源開發利用、「三廢排放」、地表水、土壤、大氣等污染狀況、工農業生產及城市建設發展等。
地下水資源衰竭
過量開采地下水導致地下水位區域下降及含水層疏干現象。
水質簡分析項目
包括CO3-,SO42-,Cl-,Ca2+,Mg2+ pH值、總硬度等。K++Na+由計算求得。在需要時還作 NO3-、NO2-、NH4+和Fe2+的測定。
地下水環境背景值(或污染起始值)
指未受人類活動影響情況下,地下水中各種化學組分(或指標)的天然含量。但是,目前地球上幾乎找不到未受人類活動影響的地方。因此,求得的背景值實際上是污染相對較輕情況下的各種化學組分含量。
對照值
在無法求得背景值的情況下,可用相對末污染或污染輕微的時間或臨近地區的水質實測值進行統計。作為對照值,評價污染狀況。
警告性預測
在以往技術經濟條件下。按照已發生的環境水文地質問題或根據已有城市規劃的有關技術經濟指標(如需水量、排污量等),對環境水文地質問題的發展趨勢進行預測。它主要說明,在不考慮環境水文地質條件承受能力的情況下,環境水文地質問題可能發展的趨勢。
目標導向性預測
考慮到科學技術進步的可能和社會發展的需要。指出了一定的環境目標,在這些環境目標的指導下,對某些環境水文地質條件所需的改善程度進行預測,或者在考慮環境水文地質條件承受能力而採取一些防治措施的情況下對環境水文地質問題的發展趨勢進行的預測。
地下水水質問題
由於地下水中某些化學組分的含量過高、過低或微生物組分的存在,而對人體健康或某些經濟活動產生不良影響的地下水環境問題。按其形成原因可分為兩類:受天然、地球化學因素控制的稱天然水質不良問題;由人類活動造成的,稱地下水污染問題。

工程地質專業術語MD是什麼意思

粒度中值 Md

Ⅳ 地質勘探主要是測試土層的什麼建築術語叫什麼

你好,主要是了解基底的土質情況,是否均勻,是否有古墓,古井,空穴等。

Ⅵ 與盆地有關的地質術語

(一)疊合型沉積盆地

疊合型盆地是指盆地演化歷史中經歷了幾次構造性質不同的沉降階段及多次隆起剝蝕期,是多個不同性質的簡單原型沉積盆地疊加。研究區中新生代盆地多階段發展歷即是不同時期原型沉積盆地在縱向上的疊加史。

(二)復合型沉積盆地

復合型沉積盆地系指盆地在發展的每一個階段中,由於盆地構造的不同和盆地沉積范圍的不斷擴大,原來幾個不同性質的原型盆地在橫向上拼合在一起而形成一個統一的聯合盆地。如本區中侏羅世索縣-左貢凹陷與北羌塘-昌都坳陷聯合在一起,形成羌塘東部一個巨型復合盆地。

(三)前陸與前陸盆地

Suess[122]首次使用前陸(foreland)來表達後陸朝著前陸運動的想法,但未明確其定義。之後,Stile,Hills,Horberg,Eardley,Decelles[123]等根據歐洲造山帶實際都對前陸下過定義。何登發等[124]指出,前陸是指與造山帶或活動帶毗鄰的穩定克拉通,可以是穩定的大陸邊緣,還可以是島弧後側,造山帶的岩石向著它逆沖或掩覆。隨著造山帶地質研究的深入,目前的前陸指與造山帶毗鄰的構造相對穩定地區,包括陸內造山帶前緣穩定帶。

前陸盆地:Dickison首次使用的前陸盆地指與造山帶變形翼部毗連的克拉通邊緣和弧後前陸環境中形成的盆地[125]。與Price and Mountjoy 1971 年的「前陸褶皺和逆沖帶」含義相同。之後,由於前陸盆地構造背景的獨特性和優越的成油條件深深地吸引著眾多的學者投身到這一領域的研究中,並取得了重大進展。前陸盆地的主要特點如下。

1)盆地形成於擠壓構造背景,在空間上與毗鄰的造山帶共生,造山帶的構造負荷導致前陸岩石圈強烈撓曲下沉,為盆地沉積充填提供了空間。

2)盆地沉積體橫剖面形態為不對稱勾狀,靠近造山帶一翼地層厚度大,沉積物顆粒粗,沉積物變形較強,擠壓褶皺和推覆構造發育。盆地的沉降中心隨著造山帶一側負背式逆沖的進展而持續向前陸內部遷移,並逐漸與穩定克拉通沉積層序相合並,沉積物變形逐漸微弱。最後盆地因擠壓而強烈褶皺,前陸盆地發育結束(圖6-1)。

圖6-1 一個典型前陸盆地模式示意圖

3)造山帶與前陸之間為一系列規模較大的逆沖斷層系,斷層下盤常是同造山期沉積的新地層。上盤為外來系統,與下盤在構造層次、構造變形相和構造組合上極不協調。

4)盆地的沉積作用經過了欠補償、補償和超補償階段,相應地形成飢餓深水海相沉積、陸源復理石沉積、過充填淺水或陸相雜色、紅色粗屑磨拉石沉積和膏岩的沉積組合。盆地具有雙向物源,早期物源主要來自於造山前期陸源復理石建造,屬造山再旋迴類型。另外還有少量從克拉通搬運來的物質,在礦物成分上表現為早期沉積物中石英含量豐富,長石和岩屑等不穩定礦物很少,沉積物成分成熟度高;後期物源主要來自造山帶,沉積物中不穩定成分含量豐富。在縱向上,地層結構由下向上變粗。陸內造山帶前陸盆地充填往往處於超補償狀態,缺少濁積岩和遠洋沉積,主要為一套磨拉石建造,反映了缺少海域的地形反差大。

5)不同盆地的沉降史有較大差別,其共同點是遠離造山帶的撓曲與沉降幅度逐漸減小。在地形上近造山帶一側為陡坡地形,向克拉通方向坡度逐漸變緩成淺海區和平原區。

6)盆地范圍多顯示正磁性異常,下部上地幔隆起。

(四)伸展裂陷盆地

這類盆地在克拉通內部最為常見,也是造山帶區一種重要的沉積盆地類型,雖然在空間上不與造山帶共生。其形成於造山前期岩石圈伸展構造背景中,盆地的發生、發展和消亡受生長正斷層(系)控制,具有如下特點。

1)發育於地殼中先存的構造薄弱帶上,盆地形態為不對稱箕狀,控制盆地沉積的盆緣斷裂為正斷層或正斷層系,且常是同沉積正斷層或生長斷層。斷層上升盤為老地層,下降盤為新沉積的地層,與老地層之間為不整合接觸。

2)盆地的沉降中心始終靠近盆緣斷裂一側,而沉積中心偏離沉降中心向盆地內部遷移。

3)大多數裂陷盆地的形成、發展到消亡經歷了既有顯著區別,又有緊密銜接的三個演化階段,即斷陷階段、拗陷階段、萎縮階段。斷陷階段的盆地呈現隆、坳相間的古地理格局,沉降快,沉積速率高,裂陷中心沉積物的厚度大,向兩側隆起區厚度迅速減薄,因此各處的沉積厚度差異較大。沉積物以沖積扇體系粗碎屑岩為主,伴有火山-沉積和滑塌堆積。沉積體與下伏地層普遍為不整合接觸。拗陷階段盆地呈整體性下沉,古地形較為平坦(也不排除起初有較小的地形起伏),沉積面積大,沉積物供應緩慢,沉積速率低,沉積物為細碎屑岩和碳酸鹽岩,呈席(板)狀穩定展布。萎縮階段是盆地動力學體制由伸展到擠壓的轉換期,盆地沉積以濱岸、潟湖、陸源碎屑岩、膏岩為主,屬加積型-進積型層序,較全的沉積序列自下而上為粗→細→粗→細的多次反復。

4)在古地形上,盆緣斷裂由邊界向盆地中心階梯式逐步下降,向盆地內部古地形逐漸變緩。

5)裂陷盆地為一巨大的航磁異常區,下部上地幔隆起,熱流值高。裂谷盆地底部尚存在裂谷墊。

(五)被動大陸邊緣盆地

這類盆地位於大陸板塊內部,在構造上處於長期相對穩定的大陸邊緣地帶,無強烈的地震、火山和造山運動。盆地內沉積作用是在基底緩慢下沉的背景下進行的,水體淺而環境穩定,以近岸沉積碳酸鹽岩與成熟度高的碎屑岩為主,海綠石、磷鈣石是常見的自生礦物。沉積體為向海增厚的楔狀體,岩相變化不大,沉積韻律和沉積旋迴明顯,前緣部位以濁流沉積為主。這類盆地是岩石圈伸展裂解的結果,盆地的構造格局受基底非均一性控制。區內有兩種類型的被動大陸邊緣盆地,一種直接坐落於酉西岩組之上的多瑪侏羅紀—早白堊世盆地;另一種為繼承性疊加於早侏羅世裂陷槽之上的北羌塘中侏羅世坳陷盆地。

Ⅶ 城市地質環境及其相關術語

環境、資源、地質環境、地質資源等相關概念在不同的學科或領域有不同的定義,即使在同一學科或領域內,不同的學者根據自己的體會和經歷,也會給出不同的定義。為使讀者對本書的理解不至於混亂,本節將對這些相關概念作一個界定。

一、自然環境與自然資源

自然環境與自然資源都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物質基礎,既有同一性,又有差異性,二者間的關系是密不可分的,都是相對於人類這個主體而言的,對人類十分重要。

1.自然環境

自然環境的概念:在環境科學中,「環境」是指以人類為主體,圍繞著人類的空間以及位於該空間內部的直接或間接地決定或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各種自然因素的總和。我國環境保護法將環境定義為,「環境是指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各種天然的和經過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總體,包括大氣、水、海洋、土地、礦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遺跡、人文遺跡、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城市和鄉村等」[1]

人與自然環境的關系:自然環境是人類經常的和必要的社會物質生活條件之一,環境影響著人類,作用於人類;反之,人類也能通過自己的活動反作用於自然環境,即人類有目的、有計劃、能動地改造著環境、利用著環境,為自己創造新的生活和生存環境。

然而,人類長期以來並沒考慮到由於對環境的干預能產生長期的、累積的影響的環境效應。當人類違反自然規律去干預環境時,人類將因自己的錯誤而受到自然界的懲罰;當人類按照自然規律去干預環境時,便會使環境有利於人類的生存而發展。人類在認識到其必須與自然環境和諧共處後,從而使人們又重新回歸於正確的平等、共生、共進的關繫上來。

2.環境價值

環境作用於人類,影響於人類,人類也反作用於環境,影響著環境。在這種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關系中,向著人類生存與發展好的方向的作用和影響;與此同時,環境質量和環境功能也是向著好的方向的作用和影響,這種關系稱為環境價值。環境價值表現的是雙向關系,而且也是雙贏關系。也就是說,為了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犧牲環境,以環境為代價,降低了環境質量,損害了環境功能,這種單向利己關系只是無休止地從環境中攝取,毫不顧忌環境的承載能力,把人和環境的關系對立起來,人與環境只是使用與被使用的關系、需要與滿足的關系,這只能是環境的使用價值而不是環境價值。為了協調人類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對於降低了的環境質量和折損的環境功能予以足量的經濟補償,這就是環境補償價值。環境價值是由使用價值和環境補償價值構成,在沒有環境補償價值的情況下,環境價值就不存在。環境價值是產生於人類對環境獲取效用的同時又要對環境給予足量的經濟補償。這也是可持續發展環境倫理的所在,人類與環境關系是和諧、平等共處、共生、共存、共榮的統一整體。環境價值是指事物和人的行為對人的正常環境生活所具有的意義和價值,既在滿足人的環境本性和需要所具有的意義和使用價值,亦要人類向自然環境提供足量的補償價值,以補償自然環境滿足人類需要能力的折損。

倡導環境價值,把環境價值理解為與人的統一獨立整體,與人共同享有平等的尊嚴、權利和價值,回歸環境價值的可持續發展價值觀,恢復人的環境本性和環境需要的豐富性和全面性,恢復人與環境的自由的和諧關系,對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全面建立和諧社會意義重大。

3.自然資源

自然資源是自然環境的組成要素,是自然環境中與人類社會發展有關的,能被利用來產生使用價值並影響勞動生產率的自然要素,它包括土地、水體、動植物、礦產、陽光、地熱等資源。自然資源是社會物質財富的源泉,是社會生產過程中不可缺少的物質要素,是人類生存的自然基礎。自然資源類型,有多種劃分方法[2~4]:①按其在地球上存在的層位,可劃分為地表資源和地下資源;②按其在人類生產和生活中的用途,可分為勞動資料型自然資源和生活資料型自然資源;③按其利用限度,可分為再生資源和非再生資源;④按其數量及質量的穩定程度,可分為恆定資源和亞恆定資源。

4.自然環境與自然資源的關系

自然環境與自然資源的關系:自然資源只不過是自然環境的一個要素,自然環境包含了自然資源,這就是自然環境的資源觀。自然環境包括宇宙環境、地球環境、地質環境、地理環境等。

5.短缺資源

自然資源是有限的,這是由於自然資源的屬性和功能所決定的。它們具有滿足人類需要的有用屬性和可利用的功能。在有限的自然資源中,有的是短缺資源,有的是稀缺資源。

短缺資源是指在一定時空范圍和一定技術經濟條件下,因需求量大於供給量而產生明顯不足的資源。資源的短缺狀況和短缺程度與一定時空條件下的價格有關。在一定的價格水平上,資源需求量大於供給量,即顯現出資源短缺[5]

因為資源短缺狀況和短缺程度與價格有關,所以與形成價格的機制有關。在國內外市場分割的環境下,有的國家實行計劃經濟體制,價格受到政府嚴格管制,具有剛性價格的許多自然資源,以遠低於其價值進行交換,出現過度利用,造成長期短缺。而在市場經濟環境下,特別是在市場機制健全的條件下,資源價格是在市場競爭中形成的,能較好地反映資源供銷狀況,雖然由於信息的不完全而可能出現資源短缺,但是短缺現象有一定彈性,一般情況下持續時間較短。

總之,環境是指以人為主體的生命有機體存在的周圍空間,包括空氣(陽光)環境、水環境、地質環境、土壤環境、生物環境等的總稱,是影響人類生存、發展和享受的各種天然的和經過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總和,它也是一種自然資源。水、土地、森林、草原、地質礦產、石油天然氣、動植物、空氣等自然資源均是環境的要素。而自然資源則是自然環境的組成部分,環境中包含著資源,資源蘊涵於環境。

因此,在本書中出現的「環境」、「資源」、「環境資源」或「資源環境」這些詞彙如果沒有前定介詞修飾,則環境資源或資源環境同指一個概念,都可以簡稱為環境資源或資源環境。

二、地質環境與地質資源

1.地質環境

地質環境(geological environment)是指與人類生存和發展相互影響的地球表層岩土體空間,是自然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經濟和社會發展發揮資源、環境等基礎功能。它與大氣環境、水環境、生態環境之間存在著廣泛的物質、能量交換,起控制、支撐或破壞作用,共同構成了人類生存與發展的環境系統。地質環境承受內動力、外動力地質作用和人為作用,具有內源性、隱蔽性和一旦釀成災害的不可逆性,對人類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大制約作用。地質環境可由第一、第二、第三地質環境構成。

第一地質環境,指未受到人類活動影響的地質環境,或可稱為原生地質環境。

第二地質環境,指人類進行地質資源開發利用、工程建設等活動,以及發展經濟所從事的經濟活動等所改造了的地質環境,或可稱為城市次生地質環境。

第三地質環境,指人類活動及其與原生、次生地質環境的相互作用的總和。城市地質環境即為典型的第三地質環境。

地質環境是環境的主要組成部分之一,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基礎環境,它包含了地質資源,具有與環境相同的價值和使用價值、相同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

環境地質問題(environmental geology problems)是指地質環境中對人類生存與發展有不利或潛在不利影響的各種不良地質現象和作用,如各類地質災害、土壤污染、地下水水質污染、海水入侵、土壤沙漠化、鹽鹼化、石漠化等問題。本書「環境地質問題」與「地質環境問題」同義。

地質災害(geo-hazards)是指由於自然產生或人為誘發的地質作用,對人民生命財產、生活環境和工程建設造成的危害。簡言之,即地質作用造成的災害。地質災害按其發展過程可分為兩類,一類為緩變性災害,以較緩慢的作用過程對人類造成危害,如地面沉降、地裂縫和地面塌陷等;另一類為突發性災害,驟然發作成災,如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震等。

2.地質資源

地質資源是指在地質歷史時期由於地質作用形成的蘊藏於地層中的各種可供人類開發利用的自然資源,如各類礦床、石油、天然氣、地下水、地熱水、礦泉水、微生物、地表各類天然建築材料、土地、濕地、地質景觀和地下空間資源等。地質資源是自然資源的主要組成部分之一,與自然資源一樣具有價值和使用價值,具有與自然資源相同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地質資源也是地質環境的組成部分。

3.地質環境與地質資源的關系

地質環境與地質資源的關系正如自然環境與自然資源的關系一樣:地質環境包含地質資源,地質資源只不過是地質環境的一個要素。在談及地質環境或地質資源的時候,具體含義各有側重:地質環境主要指包括地質資源在內的與人類關系密切的各類要素,重點是人類與這些要素的相互關系;而在談論地質資源時,側重於人類開發利用於生產、生活的蘊藏於地層中的物質。從環境角度看,地質資源是地質環境的一部分;從資源角度看,地質環境是地質資源的一部分。

本書提及地質資源時,可理解為地質資源環境,在提及地質環境時,可理解為地質環境資源;在論述地質環境質量評價或地質環境風險評價的時候,包括了地質環境和地質資源評價和風險評價的含義。

4.其他幾個相關概念

城市地質環境:指包括城市發展所影響的區域和深度范圍內地質條件、地質資源、地質災害、地質環境問題等的總和,是地質環境在城市區域的概念。在城市區域,幾乎不存在原生地質環境,主要是人類與自然地質作用共同形成的城市次生地質環境。因此,城市地質環境主要指人類活動及其與次生地質環境的相互作用的總和。

城市地質環境包括對城市發展有利的地質資源和良好的地質條件,也包括對城市發展不利的地質災害、環境地質問題及不良地質作用與現象。城市地質環境質量評價包括對城市發展起支持作用的地質資源、良好地質環境條件的有利方面的評價,也包括對城市發展起限製作用的不良地質作用、地質災害及環境地質問題等不利因素的評價。

城市生態環境:在城市區域中,城市居民與城市環境的統一體,以及這個統一體中進行物質能量流動與交換的因素,即與城市居民相互作用的環境稱為城市生態環境。研究城市居民與其生存環境之間相互關系的科學稱為城市生態環境學。

社會經濟環境:人與自然環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環境為社會經濟環境。在自然環境中,地質環境居於主導地位,而在社會經濟環境中,人居於主導地位。

城市生態地質環境:以人類生存的城市地質環境為核心,其與自然生態環境、社會經濟環境組成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的重疊部分為生態地質環境。

三、地質環境資源的特性

地質環境資源與其他天然資源相比較,具有下列特性[6]:

(1)資源屬性:一部分地質環境資源,如天然建築材料、石油、天然氣、地下水等資源,具有與一般天然資源一致的屬性,即難以恢復和再生性、不可逆性、耗損耗竭和枯竭性,具有可以移動性。

(2)環境屬性:另一部分地質環境資源如地面空間、地下空間、地質景觀、濕地、天然地質體及其構成等具有自然環境屬性,即具有不可耗竭性、不可移動性,但具有可恢復和重建性質,即這部分地質資源雖然可被破壞、污染和毀損,但其功能可以通過工程治理或天然自凈與調整得到修復。

(3)獨一無二的特性:地質環境資源,其環境資源價值不僅與其具體種類、品質等有關,還受到其所處的具體地理區位、埋藏條件、開發利用條件、稀有程度等的影響,可以認為,地球上沒有在使用價值、補償價值、開采利用條件、修復條件等方面完全相同的兩種資源。因此,地質環境資源具有獨一無二的特性。這種獨一無二的特性在具有環境屬性的地質環境資源上表現得更為明顯。

(4)社會化商品屬性:地質環境資源與一般天然資源一樣,具有可社會化與可商品化屬性。不論是上述具有資源屬性的地質環境或是具有環境屬性的地質環境,都可以通過人類的工程改造或者開采利用,進入流通領域,實現其社會化和商品化。

地質環境資源的價值由上述特性決定,在進行地質環境資源價值評估時,必須考慮到地質環境資源的這些特性。

Ⅷ 地質專業知識服務系統中的術語詞典怎麼用

在網站中有個菜單叫術語資源,那個其實就是術語詞典,是獨立頁面,而且分類非常友好版,有搜素權功能,想查什麼直接搜索就可以了。如果常在野外工作使用,不方便使用頁面可以從應用市場下載「地質術語詞典」app,界面很簡潔,分類是一樣的,同樣有搜索功能,使用速度和體驗都不錯。其實作為地質領域的學生,日常查資料、做研究、寫論文使用起來也很便利。我的答案可行嗎?可行就採納吧

Ⅸ 地質勘探規范標準的術語和定義

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於本標准。
3.1 地質勘探 exploration, prospecting 是指根據國民經濟、國防建設和科學技術發展的需要,對一定地區內的岩石、地層、構造、礦產、地下水、地貌等地質情況進行重點有所不同的調查研究工作。包括地質測繪、地球物理勘探、地球化學探礦、地質遙感、水文地質、環境地質、工程地質、海洋地質和鑽探工程、坑探工程、地質實驗測試等。
3.2 艱險地區 是指海拔3000m以上無人居住的地質工作區。
4 野外作業基本規定
4·1 地質勘探單位,應建立地質勘探工作區安全檔案,包括動物、植物、微生物傷害源,流行傳染病種、疫情傳染源,自然環境、人文地理、交通狀況。 地質勘探工作區安全檔案信息和預防措施應及時向野外作業從業人員交底。
4·2 地質勘探單位,應為野外地質勘探作業從業人員配備野外生存指南、救生包,為艱險地區野外地質勘探項目組配備有效的無線電通訊設備。
4·3 禁止單人進行野外地質勘探作業,禁止采、食不識別的野菜、野果。野外地質勘探作業人員應按約定時間和路線返回約定的營地。
4·4 地質勘探單位,應定期為野外地質勘探從業人員進行體檢。野外地質勘探從業人員體質應適應野外工作要求。
4·5 在疫源地區從事野外地質勘探工作的從業人員,應接種疫苗;在傳染病流行區從事野外地質勘探工作的從業人員,應注射預防針劑。 4·6 野外地質勘探施工,應收集歷年山洪和最高洪水水位資料,並採取防洪措施。
4·7 在懸崖、陡坡進行地質勘探作業,應清除上部浮石。進行兩層或多層地質勘探作業,上下層間應有安全防護設施。2m及以上高處作業,應系安全帶。
4·8地質勘探設備、材料、工具、儀表和安全設施、個人勞動防護用品應符合國家或者行業標准。
4·9 野外地質勘探電力線路應採用電纜。電纜應架空架設,電纜經過通道、設備處應增加防護套。
4·10 野外電、氣焊作業,電、氣焊工作點與易燃、易爆物品10m以上。
4·11 野外地質勘探高架設備應設置避雷裝置。雷雨天氣,禁止在樹木下、山頂避雨。
4·12 可能危及作業人員或他人人身安全的野外地質勘探作業,應設置安全標志。
4·13 地質勘探爆破作業,應遵守《爆破安全規程》(GB6722-2003)。
4·14 地質勘探野外工作車輛,應具有良好越野性能,並在野外作業出隊前進行車輛性能檢測。野外工作車輛駕駛員,應具有10萬公里以上安全行車經歷。
4·15 野外營地選擇應遵守下列規定: a 借住民房應進行消毒處理,並檢查房屋周邊環境、基礎和結構。 b 野外營地應選擇地面乾燥、地勢平坦、水源無污染背風場地。 c 挖掘鍋灶或者設立廚房,應在營地下風側,並距營地大於5m。 d 營地,應設排水溝,懸掛明顯標志。 e 在林區、草原建造營地,應開辟防火道。
4·16 山區(雪地)作業應遵守下列規定:
a 每日出發前,應了解氣候、行進路線、路況、作業區地形地貌、地表覆蓋等情況。
b 在大於30°的陡坡或者垂直的懸崖峭壁上作業,應使用保險繩、安全帶。
c 山區(雪地)作業,兩人間距離應不超出視線。
d 冰川、雪地作業,作業人員應成對聯結,彼此間距應不小於15m。
e 在雪崩危險帶作業,每個行進小組應保持5人以內。
f 在雪線以上高原地區進行地質勘探作業,氣溫低於-30℃時應有防凍措施或者停止作業。
4·17 林區作業應遵守下列規定:
a 在林區作業,應隨時確定自己位置,與其他作業人員保持聯系。
b 在林區作業,生火時應有專人看守,禁止留下未熄滅的火堆。
c 在森林地區進行地質勘探作業,應遵守禁區防火規定。
d 林區出現火災預兆時,應迅速撤離。林區發生火災時,作業人員應迅速撤離到安全地帶或者開辟不少於5m的防火線。
4·18 沙漠、荒漠地區作業應遵守下列規定:
a 作業人員應合理飲水。禁止未經檢驗飲用新發現水源水和未經消毒處理水。
b 發生沙塵暴時,作業人員應聚集在背風處坐下,蒙頭,戴護目鏡或者把頭低到膝部。
4·19 高原地區作業應遵守下列規定:
a 初入高原者,應逐級登高,減小勞動強度,逐步適應高原環境。高原作業,嚴禁飲酒。
b 艱險地區野外作業,應配備氧氣袋(瓶)、防寒用品用具。
c 人均每日飲用水量,應不少於3.5L。
4·20 沼澤地區作業應遵守下列規定:
a 在沼澤地區作業,應佩戴黑絹網、皮手套,扎緊袖口和褲腳。
b 在沼澤地行走,應隨身攜帶探測棒。
c 植物覆蓋的沼澤地段、浮動草地、沼澤深坑地段,應繞道通行,標識已知危險區。
d 在沼澤地區作業,應配備救生用品、用具。4·21 水系地區作業應遵守下列規定:
a 水上地質勘探作業,應配備水上救生器具。
b 每天應對船和水上救生裝備進行檢查。
c 徒步涉水河流,水深應小於0.7m,流速小於3m/s,並採取相應防護措施。
4·22 岩溶發育地區及舊礦、老窿地區作業應遵守下列規定:
a 調查、進入舊礦老井、老窿、豎井、探井、探槽,應預先了解有關情況,採取通風措施,並進行有毒有害氣體檢測。
b 在垂直、陡斜的舊井壁上取樣,應設置絞車升降作業台或者吊桶。
c 洞穴調查作業,洞口應預留人員,進洞人員應採取安全措施。
4·23 特種礦產地區作業應遵守下列規定:
a 在放射性異常地區作業,應進行輻射強度和鈾、鐳、釷、氡濃度檢測,採取防護措施。
b 放射性異常礦體露頭取樣,應佩戴防護手套和口罩,盡量減少取樣作業時間。井下作業應佩戴個人劑量計,限額作業時間。
c 放射性標本、樣品應及時放入礦樣袋,按規定地點存放、處理。
d 氣體礦產取樣,應佩戴過濾式防毒面具,
e 地下高溫熱水取樣,應採取防護措施。

Ⅹ 穹隆的地質學術語

一種特殊形態的褶皺 ,平面上地層呈近同心圓狀分布,核部出露較老的地層,向外依內次容變新,岩層從頂部向四周傾斜。大的穹隆直徑可達幾十千米,小的穹隆直徑只有數米。大型穹隆一般發育在穩定的克拉通地區或造山帶的前陸地區。
穹隆的成因很多,最常見的是與岩漿或岩鹽底闢作用有關的穹隆。由於岩漿或岩鹽等黏性流體的上涌,使上覆岩層呈穹形隆起而形成穹隆。在一些變形微弱而又沒有底闢作用的克拉通地區,穹隆常被解釋為沉積物在成岩過程中差異壓實作用的結果。穹隆是有利的儲油構造,對其平面輪廓和最高點的研究有重要的實際意義。
穹隆是有利的儲油構造,因而對其平面輪廓和最高點的研究有重要的實際意義,常用組成穹隆的某個標志
層的構造等高線圖來表示其詳細的形態。
片麻岩穹隆是由變質岩系組成的穹隆。核部一般由片麻岩、混合岩和花崗岩類岩石組成,外圍被變質沉積岩或變質火山岩所環繞或覆蓋。圍岩與核部片麻岩之間為不整合或斷層接觸。核部的岩石在穹隆中心常為花崗結構,靠近與圍岩的接觸面附近具明顯的面理。面理的產狀與圍岩的接觸面平行,並從核部向外側傾斜。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