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答地質景觀類旅遊資源都有哪些
❶ 中國自然旅遊資源一般分為哪幾種類型試述我國主要地質地貌旅遊資源的類型,以黃山為例,分別介紹黃山「
中國自然旅遊資源一般分為 地質地貌景觀 氣象氣候景觀 水文地理景觀 生物景觀 類型 我國主要地質地貌旅遊資源的類型:丹霞地貌.風沙地貌.花崗岩地貌.火山地貌,黃山風景區自然景觀秀麗,奇松(生物景觀)、怪石(地質地貌景觀)、雲海(氣象氣候景觀)、溫泉(水文地理景觀)素稱黃山「四絕」 黃山松不像一般的松樹那樣生長在泥土裡,而是靠著分泌一種酸性物質依山勢和風向紮根在高山峭壁夾縫中。它們不怕嚴寒,四季常青,形態有立有卧,有俯有仰,千姿百態,讓人眼花繚亂。玉屏樓上舉世聞名的迎客松,獨伸一枝的送客松,始信峰上霸氣十足的黑虎松,天都峰上探詢雲海的探海松——黃山之松不僅獨立生長,也有成林的樹木。當山風吹過,就像排浪拍岸的潮汐,蔚為壯觀。
黃山怪石,以奇取勝,以多著稱。已被命名的怪石有120多處。其形態可謂千奇百怪,令人叫絕。似人似物,似鳥似獸,情態各異,形象逼真。黃山怪石從不同的位置,在不同的天氣觀看情趣迥異,可謂「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其分布可謂遍及峰壑巔坡,或兀立峰頂或戲逗坡緣,或與松結伴,構成一幅幅天然山石畫卷 。 自古黃山雲成海,黃山是雲霧之鄉,以峰為體,以雲為衣,其瑰麗壯觀的「雲海」以美、勝、奇、幻享譽古今,一年四季皆可觀、尤以冬季景最佳。依雲海分布方位,全山有東海、南海、西海、北海和天海;而登蓮花峰、天都峰、光明頂則可盡收諸海於眼底,領略「海到盡頭天是岸,山登絕頂我為峰」之境地。 黃山「四絕」之一的溫泉(古稱湯泉),源出海拔850米的紫雲峰下,水質以含重炭酸為主,可飲可浴。傳說我們的祖先軒轅皇帝就是在此沐浴七七四十九日得返老還童,羽化飛升的,故又被譽之為「靈泉」。黃山有36源、24溪、20深潭、17幽泉、3飛瀑、2湖、1池。
❷ 地質旅遊資源的分類
一、地質旅遊資源分類現狀
地質旅遊資源的分類目前尚無統一的標准,由於分類原則、標准、角度不同,其方案也多種多樣。現將主要分類方案簡列於後。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設立專門的地質古生物遺產景點工作組,於1993年對地質遺跡類型提出了一個分類方案。即把地質古生物遺產分為13大類,每一類中分為若干類型,總稱為景觀類型,這是較全面的一個分類方案。
(1)古生物類,包括動物、植物、生物遺跡、層疊石等。
(2)地貌類,包括洞穴、火山、瀑布、山地、風化地貌、峽灣、岩溶。
(3)古環境類,包括古氣候、全球環境變化。
(4)岩石類,包括火成岩、變質岩、沉積岩的結構與構造。
(5)地層類,包括地質事件、層序地層、主要地層界線。
(6)礦物類。
(7)構造類,包括主要區域構造或主要構造現象。
(8)經濟地質,包括所有礦床類型:侵入的、噴出的、接觸的,如金剛石金伯利岩管、金礦、金屬和非金屬礦坑或采礦。
(9)其他,具有歷史意義的地質景點。
(10)相關關系,板塊構造。
(11)隕石坑。
(12)大陸和海洋尺度的地質特徵,包括板塊構造和它的邊界等,如大裂谷、島弧系。
(13)海底地貌,包括大陸架、海底黑煙洞、深海溝、海山、海底斷層。
——《旅遊地學概論》(陳安澤和盧雲亭,1991)一書,將自然旅遊資源分為5大組15類,而地質旅遊資源包括了其中的岩石圈旅遊資源和水圈旅遊資源兩大組(表2-1)。
表2-1《旅遊地學概論》中地質旅遊資源分類
資料來源:國家旅遊資源開發局、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主編.中國旅遊資源普查規范(試行稿).北京:中國旅遊出版社,1992.
——《中國旅遊資源普查規范》(試行稿)中的地質旅遊資源分為兩類(表2-2)。
表2-2《中國旅遊資源普查規范》中地質旅遊資源分類
資料來源:地質礦產部環境地質研究所編.中國旅遊地質資源圖說明書.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91.
——《中國旅遊地質資源圖說明書》將地質旅遊資源分為35種,即:重要地質剖面,重要化石產地,有特殊價值的產物,峰林地質景觀,碳酸鹽山嶽丘陵地質景觀,高山鈣化地質景觀,砂岩峰林地質景觀,土林地質景觀,丹霞地質景觀,雅丹地質景觀,沙漠地質景觀,花崗岩地質景觀,火山及熔岩地質景觀,變質岩山嶽丘陵地質景觀,海岸地質景觀,現代山嶽冰川地質景觀及登山地,古冰川遺跡,凍融地質景觀,峽谷,瀑布,河流地質景觀,溫泉及地熱地質景觀,具有特殊意義的泉,地震遺跡,崩坡、滑坡、泥石流遺跡,隕石墮落遺址,重要古代水利工程,古采礦、古冶煉遺址,古燒瓷遺址,古窯、岩畫及摩崖題刻,其他地質景觀,多種地質景觀。
——陳安澤研究員提出一個可以滿足各類需要的綜合性地質景觀類型劃分方案,把地質景觀分為4大類,19類,52亞類:
1.地質構造現象大類
(1)地質類:層形剖面、區域標准剖面、典型沉積層序剖面、事件地層剖面。
(2)構造類:典型全球性構造、典型區域性構造、典型中小型構造。
(3)岩石類:典型火成岩(區、體)、典型沉積物(區)、典型變質岩(區)。
(4)礦物類:典型金屬礦物(產地)、典型非金屬礦物(產地)。
(5)礦床類:典型金屬礦床(坑)、典型非金屬礦床(坑)。
2.古生物大類
(1)古人類:古人類遺址。
(2)古動物類:古脊椎動物埋藏地、古無脊椎動物埋藏地。
(3)古植物類:古植物化石埋藏地、古孑遺植物產出地。
(4)古生物群落類:古生物群落埋藏地。
(5)古生物遺跡或可疑古生物遺跡類:古生物遺跡埋藏地、可疑古生物遺跡埋藏地。
3.環境地質現象大類
(1)地震類:古地震遺跡、歷史地震遺跡。
(2)火山類:古火山遺跡、現代火山。
(3)冰川類:古冰川遺跡、現代冰川。
(4)隕石坑:古隕石坑、現代隕石坑。
(5)其他環境地質現象類:滑坡遺跡、泥石流遺跡、地面沉降遺跡。
4.風景地貌景觀
(1)山石景觀類:花崗岩景區(點)、火山岩景區(點)、層狀硅鋁質岩景區(點)、碳酸鹽岩景點(點)、黃土景區(點)、沙積景區(點)、變質岩景區(點)、其他山地景區(點)。
(2)洞穴類:可溶性岩石洞穴、非溶性岩石洞穴。
(3)峽谷類:峽谷景區。
(4)水景類:風景河流、風景湖泊、風景海灣(岸)、瀑布、泉水、溫泉、泥石流及泥泉、其他水景。
——《中國地質旅遊資源》(馮天駟,1998)一書,將地質旅遊資源分類如下:
(1)山嶽地貌旅遊資源:如①花崗岩地貌景觀;②變質岩地貌景觀;③火山及熔岩地貌景觀;④丹霞地貌景觀;⑤砂岩峰林景觀;⑥冰山雪峰景觀;⑦岩溶山地景觀。
(2)岩溶、洞穴旅遊資源:①溶洞;②峰林、峰叢;③高山鈣華;④其他岩溶景觀。
(3)河流、峽谷旅遊資源:①風景河段;②峽谷;③漂流河段。
(4)湖泊旅遊資源。
(5)泉水旅遊資源:①明泉、冷泉;②溫泉、礦泉;③奇泉、怪泉。
(6)瀑布旅遊資源。
(7)海岸、海岸旅遊資源。
(8)冰川旅遊資源:①現代冰川;②古冰川遺跡。
(9)風沙地貌、黃土地貌旅遊資源:①沙漠、雅丹地貌;②黃土及土林。
(10)重要地質剖面、構造及地質災害遺跡:①重要地質剖面;②典型地質構造;③隕石坑;④地震遺跡;⑤崩塌、滑坡、泥石流遺跡。
(11)重要化石產地及古人類遺址:①重要化石產地;②古人類遺址。
(12)典型礦產地及古采冶遺址:①典型特殊礦產地;②古采礦、古冶煉、古燒瓷遺址。
(13)重要古代水利工程。
(14)石窟、岩畫、摩崖題刻。
(15)奇峰異石。
(16)觀賞石。
——《旅遊地質學》(楊世瑜和吳志亮,2006)一書對旅遊地質資源做了比較細致的思考,將地質旅遊資源分為科考/科普性、觀賞性、商品性三大類,比較具有創新意義,其具體分類如下:
1.科考/科普性地質旅遊資源
(1)地殼演化—地質遺跡類:①地質構造;②地層序列;③地質事件;④古生物;⑤古環境。
(2)環境地質—地質災害遺跡(新構造運動):①地震遺跡;②地面沉降;③地塊抬升;④近代火山活動;⑤隕石及隕石坑;⑥滑坡;⑦泥石流;⑧崩塌;⑨侵蝕溝;⑩坡面侵蝕。
(3)經濟地質—人類地質活動遺跡(人類活動對地質的干預):①典型(特色)礦床(類型);②礦產開發遺跡;③典型水利工程。
2.觀賞性旅遊地質資源
(1)第四紀—現代地質景觀:①岩類山嶽地貌景觀;②地質構造地貌景觀;③侵蝕/蝕餘地貌景觀、岩溶景觀(喀斯特)、丹霞地貌、峽谷景觀、淋溶景觀、風蝕景觀、洞穴景觀、侵蝕階地、奇峰異石(象形山石);④盆地谷底。
(2)雪山—冰川地質景觀:①現代冰川景觀·雪山景觀·冰川景觀·冰磧物景觀;②消亡冰川景觀(古冰川)。
(3)河流—湖泊景觀:①湖泊;②河流;③峽谷;④瀑布;⑤泉;⑥洞;⑦暗河;⑧海(湖)岸;⑨海島;⑩沙礫石灘。
(4)文物性地質景觀:①摩崖字畫;②石雕;③石窟;④名人石題(詞);⑤石質文物建築。
3.商品性旅遊地質資源
(1)觀賞石(天然)。
(2)彩石、寶玉石。
(3)觀賞石材。
(4)觀賞礦物礦石。
二、本書對地質旅遊資源的分類
根據我們對地質旅遊資源的定義可知,地質旅遊資源具有很強的科學研究價值和科學普及價值。為了人們在旅遊觀光的同時能更好地理解這些景觀的科學性,本書按照成景的地質作用類型,對地質旅遊景觀分類進行了大膽的嘗試,以便讀者在游覽過程中學到更多的科學知識,從而在感性和理性兩方面都能有所收獲。
我們根據已有的地學知識,以內外力作用為基礎對地質旅遊資源進行分類,我們對外力地質作用採用其對地貌改造的不同階段進行劃分,分為風化作用、剝蝕作用、搬運作用、沉積作用和成岩作用。我們將內力地質作用分為構造運動、岩漿活動、變質作用和地震。在對地質旅遊資源進行分類時,我們主要以該地質旅遊景觀所反映的地質作用過程為主要劃分依據,對各種地質旅遊景觀進行分類,其分類具體方案如表2-3。
表2-3地質旅遊景觀分類表
該分類尚有一些不足之處,如有一些景觀具有雙重屬性,不易對其進行簡單分類,針對這些問題,筆者在今後的研究思考中會對其進行完善。但此分類方法,對於不具備地學素養的一般遊人能更好地理解地質旅遊,理解景觀的科學性是具有重要意義的,從而在深層次上實現寓學於游。
❸ 旅遊地質資源
工作區從長城紀至第四紀以來,經過漫長時期的地質作用,滄海桑田,地殼變遷,形成今日巍峨壯麗的山川和海灣景色,擁有獨特的山嶽奇峰峻嶺、火山地貌、瀑布、溫泉和地震遺跡,還擁有約461km 連綿曲折的海岸,眾多的海灣、沙灘、珊瑚礁石和海蝕地貌。這些地質地貌景觀,不但造就了壯麗的山川和海灣景色,還對研究海南島地殼發展史、開發寶貴的地質旅遊資源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見圖2.4)。
2.5.1 山嶽景觀
調查區內有諸多的奇峰峻嶺,地勢嵯峨,孤峰聳立,峽谷幽深,山泉清澈,林茂徑幽,鳥語花香,是開辟高山地質旅遊的理想景點。主要的山嶽地質景點有:位於調查區西南部的五指山、黎母嶺,南部的白石嶺,東部的銅鼓嶺等。
(1)五指山風景名勝旅遊區:五指山風景名勝旅遊區橫跨調查區內瓊中縣和區外的五指山市兩地區,山巒連綿,層林疊翠,其面積8萬多公頃,自然生態系統保存完整,被列為國家原始森林保護區和國家A級旅遊點。五指山是海南海拔最高、面積最大的山,最高峰為五指中的二指,海拔1867m,山體由海西期花崗岩、燕山期火山岩和長城紀抱板群雲母石英片岩、混合岩等組成。因長期的自然因素的強烈侵蝕切割風化,山峰彼此起伏形成鋸齒狀,形若五指,因此得名。
(2)黎母嶺自然景觀:位於瓊中縣境內,地處東西向昌江-瓊海構造帶與北西向儋州-萬寧斷裂帶交會部位,海拔高度1411m。它是由燕山早期約1.7億年前黑雲母二長花崗岩組成的高大山體。定型於燕山早期,後又經燕山晚期及喜馬拉雅期構造運動抬升作用,黎母嶺高高抬起,構成二長花崗岩穹窿山體,成為今日的黎母嶺地勢嵯峨、峽谷幽深的山嶽地貌。黎母嶺遍布熱帶原始森林,林茂徑幽,是海南省盛產木材林區之一。它還是省內主要河流南渡江的發源地之一,山泉清澈,水光山色交相輝映,構成瑰麗的山川風光。
(3)鸚哥嶺自然景觀:位於白沙縣境內,與瓊中縣交界處,地處白堊紀白沙紅層盆地的東緣,海拔1811m,是海南第二高山。它是由1.4億年前下白堊統鹿母灣組巨厚的灰色和紫紅色砂岩、砂礫岩、礫岩組成的高大山體。山體形態各異,多姿多彩,遠眺主峰山體形像鸚鵡,形象逼真,故稱鸚哥嶺。鸚哥嶺地區還是南渡江發源地之一,有山有水,瀑布飛濺,山水相映,竹木叢生,山花爛漫,增添了鸚哥嶺的姿色和無限生機。
(4)白石嶺自然景觀:白石嶺位於調查區內瓊海市萬泉河畔,距瓊海市嘉積鎮約12km,山高水長,八景薈萃,自古享有盛名。白石嶺諸峰中以東峰為高峰,海拔293m,是自古以來登高的佳境,故又稱登高嶺。白石嶺群峰由1.05億年前上白堊統白色和灰白色砂岩、砂礫岩、礫岩組成,岩石裸露風化為白色,故稱白石嶺。登高嶺石峰因流水侵蝕和風化作用,形態多姿,變幻多端,形成有號稱新娘門、新娘房、新娘樓、仙人井、風廊、仙人腳印等景觀,讓你好奇,讓你遐想。因此,白石嶺自古至今已成為人們登高覽勝的風景勝地。
(5)銅鼓嶺自然景觀:位於文昌市龍樓鎮東約4km 的海濱,距文城鎮約40km,是海南名山之一,自古就是旅遊勝地,東瀕南海,主峰海拔高度338m。地處東西向王五-文教構造帶的東端,由海西-印支期花崗岩和燕山早期花崗岩構成山體,呈東西向延伸幾十千米。構成山體的花崗岩由於受燕山晚期和喜馬拉雅構造運動及王五-文教斷裂帶的長期活動的影響,發育斷裂、節理、裂隙,在流水作用和風化剝蝕作用下,形成奇形怪石花崗岩的風化地貌景觀百餘處。在銅鼓嶺北面山下是美麗的月亮灣,分布的花崗岩海蝕地貌和細白沙灘,甚為壯觀。往北東方向幾海里之外有七洲列島,若隱若現,好似海市蜃樓,景觀奇特。
圖2.4 海南島東北部旅遊資源分布圖
2.5.2 火山地貌、地震遺跡景觀
調查區自6500萬年前新生代以來,火山噴發頻繁,火山岩分布面積超過4000km 2。由於經歷多期火山噴發活動,形成一系列的火山口,發育的火山熔岩隧道縱橫交錯,在火山熔岩台地上,形成了巍峨壯麗的火山地貌奇觀。
2.5.2.1 火山口地貌景觀
海南島北部火山岩地區分布的火山群有死火山50多座,三五成群或單峰獨秀,如一座座「碉堡」,屹立在火山熔岩台地上,甚為壯觀。其中,石山馬鞍嶺火山口、雷虎嶺火山口、羅京盤火山口等是保存最完整、最雄偉的火山奇觀。
(1)馬鞍嶺:位於海口市西南15km 處,它是由兩座火山連接而形成狀似馬鞍的地形。南面的一座規模較大,貌似風爐,古有風爐之稱。風爐嶺高程222.8m,比高130m,底座成圓形,底徑約600m。有一火山口,內徑120m,深厚69m,口垣窄,僅2~3m,火口內壁陡(40°~65°),外坡較緩(36°)。可分出火口底、火口內坡、火口垣、火山錐外坡、坡麓陡坎等地貌部位。在火山口的東北面遺留有一個V形開口通道,這是當時火山噴發熔岩漿外溢之出口。火山口陡壁主要由氣孔狀橄欖玄武岩及火山碎屑岩組成。在火山的熔岩流中可見浮岩、殼狀熔岩和繩狀熔岩。在火山口底座的火山碎屑岩中,火山集塊、火山角礫、火山渣、火山灰等火山碎屑物混雜分布。在風爐嶺南麓,有一對寄生火山,狀如一幅眼鏡,故名眼鏡嶺。其中靠東的一個以噴氣為主,靠西的一個曾有熔岩溢出。馬鞍嶺北錐(又名包子嶺)規模較小,高程189m,比高僅40m,亦有一圓形火山口,內徑90m,深6m,錐體由火山渣和玄武岩構成。北錐距南錐約500m,可視為馬鞍嶺主體(南錐)的外寄生火山。在北錐山腰處有一長近100m 的熔岩隧洞,分上下兩層,有天窗、地下水池、熔岩鍾乳等,景觀奇特,有很高的開發價值。在馬鞍嶺東北側公路兩旁分別有1個熔岩塌陷坑和1個比高約10m的熔岩渣錐,裸露著暗紅色熔岩渣。馬鞍嶺屬多重火山,是熔岩多次噴發而造成的,寄生火山錐是火山活動經過間歇之後,又有小股岩漿沿火山通道的薄弱部分突破並再次活動所致。馬鞍嶺距離瓊州海峽不遠,當輪船駛進海口秀英港,便可眺見其突兀的山峰。馬鞍嶺火山不僅是海南石山火山群地質公園內的最高山,也是海(口)府(城)城市周邊的最高山,在晴空萬里的日子裡,登馬鞍嶺火山,近見海府城市高樓林立,如孔雀開屏,遠望瓊州海峽,碧海藍天,魚帆點點,一派迷人的海島風光,使人心曠神怡。向南望去,火山群此起彼伏,連綿不斷,氣勢磅礴,而群山之間,點綴著熱帶果林,村寨坐落,炊煙裊裊,使人浮想聯翩。馬鞍嶺火山為瓊北火山區最新一期火山噴發的中心,在方圓不足2km 2 的范圍內分布有6座火山、1個熔岩隧道和1個塌陷坑,此乃國內外罕見,具有極高的科考、科研、科普和旅遊觀賞價值。馬鞍嶺火山作為地質公園主要景區正在進行建設中。
(2)雷虎嶺:位於馬鞍嶺火山口東南的永興鎮附近。高程168m,比高90m,底徑900m,坡度30°。有一火山口,其口徑280m,底徑50~100m,深80m,內坡坡度50°,北東向缺口。火山垣寬20~30m。主要由火山碎屑岩構成,在火口垣和火口內見熔岩岩塊。雷虎嶺的錐體為火山碎屑岩,厚約42m,其下為凝灰岩和玄武岩,厚約5m,隔風化殼(2m)過渡為玄武岩與氣孔狀玄武岩互層,厚約35m。因此,雷虎嶺是兩期火山作用的結果。雷虎嶺因形似蹲虎而得名,火山口規模比馬鞍嶺火山口大近1倍,因此更為雄偉壯觀。火山口環壁呈階梯狀,底部寬廣平坦,仿如一個天然體育場。從火山口頂部到火山口內底部都有當地農民種植的果樹、甘蔗、木薯等農作物,一派田園景色。雷虎嶺西北側有兩個熔岩隧洞,洞口相距30m。北邊洞口狹小,洞肚較寬,曲折幽深,洞壁火山碎屑岩石犬牙交錯,千奇百怪,難以名狀。南側洞口寬10m,高5m,呈拱形。此洞洞中有洞,洞上有洞,洞下也有洞,且洞洞相通,神奇莫測。雷虎嶺嶺腰有3眼古井,嶺上有一座宋代古廟,而嶺四周是海南島最大的荔枝林,具有很高的旅遊觀光價值。
(3)羅京盤:位於永興以南約6km,高程93m,是發育在玄武岩台地上的低平火口,內徑900~1000m,深度35m,狀如一個巨型運動場。火山口底部平坦,中心位置凸起一個熔岩丘,高7~8m。熔岩丘的中部有一個直徑7~11m、深3~4m 的火山口,積水成塘。底部田塊呈輻射狀,邊坡為梯田,呈環狀,故形態酷似運動場,也猶如一個小盆地。羅京盤不僅形態相當優美,而且田園景色也十分怡人,具有較高的旅遊開發價值。
2.5.2.2 火山熔岩隧道景觀
火山熔岩隧道是熔岩流表裡冷凝速度不一致造成的,即熔岩在流動過程中,表層冷凝成殼,裡面的岩流熱量不易散失,保持高溫而繼續流動,當熔岩流來源斷絕時,裡面岩流脫殼而出,留下隧道狀的洞穴。瓊北海口的石山鎮至十字路鎮一帶的火山地貌中,發育有30多條火山熔岩隧道。其中石山鎮附近分布的「仙人洞」、「卧龍洞」和十字路鎮附近分布的「火龍宮」規模最大,最雄偉壯觀。隧道因受古地形溝谷控制,有分支交會現象。這些熔岩隧道的火山奇觀,不僅造就出仙人洞、卧龍洞和火龍宮等旅遊景觀,還對地質科學考察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1)仙人洞:位於石山鎮榮堂村,因道士在洞內修煉成仙的傳說而得名。仙人洞分上、下兩段,下段洞中有洞,天外有天,令人撲朔迷離,嗟嘆不已。岩壁上吊著、貼著各種各樣的熔岩石乳,似落非落,令人驚嘆。此洞石奇,水也奇,隨時可以聽到水滴的清逸聲,水滴在不同形質的岩石上發出不同的音調,組成十分美妙的音韻。仙人洞的上段因洞頂多處塌陷而分成數十段熔岩隧洞,因此又名「七十二洞」。這些石洞,有的像互相連接的蜘蛛網;有的像開闊的地下餐館;有的則好比離奇的古堡宮殿。陽光通過隧洞塌陷所形成的天窗照耀到洞中,使洞中景物一片清明,蔚為壯觀。
(2)卧龍洞:位於石山鎮儒才嶺附近,該洞以平坦寬廣而著名,可以同時開進兩輛大卡車,容納1萬多人。洞內道路平坦,岩壁光滑發亮,空氣清新,冬暖夏涼。
2.5.2.3 地震遺址海底村莊
在瓊山區東北海岸的東營、北創港、東寨港和文昌市鋪前港等地的波濤之下,隱藏著72個「海底村莊」。這是1605年瓊州大地震使陸地沉降於大海所造成的後果。1605年7月13日午夜,瓊州發生7.5級大地震,震中在瓊山區塔市和文昌市鋪前之間。發震斷裂為近東西走向的光村-鋪前斷裂,其北側塊體整個下陷成海,面積逾100km 2,最大墜毀幅達9m。這種震後遺址是考察和研究近代地震的震級及烈度的最好場所。「海底村莊」是一處具有開發潛力的誘人的海底旅遊區。
2.5.3 濱海地貌景觀
調查區海岸長約461km,海岸類型主要有珊瑚礁海岸、紅樹林海岸、岩岸、沙岸和泥岸。海南島東北部海岸處處風景,旅遊資源質量、資源優勢非常明顯,可視經濟水平分期、分批、分檔次開發利用。
(1)珊瑚礁海岸主要斷續分布於文昌龍樓前港至瓊海潭門鎮潭門港一帶,總長約70km,基本屬於和海岸連成一片的岸礁,珊瑚礁的發育從海岸邊開始不斷向外海發展。它由堅硬的礁盤平台和外緣陡坎組成。礁盤平台一般沒有高出潮水面。平台外側為一陡坎,波浪在陡坎處受阻而激起浪花飛濺。站在岸邊高處往外看,白色的浪花帶沿陡坎伸展,阻隔著外海洶涌的波濤,使礁盤內浪靜波平,宛如水塘,礁盤上長著各種珊瑚,有花珊瑚、薔薇珊瑚、鹿角珊瑚等珊瑚叢體,種類繁多,奇形怪狀,五光十色,宛如水下花園。若能加以保護,建立水面浮亭、橫廊等設施,開辟水下花園潛游觀光活動,將成為特有的熱帶旅遊資源。
(2)紅樹林海岸主要分布在瓊山區東北面的東寨港和文昌清瀾港。紅樹林的生長環境主要為較平靜的淤泥、泥沙海灣。瓊山區東寨港紅樹林跨越三江、演豐、演海、塔市4個鄉鎮的40多個村莊,總面積約35km 2,分布於方圓數十里的淺海灘上。漲潮時,樹干沒於水中,青翠的點點樹冠弄波戲浪,遠望像浮在雲海間的一片翠綠的森林,有「海上森林」之稱;退潮後紅樹林挺身而出,豎立於淤泥海灘之上,有的氣根從樹枝上垂吊下來,有的生長出許多支柱根,盤根錯節,直插泥灘之中,支撐著濃綠的樹冠,姿態奇特而美麗。有的像山羊望雲,有的似仙翁觀海,有的如巨象吮水,有的若龍宮幻景,令遊人神往不已。文昌清瀾港紅樹林是海南省第二個紅樹林保護區。景色同樣美麗迷人,也是熱帶旅遊的一大景觀。
(3)岩灘海岸分為玄武岩海岸與花崗岩海岸。玄武岩海岸斷斷續續分布於臨高角至新盈鎮頭咀港一帶和澄邁縣橋頭鎮理善村至龍富村一帶;花崗岩海岸分布於文昌木頭欄港、銅鼓嶺和瓊海市東部一帶,岩質岸段總長度約70km。岩灘海岸如臨高縣的臨高角景觀、文昌市的銅鼓嶺等都是非常有名的旅遊景觀。
(4)沙質海岸。調查區內岸帶主要以沙灘海岸為主,分布於海口、澄邁、瓊山、文昌,瓊海、萬寧和臨高也有零星分布。區內沙岸均是受海水沖刷、搬運、分選形成的細砂、中砂、粗砂、礫砂海岸。沿岸植被都較發育,茂密的木麻黃林、潔白的沙灘、藍色的大海、綠色的椰樹組成了一幅幅動人的海岸風景。部分海岸現已開發為旅遊景點,如海口西海岸帶狀公園。以下是調查區內部分重要海岸旅遊景點的概況。
海口西海岸帶狀公園:海口西海岸帶狀公園位於海口市西北部,北臨瓊州海峽,背靠海口市長秀開發區和長流新區,全長約10km,距海口市中心10多千米,整個海灘就像一條柔軟潔白的絲帶鑲嵌在瓊州海峽的邊上,海濱沙灘平緩,海水清澈,適宜游泳,是國家級帆板訓練基地,現已建成集訓練基地、大眾游泳場和水上運動休閑、海濱燒烤等旅遊休閑、娛樂服務為一體的海濱度假勝地。
東郊椰林:東郊椰林位於文昌市東郊鎮,是海南較早的自然觀光點,其椰林、沙灘、大海的天生麗質令許多遊人為之傾倒,為之流連忘返。東郊椰林風景區佔地面積26.5km 2。沿著近20多千米長的海岸線,120多萬株椰樹形成綠色海洋,和周邊的藍色海洋相互輝映。在壯觀的綠色海洋里,有青椰、黃椰、紅椰、高椰、良種矮椰等品種。東郊椰林風景區內沙灘平緩,海水清瑩,是天然海水泳場,可進行日光浴、海水浴。
臨高角:臨高角是海南島突出於瓊州海峽的一個岬角,距臨高縣城10km。岬角三面臨海,頂端有250m 長的天然攔潮礁石堤直插大海,古有仙人指路之說。臨高角岸上有千米海灘,海水澄澈,白沙潔柔,椰林灑綠,陽光充足,是海南西海岸的優良天然泳場之一。沙灘東西兩側,西邊叫「大鵬灣」,風平浪花靜;東邊波濤滾滾,秋風吹處,濤聲不絕,人稱「南海秋濤」,是臨高縣八景之一。
馮家灣:位於文昌市會文鎮煙墩圩東南,距文昌市區26km,距瓊海市40km,是一個天然海灣。海岸線長2km,灣內海水清碧,海灘平緩,200m以內海水深度不超過2m,波平浪靜;海底珊瑚環礁和水下動植物資源豐富;灣外綠樹環抱,西邊巨石突起。碧海、銀波、平沙、椰林、巨岩構成該灣特有的景觀。
高隆灣:高隆灣是海南省著名的旅遊風景之一,位於工作區內文昌市清瀾開發區境內,距文城鎮約15km。高隆灣面臨浩瀚的南海,風平浪花緩,水潔沙白,海岸椰林成帶,風景秀麗,四季常春,水溫宜人。
2.5.4 河流、湖泊及河口地貌景觀
(1)萬泉河風光:萬泉河發源於五指山,全長163km,流經瓊中、萬寧、屯昌、瓊海至博鰲港入海,其上游兩岸山巒起伏,峰連壁立,喬木參天,奇偉險峻。有莽莽蒼蒼的熱帶天然森林保護區,有許多自然及歷史人文景觀。萬泉河中下游,從石壁鎮到椰子寨,河水平緩,再下文曲、溫泉、沙美,河岸更是開闊,漫江碧透,水清見底,沙礁可辨,卵石可數。兩岸晨昏景色變幻神奇。萬泉河段段有景,處處迷人。其中最奇絕的有幾處:位於東太農場東北的合口咀,位於嘉積鎮西南約12km的白石嶺,坐落於嘉積鎮西南萬泉河彎折處由河泥、河沙沖積而成的沙洲島,位於距嘉積鎮18km 的萬泉河入海口。這兒集萬泉、九曲、龍滾三水和東嶼、鴛鴦、沙坡三島風光精華於一地,三水匯合,三島相望,水中有島,島有人家,水泛銀波,島撐綠傘,海鷗翔集,漁歌起落,扁舟穿梭,真正的一派南國漁村風景畫。
(2)南渡江風光:南渡江為海南第一大河,全長311km,發源於白沙縣,斜貫海南島北部,流經白沙、儋州、瓊中、屯昌、澄邁、定安、瓊山、海口8個市縣區,在海口市三聯村流入瓊州海峽。
(3)松濤水庫:松濤水庫是海南最大的人工水庫,位於儋州市南豐鎮,距那大鎮14km,庫區北為沙帽嶺,南到細水山區,東與瓊中縣接壤,西與白沙縣毗鄰,庫容水量26.0 ×108 m 3。它以水域遼闊、島嶼眾多和獨具一格的水鄉勝景而著稱,被譽為「寶島明珠」,是海南省重點旅遊風景區之一。主壩高80.1m,長730m,中小型堤壩眾多。空曠遼闊的庫區水面點綴著大小不一、形狀各異的300多座島嶼,景色奇特秀麗,浮於水面的綠島和水庫四周的青山倒映在碧綠的湖水中,宛如一幅迷人的山水畫。當旭日升起,水面泛起層層粼粼的紅暈。
(4)南麗湖風光:南麗湖位於定安縣的中部偏東,距定城鎮約30km。南麗湖是天然的水上公園,面積1200hm 2。湖中小島有13個,面積最大的有39600m 2,最小的有3300m 2。這里湖水清澈,碧波盪漾,四周膠林環抱,綠樹翠竹臨岸,山清水秀,明凈瑰麗,環境幽靜雅逸,氣候溫和,終年宜泳、宜浴、宜釣。遠眺南麗湖,煙波浩渺,水天相連,碧波粼粼,湖面上空麗日融融,白雲悠悠,徐風習習,水面雲影浮游。
2.5.5 溫泉
調查區地熱資源比較豐富,其中有熱泉5處,分布於瓊海市溫泉鎮、九曲江鄉,儋州蘭洋鎮,文昌市會文鎮和澄邁縣紅崗農場。其中水溫高、流量大、有開發潛力或已開發的有下述3處。
(1)官塘溫泉:位於瓊海市溫泉鎮溫泉村,距瓊海市約5km,熱泉出露於中侏羅世花崗岩中的北東向張性斷裂上。熱礦水B+C級儲量6700m 3/d。流量3.3L/s,水溫34℃~73℃。泉水形成3個水塘,深1~2m,見氣泡有節奏地湧出。泉水無色、透明,具硫磺氣味,礦化度0.5g/L、SiO2含量80mg/L、氟含量19.6mg/L,pH 值9.6,屬HCO3 -Na型熱泉。因氟含量高,水不能飲用。泉水作為醫療熱礦水使用,現已開發為官塘溫泉旅遊度假中心。
(2)藍洋溫泉:位於儋州市蘭洋農場,距儋州市16km。熱泉處於三疊紀二長花崗岩與石炭系中,沿北西走向斷裂在4km距離內有3處泉眼出露。熱礦水B+C級儲量7000m3/d,水溫40℃~83℃以上,流量3.92L/s,有氣泡連續冒出。熱水無色透明,有H 2S氣味,礦化度0.32g/L、SiO 2含量95mg/L,氟含量12mg/L,pH值7.7,屬HCO3-Na型熱水,現已開發為旅遊度假療養勝地。區內已建溫泉公園、蘭洋溫泉度假村和一批溫泉度假設施,這些旅遊設施與觀光果園、觀光花園、觀音洞、蓮花嶺瀑布組成一個特色的溫泉旅遊度假區。
(3)九曲江溫泉:位於瓊海市九曲江東南面4.5km 處,距瓊海市18km。熱泉受分布於下志留統陀烈組中的張性斷裂的控制,斷裂走向北東20°。泉區為中更新統北海組覆蓋,熱水是透過北海組冒出來的。熱礦水B+C+D級儲量10 045.73m3/d,水溫72℃以上,流量0.75L/s。無色透明味咸。SiO 2含量150mg/L、偏硅酸83.2~145.6mg/L、鍶12.6~24.6m g/L、鋰1.07~1.908mg/L、錳0.2780~0.3897mg/L、溴10.0~47.0mg/L、氟0.48~3.12mg/L,礦化度4580~7440mg/L,pH值7.29,可綜合命名為:鋰具有礦化濃度的氟溴鍶硅型低溫熱礦水,可作為醫療熱礦水或旅遊溫泉度假中心。現正在開發中。
2.5.6 瀑布
區內瀑布景觀較少,主要分布於西南山區,落差、流量較大,有旅遊、開發價值的僅有瓊中縣百花嶺瀑布。百花嶺瀑布位於瓊中縣城西南面6km,因瀑布噴出的水像花雨而得名。這里山勢巍峨,百花嶺主峰海拔1100m,山體為海西—印支期花崗岩岩石。百花嶺瀑布源頭在海拔700m的第二高峰上,由寬20多米、落差達300m的三級瀑布組成。溪水至此,若天河開闊直下三級,蔚為壯觀。各級瀑布形態各異,名曰金龍吐珠、神丹妙葯、仙女散花,它們一瀉而入深潭,激起一片白霧。
❹ 地質景觀資源價值及其評估
一、地質景觀的定義
地質景觀是在地質歷史時期中,在內外地質營力的作用下,形成具有觀賞價值的地表形態和具有重大科學價值的保留在岩層中的生命遺跡及地質構造遺跡。地質景觀具有實用價值,是一種重要的地質資源。它具有以下特點:①地質景觀是地質作用的產物;②地質景觀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③地質景觀具有較高美學價值和觀賞價值;④地質景觀具有資源性質,可以開發利用,轉變為社會經濟效益[38]。簡單地說,地質景觀是由地質作用形成的,具有重大觀賞價值和科學價值的自然景色。
地質景觀資源是城市地質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重要的旅遊資源和發展城市旅遊事業的基礎。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遊業已成為城市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產業之一。開展地質景觀資源調查,對於更好地保護和開發地質景觀資源,普及地球科學知識,豐富景區的科學內涵,提高旅遊質量,促進城市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地質景觀資源的分類
由於對地質景觀含義的理解不同,劃分側重點不同,目前還沒有一個統一的劃分方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為了便於世界各國申報自然遺產工作,於1993年將有關地質景觀資源劃分為13類[39];《中國旅遊資源普查規范》中把與地質有關的景觀類型劃分為2大類20個亞類[39];陳安澤先生將地質景觀劃分為4大類、19類、52亞類[39];我國地質礦產部1994年12月在《地質遺跡保護管理規定》中劃分為7類:①典型地層剖面和構造剖面;②重要的古生物化石;③特殊的地質地貌景觀;④岩石礦物;⑤獨特的水體景觀;⑥地質災害遺跡;⑦其他地質遺跡。城市地質景觀資源調查中,分類主要依據《地質遺跡保護管理規定》的劃分方案,並參考陳安澤先生地質景觀劃分方案。
三、地質景觀資源價值及評價
地質景觀資源評價,是對調查區地質景觀資源質量、品位、等級、價值、開發條件等進行綜合評價,為合理開發和保護地質景觀資源服務,為地質公園建設和旅遊規劃提供科學依據。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自然遺產標准中涉及地質景觀評價標準的有3條:代表地球演化歷史主要階段並包括生命紀錄的突出模式;代表重要的正在進行的地質作用的突出模式;含有最好的自然現象形成物和面貌,例如,最重要的生態學的突出模式,具有特別美的地貌景觀或具有特別的自然與文化要素相結合的地區。地質景觀資源評價指標一般劃分為4級,即世界級(Ⅰ級):在國際上有重大影響,具有特殊的科學價值;國家級(Ⅱ級):國內具有典型意義,有特殊的科學價值;省級(Ⅲ級):省內具有典型意義,有重要的科學價值;地(市級)(Ⅳ級):在轄區內有重要保護價值,具有科普教育意義。
1.評價原則
1)科學性原則。分級標准依據地質景觀資源的科學研究和劃分標准,使分級標准與其科學內涵相一致。
2)定量分級與定性分級相結合的原則。
3)科學性與旅遊學相結合的原則。
2.評價方法
地質景觀資源的評價方法,一般採用定性評價、定量評價以及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的方法。定性評價也稱專家打分法,是傳統的方法,也是經常使用的方法。它是由具有豐富經驗的專家制定打分標准,對地質景觀進行打分。定量評價是用數學的方法,建立評價模型,主要有模糊數學法、層次分析法、序列綜合法、公式法、調查統計法、復雜分析法等。在進行地質景觀評價時一般採用數學模型法。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相結合,是在大量調查和分析研究的基礎上,將直覺判斷與信息資料處理、定性描述與定量分析相結合,提高地質景觀資源評價工作的科學性。
盧雲亭先生在進行風景資源評價時,將評價內容歸納為「三、三、六」項,即三大價值:歷史文化價值、藝術觀賞價值(美學價值)、科學研究價值;三大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六項條件:景區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條件、景物或景類的地域組合條件、客容量條件、客源市場條件、開發投資條件、施工難易條件。張亞立等對旅遊資源評價內容進行了細化,制定了地文景觀科學品位的評價體系。郝芳等在對國家地質公園評價時分三個層次,即地質遺跡資源評價(相當於地質景觀資源評價)、地質公園評價、地質公園運行評價。並設定不同的評價指標,採用不同的評價方法[40]。
國土資源部將地質遺跡評價標准進行了細化,制定了國家地質公園評審辦法(試行),採用分項計分辦法,共分為3類12項48個評分因子(表2-3-1)。在城市地質資源調查中,地質景觀資源的評價強調其科學性和自然屬性,主要包括地質景觀的典型性、稀有性、自然性、系統性和完整性性、優美性。
表2-3-1 國家地質公園評分
(1)典型性
指地質景觀的類型和它在該類型中的代表性及規模。地質景觀類型在國際、國內的代表意義,發育程度和保存完好度,可視景觀的密集程度。
(2)稀有性
指主要地質景觀在國內外的罕見和珍稀程度,景觀的稀有性不但有重要的保護價值,而且對遊客有強烈的吸引功能。
(3)優美性
是指主要地質景觀的美學價值和觀賞價值以及自然環境對遊客感官、休閑遊憩活動的愉悅、舒適程度。地質景觀的美學評價因子包括科學美、自然美兩個方面,尤以自然美為主要評價因素。
(4)科學價值
是指主要地質景觀或地質景觀組合,在地質科學上具有全國立典或代表意義。《地質遺跡保護管理規定》中按科學價值把地質遺跡區劃為國家級、省級和縣(市)級。國家級地質遺跡必須符合下述三個條件:能為一個大區域甚至全球演化過程中,某一重大地質歷史事件或演化階段提供重要的地質證據;具有國際或國內大區域地層(構造)對比意義的典型剖面、化石及產地;具有國際或國內典型地學意義的地質景觀或現象。
(5)系統性和完整性
是指主要地質景觀的發育演化階段系統而完整,並且保存完好。
❺ 地質地貌景觀有哪些主要類型
地貌景觀有幾種:
河流地貌:三峽
冰川地貌:絨布冰川
黃土及風成堆積地回貌:黃土高原,答塔克拉瑪干
雅丹地貌:新疆魔鬼城
岩溶地貌:桂林山水
黃土地貌:塬、梁、峁
流水地貌:河口三角洲、沖積平原、
風蝕地貌:雅丹地貌(新疆魔鬼城)、新月形沙丘
海岸地貌:基岩海岸(石老人)
❻ 請幫我介紹幾種地質景觀!
陝西翠華山山崩景觀國家地質公園為2001年3月國土資源部首批的11個國家地質公園之一,而且是全國第一批建成揭碑的國家地質公園。公園位於陝西省長安秦嶺北麓,距西安市區20公里,主峰終南山海拔2604米,總面積32平方公里,是我國山崩地質作用最為發育的地區之一,山崩地貌類型之全,結構之典型,保存之完整,規模之巨大,旅遊價值之高,經陝西省科技情報研究所檢索,國內外罕見,素有「中國山崩奇觀」、「地質地貌博物館」之美稱。
《國語》記載:「幽王二年(公元前780年),西周三川皆震,是歲也……三川竭,岐山崩。」《史記》等也有此記載。據推測,翠華山山崩由地震誘發形成,最早有文字記載的為《國語》,其它關中地震對翠華山山崩形成均有不同程度影響。
在地質歷史上,翠華山屬秦嶺山脈,由中元古界(距今10億年前)變質雜岩組成,秦嶺北麓大斷層從山北側通過,其北側相對下降形成關中平原,南側抬升形成高聳的秦嶺,一萬年以來平均每年上升1.73—3.4毫米,構成了翠華山山體的岩石質堅性脆,經長期風化作用,也加速了山崩形成。
翠華山山崩分布面積5.2平方公里,倒石量達3億立方米,目前初步開發1.5平方公里,分布在水湫池、甘湫池、大坪三處,主要由殘峰斷崖,崩塌石海,堰塞湖三大部分組成。
殘峰斷崖主要指玉案峰、甘湫峰、翠華峰及形成的山崩臨 空面。三峰鼎立,負勢競上,突兀險峻,直沖雲霄。「南望終南如 翠屏環列,芙蓉萬仞直插青冥。」(清•陝西巡撫給乾隆奏章)玉案峰,海拔1688米:半峰劈裂,崩面平齊峻峭,好像玉案倒豎,甚為壯觀。《關中記》載:「太乙谷東,山峰齊如案,峰腰有金華 洞,洞中常有冉冉行雲如瀑則澍雨,故古詩有『雲從玉案峰頭 起,雨自金華洞中來』之名句。」夏季,雲霧翻滾,或玉帶,或花朵,飄忽不定,滿山彌漫,天地空靈。玉案行雲與雁塔晨鍾、杏園賜宴齊名,同為關中勝景。甘湫峰,海拔2045米,是一條長1500 多米,寬260-900米,高差約300多米的山嶽,近南北就地崩塌,形成石海波濤的壯景。翠華峰,海拔1414米,似一巨大的銅 牆鐵壁橫亘翠華山中,南端被高達200餘米的峭壁截切,形成 一條長近千米,高200多米,寬300多米的石壩,堵塞太乙谷。三峰氣勢恢宏,有玉筍簇生之姿,堡壘踞霄之勢,堪稱奇絕。特別 是太乙真人,此殘峰似一長者凝目遠眺,獨立峰巔,晴時可見古 都西安之風貌,南五台之佛光。
崩塌石海,總量3億立方米,石塊巨大,集中分布在翠華峰—甘湫峰和大坪,巨石堆砌,相互疊置,拔地而起,萬笏朝天,或雄師望月,或猛虎下山,或仙女撒花,或頑童嬉戲,宛如石頭的海洋,波瀾起伏,浪擊長空。著名景點有劍石、玉兔醉卧、通靈玉璽等,極富陽剛之氣。崩塌石海在山崩過程中因石塊崩落相 互欹嵌,形成了上百個洞穴,有天洞、冰洞、蝙蝠洞等。其中冰風 二洞最讓人稱奇,有「華夏八大冰洞」之稱,洞內外夏季溫差可 達23℃以上,冰洞夏季結冰,冷徹肌骨。冰洞,炎炎酷暑,冰柱倒立;風洞,盛夏六月,涼風習習。風洞是由兩塊巨石頂端相撐形成,高約近20米,寬2-3米,由於狹管效應和空氣對流,洞中常有冷風嗖嗖。《類編長安》載:「冰井在廳(寧陝廳)北太乙玉案山,井深數丈,水落井中結冰暑不消,長安不藏冰,每於夏天於此取冰,謂之冰井。」現山崩主景區還有一夏之春景點,俗稱小冰洞,夏季洞內冷氣凝結飄向洞外,洞外四周還是鮮花初開芳草萌動的春天,煞是好看。蝙蝠洞洞長100餘米,曲折迂迴,寬窄不一,空間變換多樣,在30米深處,千餘只蝙蝠附於洞壁,翅聲清晰可辨,為翠華一新奇。有好事者聯雲:「甘湫水湫湫上有湫,冰洞風洞洞中有洞。」「石室坐地九夏寒,洞奇通天三冬暖。」(陳少默)翠華山各種奇洞遍布叢生,有待進一步探究。
玄關是游覽冰、風二洞必經之地,兩塊巨石聳立,相隔咫尺,天成一線,上有一小橋,行人至此,昂首而望,有天門之感,無限神秘,莫不悚然。十八盤是崩塌石海的北側邊緣,高約200米,莽莽蒼蒼,巨石遍生,鷹崖瀑布傾瀉而出,似一道銀練,掛於山川,有中國山水畫之感。
堰塞湖,是指由山崩倒塌堵塞河流而形成,在翠華山有三處。一處在甘湫池,位於甘湫峰下,面積0.2平方公里,由於水源不足嚴重滲漏成為乾涸之湖,故名甘湫池。甘湫池池底青草萋萋,牧馬其上,有蒙古草原之味。一處在大坪,現由於泥沙堆積,池已被湖水沖積填平,故名大坪。一處在水湫池,系山體崩塌堵塞太乙河形成,又名天池、澄源池、太乙湖等。此堰塞湖,湖面長600米,寬100-300米,水深5-12米,水域面積0.14平方公里,可在其上劃船,垂鉤等。此湖有「秦嶺明珠」之稱,為秦嶺72峪唯一一處堰塞湖,煙波浩渺,雲蒸霞蔚,蔚為壯觀,山崩巨石與天池湖光相融,碧峰綠水,奇石異洞,構成了一幅人間仙境。翠華山地貌形態多樣、特殊、保存完整,體現在殘峰斷崖、崩塌石海、堰塞湖三個方面。山崩遺跡地質復雜,區內地層為中元古界寬坪群上亞群,本群黑雲母斜長片麻岩、片岩及混合片麻岩為主。受混合岩化作用強烈影響,本群在翠華山主要為一套混合花崗岩為主,夾有黑雲母和少量大理岩,混合岩化作用時期為印支期(陝西省地質局1989年)是國內混合岩發育的典型地區之一,山崩顆粒大,呈鋸齒狀、腸狀等多種斷裂,最大者可達60X40X30立方公尺,更是國內外學者進行混合岩化作用研究的天然實驗室。山崩遺跡歷史悠久,其形成經歷了漫長的歲月,在長期的內、外力地質作用下,岩體節理不斷加寬、加深,以巨大的岩塊崩落谷底。崩塌岩塊上擦痕、摩擦面等形跡清晰,至今,岩塊裂隙仍在發展。目前可在不同部位觀察到山崩由孕育、發展、崩塌方式,崩塌體從初期形成→發育→遺跡的完整過程。
❼ 地質景觀分類及特徵
昌樂縣古火山地質景觀可劃分為礦物岩石景觀、新構造運動景觀、火山水體景觀、火山與熔岩景觀、古生物化石景觀、地質生態景觀、人類活動遺跡景觀。
(一)岩石地層景觀
昌樂火山岩主要有鹼性橄欖玄武岩、含橄欖岩包體玄武岩、緻密塊狀玄武岩等,其次見有少量火山角礫岩、火山碎屑岩。其中鹼性橄欖玄武岩和含橄欖岩包體玄武岩為該地區藍寶石的賦礦岩層。由於火山噴發的多期次、間歇性,造成古火山遺跡山體岩性的不唯一性,為該地區岩石地層景觀的多樣性提供了可能。
1.方山橄欖玄武岩垂直分層景觀
方山橄欖玄武岩顏色多為暗綠—黑色,發育斑狀結構、粗玄結構、緻密塊狀等;斑晶(0~20%)一般為0.1~0.5mm,最大2~3mm。主要成分為橄欖石,其次為單斜輝石(鈦輝石)及少量斜長石,局部含橄欖岩包體,大小不一;基質具粗玄結構和顯微半自形粒狀結構。礦物成分主要為斜長石、單斜輝石、磁鐵礦及少量橄欖石等,有時具褐色玻璃質,副礦物有鈦鐵礦、磁鐵礦和磷灰石等。該處岩層垂直分層較為明顯,產狀平緩、層理清晰,厚層橄欖玄武岩呈水平狀或近水平狀產出(圖版3-2-7)。根據余曉艷等人(1996)對該處野外產狀及岩石結構構造的調查,將該處玄武岩從下至上大致分為8層:
1)氣孔狀橄欖玄武岩,岩石呈褐紅色或深紫色,層狀構造,氣孔發育,內有鈣質物充填,礦物成分主要為長石、橄欖石、輝石、鐵的氧化物等,厚度約10m。
2)緻密狀橄欖玄武岩,呈灰黑色,緻密塊狀構造,氣孔不發育。礦物成分主要有橄欖石、輝石、長石等,本層構造作用明顯,褶皺、透鏡體發育,見有球狀風化,風化後岩石呈鬆散粒狀脫落,厚度約15m。
3)氣孔狀橄欖玄武岩,呈灰黑色,層理不明顯,氣孔發育。受風化較輕微,礦物成分主要有橄欖石、輝石、長石等,厚度約1m。
4)緻密狀橄欖玄武岩,呈紫灰色,球狀風化強烈,層理不明顯,厚約5m。
5)氣孔狀橄欖玄武岩,呈紫灰色,氣孔構造,層理明顯。主要成分為橄欖石、輝石、鐵的氧化物等,局部夾紫紅色橄欖玄武岩,厚約10m。
6)緻密狀橄欖玄武岩,呈紫色,層狀構造,偶見氣孔。礦物成分主要有橄欖石、輝石、長石和鐵的氧化物等。岩石節理發育,破碎較厲害,厚約3~5m。
7)伊利石化橄欖玄武岩,呈深灰色,中部有0.5~1.5m風化強烈的黃色、黃綠色深源包體,並含剛玉、輝石等巨晶礦物。其底部和頂部氣孔較發育,中部氣孔不發育,上部柱狀節理發育,厚約10m。
8)氣孔狀橄欖玄武岩,呈灰黑色塊狀岩石,氣孔發育且氣孔較大、較密。主要成分為橄欖石、輝石、鐵的氧化物等,厚約12m。
2.火山碎屑岩景觀
火山碎屑岩,碎屑大小不均,約1~5cm,呈菱形、次菱形狀,主要成分為深黑色緻密狀玄武岩,其見有橄欖岩包體,大小約2~4mm,並見有少量尖晶石包體,粒度為4mm×5mm,代表了火山噴發沉積相環境。由於長期的剝蝕和風化作用,目前僅在黑山子東山(圖版3-2-8)、黑山子東南山、豬山(圖版3-2-9)三處保留有該類岩石,已成為該地區古火山旅遊資源中的稀缺景觀。
3.火山大角礫熔岩景觀
研究區內火山大角礫熔岩見於馬山北東山南側挖掘斷面處,該山體位於山東省濰坊市昌樂縣五圖街道事處羅圈村東南部,山頂最高點海拔169.09m,為一扁平小山包。山頂平坦,無植被,已開發為石料廠,山體西側有采坑。北東、東側主要發育槐樹、楊樹等植被,山坡以荊科類植物為主。山體上部岩性主要為堯山組深灰色玄武岩,見有多處球狀風化;中部為火山角礫熔岩,為牛山組緻密狀玄武岩角礫被堯山組熔岩所覆蓋,角礫較大20~50cm,表層風化強烈(圖版3-2-10);底部為牛山組深灰色緻密狀玄武岩。該處為縣內目前發現的唯一一處火山大角礫熔岩,具有較高觀賞和研究價值。
(二)礦物岩石景觀
縣內火山岩內蘊涵著大量的藍寶石、橄欖石、石榴子石等有較高價值的寶石礦物。昌樂藍寶石資源豐富,有礦面積達450多平方千米,蘊藏量達數十億克拉,該地區藍寶石(圖版3-2-11)具有顆粒大、結晶好、凈度好、透明度高、色調純正、亮度較大、飽和度較高、雙色性(從截面和側面看呈不同顏色)和特異寶石多等特點,礦體具有原生礦和砂礦並存特點。昌樂藍寶石的原生礦產於新近紀堯山組橄欖岩玄武岩和碧玄岩中,與二輝橄欖岩包體和歪長石巨晶伴生,顏色有深藍色、藍色、橙色、淺藍色、藍灰色、藍綠色、綠色、黃綠色、黃色、棕黃色、棕褐色等。在藍色色調系列中,藍偏紫色者約佔70%~80% ,其中又以深暗色者居多。藍寶石著色往往呈漸變不均勻,但也有截然突變的,即兩種或兩種以上顏色的條帶或六邊形環帶呈規律性相間出現,晶形以六方雙錐和板面的聚行最為常見,晶體呈桶狀。具有較高的觀賞和科研價值以及較高的經濟價值。
(三)新構造運動景觀
昌樂轄區內新構造運動的標志除了體現在新近紀古火山地貌外,還有體現在新近紀以來發生的斷層構造上。較明顯的斷層主要見於喬官鎮團子山古火山口南側,分布於火山集塊角礫岩中,呈北東向展布,寬約1.5m,長度不詳,內充填第四系砂土及礫石,屬新斷裂構造,是該區新構造運動的見證,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
(四)火山水體景觀
火山水體景觀,主要是指火山口湖、堰塞湖、瀑布、噴泉等地表水與火山地質和地貌結合所形成的新景觀。根據調查縣內水域面積約20.6km2,主要分布在水庫、塘壩、河道。縣內發育有丹河、白浪河、於河、桂河四大水系,有32條河流長度超過5km,大中小型水庫141座,其中大型1座:高崖水庫,中型2座:荊山、馬宋水庫,小型138座,總庫容2.5億m3。縣內火山水體景觀主要以火山堰塞湖為主。在新近紀時期火山噴發而形成的多處堰塞湖,後因長期侵蝕、風化和人工改造,使其與主要河道直流相連,現已建為多處大中型水庫,如高崖水庫、荊山水庫等,可用於游覽參觀、保健療養、體育運動、科學研究和科普宣傳等,已成為旅遊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
荊山水庫景觀:荊山水庫位於喬官鎮,彌河支流大丹河上游,始建於1966年10月,1967年10月建成蓄水,控制流域面積36km2,總庫容1210萬m3,興利庫容546萬m3,是一座集防洪、灌溉、養殖及供水等綜合利用於一體的國家重點中型水庫。影響下游15km內的膠王公路、膠濟鐵路、309國道、濟青高速公路和昌樂縣城,保護下游大丹河兩岸22萬人口和28萬畝耕地。荊山水庫四周被古火山所環繞,山體上植被茂盛,四周環視禁不住被其美麗的景色而吸引。寬闊的水面猶如一面巨大的鏡子平卧在群山之中,藍天、白雲、綠樹、群山的倒影清麗地倒映在湖面上。欣賞水面閃爍的點點波光,水、小船和起伏的遠山構成了一幅絕妙的畫。在近處隨便找一座小山爬上去,滿山坡的荊子花和酸棗花,感覺被花的清香簇擁著,似是走入詩情畫意之境(圖版3-2-12)。
近年來,荊山水庫根據昌樂旅遊發展總體規劃,採取有效措施,全力打造集觀光、休閑、娛樂、垂釣、度假等一體的水利風景區,特別是在實施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工程過程中,積極把「景觀理念」融入水利工程規劃、設計、施工全過程,從維護水工程、保護水資源、改善水環境、修復水生態、弘揚水文化等方面入手,著力抓好水利風景區建設。2011年10月被省水利廳評為「省級水利風景區」,實現了水利工程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有機統一,扎實推進了民生水利和生態文明建設,為廣大市民提供了休閑娛樂的好去處。
(五)火山與熔岩景觀
1.古火山頸相原生節理景觀
昌樂地區的古火山由於受到長期的風化剝蝕作用,上部暴露地表的火山口部分被剝蝕殆盡,目前遺留的主要是地殼淺部的火山通道(即火山頸),其內發育的原生節理,形成了形態各異的古火山頸景觀,成為吸引遊客的主要看點。昌樂地區古火山頸相遺跡主要發育三種節理(劉金華等,2008):面狀節理、「倒扇形」柱狀節理、「直立形」柱狀節理。
面狀節理是一種岩漿在冷卻過程中內外岩漿形成一定的溫度差而產生的平行於岩漿表面的平面狀節理,又稱為「等溫面」,與柱狀節理同時發生。面狀節理與柱狀節理通常呈垂直或近垂直接觸,由於面狀節理和柱狀節理交錯從而形成平面上類似於龜裂的現象,節理面中的「龜裂」形狀主要有四邊、五邊和六邊,代表了柱狀節理橫切面形狀。該區面狀節理多見於二姑山、桃花山、團山子(圖版3-2-13)等處。
「倒扇形」柱狀節理形態上以古火山口為中心向兩邊傾斜,中心柱狀節理豎直,向兩邊逐漸傾角增大,在古火山頸橫切面上顯示部分柱狀體的頂端部分由下而上直徑逐漸變小,發育至一定高度而消失,剖面上整體呈現為上窄下寬的倒扇形。典型代表為團山子古火山地質遺跡、郝家溝古火山地質遺跡(原北岩古火山)等。
「直立形」柱狀節理形態上下均為豎直發育,頂部與底部發育寬度相近,柱狀體直徑相對均勻,形態規則,常見有五稜柱、六稜柱。典型代表為桃花山古火山地質遺跡、郝家溝古火山地質遺跡(原北岩古火山)(圖版3-2-14)、小蒼山等。
2.古火山頸稜柱體景觀
縣內古火山頸地質遺跡中發育著大量的四棱、五棱、六稜柱狀體,其中以五棱、六稜柱狀體為主,岩性主要為深灰色橄欖玄武岩、深灰色含橄欖岩包體玄武岩、深灰色緻密狀玄武岩等。其直徑大小不一,從幾厘米到幾十厘米不等。依據古火山頸稜柱體直徑的大小可分為:小稜柱體古火山頸,稜柱體直徑在8~13cm,見於團山子古火山頸;中稜柱體古火山頸,稜柱體直徑在15~25cm,多見於桃花山、二姑山、郝家溝古火山頸;大稜柱體古火山頸,稜柱體直徑一般大於25cm,見於小蒼山(又稱劉家山子)(圖版3-2-15),該處古火山頸稜柱體為昌樂地區古火山頸稜柱體直徑最大者。玄武岩稜柱體粗大而挺拔、排列密集而整齊,橫斷面多呈較規則的五邊形、六邊形,猶如刀劈斧削一般,氣勢非凡、極為壯觀。
3.交切火山熔岩景觀
交切火山熔岩景觀在昌樂地區內主要出現在柱狀節理發育的古火山頸里,形態上以一種方向上的玄武岩稜柱體切割另一種方向上的玄武岩稜柱體,由火山二次噴發不同熔岩的相互交切,景觀十分罕見。該景觀在郝家溝古火山地質遺跡(原北岩古火山)(圖版3-2-16)、桃花山等處均有發現。
4.次火山相景觀
次火山相是火山物質潛伏於地下的侵入產物,由於岩漿的內壓小於上覆圍岩的靜壓力,使岩漿未噴出地表而在近地表處定位、固結形成的地質體,該類型較集中分布於火山活動的強烈地區,一般發生於一個火山噴發期的晚期階段。它當時並未達地表,因此屬於封閉系統,與火山活動有關的超淺成岩及隱爆角礫岩等均為次火山岩相。縣內僅發現一處馮家溝西北山為該類型古火山地質遺跡,岩石出露主要為深黑色輝長岩,見似斑狀結構,斑晶主要為輝石,基質為半晶質(圖版3-2-17)。
5.熔岩台地景觀
熔岩台地是有火山熔岩噴溢後經風化及河流侵蝕而成,山頂通常呈平台狀,主要分布在喬官鎮西南靠近臨朐縣界處。農田不規則地分布在這些熔岩台地上,形成天然的水平梯田。由於地表徑流的侵蝕切割,這些熔岩台地並不完整,形成一道道由近水平產出的玄武岩層組成的低緩山樑或孤立的方山。登高遠望,熔岩台地就像一個個區域侵蝕面一樣展現在眼前,在整體平坦的丘陵地貌上疊加了溝谷縱橫、峭壁林立的山區地貌,加上周圍的綠色植被和發電風車,不失為游覽觀光的好去處。如杜家溝西北山(圖版3-2-18)。
(六)古生物化石景觀
縣內火山岩分布區內的古生物化石主要賦存於新近紀臨朐群山旺組,該組地層主要由泥岩、頁岩、硅藻土、砂岩組成,其內含有豐富的生物化石,主要分布在喬官鎮姬家莊西山一帶。古生物化石主要產出於硅藻土頁岩的夾層中,曾發現了許多樹葉、花草、鳥、蟲等古生物化石,後來又陸續出土了魚類、蛇類、鹿、狼、兔、古樹等動植物古生物化石。
(七)地質生態景觀
縣內火山岩分布區內植被發育不均衡,品種呈多樣性。地勢平坦、低緩處,主要為楊樹、刺槐樹,山坡處主要以松柏、低矮刺槐為主,中間夾著有荊科類、喬科類植物;山頂少有植被覆蓋或無植被覆蓋,主要為荊科類植物。在觀賞風景區內的喬山、黃山、隋姑山、豹山、團山子等地,山頂少有植被,主要生長荊科類、喬科類等低矮植物;山坡植被發育,主要為刺槐、楊樹、黑松、松柏、水杉、長葉杉等;山腳處大多為基本農田區,農業種植田作物主要有玉米、小麥等,經濟作物主要有花生、西瓜、蘋果、大姜、大蔥、芋頭、草莓、蘆筍、西紅柿、辣椒等;形成垂直分布的生態景觀,具有較高觀賞價值。
區內植被豐富,風景秀麗,是眾多野生動物繁衍生息之地。地上有山雞、野兔、蛇等,天上飛有各種鳥類。嫣然一幅綠草叢生、樹木蔥郁、鳥語花香的生態美景。
(八)人類活動遺跡景觀
1.人工采坑景觀
早期昌樂縣對古火山地質遺跡的開發、利用主要為對火山岩的開采及藍寶石原生礦及砂礦的露天開采,經過近幾十年的開採挖掘,已形成許多大小不等、形狀不一的采礦坑。近幾年隨著政府相關部門法律、法規的出台,對古火山地質資源加以有效的保護,廢棄礦坑也得到相應的恢復治理,在注重恢復廢棄礦坑生態系統的同時突出景觀效益,注重合理利用採石遺留的獨特地質地貌,利用景觀藝術的手法,巧妙融合周邊環境,營造獨特風貌和人文情趣,所保留的採石遺跡和廢舊采礦設備,不僅能作為景觀觀賞,還能起到教育警示的作用。可進一步分為火山岩采坑景觀(圖版3-2-19)和藍寶石原生礦采洞(圖版3-2-20)、砂礦采坑景觀(圖版3-2-21)。
2.探寶挖掘洞景觀
方山探寶洞主要分布在縣內藍寶石原生礦產地——方山。位於方山頂東南的探寶洞是最先發生藍寶石原生礦的地方,洞口外形呈圓拱狀,礦洞長約10餘千米。洞內蜿蜒崎嶇,寬窄不一,洞壁岩石主要為深灰色緻密狀橄欖玄武岩、深灰色含橄欖岩包體玄武岩,為藍寶石原生礦的含礦岩層,是旅遊探險、尋寶的絕佳去處。
3.防空洞景觀
縣內有多處防空洞,如方山防空洞(方山戰備防空洞)、卧虎山防空洞等,主要分布在玄武岩覆蓋區,其中以方山戰備防空洞最為著名。方山防空洞(圖版3-2-22)位於昌樂縣城東南10km方山東南側山腰間,洞口呈拱形,隱藏於周圍茂盛植被之間,防空洞主隧道長近百米,防空洞連接著許多暗道,在曲折蜿蜒的防空洞里穿梭,猶如迷宮般有趣。從主隧道可直通各個掩體室,設有休息室、指揮室、儲存室、武器庫等多個掩體室,組成一個完整軍事防禦網,是旅遊觀光和科普教育的理想場所。
❽ 我國地質地貌景觀有哪些主要類型各自有什麼特點
中國地大物博,地質抄形態多種多樣,下面列舉幾種較為著名的作為代表。
中國地形呈現三級階梯分布,第一級階梯青藏高原,第二級階梯黃土高原,第三級階梯華北平原。
第一階梯地形以高原為主,地貌主要是高寒荒漠,戈壁灘,冰川。著名代表新疆羅布泊,昆侖山脈,喜馬拉雅山脈,藏北高原。
第二階梯地形以高原和沙漠為主,地貌主要是高原,沙漠,盆地。著名代表新疆塔里木盆地,新疆塔克拉瑪干沙漠,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四川盆地。
第三階梯地形以平原和丘陵為主,地貌主要是低矮山脈,半島,窪地。著名代表長江中下游平原,東南丘陵,遼東半島,山東半島。
❾ 地質景觀資源
地質景觀類型多樣,較為典型的有以下幾種。
(一)火山景觀
地球上有1343座活火山,它是由熔岩穿過地殼,上升到地面或噴出地表而形成的山」,主要集中分布在板塊邊緣地帶。火山爆發時,伴隨著地震和雷鳴般聲響與爆炸,滾滾濃煙如原子彈爆炸升起的蘑菇雲,熔岩流咆哮奔流,映紅天空(圖7-32)。世界著名的活火山很多,夏威夷群島就是由火山締造的,如今還在不斷地溢出岩漿,傾入大海。日本、冰島都是多火山國家,此外還有印度尼西亞、菲律賓、義大利以及南極洲等。
火山噴發的主要形式有中心式、裂隙式和混合式。義大利是世界上研究火山最早的國家,許多火山類型都是以義大利和地中海火山命名的。火山是有壽命的,因此又分為活火山、休眠火山與死火山。
一般而言,地球上的地質作用非常緩慢,但火山的形成卻很快。當地下岩漿穿過地殼上升時,就發生了火山活動。它主要噴發岩漿、火山彈、火山礫、火山灰以及水蒸氣、二氧化碳、含硫氣體等。其噴出物堆積形成火山錐、熔岩台地、熔岩高原、熔岩堰塞湖等地貌景觀。
近百年來,人們聽到的關於火山噴發的消息,大多是從中國以外的地區傳來的。國內有記載的最近一次火山噴發是在西昆侖山的阿什庫勒盆地,那裡的阿什火山也稱卡爾達西火山(圖7-33)。1951年5月27日突然一聲巨響,一股圓柱形的黑煙直沖天空,隨後,許多石塊也從火山口中拋出……當時在附近修築新藏公路的官兵身臨其境,新疆日報對此也進行了報道。因火山噴發發生在海拔5000m人跡罕至的高山中,沒有造成太大損失。
圖7-32 火山爆發
圖7-33 卡爾達西火山
中國曾經是一個多火山噴發的國家。長白山是一座休眠火山,休眠了很長時間,1597年蘇醒到1702年的105年間,連續爆發了3次。在我國,成群分布的火山區還有山西大同火山群(圖7-34)、台灣大屯火山群、雲南騰沖火山群(圖7-35)、海南雷瓊火山群、青藏高原火山群等。休眠火山再噴發的危險性和可能性依然存在。火山爆發具有一定的周期,火山何時蘇醒是火山地質工作者應倍加關注的問題。
圖7-34 山西大同火山
圖7-35 雲南騰沖火山
(二)地熱景觀
地熱景觀是指各種奇特的、絢麗多彩的、多姿多態的水熱活動景觀,如間歇噴泉、噴氣孔、蒸氣谷、沸噴泉、沸泉群、熱水湖以及由各類泉華形成的「石蘑菇」、「天生橋」、「石林」等天然景觀,也包括高溫地熱井放噴時形成的直徑達數米、高可達數十米以至百米以上的汽水柱的壯麗景色(圖7-36)。地熱景觀是在漫長的地質歷史時期和人類發展進程中在特定的地質構造環境下形成的,一旦在天然的或人為的因素如地震、打井、過量開采、築路、建房等影響下而遭到破壞或消失,要恢復幾乎是不可能的,如西藏羊八井地熱田的熱水湖、92℃泉和河心沸泉等景觀在十多年前就已從人們的視線中消失了。近年來,隨著旅遊地學的興起和旅遊業的蓬勃發展,地熱景觀資源的價值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有的已列入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或世界級自然遺產,受到有關法規的保護。
圖7-36 地熱景觀
(三)地震遺跡
與強烈的構造地震活動有關的各種地震地質作用和地震效應等遺跡稱為地震遺跡。一般而言,新近發生的地震遺跡清晰、點多;而時代愈久遠的地震,隨著歲月的磨蝕撫平,只有遺跡殘留,且少而模糊。地震遺跡主要包括地裂縫、同發型滑坡、崩塌、地表堰塞湖、陸地(建築)沉沒,橋、塔建築破壞,甚至劈山移石、地面鼓包、噴水涌沙、大樹被地震撕裂等景觀現象(圖7-37)。
圖7-37 地震遺跡(一)
圖7-37 地震遺跡(二)
我國是多地震國家,橫跨環太平洋地震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新構造運動強烈,歷史上有許多強震、大震,地震遺跡很多,尤其是西部各省區都或多或少有分布。但列入自然保護區的,目前僅有海南東寨港國家自然保護區中的「海底村莊」遺址。公元1610年瓊州大地震使瓊山縣72個村莊沉沒,形成今日東寨港,這是我國歷史上唯一陸陷沉海的地震廢墟,具有很高的科研和旅遊價值。
圖7-38 隕擊作用示意圖(楊世瑜等,2007)
(四)隕石坑
隕石是隕星穿過大氣層尚未完全燒盡而降落到地面的殘余體。它是人類直接認識天體的珍貴樣品,具有重要科研價值,也是獨特的觀賞石。隕石從天外落到地面的過程中發生了一系列的作用,統稱為隕擊作用。圖7-38表示隕石自天空落到地面過程中發生的各種作用。首先高速穿插進入地面(圖7-38a,b),產生向下和向周圍的側向壓縮(圖7-38c,d)。然後把撞擊粉碎的岩石物質向高空濺射(圖7-38e,f),部分物質回填到隕石撞擊坑中和坑的四周。同時,隕擊坑四周形成環形高地,隕擊坑底部岩石發生了沖擊變質作用(出現高溫礦物焦石英)和破碎作用,形成擊變石、角礫岩和裂隙帶。在隕擊的中心還會形成反彈的突起,形成一種特殊的地質構造遺跡景觀隕石和隕石坑在全球范圍內均有分布,如我國新疆(圖7-39)和美國亞利桑那州(圖7-40)就有非常典型的隕石及隕石坑遺跡。
對於隕擊坑地質地貌景觀和形成機制的研究,我國起步稍晚,但已初步取得一些重要認識。位於我國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多倫縣和正藍旗境內的隕石坑,是目前我國發現的隕石坑中最大的一個,其周圍具有明顯的環形地貌特徵。多倫坑的生成時代是距今約1.4億年的侏羅紀和白堊紀之間。其內環、中環和外環的直徑分別為8km、82km和170km。內環為8km的安山岩,中環位於環形水系的外側,地貌上表現為由太古宙花崗岩、變質岩和沖積熔融岩組成的環形山殘丘。隕石坑還保存一些罕見的地質現象。多倫隕石坑是保存較好的隕石坑之一,對探索隕擊坑的形成機制,提供了重要的啟示和依據。
1993年,我國的遙感科技人員在分析山東棲霞縣的星載合成孔徑雷達圖像時,發現一半圓形的亮環,經分析研究確認為隕星撞擊遺跡,命名為唐家泊隕星撞擊構造。經實地考察發現,那裡有窪地和環形山的特徵,中心區域反彈隆起,撞擊震碎角礫岩廣泛分布,局部岩層無序,中心還發現了震裂錐的熔融角礫岩。
圖7-39 新疆鐵隕石
圖7-40 美國亞利桑那隕石坑
(五)地層與古生物景觀
1.典型地質(地層)剖面景觀
圖7-41 梅樹村小歪頭山震旦系-寒武系界線剖面
我國各個時代的地層出露齊全,並且很有特色,雖然許多剖面屬於區域性,但也有不少剖面在國際上具有代表性,許多國內外專家前來考察研究。有些剖面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如遼寧大連金石灘剖面,已列入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例如雲南晉寧梅樹村剖面(圖7-41)位於雲南晉寧梅樹村附近小歪頭山。由白雲岩、硅質白雲岩、白雲質磷塊岩等組成。1984~1991年,此剖面曾是全球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線層型剖面的最佳候選者。梅樹村動物群富含腹足類、腕足類、軟舌螺類等小殼動物化石和遺跡化石,其完整的演化系列和化石分布是國內、外同期地質對比的依據。已發現5萬多件標本,共100多種、40多個門類的動物化石。梅樹村動物群是在澄江動物群(寒武紀生命大爆發)之前的一個重要化石群,是研究5.3億年以前地球歷史和探索生物起源、生物演化的大課堂,已列入省級自然保護區。另外,在該剖面附近的海口耳材村、馬房等地發現豐富的澄江動物群化石,包括海口魚、昆明魚化石。
2.古生物景觀
古生物是指地質歷史時期曾經生活在地球上的生物。一般概念中,將第四紀更新世及其以前的生物稱為古生物,全新世以後的生物稱為今生物。當然,對此並沒有嚴格的規定。大部分古生物已經絕滅,但有少數古生物物種在其同類大規模絕滅之後還殘留至今,稱之為孑遺或活化石,如銀杏、大熊貓等。古代生物死亡後只有被迅速沉積掩埋,經過石化作用,才能成為化石(圖7-42)。化石有大有小,凡是不需要顯微鏡即能觀察清楚的化石稱為大化石,需要顯微放大後才能看清生物個體和結構構造的化石則稱為微體化石。一般能夠保存為化石的主要是古生物的硬體部分或者遺跡(足印、爬痕),或者遺物(糞便等),只有在十分特殊的情況下,古生物的軟體才有可能保存下來。古生物化石記錄了地球生物演化的歷史,對研究生物進化、確定地層年代、推斷古地理環境和古氣候等,是極為重要的證據。古生物鍾即保存有可供計時標志的各種生長紋飾的化石,如樹木年輪、珊瑚外壁紋飾等,更具科研價值。例如,對中泥盆世(約3.8億年前)的珊瑚紋飾研究表明,當時一年大致有399天,13.04個月,當時一天的時數為21.6小時,藉此可研究地球旋轉速度的變化規律,結論是當時地球自轉速度比現今快。有的化石還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是一種重要的地質旅遊資源和珍貴的旅遊商品資源。
圖7-42 古生物景觀
(1)寒武紀生命大爆發事件化石群(澄江動物群)
「地球早期生命演化與寒武紀生命大爆發」,是當代科學研究熱點之一,也是地球科學和生命科學中的未解之謎。在雲南澄江帽天山發現的澄江動物群是「寒武紀生命大爆發」的見證。它廣泛分布於雲南東部早寒武世筇竹寺期黑林鋪組玉案山段中上部黃綠色頁岩中。它不僅包含了現生動物的幾乎所有門類,而且還包含了一些已經絕滅的門類,甚至還保存有十分精美的軟體化石,是迄今世界上發現的唯一具軟軀體、保存最早(比加拿大伯吉斯化石群(中寒武世)還早)、最豐富、最完整的多細胞後生動物化石群,被國際科學界譽為「20世紀最驚人的科學發現之一」。此外,在貴州台江縣發現的「凱里化石群」(中寒武紀)是其後的動物群。
(2)萬卷書——山旺古生物化石
位於山東臨朐城東的山旺村,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之一。出露的第三紀中新世山旺組硅藻土已開采多年,岩層中含有1800萬年前大量珍貴化石。已發現的化石有十餘個門類,400餘種,其中有1/3是已絕滅屬種,包括藻類、苔蘚、蕨類、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以及魚、蛙、蛇、鳥和已絕滅的犀、貘、鹿等大型哺乳動物的祖先。這些化石不僅個體完整,保存精細,甚至還保存著動物生前掙扎的形態,實屬世所罕見。這些化石為研究我國華北東部中新世動物群、古地理、古氣候、地層對比都具有重要意義。由於硅藻遺體與黏土構成的頁岩薄似紙狀,風化後會層層翹起,似「書頁」狀,「頁」面上還保存有精細的化石,故稱萬卷書。目前已建立了山旺化石博物館。
(3)鳥類化石
近半個多世紀以來,尤其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發現的鳥類化石種類越來越多。其中最重要的鳥化石產地是遼西地區,所發現的關鍵化石支持了鳥類是由小型獸腳類恐龍演化而來的學說。原始鳥類演化歷史分為四個階段:中華龍鳥期、始祖鳥期、孔子鳥期與真鳥期。四個階段的代表在遼西都有發現。研究結果表明,從古環境來看,在距今1.4億年前的晚侏羅世,遼西一帶氣候潮濕,地形起伏,河溪縱橫,陸地生物與水生植物茂盛,為包括鳥類在內的各種動物創造了良好的生存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