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作用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① 工程地質有哪些常用的研究方法
工程地質研究的主內容有:確定岩土組分、組織結構(微觀結構)、物理、化學與力學性質(特別是強度及應變)及其對建築工程穩定性的影響,進行岩土工程地質分類,提出改良岩土的建築性能的方法;研究由於人類工程活動的影響而破壞的自然環境的平衡,以及自然發生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及地震等物理地質作用對工程建築的危害及其預測、評價和防治措施;研究解決各類工程建築中的地基穩定性,如邊坡、路基、壩基、橋墩、硐室,以及黃土的濕陷、岩石的裂隙的破壞等,制定一套科學的勘察程序、方法和手段,直接為各類工程的設計、施工提供地質依據;研究建築場區地下水運動規律及其對工程建築的影響,制定必要的利用和防護方案;研究區域工程地質條件的特徵,預報人類工程活動對其影響而產生的變化,作出區域穩定性評價,進行工程地質分區和編圖。隨著大規模工程建設的發展,其研究領域日益擴大。除了岩土學和工程動力地質學、專門工程地質學和區域工程地質學外,一些新的分支學科正在逐漸形成,如礦山工程地質學、海洋工程地質學、城市工程地質及環境工程地質學、工程地震學。
1工程地質與岩土工程的區別工程地質是研究與工程建設有關地質問題的科學(張咸恭等著《中國工程地質學》)。工程地質學的應用性很強,各種工程的規劃、設計、施工和運行都要做工程地質研究,才能使工程與地質相互協調,既保證工程的安全可靠、經濟合理、正常運行,又保證地質環境不因工程建設而惡化,造成對工程本身或地質環境的危害。工程地質學研究的內容有:土體工程地質研究、岩體工程地質研究、工程動力地質作用與地質災害的研究、工程地質勘察理論與技術方法的研究、區域工程地質研究、環境工程地質研究等。岩土工程是土木工程中涉及岩石和土的利用、處理或改良的科學技術(國家標准《岩土工程基本術語標准》)。岩土工程的理論基礎主要是工程地質學、岩石力學和土力學;研究內容涉及岩土體作為工程的承載體、作為工程荷載、作為工程材料、作為傳導介質或環境介質等諸多方面;包括岩土工程的勘察、設計、施工、檢測和監測等等。由此可見,工程地質是地質學的一個分支,其本質是一門應用科學;岩土工程是土木工程的一個分支,其本質是一種工程技術。從事工程地質工作的是地質專家(地質師),側重於地質現象、地質成因和演化、地質規律、地質與工程相互作用的研究;從事岩土工程的是工程師,關心的是如何根據工程目標和地質條件,建造滿足使用要求和安全要求的工程或工程的一部分,解決工程建設中的岩土技術問題。2工程地質與岩土工程的關系雖然工程地質與岩土工程分屬地質學和土木工程,但關系非常密切,這是不言而喻的。有人說:工程地質是岩土工程的基礎,岩土工程是工程地質的延伸,是有一定道理的。工程地質學的產生源於土木工程的需要,作為土木工程分支的岩土工程,是以傳統的力學理論為基礎發展起來的。但單純的力學計算不能解決實際問題,從一開始就和工程地質結下了不解之緣。與結構工程比較,結構工程面臨的是混凝土、鋼材等人工製造的材料,材質相對均勻,材料和結構都是工程師自己選定或設計的,可控的。計算條件十分明確,因而建立在材料力學、結構力學基礎上的計算是可信的。而岩土材料,無論性能或結構,都是自然形成,都是經過了漫長的地質歷史時期,在多種復雜地質作用下的產物,對其材質和結構,工程師不能任意選用和控制,只能通過勘察查明,而實際上又不可能完全查清。岩土工程師不敢相信單純的計算結果,單純的計算是不可靠的,原因就在於工程地質條件的不確知性和岩土參數的不確定性,不同程度地存在計算條件的模糊性和信息的不完全性。因而雖然土力學、岩石力學、計算技術取得了長足進步,並在岩土工程設計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由於計算假定、計算模式、計算方法、計算參數等與實際之間存在很多不一致,計算結果總是與工程實際有相當大的差別,需要進行綜合判斷。
② 研究地質學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我是學地理的,書上的原話是這樣的:1.野外調查(最基本、最主要的研究方法);2.室內實驗和模擬實驗;3.歷史比較法(現實類比法);4.數字研究法:利用3s技術進行研究
③ 工程地質學的研究方法
包括地來質學方法、實驗和自測試方法、計算方法和模擬方法。地質學方法,即自然歷史分析法,是運用地質學理論查明工程地質條件和地質現象的空間分布,分析研究其產生過程和發展趨勢,進行定性的判斷,它是工程地質研究的基本方法,也是其他研究方法的基礎。實驗和測試方法,包括為測定岩、土體特性參數的實驗、對地應力的量級和方向的測試以及對地質作用隨時間延續而發展的監測。計算方法,包括應用統計數學方法對測試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利用理論或經驗公式對已測得的有關數據,進行計算,以定量地評價工程地質問題。
模擬方法,可分為物理模擬(也稱工程地質力學模擬)和數值模擬,它們是在通過地質研究深入認識地質原型,查明各種邊界條件,以及通過實驗研究獲得有關參數的基礎上,結合建築物的實際作用,正確地抽象出工程地質模型,利用相似材料或各種數學方法,再現和預測地質作用的發生和發展過程。電子計算機在工程地質學領域中的應用,不僅使過去難以完成的復雜計算成為可能,而且能夠對數據資料自動存儲、檢索和處理,甚至能夠將專家們的智慧存儲在計算機中,以備咨詢和處理疑難問題,即所謂的工程地質專家系統(見數學地質)。
④ 地球科學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地球科學的研究方法:
一是地球系統觀研究 ,在全球尺度上研究地球系統的各版組成 (岩石權圈、水圈、氣圈和生物圈 )的相互作用及其運行機制和演化。
二是地球復雜性研究 ,研究地球系統的開放性、多層次時空結構、不穩定性、不平衡性和不均一性 ,研究地球系統相互作用的多因素和多樣性以及它們之間的復雜的相互作用 ,不同組成、不同層次、不同作用的相互作用 ,以及作用過程和系統、子系統的整體行為和演化的非線性和不可逆性 。
三是跨學科綜合研究 ,在地球科學研究中 ,多學科研究 ,特別是跨學科研究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 ,並成為主要研究方式。
⑤ 位錯研究方法有哪些
有多種方法可以觀察和研究位錯的分布、位錯的密度、位錯的方向以及確定位錯的性質,主要包括:
(1)表面法(即浸蝕法):通過化學浸蝕、電浸蝕或熱浸蝕,將暴露於晶體顆粒表面的位錯顯示出來。不同類型的位錯,其表現有所差異。
(2)綴飾法:在透明晶體內以沉澱顆粒綴飾位錯,以顯示位錯的位置。
(3)透射電子顯微鏡分析:用它可以以極高放大倍率研究從0.1~0.4μm厚度樣品中的位錯,這是應用最廣泛的一種技術。
(4)X射線衍射法:利用X射線散射的局部差異來顯示位錯。
(5)場離子顯微術:它可以顯示單個原子的位置。
在上述分析方法中,應用透射電子顯微鏡開展的位錯研究最為有效和常用,廣泛用於觀察位錯及層錯、雙晶、晶界及空洞等其他晶體缺陷。
透射電子顯微鏡技術主要是利用襯度技術獲得位錯等顯微構造的圖像,它可以將各種位錯的形態類型清楚地顯示出來。同時,還可以用衍射花樣確定入射電子束及被觀察樣品部分的結晶學方位。
透射電子顯微鏡觀察所需要的薄片需要特殊的制備工藝,一般需要用很薄的超薄片,其厚度取決於礦物的吸收系數和入射電子能。在100kV要求的厚度為1~0.3μm。電壓為1MeV時,厚度為1μm。樣品制備過程是先將塊狀樣品切割成薄片,將其一面磨平並拋光,用光學樹脂膠(熱熔性膠)將樣品光面粘在載玻片上,研磨至小於0.03mm左右的薄片,拋光樣品表面。然後在光學顯微鏡和立體顯微鏡下,選擇合適的目標礦物顆粒。用環氧樹脂膠在目標樣品上粘一個透射電鏡專用銅環。固化後,在酒精燈火焰上烤熔樣品和載玻片之間的光學樹脂膠,取下目標樣品。要獲得超薄片最有效的辦法是離子減薄法,將樣品放入離子減薄儀在高真空的條件下用氬離子轟擊,進行離子減薄,直至在樣品中心穿孔,並出現薄區。然後鍍上碳膜即可在TEM下對超薄片或擊穿孔薄片的邊緣部分進行觀察。觀察時要求迅速快捷,以防電子輻射損傷嚴重影響圖像。
⑥ 工程地質常用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1、定性評價方法
以自然歷史分析法確定不同工程地質性質的形成原因、演變趨勢和內發展預測(條件分析)容
2、 定量評價:定性分析基礎上,通過定量計算,進行定性與定量評價相結合的地質過程機制分析—定量評價。
數學分析
力學分析
概率分析
⑦ 地理學研究方法有哪些
類比法教師把某一問題同學生已學過的另一同類地理事物或現象進行比較的方法。包括兩種比較方式:①同類同型比較。同類地理事物和現象被比較的各點相同或相似,具有共同的特徵,對比的結果是:兩個被比較的對象具有共同的特徵,如南北美洲地形的比較、亞洲與歐洲海岸線輪廓的比較都具有這種性質。②同類異型比較。同類地理事物和現象被比較的各點不同,對比的結果是:兩種被比較的地理事物和現象具有相異的特徵,如秦嶺、淮河南北河流水文特徵的比較。歐洲與非洲氣候的比較都具這種性質。
縱比法 將同一地理對象在不同歷史階段的不同狀況加以比較的方法。其目的在於了解各種地理事物和現象的過去和現狀,並推斷其未來,明了其變化過程的規律。如地形演變各階段上的不同形態,河流演變各階段上的不同狀況,氣候演變各階段上的不同特點,某國、某地區各時期經濟發展的不同狀況等的比較,都屬於縱比法。
聯系比較法 把兩種地理對象聯系起來進行比較,以揭示其內在聯系和相互關系的比較方法。例如講歐洲大陸輪廓時聯系非洲進行講述,可突出歐洲是海岸線最曲折的大洲。
並列比較法把分別獨立的幾個比較對象並列起來進行比較的方法。通過這種比較、能夠明確被比較對象的共性和個性。例如,把黃河、海河、遼河幾條河流並列起來進行比較,可找出每條河流的個性和共性,使學生認識黃河、海河和遼河這三條河流的個體和整體特徵。
綜合比較法 把不同地理區域或不同國家的地理綜合體的各個要素,進行全面比較的方法。它是一種對比要素較多,較復雜的比較法。多用於地理復習和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