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年代的確定方法有哪些
㈠ 相對地質年代的確定都有那些
(1)地層層序法。地層是指在一定地質年代內形成的層狀岩石。在一個地區內原始產出的地層具有下老上新的規律。有時,因發生構造變動,地層層序倒轉,就須利用沉積岩的泥裂、波痕、雨痕、交錯層等構造特徵,來恢復原始地層的層序,以便確定其新老關系。
(2)生物層序法。地質歷史上的生物稱為古生物。其遺體和遺跡可保存在沉積岩層中,一般被鈣質、硅質充填或交代,形成化石。生物的演變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不可逆地不斷發展。每個地質歷史階段都有其特殊的生物組合。同一地質歷史時期,在相同的地理環境下,形成的岩層常含有相同的化石或化石組合。故可以根據生物的演化階段來劃分地殼發展演化的階段。
(3)岩性對比法。一般在同一時期、同一地質環境下形成的岩石,具有相同的顏色、成分、結構、構造等岩性特徵和層序規律。因此,可根據岩性及層序特徵對比來確定某一地區岩石地層的時代。
(4)地層接觸關系法。岩層的接觸關系有沉積岩之間的整合接觸、平行不整合接觸和角度不整合接觸以及岩漿岩與沉積岩之間的沉積接觸和侵入接觸。
㈡ 地球地質年代的劃分有哪些
要研究物種和人類在地球上的起源時間,就離不開考古手段,這就必然與地質學上地層時代的分散有著密切關系。人類起源主要與洪積期、水川期、石炭紀、中新世、始新世等時期有關,而物種起源就在此之前更久的時期。那麼,這樣久遠的古代時期是如何劃分的呢?為了便於研究,18世紀中葉,就有人按照地質年代(地層)形成的早晚把義大利北部的劃分作「原始系」、「第二系」、「第三系」和某系地層相當的地質年代就叫作某「紀」。與此同時,又有人把德國舒爾茨山的岩層分成「原始岩系」,「第二岩系」,「沖積層」等,並認為「沖擊層」就是「聖經」上的大洪水時期所生成的地層的佐證。以後又有多人多次對地球地質年代不同形成的地層進行更為詳細地分系分統,起名方法,在時間上也與最初劃分的不同。與「系」相對應的地質年代稱為「代」,與「統」相對應的地質年代稱謂「世」,這樣系下有統(地質年代就是「代」下有「紀」,「紀」下分「世」)。劃分的原則是某系不同層位里所含的現代還存在的海生軟體動物的百分比多少來劃分年代,地層里含的現代動物越少,絕滅動物越多,表明地層越古老。1833年,賴爾就根據這一原則將他在英、法盆地所作的工作總結後分「始新統」(意為近代黎明時期)「中新統」(意為略新時期)和「上新統」(意為比較新時期)三個統。「始新統」地層在下,始新世年代比較早;上新統地層在上,上新世年代比較近。後來又將上新統分成「新上新統」和「老上新統」。1839年,賴爾又把「新上新統」改叫「更新統」(更新意為最新),把「老上新統」改叫「上新統」。「更新統」指的是地層,「更新世」指的是這地層形成時的年代。更新統已屬於第四條了。1838年~1841年間,根據地層里生物化石從低級向高級發展的規律,地質學家又把地球歷史分成三個「代」:分別叫「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和相應代相對應的地層叫「界」。
19世紀中葉,地層劃分基本定型,分為:原始系→過渡系→第二系→第三系→第四系。就地質年代而言,過渡系相當於古生代;第二系相當於中生代;第三系和第四系合起來相當於新生代。以後進一步研究決定把原始系,過渡系,第二系名稱放棄不用。把相當於原始系的地質年代叫「太古代」或「元古代」,地層就叫「太古界」或「元古界」。又把相當於古生代的過渡系根據地層的岩石性質細分成幾個系:最古老的叫寒武系,其次是奧陶系、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二疊系。把相當於中生代的第二系依次細分成三疊系、侏羅系、白堊系。這些地層的名稱,有的是音譯,有的是意譯。比如「寒武」是英國南威爾士的古代名稱,因為寒武系的地層在威爾士地方發育十分廣泛。「奧陶」和「志留」是威爾士和英欄蘭西部兩個古代部族的名字。「泥盆」是英國的一個郡名,一般譯音作「得文郡」,地質學上相沿譯音成「泥盆」。「石炭」是譯意,指煤,因為形成這一系地層的時期是許多大陸地區大煤田形成的時期。「二疊」原文音譯是「彼爾姆」,因為這一系地層最早研究的是在俄羅斯北部彼爾姆地方;而在德國的這一地層明顯地分成上下兩部分,所以又叫它「二疊」。「三疊」也是譯意,因為最早研究的中歐地區這一系的地層明顯地分成三部分。「侏羅」是德法兩國交界的一座山名。「白堊」的譯意,因為歐洲西海岸這一系地層上部都有白堊層。就地質年代而言,最古老的是太古代或元古代;其次是古生代(下面分寒武、奧陶、志留、泥盆、石炭、二疊六個紀);再其次是中生代(下面分三疊、侏羅、白堊三個紀);最近的是新生代(下面分第三、第四兩個紀)。這一現代所採用的地層系統和地質年代的劃分,到19世紀40年代已經基本上確定了。
為閱讀方便,現將各地質時期的年代劃分列表如下:
地球地質年代劃分太古代(元古代)(6億年以前)
—古生代寒武紀(5.7億年前開始)
奧陶紀(5億年前開始)
志留紀(4.3億年前開始)
泥盆紀(3.9億年前開始)
石炭紀(3.4億年前開始)
二疊紀(2.8億年前開始)
—中生代三疊紀(2.2億年前開始)
侏羅紀(1.9億年前開始)
白堊紀(1.3億年前開始)
新生代第三紀
(6500萬年前開始)古新世
始新世
漸新世
中新世
上新世
第四紀(150萬—200
萬年前開始)更新世(又稱洪積世)
全新世(現代)(又稱沖積世)6.滄海桑田:誰在給地球變臉
跟人類起源有關的年代(地層)是第三紀和第四紀。第三紀下面分的幾個世(統),在19世紀30年代賴爾所提的基礎上,1854年又提出,在始新世(統)和中新世(統)間插進一個「漸新世(統)」(「漸新」的原文意思是「稍新」);1874年又提出,把始新世(統)的下部(早期)單獨作為一個世(統),叫「古新世(統)」(意思是新生界的最古地層或新生代的最古時期)。又把更新統之後的地層或更新世之後的現代時期,叫「全新統」或「全新世」。1868年,德國生物學家海克爾又稱「第四紀」為「人類紀」。把「更新統」叫「洪積系」,把「全新統」叫作「沖積系」。在地球的歷史上,曾產生過「漂礫」,對「漂礫」解釋不同,有人說是海水運送來的。另一種說是冰山搬來的。這一時期稱「冰川時代」。1875年,經瑞典學者陶烈爾研究確定是由於地形和氣溫劇變而掩覆上大冰蓋,故把第四紀又叫「冰川時期」。冰川時期發生過多次,與人類歷史密切相關。
㈢ 地質年代的劃分方法有幾種
地質年代通常有兩種劃分方法。一種是用同位素方法來計算岩層的年齡,被稱為絕對地質年回代,用距今幾百年、幾答千萬、幾億年等表示。另一種方法是依據地質、岩石、古生物和古地磁等方法來確定地層的先後順序,將地質歷史劃分為若干階段或時期,稱作相對地質年代,根據不同的時間間隔分別用宙、代、紀、世等單位表示。
㈣ 什麼是相對地質年代,請簡述其確定方法
相對地質年代是指地層的生成順序和相對的新老關系。它只表示地質歷史的相對順序和發展階段,不表示各個地質時代單位的長短。
對地質年代的確定
(一)、相對年代(relative age)
即把各個地質歷史時期形成的岩石以及包含在岩石中的生物組合,按先後順序確定下來,展示出岩石的新老關系.因此,相對年代只能說明各地質事件發生的早晚,而沒有絕對的數量關系.
確定相對年代,主要是根據岩層的疊復原理、生物群的演化規律和地質體(岩層、岩體、岩脈等)之間的切割關系這三個主要方面進行的.
(二)、疊復原理(law of superposition)
沉積岩的原始沉積總是一層一層的疊置起來,表現了下老上新的關系.遺憾的是,各地區的地層並非都是完整無缺,有的地區因地殼下降而接受沉積,另一些地區又因地殼上升而遭受剝蝕.在這種各地不統一的情況下,要建立大區域的或全球性的統一地層系統,就必須把各地零星的地層加以綜合研究對比,最後綜合出一個標準的地層順序(或地層剖面),這種方法叫地層學法.它主要是研究岩石的性質.
(三)、生物群的演化規律(law of faunal succession)
除了利用岩性和岩層之間的疊復關系來解決岩層的相對新老外,人們發現保存在岩層中的生物化石群也有一種明確的可以確定的順序.而且處在下部地層中的生物化石,有的在上部地層中也存在,有的則絕滅了但又出現一些新的種屬.這充分說明,生物在演化發展過程中具有階段性.而且在某一階段中絕滅了的生物種屬,不會在新的階段中重新出現,這就是生物進化的不可逆性.因此,愈老的地層中所含的生物化石愈原始,愈低級;愈新的地層中所含生物化石愈先進,愈高級.這就是劃分地層相對年代的生物群演化規律.這種方法叫古生物學法.
這里特別要指出的是,生物的存在與發展總是要適應隨時間而變化的環境,所以在不同時代的地層中,往往有不同種屬的生物化石.有趣的是,有些生物垂直分布很狹小(生存時間短),但水平分布卻很廣(分布面積大,數量多),這種生物化石對劃分、對比地層的相對年代最有意義,稱為標准化石(index fossil).所以不論岩石的性質是否相同,相差地區何等遙遠,只要所含的標准化石或化石群相同,它們的地質年代就是相同或大體相同的.
(四)、地質體之間的切割關系(law of dissection)
由於地殼運動、岩漿作用、沉積作用、剝蝕作用的發生,常常會出現地質體(岩層、岩體、岩脈)之間的彼此穿切現象.顯然,被切割的岩層比切割的岩層老;被侵入的岩體比侵入的岩層或岩脈老.利用這種關系來確定岩層的相對地質年代,就叫構造地質學法。
㈤ 用什麼方法來確定地質年代
1、相對年代的確定方法
(1)地層學方法(地層層序律:1669年,出生於哥本哈根的斯特諾(Nicolaus Steno,1638-1686)總結出在岩層之間,存在著如下的規律:岩層在形成後,如未受到強烈的地殼運動的影響而顛倒原來的位置,應該是先沉積的在下,後沉積的在上,一層壓一層,保持近於水平的狀態,延展到遠處才漸漸尖滅.地層形成時是水平或近於水平的,先形成的位於下部,後形成的位於其上部.注意:原始產出的上新下老,並非現在野外見到的地層都是上新下老,其中又有後期地殼運的改造.對於後期地殼運動使地層變動(傾斜、倒轉)的地層層序可用沉積構造中的層面構造(波痕、泥裂、有痕等)作為「示底構造」恢復頂底後,判斷先後順序.
(2)古生物學方法(化石層序律):生物演化是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生物種屬由少到多,而且這種演化和發展是不可逆的.因而,各地質時期所具有的生物種屬、類別是不相同的.時代越老,所具有的生物類別越少,生物越低級,構造越簡單;時代越新,所具有的生物類別越多,生物越高級,構造越復雜.因此,在時代較老的岩石中保存的生物化石相對較低級,構造較簡單;而在時代較新的岩石中保存的生物化石相對較高級,構造較復雜.
(3)構造地質學方法(切割律):上述兩條准則主要適用於確定沉積岩或層狀岩石的相對新老關系,但對於呈塊狀產出的岩漿岩或變質岩則難以運用,因為它們不成層,也不含化石.但是,這些塊狀岩石常常與層狀岩石之間以及它們相互之間存在著相互穿插、切割的關系,這時,它們之間的新老關系依地質體之間的切割律來判定,即較新的地質體總是切割或穿插較老的地質,或者說切割者新、被切割者老.
2、同位素年齡(絕對年齡)的測定
(1)銣-鍶法、鈾(釷)-鉛法:主要用於測定較古老岩石的年齡;
(2)鉀-氬法:有效范圍大,幾乎可以適用於絕大部分地質時間,而且鉀是常見元素,許多礦物中都富含鉀,因而使鉀-氬法的測定難度降低、精確度提高,所以鉀-氬法應用最為廣泛;
(3)14C法:由於其同位素半衰期短,它一般只適用於5萬年以來的年齡測定;
(4)釤-釹法、40Ar-39Ar法:精度高,解析度強.
㈥ 地質年代是怎樣劃分的
地球從形成、演化發展46億年來,留下了一部內容豐富的大自然的巨大史冊,這就是各時代的地層。地質年代的劃分是研究地球演化、了解各處地層所經歷的時間和變化的前提。1881年,國際地質學會正式通過了至今通用的地層劃分表,以後又不斷進行修訂、完善,形成了一張系統完整的地質年代表。
地質學家常用放射性同位素測定法和古生物學兩種方法來劃分不同地質年代的地層。用放射性同位素測定的地層或岩石的年代,是地層或岩石的真實年齡,稱為絕對地質年代;用古生物學方法測定的年代,只反映地層的早晚順序和先後階段,不說明具體時間,稱為相對地質年代。把兩種方法結合起來,就能更准確地反映地殼的演變歷史。
地質學家把地層分為六個階段:即遠太古代、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其中遠太古代、太古代和元古代為地球的發展初期階段,距今時間最遠,經歷時間也最長,當時的生物僅處於發生和孕育時期。進入古生代時,海洋里的生物已經相當多了,無論是植物還是動物都開始由低級向高級階段進化。到了中生代和新生代,像恐龍、始祖鳥、魚龍、古象等大型動物相繼出現,地球生物界出現了空前的繁榮。
為了深入揭示各地質年代中地層和生物的特徵,地質學家又在「代」的下面劃分出許多次一級的地質時代。如古生代自老到新可分為六個紀:寒武紀、奧陶紀、志留紀、泥盆紀、石炭紀和二疊紀。中生代分為: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新生代分為:第三紀和第四紀。這些「紀」的名稱聽起來很古怪,但都各有各的來歷。例如,在英國的威爾士地區,古時候曾居住過兩個名叫「奧陶」和「志留」的民族,於是地質學家便把在這兒發現的兩套標准地層稱為「奧陶紀」和「志留紀」地層。又如,在德國和瑞士交界處的侏羅山裡發現了另一種標准地層,就取名為「侏羅紀」地層。而「石炭紀」和「白堊紀」,則表明地層中含有豐富的煤層和白堊土,等等。
㈦ 什麼是岩層相對地質年代確定相對地質年代的常用方法有哪幾種
所謂岩層復相對年齡就是根制據地質構造判斷地層的新老關系,無法給出覺得年齡。
比如根據地層疊覆律,正常的沒有倒轉的地層為下老上新。
根據構造關系,如A地質體切割B地質體,那麼B形成時間肯定早於A。
再如:向斜核部地層老於邊部,背斜正好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