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地質學家的工作都有哪些

地質學家的工作都有哪些

發布時間: 2021-01-20 06:52:37

⑴ 那些地理學家和地質學家主要是干什麼的

1、尋找石來油啊、煤炭源啊、鐵礦啊這些自然資源。
2、研究古代的地質,推演地質演化過程,還原地質歷史,並根據推演指導、預測當今以及未來的地質發展。
3、研究什麼樣的地質條件下富含什麼資源,從無序的地質事件中尋找規律

⑵ 如何成為地質學家

首先解釋一下地質學:地質學顧名思義,是研究地球的科學,它主要研究地球的物質成分、理化性質、結構構造、地球形狀及表面特徵、地球的生成和歷史、地球上生命的發生及演化、地殼運動的形成和發展,以及進行上述研究的相關科學技術。

簡單地說,地質學家就是從事上述研究的科技工作者。估計這個答案你看著會有點摸不著頭腦,我試著具體點

地質學家的任務,第一,是弄清楚地球的結構、物質構成和演化規律,以了解人類自身生存發展的基本環境。分支學科包括地球物理學、地史學、地層學、古生物學、構造地質學、動力地質學、地震學、火山學等。
第二,是在前一條基礎上弄清楚物質(各種礦物、元素、流體物質等)在地球內部的循環規律,弄清楚各種岩石礦物、地下水的產生(或循環)條件和埋藏條件,為找礦采礦、採取地下水服務,以支持人類社會的進一步發展。分支學科包括岩石學、同位素地質學、地球化學、水文地質學、煤地質學、石油天然氣地質學、礦床學等
第三,是在前兩條的基礎上弄清楚各種地質活動產生的原因或觸發條件,弄清楚它們對人類活動有怎樣的影響,以便避害趨利,提高生產效率,減少災害損失。分支學科包括工程地質學、環境地質學、災害地質學等

任務這幾段完全是我自己概括的,俺是中國地質大學水文地質學專業的在讀碩士,限於水平有限,在專業人士看來可能是有一些疏漏、錯誤,但我想基本上也能大概概括了當前的地質學研究者們正在做的事,想進一步了解可以去找找相關書籍、文獻資料閱讀,一般入門級教材可以讀《普通地質學》,有數個版本,區別不大。

至於地質學家平常都在干什麼嘛:先確定研究課題,再討論研究方法和手段,制定研究方案,然後多半會到實地考察、采樣,再回學校或研究單位,通過實驗或信息手段處理樣品和數據,分析處理結果,最後提交研究報告。
因為這個學科需要現場調查、勘測、取樣什麼的,所以搞地質的經常在野外跑,不少時候還會在人煙比較少的地方跋山涉水,還是比較辛苦的,並且有一定危險性(我讀本科時必修課里還有攀岩和游泳的)。典型的比如當時汶川地震時,所有人都往震區外跑,有三隊人卻是往裡面跑,其一是部隊,二是醫生護士,三就是搞地質的了。以前有句話叫「嫁人不嫁地質郎」,說的也是這么回事,不過現在情況要好得多了,可以開車到很多地方,不像過去完全靠兩條腿,多數情況下也不需要風餐露宿,只不過仍然是要經常跑野外的,回來做的事就是做實驗、處理數據、研究討論結果和寫報告

⑶ 地質學家是研究什麼的

一般是來說是研究地球科學的,簡單的說就是研究石頭的。主要是與地殼(岩石圈)有關的回一些現象,物質。如地答震,古生物,各種礦產、岩石等的形成以及尋找。當然能稱得上地質學家的是那些在這些領域能提出自己的一些理論的人了。象李四光提出的地質力學,板塊構造;陳國達的地窪學說等都開創了地質領域的新概念。當然現在大部分的地質工作者主要是從事礦產找尋,開發;水文環境研究與保護;橋梁隧道高層建築等的工程質量勘測;古生物化石、寶玉石研究等。例外還有些在研究院里從事一些理論方面的研究的。

⑷ 地質學家工資

從事研究形成地球的物質和地球構造、探討地球的形成和發展、且成績卓越的科學工作者,稱地質學家。

目錄
著名地質學家
地質學的主要研究對象
李四光地質科學獎
展開
著名地質學家
地質學的主要研究對象
李四光地質科學獎
展開

編輯本段著名地質學家
李四光
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蒙古族,字仲拱,原名李仲揆。1889年10月26日出生於湖北省黃岡市(今湖北省黃岡市團風縣回龍山鎮)的一個貧寒人家。李四光是世界著名的科學家、地質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是中國現代地球科學和地質工作的奠基人之一和主要領導人。他自幼就讀於其父李卓侯執教的私塾,14歲那年告別父母,獨自一人來到武昌報考高等小學堂。在填寫報名單時,他誤將姓名欄當成年齡欄,寫下了「十四」兩個字,隨即靈機一動將「十」改成「李」,後面又加了個「光」字,從此便以「李四光」傳名於世。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山東大學教務長兼地礦系主任。

劉東生
劉東生,中國著名地質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歐亞科學

地質學家劉東生
院院士,1917年11月22日出生於遼寧省沈陽市。1942年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南開大學學籍)地質地理氣象系,後來又旁聽生物系的課程。1944年先後任中國地質工作計劃指導委員會和地質部工程師,從事礦產勘探和工程地質工作。1949年南京大學生物系肄業(原中央大學)。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曾任北京大學、南京大學、中山大學、中國科技大學研究生院,吉林大學兼職教授。1958年,他從黃土地層研究中根據黃土與古土壤的多旋迴特點,發現第四紀氣候冷暖交替遠不止四次,發展了傳統的四次冰期學說,成為全球環境變化研究的一個重大轉折,奠基了環境變化的「多旋迴學說」。

李捷
(1894~1977),中國地質學家。號月三。1894年4月29日生於河北成安縣,1977年1月30日卒於寧夏銀川。1916年畢業於農商部地質研究所。曾任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湖北省礦

產調查隊隊長,河北建設廳廳長,地質部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局總工程師,水利部勘測設計管理局地質總工程師,水電建設總局副總工程師等職。早年李捷在華北、鄂北、豫南、陝南從事區域地質礦產調查。他是周口店北京猿人發掘工作最早的主持人,1927年著有《周口店之化石層》等文。30年代他先後在湖南、廣西、貴州、湖北和江西等省進行地質礦產調查。為中國早期地質事業的發展作出了貢獻。他在《鄂西第四紀冰川初步研究》(1940)一文中劃分了鄂西山區的
冰期,至今仍被沿用。1949年以後,他主要從事水利電力建設中的工程地質工作,為國內眾多水庫、水壩、水電站的建設作出了貢獻。他的主要著作有:《直隸
易、唐、蔚等縣地質礦產》(1919)、《秦嶺中段南部地質》(合著,1930)、《廣西羅城黃金寺附近地質》(合著,1936)和《河南陝縣三門峽第四
紀冰川遺跡》(1959)等。

張宏仁
高級工程師。江蘇鎮江人。195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9年畢業於蘇聯第
聶伯羅波得羅夫斯克礦業學院地質系。歷任雲南省地質廳地質隊技術負責,地質部地質礦產司副主任工程師,北京市地質局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大隊副隊長、副局長、
高級工程師,地質礦產部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司司長、部總工程師,地質礦產部副部長。撰有論文《解滲流問題數值方法對比》等

中國代表、地質學家張宏仁教授當選為新一屆國際地科聯主席。這是中國地質學家首次擔任這一職務。

張宏仁教授曾任中國原地質礦產部副部長、第30屆國際地質大會組委會秘書長,現任國際地科聯提名委員會、出版咨詢委
員會委員和國際地科聯雜志《地質幕》主編。中國代表當選為國際地科聯的主席,充分體現了中國作為國際地質大國的地位,說明了國際地學界對中國地質科學研究
工作的重視。

趙金科
地質學、古生物學家。河北曲陽人。193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地質系。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名譽所長、研究員。 30年代,提出震旦紀地槽呈環狀分布於極區泛大陸周圍和內部的理論。30年代後期對廣西西部開展區域地質調查,證實地質力學理論闡述的廣西山字型構造的位置及形跡。40~50年代,研究頭足類化石和二疊、三疊紀地層,取得突破性進展。晚年領導並具體參與對華南二疊系最高層位長興階的層型以及二疊--三疊系界線層型的專題研究,取得了豐碩成果。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編輯本段地質學的主要研究對象
地質學的研究對象是地球。地球包括固體地球及其外部的大氣。固體地球包括最外層的地殼、中間的地幔及地核三個主要的層圈。目前,主要是研究固體地球的上層,即地殼和地幔的上部。

地球的平均半徑為6371公里 。其核心可能是以鐵、鎳為主的金屬,稱為地核,半徑約3400公里。在地核之外,是厚度近2900公里的地幔。地幔之外是薄厚不一的地殼,已知最厚處為75公里,最薄處僅5公里左右,平均厚度約35公里。

地核的內層是固體,也有科學家認為是在強大壓力下原子殼層已被破壞的超固體。外層是具有液體性質的物質,還推測有電流在其中運動,被認為是地球磁場的本原。外層的厚度約為2220公里。

地幔下部是含有較多金屬硫化物和氧化物的非晶體固體物質;地幔上部成份與橄欖岩大致相當;與地殼相接部分和地殼均具有剛硬的性質,合稱為岩石圈,厚度約為60~120公里;在岩石圈之下為一層具有可塑性、可以緩慢流動、厚度約為100公里的軟流圈。

地殼表面的海洋、湖泊、河流等水體約佔地表總面積的74%。呈液態的地表水與凍結在兩極地區和高山上的冰川,以及土壤、岩石中的地下水,組成地球的水圈。

地球的外層是大氣圈。
大氣主要集中於高度不超過16公里的近地面中,成份以氮和氧為主。離地越遠,大氣越稀薄,而且成份也有變化。在100公里外,大氣逐漸不能保持分子狀態,
而以帶電粒子的形態出現,其稀薄程度超過人造的真空。帶電粒子受到地球磁場的控制,形成能夠阻擋來自太陽和宇宙帶電粒子流沖擊的電磁層。

地球的水圈和大氣圈通過水的蒸發、凝結、降水和氣體的溶解、揮發等方式互相滲透和影響。固體的地球界面上下,是大氣和水活動的場所。岩石圈的物質也不斷運動 ,並通過火山噴發的形式進入水圈和大氣圈。地球各圈層的相互作用不斷改變著地球的面貌。

地球的這些圈層,是由於其組成物質的重力差異作用而逐漸形成的。地球上的任何質點均受到地球引力和慣性離心力的作用,這兩種力的合力就是重力。地球表面重力吸住了大氣和水,並對他們的運動產生了影響。

礦物和岩石

地球的化學成分中,鐵的含量最高(35%),其他元素依次為氧(30%)、硅(15%)、鎂(13%)等。如果按地殼中所含元素計算,氧最多(46%),
其他依次為硅(28%)、鋁(8%)、鐵(6%)、鎂(4%)等。這些元素多形成化合物,少量為單質,它們的天然存在形式即為礦物。

礦物具有確定的或在一定范圍內變化的化學成分和物理特徵。組成礦物的元素,如果其原子多是按一定的形式在三維空間內周期性重復排列,並具有自己的結構,那麼就是晶體。晶體在外界條件適合的時候,其形態多表現為規則的幾何多面體,但這種情況很少。

礦物在地殼中常以集合的形態存在,這種集合體可以由一種,也可以由多種礦物組成,這在地質學中被稱為岩石。

地球中的礦物已知的有3300多種,常見的只有20多種,其中又以長石、石英、輝石、閃石、雲母、橄欖石、方解石、磁鐵礦和粘土礦物最最多,除方解石和磁鐵礦外,它們的化學成分都以二氧化硅為主,石英全為二氧化硅組成,其餘則均為硅酸鹽礦物。

由硅酸鹽溶漿凝結而成的火成岩構成了地殼的主體,按體積和重量計都最多。但地面最常見到的則是沉積岩,它是早先形成的岩石破壞後,又經過物理或化學作用在地球表面的低凹部位沉積,經過壓實、膠結再次硬化,形成具有層狀結構特徵的岩石。

在地殼中,在大大高於地表的溫度和壓力作用下,岩石的結構、構造或化學成分發生變化,形成不同於火成岩和沉積岩的變質岩。火成岩、沉積岩、變質岩是地球上岩石的三大類別。火成岩中的玄武岩、花崗岩是地球中最具代表性的岩石,是構成大陸的主要岩石。形成時代最早的花崗岩,年齡達39億年,而玄武岩是構成海洋所覆蓋的地殼的主要物質,均比較「年輕」,一般不超過2億年。

地層和古生物
地層是以成層的岩石為主體,隨時間推移而在地表低凹處形成的構造,是地質歷史的重要紀錄。狹義的地層專指已固結的成層的岩石,有時也包括尚未固結成岩的鬆散沉積物。依照沉積的先後,早形成的地層居下,晚形成的地層在上,這是地層層序關系的基本原理,稱為地層層序律。

地層在形成以後,由於受到地殼劇烈運動的影響,改變原來的位置,會產生傾斜甚至倒轉,但只要能查明其形成和變形的時
間,仍可以恢復其原始的層序。在同一時間,地球上各處環境不同,在不同環境中形成的地層各有特點。在地表的隆起部位,不僅不能形成新的地層,還會因受到剝
蝕而使已經形成的地層消失。

因此,地層學是研究各地區地層的劃分,確定地層的順序和相鄰地區地層在時間上的對比關系的專門學科。它是地質學的基礎,也是地質學中最早形成的學科。

古生物是指在地質歷史時期,在地球上生存過的各類生物,一般已經絕滅,它們的少量遺體和遺跡形成化石保存在地層中。 通過研究這些化石,可以了解地質歷史上生物的形態、構造和活動情況。

對各種古生物進行分類,可以認識生物的演化關系;依據地層中所含化石,可以斷定地層的層序,生物演化的不可逆性和階段性,使這種判斷具有可靠的根據;古生物的分布和生活習性,還反映出當時地理環境的特點。古生物的研究是地質學也是生物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地質構造和地質作用
地球表層的岩層和岩體,在形成過程及形成以後,都會受到各種地質作用力的影響,有的大體上保持了形成時的原始狀態,有的則產生了形變。它們具有復雜的空間組合形態,即各種地質構造。斷裂和褶皺是地質構造的兩種最基本形式。

地球的岩石圈,已經並還在發生著全球規模的板塊運動。板塊構造學是 二十世紀地質學對地質構造及地質作用的新認識。其基本內容是,岩石圈是地球中最剛硬的部分,它飄浮在地幔中具有塑性、局部熔融、密度較大的軟流圈之上。岩石圈中存在著許多很深很大的斷裂,這些斷裂把岩石圈分割成被稱為板塊的巨大塊體,全球可分為六大板塊。

一般認為,主要是地球內部熱的不均勻分布引起了物質對流運動,使岩石圈破裂成為板塊。板塊形成後繼續運動,發生分
離、碰撞等事件。地幔中的熔融物質沿板塊間的拉張斷裂帶擠入,並不斷向斷裂兩側擴展,形成新的洋殼,而部分板塊則隨著載荷它的軟流圈物質向下移動而消失於
地幔之中。

板塊運動被認為是使地殼表層發生位置移動,出現斷裂、褶皺以及引起地震、岩漿活動和岩石變質等地質作用的總原因,這些地質作用總稱為內力地質作用。內力地質作用改變著地殼的構造,同時為地貌的形成打下基礎。

地質作用強烈地影響著氣候以及水資源與土壤的分布,創造出了適於人類生存的環境。這種良好環境的出現,是地球大氣圈、水圈和岩石圈演化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地球形成的初期,大氣圈和水圈的成分、質量都和現代大不相同。例如,大氣曾經歷以二氧化碳為主的階段,海水是約在10億年前才具有今天的含鹽度,生物最早出現在地球形成約10億年以後等等。

地質作用也會給人帶來危害,如地震、火山爆發、洪水泛濫等。人類無力改變地質作用的規律,但可以認識和運用這些規律,使之向有利於人的方向發展,防患於未然。如預報、預防地質災害的發生,就有可能減輕損失。中國在古代就有「束水攻沙」,引黃河水灌溉淤田壓鹼等經驗,是利用河流的地質作用取得成功的例子。
編輯本段李四光地質科學獎
獎項介紹

四光地質科學獎是中國地質行業最高層次的榮譽獎,1989年1月設立,這一獎勵以世界著名科學家、地質學家李四光的名字命名,是為了紀念他創立地質力學,
從理論上推翻「中國貧油」的謬論,對我國科學和地質事業做出的巨大貢獻,激勵中國的地質工作者獻身於祖國的建設事業。李四光地質科學獎共有四個獎項:李四
光野外地質工作者獎、李四光地質科學研究者獎、李四光地質教師獎和李四光特別獎。
李四光野外地質工作者獎用來獎勵在野外地質工作中取得傑出成就的人員,包括長期從事野外地質勘查工作,在工作中有重大新發現、重要新認識,或出色完成某
項地質找礦任務,並有重大經濟社會效益者;通過野外地質工作對國家及地區經濟建設提出建議,經實踐證明具有重大社會或經濟效益者;創造性地組織和領導野外
地質工作,並卓有成效者。

李四光地質科學研究者獎用來獎勵在地質科學研究領域作出重要貢獻的人員,包括在地質學某學科蜮領域中,有重要的新創
見或發現,或經總結後豐富、發展和提高了某項地質學科領域理論者;在地質實驗工作中,有新的發明創造、改革儀器設備並取得顯著經濟或社會效益,或提出某種
新技術、方法和理論者;通過科研工作,對地質工作及資源勘查、開發利用提出重要建議,並取得顯著社會和經濟效益者;創造性開展科研組織管理工作,並做出重
要貢獻者。

李四光地質教師獎用來獎勵長期從事地質教育工作,在為人師表、教書育人方面表現突出,並在教學和科研工作中取得優異成績者。

李四光特別獎。專門用來獎勵對地質工作有特殊貢獻的地質工作者,由「李四光地質科學獎」委員會根據實際情況頒發。

李四光地質科學獎的獲獎候選人先由基層推薦,報各自所屬主管部門初評後在頒獎前6個月,也就是4月26日之前向委員
會提供申報推薦材料,由委員會下設的野外地質、地質科研、地質教師三個評獎小組進行分組評審,提出候選人名單,報委員會評選,確定獲獎者。
李四光獎每兩年評定一次,一人只能被授予一次,並作為終身榮譽獎。每次獎勵人數控制在15人左右,其中野外工作者獲獎人數不得少於50%。由「李四光地
質科學獎」委員會負責頒獎,獎品包括證書、獎章和獎金,獎金額度由委員會確定。頒獎日期定於李四光誕辰日,也就是10月26日。1989年李四光誕辰
100周年紀念日時首次頒獎。該獎自設立以來截至2001年李四光地質科學獎第七屆頒獎止,共有117位地質科技工作者獲得這一榮譽。

歷屆獲獎情況
中國科學院院士於崇文教授1991年被授予李四光地質科學獎。

2001年度第七屆李四光地質科學獎有17位獲獎者。葉連俊、楊起、張彭熹3位中國科學院院士獲得了李四光地質科學榮譽獎;潘元林、蔣炳南、潘龍駒、王啟民、吳奇之、駱耀南、姜劍虹、王福同等8位教授級高級工程師獲得李四光地質科學獎野外地質工作者獎;王鐵冠、龔再升、廖椿庭、蔣志等4位教授、高級工程師或研究員獲得李四光地質科學獎地質科技研究者獎;杜汝霖、何國琦2位教授獲得李四光地質教師獎。

⑸ 地質學家的工作內容及任務

你這問題太泛泛了!地質學家也有好多方向,有做大地構造的,有做沉積的專,有做月球地質的,屬有做古生物的,有做石油地質的,研究內容大不一樣!真要總結的話,研究地球成因,地層沉積演化過程,構造發育過程,礦產普查,等等吧

⑹ 如何成為一名優秀的地質學家

(1)首先,要勤於觀察地理現象,多思考其形成。無論在工作還是在生活中,要重視觀察內地理現象,容善於發現現象,思考背後的原因。

(2)其次,要重視野外考察,多實踐,不斷積累學科認識經驗。地理學是一門需要實地觀察或者觀測的學科。



(6)地質學家的工作都有哪些擴展閱讀:

地質學的研究對象是地球。地球包括固體地球及其外部的大氣。固體地球包括最外層的地殼、中間的地幔及地核三個主要的層圈。目前,主要是研究固體地球的上層,即地殼和地幔的上部。

地球的平均半徑為6371公里 。其核心可能是以鐵、鎳為主的金屬,稱為地核,半徑約3400公里。在地核之外,是厚度近2900公里的地幔。地幔之外是薄厚不一的地殼,已知最厚處為75公里,最薄處僅5公里左右,平均厚度約35公里。

地核的內層是固體,也有科學家認為是在強大壓力下原子殼層已被破壞的超固體。外層是具有液體性質的物質,還推測有電流在其中運動,被認為是地球磁場的本原。外層的厚度約為2220公里。

⑺ 學地質的出來後都有哪些工作崗位啊

等到發展到一定的程度,待遇自然會好起來的。沒學歷可能只是暫時沒有了做白領的敲門磚,並不代表就沒有前途,學好一門技術,憑本事吃飯,日子過得並不比白領差啊!以於現在新時代的年輕人而言,找到工作其實並不難的,難的是找到自己喜歡的工作。當今的年輕人,往往大多喜歡「錢多、活少、離家近、坐坐辦公室」的工作,但其實在現實中是不太可能的,所以我給出的建議是,先找一份更適合自己發展,能累積到很多實踐經驗的基層工作,有了這些寶貴的經驗,再去尋找更理想的工作,或是在原有崗位往更高的崗位發展就不難了,那麼如何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呢?首先是要了解下自己的綜合實力,再次就要密切留意下社會上的崗位需求,總結起來說,就是要回答三個問題:1、我想做什麼?----也就是自己的興趣愛好,目前自己所了解到的所有職業中,哪些是自己非常樂意去從事的。2、我能做什麼?----這個和前一個問題不同了,喜歡的未必是自己有能力去勝任的,尤其對於沒有工作經驗的應屆生而言,一定不能眼高手低,必須客觀判斷自己目前有哪些技能可以去勝任社會上的具體崗位(比如打字快,一般寫作都比較拿手的的女孩子可以先從文秘類、客戶服務類的崗位開始一點點發展自己……)3、市場要什麼?----這個是關鍵中的關鍵,不同的地區,不同的生活水平,所對應的崗位需求是大不一樣的,了解社會招聘需求的最佳途徑,就是經常翻閱當地主流權威的招聘報紙或是瀏覽當地比較著名的人才招聘網站,另外千萬不要一直待在家裡面找工作,多跑跑每周一次或每月一次的人才現場交流會,也是非常好的選擇,除了能了解崗位需求之外,還有在現場與用人單位直接面對面的交流和接觸,對於了解各個崗位的技能要求,提升面試、溝通等經驗是非常有幫助的!總之,只要好好回答這三個問題,找出三個答案中的「交集」,前途在何方就馬上心知肚明了!當然了,現實和理想還是有很大區別的,在復雜多變的職場競爭中,我個人建議大家還是重點把握好「我能做什麼?」和「市場要什麼?」這兩個問題即可,畢竟,想要找到既是自己想做的,又是自己目前就可以勝任的,還是市場上供不應求的崗位,對於應屆生或是職場經驗不多的年輕人而言真的是不太現實的,我們還是要注重在基層崗位上的積累和鍛煉,分步分階段的給自己做個規劃,逐步向自己理想的崗位目標去努力去靠近。關於簡歷和面試相關問題,我建議你要注意以下一些問題:1、面試前有沒有仔細了解過對應企業的情況,對方的企業文化、主營業務、未來的發展方向。如果跑過去面試,其實對該企業一點也不了解的,就僅僅知道來面試XX崗位,那對方單位肯定不想要這樣的人。一點誠意也沒有。

⑻ 地質學家是干什麼的

這個問題有點泛啊,我試著回答下

首先解釋一下地質學:地質學顧名思義,是研究地球的科學,它主要研究地球的物質成分、理化性質、結構構造、地球形狀及表面特徵、地球的生成和歷史、地球上生命的發生及演化、地殼運動的形成和發展,以及進行上述研究的相關科學技術。

簡單地說,地質學家就是從事上述研究的科技工作者。估計這個答案你看著會有點摸不著頭腦,我試著具體點

地質學家的任務,第一,是弄清楚地球的結構、物質構成和演化規律,以了解人類自身生存發展的基本環境。分支學科包括地球物理學、地史學、地層學、古生物學、構造地質學、動力地質學、地震學、火山學等。
第二,是在前一條基礎上弄清楚物質(各種礦物、元素、流體物質等)在地球內部的循環規律,弄清楚各種岩石礦物、地下水的產生(或循環)條件和埋藏條件,為找礦采礦、採取地下水服務,以支持人類社會的進一步發展。分支學科包括岩石學、同位素地質學、地球化學、水文地質學、煤地質學、石油天然氣地質學、礦床學等
第三,是在前兩條的基礎上弄清楚各種地質活動產生的原因或觸發條件,弄清楚它們對人類活動有怎樣的影響,以便避害趨利,提高生產效率,減少災害損失。分支學科包括工程地質學、環境地質學、災害地質學等

任務這幾段完全是我自己概括的,俺是中國地質大學水文地質學專業的在讀碩士,限於水平有限,在專業人士看來可能是有一些疏漏、錯誤,但我想基本上也能大概概括了當前的地質學研究者們正在做的事,想進一步了解可以去找找相關書籍、文獻資料閱讀,一般入門級教材可以讀《普通地質學》,有數個版本,區別不大。

至於地質學家平常都在干什麼嘛:先確定研究課題,再討論研究方法和手段,制定研究方案,然後多半會到實地考察、采樣,再回學校或研究單位,通過實驗或信息手段處理樣品和數據,分析處理結果,最後提交研究報告。
因為這個學科需要現場調查、勘測、取樣什麼的,所以搞地質的經常在野外跑,不少時候還會在人煙比較少的地方跋山涉水,還是比較辛苦的,並且有一定危險性(我讀本科時必修課里還有攀岩和游泳的)。典型的比如當時汶川地震時,所有人都往震區外跑,有三隊人卻是往裡面跑,其一是部隊,二是醫生護士,三就是搞地質的了。以前有句話叫「嫁人不嫁地質郎」,說的也是這么回事,不過現在情況要好得多了,可以開車到很多地方,不像過去完全靠兩條腿,多數情況下也不需要風餐露宿,只不過仍然是要經常跑野外的,回來做的事就是做實驗、處理數據、研究討論結果和寫報告。

⑼ 世界上的地質學家有多少個叫什麼誰能說出20個

從事研究形成地球的物質和地球構造、探討地球的形成和發展、且成績卓越的科學工作者版,稱地質學家。權
1世界著名地質學家--赫頓 Hutton.James(1726.6.3~1797.3.26)英國地質學家。他所倡導的「均變說」為地質科學奠定了一塊基石。早年曾先後學習法律、化學、醫學和務農。1768年放棄農業,從事地質科學的研究。
2許靖華,世界著名地質學家,瑞士聯邦理工大學教授。 1929年生,江蘇南京人。1944年考入中央大學,1948年畢業,並以優等生資格獲政府獎學金赴美國俄亥俄州州立大學深造,獲碩士學位後即到美國洛杉磯加州大學深造,1954年獲理學博士學位。
3世界著名地質學家-鮑文
加拿大地質學家、岩石學家、礦物化學家。1887年6月21日生於加拿大安大略省金斯頓。1906年在金斯頓女皇大學攻讀化學、礦物...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鮑文曾研究過光學玻璃。戰後,他又回到女皇大學任礦物學教授。1921年他返回華盛頓從事研究工作。

⑽ 中國著名的地質學家有哪些

中國著名的地質學家有:李四光、劉東生、孫樞、李廷棟
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蒙古族,字仲拱,原名李仲揆。李四光是世界著名的科學家、地質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是中國現代地球科學和地質工作的奠基人之一和主要領導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山東大學教務長兼地礦系主任。

劉東生,中國著名地質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歐亞科學院院士,1917年11月22日出生於遼寧省沈陽市。1942年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南開大學學籍)地質地理氣象系,後來又旁聽生物系的課程。1944年先後任中國地質工作計劃指導委員會和地質部工程師,從事礦產勘探和工程地質工作。1949年南京大學生物系肄業(原中央大學)。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曾任北京大學、南京大學、中山大學、中國科技大學研究生院,吉林大學兼職教授。1958年,他從黃土地層研究中根據黃土與古土壤的多旋迴特點,發現第四紀氣候冷暖交替遠不止四次,發展了傳統的四次冰期學說,成為全球環境變化研究的一個重大轉折,奠基了環境變化的「多旋迴學說」。

孫樞(1933年7月23日-),中國地質學家。出生於江蘇金壇市。1953年畢業於南京大學地質系。1989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地學部主任。曾任中國科學院地質所所長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副主任。
李廷棟,區域地質學家、地質編圖專家,大地構造專家、地質科技管理專家。歷任中國地質學會常務理事、副理事長,中國地質學會地質制圖專業委員會主任,中國南極研究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大洋協會副理事長,中國青藏高原研究會副理事長,地質礦產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學位委員會副主任,國際岩石圈計劃喜馬拉雅協調委員會委員,中國地質科學院院長,地質礦產部科技司司長,地質礦產部副總工程師。曾任長春科技大學名譽校長。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