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地質旅遊資源有哪些
㈠ 地質旅遊資源評價概述
一、地質旅遊資源評價概念
地質旅遊資源是指由具有觀賞價值和科學考察價值的地質體(包括構造、岩性、地層、礦床等)形成的景觀的統稱,它是一個地區風景總特徵的基礎(楊婕,2007)。地質旅遊資源因受其資源特性的影響,確定其是否是地質旅遊資源,不僅要考慮其地質學的特性,而且要考慮旅遊者的審美需求。所以,對地質旅遊資源及其質量的評價,除採用地質科學的指標外,社會經濟、文化因素也很重要。
旅遊資源評價是旅遊開發的基礎性工作。地質旅遊資源是旅遊資源中的重要部分,具有地質資源和旅遊資源的雙重屬性。其評價方法具有旅遊資源評價的共性,也有其作為地質資源的特殊性。
二、地質旅遊資源分類
對地質旅遊資源進行評價,資源種類分得越細,評價結果的可靠性和實用價值越高。
關於地質旅遊資源的類型劃分也有不同的觀點。陳安澤(2001)把地質景觀分為地質構造現象、古生物、環境地質現象、風景地貌等4大類(19類,52亞類);馮天駟(1998)劃分出山嶽地貌,岩溶、洞穴,河流、峽谷,湖泊,泉水,瀑布,海岸、海島,冰川,風沙地貌、黃土地貌,重要地質剖面、構造及地質災害遺跡,重要化石產地及古人類遺址,典型礦產地及古采冶遺址,重要古代水利工程,石窟、岩畫、摩崖題刻,奇峰異石,觀賞石等16類;楊世瑜(2000)根據地質旅遊資源開發利用的可能形式劃分為觀賞性旅遊地質資源和商品性旅遊地質資源。
旅遊資源評價在旅遊開發建設中佔有重要地位,而其中的地貌條件評價是非常重要的。地質旅遊資源以地貌的不同也分為很多類型。張序強(1999)結合1990年中國科學院地理所採用的中國旅遊資源普查分類方案的命名系統,依據地貌資源的旅遊特性將地貌旅遊資源分為7種基本類型,再依據地貌的成因條件分成30種地貌風景類型,見表4-1。
表4-1地貌旅遊資源分類表
資料來源:張序強.地貌的旅遊資源意義及地貌旅遊資源分類.資源科學,1999,21(6):18~20.
地貌旅遊資源類型劃分首先應力求旅遊資源調查、評價及旅遊開發規劃設計的方便,也就是首先應按地貌的旅遊資源特性對地貌旅遊資源進行劃分;其次,應考慮到地貌學的成因類型特徵,這樣可方便地貌旅遊資源的科學研究,避免研究中造成分類系統混雜或人為復雜化。
三、地質旅遊資源評價目的
地質旅遊資源評價是科學開發和利用地質旅遊資源的前提,即在地質旅遊資源調查的基礎上,以調查區中的旅遊資源、資源環境及其開發條件作為評價對象和內容,採取一定的方法,對旅遊資源的特點及其開發做出評判和鑒定,並為調查區旅遊資源的規劃、開發和管理工作提供理論依據。旅遊資源評價的目的有以下三方面:
(1)通過對地質旅遊資源的類型、規模、等級、功能、價值等多方面的評價,為確定旅遊發展目標、市場定位、旅遊開發導向及發展規模提供參考依據;
(2)通過對旅遊資源的規模、品位的評價,為國家和地區進行旅遊資源分級規劃和管理提供系統資料和判斷對比標准;
(3)通過對區域旅遊資源的綜合評價,為合理利用資源、保護環境和發揮整體效應提供支持,為確定不同旅遊地的建設順序准備條件。
對於地質旅遊資源,評價目的是將所調查的地質旅遊資源及其環境有意識地發掘並確認其旅遊價值,通過合適的評價,鑒別地質旅遊資源環境狀況,達到為地質旅遊資源的深層次開發提供科學依據。
四、地質旅遊資源評價意義
1.科學考查,促進研究
加強對地質旅遊資源的評價與研究,既是旅遊事業發展的新途徑,也是地質科學事業發展的新需求,它的社會功效是多方面的。由於地質科學實踐的重要性,加強這方面的研究,可以吸引世界各國地質科學家前來參觀考察,深化研究程度,豐富和發展所考察的地質現象的研究內容和認識,促進國際地質學術交流,提高地質科學研究水平。
2.普及教育,深化旅遊
對地質旅遊資源的評價與研究還可以幫助旅遊者更好地開闢地質旅遊資源,使得一批原來只具有教學、科研價值的地質旅遊區,轉化為旅遊者樂意觀光游覽的景區點。這樣既能增加旅遊收入,又能不斷增加新的旅遊資源,有利於旅遊資源增加新品種,同時也能使地學知識更加廣泛普及和大眾化,使人們在參與地質旅遊的過程中,不僅能觀賞各種誘人的地質現象,還可以增加對地學知識的了解。
㈡ 地質旅遊資源的特徵
地質旅遊資源是地球演化的產物,是巧奪天工的神來之筆,所以它既具有旅遊資源的一些基本特性,同時還具有一些獨到之處。我們在總結前人的研究基礎上,提出了地質旅遊資源的基本特徵。
一、觀賞性
在地質旅遊資源中,除少數礦物資源被加工、製造成地質旅遊產品外,其他所有地質旅遊資源皆因其主要景觀形態、色澤、組合以及所在周邊的地質環境、生態環境、人文環境,而構成觀賞性。所有的旅遊者都喜歡具有觀賞性的旅遊資源。無論是名山大川、奇峰異洞,還是風土人情、文物古跡等,都是因為具有觀賞性,才能給人以美的享受。觀賞性越強,吸引力越大,價值就越高,遊人就越多。像喀斯特地貌、丹霞地貌、雅丹地貌等,都因觀賞性極強,每年都有無數的遊客前來觀賞。
二、多樣性
地質作用是一個復雜的過程,由於其復雜性,產生了各種各樣的地質景觀。由於復雜的地質作用過程,生成了形態各異、內涵豐富、科學價值較高的地質景觀。例如同為岩漿活動,既可以形成巨大的花崗岩體,圍岩被剝蝕後形成花崗岩山峰,也可以形成典型的火山地貌,如五大連池。再如同為流水作用,由於地質地貌不同就有瀑布、河流、湖泊等景觀。地層如同厚厚的日記本,記錄著曾經的地表上發生的點點滴滴,如地層中留下的大量的古生物化石。從第四紀人類出現以來,在地層中出現了新的關注點,即古人類的活動遺跡以及化石遺骸。較為著名的地質景觀有:雲南澄江寒武紀動物群、山東山旺中新世古生物群、周口店北京人遺址和山頂洞人遺址等。總之,地質旅遊資源的多樣性是由客觀世界的復雜性決定的,同時,也與遊客的需求多元化有密切關系。
三、區域性
地質旅遊資源具有明顯的區域性,如在總體地貌景觀上,我國有「南秀北雄」這一區域性的概括。「南秀」在地域上,代表秦嶺淮河以南的「杏花春雨江南」的秀美景色,再細分,有西南的靈秀,華南的麗秀,這主要是因為喀斯特地貌和丹霞地貌廣泛分布於南方所致;「北雄」代表黃河流域「駿馬西風冀北」的雄渾。這種渾厚與黃土高原相映生輝。再如喀斯特地貌,分布具有明顯的區域性,該地質景觀只可能出現在具有大面積的可溶性岩地區。區域特徵的形成主要原因就是地質作用。各種地質旅遊資源既是整個空間環境的組成部分,同時,他們的形成和演化又受其時空下的地質作用的制約。隨著地質作用的區域變化,旅遊資源必然存在著相應的區域差異。
四、古老性
這一特性是地質旅遊資源所獨有的。這里所講的古老性不同於一些歷史人文景觀的悠久性,歷史人文景觀的時間尺度不過是幾十年至數千年,而這里所講的地質旅遊資源,其時間尺度是萬年至億年。據科學考證,地球的形成年齡為46億年,在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發現的最古老的岩石約為43億年。這意味著地質作用在43億年前就已開始。地質作用是迄今未能得到全面正確的解釋和模擬的事件,是人類所未經歷的漫長過程。探求地球的形成、發展、演化及其未來趨勢是人類所共同關心的話題。地質旅遊資源所展示的點點滴滴以及其所反映的地質歷史畫面,都可以滿足人們的求知慾,並激發起人們對大自然的敬仰與熱愛。
五、獨特性
對於整體地質旅遊資源來講,其具有多樣性,而對於單一的地質旅遊景觀來講,則具有明顯的獨特性。基本每一處地質旅遊景觀都代表一種或幾種典型的地質現象,具有其獨到的審美、科普和研究價值。如張家界砂岩峰林地貌就具有極強的獨特性,能與張家界砂岩峰林進行比較的地貌區域在全世界僅約有四處。再如世界最大的稀土礦床——內蒙古白雲鄂博,北京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河北唐山地震遺跡等地質旅遊景觀,都具有極強的獨特性和代表性,其價值對於整個人類是極其巨大的。
六、整體性
地質旅遊資源的吸引功能是組合性、整體性的吸引功能。必須重點指出的是區域旅遊資源整體性吸引功能在旅遊資源自身主要體現為一種「美」,這是一種組合之美,整體和諧之美,代稱為「區域美」。一定地域總會以一定的審美狀態呈現出來,被外界所感知,形成各自的美感效應,如泰山的雄、峨眉的秀、黃山的奇、華山的險、青城的幽。正是這種「區域美」,體現了區域旅遊資源在類型、數量、特徵等方面的組合性,以及旅遊資源單體、單類各自所呈現的審美狀態的組合性與融合性,旅遊資源整體吸引功能由此而產生,我們必須意識到,這也是由其地質作用決定的。
七、科學性
地質旅遊資源是地質資源中能作為旅遊資源開發利用的部分。因此旅遊地質資源包含有地質科學的所有內涵,如地球的形成、地球的物質及其結構、地球的發展、地球的現狀和未來、地球及地球生命的演化發展、地質構造、地質作用及地質景觀。旅遊地質資源科學性和觀賞性的識別、地質旅遊資源的開發與環境保護都是以地質科學為基礎、以地質科學為依據的。地質科學構成了地質旅遊資源科學性的核心和地質旅遊資源的品位。
八、永續性
地質旅遊資源是地球內外力地質作用的結果,是大自然的結晶,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寶貴資源,一旦破壞,便無法復原,所以地質旅遊資源具有永續性和不可再生性,地質旅遊資源主要用於觀賞、科考等。
㈢ 舉例說明哪些地質構造可以形成旅遊資源
喀斯特地形,溶洞
四川的黃龍,碳酸鹽喀斯特裂隙水,鈣華沉積
挪威的海灣風光,冰蝕地形
喜馬拉雅山脈,板塊與板塊擠壓形成
紅海,板塊與板塊分裂形成
廬山,第四季冰川時期形成的斷塊山
㈣ 地質地貌旅遊資源的旅遊功能有哪些
地質地貌旅遊資源的旅遊功能有哪些?第一個是科學科技旅遊的一個重要的知識分子,第二個是參觀觀賞旅遊的,是一個的分支
㈤ 我國地質地貌旅遊資源的主要類型
東北的冰天雪地,興安嶺。那些山什麼的。西藏看雪山
㈥ 旅遊資源分布特徵
1.自然資源優勢與自然保護區(1)自然保護區和森林公園
自然保護區和森林公園是由國家環保總局、國家林業局批准建立的。截止到1995年底全省已建成自然保護區23個(表9.2.1),至1 997年底批準的森林公園29處(表9.2.2)。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1997年38號公告,將西峽老界嶺自然保護區、南召寶天曼自然保護區、欒川縣老君山自然保護區、嵩縣龍池曼自然保護區、魯山縣石人山自然保護區統歸屬於伏牛山國家自然保護區。
表9.2.1河南省自然保護區名單
表9.2.2河南省森林公園名單
(2)山水地質風光與地質遺跡保護區
山水風光是構成自然旅遊資源的主體。山川湖海的形成都離不開地質作用。今天我們看到的奇山秀水和開發利用的各種礦產、保存在岩石中的生命遺跡與地質構造遺跡都是地球演化歷史的記錄。它不僅是人類了解地球歷史發展及探討礦產資源的實物資料,也是人類回歸自然、修身養性、陶冶情操的遊憩資源。根據本次調查研究,建議在有條件的地區建立各種類型的地質遺跡保護區及地質公園(表9.2.3)。
表9.2.3河南省地質遺跡保護區地質公園推薦名錄
2.歷史文化遺產及文物保護單位
河南省現有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有鄭州、洛陽、開封、安陽、南陽、商丘、浚縣七座,其中安陽、洛陽、開封三市屬中國七大古都之列。河南地下文物全國第一,地上文物居全國第二,收藏文物佔全國收藏量的1/8(約130萬件)。洛陽龍門石窟申報世界遺產獲得成功,中嶽嵩山、太行雲台山申報世界級地質公園的工作也正在緊鑼密鼓進行之中。眾多的歷史文化遺產構成豐富多彩的人文景觀,其中大多數具有旅遊資源價值(表9.2.4)。
表9.2.4河南省重要歷史文化遺產名錄
續表
續表
㈦ 地質旅遊資源的分類
一、地質旅遊資源分類現狀
地質旅遊資源的分類目前尚無統一的標准,由於分類原則、標准、角度不同,其方案也多種多樣。現將主要分類方案簡列於後。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設立專門的地質古生物遺產景點工作組,於1993年對地質遺跡類型提出了一個分類方案。即把地質古生物遺產分為13大類,每一類中分為若干類型,總稱為景觀類型,這是較全面的一個分類方案。
(1)古生物類,包括動物、植物、生物遺跡、層疊石等。
(2)地貌類,包括洞穴、火山、瀑布、山地、風化地貌、峽灣、岩溶。
(3)古環境類,包括古氣候、全球環境變化。
(4)岩石類,包括火成岩、變質岩、沉積岩的結構與構造。
(5)地層類,包括地質事件、層序地層、主要地層界線。
(6)礦物類。
(7)構造類,包括主要區域構造或主要構造現象。
(8)經濟地質,包括所有礦床類型:侵入的、噴出的、接觸的,如金剛石金伯利岩管、金礦、金屬和非金屬礦坑或采礦。
(9)其他,具有歷史意義的地質景點。
(10)相關關系,板塊構造。
(11)隕石坑。
(12)大陸和海洋尺度的地質特徵,包括板塊構造和它的邊界等,如大裂谷、島弧系。
(13)海底地貌,包括大陸架、海底黑煙洞、深海溝、海山、海底斷層。
——《旅遊地學概論》(陳安澤和盧雲亭,1991)一書,將自然旅遊資源分為5大組15類,而地質旅遊資源包括了其中的岩石圈旅遊資源和水圈旅遊資源兩大組(表2-1)。
表2-1《旅遊地學概論》中地質旅遊資源分類
資料來源:國家旅遊資源開發局、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主編.中國旅遊資源普查規范(試行稿).北京:中國旅遊出版社,1992.
——《中國旅遊資源普查規范》(試行稿)中的地質旅遊資源分為兩類(表2-2)。
表2-2《中國旅遊資源普查規范》中地質旅遊資源分類
資料來源:地質礦產部環境地質研究所編.中國旅遊地質資源圖說明書.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91.
——《中國旅遊地質資源圖說明書》將地質旅遊資源分為35種,即:重要地質剖面,重要化石產地,有特殊價值的產物,峰林地質景觀,碳酸鹽山嶽丘陵地質景觀,高山鈣化地質景觀,砂岩峰林地質景觀,土林地質景觀,丹霞地質景觀,雅丹地質景觀,沙漠地質景觀,花崗岩地質景觀,火山及熔岩地質景觀,變質岩山嶽丘陵地質景觀,海岸地質景觀,現代山嶽冰川地質景觀及登山地,古冰川遺跡,凍融地質景觀,峽谷,瀑布,河流地質景觀,溫泉及地熱地質景觀,具有特殊意義的泉,地震遺跡,崩坡、滑坡、泥石流遺跡,隕石墮落遺址,重要古代水利工程,古采礦、古冶煉遺址,古燒瓷遺址,古窯、岩畫及摩崖題刻,其他地質景觀,多種地質景觀。
——陳安澤研究員提出一個可以滿足各類需要的綜合性地質景觀類型劃分方案,把地質景觀分為4大類,19類,52亞類:
1.地質構造現象大類
(1)地質類:層形剖面、區域標准剖面、典型沉積層序剖面、事件地層剖面。
(2)構造類:典型全球性構造、典型區域性構造、典型中小型構造。
(3)岩石類:典型火成岩(區、體)、典型沉積物(區)、典型變質岩(區)。
(4)礦物類:典型金屬礦物(產地)、典型非金屬礦物(產地)。
(5)礦床類:典型金屬礦床(坑)、典型非金屬礦床(坑)。
2.古生物大類
(1)古人類:古人類遺址。
(2)古動物類:古脊椎動物埋藏地、古無脊椎動物埋藏地。
(3)古植物類:古植物化石埋藏地、古孑遺植物產出地。
(4)古生物群落類:古生物群落埋藏地。
(5)古生物遺跡或可疑古生物遺跡類:古生物遺跡埋藏地、可疑古生物遺跡埋藏地。
3.環境地質現象大類
(1)地震類:古地震遺跡、歷史地震遺跡。
(2)火山類:古火山遺跡、現代火山。
(3)冰川類:古冰川遺跡、現代冰川。
(4)隕石坑:古隕石坑、現代隕石坑。
(5)其他環境地質現象類:滑坡遺跡、泥石流遺跡、地面沉降遺跡。
4.風景地貌景觀
(1)山石景觀類:花崗岩景區(點)、火山岩景區(點)、層狀硅鋁質岩景區(點)、碳酸鹽岩景點(點)、黃土景區(點)、沙積景區(點)、變質岩景區(點)、其他山地景區(點)。
(2)洞穴類:可溶性岩石洞穴、非溶性岩石洞穴。
(3)峽谷類:峽谷景區。
(4)水景類:風景河流、風景湖泊、風景海灣(岸)、瀑布、泉水、溫泉、泥石流及泥泉、其他水景。
——《中國地質旅遊資源》(馮天駟,1998)一書,將地質旅遊資源分類如下:
(1)山嶽地貌旅遊資源:如①花崗岩地貌景觀;②變質岩地貌景觀;③火山及熔岩地貌景觀;④丹霞地貌景觀;⑤砂岩峰林景觀;⑥冰山雪峰景觀;⑦岩溶山地景觀。
(2)岩溶、洞穴旅遊資源:①溶洞;②峰林、峰叢;③高山鈣華;④其他岩溶景觀。
(3)河流、峽谷旅遊資源:①風景河段;②峽谷;③漂流河段。
(4)湖泊旅遊資源。
(5)泉水旅遊資源:①明泉、冷泉;②溫泉、礦泉;③奇泉、怪泉。
(6)瀑布旅遊資源。
(7)海岸、海岸旅遊資源。
(8)冰川旅遊資源:①現代冰川;②古冰川遺跡。
(9)風沙地貌、黃土地貌旅遊資源:①沙漠、雅丹地貌;②黃土及土林。
(10)重要地質剖面、構造及地質災害遺跡:①重要地質剖面;②典型地質構造;③隕石坑;④地震遺跡;⑤崩塌、滑坡、泥石流遺跡。
(11)重要化石產地及古人類遺址:①重要化石產地;②古人類遺址。
(12)典型礦產地及古采冶遺址:①典型特殊礦產地;②古采礦、古冶煉、古燒瓷遺址。
(13)重要古代水利工程。
(14)石窟、岩畫、摩崖題刻。
(15)奇峰異石。
(16)觀賞石。
——《旅遊地質學》(楊世瑜和吳志亮,2006)一書對旅遊地質資源做了比較細致的思考,將地質旅遊資源分為科考/科普性、觀賞性、商品性三大類,比較具有創新意義,其具體分類如下:
1.科考/科普性地質旅遊資源
(1)地殼演化—地質遺跡類:①地質構造;②地層序列;③地質事件;④古生物;⑤古環境。
(2)環境地質—地質災害遺跡(新構造運動):①地震遺跡;②地面沉降;③地塊抬升;④近代火山活動;⑤隕石及隕石坑;⑥滑坡;⑦泥石流;⑧崩塌;⑨侵蝕溝;⑩坡面侵蝕。
(3)經濟地質—人類地質活動遺跡(人類活動對地質的干預):①典型(特色)礦床(類型);②礦產開發遺跡;③典型水利工程。
2.觀賞性旅遊地質資源
(1)第四紀—現代地質景觀:①岩類山嶽地貌景觀;②地質構造地貌景觀;③侵蝕/蝕餘地貌景觀、岩溶景觀(喀斯特)、丹霞地貌、峽谷景觀、淋溶景觀、風蝕景觀、洞穴景觀、侵蝕階地、奇峰異石(象形山石);④盆地谷底。
(2)雪山—冰川地質景觀:①現代冰川景觀·雪山景觀·冰川景觀·冰磧物景觀;②消亡冰川景觀(古冰川)。
(3)河流—湖泊景觀:①湖泊;②河流;③峽谷;④瀑布;⑤泉;⑥洞;⑦暗河;⑧海(湖)岸;⑨海島;⑩沙礫石灘。
(4)文物性地質景觀:①摩崖字畫;②石雕;③石窟;④名人石題(詞);⑤石質文物建築。
3.商品性旅遊地質資源
(1)觀賞石(天然)。
(2)彩石、寶玉石。
(3)觀賞石材。
(4)觀賞礦物礦石。
二、本書對地質旅遊資源的分類
根據我們對地質旅遊資源的定義可知,地質旅遊資源具有很強的科學研究價值和科學普及價值。為了人們在旅遊觀光的同時能更好地理解這些景觀的科學性,本書按照成景的地質作用類型,對地質旅遊景觀分類進行了大膽的嘗試,以便讀者在游覽過程中學到更多的科學知識,從而在感性和理性兩方面都能有所收獲。
我們根據已有的地學知識,以內外力作用為基礎對地質旅遊資源進行分類,我們對外力地質作用採用其對地貌改造的不同階段進行劃分,分為風化作用、剝蝕作用、搬運作用、沉積作用和成岩作用。我們將內力地質作用分為構造運動、岩漿活動、變質作用和地震。在對地質旅遊資源進行分類時,我們主要以該地質旅遊景觀所反映的地質作用過程為主要劃分依據,對各種地質旅遊景觀進行分類,其分類具體方案如表2-3。
表2-3地質旅遊景觀分類表
該分類尚有一些不足之處,如有一些景觀具有雙重屬性,不易對其進行簡單分類,針對這些問題,筆者在今後的研究思考中會對其進行完善。但此分類方法,對於不具備地學素養的一般遊人能更好地理解地質旅遊,理解景觀的科學性是具有重要意義的,從而在深層次上實現寓學於游。
㈧ 地質旅遊資源研究的一般方法
地質旅遊學的特點之一是綜合性強,它的另一個特點是實用性也很強,屬於應用性學科。因此,在研究過程中就要綜合運用多種研究方法和手段,理論聯系實際,這樣才能保證本學科的科學性、實用性。地質旅遊學的研究方法不但囊括了許多相關學科的研究方法,還具有其特有的研究方法。
一、實地調查法
旅遊環境系統是由多因素構成的復雜系統,尤其是復雜的地質旅遊環境,因此要揭示其內在機制,探尋保護地質旅遊環境的途徑,其研究必須要建立在大量實測資料的基礎上。實地調查法是通過直接的觀察、訪問、記錄、問卷調查和測量等手段搜集和積累大量准確翔實的感性資料作為理性分析依據的研究方法。對地質旅遊環境進行實地調查要在具體的旅遊區域中研究大氣、水、土壤、生物等資源及環境狀況、居民和遊客的滿意度、旅遊設施狀況等問題。實地調查法要結合歸納法和統計分析法,將對地質旅遊環境的監測、觀察、實驗所獲得的資料進行綜合歸納、統計分析等理性的加工,把旅遊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相互關系的本質及運動規律抽象出來,然後上升到理論的高度,並且在實踐過程中接受進一步的檢驗。在實地調查中要實事求是,以唯物辯證觀作為指導思想,保證所獲資料的准確性、客觀性,為之後的綜合分析研究提供科學的基礎,以便最後得出正確結論(孫克勤,2010)。
二、比較分析法
地質旅遊環境系統中各要素的特徵大都是相對的,通過比較而存在的,即所謂有比較才能有鑒別。比較法有區域對比和分類對比兩種。區域對比是指依據區域的差異性和相似性進行比較研究,如對兩個自然保護區進行研究,比較它們的相似性和差異性,從而相互借鑒環境保護措施,促進各自的地質旅遊環境保護;分類對比是對地質旅遊環境進行分類,進而正確地對其進行定位,這樣就可以對不同類別的地質旅遊環境採取不同的措施,更有利於地質旅遊環境的保護(蔣素梅,2009)。在實際工作中要注意區域間的可比性,主要是類型的可比性、范圍的可比性、結構或水平的可比性等,如果對比的條件不一致,就不可能得出正確的結論。近年來採用類比法研究的成果不斷涌現。可以預見,類比法將是地質旅遊學研究的有效方法,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三、數學方法
以數學方法研究現實世界的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嚴密的邏輯性和廣泛的應用性。因此,數學方法是人們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基本工具之一,是地質旅遊學的研究方法之一。地質旅遊學在進行有關定量分析及旅遊的環境效益等問題的研究中,數學方法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數學方法在地質旅遊學中的應用一般包括統計法、統計預測法、線性規劃以及一些數學模型等。地質旅遊學研究內容廣泛,不可能獲得所有的第一手資料,這就導致研究過程中所獲得的第一手資料並不完整,因而需要通過數學方法,如統計預測法,對不完整的第一手資料進行分析處理,經過構建分析、檢驗假設、理性分析等過程,最後得出結果(傅廣海和殷繼成,2009)。例如,地質旅遊資源環境容量評價,由於其影響因素較多,且很多因素具有不確定性,因此它是一種半定性半定量的評價,這就要用到數學中的灰色建模系統。地質旅遊資源容量包括旅遊自然容量、旅遊社會容量、旅遊經濟容量、旅遊心理容量和旅遊管理容量等,其各個分容量的計算也需要用數學公式。可見數學方法在旅遊環境保護學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可使這一學科的一些研究朝著精確的定量方向發展。
除以上方法外,分析綜合法、歸納演繹法、科學抽象法、統計分析法、專家預測法等也都是地質旅遊學的基本研究方法。這些方法為地質旅遊學研究創造了基本條件。地質旅遊問題不僅涉及自然生態環境,而且涉及人文社會環境,因此,在研究中要將自然科學方法(如利用儀器設備等手段,對旅遊自然資源、文物古跡等進行監測、觀察和實驗等)與社會科學方法(如比較分析、社會調查、統計分析和專家預測等)相結合,這樣,可以使研究結果更客觀、更科學。
㈨ 地質旅遊資源的含義
一、旅遊資源的含義
旅遊者是旅遊活動的主體,旅遊資源是旅遊活動的客體,是滿足旅遊者旅遊動機的客觀存在。資源是指取之於自然界的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它與人類社會經濟生活緊密相關,並隨著社會經濟活動的發展而不斷擴展和深化。旅遊資源也不例外,它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旅遊活動進入社會經濟領域,並以大量旅遊企業、旅遊商的涌現為標志的旅遊業出現之後才被明確提出來的。
隨著我國旅遊業的發展以及我國與國際交往的進一步加強,「旅遊資源」這一名詞已獲得人們認同。然而對「旅遊資源」這一概念的界定卻有不同的認識,因而關於「旅遊資源」的概念有著多種闡述。
旅遊資源是一切旅遊活動的基礎,對於旅遊資源的認識,是隨著旅遊業的興起而產生並不斷深化的。由於旅遊業是一項新興產業,而旅遊資源相對於其他單一的傳統資源,在內容和構成上都要復雜得多,因此,對旅遊資源的確切定義,目前國內外尚未形成統一的定義。《旅遊環境保護學》(孫克勤,2010)通過對各位學者觀點的研究,總結出旅遊資源概念的一些共同性:
(1)旅遊資源既包括自然形成的,也包括人類社會創造的,其存在是客觀的。
(2)旅遊資源是與旅遊者直接相關的,它應該能激發旅遊者的旅遊動機,是旅遊者旅遊活動的對象,並能滿足旅遊者的旅遊需求。
(3)旅遊資源是與旅遊業直接相關系的,它可以被旅遊業開發利用,能為旅遊業服務,具有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
目前,國內比較權威且被廣泛接受的有關旅遊資源的定義來源於由國家旅遊局制定、由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發布的《旅遊資源分類、調查與評價》(GB/T18972-1003)國家標准(2007),其定義如下:
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凡能對旅遊者產生吸引力,可以為旅遊業開發利用,並可產生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各種事物和因素,均稱為旅遊資源。
該定義明確了兩點:第一,旅遊資源涵蓋面是整個自然界和人類社會,既包括「物質」型旅遊資源,也包括「非物質」型旅遊資源;第二,旅遊資源應同時具有兩大屬性,即吸引力和經濟性。
但有一些專家對旅遊資源的定義同樣值得我們思考,郭來喜(1982)提出「凡是能為人們提供旅遊觀賞、知識樂趣、度假療養、娛樂休息、探險獵奇、考察研究及人民友好往來和消磨閑暇時間的客體和勞務,都可稱為旅遊資源」。陳傳康和劉振禮(1990)提出「旅遊資源是在環境條件下,能夠吸引人們產生旅遊動機並進行旅遊活動的各種因素的總和」。保繼剛(1993)也認為「旅遊資源是指對旅遊者具有吸引力的自然存在和歷史文化遺產,以及直接用於旅遊目的的人工創造物」。李天元和王連義(2003)認為「凡是能夠造就對旅遊者具有吸引力環境的自然因素、社會因素或其他任何因素,都可構成旅遊資源」。通過對以上學者的定義進行分析,可以看出他們對旅遊資源是否必須具有經濟性持懷疑態度。筆者認為,旅遊活動實際上是人類的遷移活動,雖然當今社會旅遊活動與經濟活動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但其本質上並不屬於經濟活動。所以我們必須意識到,旅遊活動的本質是為了滿足旅遊者的動機,而並非是促進經濟發展,所以作者認為判斷是否是旅遊資源並不在於其能否可以開發成旅遊產品。本書對旅遊資源的定義如下:凡是能夠引起人們旅遊慾望並給人帶來感官刺激、精神愉悅、知識滿足、文化交流的自然與人文的一切產物,都可以稱為旅遊資源。
二、地質旅遊資源的含義
根據旅遊資源的定義,我們不難看出,旅遊資源可以分為自然旅遊資源與人文旅遊資源。自然旅遊資源是指大自然賦予地理區域的、能使人產生美感的自然環境及其景象的地域組合,它是大自然長期雕琢的天然景觀。人文旅遊資源是人類創造的、反映各時代、各民族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風俗民情狀況,具有旅遊功能的事物和因素,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產物。
地質旅遊資源是自然旅遊資源的一部分,是地質旅遊研究的基本問題之一,但對於它的定義,學界還不能達到統一的共識。歸納起來有以下六種主流觀點。
(1)具有旅遊觀賞功能的地質現象。
(2)是一種普適性同於礦產資源的,但開發利用又遠不相同的,並具文化社會性和新觀念性的地學資源。
(3)是自然旅遊資源中具有地學考察旅遊價值,富於地學特色,可辟為地學旅遊區的那部分資源。
(4)具有觀賞價值的地質地理現象,並能被利用於旅遊事業的自然風景資源,稱為旅遊地學資源。
(5)由地質作用形成的自然旅遊資源都可以稱為地質旅遊資源,一部分與地質形體有直接關系的旅遊資源也可稱為人文地質旅遊資源。
(6)用於地質旅遊專項活動的那一部分地質資源。
《中國旅遊地質資源圖說明書》對地質旅遊資源的定義是:「具有旅遊價值的地質遺跡和與地質體直接有關的人類活動遺跡」。它包括旅遊資源中山水名勝、自然風光等自然遺跡,也包括第四紀全新世以來人類形成過程中的人類文化遺址,人類與地質體相互作用和人類開發利用地質環境、地質資源的遺跡以及地質災害等。
在第六屆旅遊地學年會上,把旅遊地學研究領域由自然景觀擴大到人文景觀領域,並提出將觀賞石列為旅遊資源和旅遊商品資源,這是旅遊資源內涵的一個突破,而旅遊商品資源還包括礦泉、寶玉石等。
綜上所述,我們對地質旅遊資源的定義可以概括為:在地球漫長的演化過程中,由於地質構造運動、岩漿活動、古地理環境演變、古生物進化等因素而保存在岩層中的化石、岩體、構造形跡、礦床、地貌景觀等景象,具有觀賞、科學研究與科普教育價值,能夠使人產生旅遊動機的景觀,就是地質旅遊資源。
地質旅遊資源是地質歷史與人類活動的共同產物,但以地質遺跡為主體,而所謂的人類活動是指人類進化過程中在地質體附近遺留下來的活動遺跡。此外,與其他旅遊資源相比,它更側重於科學研究和教育普及,地質旅遊資源比起經整理而成的書籍報刊,更生動、形象、直觀,更有利於達到科研的目的和教育的效果,這就是它的特色之處。
㈩ 四川地質地貌旅遊資源有哪些具體一點
四川地貌復雜,以山地為主要特色,具有山地、丘陵、平原和高原4種地貌類型,分別佔全省面積的74.2%、10.3%、8.2%、7.3%。土壤類型豐富,共有25個土類、63個亞類、137個土屬、380個土種,土類和亞類數分別佔全國總數的43.48%和32.60%。
四川有世界遺產6處,列居全國第二位。其中:世界自然遺產3處(九寨溝、黃龍、四川大熊貓棲息地),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1處(峨眉山一樂山大佛),世界文化遺產1處(青城山一都江堰),世界灌溉工程遺產1處(東風堰)。列入世界《人與生物圈保護網路》的保護區有4處(九寨、卧龍、黃龍、稻城亞丁)。
四川擁有國家級風景名勝區14處,省級風景名勝區75處。國家A級旅遊景區156家(其中5A級10家,4A級130家),有「中國旅遊勝地40佳」5處。峨眉山、九寨溝為首批國家5A級旅遊景區。
四川共建自然保護166個,面積89100平方公里,佔全省土地面積的18.4%,卧龍、蜂桶寨、喇叭河、草坡、鞍子河、白水河、黑水河7個大熊貓自然保護區作為大熊貓世界自然遺產地最精華區域,也已進人世界自然遺產名錄。2010年森林公園經營總面積74.1萬公頃,佔全省面積的1.5%。2013年全省共建立森林公園121處,國家森林公園33處。
四川地質構造復雜、地質地貌景觀豐富,已發現地質遺跡220餘處,有興文和自貢2處世界地質公園(自貢恐龍博物館與美國國立恐龍公園、加拿大恐龍公園齊名,為世界三大恐龍遺址博物館之一),國家地質公園14處,國家水利風景區16處,其數量居全國前列。
四川有國家歷史文化名城8個,中國優秀旅遊城市21座。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28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76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