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作用怎麼解釋
Ⅰ 地基,名詞解釋 軟流圈、元素克拉克值、礦物、岩石、地質作用、晶體、解理、斷口、類質同像、岩漿
1、地質學:以地球為研究對象的一門自然科學。當前,地質學主要是研究固體地球的表層——岩石圈,研究其物質組成,形成,分布及演化規律;研究地球的內部結構,地表形態及其發展演化的規律性。
2、將今論古:通過各種地質事件遺留下來的地質現象與結果,利用現今地質作用的規律,反推古代地質事件發生的條件、過程及其特點。
3、岩石圈:軟流圈其上的由固體岩石組成的上地幔的一部分和地殼合稱為岩石圈。它是地球的一個剛性外殼,「浮」在具塑性狀態的軟流圈之上。
4、礦物:礦物是由地質作用形成的單質或化合物。
5、地質作用:引起地殼的物質組成、內部結構和表面形態不斷運動、變化和發展的各種自然作用稱為地質作用。
6、雙變質帶:大洋板塊沿貝尼奧夫帶在島弧與大陸邊緣下插引起的成雙變質帶,一個是分布於靠大洋一側的高壓低溫變質帶,另一個是與之平行的高溫低壓變質帶。
7、風化殼:指殘積物和經生物風化作用形成的土壤層等在陸地上形成的不連續薄殼(層)。
8、岩石孔隙度:指岩石內孔隙總體積與岩石體積之比。
9、地下水:是指埋藏於地下地的水,即地表以下的鬆散堆積物和岩石空隙中的水。
10、冰川:大陸上緩慢流動的巨大冰體。
11、晶體:內部質點在三維空間呈規則排列的固體稱為晶體。
12、克拉克值:國際上把各種元素在地殼中的平均含量百分比稱為克拉克值。
13、類質同象:指在礦物晶體結構中,由性質相似的其它離子或原子占據了原來離子或原子的位置,而不引起化學鍵性和晶體結構類型發生質變的現象。但可引起化學成分及其它有關性質的改變。
14、沉積岩:又稱為「水成岩」,它是在地表或近地表條件下,由早先形成的岩石(母岩)經風化、剝蝕等一系列外力地質作用形成的風化產物,再經搬運、沉積和固結而形成的一類岩石。
15、岩漿岩的產狀:指岩漿岩體在空間上的形態、規模,與圍岩的關系以及形成時所處的深度及地質構造環境等。
16、變質作用:由內力地質作用致使岩石的礦物成分,結構,構造發生變化的作用稱變質作用。
17、機械沉積分異作用:在沉積的過程中,使原來粗、細、輕、重混雜在一起的物質,按一定順序依次沉積下來,這種作用稱機械沉積分異作用。
18、波痕:波痕是在流水(或風)作用下,砂質沉積物移動時所形成的沙紋或沙波。
19、火山碎屑岩:指火山作用形成的各種碎屑物質堆積而成的岩石。
20、沉積相:指沉積環境及在該環境中形成的沉積物(岩)特徵的總和(包括岩石的、生物的、地化的特徵)。
21、三角洲:帶有泥砂的河流進入蓄水盆地,因流速減小,沉積物在河口地區大量堆積,並導致岸線向盆地方向不規則進積而進行的沉積體。
22、濁流:指沉積物顆粒靠渦流(湍流)支撐,呈懸浮狀態在流體中搬運的重力流。
23、碳酸鹽岩的清水沉積作用:就是指在沒有或很少有陸源物質流入的陸表海環境中的碳酸鹽沉積作用。
24、地層層序律:對於層狀岩層而言,老地層先形成、在下面,新地層依次層層疊覆,越往上,地層越新。
25、標准化石:在一個地層單位中,選擇少數特有的生物化石,具有生存時間短、地理分
布廣、數量很多、保存完好河容易鑒定的特點,稱為標准化石。
26、地質構造:指由各種內、外力地質作用形成的岩石的變形產物,具體表現為岩石的彎曲變形(塑性變形產物)和斷裂變形(脆性變形產物)等。
27、角度不整合接觸關系:指不整合面上、下兩套地層產狀不同、呈角度相交的不整合接觸關系。
28、同沉積褶皺:指在岩層形成過程中即產生沉積的同時逐漸變形而形成的褶皺。
29、斷裂構造:指岩石所承受的應力達到或超過其破裂強度時發生破裂變形而形成的構造。
30、含油氣盆地:指已經發現工業性油氣流的沉積盆地。
Ⅱ 從地質角度分析渭河平原的形成過程
內力作用主要表現為地殼斷裂下陷,形成地塹;外力作用主要表現為渭河泥沙的沉積作用,形成沖積平原。
Ⅲ 地貌名詞解釋
地貌是地表高低起伏的形態。地表形態是多種多樣的,成因也不盡相同,是內、外力專地質作用對地殼屬綜合作用的結果。內力地質作用造成了地表的起伏,控制了海陸分布的輪廊及山地、高原、盆地和平原的地域配置,決定了地貌的構造格架。而外營力(流水、風力、太陽輻射能、大氣和生物的生長和活動)地質作用,通過多種方式,對地殼表層物質不斷進行風化、剝蝕、搬運和堆積,從而形成了現代地面的各種形態。根據形態及其成因,可將地貌劃分出各種各樣的形態類型、成因類型或形態—成因類型。
各種形態
地表起伏的形態,如陸地上的山地、平原、河谷、沙丘,海底的大陸架、大陸坡、深海平原、海底山脈等。
發展與形成
內力和外力是塑造地貌的兩種營力,地貌是內力過程與外力過程對立統一的產物。
劃分方式及區別
根據形態及其成因,可將地貌劃分出各種各樣的形態類型、成因類型或形態—成因類型。地貌也叫地形,不過這兩個概念在使用上也常有區別,如地形圖一般指比例尺大於1:100萬著重反映地表形態的普通地圖,而地貌圖則是一種主要反映地貌形態——成因或某一地貌要素的專題地圖。
Ⅳ 地質營力這個怎麼解釋啊 不明白
也就是地質作用力
什麼是地質作用
由於地球內部和太陽能量的作用,會使地表形態、地殼內部物質組成及結構構造等不斷發生變化,如海枯石爛、滄海桑田、高山為谷、深谷為陵等,地質學把自然界引起種種變化的各種作用稱為「地質作用」。
【什麼是內動力地質作用? 】
內部地質作用是指主要由地球內部能量引起的地質作用。它一般起源和發生於地球內部,但常常可以影響到地球的表層,如可以表現為火山作用、構造運動及地震等。
【什麼是外動力地質作用? 】
外動力地質作用是指大氣、水和生物在太陽能、重力能的影響下產生的動力對地球表層所進行的各種作用統稱為外動力地質作用。
【地質作用】
作用於地球的自然力使地球的物質組成、內部結構和地表形態發生變化的作用。引起地質作用的自然力叫地質營力。地質作用可分為物理作用、化學作用和生物作用。它們既發生於地表,也發生於地球內部。有的強烈急促,如地震;有的微弱緩慢,如風化作用。地球的地表現狀是地質作用對地球表面長期改造的結果。
Ⅳ 如何以地質學的角度解釋「滄海桑田」
原意是指海洋會變為陸地,陸地會變為海洋
從海洋的演化方面來說。近代最流行的是海洋擴張學說(一兩句話說不太清楚,簡單介紹一下)。海洋最初是內陸板塊的深大裂谷(例如現在的東非大裂谷,這叫胚胎期);隨著這個裂谷不斷發育,越來越寬,形成狹窄海洋(例如現在的紅海亞丁灣,這叫幼年期);當最初裂谷的地方漸漸發育成大洋中脊,就進入所謂的壯年期(例如大西洋);當大洋拉張到一定程度,開始收縮,大洋就到了衰老期(比如太平洋);大洋進一步收縮,進入終結期(比如地中海);最後大洋漸漸縫合,形成年輕的山脈,這就是殘痕期(比如喜馬拉雅山脈,雅魯藏布江就是大洋中脊的遺跡)。這是用海洋擴張說來解釋的「滄海桑田」!
還有冰期、間冰期也可以來解釋「滄海桑田」。當處於冰期時,氣溫寒冷,地球上的很多水變成冰聚集在地球兩極或者高山,形成冰川,海洋的海平面降低,海洋中原本水比較淺的地方變成陸地;間冰期(兩個冰期之間)時,氣溫升高,很多冰川融化,變成水後匯入海洋,海平面升高,原本海岸線向大陸推移,很多陸地變成海洋。
就河流來說,中下遊河道不停地擺動(呵呵,不要被「不停地」嚇到了,因為在地質上的時間,一般都是用「百萬年」來計量的),形成肥沃的沖積平原,沖積平原的幾乎每一寸地方,在不同的時間里,甚至都不止一兩次有河流曾經流過,這是不是叫「滄河桑田」?
Ⅵ 山是怎麼形成的
形成原因有三大類:
1、由地殼構造運動所形成的山稱為構造山。因為地殼運動,造成地表岩層大面積的褶皺而形成褶皺山或因地殼斷裂上升,形成的斷塊山等都屬於構造山。例如亞洲的喜馬拉雅山脈、太行山,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脈,就是地殼板塊運動、擠壓形成的。
2、原為高原或構造山,後來受到流水、風力等外力長期侵蝕分割而形成的山地,叫做侵蝕山。水流將山體侵蝕成空洞,空洞塌陷後,被水流沖刷成山谷,於是形成了一道道山脈。
3、由某些物質在地表堆積而成的山叫堆積山。這種山形狀很對稱,而且一般都孤立地矗立在低平地區之上。例如各地的火山就是最常見的堆積山。
(6)地質作用怎麼解釋擴展閱讀
世界著名山脈:
1、安第斯山脈其東西寬的平均是241 公里,最寬處在阿里卡(Arica)至聖他克盧斯(Santa Cruz)之間,寬約750公里。山脈平均海拔3660米,其中有許多高峰終年積雪,海拔超過6000米。長約7500公里,是喜瑪拉雅山脈的三倍,也是陸地上最長的山脈,相對於海底及地球最長的山脈中洋脊(長約8000公里)。
2、阿爾卑斯山一座位於歐洲的著名山脈,它覆蓋了義大利北部邊界,法國東南部,瑞士,列支敦斯登,奧地利,德國南部及斯洛維尼亞。它可以被細分為三個部分:從地中海到勃朗峰的西阿爾卑斯山。
從奧斯特谷(義大利西北部一自治區)到布勒內山口(奧地利和義大利交界處)的中阿爾卑斯山,從布勒內山口到斯洛維尼亞的東阿爾卑斯山。阿爾卑斯山共有128座海拔超過4000米的山峰,其中最高峰勃朗峰海拔4808米,位於法國和義大利的交界處。山脈呈弧形,長1200公里,平均海拔約3000米。
3、大分水嶺澳大利亞東部主要山脈。北起約克角半島,南至維多利亞州,與海岸線大致平行,長約3000公里,寬約200至300公里,最高峰科修斯科山為澳洲大陸最高點,海拔2230米。該嶺是印度洋和太平洋水系的分水嶺,故而得名。
4、昆侖山脈西起帕米爾高原東部,東到柴達木河上游谷地,於東經97°-99°處與巴顏喀拉山脈和阿尼瑪卿山(積石山)相接,北鄰塔里木盆地與柴達木盆地。
山脈全長2500餘公里,寬130-200 公里,平均海拔5500-6000米,西窄東寬,總面積達50多萬平方公里。一般認為最高峰是常被稱為「昆侖山」的慕士山(海拔7282米),位於新疆自治區和田南面,但實際公格爾山(7719米)最高。
Ⅶ 名詞解釋,什麼是岩溶
岩溶指可來溶性岩石,自特別是碳酸鹽類岩石(如石灰岩、石膏等),受含有二氧化碳的流水溶蝕,有時並加以沉積作用而形成的地貌。往往呈奇特形狀,有洞穴、石芽、石溝、石林、溶洞、地下河也有峭壁。此種地貌地區,往往奇峰林立。
Ⅷ 從地質作用過程解釋瀝青胡的成因
地質災害: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為活動引發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的山體崩塌、滑坡專、泥石流、地面塌陷屬、地裂縫、地面沉降等與地質作用有關的災害。
崩塌:是指地質體在重力作用下,從高陡坡突然加速崩落(跳躍)。具有明顯的拉斷和傾覆現象。
滑坡:是指地質體沿地質弱面向下滑動的重力破壞。滑坡通常具有雙重含義,可指一種重力地質作用的過程,也可指一種重力地質作用的結果。
泥石流:是指由於降水(暴雨、冰川、積雪融化水)在溝谷或山坡上產生的一種攜帶大量泥砂、石塊和巨礫等固體物質的特殊洪流。其匯水、匯砂過程十分復雜,是各種自然和(或)人為因素綜合作用的產物。
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體在自然或人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並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種地質現象。
地裂縫:是地表岩層、土體在自然因素(地殼活動、水的作用等)或人為因素(抽水、灌溉、開挖等)作用下,產生開裂,並在地面形成一定長度和寬度的裂縫的一種宏觀地表破壞現象。
地面沉降:是在人類工程經濟活動影響下,由於地下鬆散地層固結壓縮,導致地殼表面標高降低的一種局部的下降運動(或工程地質現象)。
Ⅸ 誰能更我解釋一下工程地質學
工程地質學是研究與人類工程建築等活動有關的地質問題的學科。地質學的一個分支。
工程地質學的研究目的在於: 查明建設地區或建築場地的工程地質條件,分析、預測和評價可能存在和發生的工程地質問題及其對建築物和地質環境的影響和危害,提出防治不良地質現象的措施,為保證工程建設的合理規劃以及建築物的正確設計、順利施工和正常使用,提供可靠的地質科學依據。
工程地質學的研究內容:
可概括為4個方面:
①研究建設地區和建築場地中岩體、土體的空間分布規律和工程地質性質,控制這些性質的岩石和土的成分和結構,以及在自然條件和工程作用下這些性質的變化趨向;
②分析和預測建設地區和建築場地范圍內在自然條件下和工程建築活動中發生和可能發生的各種地質作用和工程地質問題,例如:地震、滑坡、泥石流,以及誘發地震、地基沉陷、人工邊坡和地下洞室圍岩的變形和破壞、開采地下水引起的大面積地面沉降、地下采礦引起的地表塌陷,及其發生的條件、過程、規模和機制,評價它們對工程建設和地質環境造成的危害程度。
③研究防治不良地質作用的有效措施。
④研究工程地質條件的區域分布特徵和規律,預測其在自然條件下和工程建設活動中的變化和可能發生的地質作用,評價其對工程建設的適宜性。
由於各類工程建築物的結構和作用及其所在空間范圍內的環境不同,因而可能發生和必須研究的地質作用和工程地質問題往往各有側重。據此,工程地質學又常分為水利水電工程地質學、道路工程地質學、采礦工程地質學、海港和海洋工程地質學、城市工程地質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