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屬於地質環境條件復雜程度的什麼區
A. 鄭州市河南省地質博物館內博物的介紹!
河南省地質博物館是一座以社會公眾為主體,青少年和資源環境相關業務人員為側重點,兼顧科學研究人員需求的科普型自然類博物館。她是一個具有現代化、高科技、獨具河南特色的全國省級一流的地質專業博物館;是河南省資源、環境、省情展示交流的「窗口」,珍稀地質礦產標本收藏、研究中心;國土資源知識普及與青少年科學文化素質教育基地,大眾游覽勝地;是集科研、科普、休閑、娛樂、賞石於一體的理想去處。
館內設有地球廳、恐龍廳、生物演化廳、古象廳、礦產資源廳、地質環境廳、礦物廳、4D動感影院(多功能廳)和地震海嘯感受劇場;館外有礦石林、科普廣場,恐龍雕塑等。館內收藏了省內外地質礦產、古生物、礦物標本5萬多件。
地球廳 :地球廳向大家介紹奧妙無垠的宇宙和地球的有關知識。包括太陽系的八大行星,地球的形成、演化和圈層結構;了解、認識地質作用形成的各種各樣的岩石;親手操控古大陸的聚合、分裂與漂移;在地震劇場感受地震帶來的震撼和災境;了解風化、喀斯特地貌和冰川作用對人類的影響;體會黃河、黃土和黃河文化。
恐龍廳:在此展廳大家可一睹中生代陸地霸主恐龍、海洋霸主魚龍、空中霸主翼龍的風采。這里展示了出自河南的世界最大的一窩恐龍蛋化石,亞洲體腔最大、最重的恐龍,世界上最小的竊蛋龍,中國唯一的結節龍,十餘件珍貴的長羽毛恐龍,恐龍足跡等珍貴標本。還設有《與恐龍賽跑》、《與恐龍比體重》、《 恐龍拼圖》、《恐龍下蛋》、《恐龍蓋章留念》等寓教於樂、供大家參與的互動項目。
生命演化廳:地球上的生命從無到有,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是在螺旋式發展進化之中,而生命胞核的DNA又呈現雙螺旋結構。生命演化廳展示創意就依此而來。
古象廳:象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動物,也是現代陸地上最大的脊椎動物。雖然現在大象不多見,但在遙遠的古代,它們遍布於世界各地,黃河流域曾經是大象的王國。河南已發現古象化石產地100多處,有10多個種屬,分布在14個地市。
礦產資源廳:凡是能被人類利用的天然的岩石礦物,不管是固態、液態或者氣態,都是礦產。礦產分為能源、金屬、非金屬和水氣礦產四大類。該廳主要展示介紹河南的主要礦產資源和礦業經濟概況。設有吸鐵砂、找寶石、比體重、觀看各種各樣媒體等互動項目。
礦物廳:礦物是大自然恩賜給人類的瑰寶,經過億萬年的孕育、演變,形成了千姿百態、五光十色的靚麗群體,對人類的生活有著廣泛的影響。人們的生活幾乎每天都離不開礦物。該廳展示了數百種精美絕倫的礦物晶體、寶石標本。
地質環境廳:該廳展出面積雖然僅有350 m2,但遊客仍能從這里領略到中原大地16.7 萬km2 內豐富的地質遺跡資源,了解地質環境對人類生存與健康、社會發展、文明進步的影響,認識進步的影響,認識地質災害與群防群治,從而學會與大自然、地質環境的和諧共處。
展廳內循環播放有針對河南地域特色原創的《地質河南》、《礦業河南》、《走進河南地質公園》、《西峽恐龍蛋富集之謎》、《太行山隆起》等16部三維動畫影視、幻想;《大陸漂移》、《地質環境與人類居住》、《地球的生物進化》、《恐龍世界》等18部多媒體查詢系統,科學內容通俗易懂、引人入勝。還設有《有獎知識問答》、《河南地質遺跡搜尋》、《尋找寶藏》、《與恐龍賽跑》、《與恐龍比體重》、《恐龍拼圖》等寓教於樂、供大家參與的互動項目,以及喀斯特地貌、冰川、碧水丹霞、溶洞、露天采場、金礦采銅等30餘處模擬度很高的景觀模型。
B. 鄭州的地理環境,歷史文化,風土人情方面有什麼特色
一、地理環境:
地勢為西南高、東北低,呈階梯狀下降;鄭州市共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6項,傳承人4人;鄭州市區方言內部略有差異,大致可分為新老兩派。
鄭州市位於秦嶺東段余脈、中國第二級地貌台階與第三級地貌台階的交接過渡地帶。
總的地勢為西南高、東北低,呈階梯狀下降,由西部、西南部構造侵蝕中低山,逐漸下降過渡為構造剝蝕丘陵、黃土丘陵、傾斜(崗)平原和沖積平原,形成較為完整的地貌序列。
二、歷史文化:
鄭州市共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6項,傳承人4人;省級非遺59項,傳承人26人;市級非遺185項,傳承人149人。
已公布五批市級項目,三批市級傳承人。其中,少林功夫、新鄭黃帝故里拜祖大典、超化吹歌、鞏義小相獅舞為優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三、風土人情:
鄭州方言屬於中原官話鄭開片,是居住在市區的大多數人中通行的地方話。鄭州市區方言內部略有差異,大致可分為新老兩派。
老派分尖團,口語中兒化音、u化音較多,新派不分尖團,兒化音向北京音靠攏,u化音明顯減少。
(2)鄭州屬於地質環境條件復雜程度的什麼區擴展閱讀
鄭州市地處黃河中下游和伏牛山脈東北翼向黃淮平原過渡的交接地帶,西部高,東部低,中部高,東北低或東南低;屬北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
截至2018年,鄭州下轄6個市轄區、1個縣,代管5個縣級市,總面積7446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830.97平方公里,總人口1013.6萬人,完成生產總值10143.3億元。
鄭州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八大古都之一、國家六個大遺址片區之一。鄭州歷史上曾五次為都,為中華人文始祖軒轅黃帝的故里,擁有不可移動文物近萬處,其中世界文化遺產2處,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4處80項。
2016年12月,國家發改委批復鄭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2017年1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鄭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指導意見」指出鄭州要發揮區位優勢,打造交通和物流中樞,彰顯人文特色,建設國際化現代都市。
C. 鄭州地區的地質及水文環境條件,請教大家一下,謝謝。
鄭州地區位於華北地層區的西南部,其西部基岩出露區屬豫西地層分區的嵩內箕小區;東部第四容系覆蓋區屬華北平原分區的開封小區,區內地層出露比較齊全。在地殼發展的五個大的歷史時期所形成的地層單元,包括太古界、元古界、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都有出露,地質結構復雜,類型多樣,結構區域性差異顯著,橫跨我國二、三級階地。
鄭州市區多年平均降水量629.7mm,降水量年內分配不均,降水最少的是1月份,為5~9mm,最多的是7月份,一般140~160mm。夏季由於強盛的季風控制,高溫、高濕雨量集中,降水量為290~390mm,佔全年總雨量的45~60%,而冬季受乾冷的大陸性氣團控制,空氣乾燥,雨雪稀少,降水量只有20~33mm,佔全年降水量的3~5%。春季降雨很少,有時秋季會出現連陰雨。降水量不僅年內分布不均,年際變化也較大,降水量最多的是1964年,高達1041mm,最少的年份是1986年,降水量為385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