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黃山地質有哪些

黃山地質有哪些

發布時間: 2021-01-19 07:44:34

⑴ 黃山從地質構造上來看屬於: A.背斜 B.向斜 C.褶皺山 D.斷塊

D
黃山從地質構造上來看是由於斷裂上升形成的山脈。

⑵ 黃山是怎麼形成的

從距今約8億年的震旦紀開始,海水繞過晉寧運動中形成的江南古陸,從東南方向進入黃山地區,黃山一帶被淹沒在海水之下。
在距今6億年的寒武紀和奧陶紀,地殼處於引張的高潮時期,導致了海平面的最大上升,在長達1.6億年的時期里,黃山地區基本穩定,但仍是一片汪洋。
到距今約4.05億年的志留紀末期,地殼活動加劇,晚加里東運動使黃山地區上升而成為陸地,海水 全部退去,這是黃山地區在地質歷史上首次露出海面。在經歷了5000萬年的相對穩定後,到了石炭紀,柳江運動又引海水卷土重來,黃山地區又重新沉入海平面以下。地質專家曾在黃山腳下譚家橋等地發現三葉蟲化石,證明黃山地區4億年前確為海洋。
在距今2億年前的三疊紀末期,劃時代的印支運動使地殼隆起而成為陸地,海水退出安徽境內,最終結束了黃山地區漫長的海侵歷史和海相沉積,從而進入了陸相地史發展的新階段。進入侏羅紀以後,影響遍及我國的燕山運動,以強烈頻繁的活動,不斷地改造、雕塑著黃山地殼的地貌。黃山世界地質公園北部的太平花崗閃長岩體,就是晚侏羅紀岩漿侵入的產物。到早白堊紀時,晚燕山運動又一次震撼江南大地,深藏於地殼下部炙熱的岩漿,沿著印支運動時形成的褶皺帶,從黃山這塊比較薄弱和斷裂發育的地殼內乘虛上升,侵入到距地表約數千米的古老地層中。隨著溫度和壓力的改變,這些岩漿由邊部向中央慢慢地冷卻凝結而成黃山花崗岩體的胚胎,這便是距今約1.25億年時期形成的「地下黃山」。在黃山花崗岩體侵入地殼形成之際,也就是黃山山體雛形孕育鑄就之時,在經歷了一次次的脈動上侵定位和結晶固結之後,黃山岩體的雛形終於形成。黃山岩體,是同源岩漿在地球漲縮中,多次脈動侵入形成的復式花崗岩。早期和主體期侵入的岩體,分布在邊緣和外圍,顆粒較粗;補充期和末期侵入的岩體,分布在內圈和中央,顆粒較細。黃山岩體呈中高外低明顯的套疊式分布特徵。
在深部地殼不斷被熔成岩漿,並被擠壓而向中央上侵的過程中,黃山山體也被自行拔高,但此時的黃山花崗岩體仍然埋藏在地下,上面還覆蓋著數千米的沉積蓋層。在經歷了多次的間歇抬升之後,覆蓋在岩體上的巨厚蓋層不斷地被風化剝蝕。到了距今五六千萬年前的第三紀喜瑪拉雅運動早期,這些沉積蓋層隨著山體的抬升而逐漸被剝蝕殆盡,黃山終於露出了地表,形成了蓮花峰、光明頂和天都峰等花崗岩山峰,但當時尚無今日如此巍峨偉麗的風姿。在第三紀和第四紀期間,喜瑪拉雅運動使地殼普遍抬升,隆起擴大,黃山也相應不斷升起,同時經受剝蝕,逐漸形成了高逾千米、翹首雲天的花崗岩峰林。
在第四紀時期,黃山曾先後發生了三次冰期,冰川的搬運、刨蝕和侵蝕作用,在花崗岩體上留下了很多冰川遺跡,形成了遍布黃山的冰川地貌景觀。再加上出露地表以後,受到大自然千百萬年的天然雕鑿,終於形成了今天這樣氣勢磅礴、雄偉壯麗的自然奇觀。

⑶ 中國自然旅遊資源一般分為哪幾種類型試述我國主要地質地貌旅遊資源的類型,以黃山為例,分別介紹黃山「

中國自然旅遊資源一般分為 地質地貌景觀 氣象氣候景觀 水文地理景觀 生物景觀 類型 我國主要地質地貌旅遊資源的類型:丹霞地貌.風沙地貌.花崗岩地貌.火山地貌,黃山風景區自然景觀秀麗,奇松(生物景觀)、怪石(地質地貌景觀)、雲海(氣象氣候景觀)、溫泉(水文地理景觀)素稱黃山「四絕」 黃山松不像一般的松樹那樣生長在泥土裡,而是靠著分泌一種酸性物質依山勢和風向紮根在高山峭壁夾縫中。它們不怕嚴寒,四季常青,形態有立有卧,有俯有仰,千姿百態,讓人眼花繚亂。玉屏樓上舉世聞名的迎客松,獨伸一枝的送客松,始信峰上霸氣十足的黑虎松,天都峰上探詢雲海的探海松——黃山之松不僅獨立生長,也有成林的樹木。當山風吹過,就像排浪拍岸的潮汐,蔚為壯觀。
黃山怪石,以奇取勝,以多著稱。已被命名的怪石有120多處。其形態可謂千奇百怪,令人叫絕。似人似物,似鳥似獸,情態各異,形象逼真。黃山怪石從不同的位置,在不同的天氣觀看情趣迥異,可謂「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其分布可謂遍及峰壑巔坡,或兀立峰頂或戲逗坡緣,或與松結伴,構成一幅幅天然山石畫卷 。 自古黃山雲成海,黃山是雲霧之鄉,以峰為體,以雲為衣,其瑰麗壯觀的「雲海」以美、勝、奇、幻享譽古今,一年四季皆可觀、尤以冬季景最佳。依雲海分布方位,全山有東海、南海、西海、北海和天海;而登蓮花峰、天都峰、光明頂則可盡收諸海於眼底,領略「海到盡頭天是岸,山登絕頂我為峰」之境地。 黃山「四絕」之一的溫泉(古稱湯泉),源出海拔850米的紫雲峰下,水質以含重炭酸為主,可飲可浴。傳說我們的祖先軒轅皇帝就是在此沐浴七七四十九日得返老還童,羽化飛升的,故又被譽之為「靈泉」。黃山有36源、24溪、20深潭、17幽泉、3飛瀑、2湖、1池。

⑷ 黃山的地質形成是什麼

黃山經歷了漫長的造山運動和地殼抬升,以及冰川和自然風化作用,才形成其專特有的峰林結構屬。黃山群峰林立,七十二峰素有「三十六大峰,三十六小峰」之稱,主峰蓮花峰海拔高達1864.8米,與平曠的光明頂、險峻的天都峰(天都峰海拔1810米,與光明頂、蓮花峰並稱三大黃山主峰,為36大峰之一)一起,雄踞在景區中心,周圍還有77座千米以上的山峰,群峰疊翠,有機地組合成一幅有節奏旋律的、波瀾壯闊、氣勢磅礴、令人嘆為觀止的立體畫面。

黃山山體主要由燕山期花崗岩構成,垂直節理發育,侵蝕切割強烈,斷裂和裂隙縱橫交錯,長期受水溶蝕,形成瑰麗多姿的花崗岩洞穴與孔道,使之重嶺峽谷,關口處處,全山有嶺30處、岩22處、洞7處、關2處。前山岩體節理稀疏,岩石多球狀風化,山體渾厚壯觀;後山岩體節理密集,多是垂直狀風化,山體峻峭,形成了「前山雄偉,後山秀麗」的地貌特徵。

在第四紀時期,黃山曾先後發生了三次冰期,冰川的搬運、刨蝕和侵蝕作用,在花崗岩體上留下了很多冰川遺跡,形成了遍布黃山的冰川地貌景觀。再加上出露地表以後,受到大自然千百萬年的天然雕琢,終於形成了今天這樣氣勢磅礴、雄偉壯麗的自然奇觀。

⑸ 黃山形成經歷了一個漫長的地質歷史時期,黃山花崗岩體主要包括______ 和______兩部分

黃山的主體部分為花崗岩類所組成,僅在逍遙溪斷裂以南,為晚元古代沉內積生成的砂岩、容石英砂岩、火山岩、變質火山岩;前山稱黃山岩體,芙蓉嶺以北,為太平岩體。太平岩體與黃山岩體成南北向橢圓形展布,但二者地貌截然不同。太平岩體為丘陵低崗,土壤復蓋;黃山岩體峻峭突兀,蔚為壯觀。

黃山花崗岩體主要包括黃山岩體 太平岩體兩部分

⑹ 黃山市地質隊在哪

332地質隊建於1959年9月,現有職工800餘人,擁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300餘人,其中高、中內級職稱200餘人。持有甲級資容質:區域地質調查;固體礦產勘查;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地質災害治理工程勘查、設計、施工。乙級資質有: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調查;地球物理勘查;地質鑽(坑)探;地質實驗測試(岩礦鑒定、岩礦測試);測繪;工程勘察。丙級資質有:液體礦產勘查;地球化學勘查;地質災害治理工程監理等,屬綜合型的地質勘查單位。

⑺ 1.從地質構造上來說黃山屬於

1、好像是 凹陷褶斷帶 ,因此個人感覺 選擇 D
2、黃山的確實 是 花崗岩地貌 A
3. C 歐洲 ,他們發展旅遊業比較早,所以也就是發達

⑻ 求黃山地質資料

從距今約8億年的震旦紀開始,海水繞過晉寧運動中形成的江南古陸,從東南方向進入黃山地區,黃山一帶被淹沒在海水之下。
在距今6億年的寒武紀和奧陶紀,地殼處於引張的高潮時期,導致了海平面的最大上升,在長達1.6億年的時期里,黃山地區基本穩定,但仍是一片汪洋。
到距今約4.05億年的志留紀末期,地殼活動加劇,晚加里東運動使黃山地區上升而成為陸地,海水 全部退去,這是黃山地區在地質歷史上首次露出海面。在經歷了5000萬年的相對穩定後,到了石炭紀,柳江運動又引海水卷土重來,黃山地區又重新沉入海平面以下。地質專家曾在黃山腳下譚家橋等地發現三葉蟲化石,證明黃山地區4億年前確為海洋。
在距今2億年前的三疊紀末期,劃時代的印支運動使地殼隆起而成為陸地,海水退出安徽境內,最終結束了黃山地區漫長的海侵歷史和海相沉積,從而進入了陸相地史發展的新階段。進入侏羅紀以後,影響遍及我國的燕山運動,以強烈頻繁的活動,不斷地改造、雕塑著黃山地殼的地貌。黃山世界地質公園北部的太平花崗閃長岩體,就是晚侏羅紀岩漿侵入的產物。到早白堊紀時,晚燕山運動又一次震撼江南大地,深藏於地殼下部炙熱的岩漿,沿著印支運動時形成的褶皺帶,從黃山這塊比較薄弱和斷裂發育的地殼內乘虛上升,侵入到距地表約數千米的古老地層中。隨著溫度和壓力的改變,這些岩漿由邊部向中央慢慢地冷卻凝結而成黃山花崗岩體的胚胎,這便是距今約1.25億年時期形成的「地下黃山」。在黃山花崗岩體侵入地殼形成之際,也就是黃山山體雛形孕育鑄就之時,在經歷了一次次的脈動上侵定位和結晶固結之後,黃山岩體的雛形終於形成。黃山岩體,是同源岩漿在地球漲縮中,多次脈動侵入形成的復式花崗岩。早期和主體期侵入的岩體,分布在邊緣和外圍,顆粒較粗;補充期和末期侵入的岩體,分布在內圈和中央,顆粒較細。黃山岩體呈中高外低明顯的套疊式分布特徵。
在深部地殼不斷被熔成岩漿,並被擠壓而向中央上侵的過程中,黃山山體也被自行拔高,但此時的黃山花崗岩體仍然埋藏在地下,上面還覆蓋著數千米的沉積蓋層。在經歷了多次的間歇抬升之後,覆蓋在岩體上的巨厚蓋層不斷地被風化剝蝕。到了距今五六千萬年前的第三紀喜瑪拉雅運動早期,這些沉積蓋層隨著山體的抬升而逐漸被剝蝕殆盡,黃山終於露出了地表,形成了蓮花峰、光明頂和天都峰等花崗岩山峰,但當時尚無今日如此巍峨偉麗的風姿。在第三紀和第四紀期間,喜瑪拉雅運動使地殼普遍抬升,隆起擴大,黃山也相應不斷升起,同時經受剝蝕,逐漸形成了高逾千米、翹首雲天的花崗岩峰林。
在第四紀時期,黃山曾先後發生了三次冰期,冰川的搬運、刨蝕和侵蝕作用,在花崗岩體上留下了很多冰川遺跡,形成了遍布黃山的冰川地貌景觀。再加上出露地表以後,受到大自然千百萬年的天然雕鑿,終於形成了今天這樣氣勢磅礴、雄偉壯麗的自然奇觀。
【地質地貌】
黃山經歷了漫長的造山運動和地殼抬升,以及冰川的洗禮和自然風化作用,才形成其特有的峰林結構。黃山群峰林立,素有「三十六大峰,三十六小峰」之稱,主峰蓮花峰海拔高達1864米,與平曠的光明頂、險峻的天都峰一起,雄居在景區中心,周圍還有77座千米以上的山峰,群峰疊翠,有機地組合成一幅有節奏旋律的、波瀾壯闊、氣勢磅橫的立體畫面。

黃山山體主要由燕山期花崗岩構成,垂直節理發育,侵蝕切割強烈,斷裂和裂隙縱橫交錯,長期受水溶蝕,形成瑰麗多姿的花崗岩洞穴與孔道,使之重嶺峽谷,關口處處,全山有嶺3o處、岩22處、 7處、關2處。前山岩體節理稀疏,岩石多球狀風化,山體渾厚壯觀;後山岩體節理密集,多是垂直狀風化,山體峻峭,形成了「前山雄偉,後山秀麗」的地貌特徵。

黃山有豐富的第四紀冰川遺跡,主要分布在前山的東南部,典型的冰川地貌有:苦竹溪、逍遙溪為冰川移動創蝕而成的「u」形谷;眉毛峰、鯽魚背等處是兩條「v」形谷和刨蝕蝕殘留的刀脊;天都峰頂是三面冰斗刨蝕遺留下來的角峰;百丈泉、人字瀑為冰川穀和冰川支谷相匯成的冰川懸谷;逍遙溪到湯口、烏泥關、黃獅壋等河床階地中,分布著冰川搬運堆積的冰磧石;傳為軒轅黃帝煉丹用的「丹井」、「葯臼」,也是由冰川作用形成的冰臼。

⑼ 黃山的地質構造

黃山是世界著名風景名山地質旅遊景觀類型多樣,其形成以地質構造為基礎.第四回紀冰期時黃山為季風型冰緣答環境,寒凍風化作用強烈在流水、風力、生物等外營力作用下 , 形成了山峰林立,怪石嶙峋 千變萬化的地貌旅遊資源,以花崗岩山嶽旅遊地貌景觀為特色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