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蒙山國家地質公園怎麼去
㈠ 烏蒙山在哪裡
烏蒙山位於貴州高原西北部和滇東高原北部。
烏蒙山屬於雲貴高原的主內要山脈,走容向為東北 - 西南。 烏門山始於雲南和貴州的交界處,南至雲南省昆明市,全長250公里。 烏蒙山主峰位於貴州六盤水與赫章縣交界處,海拔2900米,是貴州最高峰。
烏蒙山區常有坦盪的夷平面和寬闊的盆地、湖泊(俗稱海子)散布其間,威寧盆地是烏蒙山區最大的盆地,草海是烏蒙山區著名的湖泊。
(1)烏蒙山國家地質公園怎麼去擴展閱讀
烏蒙山國家地質公園
位於貴州省六盤水市,地處少數民族聚居的「滇、黔、川、桂」四省結合部,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六盤水烏蒙山國家地質公園總面積達近400平方公里,主要包括北盤江峽谷和碧雲洞溶洞群兩個園區及韭菜坪、金盆天生橋、阿勒河、盤縣三疊紀古生物化石群落、盤縣大洞古人類遺址等5個特色景區。
地勢西高東低,北高南低,中部因北盤江的強烈切割侵蝕,起伏劇烈。海拔在1400至1900米之間。區內的喀斯特地質地貌遺跡、山原地貌、構造遺跡、古生物化石與古人類遺址構成了園區極具特色的景觀。特別是不同時期不同地質地貌條件下形成並發育的喀斯特地質現象,是世界典型的高原喀斯特地貌區。
㈡ 烏蒙山國家地質公園公交車站
公交線路:6路,全程約3.3公里
1、從火車站步行約490米,到達六盤水火車站
2、乘坐6路,經過3站, 到達鍾山區五小站
3、步行約470米,到達烏蒙山國家地質公園
㈢ 烏蒙山國家地質公園的人文景觀
烏蒙山國家地質公園境內聚居著苗、布依、彝等少數民族,民族風情濃郁,民
族文化豐富多彩,夜郎文化、紅色文化、古城文化歷史悠久。 位於盤縣老城的紅二、六軍團盤縣會議會址,曾系中國工農紅軍二、六軍團指揮部駐地。原為國民革命軍1928年修建的武營,俗稱九間樓。1936年3月底,軍團領導人在此舉行了盤 縣會議,決定渡過金沙江,北上抗日。1982年確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夜郎文化
夜郎文化:六枝毛口鄉夜郎古邑:位於城西南70公里處,多年來在民間流傳著其地為「古夜郎國都邑」的傳說。從這里發掘的古建築大青磚,古驛道,譯文碑以及古代京城建築的痕跡,加之當地三十六那,七十二嘎古怪的地名,還有離地百餘米的懸崖絕壁上洞中三座古墓等等,使眾說紛紜的古夜郎都邑初見端倪。「夜郎文化」在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即己提出,它是貴州歷史文化的一個重要環節,是當代貴州文化的重要基因或源頭,它是夜郎時期的各民族及其爾後居住在夜郎故地上的各民族共同創造的,也是夜郎與周邊各地區相互影響的結果。夜郎的許多習俗如生殖崇拜、祖先崇拜、鬼靈崇拜及夜郎人的居室建築形式等,都一直影響到今天人們的生活。如巢居、山處、「干欄」這種居室建築形式,對布依、侗、水等族人的民居建築特色的形成都產生了重要的作用。
在貴州,「隨處見夜郎」早已是人們的共識,但其城堡或政治中心卻一 直在找尋,而且在爭議,牽涉到安順、鎮寧、六枝、安龍、黃平、興仁、赫章等地,這些地方本身就山清水秀、風景如畫,眾多的夜郎古跡,更使得外業的人們對此充滿探奇心理,以圖尋找失落的文明,看來,隨著探尋的隊伍的不斷壯大以及歷史資料、歷史文物的不斷豐富,夜郎的真實面目也許會逐漸清晰,但探索內涵豐富的夜郎文化與我們的民族心態、現代化建設等又是永恆的課題,在這個意義上,它還將是一個謎。
盤縣古城 北盤江峽谷園區以北盤江峽谷為主體,包括六盤水市南水城峰林景區,北盤江
峽谷景區、發耳三個屯旋卷構造台地景區、坡上牧場(玄武岩方山地)景區、六車河峽谷景區、格所河峽谷景區及白雨豎井、花嘎天坑等景點組成。園區入口設在水城公路進入園區的位置,園區范圍北端地理坐標東經104°45′,北緯26°37′;南端東經104°52′,北緯26°05′;西端東經104°37′,緯26°11′;東端東經105°0′,北緯16°08′。園區面積約300平方公里。位於貴州省貞豐縣,秦漢時期屬古夜郎國的領地,北盤江就是司馬遷《史記》中所說的「牂牁江」,而古夜郎國的都城就在牂牁江上游地區,正如班固《漢書》中所雲:「夜郎者,臨牂牁江也。江寬百步可行船。」
北盤江流經貞豐縣的7個鄉鎮,在境內形成了一條94公里長的大峽谷,為貴州的峽谷之最。這條峽谷集峰林、溶洞、怪石、瀑布、伏流、花灘、旋塘和原始森林植被於一體,既有長江三峽的秀麗險峻,也有美國科羅拉多大峽谷的雄奇壯美。在這一段峽谷中,還縈繞著遠古壁畫、古城遺址等夜郎文化之迷,以及鐵索橋、摩崖石刻、古驛道等人文景觀。可以說,北盤江大峽谷是貴州西部旅遊線上的一個新的亮點。也是「迂迴曲折的畫廊」和「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的再現。特別是關興高等級公路上的北盤江特大橋,橋長486米,大橋高388米,是亞洲同類橋中的第一高橋。給人再現一種「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的感覺,從大橋上俯瞰深隧幽長的大峽谷,給人一種「天溝地縫」的感覺。近千米高、幾公里長的斧削絕壁猶如波瀾壯闊、氣勢磅礴的巨幅長廊壁畫。
特別是在霧氣朦朧、煙雲繚繞的時候,給人更是一種仙境般的感覺。 烏蒙山國家地質公園
北盤江大峽谷中段,者相鎮與北盤江鎮之間的一處峭壁上,矗立著一尊看上去很憂傷的石頭,形如一位少女,附近的村民都叫它「悔恨石」。相傳在很久很久以前,北盤江邊住著一對相依為命的布依族兄妹。由於父母早逝,兄妹倆從小就自食其力,風里來來雨里去,在北盤江上以打魚為生。每次打魚歸來,兄妹倆的分工總是溫馨而默契:哥哥剖魚掌勺,妹妹添柴燒火。鮮美的魚肉魚湯盛上桌,哥哥總是搶著把魚頭都夾到自己的碗里,然後就「吧嗒,吧嗒」地啃嚼起來。瞧那狼吞虎咽的吃相,妹妹看在眼裡,心頭不禁嘀咕起來:哥哥怎麼這樣自私啊!妹妹想,有朝一日,自己能好好啃幾頓魚頭多好!又到了一個風急浪高的打魚天。兄妹倆劃著竹筏,照常到江上打魚。哥哥站在竹筏前端專注打魚,突然竹筏一晃,哥哥跌進了水流湍急的江中,掙扎幾下便不見了蹤影。愛啃魚頭的哥哥葬身魚腹了,妹妹雖也感突然,但轉而又想,從今以後,再沒人和我爭魚頭了!妹妹回家很快煮好魚,迫不及待地給自己盛上一大碗魚頭!啃著,啃著,越啃妹妹的心頭越不是滋味:這魚頭全是堅硬的骨頭,沒肉也沒味喲!沒等把碗里的魚頭啃完,妹妹已經是淚流滿面。悔恨交加的妹妹,一口氣跑到江邊,要追回她善良好心的哥哥,卻只看到洶洶南流的江水。麻木的妹妹坐在江邊,年深月久,變成了一尊憂傷的化石,這就是人們今天看到的「悔恨石」。 孔明
北盤江大峽谷魯容鄉政府所在地附近,安龍至鎮寧壩草公路旁邊,有一座 年深月久和名聲遠播的土堆,土堆周身長滿茂盛的雜草,當地人叫它「孔明墳孔明在中國歷史上是家喻戶曉的人物,三國時期的蜀國丞相諸葛亮。關於孔明墳的來歷,素來有好幾種版本。其中之一是說,蜀軍南征,七擒孟獲時,孔明作為首席大軍師,統帥大軍到達北盤江邊,並在現在的者相鎮安營紮寨,訓練兵勇。者相三國兵營遺址,便由此而來。者相原來叫「宰相」;者相是後來人們嫌其拗口,諧音改過來的別名。魯容鄉境內的北盤江上,傳說正是諸葛亮訓練蜀國水師的水域。傳說孔明先生生前,曾考察過北盤江一帶的風物水土,認定魯容鄉附近有一塊真龍寶地,這就是現在孔明墳的所在地孔明村。晚年諸葛,預感自己身後,蜀國的社稷江山不會久長,自己屍骨也會面臨被生前的死敵司馬懿父子毀墓暴屍的結局,因此在彌留之際特別安排,在全國各地修築72座真假墳墓,以迷惑敵人。北盤江畔魯容鄉境內的孔明墳,應該就是諸葛亮72座真假墳墓之中的一座。鞠躬盡瘁的智慧之神諸葛亮死後,北盤江兩岸的民眾為了紀念歷史上這位忠勇的謀臣,把諸葛亮屯過兵的地方叫「宰相」,在孔明訓練水兵甚至打過水仗的魯 容鄉孔明村,永久保留一座蜀國丞相的衣冠冢,人稱「孔明墳」。逢年過節,尤其是每年的清明時節,當地人家上墳祭祖,總不忘給相鄰的孔明墳培上幾鏟土,焚香燃燭,供奉祭品,掛上幾吊白紙,視同自己仙故的祖宗,這應當就是孔明墳多少年來得以完好保存而不荒廢毀損的原因所在。孔明先生若在天之靈有知,當感到欣慰。孔明墳的存在,並非無緣無故。孔明墳與貞豐境內相距不遠的者(宰)相鎮以及幾十公里外關嶺縣的關索嶺,形成三國遺跡的鎖鏈,相互印證。它們共同說明,貞豐關嶺一帶的北盤江兩岸,三國時曾經是「桃園三結義」之一關羽父子和一代名臣諸葛亮留下過足跡和戰績的地方。 馬刨井
者相鎮境內,貞豐至貴陽公路左側,有一口遠近聞名的「馬刨井」。井邊有一 株古樹,依井而生,枝繁葉茂,樹冠如傘,能籠罩井口周圍20多平方米的面積。泉水自山體的岩縫中湧出,常年清澈涼爽,流量恆穩,不因季節而有所變化。「馬刨井」相傳是三國時蜀軍大將關索率領大軍征戰到此,人困馬乏之際,乾渴難耐的戰馬以蹄刨土,意外地刨出一股甘冽甜美的山泉。蜀軍人馬喝足了水,來了精神,打了勝仗,飲水思源,便將此井命名為「馬刨井」。「馬刨井」離公路僅幾步之遙,車馬行人經此,無不下車住步,暢飲一番。近年來純凈水廠如雨後春筍,俯拾皆是;有業者早就垂涎馬刨井的水質,有意投資,但當地百姓以保護古跡為由,屢屢謝絕,這是題外話,按下不表。 懸棺
北盤江大峽谷中段,著名的「中國砂仁之鄉」連環鄉境內,有一條大田河。大田河由西而東,不僅是貞豐與冊亨兩縣的天然分界線,同時也是貞豐、冊亨和安龍三縣的界河。大田河是北盤江的支流,在它的源頭,貞豐、安龍和冊亨三縣交界的連環鄉屯上村,有一座天然溶洞,叫四方洞,也叫獅子口洞。洞內有一副遠近聞名的「懸棺」。遠遠看去,四方洞形如其名,洞口形狀四四方方,猶如刀切一般整整齊齊,也彷彿大大張開的獅子口。洞高寬各數十米,四壁陡峭。在一面洞壁的半腰位置,橫陳一副顯眼的棺材,這就是當地人熟悉的懸棺。關於四方洞的懸棺之謎,相傳懸棺的主人系冊亨坡坪的大戶劉家,至於懸棺形成的年代,則要追溯到清朝道光七年,即1827年,距今已經181年。據說劉氏老財主死了之後,孝家請道士先生擇地,花了許多銀米,費了幾番周折,終於找到離坡坪幾十公里外的四方洞。當地的百姓說,公路通車以前,從四方洞步行到坡坪趕集,要走3個多小時。按風水先生的說法,這個獅子口洞是塊真龍寶地,將死者屍骨「喂」進獅子的嘴裡,子孫萬代定要陞官發財。四方洞附近百姓對劉家這座懸棺而葬的「豪墳」不以為然,甚至有幾分反感。於是編成一首民謠譏諷它:「劉家要出官,除非巧答河水干;劉家要著袍,除非修座功德橋」。「巧答」是布依語「河流之源」的音譯。巧答河是當地人對上游大田河四方洞口段的稱謂。果然,四方洞口的溪澗上面,有一座看上去飽歷滄桑的石橋。它大概就是劉家對四方洞百姓的一種補償,抑或是一種贖罪吧。當然,劉家後代的發達與否,卻沒有人去詳細考證了。
㈣ 烏蒙山國家地質公園的自然景觀
北盤江峽谷園區以北盤江峽谷為主體,包括六盤水市南水城峰林景區,北盤江峽谷景區、發耳三個屯旋卷構造台地景區、坡上牧場(玄武岩方山地)景區、六車河峽谷景區、格所河峽谷景區及白雨豎井、花嘎天坑等景點組成。園區入口設在水城公路進入園區的位置,園區范圍北端地理坐標東經104°45′,北緯26°37′;南端東經104°52′,北緯26°05′;西端東經104°37′,緯26°11′;東端東經105°0′,北緯16°08′。園區面積約300平方公里。 山原地貌:韭菜坪:山體由石碳系灰岩組成,山頂平坦,為寬闊完好的夷平面。 其上保留有最老的石林地貌,植被茂盛,以箭竹、灌木叢為主,野生韭菜高大,葉子寬厚,可以食用,是很有價值的基因資源。八擔山樑子:由幾個頂面平坦的山峰組成,有百羊山、八擔山、銅鼓山、大老地、大岩洞等,高程均在2000米以上,最高2558米。主峰八擔山巍峨屹立於群山之中,夷平面平坦寬闊,植被為草地,已開發為牧場,是本區主要的畜牧業基地。盛產各種名貴葯材,自然環境保存較好。發耳旋轉構造山地:主要由三個四周陡峭,頂面比較平坦的台地組成,當地方言稱之為屯。三個屯成為山地中三個突起的台地,四周陡峭,只有一條小路通往台地頂面。登上台地則豁然開朗,自然環境良好,風景幽美,猶如「世外桃源」。水城天生湖景觀:蛋形湖面直徑180米,周長752米,最深處約36米。水質清澈呈監色,水中雜草叢生,四周林木茂盛。
㈤ 烏蒙山國家地質公園的地理坐標
北盤江峽谷園來區以北盤江峽谷為自主體,包括六盤水市南水城峰林景區,北盤江峽谷景區、發耳三個屯旋卷構造台地景區、坡上牧場(玄武岩方山地)景區、六車河峽谷景區、格所河峽谷景區及白雨豎井、花嘎天坑等景點組成。園區入口設在水城公路進入園區的位置,園區范圍北端地理坐標東經104°45′,北緯26°37′;南端東經104°52′,北緯26°05′;西端東經104°37′,緯26°11′;東端東經105°0′,北緯16°08′。園區面積約300平方公里。
㈥ 烏蒙山在什麼地方
2005年9月,六盤水烏蒙山國家地質公園被國土資源部正式批准設立。總面積為388平方公里的烏蒙山國家地質公園位於東經104°18′—105°43′,北緯25°19′—26°55′之間。
烏蒙山國家地質公園位於貴州省西部六盤水市,地處少數民族聚居的「滇、黔、川、桂」四省結合部,氣候宜人,交通便利。
區內的喀斯特地質地貌遺跡、山原地貌、構造遺跡、古生物化石與古人類遺址構成了園區極具特色的景觀。特別是不同時期不同地質地貌條件下形成並發育的喀斯特地質現象,是世界典型的高原喀斯特地貌區,被國內外地質學專家和學者譽為一座大型的喀斯特地質博物館,是研究喀斯特的一個十分理想的場所;1999年開始,相繼發現了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老的中三疊系海生爬行類動物化石,屬種豐富,具有很高的科研價值和文化價值。
烏蒙山國家地質公園共分7個景區,即北盤江峽谷、碧雲洞溶洞群、盤縣大洞古人類遺址、盤縣古生物化石群、金盆天生橋、韭菜坪黔之顛及水城阿勒河景區。
六盤水市氣候溫潤,動植物物種繁多,類型多樣,生物資源豐富,且已建成了六枝梭嘎長角苗生態博物館,隴腳夜郎·月亮河布依生態園和水城海坪彝族生態園,共同造就了一個集生態旅遊、人文景觀、科普、科考、科研為一體的地質公園
㈦ 烏蒙山國家地質公園好不好玩
玉舍森林 也不覺得好好玩 我覺得還是找個人少嘞地方 有水有山 大家朋朋友友一起燒個烤回 又還不要門票 感覺又答好 阿天有個朋友克加開營玩 我看見豆克咯 克踩點 燒烤嘞話 還可以 雖然水庫之兩天水少 路有點不好找 開車克嘞話 新手們豆免了 路窄
㈧ 烏蒙山國家地質公園的景區設置
烏蒙山國家地質公園包括兩大園區和五大特色景區。兩大園區即北盤江峽谷園區和碧雲洞溶洞群園區。北盤江峽谷園區以北盤江喀斯特大峽谷雄奇險峻的峽谷風光為主線,串聯起世界最深的喀斯特豎井,巨大的塌陷溶斗、地下河、高原喀斯特與山原等一系列奇特的地貌景觀,形成氣勢恢宏、震撼人心的喀斯特地質景觀。
該園區設置了水城峰林景區、玉舍國家森林公園、北盤江峽谷景區、野鍾黑葉猴自然保護區、發耳旋轉構造台地景區、坡上草原(玄武岩方山台地)景區、六車河峽谷景區和格所河峽谷景區。碧雲洞溶洞群園區以盤縣奇異的洞穴資源和喀斯特山地為特色,設置了丹霞山景區、碧雲洞景區和盤縣古城景區。 五大特色景區包括盤縣大洞古人類文化遺址、盤縣三疊紀海生物化石群落、金盆天生橋景區、韭菜坪黔之巔景區、阿勒河景區。盤縣大洞古人類文化遺址位於盤縣東南49公里的珠東鄉十里坪村。研究確定洞中古人類生活的時代為距今30萬年以前,有力地反駁了「非洲人在距今30萬年時期遷徙到東亞」的假說,為中國和東亞地區古人類獨立進化的理論提供了有力的證據。該景區主要景點有大洞舊石器文化遺址、大洞博物館、老廠竹海。盤縣三疊紀海生物化石群落位於六盤水市盤縣新民鄉羊圈村,保護區面積7平方公里。該地埋藏主要以魚龍為主,種類與興義頂效綠蔭村的相似,且化石形態相當完整。該景區主要景點有化石發掘現場、羊圈村海生爬行動物化石陳列館、羊圈村海生爬行動物化石研究工作站。金盆天生橋景區位於六盤水市水城縣金盆苗族彝族鄉,距市中心區71公里,面積約9.4平方公里。該景區主要景觀有天生橋、系列溶洞、喀斯特岩溶景觀、濃郁的民族風情。韭菜坪黔之巔景區位於六盤水市西北部鍾山區大灣鎮,距市中心區90公里,主峰海拔2900.3米,是烏蒙山的最高峰,也是貴州省的最高點,有貴州屋脊之稱。該景區主要景觀有貴州屋脊韭菜坪、石芽、杜鵑、箭竹、灌木叢、野生韭菜、夷平面、奇石。阿勒河景區位於六盤水市水城縣保華鄉與鍾山區月照鄉的交界處,距市中心區17.85公里,有干線公路直達,交通十分便捷。景區總面積20平方公里。主要地質景觀:喀斯特洞穴地貌、溶洞、群山簇擁,壁立千仞。該景區主要景點有水洞、旱洞、峽谷風光、洞中烏蒙山。
㈨ 烏蒙山國家地質公園的主要特徵
六盤水烏蒙山國家地質公園總面積達近400平方公里,主要包括北盤江峽谷和碧雲洞溶洞群回兩個園區及答韭菜坪、金盆天生橋、阿勒河、盤縣三疊紀古生物化石群落、盤縣大洞古人類遺址等5個特色景區。公園以喀斯特遺跡和地貌景觀為主要特色,以良好的氣候條件、生態環境為載體,融合了悠久的夜郎文化、紅色文化、礦業文化、古城文化、少數民族風情和中國傳統山水文化,具有很高的科學價值和自然人文價值。
表現在如下四個方面:
第一,喀斯特地質遺跡,包括岩溶山地、喀斯特窪地、峰林、石林、石牙、天生橋、豎井、塌陷溶斗、溶洞、地下河等;
第二,侵蝕、切割地貌遺跡,包括山原地貌景觀、峽谷地貌景觀等;第三,古生物遺跡;第四,古人類遺跡。
烏蒙山國家地質公園以喀斯特遺跡和地貌景觀為特色,以良好的氣候條件、生態環境為載體,展現悠久的夜郎文化、紅色文化、礦業文化、古城文化、少數民族風情和中國傳統山水文化,具有很高的地質地貌科學價值和自然人文價值,是集地質遺跡保護與觀光旅遊、度假休閑、科普教育與科學考察於一身的大型國家地質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