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地質實際材料圖都放哪些內容

地質實際材料圖都放哪些內容

發布時間: 2021-01-19 00:28:37

1. 野外手圖與實際材料圖

(一)野外手圖

1.野外手圖的特徵與內容

野外手圖與地質記錄一樣,都是野外第一手資料,是編制正式地質圖的基礎圖件。野外手圖要做到內容豐富,地質信息量大,客觀性強,表達方式直觀。

在野外填圖觀察過程中,應將各種地質界線,填圖單位較明顯的岩性變化情況,各種指向要素、構造樣式和構造變形強度、變質作用的指向礦物和礦物組合、標志層以及各種包體的分布狀況等豐富地質現象,盡可能多的反映在手圖上。對重要的地質現象可不受比例尺和規模的限制,將其擴大標繪於手圖上。

2.地質界線的野外勾繪方法及技術要求

(1)地質界線的野外勾繪方法

在地質點或點間的觀察中,首要的工作是勾繪各種地質界線。凡在觀測路線上的所有地質界線必須在野外實地現場「定點」。同時,要根據視域范圍內界線延伸的特點將其勾畫到野外手圖上。還需將相鄰路線所勾繪的相應地質界線,在野外實地相互連接起來,從而表示出界線在較大范圍上的延伸情況。

為了提高勾繪地質界線的准確程度,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在野外勾繪界線一定要充分參考遙感圖片和遙感圖像(事先已畫在透明紙的內容),實地依據影像特徵來勾繪地質界線的延伸位置;

2)在野外勾繪地質界線時,應充分注意到地質體的地形、地貌、植被、土壤、色調的差異性,以此來判定地質界線的位置。對傾斜的岩層時刻注意運用「V」字形法則來勾繪地質界線;

3)在野外勾繪地質界線時,如遇到地質界線相交時,要特別注意它們的相互關系、先後次序和交切的實地位置;

4)在野外勾繪地質界線時,時刻注意分析岩層層序是否正常、構造是否合理,在有斷層(裂)切割的地段,要判定斷層的性質。另外,要將韌性剪切帶(強應變帶)的空間位置在手圖上勾繪;

5)為了能及時地發現和有計劃地追索地質界線,通常應在跑路線之前,要充分分析旁側路線的地質情況與遙感解譯圖提供的解譯資料.對觀察路線上可能遇到的界線和它們的大體位置有一前瞻性的認識,以提高地質界線勾繪的預見性和准確性;

6)地質體界線的勾繪或圈連應在野外完成,絕不允許在室內憑記錄簿和回憶編繪。

(2)野外地質界線勾繪的技術要求

1)對不甚明確的地質界線或地質現象,可用不同顏色的花紋、符號等方式,概略的表示其分布狀況,如可用包體的標記在手圖上反映出包體的形態、大小、相對密集程度及分布范圍;又如用不同的顏色或密集程度不同的線條,反映不同的變質相和不同強度的變形變質帶抑或用花紋直觀地反映不同式樣的復雜褶皺現象等(見附錄Ⅱ-五)。

2)在手圖上應標記出重要的樣品採集位置和礦點及礦化點位置。

3)勾繪野外手圖應以如實的反映客觀地質現象為最高原則,不能單純以「圖面結構合理」為由而任意取捨野外客觀確實存在的地質現象和產狀要素。即便是一些重要的相互矛盾的地質現象也要如實反映,它正是需要進一步調查研究的對象。正如前已敘及的野外手圖的內容應豐富,地質信息要含量大,這有助於深入研究各種地質問題,但其表達方式要直觀,以便於閱讀。

(二)實際材料圖的編制

實際材料圖(野外清圖)是由各填圖組將手圖上的各項地質內容轉繪而成的,它實際上是一副完整清晰的手圖。這一圖件的定稿、清繪或一部分內容可在階段性整理和最終室內整理中完成。

實際材料圖上表現的主要內容參見本章第一節有關部分。實際材料圖反映區域地質填圖中實際工作的詳細程度,工作量的分布情況和各種地質體被控制的程度,也是作為衡量填圖工作質量,檢查被劃分出的各種地質界線可靠程度的一種依據。它是編制地質圖和其他有關圖件的基礎圖件資料之一,也是野外現場驗收階段審查的重要圖件之一。

實際材料圖清繪著墨時應先繪各種觀察點、樣品採集點、山地工程及鑽探工程等符號及其編號;然後繪斷層,再繪其他各種地質界線。各種界線不要穿過各種符號和編號,最後注記各種時代符號(凡是被各種地質界線和斷層線圈閉的范圍均應注記時代符號)。

實際材料圖的圖例擬定應在整個編圖程序之初,但其定稿清繪卻在整個編圖程序的最後,這是因為編圖過程中可能對圖例進行某些增刪或修改。

圖例的位置、格式和要求按新一代1:5萬區域地質填圖組圖的要求,圖例擺放在圖的右邊,自上而下的排列應按下述系統:地層(包括火山沉積岩及區域變質岩,按時代由新到老排列)、岩脈、蝕變岩石、實測與推測各種地質界線、實測與推測的各種斷層線、各種產狀符號、觀察路線(點)、各種采樣符號、探槽、淺井、鑽孔、實測剖面位置及其他(詳見圖4-14)。

2. 實際材料圖編繪中應注意的問題

1)如前所述地質 體界 線 和 地質 體屬性 的 賦 予 可 手 工填 寫 或 者 執 行 「B 屬性 提 取Geoline(實際材料圖)」、「R 屬性提取到 Geopoly 面(實際材料圖)」 功能輔助完成,但該操作只能填入部分屬性內容,需手工填寫進一步完善。

2)線與面均可用屬性提取的方法進行檢查,輸入欲檢查的屬性項欄位名及雙引號而不填寫任何內容進行提取,就可知道哪些線、區實體未賦屬性並進行修改補充。

3)整個項目應統一使用系統所帶的國標子圖庫,地質體的著色應根據國標顏色庫進行,同時項目組各種圖件的編輯,各種線型、子圖號及大小粗細的使用都應統一。

4)考慮用戶需要提交設計書規定的圖件,可以合理設計和創建個性化圖層,如不整合界線圖層、礦點分布圖層、地貌圖層等。

5)圖層的建立應便於計算機管理與重組。

6)不要在單幅的實際材料圖中建立面圖層,因為單幅建立的面圖層在多幅實際材料圖連圖時面、線圖層很難一致。

7)在 Geoline 圖層中連線時需注意不要把線連接過長,因為過長的線在光滑線過程中曲度會改變,從而改變地質界線的精度。

8)在 Geoline 圖層的所有工作做好後,可以使用屬性連動功能檢查所有地質界線的屬性是否完善和准確,這要求項目組在平時工作中一定要堅持用統一的字典庫,因為在後期製作系列圖件時,根據同一屬性或參數提取同樣地質內容的界線時,界線類型、接觸關系等內容必須一致。

3. 實際材料圖地質界線勾繪及屬性輸入

在勾繪地質界線之前,為了提高圖件的准確度和可靠性,可將校正好的遙感圖像以及前人 1∶2. 5 萬、1∶5 萬實際材料圖配准鑲嵌成 MSI 格式的 「實際材料圖」作為背景底圖來配合連圖,以便互相印證、約束和綜合分析研究,幫助對區域地質體及其界線進行較准確的圈定。

根據批註後的地質資料和野外地質調查資料按 「V」字型法則勾繪地質體及其地質界線。勾繪時應遵循先勾繪水體邊界,其次勾繪第四系,再次勾繪斷層的順序進行,其餘地質界線從新到老勾繪。地質體界線的勾繪有兩種方法: ①可利用同時閱讀多個 PRB 過程的方法進行,為了勾繪的方便進行,此法可利用 「根據參數賦屬性」命令將 PRB 點線實體變換成不同的顏色、不同的子圖或線型,勾繪好以後再恢復其參數。②將整理好的原始實際材料圖添加相關的地理底圖要素列印出來,再輸出圖幅內的每條路線和剖面的野外記錄簿,由地質專家或對本圖幅地質特徵較熟悉的專業人員在紙介質上進行地質連圖,勾繪好地質界線後掃描存儲為柵格文件,以 Geoline. WL 圖層的參數建立工程進行矢量化,誤差校正後再合並到 Geoline. WL 圖層即可。

地質界線的屬性輸入前要對勾繪好的地質界線進行整理,注意各地質體界線的壓合關系並充分考慮與相鄰圖幅的接圖問題,根據界線的性質更改線型及相關參數,還必須進行一系列的處理,如線光滑處理(處理後線可能有偏離)、靠近線處理、自動剪斷線、節點平差處理等。整理好地質界線後就可以對地質界線賦予屬性了。對於地質界線賦屬性可以通過手工逐條輸入,也可以通過 「PRB 數據操作」菜單下的「B 屬性提取 Geoline(實際材料圖)功能輔助完成。

4. 數字實際材料圖的編制

數字實際材料圖是集PRB數據原始性、綜合性、可視性和動態性耦於一體的信息化圖件,不僅反映了地質調查和填圖工作的詳細程度、工作量分布情況和各種地質體、地質界線被控制的程度,也是衡量圖幅質量、檢查地質界線可靠程度的重要依據和編繪其他不同地質圖件的基礎。數字實際材料圖是在圖幅PRB庫背景上編制而成的,編制時必須遵循「區調總則」和「指南」等有關規范的要求,必須確保實際材料圖的真實性、准確性、可靠性和完備性;繪制地質界線,必須按「V」字型法則勾繪地質界線,標繪要准確無誤。編制數字實際材料圖的關鍵是處理好地質體間的空間拓撲關系及其在GIS中的邏輯關系。以下為編制數字實際材料圖的一般步驟:

(1)打開圖幅PRB庫,執行「更新實際材料圖PRB內容」命令,系統將自動清除原實際材料圖庫中13個標准圖層的內容,然後將圖幅PRB庫的原始數據復制到實際材料圖中相應的圖層文件中,並加入Geopoly(面)、Geoline(線)和Geolabel(點)三個圖層。

(2)由1點知當每次更新實際材料圖後,原實際材料圖庫中13個標准圖層被替換為圖幅PRB庫的內容,而圖幅PRB庫為各野外手圖資料的羅列,故不能使用Boundary圖層來勾繪實際材料圖的地質界線,而應使用另一非標準的採集圖層,我們採用的是在實際材料圖中RGMap系統提供的Geoline圖層,該圖層在「更新實際材料圖PRB內容」命令後不會被修改。為了保持Geoline圖層與Boundary圖層的初始線實體、線屬性完全相同,處理Geoline圖層的方法有兩種:①在新建實際材料圖時,在圖幅的「實際材料圖」目錄中復制Boundary.wl文件後將其名稱改為Geoline.wl。②小范圍的界線增加,可以使用MapGIS圖形編輯器的復制實體功能將要復制的線條從Boundary圖層復制到Geoline圖層中。

(3)利用查詢Boundary屬性、Gpoint屬性、Gpoint自由文本描述內容,依據路線上所出露的岩性特徵、分析結果和接觸關系特點再次確定它們的填圖單位的歸屬是否合理,最後確定它們的填圖單位及其邊界,結合地形特徵、地質體的產狀和野外實地勾繪的Boundary線實體綜合分析後,按「V」字型法則確定地質界線的展布位置,將相同的填圖單位圈並或使界線延至圖幅內圖框上。由於我們用來繪實際材料圖的地質界線的Geoline圖層最初是Boundary圖層的拷貝,所以一般是依擬定的地質界線展布位置修改Geoline圖層中已存在的實體來達到目的,如不夠長的相應延長,過長的剪斷刪除,在兩路線中部將相同地質界線以結點平差光滑地相連(不能用連接線的方法來使它們連成一條地質界線,因為它們具有不同的屬性,如屬於不同的路線和不同的地質點),原Boundary圖層中沒有而又不能使用延長線的方法繪制的地質界線則新繪該地質界線並實時地賦予相應的屬性。在本環節中最重要的一點即存在地質界線的交截關系(如岩漿岩侵入關系、角度不整合接觸關系、斷層切割關系等)的位置的兩側,其地質界線左單位屬性及右單位屬性往往不一樣,必須在該交截處剪斷所有的地質界線然後結點平差相連,賦予正確的屬性值。

(4)勾繪好所有地質界線後,另存Geoline.wl為任一線文件,設為當前編輯線圖層並加入內圖框線,自動剪斷線→自動線結點平差→刪除多餘的懸掛線段→線拓撲錯誤檢查,重復以上過程直到所有錯誤處理完畢;執行「線轉弧段」命令,並保存為Geopoly.wp,形成建立地質體面實體的弧段,再次檢查弧段是否有錯誤,然後執行拓撲重建命令構成地質體實體。

(5)Geolabel圖層中對各個地質體標上相應的地質代號。

(6)縱觀整個實際材料圖,如發現發生符號、界線等壓蓋位置,則關閉實際材料圖中的標准圖層(保留Gpntote圖層),加入相關野外路線的圖層,調整好關系後,將調整後的路線重新入庫,更新實際材料圖;將Attitude圖層(產狀)的傾角數據標注於Geolabel圖層內,重復以上的第一步。

(7)地質體屬性的賦值。首先確保在Geopoly圖層中最少存在「Strapha」(地質代號)、「Litho」(岩性)「Pstrapha」(批註地質代號)、「Plitho」(批註岩性)四個與Routing圖層屬性段一致的字元串的屬性段。賦值可以有兩種方法:①利用採集圖層Routing的線實體和地質體區圖層Geopoly中區實體的包含、交截關系自動給Geopoly圖層的區實體賦值;②將採集圖層Routing.wp和地質體區圖層Geopoly.wp設為編輯狀態,執行「R屬性提取到Geopoly面(實際材料圖)」操作,選擇Routing圖層上的線實體後選擇相應Geopoly圖層上的面實體,則分段路線屬性「填圖單位及岩性」就賦給了Geopoly圖層上所選的面實體。當然也可手動填寫各區(地質體)屬性表。

數字實際材料圖是羅列了所有的野外工作資料(包括所利用的前人資料),並在此基礎上進行綜合分析,結合鄰區資料合理圈閉地質體、連結延長線狀構造線而編制出來的一種數字圖件(圖5-1)。其重要性不僅表現在能夠直觀地看出測區工作部署是否合理;也是衡量所提地質論斷、成果的充分程度和可靠程度的依據;更是檢索、提取、處理和分析數據及重組數字地質圖件的資料庫,也是今後在該地區重新進行或更為詳細地進行地質調查的必要的參考圖件。

圖5-1 編制完成的1:10萬北流幅數字實際材料圖

5. 野外手圖與實際材料圖

(一)地質界線的野外勾繪與連圖方法

在地質填圖中,要求在野外實地將各種地質界線(如地層分界線、岩相分界線、不整合線、各類斷層線、侵入接觸界線、礦層或礦脈界線等)勾繪在手圖上,決不能離開實地而憑記憶進行「閉門造車」。堅決杜絕弄虛作假,搞「飛點」的現象出現。要深知地質工作是要腳踏實地的,地質工作者是要具備一絲不苟的工作作風。否則,他就要列入「藝術家」的行列。

在野外填圖時,若運用追索法或全面踏勘法則可基本沿地質界線追索,在實地將地質界線勾繪於手圖上。若運用穿越法,則要依據相鄰觀察路線上相應的界線控制點,在實地連接地質界線。在這一過程中,要充分運用岩層露頭出露規律和利用航空照片或遙感圖像的影像信息來進行地質界線的勾繪。

在手圖上勾繪各種地質界線是有規律可循的,現介紹以下幾種規律:

1.勾繪水平產狀的地質界線

地質界線與地形等高線平行或重合,其界線的形態完全取決於地形(圖4-8)。

圖4-14 實際材料圖的內容及格式

(據南方工業學校地質隊,1991,有修改)

(1:25000簡化地形圖為底圖)

首先,應表示地質點、觀測路線、剖面線、化石和樣品點;其次,表示各填圖單元界線及其他地質界線;再次,表示各種構造要素及其產狀,各種符號及注記;最後,將相鄰路線上同一填圖單元界線連在一起並標注相應的地質代號,從而完成了一張完整的實際材料圖(野外清圖)的編制。現將有關技術要求簡述如下:

(1)地質點:一律用點圓規劃成小圓圈,中間打點,小圓直徑1.5m m。點位以圓心點為准,誤差不得大於0.2mm。點號寫法同手圖。

(2)填圖路線和剖面線:填圖路線須按實際情況用綠色線將地質點連接,剖面則用黑色線表示。

(3)地質界線:包括各種填圖單元界線、重要的岩層(石)界線、標志層與礦(化)層界線、脈岩邊界線、變質相帶界線、脆、韌性斷層及韌性剪切帶的邊界線等。

路線上填圖單位界線勾繪、上墨的長度不超過2cm;岩層(石)、標志層、礦(化)層的標繪應比填圖單元界線短,最長不超過1.5cm。

(4)各種構造產狀要素及符號:包括地層層理、各種面理和線理、斷裂及韌性剪切帶、褶皺轉折端、侵入體及脈岩等產狀。各種產狀符號應標注在實測的位置;產狀數值(傾向、傾角)要寫全,並按路線近南北向時寫在路線右側(橫寫),路線近東西向時寫在路線上方(橫寫)。斷裂的產狀數值應寫於斷裂的上盤。

為了減輕圖面負擔,對各類構造要素產狀可視情況作適當取捨。取捨以地層的層理(或面理)產狀為重點,對單斜地(岩)層的層理(或反映測區構造格架的面理)產狀一般可按500m 左右選有代表性的標注一個,余者予以舍棄;在構造較復雜的地段,地層產狀的取捨要慎重,所選用的產狀應以能反映地層褶皺的基本特徵、斷裂兩側地層的產狀和岩體與圍岩的交切關系為准則;褶皺轉折端和軸面的產狀等一般不得捨去。

(5)化石及各類樣品:應以相應的符號標注在實地採集位置。樣號的寫法:對近南北向路線寫於線左側(橫寫),若路線呈近東西向即寫於線的下方。當剖面或路線的局部地段所采樣品、化石數量太多、范圍太小,圖面表示不下時,可採取合並表示(如△1-3)或符號不減,但樣號放稀寫。

(6)其他的符號及注記:包括各種填圖單元的地質代號,各類構造岩、礦化、蝕變、變質相帶、混合岩等符號,岩漿岩、火山岩、標志層及重要岩層(石)的岩性花紋等均應上圖。

(7)圖例編繪:在圖件編制以前,應先草編一份統一圖例,編圖過程中新增的圖例,應及時補充到統一圖例中去,待實際材料圖完成定稿以後,再將經過補充修改的統一圖例單獨繪制到磅紙上,以備歸檔。

凡圖中所表示的內容(包括花紋、符號等)均應有圖例。圖例與圖中內容要完全吻合。

值得指出:圖例應按GB958—89《區域地質圖圖例(1:50000)》編制。對標准中沒有涉及的內容,可在該標准規定的原則范圍內,根據具體情況設計新的花紋、符號。

圖例編排總順序自上而下:填圖單元符號—岩石花紋—其他地質符號。

填圖單元符號:先地(岩)層後岩漿岩,各自均按由新到老的順序排列。

岩石花紋順序:沉積岩—岩漿岩—變質岩。

沉積岩花紋順序:碎屑岩、粘土岩、化學沉積岩、火山岩(集塊岩—凝灰岩—熔岩)。

岩漿岩花紋順序:酸性岩、中性岩、鹼性岩、基性岩、超基性岩、碳酸岩。

變質岩花紋順序:區域變質岩(板岩—千枚岩一片岩—片麻岩—變粒岩—混合岩),接觸熱變質岩、動力變質岩。

地質符號順序:一般地質符號—褶皺構造符號—斷裂構造符號—岩體構造符號—變質相帶符號及混合岩化符號—礦產符號。

斷裂構造符號順序:脆性斷層、脆韌性斷層、韌性斷層、韌性剪切帶、片理化帶。前二者中尚可按運動方向分為正斷層、逆斷層、走滑斷層等。

6. 實際材料圖

(1)1:25萬成礦地質背景研究工作實際材料圖,以1:25萬、:20萬、1:5萬區調原始資料為基礎,盡量收集有關專題研究的數據資料,以及網上有關學術論文資料,以彌補區調資料的不足。

(2)對使用1:5萬區調資料的要求。

在實際材料圖編制時,必須使用1:5萬區調資料。根據1:5萬區調覆蓋面積的多少,分三種類型編制實際材料圖。

第一類,1:5萬區調面積基本覆蓋的,全部應用1:5萬原始資料編圖。

1)底圖比例尺:採用1:25萬比例尺編制。

2)實測剖面:全部利用。

3)路線密度與觀察點密度:按1:25萬精度,對1:5萬地質路線和地質觀察點進行抽稀,原則上按2.5km×2.5km間距。地質路線和地質觀察點的選擇,應盡量選取主幹地質路線以及有效地質點(地質界線與構造控制點、重要采樣點等)。

4)采樣位置:以1:5萬資料為主,補充1:20萬、1:25萬資料。

5)地質內容:根據1:5萬填圖的地質內容進行縮編。

第二類,1:5萬區調面積只佔少量的(小於1/3),全部應用1:25萬/1:20萬原始資料編圖。

1)底圖比例尺:採用1:25萬比例尺編制。

2)實測剖面:全部利用。

3)路線密度與觀察點密度:全部的1:25萬/1:20萬地質路線與地質觀察點。

4)采樣位置:以1:25萬/1:20萬資料為主,補充1:5萬資料。

5)地質內容:以1:25萬/1:20萬填圖的地質內容為主,補充1:5萬填圖地質內容。

第三類,1:5萬區調面積佔1/3~2/3的,比照上述兩類分別編制即可。

(3)實際材料圖應保持原區調資料的「原汁原味」,要求按原始地質內容表達,不進行地質連圖。該圖可由原區調實際材料圖補充岩性內容後形成。實際材料圖為素圖,不上顏色和花紋。區調資料中的實測剖面資料(包括剖面圖和柱狀圖)應掃描成圖像放在實際材料圖庫中。

(4)對於公開發表文獻資料上的岩石化學、地球化學和同位素年齡等數據,當有采樣位置或地理坐標時應納入實際材料圖和資料庫,采樣位置數據不明的樣品可以特殊圖例標注在相關地質體上。

7. 野外手圖與實際材料圖

(一)地質界線的野外勾繪

岩漿岩區內的地質界線主要有侵入(熱)接觸界線、沉積(冷)接觸、不整合界線、斷層(構造)接觸界線和深成岩體內部各單元或侵入體內的岩相分界線以及各類斷層線、礦脈岩脈界線等。這些地質界線十分復雜,大多呈不規則狀,其界線的勾繪比沉積岩區具層理的界線要困難得多。

現將岩漿岩區地質界線的勾繪要點及主要依據敘述如下:

(1)主要是根據相鄰路線上所見的岩性特徵對應、接觸關系特點相同並結合不同岩性的出露標高、地貌特徵、遙感影像特點等綜合分析後勾繪。

(2)區域填圖中,兩條路線不同侵入體之間的界線相連,其條件是岩體特徵要吻合一致,否則不能勉強連接。在這里,重要的是岩石手標本對比。因此填圖路線上遇到的侵入體界線,兩側均需採集岩石標本,在標本相互對比確切無疑時才能將界線相連。

(3)岩脈、岩牆的連接,既要考慮岩石類型及岩石特徵相同,還要考慮岩脈、岩牆產出的地質構造背景。有些岩脈、岩牆可以連接成走向延伸很遠的長條狀體;而有些雖岩石類型和岩石特徵相同,延伸走向大致也相近,但實際可能是一組近於「雁行」排列的岩脈或岩牆群。最佳和有效的做法是沿走向做一定距離追索;岩性和圍岩差異較大的,在遙感影像上也能反映出來。

(4)侵入體或岩體內熱液蝕變帶的圈定,需考慮引起蝕變的原因。如與斷層有關則可連接成長條狀,如屬花崗岩本身期後氣熱液影響所致,則有可能出現於頂部或邊部。

(5)不同侵入體的出露處有無垂直分帶或水平分帶現象。不同侵入體由於岩性差異所造成的地貌形態、風化物顏色、植被等差異,晚期侵入體內的組構,接觸面的總體產狀等;因此,岩漿岩界線的形態勾繪,除實地追索可直接勾繪出外,其餘一般主要是依據遙感圖像的影像圖案和地貌標志來勾繪。

(6)對岩漿岩區的斷層、礦脈、岩脈界線,還是可運用「V」字形法則來勾繪其界線的(見本章第一節內容)。

(二)實際材料圖的編制

野外地質填圖工作中,每天要進行小組間的情況交流,相鄰路線間的接圖,地質觀察線、觀察點、地質界線、岩層產狀、采樣類型及采樣位置、組構產狀、包體或節理統計位置等地質實際材料的上墨、轉繪——製作野外地質實際材料圖,即野外清圖以及記錄簿、素描圖、標本、樣品等的校核、完善、整理、登記、編目等工作,必須持之以恆,當日進行,不要分階段算總賬。這樣,既可及時掌握工作進度及工作成果,也可以隨時注意到存在的問題以及某些問題的解決程度。

野外填圖工作告一段落或每一個階段工作後期,應及時製作出花崗岩類的野外地質底圖,以供初步進行單元劃分、超單元歸並、花崗岩類形成機理分析等綜合研究使用。

野外地質底圖僅是野外初步成果不是最終成果。因此,其製作應嚴格尊重實際,對於那些已完全解決的地質問題可用實線或花紋等符號、代號表示,並及時上墨或上色;而對於那些控製程度不夠或尚有疑問抑或尚完全不了解的地質體或地質問題暫不作肯定的表達,則以虛線表示或暫用鉛筆示之,待進一步工作逐步完善,以免造成錯覺或以後改動時的困難。

8. 地質調查的實際材料圖應該有些什麼類容

這個也要分什麼工作的。如果是填圖的話,路線、地質點、地質內容(包括岩性花紋,版構造、各類產狀,礦權點等內容)也就是野外工作的成果,一般每天手繪在底圖上。

化探的實際材料圖,那就是點位點號,包括些重復樣點之類的

9. 水文地質中的實際材料圖是什麼意思

實際材料圖就是你幹了哪些工作,怎麼乾的、工作部署情況在圖上反映出來

10. 實際材料圖編制

按調查對象與采樣介質,實際材料圖種類可分為表層土壤地球化學調查實際材料圖、深層土壤地球化學調查實際材料圖、土壤元素有效態調查與有機污染物調查實際材料圖、灘塗地球化學調查實際材料圖和近岸淺海沉積物地球化學調查實際材料圖等。

野外工作手圖是編制實際材料圖的基礎。本次調查野外采樣工作時,以1:10萬地形圖為工作底圖,野外根據地形地物方位和相對位置初步確定點位,並用 GPS 採集大地坐標數據,同時觀察采樣點地質地貌特徵、農業利用、環境狀況、樣品性質、樣品重量、采樣方法。在室內,據 GPS定點記錄數據校正點位並清繪上墨、標注樣號,並進行100%的檢查、校對,形成野外工作手圖。

本次調查,實際材料圖均採用數字化圖件方式編制。編制方法:採用地理底圖為1:10萬數字化地形圖,根據已錄入形成采樣資料庫的樣點的大地坐標數據(經度和緯度)應用MapGIS投影系統自動點位投置和標注樣品號,並根據ID號自動掛接樣品屬性,形成數字化實際材料圖。數字化實際材料圖不僅表達了傳統紙質圖所反映的點位、點號、方里網、等高線、市(縣)及主要鄉鎮等內容,而且也全面地反映出樣點周圍地質、地理特徵、環境狀況、采樣物性質、采樣方法、樣品重量,采樣時間、責任人等。

1.元素地球化學含量等值線圖

以區域調查的實測數據為基礎,按相關技術要求,採用等值線的方法編制元素地球化學含量等值線圖,是一種不摻有人為因素,直觀反映元素區域含量變化的基礎性地球化學圖件,地球化學含量等值線圖為地球化學背景的空間分布與研究提供了前提與依據。

2.元素地球化學背景圖

為討論元素區域背景分布情況,編制了元素地球化學背景圖(圖版Ⅱ-1至圖版Ⅱ-32)。

(1)元素(總量)地球化學背景圖的編制

以背景值為基礎,將元素的地球化學背景劃分為負異常、低背景、背景、高背景和正異常5個地球化學區。其中,負異常含量為<(

-2s)、低背景含量區間為(

-s)~(

-2s)、背景的含量區間為(

-s)~(

+s)、高背景含量區間為(

+s)~(

+2s)、正異常含量為>(

+2s)。

(2)元素有效態含量水平分區圖

浙江省第二次土壤普查時提出了一個土壤元素有效態分級標准,由於與本次調查的樣品處理方法不盡相同(表2-19),故採取了以下分級方法:

表2-19 浙江省不同年度土壤元素有效態分析樣品處理方法對照

1)有效鐵、有效鉬、有效硼:2次樣品處理方法相同,採用第二次土壤普查標准;

2)有效銅、有效鋅:本次調查對酸性(中性)、鹼性土壤採用了不同的浸提方法,與魯如坤(1998)研究銅、鋅有效量豐缺標準的方法相似,由於樣品分析前處理方法不同,故這個標准比第二次土壤普查標准略高;

3)有效錳:本次調查有效錳的處理方法採用的是對苯二酚—乙酸銨浸提後,用等離子體光學發射光譜法測定,與第二次土壤普查中的處理方法不同,也有別於魯如坤(1998)的方法,無標准可代參考。為了表述有效錳的含量水平,採用平均值加減標准離差(即

-s、

+s、

+2s)作為分級標准。

依據上述標准,有效態的含量作很低、低、中等、高和很高5 級劃分(表2-20),按劃分標准製作土壤元素有效態含量水平分區圖。

表2-20 浙江省土壤元素有效態含量水平分級單位:mg/kg

註:測定方法有效銅、有效鋅、有效鐵、有效錳為原子吸收法;有效鉬為等離子體質譜法;有效硼為等離子體光譜法。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