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地質報告怎麼寫

地質報告怎麼寫

發布時間: 2021-01-19 00:23:18

㈠ 地質調查報告怎麼寫

第一章 前言
1、項目來源
2、任務目標
第二章 研究現狀
1、國外研究概況
2、國內研究現狀
3、項目組研究基礎
方法研究項目應說明項目組已有成果及其先進性;
儀器設備研製項目應說明現有儀器設備的性能、技術指標;
4、實驗區概況
方法儀器的試驗、示範區項目應說明所選區域的地質、地球物理、地球化學概況及特徵,岩礦石物性等。 第三章 研究內容
1、研究內容
方法研究項目應先說明方法原理再闡述具體內容。
2、關鍵技術與技術創新
3、主要技術指標
方法研究項目應先說明所研究方法與原有方法相比較優越性體現在何處(盡量使用量化指標)及軟體功能;
儀器設備研製和方法儀器的試驗、示範區項目應列明具體的技術指標或技術要求;
4、主要實物工作量
試驗、示範區項目應說明方法儀器種類、測區面積、比例尺、剖面長度、測點數、採集樣品數、測試樣品數等。
第四章 技術路線
1、研究方案
2、試驗方法
3、工作(工藝)流程圖
第五章 預期成果
1、成果內容
擬提交報告、圖件、數據、實物、軟體的名稱及數量。
2、提交時間
第六章 人員組成
1、項目負責人姓名、年齡、技術職稱、所學專業、已取得主要成果(重點是與所承擔項目相關的成果)
項目成員姓名、年齡、技術職稱、所學專業、項目中分工
2、協作單位分工及協作關系
第七章 計劃進度
說明項目的起止時間,階段任務(或子課題)的起止時間。
第八章 經費預算
按《中國地質調查局項目設計預算編制暫行辦法》的要求編寫。
第九章 保證措施
按地調局質量監督部門的要求填寫。

㈡ 清河縣地質報告怎麼寫

掰斷

㈢ 編寫地質報告

區調報告是對野外不同階段各項地質工作及對區域地質特徵規律性認識的全面總結,又是對野外觀測、室內測試的各種地質資料按邏輯、有條理、系統客觀反映研究區基本地質特徵,也是理論上分析探討研究區地質歷史的發展演化過程的綜合性工作,是開展普查找礦和部署其他地質工作的基礎。它必須在剖面測制總結、地質填圖、化石鑒定、岩石樣品測試等基礎工作完成之後進行。區調報告應具有客觀性、科學性和實用性等特點,內容要突出新理論、新方法、新成果、新認識。形式要標准化、數據化、表格化,要根據任務、測區地質特徵、重大地質問題、突破性的進展和認識,靈活安排章節。

編寫地質報告可參考下列提綱。

第一部分 緒言

簡要說明實習目的、任務與要求,實習起止時間、完成工作量。說明工作地區的自然與經濟地理、交通 ( 附行政區劃和交通位置圖) 概況; 地質研究史及其主要成果和結論等。

第二部分 區域地質背景

簡要說明工作區所處大地構造位置、區域地質構造基本特徵及其與工作區的關系。

第三部分 地層

首先介紹地層系統,重點是岩石地層單位劃分、標志、組成、結構,岩石地層格架及時空展布與變化規律、幾何形態、相互關系等。在岩石地層格架的基礎上進一步建立年代地層和生物地層格架,論述沉積地層序列的形成環境、形成作用及發展史等,並附地層系統一覽表。然後由老到新將各地層單位分節按下列幾方面描述:

( 1) 概述地層發育、出露范圍、岩性及其組合特徵、接觸關系,並根據化石組合、岩性組合劃分地層並確定地層時代。

( 2) 剖面描述,按圖幅代表性地層剖面逐層描述岩性、岩相、古生物、厚度。

地層描述需附實測剖面圖、綜合柱狀剖面圖、必要的素描圖,如古生物組合、地層接觸關系、反映岩相的沉積構造圖等。

第四部分 岩漿岩

概述研究區岩漿活動總特徵、主要期次、活動方式、主要岩性等。分別描述各類岩漿岩的各自特徵,包括出露地理位置、出露面積、產出構造部位、產狀特點、與圍岩接觸關系、岩性特徵、岩相帶劃分、侵入期次及時代確定等。

需附岩體剖面圖、接觸關系及期次劃分的切割關系素描圖等。

第五部分 構造

( 1) 劃分構造期及構造層。

( 2) 分別描述各構造層構造變形特徵及其構造樣式,包括褶皺、斷裂、面理、線理的產狀、運動學、動力學特點。

( 3) 分析各構造層變形的疊加、改造關系,探討構造的形成演化歷史。對新構造運動應闡明構造運動特徵及其影響。

需提供研究區構造綱要圖,不同構造現象的野外素描圖等。

第六部分 地質演化歷史分析

綜合區域地質背景及研究區地層、岩漿活動、構造變形特徵,再造可能的沉積過程、岩漿活動過程和構造變形過程,綜合分析區內地質演化歷史。

第七部分 經濟、環境、旅遊地質概況

簡述測區主要礦產資源類型、特徵及已開採的規模、分布及潛在遠景,提出進一步的找礦方向。城市及主要經濟區建材資源及水文、工程地質條件。與生產建設和人民生活有關的災害地質、環境地質等問題,提出具體的保護及預防建議,對有開發遠景的地質旅遊資源,亦應提出開發利用及保護措施建議。

第八部分 結束語

通過實習有何收獲,存在什麼問題,對今後工作的建議。

第九部分 參考文獻目錄

第十部分 圖版及圖版說明,附圖與附錄。

㈣ 地質報告怎麼寫

地質報告也有很多種啊,區域地質調查的、礦產普查的等等很多類,關鍵是你寫的是什麼地質報告

㈤ 申請優質祥查地質報告怎麼寫

固體礦產詳查報告編寫提綱
提綱, 固體, 礦產, 編寫
1、緒論
1.1 工作目的任務
列出任務書或委任書的文號,並說明任務要求。
1.2 位置、交通
說明礦區地理位置、地理坐標、行政轄區、工作范圍、面積、距礦區最近的車站、碼頭及主要城鎮的名稱和距離(附位置交通圖)。
1.3 自然地理與經濟地理
簡要說明礦區地形、地貌、水系、絕對高度及相對高度、基岩裸露情況、氣候條件、人口、居民點等自然地理以及工業、農業、礦產開發等經濟地理概況。
1.4 以往工作評述
說明歷次工作的單位、時間、內容、使用的方法手段、主要工作量、質量、成果、結論及存在的主要問題。
1.5 本次工作情況
簡要說明本次工作的起止年月、簡要經過、完成的各項工作量(列表)、投資總額、取得的主要成果。
2、礦區地質
2.1 區域地質背景
簡要說明礦區(床)所處的大地構造位置、區域地質基本特徵、區域礦產分布的一般規律。
2.2 礦區地層
詳細說明礦區(床)地層層序、厚度、時代、岩性、岩石物性、岩相等特徵及其與礦產分布的關系。
2.3 礦區構造
說明礦區(床)構造基本形態及其復雜程度;列表說明控制礦床、礦體(層)形成,破壞礦體完整和影響井田(礦區)的較大褶曲、斷層的性質、產狀、形態、落差、褶幅、復合關系及分布范圍。
2.4 礦區岩漿活動
說明礦區(床)岩漿活動情況,岩漿岩的種類、時代、分布情況;岩體的形態、產狀及其與礦床生成、破壞的關系。
2.5 礦區變質岩
說明礦區(床)各種變質岩類、變質作用和圍岩蝕變的特徵及其與礦體(層)富集分布的關系。
2.6 礦區地球物理、地球化學特徵
說明礦區(床)岩(礦)石物性特徵和地球物理、地球化學異常特徵及其找礦意義
3、礦床特徵
3.1 礦體(層)
說明礦床分布范圍,礦體(層)數量、總厚度,列表說明工業礦體(層)的產狀、形態、長度、延深、厚度、品位及其變化系數。
3.2 礦體(層)圍岩及夾石
說明礦體(層)頂、底板圍岩和礦體(層)內部夾石、古隆起、砂礦基底、沖刷和陷落柱等的數量、規模、形態、岩性、礦物成份、化學成份特徵及其對礦體(層)連續性和礦石質量的影響。
3.3 礦石質量
說明各礦體(層)各類礦石的礦物成份,結構構造、共生關系和生成順序;列表說明礦石化學成份、主要有益級份和有害組份含量,簡要說明其變化規律。以物理機械性能為主要評價指標的礦產,則應對其物理機械性能進行敘述。
3.4 礦石類型和品級
說明礦體(層)的淋失帶、風化帶、氧化帶、混合(過渡)帶、次生富集帶、燃燒帶和原生帶的特徵及其分布規律。
3.5 礦石加工技術性能
3.5.1
礦石加工技術性能試驗
簡要說明各類礦石采樣種類、方法及樣品代表性、以及加工、試驗種類、方法和試驗結果。
3.5.2
礦石工業利用性能評價
根據試驗結果,說明礦石中有用組份回收利用和有害雜質處理的可能性,提出綜合利用的途徑。對鄰近有同類礦床的生產礦山,可進行類比評價,說明類比結果。
3.6 礦床類型及找礦標志
簡要說明礦床探礦因素、成因類型、工業類型、礦體(層)富集規律和找礦標志,評價礦床的發展遠景。
3.7 其他有益礦產的綜合評價
簡要說明礦區(床)范圍內其他共生有益礦產綜合評價的結果,提出綜合勘探和綜合利用的意見。
4、礦區(床)開采技術條件
4.1 礦區水文地質
4.1.1
區域水文地質條件
簡要說明礦區(床)在區域水文地質單元中的位置,區域含、隔水層的分布及其特徵。
4.1.2
礦區水文地質條件
說明礦區含(隔)水層的岩性、厚度、分布及埋藏條件。
說明礦區構造破碎帶、風化帶、岩溶帶的分布規律、發育程度、導水性、含水性及其對礦床充水的影響。
說明礦區(床)主要充水含水層的富水性、水質和地下水的補給、逕流、排泄條件及其與地表水(含老窿積水)和含水層的水力聯系。
說明礦區(床)主要充水因素,初步確定礦區(床)水文地質勘探類型,指出礦區(床)開採的主要水文地質問題。並說明礦坑涌水量預測結果。
4.2 礦區(床)供水條件
簡要說明可供利用的供水水源的水量、水質和利用條件。
4.3 礦區工程地質
4.3.1
說明工程地質岩組特徵,礦體(層)及其頂、底板和軟岩、軟弱夾層的岩性、物質組份、水理性能、結構構造、蝕變、風化程度及其分布變化規律和力學強度(列表)。
4.3.2
斷裂構造工程地質特徵
說明斷層、節理、裂隙及軟弱結構面的特徵、發育程度及其組合關系、岩溶發育程度、分布規律等。
4.3.3
工程地質條件初步評價
綜合評述礦體頂、底板和采礦工作系統范圍內岩、礦石穩固性、露采邊坡穩定性、砂礦頂板和底板基岩可挖性,指出影響開採的主要工程地質問題及其可能出現的危險地段。
4.4 環境地質及生產安全條件
4.4.1
環境地質
簡要說明礦區及其周圍的地震、山洪、泥石流、滑坡等活動狀況,預測其對礦區可能產生的影響。
4.4.2
生產安全條件
a.說明對人體有害的元素、地下熱水、放射性、瓦斯和其他有害氣體的成份、含量、強度、分布規律及其對生產、人身安全可能產生的影響。
b.說明恆溫帶深度和地溫梯度,預測地溫正常區和異常區分布范圍。
c.說明可燃礦產的自燃情況和可燃性(測試結果列表)及其對生產可能產生的影響。
5、詳查工作及質量評述
5.1 詳查工作布置的合理性
論述礦產勘探類型、工程布置原則、工程間距和手段、方法選擇的合理性。
5.2 地形和工程測量及其質量
扼要說明測量坐標系統、控制等級、地形和工程測量方法、范圍、面積及質量。
5.3 地質填圖質量
說明礦區、礦床地形地質圖或第四紀地質地貌圖的比例尺、填制方法及其質量。
5.4 探礦工程質量
說明鑽探、坑探等探礦工程各項質量情況(列表說明)及其對地質效果的影響。
5.5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工作及其質量
說明水文地質和工程地質工作內容、方法和質量及其對礦區(床)評價的影響。
5.6 物探和化探工作及其質量
說明物探(包括測井)化探的方法、比例尺(點距)、參數測定、異常的圈定解釋和主要成果質量。
5.7 采樣、測試工作及其質量
5.7.1
采樣工作
說明各類樣品的採集、加工方法及其質量。
5.7.2
岩礦鑒定工作
說明岩礦、煤岩、重砂鑒定的質量。
5.7.3
化驗、分析工作
說明各種樣品分析項目、化驗測試方法、內外檢數量(列表)及其質量評述。
5.7.4
其他測試工作
說明影響生產安全的有害元素、放射性、瓦斯和其他有害氣體、自燃、地溫等測定方法及其質量。
說明物理性能樣品種類、測定方法和質量。
6、資源/儲量計算
6.1 資源/儲量計算的范圍及工業指標
說明礦床資源/儲量計算的邊界、垂深(標高)、工業指標及其確定依據。
6.2 計算方法
說明資源/儲量計算方法、計算參數及其確定依據,說明圈定礦體(層)及確定礦石類型的原則。
6.3 資源/儲量類別和塊段劃分
說明資源/儲量類型和塊段劃分的條件。
6.4 資源/儲量計算結果
列表說明各類別資源/儲量計算結果及其所佔比例。
6.5 其他伴生組份和共生礦產的資源/儲量
計算方法及結果(列表)
7、礦床技術經濟初步評價
7.1 礦床開發的基本條件
說明國家或地方對該礦產的需求程度、礦床資源/儲量規模、礦石加工選冶性能、開采技術條件以及交通、電力、供水等條件,指出礦床開發的可能性。
7.2 技術經濟評價
說明評價方法的選擇和評價指標的選用及其依據,從未來礦山企業經濟(微觀)角度初步評述礦體(區)開發的經濟可行性(已做國民經濟宏觀效益分析的,應敘述其結果),提出是否進行勘探的意見。
8、結論
8.1 詳查工作程度及主要成果
8.2 詳查工作主要經驗和問題
8.3 對今後勘探工作建議
附圖
一、一般應附圖件
1、區域地質圖(附剖面圖,必要時附地層綜合柱狀圖或區域主要礦產分布圖)
2、礦區(床)地形地質圖(含地層剖面和地層綜合柱狀圖及工程分布圖)
3、勘探線剖面圖(或含儲量計算剖面圖)
4、含礦岩系柱狀對比圖及礦體(層)對比圖
5、礦體(層)頂、底板等高線圖(或含儲量計算圖)
6、儲量計算圖(水平或垂直縱投影圖)
7、坑道平面圖或礦體水平切面圖(中段平面圖)
8、物探、化探成果圖(包括平面圖和綜合剖面圖)
9、區域水文地質圖(含水文地質剖面和柱狀圖)
10、礦區水文地質圖(含柱狀圖)及水文地質剖面圖
11、鑽孔抽水綜合成果圖
12、礦區實際材料圖
13、礦區測量網(點)展開圖
14、礦區(床)采樣分布圖
15、鑽孔柱狀圖或鑽孔柱狀表
二、必要時應附的圖件
1、礦區(床)地貌和第四紀地質圖
2、礦區(床)基岩地質圖
3、礦區(床)構造圖
4、礦區(床)縱剖面圖
5、岩石風化帶厚度等值線圖
6、礦體(層)縱投影圖(或含儲量計算圖)
7、礦體(層)水平投影圖(或含儲量計算圖)
8、礦體(層)厚度或品位等值線圖
9、其他有益礦產儲量計算有關圖件
10、物探參數定量解釋圖和變化規律圖或柱狀曲線對比圖
11、礦區工程地質圖(含柱狀圖)及工程地質剖面圖
12、礦區岩溶發育程度圖
13、礦區地表水質等值線圖
14、井巷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圖
15、鑽孔簡易水文地質觀測曲線對比圖
16、礦床主要充水含水層地下水等水位(水壓)線圖
17、地下水、地表水、礦坑水動態與降水量關系的曲線圖
18礦坑涌水量計算圖(附剖面圖)
19、對人體有害的元素、放射性或瓦斯含量等值線圖
20、老窿分布圖及生產礦井平面圖
21、槽、坑道、井地質素描圖和物探成果圖
22、工程地質鑽孔綜合柱狀圖(或典型鑽孔工程地質編錄柱狀圖)
附表
1、探礦工程(鑽、坑、井、槽)質量一覽表(不含礦體(層)綜合成果時,應另編礦體(層)綜合成果表)。
2、礦石、岩石物性性能及其他有關測定的結果表。
3、儲量計算表。
包括:工程、剖面、塊段的平均品位、平均厚度計算表;塊段及礦體(層)儲量計算綜合表、礦區(床)儲量計算總表;其他有益礦產儲量計算有關表格。
4、其他應附的表格。
圖冊
含照片圖版等。附件
1、主管部門下達的儲量計算工業指標。2、礦石選、冶、加工試驗

地質災害報告格式怎麼寫

地質災害性評估報告書參考提綱如下:
前言
說明評估任務由來,評估工作的依據
第一章 評估工作概述
一、工程和規劃概況與征地范圍
二、以往工作程度
三、工作方法及完成的工作量
四、評估范圍與級別的確定
第二章 地質環境條件
一、氣象、水文
二、地形地貌
三、地層岩性
四、地質構造與區域地殼穩定性
五、工程地質條件
六、水文地質條件
七、人類工程活動對地質環境的影響
第三章 地質災害危險性現狀評估
一、地質災害類型及特徵:闡述已發生的災種、數量、分布、規模、形成機制、危害對象、穩定性等
二、地質災害危險性現狀評估:按災種分別進行評估
第四章 地質災害危險性預測評估
一、工程建設引發或加劇地質災害危險性的預測
二、工程建設可能遭受地質災害危險性的預測
(在山地丘陵區進行工程建設,一般工程設計挖方切坡工程在不穩定邊坡,必須進行危險性預測評估,可列專節論述)
第五章 地質災害危險性綜合分區評估及防治措施
一、地質災害危險性綜合評估原則與量化指標的確定
二、地質災害危險性綜合分區評估
三、建設場地適宜性區分區評估
四、防治措施
結論與建議
附圖:1、評估區地質災害分布圖;2、地質災害危險性綜合分區評估圖
以上摘自《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技術要求(試行)》

㈦ 地質報告怎麼寫可以給個範文嗎

地質實習報告
地質實習報告是對實習中見到的各種地質現象加以綜合、分析和概括,用簡練流暢的文字表達出來。寫實習報告是對實習內容的系統化、鞏固和提高的過程,是寫地質報告的入門嘗試,是進行地質思維的訓練。報告要求以野外收集的地質素材為依據,報告要有鮮明的主題,確切的依據,嚴密的邏輯性,報告要簡明扼要,圖文並茂。報告必須是通過自己的組織加工寫出來的,切勿照抄書本。

報告章節如下:

第一章緒言,實習地區的交通位置和自然地理狀況(附交通位置圖)、實習的任務、目的、要求、人員的組成及實習時間等。

第二章 地層

首先簡述實習地區出露的地層及分布的特點,然後按地層時代自老至新進行地層描述。分段描述各時代地層時應包括分布和發育概況、岩性和所含化石、與下伏地層的接觸關系、厚度等(附素描圖)。

第三章岩石

描述各種岩體的岩石特徵、產狀、形態、規模、出露地點、所在構造部位以及含礦情況(附剖面圖、素描圖)。

第四章 構造

概述實習地區在大一級構造中的位置和總的構造特徵,分別敘述實習區的褶皺和斷裂。

褶皺:褶皺名稱(如玉皇山向斜),組成褶皺核部地層時代及兩翼地層時代、產狀、褶皺軸向、褶皺橫剖面及縱剖面特徵(附素描圖、剖面圖)

斷層:斷層名稱、斷層性質,上盤及下盤(或左右盤)地層時代,斷層面的產狀,斷層

證據(附素描圖、剖面圖)

闡述褶皺與斷裂在空間分布上的特點。

第五章地質發展階段簡述

根據地層的順序、岩性特徵、接觸關系、構造運動情況、岩漿活動過程等說明本區地質歷史上有那些階段。每階段有那些事件和特徵。

第六章其它方面,包括外動力地質現象。

後記,說明實習後的體會、感想、意見和要求。

報告中文字要工整,圖件要美觀。報告應有封面、題目、寫作人專業、班級、姓名、寫作日期等。並進行裝訂。

㈧ 岩土工程勘察報告怎麼寫呀

岩土工程勘察報告是工程地質勘察的最終成果,是建築地基基礎設計和施工的重要依據。報告是否正確反映工程地質條件和岩土工程特點,關繫到工程設計和建築施工能否安全可靠、措施得當、經濟合理。當然,不同的工程項目,不同的勘察階段,報告反映的內容和側重有所不同;有關規范、規程對報告的編寫也有相應的要求。下面著重談一談有關工業與民用建築的岩土工程勘察報告編寫工作,且側重於詳細勘察階段。
1 報告的編製程序一項勘察任務在完成現場放點、測量、鑽探、取樣、原位測試、現場地質編錄和實驗室測試等前期工作的基礎上,即轉入資料整理工作,並著手編寫勘察報告。岩土工程勘察報告編寫工作應遵循一定的程序,才能前後照應,順當進行。不然的話,常會出現現場編錄與實驗資料的矛盾、圖表間的矛盾、文圖間的矛盾,改動起來費時費力,影響效率,影響質量。 通常的編製程序是: (1)外業和實驗資料的匯集、檢查和統計。 此項工作應於外業結束後即進行。首先應檢查各項資料是否齊全,特別是實驗資料是否出全,同時可編制測量成果表、勘察工作量統計表和勘探點(鑽孔)平面位置圖。
(2)對照原位測試和土工試驗資料,校正現場地質編錄。這是一項很重要的工作,但往往被忽視,從而出現野外定名與實驗資料相矛盾,鑒定砂土的狀態與原位測試和實驗資料相矛盾。例如:野外定名為粘土的,實驗出來的塑性指數卻<17;野外定名為細砂的,實驗資料為中砂,其0.25~0.5mm顆粒含量百分比達50%以上;野外定為可塑狀態粘性土的,實驗出來的液性指數卻<0;野外定為稍密狀態的砂性土,標准貫入擊數卻<10擊;野外定為淤泥或淤泥質土的,實驗出的孔隙比卻<1;野外定為硬塑粘性土的,標貫擊數卻<18擊„„產生諸如此類的矛盾,或由於野外分層深度和定名不準確,或試驗資料不準確,應找出原因,並修改校正,使野外對岩土的定名及狀態鑒定與實驗資料和原位測試數據相吻合。 (3)編繪鑽孔工程地質綜合柱狀圖。 (4)劃分岩土地質層,編制分層統計表,進行數理統計。地基岩土的分層恰當與否,直接關繫到評價的正確性和准確性。因此,此項工作必須按地質年代、成因類型、岩性、狀態、風化程度、物理力學特徵來綜合考慮,正確地劃分每一個單元的岩土層。然後編制分層統計表,包括各岩土層的分布狀態和埋藏條件統計表,以及原位測試和實驗測試的物理力學統計表等。最後,進行分層試驗資料的數理統計,查算分層承載力。
(5)編繪工程地質剖面圖和其它專門圖件。 (6)編寫文字報告。按以上順序進行工作可減少重復,提高效率;避免差錯,保證質量。在較大的勘察場地或地質地貌條件比較復雜的場地,應分區進行勘察評價。
2 報告論述的主要內容 報告應敘述工程項目、地點、類型、規模、荷載、擬採用的基礎形式;工程勘察的發包單位、承包單位;勘察任務和技術要求;勘察場地的位置、形狀、大小;鑽孔的布置者和布置原則,孔位和孔口標高的測量方法以及引測點;施工機具、儀器設備和鑽探,取樣及原位測試方法;勘察的起止時間;完成的工作量和質量評述;勘察工作所依據的主要規范、規程;其它需要說明的問題。報告應附勘探點(鑽孔)平面位置圖、勘探點測量成果表和勘察工作量表。倘若勘察工作量少,可只附圖而省去表。一個完整的岩土工程勘察報告,由下面幾部分組成。 2.1 地質地貌概況地質地貌決定了一個建築工地的場地條件和地基岩土條件,應從以下三個方面加以論述: (1)地質結構。主要闡述的內容是:地層(岩石)、岩性、厚度;構造形跡,勘察場地所在的構造部位;岩層中節理、裂隙發育情況和風化、破碎
程度。由於勘察場地大多地處平原,應劃分第四系的成因類型,論述其分布埋藏條件、土層性質和厚度變化。 (2)地貌。包括勘察場地的地貌部位、主要形態、次一級地貌單元劃分。如果場地小且地貌簡單,應著重論述地形的平整程度、相對高差。 (3)不良地質現象。包括勘察場地及其周圍有無滑坡、崩塌、塌陷、潛蝕、沖溝、地裂縫等不良地質現象。如在碳酸鹽岩類分布區,則要敘述岩溶的發育及其分布、埋藏情況。如果勘察場地較大,地質地貌條件較復雜,或不良地質現象發育,報告中應附地質地貌圖或不良地質現象分布圖;如場地小且地質地貌條件簡單又無不良地質現象,則在前述鑽孔位置平面圖上加地質地貌界線即可。當然,倘若地質地貌單一,則可免繪界線。 2.2 地基岩土分層及其物理力學性質 這一部分是岩土工程勘察報告著重論述的問題,是進行工程地質評價的基礎。下面介紹分層的原則和分層敘述的內容。 (1)分層原則。土層按地質時代、成因類型、岩性、狀態和物理力學性質劃分;岩層按岩性、風化程度、物理力學性質劃分。厚度小、分布局限的可作夾層處理,厚度小而反復出現可作互層處理。
(2)分層編號方法。常見三種編號法:第一,從上至下連續編號,即①、②、③„„層。這種方法一目瞭然,但在分層太多而有的層位分布不連續時,編號太多顯得冗繁;第二,土層、岩層分別連續編號,如土層Ⅰ-1、Ⅰ-2、Ⅰ-3„„;岩層Ⅱ-1、Ⅱ-2、Ⅱ-3„„;第三,按土、石大類和土層成因類型分別編號。如某工地填土1;沖積粘土2-1、沖積粉質粘土2-2,沖積細砂2-3;殘積可塑狀粉質粘土3-1、殘積硬塑狀粉質粘土3-2;強風化花崗岩4-1,中風化花崗岩4-2,微風花崗岩4-3。第二、三種編法有了分類的概念,但由於是復合編號,故而在報告中敘述有所不便。目前,大多數分層是採用第一種方法,並已逐步地加以完善。總之,地基岩土分層編號、編排方法應根據勘察的實際情況,以簡單明了,敘述方便為原則。此外,詳勘和初勘,在同一場地的分層和編號應盡量一致,以便參照對比。 (3)分層敘述內容。對每一層岩土,要敘述如下的內容: ①分布:通常有「普遍」、「較普遍」、「廣泛」、「較廣泛」、「局限」、「僅見於」等用語。對於分布較普遍和較廣泛的層位,要說明缺失的孔段;對於分布局限的層位,則要說明其分布的孔段。 ②埋藏條件:包括層頂埋藏深度、標高、厚度。如場地較大,分層埋深和厚度變化較大,則應指出埋深和厚度最大、最小的孔段。
③岩性和狀態:土層,要敘述顏色、成分、飽和度、稠度、密實度、分選性等;岩層,要敘述顏色、礦物成分、結構、構造、節理裂隙發育情況、風化程度、岩心完整程度;裂隙的發育情況,要描述裂隙的產狀、密度、張閉性質、充填情況;關於岩心的完整程度,除區分完整、較完整、較破碎、破碎和極破碎外,還應描述岩心的形狀,即區分出長柱狀、短柱狀、餅狀、碎塊狀等。 ④取樣和實驗數據:應敘述取樣個數、主要物理力學性質指標。盡量列表表示土工實驗結果,文中可只敘述決定土層力學強度的主要指標,例如填土的壓縮模量、淤泥和淤泥質土的天然含水量、粘性土的孔隙比和液性指數、粉土的孔隙比和含水量、紅粘土的含水比和液塑比。對敘述的每一物理力學指標,應有區間值、一般值、平均值,最好還有最小平均值、最大平均值,以便設計部門選用。 ⑤原位測試情況:包括試驗類別、次數和主要數據。也應敘述其區間值、一般值、平均值和經數理統計後的修正值。⑥承載力:據土工試驗資料和原位測試資料分別查算承載力標准值,然後綜合判定,提供承載力標准值的建議值。 2.3 地下水簡述
地下水是決定場地工程地質條件的重要因素。報告中必須論及:地下水類型,含水層分布狀況、埋深、岩性、厚度,靜止水位、降深、涌水量、地下水流向、水力坡度;含水層間和含水層與附近地表水體的水力聯系;地下水的補給和排泄條件,水位季節變化,含水層滲透系數,以及地下水對混凝土的侵蝕性等。對於小場地或水文地質條件簡單的勘察場地,論述的內容可以簡化。有的內容,如水位季節變化,並非在較短的工程勘察期間能夠查明,可通過調查訪問和搜集區域水文資料獲得。地下水對混凝土的侵蝕性,要結合場地的地質環境,根據水質分析資料判定。應列出據以判定的主要水質指標,即pH、HCO-3、SO2-4、侵蝕CO2的分析結果。 2.4 場地穩定性 場地穩定性評價主要是選址和初勘階段的任務。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論述: (1)場地所處的地質構造部位,有無活動斷層通過,附近有無發震斷層。 (2)地震基本烈度,地震動峰值加速度。 (3)場地所在地貌部位,地形平緩程度,是否臨江河湖海,或臨近陡崖深谷。
(4)場地及其附近有無不良地質現象,其發展趨勢如何。 (5)地層產狀,節理裂隙產狀,地基土中有無軟弱層或可液化砂土。 (6)地下水對基礎有無不良影響。報告對場地穩定性作出評價的同時,應對不良地質作用的防治,增強建築物穩定性方面的措施提供建議。 2.5 其他專門要求論述的問題 對於設計部門提出的一些專門問題,報告應予以論述,如飽和砂土的震動液化、基坑排水量計算、動力機器基礎地基剛度的測定、樁基承載力計算、軟弱地基處理、不良地質現象的防治,等等。 2.6 結論與建議 結論是勘察報告的精華,它不是前文已論述的重復歸納,而是簡明扼要的評價和建議。一般包括以下幾點: (1)對場地條件和地基岩土條件的評價。 (2)結合建築物的類型及荷載要求,論述各層地基岩土作為基礎持力層
的可能性和適宜性。 (3)選擇持力層,建議基礎形式和埋深。若採用樁基礎,應建議樁型、樁徑、樁長、樁周土摩擦力和樁端土承載力標准值。 (4)地下水對基礎施工的影響和防護措施。 (5)基礎施工中應注意的有關問題。 (6)建築是否作抗震設防。 (7)其它需要專門說明的問題。 以上7個方面的內容,並非所有的勘察報告都要面面俱到,一一羅列。由於場地和地基岩土的差異、建築類型的不同和勘察精度的高低,不同項目的勘察報告反映的側重點當然有所不同。 一般來說,上列概述、地基岩土分層及其物理力學性質、地下水簡述和結論與建議等四項,是每個勘察報告必須敘述的內容。總之,要根據勘察項目的實際情況,盡量做到報告內容齊全、重點突出、條理通順、文字簡練、論據充實、結論明確、簡明扼要、合理適用。
3 圖表編制要點
3.1 主要圖件 (1)勘探點(鑽孔)平面位置圖。表示的主要內容:①建築平面輪廓;②鑽孔類別、編號、深度和孔口標高;應區分出技術孔、鑒別孔、抽水試驗孔、取水樣孔、地下水動態觀測孔、專門試驗孔(如孔隙水壓力測試孔);③剖面線和編號:剖面線應沿建築周邊,中軸線、柱列線、建築群布設;較大的工地,應布設縱橫剖面線;④地質界線和地貌界線;⑤不良地質現象、特徵性地貌點;⑥測量用的坐標點、水準點或特徵地物;⑦地理方位。對於較小的場地,一般僅表示①、②、③、⑥、⑦五項內容。 標注地理方位的最大優點在於文中敘述有關位置時方便。此圖一般在甲方提供的建築平面圖上補充內容而成。比例尺一般採用(1∶200)~(1∶1000)。 (2)鑽孔工程地質綜合柱狀圖。鑽孔柱狀圖的內容主要有地層代號、岩土分層序號、層頂深度、層頂標高、層厚、地質柱狀圖、鑽孔結構、岩心採取率、岩土取樣深度和樣號、原位測試深度和相關數據。在地質柱狀圖上,第四系與下伏基岩應表示出不整合接觸關系。在柱狀圖的上方,應標明鑽孔編號、坐標、孔口標高、地下水靜止水位埋深、施工日期等。柱狀圖比例尺一般採用1∶100或1∶200。 (3)工程地質剖面圖。此圖是作為地基基礎設計的主要圖件。其質量好壞的關鍵在於:剖面線的布設是否恰當;地基岩土分層是否正確;分層界線,尤其是透鏡體層、岩性漸變線的勾連是否合理;剖面線縱橫比例尺的選擇是否恰當。關於剖面線的布設和地基岩土分層原則,此前
已論及,不再贅述。倘若分層正確,一般來說分層線的連接就會自然平順,而不致將產狀平緩的第四系尤其是全新統的土層畫成陡斜狀,或出現新老層位之間的互相穿插等不合理現象。 同一層位間的相變,要用岩性漸變線表示清楚。透鏡狀分層和同一層位中的透鏡狀夾層,在不同的剖面線上要互相照應,顯示其分布范圍。剖面比例尺的選擇,應盡量使縱、橫比例尺一致或相差不大,以便真實反映地層產狀。一般橫比例尺採用(1∶200)~(1∶500),縱比例尺採用(1∶100)~(1∶200)。在剖面圖上,必須標上剖面線號,如6-6′或F-F′。剖面各孔柱,應標明分層深度、鑽孔孔深和岩性花紋,以及岩土取樣位置及原位測試位置和相關數據(如標貫錘擊數、分層承載力建議值)。在剖面圖旁側,應用垂直線比例尺標注標高,孔口高程須與標注的標高一致。剖面上鄰孔間的距離用數字寫明,並附上岩性圖例。 (4)專門性圖件。常見的有表層軟弱土等厚線圖,軟弱夾層底板等深線圖,基岩頂面等深線圖、強風化、中風化或微風化岩頂面等深線圖,硬塑或堅硬土等深線圖等。不言而喻,這些圖件對於地基基礎設計各有用途。有的圖件還可以反映隱伏的地質條件,如中風化頂面等深線圖,可以反映隱伏的斷層;等深線上呈線狀伸展的溝部,往往是斷層通過地段。專門性圖件並非每一勘察報告都作,視勘察要求、反映重點而定。 3.2 主要附表、插表 (1)岩土試驗成果表。按岩、土分別分層,按孔號、樣號順序編制。每一分層之後列出統計值,如區間值、一般值、平均值、最大平均值、最小平均值。
(2)原位測試成果表。分層按孔號、試驗深度編制,要列統計值,並查算分層承載力標准值。 (3)鑽孔抽水試驗成果表。按孔號、試段深度編制,列出靜止水位、降深、涌水量、單位涌水量、水溫和水樣編號。 (4)樁基力學參數表。如果建議採用樁基礎,應按選用的樁型列出分層樁周摩擦力,並考慮樁的入土深度確定樁端土承載力。除上述附表之外。有的分層復雜時,應編制地基岩土劃分及其埋藏條件表。4 努力提高報告的編寫能力 4.1 要具備牢固的地質地貌和工程理論地質基礎 理論方面,主要是岩石學、構造地質學、第四紀地質學和地貌學;工程地質方面,主要是土質學、土力學、工程地質分析、工程動力地質學、工程地質勘察。在丘陵山區,要注意地質構造的觀察分析;在平原地區,要著重於第四系成因類型、岩性組合的分析研究。此外,要時常了解和掌握國際國內的有關岩土勘察方面的新技術新知識,以便不斷更新和提高個人的理論知識。 4.2 要熟悉和掌握有關的規范規程 規范規程既是經驗的總結,又是技術的指南,具有很強的勘察工作指導性。對於國家的、行業的、省和地方的有關規范規程,必須熟悉掌握,並在具體勘察工作中認真執行。 4.3 要了解工作區的地質情況 對於勘察地段的區域地質、水文地質、工程地質資料,應盡可能地搜集並熟悉。對於鄰近地段已有的工程地質勘察資料,也要盡可能了解,
以便在勘察工作中發揮其參考作用。 4.4 要掌握工程設計的基本要求和基礎施工的技術要點 只要明確了工程設計的基本要求和基礎施工方法,作出的工程地質評價才能有的放矢、正確客觀,提出的建議才能合理適用。 4.5 要切實保證第一手資料的質量 岩土工程勘察報告是工程地勘察的最終成果。一份高質量的勘察報告,必須來自於高質量的第一手原始資料。由此可知,現場勘察和實驗資料的質量好壞,對報告的編寫影響極大。因此,必須認真抓好第一手資料的質量,而鑽探工作又是第一手資料的重點。為此,報告的編寫者,必須常到現場掌握有關的勘察情況,最好是參與現場的地質編錄工作。 4.6 提高綜合知識技能 除具備較高的專業知識外,還要提高綜合知識方面的技能。如基本的數理統計知識、文字表達能力、編圖技巧、綜合分析能力(特別是現場地質編錄的綜合判定能力)。俗話說:熟能生巧、觸類旁通。只要多干多學,善於思考,並在實踐中不斷地總結提高,就能逐步地編寫好每一份勘察報告。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