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小地方區域地質資料怎麼搞

小地方區域地質資料怎麼搞

發布時間: 2021-01-18 22:56:52

『壹』 區域地質調查類型

通常指根據地質調查的精度和所填地質圖比例尺大小,並以國際標准分幅為單位劃分的類型,包括小比例尺區域地質調查(1:100萬~1:50萬)、中比例尺區域地質調查(1:25萬~1:10萬)、中-大比例尺區域地質調查(1:5萬~1:2.5萬)和大比例尺區域地質調查(1:1萬~1:2000)。

此外,還可從不同角度將區域地質調查分為其他若干類型。如按工作方法或學科劃分為地質的、遙感地質的、地球物理的和地球化學的;按研究對象則可劃分為專題性的和綜合性的。

2.3.1.1 小比例尺區域地質調查(1:100萬~1:50萬)

該類地質調查又稱概略地質調查,運用比例尺為1:100萬、1:50萬。在一般情況下該類地質調查和地質填圖路線的間距分別為10km、5km左右,即在相應比例尺的地形圖上,路線間距為1cm左右。該類型區域地質調查多被安排在地質空白區或地質研究程度較低的地區,主要是研究全球、洲際、全國等大范圍內概略的地質情況。編制小比例尺地質圖,其目的是為區域地質普查、成礦遠景區的規劃和預測靶區的圈定指明方向。

我國已全面完成1:100萬區域地質調查,基本查清了我國陸域國土的地質情況,並編制了全國1:400萬或其他小比例尺的各類地質圖件。

2.3.1.2 中比例尺區域地質調查(1:25萬~1:10萬)

該類地質調查類型又稱普查地質調查,20世紀90年代前運用比例尺為1:20萬、1:10萬,一般的地質調查和地質填圖路線的間距分別為2km、1km左右。實施「地質大調查」以來,我國中比例尺地形圖和數字地理底圖資料庫的數據已更改為按國際1:25萬分幅進行,並將1:25萬地質圖定位為新一輪國土資源調查的基礎地質圖件。

中比例尺區域地質調查主要適用於研究省際、中大區域內較詳細的地質情況,編制各類地質圖,為區域劃分較明細的找礦靶區提供依據。

2.3.1.3 中-大比例尺區域地質調查(1:5萬~1:2.5萬)

該類地質調查又稱詳細地質調查,運用比例尺為1:5萬、1:2.5萬,一般地質調查和地質填圖路線間距相應為500m、250m左右。總體部署優先考慮國民經濟建設需要,按照構造單元完整性和地質礦產條件的相似性劃分片區進行,採用國際分幅的雙幅或多幅聯測。大多部署在成礦遠景區帶、國家重點項目的周邊地區,一般安排在業已被圈定的有利成礦地段或已知礦區的外圍,或在地質內容的某一方面具有特殊意義的地區。其目的是以先進的地質理論為指導,以詳細的地質觀察研究為基礎,運用新技術、新方法確保提高區域的地質研究程度和填圖質量,力爭為國家找出礦產資源的後備基地。

2.3.1.4 大比例尺區域地質調查(1:1萬~1:2000)

該類地質調查可稱為礦區大比例尺詳查工作,現我國將其劃歸為非公益性地質調查范疇。所運用的比例尺為1:1萬、1:2000,一般地質調查和地質填圖路線間距按比例尺大小相應地為100m、20m左右。主要部署在已發現礦(化)的成礦條件極為優越的地段。為礦山建設設計提供礦產資源/儲量和開采技術條件等地質資料,以減少開發風險並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為主要目的。基本應用於商業地質勘查及大型工程區域。

『貳』 實現大區地質資料信息為地方經濟有效服務的思考——以東北大區為例

董佩信

(沈陽地質調查中心沈陽110034)

摘要本文通過國家對地質資料信息在大區的服務定位,介紹了東北大區的工作性質和特點、當前服務的現狀,分析了當前地質資料信息的社會需求,明確了社會化服務的定位,提出了如何與地方經濟發展有效對接的思考。

關鍵詞地質資料信息職能定位有效服務

近年來,國家為了加強基礎性、公益性地質工作在原有6個區域地質礦產研究所的基礎上,成立了區域地質調查中心(簡稱為大區中心)。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和政府宏觀管理職能的強化。以區域地質為研究對象的大區中心,對區域內地方經濟發展和規劃部署顯得尤為重要,大區館藏地質資料信息的開發利用更是必不可少的決策參考。

東北大區的工作范圍包括了東三省及內蒙古自治區的東部四盟,總面積126萬平方千米的地域。大區地質資料信息是歷史上形成的以區域地質礦產研究為內容,按照國家劃定的工作區域開展多年工作所積累的地質資料。這些資料涵蓋了1949~2009年內區域地質、礦產、水文、礦床、地層、古生物等內容。2008年,國家又將遙感、航磁、重力、化探、重砂等信息資料庫下放至大區實行分級管理,隨著今後一個時期國家對基礎地質、環境地質的日益重視,進一步投入資金探明資源,對於地方經濟的規劃和發展都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1 東北大區中心的地質工作及其特點

東北大區中心的前身是地礦部沈陽地質礦產研究所,成立於1963年,是集中了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地質局科研人員組建的研究所,研究的范圍在東北地區,研究的內容包括區域地質、礦產、地層、古生物、非金屬礦產。經過幾十年的工作,積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和豐富的地質資料。進入20世紀80年代,該所又開展了全國性的黃金礦產的研究和找礦,進一步拓寬了工作領域。1999年國家成立中國地質調查局後,該所承擔了東北地區國家地質大調查項目,經歷了從事基礎研究、區域地質、地質找礦、承擔國家大項目的歷史演變。

2006年,按照中國地質調查局的安排和部署,調整和增加了工作職能,賦予了其地質調查、地質科研、項目監管、信息服務4項職能。2008年,中國地質調查局又進一步明確了大區中心要承擔起國家地質調查項目、區域地質科學研究、地質資料信息社會化服務、大區項目監理等職能,從而使區域內國家地調科研項目與地方項目關系得到了理順,解決了以往工作形成的地質資料匯交時限、圖文質量、社會化服務等諸多方面的問題,為大區地質資料及信息能夠為區域經濟服務創造了條件。

2 大區地質資料服務的現狀

2.1 館藏資料豐富

為做好地質資料信息服務工作,沈陽大區中心對館藏資料、紙質圖件進行了全面清理,根據專業類別劃分為區域地質、礦產地質、物探、化探、遙感、水文工程環境地質、地質綜合研究等。截至2009年,共計清理出地質資料和圖紙32.494份/張,其中:地質成果資料8398份、各種比例尺地形圖23700張、地質科研資料及研究報告10215件,以上資料均以紙介質為主。國家開展地質大調查項目以來,大區共收到國內地勘單位在東北地區工作的地質成果報告187份,全部為電子文檔,接收了中國地質調查局、全國地質資料館分發的數字地質圖資料庫、東北地區礦產地和工作程度資料庫、同位素地質測年、全國岩石資料庫,還接收了東北地區重砂、重力、地球化學、航磁、遙感等重要的基礎資料庫。此外,大區還在通過以往地質考察、學術交流等活動收集了俄羅斯遠東地區、蒙古、朝鮮等周邊國家的地質資料,以及美國、日本、巴西、阿根廷、澳大利亞等國家相關地質、礦產資料。以上這些都為東北地區地質調查、地質找礦提供了必要的基礎資料。

2.2 服務體系不健全

目前,由於沈陽地調中心組建的時間較短,以往館藏的地質資料正處於清理、整理階段,尚需要較大的投入對紙質文檔進行數字化工作,後期形成的電子文檔和全國地質資料館提供的各類基礎資料庫還存在著綜合分析、研究、加工直至為社會服務的組織機構和服務體系建設問題,直接服務社會的電子信息平台還沒有完全建立,還沒有與大區內各省(區)、市(地)地方政府實行有效的科學對接。諸如大的成礦區帶尋找新資源、國家商品糧基地農業地質調查、城市經濟帶地表地下水及環境污染問題的防範、生態保護、西部找水、老礦山外圍找礦等問題都需要與地方政府高層達成共識。

3 大區地質資料服務定位與社會需求

國家設立大區地調中心,就是要把繁雜集中的事務劃分為獨立的區域,代表國家開展基礎性服務。東北大區地質資料信息服務的定位,就是要以東北地區國民經濟發展規劃為目標,圍繞國家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建設任務提供基礎地質、環境地質和礦產資源、水資源現狀、資源可利用程度、資源可持續發展遠景等資料,為政府領導宏觀決策、科學決策提供第一手資料。其總的要求如下。

3.1 提供油氣資料和基礎數據,尋找新的資源接續地

東北地區是我國石油的主產區,大慶油田、吉林油田、遼河油田生產的石油佔了全國陸上石油產量的三分之一,是國家重要的石油化工基地。隨著石油開采年限的增加,資源接續問題已經納入國家和地方領導的工作議程,近年來,國家與石油管理部門已經出巨資開始尋找新的油氣資源,東北大區利用區位的優勢,已經向國家申請了前期基礎地質工作經費,開展了調查工作。在黑龍江,內蒙古、吉林等尋找儲油構造含油盆地方面已經有了重大進展,與大慶油田聯合開展進一步找礦工作已經啟動。

3.2 提供找煤信息資料,鞏固東北能源基地地位

東北一直是全國的主要煤炭產區,遼寧、吉林兩省曾經為新中國建設提供了大量的煤炭資源。隨著多年開采資源量逐年減少,深部、外圍找礦將作為國家新一輪找礦的重點,礦山塌陷將是煤炭生產老區地質環境研究的重點。黑龍江產區作為服役期的煤炭基地是東北的重要產區,將承擔起全區經濟發展的資源供給;新興的蒙東區的煤炭基地是東北地區今後經濟發展的重要能源補充。煤電聯產、煤氣化將是今後一個時期清潔能源和新能源建設的重點。隨著國家基礎地質工作的加強,建設大區地質資料信息網路平台為加強能源基地、老區的改造和新區投入及時提供信息服務,將是今後一個時期地質資料信息服務的重點。

3.3 提供農業地質信息資料,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東北地區是中國的米糧倉。多年來,松遼平原一直是全國糧食的主產區。「十一五」期間,國家把商品糧基地建設納入了國家糧食安全的范疇,投入了巨大的資金對農業基礎設施進行了改造和完善。2004年,東北地區開展過局部的農業地質調查,對糧食主產區土壤、土質化學成分進行了化驗分析,已經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後續的綜合研究、土質改造、調養補充元素、土質與種植物的研究工作尚未開展。如若要保證國家糧食主產區產量、質量的提高,這項工作必不可少。因此,農業地質資料信息的更新和及時提供,有利於國家投資政策的制定,有利於地方經濟的發展。

3.4 提供水資源、環境地質、城市地質信息,助推東北城市經濟圈的發展

東北地區水資源豐富,但分布不均勻且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嚴重。近年來,地表水水質污染情況嚴重,地域內松花江區、遼河區經監測評價,一二類水質河只有10%;三類水質河佔34%;四類以上水質河佔56%。而地表這些水源是整個東北中部城市經濟圈(包括哈爾濱、長春、沈陽)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條件。保護好水資源,搞好地質環境即是保證國家商品糧基地建設的需要,也是保證70%城市人口生產、生活的需要。做好沈陽、長春、哈爾濱等大中城市城市地質基礎信息的提供,建設安全穩定的中國汽車產業基地、裝備製造業基地、現代農產品加工基地,將成為這一城市經濟圈的重要內容。這個經濟圈將是東北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的核心。

3.5 為尋找新的礦產資源和老礦產地找礦服務

大興安嶺和遼吉東南部兩個成礦帶在「十一五」期間被國家列為東北重要的成礦區帶。大興安嶺成礦帶隨著國家基礎地質調查項目的深入,金屬礦產、能源礦產找礦已初露端倪;遼吉東南部深部和老礦山外圍找礦也已取得突破。對照總結,深入研究以往地質工作程度和前人地質資料,藉助國家在以上地區開展的其他基礎地質、地理信息將對該區的地質找礦意義深遠。

4 實現大區資料信息服務與地方經濟發展的有效對接

4.1 圍繞自然資源和地方發展目標開展綜合研究

國家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規劃以礦產、森林、資料為依託,確定了二十一個基地建設目標。圍繞這些目標沈陽地調中心提出了「兩區一邊」的礦產資源工作戰略和「一帶兩廂」的水環地質工作戰略。「兩區一邊」就是把大興安成礦區、遼吉南部成礦區、東北周邊國家資源區作為地質找礦工作的重要區域,「一帶兩廂」就是把中部城市經濟帶、東廂水資源基地生態區、西廂生態屏障建設區作為水環地質工作的重點。通過爭取國家專項工作資金,通過與區帶涉及的省(區)市(地)縣(市)政府達成共識,開展礦產、水資源、環境等基礎地質調查評價工作,提高基礎地質工作程度,服務於地方經濟,為可持續發展服務。具體工作內容:①編制工作計劃,有針對性結合國家批準的基地建設目標提出基礎地質工作任務書,申報國家地質專項,爭取省(區)市(地)政府專項資金。②組織不同研究小組開展專項研究。依靠國家科研機構的技術支撐以大區中心為核心組織省(區)地勘部門、環境監測部門、科研單位、大專院校的專家學者參與專門課題組,根據以往地質資料和科研成果,對照近年來國家地質調查項目取得的成果,利用新近完成的國家航磁、遙感、重力、化探等基礎數據信息,對重點成礦區帶、深部外圍老礦區、糧食主產區土壤、地表、地下水資源進行深層次的研究,提出有利於地方政府宏觀決策、制定產業政策的結論性意見,將資料信息服務落到實處。

4.2 准確定位,為地方經濟發展規劃提供科學依據

根據中國地質調查局為全國大區中心確定的地質調查、地質科研、資料信息服務、大區項目監管4項職能,圍繞國務院振興老東北工業基地的目標,大區中心的定位要在宏觀目標區內開展好綜合地質調查,加強礦產資源區域評價,促進東北地區新的礦產資源接替基地建設,提高對中部城市經濟圈水資源和環境地質的調查評價和地質保障能力;進一步開展糧食主產區的農業地質調查工作,不斷提高重點地區的基礎地質調查程度;充分挖掘原有的地質成果資料和地質科研成果,提高研究程度實行老資料二次開發;充分利用國家基礎資料庫和信息系統,開發和利用圖形、數字軟體,向社會提供地質找礦、基礎地質、水環地質信息服務,為地方經濟可持續發展服務。

4.3 實現資源利用與地方經濟發展的「雙贏」

大區中心建立礦產資源分布、儲量、品種、品質信息系統,建立基礎地質、水資源、地質環境數據查詢系統;針對不同地區、不同地質構造單元,提供不同的礦產資源、信息和基礎數據,建立公共信息服務網站,開展網上信息服務;建立專業專家咨詢小組,對不同區域、不同礦產、不同地質條件提出專家意見供政府宏觀決策參考。地方政府可以提出研究課題和工作項目,邀請專家小組開展工作,在國家公益性地質投入的框架內充分利用國家的地質資料和信息資源,以最小的經濟成本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張允平.對東北地區國家公益性地質工作的思考

『叄』 涉及區域地質原始資料都有哪些

區域地質調查中的原始資料包括:地質觀察路線、實測剖面、礦點檢查、回物化探工作等的原始記錄和答圖件;各類岩石、礦物、古生物標本和各種樣品采樣、鑒定記錄;金屬量測量(包括水系沉積物測量)、重砂分析、薄片等的分析鑒定成果;還有各種數據、登記卡片、登記簿、數據處理程序及記錄等。

『肆』 請問有什麼地方可以下載或購買查閱區域地質圖電子版

一般的地質單位及國土資源部門會有 但是這都屬於機密 一般賣不出來的

『伍』 區域工程地質及水文地質調查范圍怎麼算

一般都會有該地區的地形圖,通過地形圖上的面積以及比例尺可以計算出調查的范圍。

水文地質,地質學分支學科,指自然界中地下水的各種變化和運動的現象。水文地質學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學。它主要是研究地下水的分布和形成規律,地下水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成分,地下水資源及其合理利用,地下水對工程建設和礦山開採的不利影響及其防治等。隨著科學的發展和生產建設的需要,水文地質學又分為區域水文地質學、地下水動力學、水文地球化學、供水水文地質學、礦床水文地質學、土壤改良水文地質學等分支學科。近年來,水文地質學與地熱、地震、環境地質等方面的研究相互滲透,又形成了若干新領域。

區域水文地質調查工作區域可以是自然地理單元或水文地質單元,也可以是行政區域,面積一般較大,在數百平方千米以上。小比例尺(小於1︰10萬)區域水文地質調查為綜合性區域水文地質調查,目的是為國民經濟發展和國防建設遠景規劃提供水文地質依據,並為今後進一步更大比例尺各種水文地質工作提供區域性水文地質基礎資料。中比例尺(1︰5萬~1︰10萬)區域水文地質調查可以是為國民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提供較詳細區域水文地質資料的綜合性水文地質調查,也可以是為某一專門性水文地質工作任務提供較詳細區域水文地質背景資料的,在綜合性調查基礎上加有必要專門性調查工作的水文地質調查。小比例尺區域水文地質調查的主要任務是通過收集資料、地面調查、勘探、試驗和觀測工作等手段,查明調查區區域水文地質條件,包括主要含水層的岩性、埋藏分布條件,各含水層地下水的成因、類型、補逕排條件及其水質水量的分布和變化情況等。中比例尺區域水文地質調查的主要任務是在小比例尺區域水文地質調查的基礎上,通過增加必要的調查工作和提高調查工作的精度要求,進一步查明區域水文地質條件,並根據其專門性水文地質調查任務的需要,進行必要的專門調查、勘探、試驗和觀測工作,查明有關問題。中國區域水文地質調查工作始於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50年代和70年代初,佔全國陸地總面積約1/3的地區完成了1︰20萬區域水文地質普查。20世紀70年代後至今,全國除西藏地區、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寒山區、原始森林地區和部分沙漠地區外,都已完成了1︰20萬區域水文地質普查。此外,根據需要,部分研究程度較高的地區完成了諸如農田供水、土壤改良、城市供水、生態環境等不同目的的1︰5萬或1︰10萬比例尺的區域水文地質調查。

第一講 區域地質調查方法與要求

工作方法

區域地質調查最基本最主要的工作方法是 野外實地勘查和觀測研究,並將所獲得的地質信息填繪在地理底圖上(見地質填圖),並按一定格式記錄下來(見地質編錄)。此外,為了更有效更准確地獲得和識別地質信息,還常採用以下方法:

①地球物理勘探,包括重力勘探、磁法勘探、電法勘探、地震勘探、核法勘探、地溫法勘探以及鑽孔地球物理勘探。 對重要成礦區帶取得的1:5萬高精度磁測、重力資料及激發極化法測量資料應進行系統的數據處理和分析解釋。對高精度重力和高精度磁測數據一般要進行濾波、位場轉換、解析延拓、局部異常的求取等數據處理。通過大比例尺物探數據的各類常規處理和對場源空間特徵的分析,結合區域地質礦產特徵,系統地推斷控礦構造、岩體、地層或標志層。綜合研究成礦環境和地球物理找礦標志。

②地球化學勘查。 應全面收集區內的區域地球化學、礦區(床)地球化學及異常查證等資料,應用范圍大體為: (1) 基礎地質:(a) 主要地質體的地球化學組份特徵; (b) 區域構造地球化學特徵。 (2) 礦產地質:(a) 區域地球化學背景與異常分布特徵;(b)成礦區帶、礦田及礦床地球化學特徵;(c) 局部地球化學異常組合特徵,異常解釋、推斷、追蹤評價及找礦地球化學標志;(d) 系統整理化探異常的面積、強度、規模、濃度分帶、組分分帶、各種比值等數據,研究分析化探異常分布規律、元素組合規律及與物探異常關聯對比等,結合異常地質背景和成礦條件,以及地表礦(化)點、蝕變帶分布,對化探異常進行定性解釋和分類排序,提出礦產檢查工作安排建議。 (3) 環境地質:(a) 城市及重要經濟區元素地球化學分布特徵;(b) 重要農業區元素地球化學分布特徵;(c) 地方病發生區元素地球化學分布特徵; (d) 重要自然景觀區元素地球化學分布特徵等。

③在基岩出露好、地質標志較清禁的地區,還可採用遙感圖象解釋的方法(見遙感地質)。遙感地質解譯工作重點是:區域構造格架解譯;各類地質填圖單元解譯;礦產地質解譯(如已知成礦、控礦地質體、地質構造追索圈定,與成礦、控礦相關的遙感線、環、紋、斑、色調等特徵影像提取,與成礦、控礦相關的隱伏岩體圈定等);災害、環境地質解譯(如滑坡、泥石泥、地裂縫、地面塌陷圈定等)。

④重砂測量(重砂指由比重較大、物理和化學性質比較穩定的礦物的顆粒所組成的鬆散集合體),通過重砂分析和綜合整理,發現並圈出礦產機械分散暈,即與礦產密切相關的指示礦物的重砂異常,據此進一步追索原生礦床和砂礦床。重砂測量包括人工重砂測量和自然重砂測量,是區域地質調查中廣泛使用的一種找礦方法。尤適用於水系發育的地區。

.區域地質調查

簡言之就是對一定區域范圍的基礎地質情況進行調查和研究。(簡稱「區調」、「區測」或「填圖」)。

(1)一定區域

就是國家統一規定按經緯度把全國分成若干個方塊,每一個方塊就是一個區域范圍。(以區域中重要城鎮命名,如巢湖幅)

(2)地質情況

包括:這個區域中的地層古生物、岩石、礦床、地球化學、水文、工程地質以及環境地質、農業地質、災害地質、地質構造等基礎地質。

區域地質調查的最終成果是地質圖、地質報告。

2.地質圖

將一定區域范圍內的各種地質體,按一定的比例尺,投影到地形平面圖上,並用規定的符號表示出來的圖件,稱為地質圖。

(1)按比例尺劃分地質圖

按比例尺不同可以劃分為不同比例尺的地質圖。

小比例尺地質圖:1/100萬——1/50萬,全國、全省范圍大區域地質調查

中比例尺地質圖:1/20萬——1/5萬,在一個省范圍內區域地質調查

大比例尺地質圖:1/2.5萬——1/1萬,還有1/1000-1/100(主要針對具體礦床、礦體或者小范圍特殊需要進行地質調查)

(2)地質體

沉積岩——可劃分到群、組、段

火成岩——包括各種岩體:花崗岩、輝長岩……等。

變質岩——不同變質程度的變質岩,若片麻岩、麻粒岩……等

其他地質體——如礦體、生物礁體、特殊地質標志層……等

二、填圖單位的確定原則與方法

1.侵入岩地區
是以不同的侵入體來劃分填圖單位。例如酸性花崗岩,中性的閃長岩,正長岩、基性、超基性的輝長岩、橄欖岩等,為不同的填圖單位。

2.變質岩地區
以不同的變質岩類型,例如片岩、片麻岩、麻粒岩、……等。

3.沉積岩地區
(1)以地層為基礎來劃分

①岩石地層 ②生物地層 ③年代地層 ④磁性地層 ⑤化學地層 ⑥礦物地層。目前主要以岩石地層為主。

(2)岩石地層單位劃分的原則
①依據岩性特徵和相對地層位置

②可以是一種或幾種岩石類型的組合

③整體岩性一致,野外易於識別
④岩石地層單位是客觀描述的實體,它不能根據成因和形成年代來劃分。(但反過來研究地層單位成因和形成年代,卻有助於客觀地選擇岩性標志,以便更好地劃分地層)。

(3)岩石地層單位的種類(可分為正式的和非正式的)
①正式的岩石地層單位:有定義並正式命名的「群」、「組」、「段」、「層」

A:群——是高級別的正式岩石地層單位(一般由縱向上相鄰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具有某種共同岩性特徵的組而成,或由一個規模較大的老組再分組升級為群,保留原地理名稱)。

B:組——是等級居中的岩石地層單位(劃分適度的地區性或區域性岩石地層單位)。

組的重要含義還在於其總體岩性一致,並具有可填圖性,即野外易識別、追索,並可在1:5萬地質圖上表示出來。

C:段——是級別低於組的岩石地層單位。段是組的組成部分。正式命名段必須具有與組內相鄰岩層明顯不同的岩性特徵,並且分布范圍廣,對研究區域地層有用。

D:層——是等級最低的岩石地層單位。層一般由岩性、成分、生物組合(視為物理特徵)等特徵顯著區別於相鄰岩層的單層或復層構成。它厚度不大(數厘米或數米至十餘米),在側向上橫穿不同的組或段,而名稱保持不變。通常只有區域性地層劃分對比的標志層才正式命名層。

②非正式填圖單位

非正式岩石地層單位是未被正式命名或不需要正式命名的局部性岩石單位。

常使用帶(段、層)、透鏡體、礁、(岩舌、岩楔)等術語(如灰岩礁、斑脫岩帶,生物化石富集帶(層)等。

劃分非正式岩石地層單位主要是為了突出其特殊性。

(4)比例尺不同,岩石地層單位劃分的級別不同
A:1/100萬——劃分到「群」(即幾個組合並)。
B:1/20萬,可以是「群」,主要以「組」為單位。
C:1/5萬——必須劃分到「組」,根據地質情況有時還可以劃分「段」。
D:岩石地層單位的厚度,在圖上表示時不能小於1mm。
不管比例尺大小,岩石地層單位的厚度,在圖上一般不能小於1mm。否則在地質圖上就表示不出來。

『陸』 求廣東省區域地質資料

網上有,我就發你郵箱

『柒』 1:5萬區域地質圖是否是涉密地質資料

有機密字樣的應該就是機密,不能隨便轉

『捌』 寫地質勘察報告中的區域地質構造怎麼查,去哪裡可以查到資料

當地的煤田、冶金等部門的老地質報告中都有詳細描述本地區的區域地質構造的章節,只需稍加新鮮內容和個人見解便可以了。

『玖』 區域地質概況怎麼描述

從大地構造、區域地層、區域地球物理特徵等不同方面進行描述

『拾』  區域地質背景

1.1.1塔里木盆地的大地構造位置

自70年代初,我國一些地質學者開始應用板塊構造理論探索塔里木、天山、昆侖山大地構造演化規律以來,獲得了許多有重要意義的認識。

塔里木板塊是新元古代固結的大陸板塊,北以哈里克套南坡—巴侖台—庫米什深大斷裂與伊犁—伊塞克湖板塊分界;東北以吐魯番—哈密大斷裂與准噶爾—哈薩克板塊相接;南以康西瓦—木孜塔格北坡大斷裂與羌塘板塊為界。在古生代,塔里木板塊與周圍相鄰的板塊皆以大洋相隔,板塊活動邊緣的俯沖帶,發生洋殼俯沖、消減、碰撞或造山,使大陸不斷增生,洋殼隨之消亡,從而形成較大的陸殼板塊。

塔里木板塊的穩定地殼部分稱為塔里木地塊,是中國西部大陸起核心作用的主要地塊,最後固結於700—800Ma前。塔里木地塊北為天山褶皺系,南為昆侖褶皺系,東鄰祁連褶皺系,隨著地塊邊緣的庫魯克塔格、柯坪、阿爾金和鐵克里克的先後隆起,中間地區被動下沉,自晚二疊世後,逐漸演化成為塔里木盆地,見圖1—1。

圖1—1塔里木盆地區域構造位置圖(據新疆石油管理局資料)

1.斷層;2.盆地;3.城鎮

1.1.2地層發育及展布特點

塔里木盆地北部地層發育齊全,露頭和鑽井資料表明,前震旦系為淺變質的結晶基底。震旦系—古生界可劃分為兩個大的海進、海退沉積旋迴:下旋迴為震旦系—泥盆系,以海相碳酸鹽岩為主,往上過渡為碎屑岩和泥質岩;上旋迴為石炭系—二疊系,石炭系以碎屑岩、碳酸鹽岩和膏泥岩為主,二疊系為陸相紅層夾火山岩。中新生界亦劃分為兩大沉積旋迴:三疊系—下第三系為下旋迴,以斷陷—坳陷型陸相含煤碎屑岩和紅層為主;上第三系為上旋迴,為全區大面積覆蓋的紅色和黃灰色碎屑岩。在四大旋迴之間以角度不整合和超覆不整合為邊界。

塔里木盆地北部,震旦系為不整合於前震旦系之上的第一套沉積蓋層。分布於新和南—齊滿—輪台一線以南,以北則遭剝蝕而缺失。在輪台—達里亞一線以西的廣大地區,地層岩性為含葡萄狀藻球粒的白雲岩、碳酸鹽岩與泥質碳酸鹽岩互層。由該線向東,地層迅速加厚,厚度在2000m以上。庫魯克塔格露頭剖面表明,其為深海滑塌重力流—濁積岩相的岩性組合和沉積構造。

塔北地區寒武紀—奧陶紀是一套以碳酸鹽岩為主的地層體系。分布於英買力北—齊滿—沙4井一線以南,以北因剝蝕而缺失。北西薄,向南厚度達4700m,並有向東南急劇增厚之趨勢。平面上大致可分為三個沉積相區,即①盆地相區,分布於草湖以東,主要為濁積岩和海相泥質岩;②斜坡相區,分布於達里亞以東、草湖以西地區,為台地相與盆地相過渡區,可能發育有滑塌的重力流沉積;③台地相區,分布於達里亞以西的廣大地區,主要為深灰、灰褐色灰質泥岩與淺灰色泥灰岩互層,夾灰色砂質泥岩、粉晶灰岩及鈣質砂岩條帶,為台地相沉積。

塔北地區志留系—泥盆系為一套陸源碎屑沉積體系。除在沙雅隆起高部位(包括沙西凸起和阿克庫勒凸起)上缺失外,其它地區均有分布。在東河塘—阿布干那一線以西,南厚北薄,此線以東向阿克庫勒凸起減薄。在達里亞以東地區向東急劇增厚。

從總體上看,志留—泥盆系屬深水凹槽海盆環境和濱岸環境中形成的陸源碎屑沉積(沙11井、沙21井揭示的志留—泥盆系均為一套向上變粗的陸源碎屑海退沉積序列)。與寒武—奧陶紀不同,在志留—泥盆紀整個塔北地區處在不斷抬升、海域范圍不斷退縮的狀態中。其岩性主要為泥質岩、粉砂岩和砂岩。志留—泥盆系與奧陶系為不整合接觸。

石炭紀—二疊紀地層除在沙西凸起高部位及雅克拉—輪台凸起之上缺失外,塔北地區均廣泛分布。總趨勢為南厚北薄。在沙西凸起以西厚達1300多米,塔里木河一線厚度為500—900m,並有向南加厚之趨勢。地震、鑽井資料表明,本區下石炭統分布廣泛,可與巴楚露頭對比,由上至下分別為卡拉沙依組和巴楚組,哈1井、沙30井揭示卡拉沙依組岩性主要為砂泥岩薄互層。巴楚組上部為一套薄層灰岩,稱為「雙峰灰岩」;中部為泥岩,至沙10井則變為膏鹽岩;下部主要為一套石英砂岩,稱之為「東河砂岩」,為東河塘油氣藏的儲集層,主要分布於東河塘和哈拉哈塘地區。石炭—二疊系與志留—泥盆系呈角度不整合接觸關系。上石炭統主要分布於達里亞以東地區,厚度100多米,岩性主要為生物灰岩。二疊系僅存下二疊統,分布於東河塘—雅克拉以南、阿克庫勒以西,為陸相碎屑岩和火山岩。不整合於石炭系之上。

在塔北地區,三疊—侏羅紀地層除在沙西凸起北部至雅克拉—輪台斷凸北部一帶缺失外,其它地區均有分布,總體南厚北薄,向北超覆。三疊系是本區找油的主要目的層之一,是塔北阿克庫勒等幾個油田的儲油層。由於受古地理環境的影響,在西部阿瓦提斷陷,三疊系巨厚。在其以東受隆起和斷裂系統的控制,多發育沖積扇、三角洲和濱淺湖沉積。侏羅系在庫車坳陷發育齊全,塔北僅有下侏羅統。據鑽井揭示其岩性為棕褐、褐紫色泥岩、深灰、灰色泥岩與淺灰、棕灰色細粒長石石英砂岩、泥質粉砂岩不等厚互層,並夾煤層及灰黑色炭質泥岩薄層。

白堊紀—早第三紀地層在本區廣泛分布,主要為洪積—河流相的棕褐色砂礫岩,局部夾砂質泥岩或灰綠色粉砂質泥岩,其中的卡普沙良群底部礫、砂岩段廣泛分布於東部雅克拉、阿克庫勒等一系列凸起的構造部位,是良好的儲集層。

上第三系與第四系以陸相紅層碎屑岩為主,全區覆蓋。上第三系為沖積平原—河流—湖泊相紅色碎屑岩沉積,第四系為沖積、風積、湖積及山麓粗碎屑堆積。

1.1.3區域構造特徵及演化

1.1.3.1震旦紀—古生代構造旋迴

塔里木地區震旦紀—二疊紀為克拉通盆地發育階段,經歷了一個完整的威爾遜旋迴,其中震旦紀—泥盆紀和石炭紀—二疊紀又分別構成兩大發展演化階段(表1—1)。

1.震旦紀構造演化

「古中國大陸」形成後經歷了相對穩定的時期,形成「地台型」沉積,僅在少數地區形成所謂的坳拉谷(aulacogen),如東北部的庫魯克塔格。震旦系呈北東向展布的楔形斷陷槽,沉積厚度達5000多米,大陸坡的各種重力流和滑塌堆積發育,並有「雙峰式」火山岩。向北至卡瓦布拉克很快變為缺失隆起,向南至孔雀河一帶迅速減薄。在阿瓦提—滿加爾一線震旦系厚度穩定,為「克拉通內碟形坳陷」沉積。在盆地的北部可能還存在著尚未被認識的坳拉谷。總之,少數狹窄的坳拉谷及相對沉降的邊緣與大面積穩定的碟形坳陷明顯的差異性,成為震旦紀古構造突出的特點。它反映拉張初期拉張活動強度不大的面貌。

2.寒武—奧陶紀構造演化

區域性拉張從寒武紀開始明顯加強並逐漸達到高峰。庫魯克塔格坳拉谷呈現更強烈的拉張斷陷,沉降中心南移,並使相鄰的滿加爾坳陷在寒武紀和早奧陶世出現半深海相飢餓型沉積,厚度僅千米。中晚奧陶世開始向補償型沉積轉變,坳陷中部沉積明顯加厚,厚度可達4000m。從此,改變了震旦紀盆地內部的均一狀態,出現了相間隆坳(如沙雅隆起和滿加爾坳陷)。東西分異開始出現,海侵規模增大,寒武—奧陶紀出現了最大海侵期。

3.志留—泥盆紀構造演化

在塔里木外圍地區強烈拉張的制約下盆地內部出現相對擠壓狀態,庫魯克塔格地區隆起並向西延至輪台,沙雅隆起進一步上隆成為滿加爾坳陷的物源區,坳陷西部變成補償—超補償的類前陸盆地沉積,厚達4000m。志留及泥盆系向隆起頂部尖滅。

泥盆紀末,海西早期運動使天山的一些活動帶處於相對收縮狀態並產生壓性構造形變,盆地內部形成一系列的東西向斷裂、褶皺,並出現大規模的侵蝕間斷面(

)。

總之,震旦紀到泥盆紀盆地內部形成了以東西向為主的大型隆起和坳陷,為盆地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

表1—1塔里木盆地北部構造運動與界面性質

4.石炭—二疊紀構造演化

石炭紀—二疊紀本區進入新的演化階段,塔里木盆地周圍區域性拉張活動在石炭紀達到空前規模。天山和昆侖山發育了一系列陸內—陸間裂谷,它們在石炭紀末或早二疊世末閉合。海西晚期運動使大陸再拼合,最終導致強烈擠壓變形。

受周圍強烈拉張的影響,盆地內表現為相對擠壓,北部的隆起進一步抬升,使大部分地區隆起為陸。沉降中心向西遷移,使南北隆坳背景上的東西分異再次明顯出現,以致形成早石炭世海灣向西開口的馬蹄形大陸包圍的格局。至早二疊世晚期,塔里木地區大部分為陸,隆起部位古生界遭受剝蝕並且構造形變加劇。同時,還出現岩漿噴發和基性岩漿侵入,如哈拉哈塘和沙西地區等。這些火成岩被認為是相對拉張條件下的產物。

海西晚期盆地完全處於擠壓環境中,盆地周圍造山活動加劇,地層變形、褶皺,並伴有以酸性岩漿為主的侵入活動,特別是塔北出現了大量的褶皺和斷裂。最終,海水全部退出,並造成地層長期暴露剝蝕,形成全區性的不整合面(

)。

1.1.3.2中、新生代構造演化

海西晚期,隨著盆地周圍地槽帶的關閉,塔里木盆地成為板內克拉通盆地。中—新生代可分為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早更新世兩大構造演化階段。

1.三疊紀—侏羅紀構造演化階段

早、中三疊世:早、中三疊世,塔里木北部的構造演化經歷了一個由斷陷—坳陷的構造發展階段。受海西末期南天山的褶皺上隆和後期應力的相對鬆弛影響,庫車坳陷開始以斷陷形式下坳,沙雅隆起定型並與柯坪隆起和庫魯克塔格隆起分隔北部庫車坳陷與南部的阿瓦提和滿加爾坳陷。南部沉降中心在阿瓦提—滿加爾一線,以河沼、湖相沉積為主,為殘留的克拉通坳陷盆地。北部庫車坳陷形成沿山緣東西向狹長展布的北深南淺不對稱坳陷,發育河沼、湖泊含煤碎屑沉積,形成前陸盆地的雛形。

晚三疊世—晚侏羅世:晚三疊世開始,古特提斯洋向北「潛沒」擠壓,並逐漸加強直到侏羅紀晚期,塔北受到明顯影響。阿瓦提—滿加爾地區西部抬升,湖水向滿加爾退縮,至早侏羅世,沉降中心已向東遷至庫魯克塔格山前,隨著抬升的加劇,在中、晚侏羅世湖水全部退出塔北,造成大范圍的中、上侏羅統的缺失。

2.白堊紀—早更新世構造演化階段

白堊紀時,由於新特提斯洋向歐亞大陸「潛沒」作用,印度板塊向北漂移、拼接、碰撞,隨之由於天山的抬升及反沖作用,使塔北進入了統一的前陸盆地發展階段。早期相對分隔的水體趨於一體化,沉積作用從天山山前擴展到中央隆起北緣,形成廣泛的紅色粗碎屑岩。總體構造格局變為北低南高的單斜式不對稱坳陷。進入晚白堊世,構造活動逐漸加強,形成覆蓋全盆地的廣泛沉積。晚第三紀,構造活動表現劇烈,周圍山系高峻,向盆內提供大量碎屑,使盆內沉積加厚,范圍擴大,塔里木北部前陸盆地的演化進入到更趨完善的階段。這一時期的構造處於燕山和喜馬拉雅活動時期,由於印度板塊持續向北推移、俯沖和最後碰撞拼合以及喜馬拉雅山脈的崛起,天山、昆侖山褶皺帶進一步活動,使盆地最終演化為四周高山圍繞的乾旱內陸盆地。受喜馬拉雅晚期運動的影響,盆內受到擠壓,塔北地區山前邊緣中新生界沿古剝蝕面出現大規模的逆沖推覆,形成多種形式的斷褶帶和褶皺帶。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