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什麼是地質變遷

什麼是地質變遷

發布時間: 2021-01-18 18:54:20

A. 科羅拉多大峽谷的地質變遷

峽谷成因的細節依然廣受爭議。據地質學家韋恩·萊尼說:「至今,地質學家們仍然無法確定峽谷的准確形成年代以及沖積的細節過程。」關於大峽谷的形成原因,也無任何權威性理論。大峽谷崖壁上裸露的岩層年代跨度很大,既有20億年前形成的毗濕奴片岩(Vishnu Schist,位於 Inner Gorge 底部),又有2.3億年前形成的凱巴灰岩(Kaibab Limestone,位於岸上)。當最初的北美大陸海岸線反復向前推進或後退時,許多岩層便在溫暖的淺海、沿岸海灘、或是沼澤地中沉積下來。但也有例外,其中包括在沙漠中以沙丘形式沉積的可可西諾砂岩(Cococino Sandstone),以及 Supai 岩層的某些部分。大峽谷之所以如此之深、其岩層(大部分在海平面以下形成)如此高聳,可能要歸功於大約6500萬年以前科羅拉多高原將近1500至3000米的抬高。這一抬高使科羅拉多河及其支流的傾斜度大大增加,從而加快了其流速、增強了其下切岩石的能力。科羅拉多河盆地(大峽谷是它的一部分)已有4000萬年歷史,但大峽谷本身的歷史或許還不到600萬年(大部分侵蝕是在最近200萬年內才發生的)。所有這些侵蝕的結果就是——造就了地球上最完全的地質寶庫之一。在冰河時期,相對較潮濕的氣候使古科羅拉多河水系的總水量有所增加,從而加快了其下切河道的速度。530萬年前,加利福尼亞灣(Gulf of California)被打開,使得古科羅拉多河河床位置降低。這一變化直接導致下切侵蝕比例的增加。從那時起至120萬年前,古科羅拉多河下切到了與現在相差無幾的深度。如今呈階梯狀的岩壁是由差別侵蝕造成的。大峽谷 100萬年前,該地區的火山活動(大多數在峽谷的西部區域附近)產生了大量火山灰與熔岩(甚至曾將河道完全阻塞),隨後沉積形成火山岩——這是峽谷中的最為年輕的岩石。

B. 地質的變遷是怎麼回事

我不知道你的區抄域界線是指自然區域還是認為劃定的像是國界呀什麼的,不過都一樣,因為地質構造變化是大范圍的,影響深遠的,是人類不能抗拒的,對地形地貌影響很大,對地表起到重塑作用,對地下的影響更大,部分影響地球的演化和發展,而自認界線無非就是地形的影響,像是平原地區和濱海等都是由於有地質構造的參與形成的,而人類在地表生活必然會受到地形的影響,像是海洋,高山,都不是人可以改變的這些反而改造了人類,與其說人類適應了環境不如說是環境改變了人類,因此是地質構造部分決定自然區域,自然區域大部分決定人類生活區預界線,說白了,區域界線只是地質構造的近地表的一種簡單短時間的表現。

C. 黃河流域的地質變遷

黃河的孕育、誕生、發展受制於地史期內的地質作用,以地殼變動產生的構造運動為外營力,以水文地理條件下本身產生的侵蝕、搬運、堆積為內營力。在成河的歷史過程中,運動不息,與時俱進。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與黃河下游的泥沙堆積在史前地質時期就在進行,史後受人類活動的影響與日俱增。故記述黃河的河道變遷及水系情況,先說古黃河的地質演進,繼述人類活動時期黃河下游的變遷,再述現有水系的分布與特點,以及流域范圍和相關密切地區。
根據多方面的研究,古黃河有三個發展階段:1.第三紀至第四紀的早更新世為古黃河孕育期。2.第四紀中更新世(距今115萬年~10萬年)古黃河誕生成長期。3.晚更新世(距今10萬年~1萬年)黃河形成海洋水系。黃河變遷的情況有歷史傳說及史料記載,可資查考。
已有的地學資料表明,中生代燕山運動奠定了中國大陸的輪廓,新生代喜馬拉雅運動塑造出中國自西向東三大階梯的地貌格局。黃河的形成與發展即受制於這一地質、地貌條件。據地學家的研究,黃河約有150萬年孕育發展的歷史,先後經歷過若干獨立的內陸湖盆水系的孕育期和各湖盆水系逐漸貫通的成長期,最後形成為一統的海洋水系。
一、古黃河胚胎孕育期
在第三紀和第四紀的早更新世(距今150萬年~115萬年),華北——塔里木古陸塊上有著許多古湖盆,在當代黃河所在的區域內,自西而東有:共和、西寧、隴西、寧南、銀川、河套、陝北、晉西、隴東、汾渭、洛陽、沁陽及華北等古湖盆。直到晚早更新世西部又增添了古扎陵、鄂陵湖和古若爾蓋湖。由於西高東低梯形台地的形成,每個湖盆都是當地河流的歸宿,今天的渤海,當時也是湖。這些湖盆水系互不聯通,各自成為獨立的內陸水系,拉加寺以下共和湖盆水系,劉家峽以下銀川湖盆水系,由河曲以下一系列小型湖泊匯入的汾渭湖盆水系,以及華北湖盆水系。這些湖盆水系的形成與發展,孕育著黃河的誕生。
二、古黃河誕生成長期
中更新世(距今115萬年~10萬年),本區地殼產生明顯的差異性構造運動,湖盆之間的隆起帶上升強烈,引起河流急劇下切,不僅使早期已具雛形的古河道繼續加深增寬,而且區域性水文網路開始出現,某些地段由於水流強烈的溯源侵蝕逐步連通形成大河,有的湖盆萎縮,甚至被疏乾涸。大體上在早中更新世(距今115萬年~50萬年間)阿尼瑪卿山以東地區地殼出現大面積抬升,隆起段的河流負向侵蝕強烈,首先是共和湖和汾渭湖被拉開,湖泊漸次消亡,從龍羊峽至小浪底,所有的河谷地段普遍發育著最高一級階地——第四級基座階地,記下了古黃河的發育里程。
從晉陝、三門峽、孟津峽谷和蘭州等寬谷地段古黃河及其支流發育的第三級基座階地,共和盆地、汾渭盆地發育良好的三級階地,以及陝北、隴東、寧南、隴西地區的(土掌)地和(土丈)地,都是發育在晚中更新世(距今50萬年~10萬年間),它的割切深度一般30~50米,最深達70米,說明這是古水文網的大發展時期。至此,除共和盆地以西和沁陽盆地以東仍為獨立湖盆水系外,其餘地段古黃河已相互溝通,古黃河流域中都已出現統一的古水文網系統,河道也基本定型。
綜上所述,在長達105萬年的中更新世,是黃河發育史上一個極為重要的歷史階段,即由多元的獨立湖盆水系,逐步發展成為一條統一的古黃河的過渡時期。
三、海洋水系的形成
距今10萬年至1萬年間的晚更新世,系流域內古水文網發育的歷史性轉折期。在此期間古水文網系統發育的特點是:大部分古湖盆已淤積消亡,少數存留的水域面積也大為縮小,如扎陵、鄂陵、若爾蓋、臨河、冀中及天津等古湖泊。此外,古冀中湖因泥沙淤積使湖區面積大為縮小,其東側斷隆上升,將古湖一分為二,位於北部者仍稱冀中湖,展布於南部者稱古長垣湖。今天津以東水域為海水所侵佔,稱為古渤海,古黃河經天津湖入海。古黃河中、上游段,不論幹流或支流,普遍發育有第二級階地,峽谷與寬谷段為基座型,只有東部裂谷盆地段為堆積型,且以上疊式為主。階地的成因,除銀川、臨河兩處為湖成外,其他均為河流階地,說明當時河流的侵蝕比較強烈。各河段的沉積厚度很不一致,隆起段比較薄,一般不超過30米;盆地段較厚,自15~400米不等。由此可知,晚更新世時裂谷盆地下降幅度大,隆起上升幅度也很大。所以,高原古黃土溝谷切割非常厲害,並且形成完整的古溝道系統。
當古黃河貫通古湖盆入海後形成為海洋水系,海平面就成為全河統一的侵蝕基準面,河床縱剖面在海平面升降控制下進行調整,並向統一的均衡曲線方向發展。從此黃河河床進入統一的調整階段。上升段的河流作用以負向侵蝕為主,而急劇下沉的裂谷段則大量淤積,產生削高填低的夷平過程。
在距今10000年至3000年的早、中全新世時期,河水上下貫通,古湖盆大都乾涸、消亡,溝系發育迅猛,尤其是黃土高原,出現「千溝萬壑」,是古黃河水系的大發展時期。隨之土壤侵蝕嚴重,河水泥沙巨增。在此期間,古渤海曾兩次西侵,而以中全新世入侵的范圍為最大,西部邊界大體達今運河附近,並在此地帶留下古貝殼堤的遺跡。由於洪水泥沙增加和海平面升高,河水排泄受阻,因而造成遠古洪荒時代,留下大禹治水的傳說。

D. 在地質時期,地球上的氣候有過哪些變遷

地質時期的氣候情況,只能根據間接的標志去研究。如根據某一地質時代的岩石性質、古老的土壤、地形以及古生物化石,還可以用放射性碳C14含量來推斷地質時期氣候狀況等等。在某一地區中如發現冰磧石、冰擦痕、漂石等,這就是寒冷時期冰川活動的證明;黑龍江地區的灰化土下面埋藏有古紅色土,可推知古代那裡曾經有過炎熱的氣候;如果在現代沙漠地區發現有乾涸河谷地形和湖岸線的遺跡,就表示該地是由濕潤氣候轉變為沙漠的。生物化石是說明地質時代氣候狀況的良好根據,如果有馬匹或走禽的化石,表示這里曾是草原氣候;猿猴化石表示曾出現過森林氣候;在格陵蘭曾發現溫帶氣候的樹葉遺物,證明這里曾有過溫暖的時期;蘇聯的烏克蘭曾發現古代棕櫚的遺跡,證明那裡曾出現過熱帶氣候。

通過上述方法對地層沉積物的廣泛分析,證實整個地質時期地球氣候曾經歷了巨大的變化,反復有過幾次大冰期,其中最近的三次大冰期(即震旦紀大冰期、石炭—二迭紀大冰期和第四紀大冰期)為科學家所公認,在三次大冰期之間為溫暖的大間冰期氣候。寒冷的冰期同溫暖的間冰期相比是短暫的,在整個地球氣候史中,大部分時期(佔90%以上年代)為溫暖氣候,比現在溫和。

震旦紀大冰期,發生在距今約六億年以前。亞、歐、非、北美和澳大利亞的大部分地區,都發現了冰磧層,說明這些地方曾發生過具有世界規模的大冰川氣候。我國東部和中部廣大地區,也有震旦紀冰磧層,說明這里也曾經歷過寒冷的大冰期。

寒武紀—石炭紀大間冰期,距今約3~6億年,當時整個世界氣候都比較溫暖。特別是石炭紀是古氣候中典型的溫和濕潤氣候,森林面積極廣,最後形成豐富的煤礦,樹木也缺少年輪,說明氣候具有海洋性特徵。在我國石炭紀時期全處在熱帶氣候條件下,但到石炭紀後期,從北到南出現濕潤帶、乾燥帶和熱帶三個氣候帶。

石炭—二迭紀大冰期,距今2~3億年,主要是在南半球,北半球除印度外,目前尚未找到可靠的冰川遺跡,當時我國氣候仍有溫暖濕潤氣候帶、乾燥氣候帶和炎熱潮濕氣候帶三個氣候帶。

三迭—第三紀大間冰期,距今約200萬年~2億年。整個中生代氣候溫暖,到新生代的第三紀世界氣候更趨暖化,格陵蘭也有溫帶樹種。三迭紀時期,我國西部和西北部普遍為乾燥氣候;到侏羅紀,我國地層普遍分布著煤、粘土和耐火粘土等,說明當時是在濕潤氣候控制之下。侏羅紀後期到白堊紀是乾燥氣候發展的時期,當時我國曾出現一條明顯的乾燥帶,西起天山、甘肅,南伸至大渡河下游到江西南部,都有乾燥氣候條件下的石膏發育。到了第三紀,我國的沉積物大多帶有紅色,說明當時氣候比較炎熱。第三紀末期,世界氣溫普遍下降,整個北半球喜熱植物逐漸南退。

第四紀大冰期,約始於200萬年前。大冰期中仍然是冷暖干濕交替出現的,當寒冷時期,即亞冰期,氣溫比現代氣溫平均約低8°~12℃,高緯度地區為冰川覆蓋,如最大的一次亞冰期(里斯冰期),世界大陸有十分之二、三的面積為冰川所覆蓋。當時北半球有三個主要大陸冰川中心,即斯堪的納維亞冰川中心,其冰流曾南伸到北緯51°左右;格陵蘭冰川中心,其冰流也曾南伸到北緯38°左右;西伯利亞冰川中心,冰層分布於北緯60°~70°之間,有時可達北緯50°附近的貝加爾湖。冰川擴張,氣候帶南遷,生物群落也隨之南移,如里斯冰期時,北方動物南遷,在克里木的舊石器時代(距今25萬年以前)地層中曾發現過北極狐和北極鹿化石。

兩個亞冰期之間的亞間冰期,氣候比現代溫暖,北極氣候比現代約高出10℃以上,低緯度氣溫也比現代高5.5℃左右。原覆蓋在中緯度的冰蓋消失了,退縮到極地區域,甚至極地的冰蓋也消失了。冰蓋退縮或消失,氣候帶北移,生物群落也隨之北移,如北冰洋沿岸也有虎、麝香牛等喜熱動物群活動,喜暖植物可一直分布到北極圈。

E. 什麼是地質環境演變模式,具體說一下什麼意思!多謝啦!

地質環境:geological environment 自然環境的一種,指由岩石圈、水圈和大氣圈組成的環境系統回。在長期的地質歷答史演化的過程中,岩石圈和水圈之間、岩石圈和大氣圈之間、大氣圈和水圈之間進行物質遷移和能量轉換,組成了一個相對平衡的開放系統。人類和其他生物依賴地質環境生存發展,同時,人類和其他生物又不斷改變著地質環境。

F. 詳細講地質歷史,地質構造演變情況和板塊運動的書有什麼

你可以看一下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的《地質學》,很全面的介紹這個問題……望採納……

G. 地質變遷形成哪些景點

地球在46億年不斷變遷改造的過程中,地質構造都是一直存在的,大規模的全回球性的地質構造運動答都有一段的時間和名稱!比如說加里東運動,海西運動 燕山運到,喜馬拉雅運動等等,在這些過程當中形成的我們現在看到的特殊地質體地貌類型稱之為地質景點或公園,比如說:由紫紅色砂礫岩經過沉積作用形成的「丹霞地貌」,以廣東丹霞山命名。景點有「甘肅天水麥積山」、「雲岡石窟」江西龍虎山等等!還有荒漠形成的雅丹地貌、花崗岩形成的泰山、華山、嵩山、等等!很多的!

H. 如何通過土壤中的重金屬密度變化來分析地質演變情況

查查關於土壤中重金屬污染的標准,土壤污染主要來源於工業和城市的廢水及固體廢物、大氣中版污染物(如二氧化硫權、土壤是指陸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夠生長 )相關金屬在土地表層都有一定的濃度范圍,各個地方可能不同,針對一個地方,可能當莫衷金屬濃度超量,表明有破壞,向土地鹽鹼化問題

I. 在地質史上,爬行動物盛行的時代,地球上海陸變遷情況是什麼

裸子植物和爬行動物盛行在中生代。 中生代時,爬行動物(恐龍類、色龍類、翼龍類等)空前繁盛,故有爬行動物時代之稱,或稱恐龍時代

J. 闡述一下這張圖上的地質演變

地質泛指地球的性質和特徵。主要是指地球的物質組成、結構、構內造、發育歷史等,包容括地球的圈層分異、物理性質、化學性質、岩石性質、礦物成分、岩層和岩體的產出狀態、接觸關系,地球的構造發育史、生物進化史、氣候變遷史,以及礦產資源的賦存狀況和分布規律等。在我國,"地質"一詞最早見於三國時魏國王弼(226~249)的《周易注·坤》,但當時屬於哲學概念。1853年(清咸豐三年)出版的《地理全書》中的"地質"一詞是我國目前所能見到的最早具有科學意義的概念。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