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宜興有哪些地質

宜興有哪些地質

發布時間: 2021-01-18 15:13:08

『壹』 宜興市陶土礦()

宜興市陶土礦主要分布在該市南部山區,已發現陶土礦床(點)余處,探明儲量的有黃龍村、黃龍山、青龍山、白泥山、南山、香山、楊店及柏山等大、中型礦床8處。寧(南京)—杭(州)公路、宜(興)—廣(德)公路通過該區東部及西部,東臨太湖,交通方便。

陶土礦受高淳—宜興—嘉定東西向構造帶控制,礦床分布在湖㳇向斜、張渚向斜的翼部及太華山背斜、五通山背斜北翼。含礦地層主要為上泥盆統五通組,下石炭統高驪山組、上二疊統龍潭組,次為中泥盆統茅山組,和下二疊統堰橋組。

五通組中陶土礦分布最廣。礦層賦存於該組上、下部,可采礦層一般2—7層。大礦體呈層狀、似層狀,小礦體呈透鏡狀。最大的礦體長度大於600米,延深大於500米,平均厚度18.46米。高驪山組中的礦層賦存在該組的中、下部,最大礦體長1500米,延深539米,一般厚14米。龍潭組中的礦層賦存在該組的上、下部,礦層長200—1000米,延深數十米,厚2—13米。茅山組中的礦層賦存於上部,但多數礦層薄,局部有3層可采,規模最大的礦體控制長度600米,延深80米,厚0.9—2.6米。堰橋組中賦存4層陶土礦,主礦體長600—900米,延深40—180米,厚5—8米。

陶土礦礦石種類有甲泥(紫紅色的砂頁岩制陶工業的主要原料)、白泥、紫砂泥、嫩泥(含水的可塑性強的粘土礦)等。甲泥賦存在五通組上部及高驪山組中、下部,白泥賦存在五通組下部及茅山組上部,紫砂泥賦存在五通組上部甲泥中,嫩泥賦存在堰橋組、龍潭組中。礦石礦物成分主要為伊利石、高嶺石、石英,次為白雲母、絹雲母、蒙脫石、葉蠟石、長石等。礦石化學成分含量因礦石種類不一略有差別,一般Al2O3 18%—25%,Fe2O3 0.85%—9.06%,SiO2 56.05%—70.70%,TiO2 0.5%—0.91%,CaO 0.32%—0.35%,MgO 0.47%—0.97%,K2O 1.13%—2.80%,Na2O 0.05%—0.27%,SO3 0.01%—0.08%,燒失量4.47%—9.48%,耐火度>1440℃—1690℃。礦石工藝性能良好,具有中—高可塑性,較好的結合能力及泥漿性能,成型性能良好,乾燥及燒成收縮較小,燒結溫度范圍較寬,燒成性能良好,質量符合制陶工業的要求。礦床成因類型主要為沉積礦床,其中嫩泥為沉積—風化而成。

宜興市陶土礦在古代就已發現,並被開采利用。近年來發現宜興市歸涇鄉南唐村有生產夾砂紅陶和泥質紅陶遺址,據考證已有5000餘年的悠久歷史。春秋戰國時期已燒過幾何印紋和原始青瓷;東漢在均山生產釉陶;到西晉青瓷生產已達較高水平;宋代紫砂陶和均陶產品問世,日用陶器也得到較大的發展;自明代中期起陶器生產集中在鼎蜀山一帶,形成了手工業場,此時紫砂陶和均陶開始盛行,名匠輩出,佳器問世,所制陶瓷產品不僅國內經銷,還出口國外;到清代已發展成為全國日用陶器重要產區之一。

據現有資料查證,最早記載陶土礦地質情況的為1924年10月趙汝鈞、劉季辰所著《江蘇地質志》,文中記述了蜀山、黃龍山志留-泥盆紀之上部有白泥、紫泥及青泥。1941年,日本人平木洋三郎在其調查報告中也記述了黃龍山及白泥山硬砂岩中分別夾有1.6米、2米厚的粘土。1955年,江蘇省工業廳重工業局地質科姚湛一曾到鼎山一帶進行踏勘,在踏勘報告中提到黃龍山、蜀山等地是陶土礦的主要產地,其種類有白泥、烏泥、夾泥(即甲泥)、紫泥、青泥等。

陶土礦的正式普查工作始於1957年3月。為了尋找陶土礦的後備基地,江蘇省重工業廳勘探隊葉祖權等人在丁蜀鎮(原丁山鎮)附近進行初步普查工作,在丁蜀鎮南約10公里之白泥山(古人開採的老礦山)進行槽探揭露,同年8月編寫了《宜興縣白泥山地質工作總結》,估算了陶土儲量約500萬噸以上,對今後工作提出了建議,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1958年4月提交了《宜興縣黃龍山地質概況》,估算了儲量。並提出在黃龍山本部尋找未采礦層,在黃龍山北部稻田之下尋找深部礦層的建議。

1958年10—12月,常州專員公署地質普查大隊宜興中隊趙桂興、遲雲鵬等根據群眾報礦,對楊點粘土礦進行檢查,提交了《江蘇省宜興縣竹海鄉礪山大隊老鴉嶺粘土礦點檢查報告》,探明粘土儲量135萬噸,遠景儲量750萬噸,認為該粘土礦可做耐火粘土使用。

1964年3月,江蘇省地質局第六地質隊樂秀康、武仲豪、馬鑫貴、沈流荃、沈國俊等,對黃龍山陶土礦進行重點普查評價,並在白泥山及丁蜀鎮南西3.5公里之南山、烏龜山一帶進行普查找礦。後因任務改變,提前於10月底結束白泥山、南山、烏龜山野外工作,12月提交了《白泥山、南山陶土礦地質普查總結報告》,計算了五通組下部主要含礦層及上部紫紅色粘土遠景儲量1391萬噸,其中白泥山425萬噸,南山966萬噸。1965年1月提交了《江蘇省宜興縣黃龍山陶土礦普查評價報告》,這是宜興地區提交的第一份陶土礦正式普查評價報告,探明五通組中陶土礦(甲泥)可供利用的礦石儲量264萬噸,為宜興市陶土礦第一次探明的工業儲量。1965年4月經江蘇省地質局審查批准。

1966年10月—1969年10月,宜興陶瓷公司原料總廠地質隊楊德淵等採用槽探、井探、鑽探等手段對白泥山進行詳查,於1970年提交了《宜興縣白泥山陶土礦地質詳查最終報告》,探明五通組中陶土礦(白泥)可供利用的礦石儲量226萬噸。

1970—1972年,江蘇省地質局區域地質測量隊在該地區進行1∶5萬區域地質測量工作時,對陶土礦進行了全面的調查,提交了《社渚、張渚、丁蜀幅1∶5萬區測中間報告》,編制了礦產分布圖及礦床(點)卡片,對該區含礦地層劃分、陶土礦的賦存部位、礦體規模、礦石礦物成分、化學成分進行了系統的闡述,為以後的普查勘探提供了區域性地質礦產資料。

1971年,江蘇省第四地質隊在檢查丁蜀鎮西南楊店陶土礦點時亦發現有可供利用的耐火粘土礦,於1972年進行了檢查,1973—1974年,戴俊法、黃光榮、林智勇等採用鑽探和物探等綜合方法進行勘查,於1975年4月提交了《江蘇省楊店耐火粘土礦總結勘探報告》,探明陶土礦可供利用的礦石儲量2174萬噸,是目前宜興地區探明儲量最多的大型陶土礦床,同時探明耐火粘土礦可供利用的礦石儲量137萬噸,並估算了白雲岩遠景儲量555萬噸,可綜合利用。1978年5月經江蘇省地質局審查批准,報告可供開采設計的依據。

1973年,宜興陶瓷公司地質隊在南山東北部施工9個鑽孔,1977—1978年又繼續在南山施工3個鑽孔,由於控制范圍的局限性,致使地層、含礦層的對比缺少確切的依據,其資料僅供參考。

1975—1976年5月,江蘇省宜興陶瓷原料總廠林敖金根據川埠煤礦勘查資料及其它地質資料分析,提出在川埠香山勘查龍潭組中嫩泥礦。通過工作,提交了《江蘇省宜興川埠香山嫩泥礦地質詳查評價報告》,探明陶土礦可供利用的礦石儲量124萬噸,緩解了宜興嫩泥礦緊缺的矛盾。

1976年3—6月,宜興陶瓷公司宜興陶土原料普查組林敖金、余春林、劉細龍等,對宜興全縣陶土礦進行了系統、全面的地質調查,發現了柏山嫩泥礦、白泥礦等一批新礦點,提交了《宜興陶瓷原料地質調查報告》。

1980—1981年,宜興陶瓷公司地質隊在黃龍山西段北部按150×100—125米網度進行鑽探普查,提交了《江蘇省宜興縣黃龍山補充勘探報告》,探明陶土礦(甲泥)可供利用的礦石儲量215萬噸。

1981年3月—1983年3月,江蘇省地質局第二地質大隊(簡稱地質二隊)陳錫文(分隊技術負責人)、過林森、阮海彬、錢振洪等,根據江蘇省地質局下達的任務,在丁蜀鎮南西之南山、朝陽山、烏龜山等地約10平方公里范圍內,對陶土礦進行普查,而後採用槽探、井探、鑽探、老硐調查,對南山東北部3—11線和南坡7—15線進行勘探,於1983年12月提交了《江蘇省宜興縣南山陶土礦勘探地質報告》,探明陶土礦的礦石儲量203萬噸,其中可供利用儲量177萬噸,估算了紫紅色陶土礦遠景儲量677萬噸。此外,尚對五通組中石英砂岩進行了概略性了解,該石英砂岩不僅是優質建築材料,還可作Ⅳ級玻璃原料,可綜合利用。該報告於1984年8月經江蘇省地質礦產局審查批准。

1983年1月—1985年6月,宜興陶瓷公司地質隊任敖培、楊德淵、宋錦華等,根據江蘇省陶瓷公司及宜興陶瓷公司的指示,利用鑽探手段對青龍山陶土礦進行地質普查(該礦古代曾開采),提交了《江蘇省宜興縣青龍山陶土(甲泥)礦區普查地質報告》,探明可供利用的礦石儲量1093萬噸,其中五通組中陶土礦708萬噸,高驪山組中陶土礦385萬噸。

1984年3—12月,宜興陶瓷公司地質隊任敖培、林敖金、張和平等根據江蘇省陶瓷公司及宜興陶瓷公司的有關指示,利用鑽探輔以少量輕型山地工程,對柏山陶土礦進行普查—詳查,提交了《江蘇省宜興縣柏山陶土(嫩泥)礦區詳查地質報告》,探明陶土礦(嫩泥)可供利用儲量121萬噸。

1984年3月,地質二隊陳錫文(分隊技術負責人)、過林森、吳勤新、錢振洪等,根據江蘇省輕工業廳關於進行黃龍山東北部地質勘探的要求及江蘇省地質礦產局下達的任務,在丁山地區開展普查,年底在普查的基礎上選擇黃龍山之北黃龍村附近進行勘探。通過槽探、井探、鑽探、黃龍山采礦井的調查及物探靜電α卡法掃面工作,於1988年底提交了《江蘇省宜興縣黃龍村陶土礦區勘探地質報告》,探明陶土礦(甲泥)儲量1130萬噸,伴生紫砂泥41萬噸,其中可供利用甲泥儲量779萬噸,為陶都制陶工業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大型礦山。1988年8月,經江蘇省礦產儲量委員會審查批准,報告和所批準的儲量可作為礦山建設設計依據,

宜興陶土礦通過各地勘單位歷年的普查勘探,累計探明陶土礦(包括甲泥、白泥、紫砂泥、嫩泥)儲量5872萬噸。其中可供利用的儲量5214萬噸,遠景儲量667萬噸,伴生耐火粘土礦137萬噸。尚有石英砂岩、白雲岩可綜合利用。

宜興陶土礦開采歷史悠久,隨著陶土礦的開發利用,陶瓷工業的發展,宜興市鼎山、蜀山一帶商業亦逐步發展,清代鼎山、蜀山一帶已是「商賈貿易廛市,小村宛然都會」。新中國成立後,宜興采礦公司接管各個開采宕口,先後成立了黃龍山礦場、白泥山礦場、西山開采場,分別開采甲泥、白泥、嫩泥,後統一歸宜興陶瓷原料總廠領導,1976年後新建香山嫩泥礦,1987年新建南山白泥礦;在此期間,鄉鎮集體組織開採的礦床點不斷增加,陶土的產量也在逐年加大,資源優勢逐漸轉換成產品優勢。生產陶瓷的工廠也在不斷發展,經營陶器產品的商店比比皆是,並相繼創辦了丁蜀鎮陶瓷技術研究所(現改為江蘇省宜興陶瓷研究所)、陶都工業大學(現改為江蘇省宜興輕工業學校)、宜興陶瓷陳列館。目前丁蜀鎮已發展成品種、門類比較齊全,應用范圍廣泛,配套協調的綜合性陶瓷工業基地。

近年來丁蜀鎮周圍的周墅、川埠、濮東、湖㳇、張渚、茗嶺、大浦、張諸、大華等10多個鄉鎮也相繼建立了陶瓷廠,依靠陶瓷原料而發展起來的陶瓷工業,已成為宜興市四大經濟支柱之一。

『貳』 恐龍蛋化石怎麼鑒定

恐龍蛋外觀有如下特徵:

1,有蛋殼,蛋殼厚度大約.4-0.6毫米左右,很少有超過1毫米的,用十倍放大鏡可看到蛋殼斷面有細小方解石晶體緊密排列,蛋殼常不完整,易脫落,沒有蛋殼的蛋沒有價值。

2,蛋殼內外的岩石均為泥沙質,殼內為灰色,殼外為土黃色,用硬毛刷沾水涮洗形成泥沙漿。

3、如果是堅硬岩石又見不到蛋殼則多為結核而非恐龍蛋,北京的市場公開擺出來賣的蛋全是結核,但他們手上有真貨,視品相和蛋殼的完整程度,大約每蛋300元至500元左右,冬瓜形的蛋要貴一些,當前國家管的很嚴,以少碰為妙。

4、西峽,浙川,夏館盆地的蛋石.哪個地方埋層基本是棕色含礫沙岩和泥質沙岩,蛋客基本是青灰色,蛋體有圓或橢圓,能清楚的辨出一端略尖些.長徑大概90MM--180MM之間.蛋體形狀雖有變易,但與地層基質界緣明顯,蛋體低倍鏡觀察,可見均勻分布極細小凹坑(蛋需陽光增溫孵化,高溫氣孔).蛋與蛋磨擦有明顯臭蛋味。

(2)宜興有哪些地質擴展閱讀:

基本信息

恐龍蛋化石是非常珍貴的古生物化石,最早於1869年發現於法國南部普羅旺斯的白堊紀地層中,由於在全世界范圍內發現的恐龍蛋化石的數量不多。所見到的一般都是蛋的鈣質外殼,極少發現保存有某種恐龍胚胎化石的蛋,很難判斷所發現的蛋化石是由哪類恐龍產的。因此,在很長的一段時期內,有關恐龍蛋化石的研究工作並沒有取得重要的進展。

1984年在中國出土一件有6500萬年的歷史的「恐龍蛋窩」化石。本「恐龍蛋窩」化石出土之後,幾經輾轉流失到中國境外,此件「恐龍蛋窩」化石包含22枚盜蛋龍恐龍蛋,其中19枚恐龍蛋中可見初具雛形的恐龍胚胎。2003年,一名美國收藏家在美國公開拍賣會上以42萬美元將其買下,後經多方交涉無償歸還中國。這也是中國政府首次通過外交途徑追索流失國外的古生物化石。

中國科研人員對廣東南雄盆地的恐龍蛋進行研究後認為,由於在晚白堊世最後20~30萬年間,南雄地區恐龍的生活環境發生了「突變」,嚴重的乾燥氣候以及微量元素的污染,錳、鋅、鍶等微量元素不足或過多,影響了恐龍蛋殼的正常發育,形成了病態蛋殼結構,因而恐龍蛋不能正常孵化,最終導致了恐龍的絕滅。他們利用掃描核探針,對恐龍蛋化石進行的掃描分析結果,證實了這一新說法。

還有古生物工作者也認為,由於某種原因,恐龍蛋不能孵化或只有少數恐龍蛋能孵化,使保存在地層里成為化石的恐龍蛋愈來愈多,而恐龍則愈來愈少,最終導致了恐龍的滅絕。過去,關於恐龍絕滅原因的學說有:「氣候惡化說」、「砷中毒說」、「競爭失敗說」、「生殖單性說」以及最流行的「隕石撞擊說」等。上述新學說已引起世界地質古生物學家的濃厚興趣。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