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農業地質包括什麼

農業地質包括什麼

發布時間: 2021-03-15 07:38:32

❶ 農業自然資源包括哪些

農業資源是農業自然資源和農業經濟資源的總稱。農業自然資源含農業生產可以利用的自然環境要素,如土地資源、水資源、氣候資源和生物資源等。農業經濟資源是指直接或間接對農業生產發揮作用的社會經濟因素和社會生產成果,如農業人口和勞動力的數量和質量、農業技術裝備、包括交通運輸、通訊、文教和衛生等農業基礎設施等。
農業自然資源可分為三類:
①不可更新資源,如鐵、煤、石油等。
②可更新資源,如生物、水、土壤等。
③用之不盡的資源,如空氣、風力、太陽能等。
農業自然資源既是農業環境要素,又是人類生存和農村經濟發展的物質基礎。

❷ 農業地質環境與農業區劃

「農業地質」( agro-geology ) 一詞最早是由德國地質學家法魯 ( Fellow E. A. ) 和李希霍芬 ( E. von Richthofen) 於 19 世紀中葉提出的,當時只是用於解釋岩石風化與土壤的形成關系,被稱為 「農業地質學派」。到 1972 年,美國地質調查所為了統一學科概念,將農業地質解釋為應用於農業需要的地質學,勘查土壤的成因和成分、肥料礦產、地下水分布及特徵等,屬於應用地質學范疇。目前,通常被解釋為 「服務於農業的地質學」,主要研究影響土壤形成與分布的地質過程,以及地質材料作為保持和提高土壤生產力的手段在農業、林業和畜牧業等系統中的應用。主要工作涉及岩石和礦物的農用研究與開發、鹽鹼地土壤調查與改良、農作物和畜牧生產與地球化學元素關系的研究等,後者更是進一步推進了農業地質研究工作的深入。

農業地質環境涉及岩、土、水、氣、溫、光、熱、肥和生物等多種要素,內容和范圍非常廣泛,它是地質大循環和生物小循環的結果。地質構造條件控制著地層、岩石、地形、地貌類型的發育; 地理位置、地貌形態的不同又深刻影響著氣候、水文和土壤的發育; 而土壤環境和氣候條件則明顯地制約著生物群落的生長和繁育。農業的形成和發展包括由生物圈的形成、生物的生長繁殖和遺傳變異到生物蛋白質、酶、細胞乃至 DNA 片段的科學認知過程。在這一歷史進程中,始終貫穿著岩石與礦物的風化、土壤的形成、元素的遷移、生物的元素富集與分散、生物的分解與元素的生物再分配,進而不斷地改變著地球的圈層構造,以及地殼的不同地層、不同層位的化學成分及物質的形式。農業生產的發展依賴於地質環境,但同時也在不斷地而又深刻地改變著地質環境。

農業區劃,就是在農業資源調查、評價的基礎上,按區內自然資源和社會經濟條件相對一致性與區間差異性和區內農業生產的特點相對一致性與區間差異性等的原則劃分農業區,對各區農業發展方向,主導產業、輔助產業進行論證和調整,用以指導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業區劃是隨著農業發展的需要產生的,是隨著農業生產變化,農業地域單元的形成與演變而發展的。同樣,農業區劃的產生和發展也隨著歷史的發展有一個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復雜、由不完善到完善的過程。因此,農業資源調查和農業區劃工作應當隨著國家經濟發展的進程不斷充實完善農業資源調查和農業區劃的內容,以適應國家經濟發展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需要。

❸ 農業環境包括什麼如題 謝謝了

是指影響農業生物生存和發展的各種天然的和經過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總體,包括農業用地、用水、大氣、生物等。 以農作物或農業生產為主體的周圍環境各要素的總和。主要包括農田、森林、草原、灌溉水、空氣、光、熱及施用於農田的肥料(包括化肥)、農葯和農業機具等。這些農業環境要素共同構成了一個農業環境綜合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為人類創造出生產上和生活上必需的大量物質。農業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屬中國法定環境范疇! 其專業主要課程:植物營養研究法、土壤與農業化學分析、作物營養與施肥、農業化學總論、農業資源與環境概論、土壤地理學、土壤學、植物學、農業環境學、計算機基礎、大學外語等

❹ 農業地質工作的發展趨勢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對生態環境要求的提高,越來越多的科學家認為,國土資源、農業生態環境、農產品質量等資料和信息是基礎性、公益性和戰略性的,農業地質研究需要把岩石圈、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和社會經濟圈緊密結合起來。農業地質學科的主要內容已擴展到國土資源的利用與管理、農業生產活動、農產品質量及食品安全、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區域經濟規劃、地方病防治、地質災害防治、可持續發展等眾多領域。近年來,與農業地質環境有關的研究和發展趨勢可概括為如下幾個方面。

(一)農業環境保護已成為世界各國共同關心的重大課題

工業化給人類生存環境帶來的種種影響和危害早已引起各國政府和科學家的普遍關注,針對工業化污染的研究相對成熟,許多國家和政府已頒發法令制止有害工業污染物的任意排放,使工業污染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有效控制。相比之下,工業現代化對農業環境的負面影響到20世紀後半葉才引起人們的警覺,工業「三廢」及城市生活污染物排放、農業生產中農葯、化肥等化學品大量投入,是導致農業生態(地質)環境日益惡化,農產品質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農業地質(生態)環境和農產品安全體系的構建已愈來愈被世界各國政府所重視。許多國家,尤其是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相繼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對重金屬、硝酸鹽、農葯以及持久性有機污染物(POPs)等在農業生態環境中的行為和影響開展了一系列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並建立專門機構,制定相應的法令法規,嚴格限制化學品在農產品生產領域的使用范圍和數量,同時大力發展有機農業,走農業可持續發展之路。在大量基礎性、應用性研究的基礎上,實施了大規模的農業生態環境的實時性監測;生產過程式控制制技術的精準化、程序化及產品質量的即時性監測;印度等一些發展中國家也逐步認識到農業生態環境污染對農業持續發展的負面影響,積極開展了相關內容的工作,加緊制定保護和改善農業生態(地質)環境、防治農產品污染的政策和技術措施,以適應經濟全球化趨勢和國際農產品一體化進程。

我國由於受到經濟、科技發展狀況等因素的限制,在農業生態(地質)環境方面的研究起步相對較晚。但20世紀80年代以來,國家一直把這一領域的有關研究作為攻關和應用基礎研究的重要課題,先後對20多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農業生態環境污染狀況進行了調查,在土壤地球化學背景值、污染物的農業生態(地質)環境效應、農業區劃布局等方面開展了一定程度的研究工作,並在有機氯農葯對農業生態系統的影響及作用規律,鎘、汞等重金屬及無機和有機污染物對農業生態系統的危害影響、遷移轉化規律與防治措施等方面取得了一定進展。在「十五」期間,針對當前加強農產品安全管理的形勢以及適應加入WTO的迫切需要,我國正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積極研究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和防治、農產品安全生產過程式控制制等關鍵技術,並在我國首次將生態農業、食品安全技術等方面研究列入「十五」科技攻關重大項目,研究和制定了如《農田灌溉水質標准》等國家標准,將我國農產品(食品)安全納入《中國食物與營養發展綱要(2001—2010)》,以農業生態環境安全和食品安全為主線,開展科技攻關。

(二)與農業地質相關的基礎性、應用性研究不斷深入

長期以來地球化學、環境化學、土壤化學、植物營養學、環境生物學、毒理學、污染生態學、環境醫學等學科領域對農業生態環境中有毒有害物質賦存形態、活化遷移、轉化循環、生物吸收累積機制、生物效應等一系列問題進行了大量基礎性研究,取得了大量理論研究成果,建立了理論方法體系,為農業生態環境的綜合評價提供了基礎理論依據。

美國、英國等一些西方發達國家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相繼對重金屬、硝酸鹽、有機氯農葯等在農業生態環境和農產品中的污染現狀、發生規律、遷移富集過程、循環轉化機理及農產品質量安全控制策略和治理途徑等各個方面開展了一系列深入而廣泛的研究。地球化學、環境化學、環境生物學、毒理學等學科領域的理論研究和實驗分析,取得了不同濃度、不同形態污染物的地球化學行為、生物可利用性、生物毒性及其臨界值、生態效應等大量基礎理論成果。

農業生產過程對環境的污染主要為面源污染,因其涉及面廣,過程、機理復雜,針對面源污染的研究相對滯後。國外對重金屬在土壤和植物中的遷移富集規律、氮磷水平及潛在的面源污染、有機氯等有機物污染、信息技術在農業面源污染調查與評價中的應用等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但相關研究目前基本上集中在畜牧業發達的地區,研究的土壤基本上為旱地,對濕地土壤和水田土壤的研究尚感缺乏。

在農業信息系統開發方面,發達國家的信息高速公路正迅速伸向農村和農業,利用計算機技術、地理信息技術與網路技術集成優勢,在農業面源污染信息系統、生豬管理系統、名優果樹新品種、農業信息管理系統、畜禽飼料專家配方系統等方面的應用已經相當成熟,尤其以美國、日本、西歐國家為代表的發達國家,在完成了農業工業化和農業機械化後已經進入農業信息化時代,建立了以AGRIS、CABI、AGRICOLA等為主的三大著名國際農業資料庫以及國家食品安全資料庫(National Food Safety Database);衛星數據傳輸系統已被農業生產者廣泛應用,使農業生產率得到大幅度提高。

(三)農業地質評價方法技術研究方興未艾

長期以來,地質、農業、水利、環保、氣象等部門從不同專業角度出發,形成了岩、土、水、氣、生物等介質的調查和研究方法,制定了相應的規范規定。但這些調查和研究工作多從部門與學科專業角度出發,調查研究的介質要素相對單一,分析測試指標較少,不少方法技術主要適用於局部性、專題性研究目標。與傳統的單學科研究、實驗室試驗、局部調查評價有所不同,農業地質環境調查是一項包括區域和局部多尺度、水土生物多介質、調查研究相結合、基礎性和應用性兼顧的復雜系統工程。岩土地質背景、氣候、植被生物、地形條件等自然資源、環境條件及其質量狀況是影響農業生產的基本要素;需要有一套具有科學性、可操作性、適應實際需要的評價方法技術體系予以支持,因此,近年來針對環境質量、污染程度的評價方法模型,特別是綜合考慮多環境要素,從生態系統角度出發的綜合評價體系研究,包括評價的框架思路、指標體系、標准依據、方法模型已成為當今生態環境科學的熱點研究課題。

隨著當代科學技術的進步,高新技術的應用已成為現代農業地質調查和評價的重要手段,GPS、RS、GIS等新技術迅速在農業地質環境調查和研究中推廣普及,為野外調查、快速高效地採集數據資料提供了技術條件;現代分析儀器、測試方法及技術水平的發展,土壤沉積物、植物、水等介質中多元素定量測試技術的成熟,為多要素、多指標因子的農業地質環境綜合評價研究提供了方法手段;計算機技術、資料庫技術、地理信息系統(GIS)的發展和成熟,為海量數據資料的管理、統計處理、空間分析和解釋評價提供了技術平台。

❺ 農業包括哪幾項

現代農業一般劃分為7種類型,當然由於外延的不確定性,劃分標准有所不同。通常劃分為以下7種:
①綠色農業:將農業與環境協調起來,促進可持續發展,增加農戶收入,保護環境,同時保證農產品安全性的農業。「綠色農業」是靈活利用生態環境的物質循環系統,實踐農葯安全管理技術(IPM)、營養物綜合管理技術(INM)、生物學技術和輪耕技術等,從而保護農業環境的一種整體性概念。綠色農業大體上分為有機農業和低投入農業。
②休閑農業:休閑農業是一種綜合性的休閑農業區。遊客不僅可以觀光、采果、體驗農作、了解農民生活、享受鄉間情趣,而且可以住宿、度假、游樂。休閑農業的基本概念是利用農村的設備與空間、農業生產場地、農業自然環境、農業人文資源等,經過規劃設計,以發揮農業與農村休閑旅遊功能,提升旅遊品質,並提高農民收入,促進農村發展的一種新型農業。
③工廠化農業:工廠化是設計農業的高級層次。綜合運用現代高科技、新設備和管理方法而發展起來的一種全面機械化、自動化技術(資金)高度密集型生產,能夠在人工創造的環境中進行全過程的連續作業,從而擺脫自然界的制約。
④特色農業:特色農業就是將區域內獨特的農業資源(地理、氣候、資源、產業基礎)開發區域內特有的名優產品,轉化為特色商品的現代農業。特色農業的「特色」在於其產品能夠得到消費者的青睞和傾慕,在本地市場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在外地市場上具有絕對優勢,在國際市場上具有相對優勢甚至絕對優勢。
⑤觀光農業:觀光農業又稱旅遊農業或綠色旅遊業,是一種以農業和農村為載體的新型生態旅遊業。農民利用當地有利的自然條件開辟活動場所,提供設施,招攬遊客,以增加收入。旅遊活動內容除了游覽風景外,還有林間狩獵、水面垂釣、採摘果實等農事活動。有的國家以此作為農業綜合發展的一項措施。
⑥立體農業:又稱層狀農業。著重於開發利用垂直空間資源的一種農業形式。立體農業的模式是以立體農業定義為出發點,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生物資源和人類生產技能,實現由物種、層次、能量循環、物質轉化和技術等要素組成的立體模式的優化。
⑦訂單農業:訂單農業又稱合同農業、契約農業,是近年來出現的一種新型農業生產經營模式。所謂訂單農業,是指農戶根據其本身或其所在的鄉村組織同農產品的購買者之間所簽訂的訂單,組織安排農產品生產的一種農業產銷模式。訂單農業很好地適應了市場需要,避免了盲目生產。

❻ 農業地質調查內容

農業地質調查,能夠全面反映農業生態要素中的地質因子及地質因子的影響作用,從而可以進行農業生態地質類型的劃分,並確定其區域主導因子及參數,以指導農業生產。目前中國農業地質調查工作仍處於實驗階段,因而無統一的規范和標准。

農業地質調查一般是以農業地球化學調查為基礎,聯系區域地殼表層地質背景及演化,基岩和成土母質的組成、結構和物質循環,分析地下水及土壤水分的分配和分布,調查土壤吸力狀況,尤其是植物營養元素的背景含量及分布狀況,劃分農業土地生態環境類型,分析土地利用現狀及潛力,農業污染及農業災害的類型及對策,綜合評價區域社會經濟環境對農業生產環境的影響,提出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和合理利用的對策。

1.生態地質背景調查

區域地殼表層物質組成與結構調查 包括岩石類型、特殊地質體的分布(如超基性岩、花崗岩、剪切帶、破碎帶等)、區內傳統礦產與非傳統礦產的類型及分布。這些都是基礎地質調查的主要內容,但需要從農業地質背景角度進行分析和總結。

區域地球物理場和地球化學場調查 包括重力場、磁場、放射性場、地球化學場、地熱場及應力場等,注重分析其本底,異常形態特徵、組合、分帶性,判別其主導因素。

區域地殼演化史調查 對區域內的造陸、造山作用,時間、類型、演化階段的調查,尤其是對第四紀以來地殼運動的調查,為研究該區環境演化規律提供基礎資料。另一個重點是現代地殼運動及其環境效應,調查區域地殼升降趨勢及速率,區域氣候和自然環境等遷移和趨勢。

區域地質災害調查 調查區內地殼穩定性、地震、地裂、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並對水土流失、沙漠化、鹽漬化等環境災害形成的地質因素進行調查和評價。

2.基岩與成土母質調查

基岩的礦物和化學組成調查 調查不同類型基岩的主要礦物、次要礦物、副礦物、常量元素、微量元素(有益元素和有害元素)等。這些內容在區域地質地球化學調查中已有許多資料可參考,但在微量元素分析項目上,要突出農業化學元素,注意收集和補充。

成土母質的調查 成土母質是基岩表層的疏鬆物質,它們可能是水下沉積物(砂、礫、泥),也可能是地表沉積的(洪積、波積、殘積、風積),甚至是一些成熟度很低的沉積岩,如黃土、紅土等。成土母質調查既是區域表生地質和地質化學調查的主要內容,又是農業地質調查的主要內容,二者在元素選擇和研究重點上有所不同。農業地質側重於這些物質的形成和運移,風化和搬運作用在不同地段的發育程度和速率,在元素的研究上,更側重於與農業有關的有機物和微量元素。

農業水文地質調查 調查基岩裂隙帶的分布與密度,表層鬆散物的孔隙度、滲透性,地下水供給狀況(潛水面深度,地下水運動方向及速率,地表水滲透速率及滯留時間,給水和排水區的分布等)、深層水的水儲量和水質,土壤保水能力(土壤水的分配、有效水分、季節分配、土壤水的動態)等。

3.土壤地球化學調查

土壤地球化學本底調查 又稱為土壤地球化學背景調查,其中心任務是調查區內土壤中的營養元素和有害元素(包括污染元素)的背景值、襯度及異常情況,包括不同層位和不同粒級中的元素背景值;不同類型元素的背景值;元素地球化學賦存狀態及遷移性。

土壤微量營養元素的空間分布規律調查 主要指Zn、Cu、Fe、I、Se、Cr、Co、Mn、Mo、Ni、V、B等在植物生長中的作用。調查區域空間及不同類型土壤中存在的營養元素的種類、含量、元素組合、分布規律及存在形式及來源,討論其有效性及利用率,分析這些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學循環及平衡過程,提出最佳濃度標准及保證措施。

土壤中有毒有害元素地球化學調查 調查土壤中有毒有害元素的含量(如Pb、Sb、Hg、Cd等)以及某些限量元素(如V、F、Mo、Se等)的含量,調查它們在各種植物及農業品中的含量,分析其分布狀況,討論其積累速率和排出條件,重點了解這些元素在食物鏈中的傳遞和積累過程,確定其損害類型和強度。

土壤中微量元素的生態環境效應調查 主要包括區域土特名優農林副產品的地球化學因子,及其生長環境的土壤地球化學和地方病與微量元素缺乏症或高含量。

土壤發生學調查 主要調查成土控制因素及其重要性,土壤發育程度及其分布規律,土壤對成土母質與基岩的繼承性及變化性,影響土壤演化的主導因素,土壤發育的趨勢及保存條件,土壤災害及土壤問題等。

土壤—生物鏈間元素遷移和循環規律研究 在上述調查基礎上,通過對土壤與農作物間營養元素、有益微量元素、有毒有害元素的含量對比,農作物、飼料、動物體之間元素含量對比,討論土壤—生物鏈的微量元素循環,如有可能最終編制土壤—生物地球化學圖。

❼ 農業包括什麼內容

1、種植業

即狹義農業。包括糧食作物、經濟作物、飼料作物和綠肥等的生產。種植五穀,其具體項目,通常用「十二個字」即糧、棉、油、麻、絲(桑)、茶、糖、菜、煙、果、葯、雜來代表。糧食生產尤佔主要地位。

種植業在農業總產值中所佔的比重,50年代為80%以上;60年代為75%以上;70年代前期為75%左右,由於人口多,後期為66%左右;80年代中期已降到60%上下。

2、林業

林業是指保護生態環境保持生態平衡,培育和保護森林以取得木材和其他林產品、利用林木的自然特性以發揮防護作用的生產部門,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40年代末期,林業產值在全國農業總產值中僅佔0.7%的微小比重。50年代以後,林業建設有了發展。1986年林業的產值比重增加到5%。但林業生產起伏較大,總的發展速度不快。植物病蟲害防治也取得重大成就。30餘年來,全國累計造林面積18多億畝,居世界中等水平。

3、畜牧業

畜牧業,是利用畜禽等已經被人類馴化的動物,或者鹿、麝、狐、貂、水獺、鵪鶉等野生動物的生理機能,通過人工飼養、繁殖,使其將牧草和飼料等植物能轉變為動物能,以取得肉、蛋、奶、羊毛、山羊絨、皮張、蠶絲和葯材等畜產品的生產部門。

在農業總產值構成中,畜牧業產值在50~60年代初期所佔比重總的呈下降趨勢。以後逐漸回升。1952年的畜牧業比重為11.5%,1986年增至21.8%。其佔耕地面積的比重約為44.5%,種植業和畜牧業之間的產值比例,則因種植業所佔的比重逐步減少,二者的差距有所縮小。

4、水產業

水產業是從事水生植物、水生動物養殖和捕撈活動的生產部門。水產業的主要特點在於以水域為基地 (包括淡水和海洋),以水產品生產為對象 (水生植物和水生動物),以水產品的養殖、捕撈和加工為經營項目。水產業同種植業、林業、牧業一樣,同屬於廣義農業的范疇

5、副業

中國農業中的副業,在不同時期有不同性質和內容(見農村副業)。60年代以前的副業,是指農民利用業余時間或家庭中的輔助勞力所從事的生產活動,包括採集、漁獵以及家庭手工業如編織、刺綉等,大多屬於自給、半自給性質。

❽ 農業都包括哪些

農業主要包含農林牧副魚五個部分,它是指國民經濟中一個重要產業部門。農業是以土地資源為生產對象的部門。它是通過培育動植物產品從而生產食品及工業原料的產業。農業屬於第一產業。
利用土地資源進行種植生產的部門是種植業, 利用土地上水域空間進行水產養殖的是水產業,又叫漁業,利用土地資源培育採伐林木的部門,是林業,利用土地資源培育或者直接利用草地發展畜牧的是畜牧業。對這些產品進行小規模加工或者製作的是副業。它們都是農業的有機組成部分。對這些景觀或者所在地域資源進行開發並展示的是觀光農業,又稱休閑農業。這是新時期隨著人們的業余時間富餘而產生的新型農業形式。

❾ 農業地質調查研究進展

農業地質在國外通常被稱作「服務於農業的地質學」,土壤學研究仍然是農業地質學的主要任務之一,包括研究土壤形成與分布的地質過程,以及地質材料作為保持和提高土壤生產力的手段在農業、畜牧業和林業系統中的應用。主要工作涉及岩石礦物的農用研究與開發、鹽鹼地土壤調查與改良、農林植物和畜牧生產與地球化學元素關系的研究等。目前側重於對農業地質背景和農業地質環境的研究,以及土壤的化學污染與防治、土壤地球化學、農業中的微量營養元素及土壤區劃等,如法國波皮多大學的魏格納教授等在1980年對波皮多、香濱和布爾貢3個葡萄酒生產地區的葡萄地質背景關系的研究;美國在土壤分類、日本在土壤成土母質研究方面也十分重視土壤與地質體的內在聯系的研究、農業礦產的開發利用研究等。

我國由於受到經濟、科技發展狀況等因素的限制,在農業生態地質環境方面的研究起步相對較晚。但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國家一直把這一領域的有關研究作為攻關和應用基礎研究的重要課題,先後對2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農業生態環境的污染狀況進行了調查,在土壤地球化學背景值、污染物的農業生態環境效應、農業區劃布局等方面開展了一定程度的研究工作,並在有機氯農葯對農業生態系統的影響及作用規律,鉛、鎘、汞等重金屬元素及無機和有機污染物對農業生態系統的危害影響、遷移轉化規律與防治措施等方面取得了一定進展。近年來重點側重於實際應用,在農業與地質背景關系方面做了許多有益探索,並在農業礦產開發方面取得了明顯的效益。如四川對棉花、榨菜、柑橘、水稻等農作物與地質背景關系的調查;江西對南豐蜜橘等特色農產品產地進行生物地球化學研究;廣西對柑橘、羅漢果地質背景的調查;河南通過編制全省農業地質背景圖,相應開發了一些礦肥、農葯和礦產飼料添加劑;江蘇開展了板栗、柑橘等經濟作物的農業地質背景區劃;雲南研究了烤煙、茶葉種植區地質背景,等等。

我國農業地質工作大致劃分為3個階段;第一階段為20世紀50~70年代,為解決農田供水問題,而主要開展農田供水水文地質勘查、鹽鹼地改良、農用礦產開發,以及土壤侵蝕、荒漠化、土地沙化的調查研究與改造等工作,為提高我國糧食的單產和總量作出了重要貢獻;第二階段為20世紀80~90年代中期,主要包括名特優農產品的農業地質調查與開發工作,如廣西容縣的沙田柚、雲南東部的烤煙、四川涪陵的榨菜、浙江蕭山的茶葉、江西的南豐蜜橘和萬年貢米等,極大地豐富了農產品市場,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也產生了農業地質背景系統、農業生態地質學等農業地質的理論總結和探索;第三階段是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以來,我國農業地質發展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期,地質學和地質工作開始嘗試拓寬服務領域,「九五」期間國土資源部在傳統的1∶5萬區域地質調查工作中增加了農業生態地質調查試點內容,在全國不同地區部署了十幾個試點圖幅,1999~2002年進行了珠江三角洲、江漢平原和成都平原多目標地球化學填圖試點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發現,如土壤某些重金屬元素和放射性元素的高值區帶分布在人口密集區,2002年又在浙江省進行省級試點,並正式啟動了省、部合作農業地質環境調查計劃,掀起了農業地質工作的新高潮。

加入WTO後,我國糧食的數量和質量安全問題更成為國內外關注的焦點,因此,我國糧食主產區和人口密集區的農業地質環境質量調查就成為當前農業地質工作的首要任務。為此,國土資源部已與10多個省(區、市)簽訂了農業地質環境調查項目合作協議,部署調查面積近百萬平方千米。這項調查計劃正在迅速推進,根據國土資源部制定的《農業地質環境調查規劃要點》,到2010年,計劃將完成我國主要農業區的地球化學調查面積為260萬km2

2002年3月,浙江省人民政府與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合作開展「浙江省農業地質環境調查」,標志著全國第一個省、部合作的農業地質環境調查項目啟動。至2005年9月,該項目基本結束,完成總面積43613km2的農業地質調查,直接為浙江農業的科學規范、農產品的結構調整服務,為發展效益農業、特色農業、綠色農業提供技術支撐,為拓寬地質工作新領域、在全國推廣農業地質工作積累了寶貴經驗。

❿ 區域農業地質背景的主要內容包括哪些

熱量 日照 水源/灌溉條件 地形 土壤 市場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