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壞地質是什麼意思
A. 什麼是地質災害
地質災害是指來在自然或自者人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對人類生命財產、環境造成破壞和損失的地質作用(現象)。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縫、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岩爆、坑道突水、突泥、突瓦斯、煤層自燃、黃土濕陷、岩土膨脹、砂土液化,土地凍融、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澤化、土壤鹽鹼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熱害等。
B. 破壞是什麼意思
破壞(pò huài),動詞,本意是摧毀;毀壞;割裂使破碎;擾亂;變亂;毀棄等。
詳細解釋
摧毀;毀壞
其秋,匈奴大入定襄、雲中,殺略數千人,敗數二千石而去,行破壞光祿所築城列亭鄣。——《史記·匈奴列傳》
晧(孫皓)初遷都武昌,尋還建業,又起新館,綴飾珠玉,壯麗過甚,破壞諸宮,增修苑囿,犯暑妨農,官民疲怠。——《宋書·五行志五》
大事豈堪重破壞,窮人難與共功名。——宋 陸游《晨起偶題》詩
一張紙又要一箇錢買,則喫你破壞我這家私。——元 鄭廷玉《忍字記》第一折
要是到天黑時敵人不佔沙家店,糧食也沒遭到敵人的破壞,或沒破壞完的話,一方面繼續動員群眾疏散,一方面派人到柏樹墕去報告。——柳青《銅牆鐵壁》第十一章
割裂使破碎
後世經傳既已乖離,博學者又不思多聞闕疑之義,而務碎義逃難,便辭巧說,破壞形體。——《漢書·藝文志》顏師古 註:「故為便辭巧說,以析破文字之形體也。」
方今天下少事,學者得成其業,而章句之徒,破壞大體。——《後漢書·楊終傳》
周道衰,士不知以身為本,而皆以世自名,凡所為立私智,挾污說,無不欲破壞先王之法而卑薄其身者。。——宋 葉適《錢則甫字說》
熙寧、寳慶之會,時師破壞經說,其失也鑿;陋儒襞積經文,其失也膚。——清 惲敬《敘錄》
破損;損壞
寇萊公寢處一青幃二十餘年,時有破壞,輒命補葺。——元 張光祖《言行龜鑒》卷二
辟猶破壞之車,既遇險於泥濘,必得良(王良)父(造父)之御,可責望以驅馳。——明 徐渭《代胡總督謝新命督撫表》
這船雖有二十三四丈長,卻是破壞的地方不少:東邊有一塊,約有三丈長短,已經破壞,浪花直灌進去。——《老殘游記》第一回
他用手指輕輕地敲著破壞的桌沿,悠悠地吹起口哨來。——碧野《沒有花的春天》
損害;使受損害
破壞人才,國隨貧弱。——嚴復《救亡決論》
我要求你給還我自由,就是請求你別破壞我們。——張天翼《報復》
但如果一個小園中有一堆亂石,就很容易破壞園林之美。——秦牧《花城·海闊天空的散文領域》
破除;消除
有文如星宿,飛入我胸臆。憂愁方破壞,歡喜重補塞。——唐 朱晝《喜陳懿志示新制》詩
更無巧偽可以破壞成法者。——宋 沈作喆《寓簡》卷一
擾亂;變亂;毀棄
迪(李迪)雖犯不考,然出於不意,其過可恕。如邊(賈邊)特立異說,此漸不可啟,將令後生務為穿鑿,破壞科場舊格。——宋 范鎮《東齋記事》卷一
待其敝且變,而急思所以救之,恐異日之破壞條例,將有甚焉者矣。——清 龔自珍《明良論》
C. 破壞力最大的是什麼地質
你問的是破壞力最大的地質災害吧。破壞力最大的地質 這問題有毛病。地質和地質災害不是一個概念。
地質:
泛指地球的性質和特徵。主要是指地球的物質組成、結構、構造、發育歷史等,包括地球的圈層分異、物理性質、化學性質、岩石性質、礦物成分、岩層和岩體的產出狀態、接觸關系,地球的構造發育史、生物進化史、氣候變遷史,以及礦產資源的賦存狀況和分布規律等。
地質災害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縫、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澤化、土壤鹽鹼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熱害等。
破壞力最大的兩個地質災害毫無疑問的是地震和火山噴發。大地震和超級火山噴發都是毀滅性的災難,兩者不相上下。 地震范圍更廣,發生的次數更是不計其數。火山噴發則是個別地區的活火山。
D. 地質災害破壞損失構成
一、自然災害對人類的影響與破壞損失構成
隨著人類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和社會經濟的發展,人類活動范圍和領域不斷擴大,自然災害對人類的影響也越來越廣泛。概括起來自然災害可歸結為4個方面:對人類生命產生影響,即造成人口死亡、肢體受傷、精神和心理受到傷害;對經濟產生影響,使人類創造的財產以及各種生產活動遭到破壞;對社會產生影響,妨礙社會進步,甚至影響社會安定;對資源與環境產生影響,破壞土地、資源與環境,破壞水資源與水環境,破壞生態資源與環境等。基於這些表現,自然災害的破壞損失由各種破壞效應所組成,即生命損失、經濟損失、社會損失、資源與環境損失(圖7-1)。
圖7-1自然災害對人類影響
二、地質災害經濟損失構成
地質災害是自然災害的重要組成部分。自然災害的4類破壞損失在地質災害身上都有不同程度的體現。因此,從廣泛意義上說地質災害的破壞損失也由生命損失、經濟損失、社會損失、資源與環境損失構成。
但是,從地質災害的這幾種損失與人類的關系程度和它們的可量化程度看,生命損失和經濟損失對人類不但具有最直接的關系,而且比較容易進行量化統計評價;社會損失和資源與環境損失雖然對社會經濟發展也具有重要作用,但主要表現為間接作用,而且這兩種損失目前還難以進行量化統計評價。
與其它自然災害相比,地質災害雖然也可以造成一定的生命損失,但較洪水、地震等災害要輕微得多,而且隨著今後地質災害防治力度和監測預報水平的提高,地質災害傷亡人數還將減少。基於上述認識,根據地質災害災情評估的目的和任務,將經濟損失作為評估的主要內容,其它方面的破壞損失,能直接轉化為經濟損失的亦納入評估范圍。
自然災害經濟損失是指用貨幣形式量度的自然災害對人類所造成的破壞損失程度。目前對自然災害經濟損失的范圍有多種看法:①自然災害的4方面破壞作用都可以用貨幣形式進行量度,所以都屬於經濟損失;②除社會影響外,其它災害破壞效應都可以用貨幣形式進行量度,所以屬於經濟損失;③自然災害的社會影響和資源環境破壞都難以用貨幣形式量度,所以這兩方面破壞損失都不屬於經濟損失;④人類生命健康是無價之寶,不能用貨幣形式進行量度,所以也不屬於經濟損失;⑤自然災害經濟損失分為直接經濟損失和間接經濟損失。直接經濟損失是指受災體受地質災害直接破壞所形成的經濟損失,如房屋、鐵路、公路等工程設施破壞所造成的經濟損失等;因受災體發生破壞進一步造成的關聯性損失為間接經濟損失,如因房屋、鐵路、公路、設備等破壞造成企業停工停產所形成的經濟損失等。
根據地質災害的成災特點和災情評估目的,並參考已有的研究成果,把地質災害災情評估中的破壞損失作如下解釋:災情評估中的破壞損失指的是地質災害的經濟損失,即以貨幣形式反映的地質災害受災體的價值損失;由於地質災害造成的人口傷亡比較少,而且很難用貨幣反映人口傷亡所造成的損失程度,所以人口傷亡不計入經濟損失。基於上述解釋,地質災害經濟損失是指除人口傷亡以外的其它13種受災體破壞所造成的價值損失。
由於不同地質災害的破壞對象不同,所以經濟損失構成不同:崩塌-滑坡、泥石流破壞范圍最廣,幾乎涉及各類受災體;地裂縫、岩溶塌陷、地面沉降災害經濟損失主要表現為工程設施和土地價值損失;海水入侵災害經濟損失主要為地下水資源價值損失;膨脹土經濟損失主要為工程設施增加的基礎成本(圖7-2)。
圖7-2地質災害經濟損失構成示意圖
1—明顯損失;2—一般損失;3—基本無損失
E. 什麼叫不良地質
由地球內力或外力產生的對工程可能造成危害的地質作用。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為活動引發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的山體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地面沉降等與地質作用有關的災害。
F. 請問地質性災害是什麼意思
地理環境在地質作用的長期影響下不斷變化著的。地理環境的變化有時表現得專異常強烈,當這屬些自然現象破壞了人類生存的環境,危機人類生命財產的時候便形成了地質災害。主要的地質災害有地震,火山噴發,滑坡和泥石流。
G. 什麼是地質災害
地質災害是指由於自然地質作用或人為地質作用,使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從而導致人類生命、物質財富造成損失的事件。例如,崩塌、滑坡、岩爆、泥石流、地裂縫、地面沉降和塌陷、坑道突水突泥、突瓦斯、煤層自燃、黃土濕陷、岩土膨脹、沙土液化、土地凍融、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澤化、土壤鹽鹼化以及地震、火山等。
地質災害廣泛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中,它給我們的生產、生活造成了諸多的不便,同時,也給我們造成很大的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因此,在認識了解地質災害的過程中,我們不僅要認識地質災害本身,還要了解掌握地質災害的成因、觀測、分類、預防,以及地質災害的救援知識,以便為我們科學的預防和救援打下堅實的基礎。
地質災害一般分為自然地質災害和人為地質災害兩大類。因為發生災害的地理環境不同,所以治理災害的方法和減災措施也有所差別。近年來為深入研究,又把地質災害分為山地地質災害、平原地質災害和城市地質災害等。
地質災害根據其主導動力成因具體分為內動力地質災害,包括地震、火山、構造沉降、構造地裂縫、岩爆等;外動力地質災害,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人為動力地質災害,包括水庫誘發地震、抽水塌陷、礦區采空塌陷等。實踐表明,單一成因的地質災害較少,復合型地質災害較多。
根據地質災害成災動態特徵可分為突發型地質災害——發生突然,過程短暫的地質災害,主要包括地震、火山、煤瓦斯突出、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緩發型地質災害(或累進型地質災害)——發生過程比較緩慢,具有累進性特徵的地質災害,主要包括地面沉降、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土地鹽漬化、海水入侵等。
根據地質災害發生的自然地理位置可分為山地地質災害,主要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平原地質災害,主要包括地面沉降、土地鹽漬化等;濱海地質災害,主要包括海水入侵、海岸侵蝕等;海洋地質災害,主要包括海底滑坡等;城市地質災害,主要為地面沉降和塌陷以及地裂縫等。
根據與社會經濟關系可分為城市地質災害、礦區地質災害、農業地質災害、工程地質災害等。
地質災害的普查是在正確認識各種地質災害的基礎上,對一個特定區域可能發生的地質災害的全面排查,進而有效地進行預防和治理。它是地質災害預防的前提。
所謂地質災害防治是指對由於自然作用或人為因素誘發的對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造成危害的山體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地面沉降等地質現象,通過有效的地質工程手段,改變這些地質災害產生的過程,以達到減輕或防止災害發生的目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實行預防為主,避讓與治理相結合的方針,按照以防為主,防治結合,全面規劃,綜合治理的原則進行。
各級人民政府地質礦產主管部門對本行政區域內的地質災害實行統一監督管理,加強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領導,並將其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
地質災害防治的重點區域:城市、農村和其他人口集中居住區,大中型工礦企業所在地,重點工程設施,主要河流,交通干線,重點經濟技術開發區,風景名勝區和自然保護區等。
研究地質災害的最終目的是減少地質災害發生對人們造成的損失,然而有效地預防又離不開不間斷的、准確有效的觀測,所以觀測在地質災害防治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常用的方法有簡易監測法和精密觀測法。
簡易監測法有定期目視檢查和安裝簡易監測設施進行監測兩種。定期目視檢查要求監測責任人定期目視檢查或在暴雨天氣時目視檢查,監測地質災害有無異常變化,例如,建築物變形情況、地面裂縫的發生發展情況以及地下水異常變化等。
安裝簡易監測設施要求在監測地災點敏感變化部位(如滑坡前緣或後緣裂縫處)設立簡易固定標尺(如打入木樁或釘繩法、貼紙法)或用水泥砂漿貼片等觀測坡體滑移變化情況。
儀器精密監測主要分為水平與垂直位移監測(包括深部位移監測和孔隙水壓力、地應力監測等),主要針對需花費較大資金進行治理的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此類監測工作一般應由具備相應資質的單位和技術人員承擔。
分析地質災害的成因、給地質災害進行分類、地質災害的普查等都是在災害沒有發生前進行的一系列為減災減損採取的措施。但是當地質災害發生以後,我們不但要進行正確的治理,還必須有有效的營救機制。地質災害的營救要以科學發展觀理論為指導,本著以人為本的原則,把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放在首位。
我國地域遼闊,地理和地質條件都很復雜,地質災害種類多、分布廣、影響大,占各種自然災害的1/4。平均每年因地質災害帶來的直接經濟損失達75億~120億元,特別是一旦發生地震等重大災害,其損失就會更大。
地震是各種地質災害中破壞性最大的一種。我國地處歐亞地震帶與環太平洋地震帶之間,是歐亞板塊與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的接觸及俯沖帶,構造活動劇烈,地震頻繁。從20世紀初到1988年,我國發生6級以上的地震655次,其中8級以上的9次。20世紀以來,全球發生7級以上地震1272次,死亡人數超過百萬,其中,我國地震佔10%,死亡人數佔一半以上。1976年唐山地震,建築物幾乎全被破壞,人員傷亡多達40萬。
崩塌、滑坡、泥石流也是破壞性很大的地質災害,在我國山區、高原廣泛出現,西北、西南地區更多。僅四川,近10年來就達數萬次,死亡2500多人,經濟損失達20多億元。
地面沉降和塌陷,是沿海和東部地區出現較多的地質災害。尤其是經濟發達地區和大城市,影響嚴重,不可低估。上海、天津地面沉降最大累計達2米多,對人民生活和經濟發展造成重大威脅。
我國地質災害發展趨勢:次數增多,損失日益加重,面積越來越大。造成地質災害的原因很多,其中,人為的因素相當重要。據分析,全國50%以上的地質災害的發生與人類活動有關。由於人類不按客觀規律進行經濟、軍事、生產活動,嚴重破壞地質環境,加劇了災害的發生。缺乏科學規劃、對自然資源掠奪性開發、亂挖濫采、亂棄廢渣、過量抽取地下水等,都會引發地質災害。在缺乏科學論證和科學決策的情況下興修水庫,鋪設鐵路,修建公路或其他大型工程,不僅影響工程質量,而且會誘發地質災害。事實告訴我們:一旦人類活動破壞了環境,要想重新建立起來需要付出更昂貴的代價,甚至比當初想在經濟活動中獲得的價值還要多得多,如寶成鐵路建成後,每年要支出大量經費維修路基,僅1987年的投資費用,就相當於當年建路費用的50%。
H. 破壞地質監測儀器是什麼犯罪
破壞地質監測儀器,如果情節嚴重,並且損失數額較大,價值超過5000元以上的,涉嫌故意毀壞財物罪,應當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I. 破壞地質環境的人類活動 如何理解
比如挖礦的,破壞了岩體。二氧化碳濃度的超標導致兩極冰川融化,這都是改變了地質環境啊
J. 「地質環境破壞」是什麼意思
比如說是黃金礦山,資源分布在地下,當開采之後沒有及時的做好充填工作就有可能造成地表的塌陷。這也算是屬於地質環境的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