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行業優良傳統有哪些
❶ 地質類的行業前景
地質最火的那幾年恐怕已經過去了,最起碼以後的發展不會像前幾年那樣瘋狂了。
我們畢業的時候某個專業課的教授給我們的分析:
地質的發展很快很快,尤其是前幾年,所以該行業也就趨於飽和,很多大型的地質單位,像中國黃金等單位的觸頭已經延伸到西南部甚至西北部的偏遠地區,說的直白一些就是深山老林里,工作條件非常艱苦,單位的資金幾乎全部放在了項目投資上,職工的基本生活難以得到保障。就是因為這種大量項目上馬,很多單位才會瘋狂地招人,當人員配置達到它的項目需求,而這些項目又不能在短期之內收益時,地質人才的需求量便會大大減少。地質項目的收益周期,一般是在2--3年。
經濟危機表面看來對地質的影響不是很大,這是因為很多在做的地質項目是幾年前投資的,當前別的行業處於嚴冬,而地質項目卻依賴前期投資穩步發展。但是,08年以來,地質方面的投資大幅下降,這在未來的3--4年間是肯定會有所顯現的,這期間是有一個滯後期的。
我是學資源勘查的,不知道你們專業就業的具體細節,以上是一些簡單信息,希望對你有用!
❷ 什麼是優良傳統
優良傳統是繼承下來的好的習慣、習俗。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有:孝敬父母、尊師敬長、團結友愛、立志勤學、自強不息、謙虛禮貌、誠實守信、嚴己寬人、人貴有恥、見義勇為、整潔健身、求索攻堅、勤勞節儉、見利思義、敬業盡責、清正廉潔、愛國愛民,天下為公 。
❸ 中國有哪些優良傳統
1、愛國
中華民族自古崇尚「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殺身以成仁」的民族節氣。愛國主義作為民族精神,更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核心。
2、利義
強調建立一種和諧協調的人倫關系。強調社會利益高於個人利益,強調個體對整體的道德義務。這是一種植根於社會文化的群體精神,進而擴展到整個民族和國家的集體主義精神。
3、仁愛
提倡「仁者愛人」,孟子提出「君輕民重」的思想。這種要求一切人都要用「仁愛」之心去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愛護人、幫助人的思想,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中最具有人民性的道德遺產。
4、尊老、愛老、敬老
在中華民族中,形成了尊敬、孝敬老人的習俗。不但,愛自己家的老人,而且熱愛生活中其他老人,這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5、互幫互助
人們在現實生活中,會遇到這樣、那樣困難。每當困難方式時,總會有人站出來,伸手相助。互幫互助精神在現在主要表現在雷鋒精神、志願精神。
❹ 新中國成立前地質調查所的歷史發展與優良傳統
陳夢熊
(國土資源部)
一、前言
前地質調查所成立於1916年,是舊中國歷史最長、規模最大,在國際上具有較高聲譽的一個全國性地質機構。它對新中國地質科學與地質事業的發展,也具有較大影響。1995年10月,中國科學院在北京召開第七屆全體院士大會時,地學部部分在地質調查所工作過的院士,在隨意聊天時,都深感新中國地質科學的發展與前地質調查所有密切的承前啟後的關系,因此提出倡議要編寫一本有關地質調查所發展歷史的文集,得到大家的贊同。由於大家的積極支持,該書在1996年就順利完稿出版,書名為《前地質調查所(1916~1950)的歷史回顧——歷史評述與主要貢獻》,全書共有54萬字,篇幅較大,為了便於了解全書概貌,作者對內容精心調整壓縮,寫成一篇比較詳細的節要,供同行參考。
二、發展時期劃分
地質調查所從1916年正式開始工作,到1950年宣告撤銷,一共經歷了35年的時間,其整個發展過程,約可劃分為4個時期:①萌芽時期(1900~1916),地質學知識開始從國外引入國內;②奠基時期(1916~1930),開始在全國展開地質礦產調查;③發展時期(1930~1940),各研究室先後建立,機構逐漸健全,工作有所擴大;④成熟時期(1940~1950),機構趨於穩定,科技力量有所增強,在國內外有較高聲譽。如果按所址的遷移,也可劃分為:①北京(北平)時代(1916~1935);②南京時代(1935~1937);③北碚時代(1938~1945);④南京復員時代(1946~1950)。新中國成立後,地質調查所的歷史雖然告一結束,但為新中國的地質事業奠定了一定的基礎;在此基礎上,新中國的地質事業獲得空前巨大的發展,並取得了輝煌的成就。
三、主要特色與優良傳統
新中國成立前的中央地質調查所,在建所的35年時間內,為前期中國的地質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這是與它嚴格的管理制度、嚴謹的學術風氣,以及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分不開的,分述如下:
1.機構精簡、任人唯賢
從建所開始,就實行嚴格的考試制度。每年通過考試,招收2~3名地質人員,所以到新中國成立前夕,地質調查所的規模雖自然已有很大發展,但連同兩個分所的總人數仍不過200餘人。關於地質調查所的考試制度,幾十年來除極個別的人是通過特別推薦入所的外,幾乎沒有例外,即使是北大地質系第一批的畢業生,如著名古生物學家孫雲鑄,也毫不例外的是通過考試進所的。孫老到了晚年,談起當年參加考試的經過,仍然津津樂道。著名新生代地質專家、「北京猿人」的發現者裴文中,1927年從北大畢業,滿懷希望地投考地質調查所,不料因成績不佳而落選。裴文中並不因此而灰心,第二年繼續參加考試,終於被錄取。不僅地質技術人員入所要通過考試,對一般新招收的職員,同樣要通過考試。如「抗戰」勝利後,圖書館需要增加幾位管理員,都是通過黃汲清親自面試以後,才被錄用為正式職員的。
地質調查所從建所開始,不論是機構的設置還是人員的編制,都是按照機構精簡的原則,由小而大,由少而多,逐漸地穩步發展。即使在十分艱難的「抗戰」時期,不僅沒有裁減人員,相反還有所擴大,如在蘭州建立了西北分所。20世紀30年代初期,是新生代研究室最為興旺的時期,當時的研究人員,包括外國專家在內,不過六七個人,外加修理標本和製作模型等技術人員,總共不超出20人,但卻作出了驚人的成績。「抗戰」勝利後,作為所內最大的一個研究室——區域地質研究室,大概也不到20人,但卻在短短幾年時間內,完成了14幅1:100萬分幅地質圖與一幅1:300萬中國地質圖的編圖工作。
在建所的30多年時間內,所長和各研究室的領導成員,基本保持穩定,很少有重大變動,因此各研究室均有相對固定的努力目標,各項業務能按計劃逐步完成。各個研究室的領導成員,也相對保持穩定。除上述區域地質室與古生物研究室以外,如楊鍾健始終擔任新生代與古脊椎動物研究室主任,程裕淇長期擔任岩石礦物研究室主任,李善邦從建室開始就擔任地震及地球物理研究室主任,曾世英一直擔任測繪室主任,熊毅、馬溶之、李慶逵等都長期擔任土壤研究室主任,等等。他們既是國內各個專業的權威專家,在國際上也是知名學者,這是各個研究室在業務上都能分別取得重大成就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領導成員中,值得一提的是副所長周贊衡,他是唯一的一位副所長,同時也是唯一一位從建所開始一直到新中國成立,都始終堅持在地質調查所工作崗位上的人。另一位值得贊揚的是圖書館館長錢聲駿,他是1920年北大地質系的第一批畢業生,與孫雲鑄同時進入調查所,工作勤勤懇懇,前後擔任館長近20年,把圖書館管理得井井有條。他對圖書館的藏書與資料了如指掌,就像一本活字典。
地質調查所還有其他許多值得稱頌的人,特別是一批擔任輔助性工作的技術人員。他們多半一專多能,技藝精湛,並有一手絕活,非他人所能頂替。如測量專家顏惠敏,他用平板儀測圖,速度之快與精度之高,非一般人可比擬。胡寶琳是一位技藝出眾的能工巧匠,「抗戰」期間,協助秦馨菱用土辦法竟製造出一台靈敏度很高的地震儀。李時俊是一位出色的照相專家,余國鈞是所內著名的切片、磨片專家。新生代研究室的胡承志,是一位模型製作專家,在國內稱得上是權威。此外,圖書館的打字能手韓文蔚,繪制古生物模擬圖的畫家蔡一,以及清繪中國地質圖的繪圖員魯巨川、白耆彬、李子平等,他們的高超技術都是有目共睹的。總之,地質調查所在地質事業上取得的重大成就,都與二線人物作出的重要貢獻是分不開的,他們是地質調查所的無名英雄。
2.學術空氣濃厚、治學環境相對穩定
不論在北碚,還是在南京,到晚上大多數辦公室總是燈光通明。他們夜以繼日,充分利用業余時間;這並不是強迫加班,而是自動地到辦公室鑽研業務,或撰寫論文,已經形成風氣。盡管如此,每天上午上班,進門首先要簽到,還要寫上到所時間;這是建所以來的老規矩,不論職位高低,都要嚴格遵守。每周第一天的上午,照例全體人員要聚集在會議廳開周會,實際是學術報告會,由所長主持,主要請出差回來或項目工作告一段落的人,介紹野外調查的收獲與體會或階段性或最終成果的主要內容;因此也相當於工作匯報會,講完以後展開討論,互相交流。對所內年輕地質人員來說,這些活動都是最好的學習機會,而且無形中受到了學術空氣的熏陶。同時各不同專業,可以通過這些活動互相交流,擴大知識領域。
新入所的地質人員稱為實習員,對外稱調查員,一般要經過兩年的實習,才能升到技佐(相當技術員);再經3~5年的實際鍛煉,才能升到技士(相當工程師),一般只有升到技士以後,才有可能單獨承擔任務。所以入所後一般頭五六年的時間,大多基本上都是跟班學習,練基本功,當好助手,可以稱為學徒階段。地質調查所十分重視野外工作,所以必須首先在野外工作中經受鍛煉。總之要培養成一位多面手,只有真正的徒滿出師,才能算得上一位夠資格的地質工作者。
3.人才輩出、重在培養
地質調查所多年來人才輩出,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的一條,是重視人才培養。在地質調查所成立之前,3位創始人章鴻釗、丁文江、翁文灝高瞻遠矚,首先舉辦名為地質研究所的培訓班,並親自擔任教職,經過3年的嚴格訓練,把這批學生培養成為我國第一代的地質學家。這第一代的地質學家,又培養出第二代的地質學家;如此代代相傳,一代比一代強,所謂名師出高徒,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確實是一條真理。
培養的方式,也是多種多樣。如前所述,入所後首先要度過約5年嚴格的學徒生涯,主要目標是通過跟班學習,掌握野外工作的基本功。地質調查所的一項主要優勢,就是每個研究室都有一位或多位的權威專家,他們總是毫無保留地主動把知識傳授給年輕人。不僅是在工作中言傳身教,而且還帶領年輕地質人員到野外實習。例如,在北碚時代,黃汲清就曾帶領一批入所不久的年輕人,到天府煤礦學習如何繪劃剖面;在威遠地區,帶領一批年輕人,練習如何測繪地質圖。在室內,老一代指導新一代如何寫論文,並且親自一句一句地進行修改,就像老師修改小學生的作文一樣認真。
章鴻釗、丁文江、翁文灝三位創始人都曾留學國外,他們十分重視選派留學生到國外深造,作為培訓人才的一項重要措施。在地質研究所畢業的我國第一代的地質學家中,就有葉良輔、王竹泉、謝家榮、周贊衡、譚錫疇、朱庭祜、李學清等,通過不同途徑,在歷屆所長的積極支持下,出國留學,並在國外取得優異成績。他們學成回國後,都為中國地質科學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4.重視地質出版事業,建立一套比較系統的按專業劃分的出版系列
主要包括匯報、專報、古生物志、專刊或特刊及地質圖等五大類,其中專報還分地質、土壤、地震等類別,古生物志又分為甲、乙、丙、丁四大類等等。此外還包括地質學會主編的《地質論評》與《地質學會志》。以上各類出版物對外開放,即所外人士的研究成果,也可列入系列出版。由於重視地質出版事業,使大量調研成果能及時傳播於世,這也是地質調查所能在學術上取得重大成就,並在國際上具有較高聲譽的重要原因之一。
5.學習外國經驗,注重國際合作
丁文江、翁文灝十分重視學習外國經驗,聘請了不少外國著名專家來華擔任顧問。例如,聘請美國葛利普擔任古生物室主任,瑞典安特生從事新生代與西北史前文化考古研究。丁格蘭從事礦床學研究,著有《中國鐵礦志》、《中國汞礦紀要》等重要專著。加拿大學者步達生、法國學者德日進、瑞典古脊椎動物專家布林等,參與了周口店的發掘工作與研究工作。此外,還有美國土壤專家梭頗、瑞典古植物專家赫勒等來華協助工作。他們對提高我國地質科學的理論水平,促進我國地質事業的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6.地質調查所的地質圖書館與地質陳列館,被稱為地質調查所的兩大寶庫
新中國成立前夕圖書館存書77732冊,是我國地學方面存書最齊全的圖書館,特別是存有大量珍貴圖件。該所圖書館與陳列館成為地學工作者最嚮往的地方,能提供各類其他機構難以找到的資料。
歷史的經驗值得重視,新中國成立後我國的地質事業進入到一個大發展時期,雖然成績顯著,但也存在不少痛苦的教訓。目前我國地質機構正在進行重大改革,如何以史為鑒,繼往開來,面向新世紀的挑戰,重新回顧20世紀地質科學的發展歷史,對今後地質科學的進一步發展,仍有重要意義。
四、開拓創新、與時俱進
地質調查所從1916年正式成立,並開始在全國范圍開展地質礦產調查,至l950年由中國地質工作計劃指導委員會接管、改組和分流,前後僅35年時間。在此短短35年的時間內,該所在地質礦產調查和基礎理論研究等方面,如區域地質、地層古生物、岩石礦物學、礦床學、大地構造以及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學等領域,均取得了重大進展。特別是對新理論、新學科與新技術的創立與開拓,成就尤為突出,為新中國地球科學的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例如,區域地質方面,編輯出版了我國第一幅1:300萬中國地質圖和15幅1:100萬分幅地質圖。地層古生物學方面,完成了大量古生物研究成果,比較完整地建立了中國的地層系統。在大地構造方面,劃分了中國的造山期,提出了多旋迴構造理論、應用地質力學理論,構成了中國的大地構造體系。岩石礦物學方面結合造山運動,深入研究了各造山期的岩漿活動(包括火山活動)與岩性特徵。在礦床學研究方面,如北方煤田地質的調查研究,長江中、下游鐵礦床與成礦帶的研究,江西鎢礦、湖南鉛鋅礦的調查研究,以及西北陝、甘、新等省與四川盆地油氣田地質的調查研究等,都為新中國地質科學的基礎理論研究與地質勘探事業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除上述地質科學傳統項目的理論研究以外,努力開拓創立地學范疇的新領域,是地質調查所最重要的貢獻之一。主要包括:
1)創立我國最早的地震研究室(1930),並在北京西山鷲峰建立了我國第一個地震台,稱為鷲峰地震台,又稱鷲峰地震研究室。「抗戰」期間改稱「地球物理研究室」,把研究內容擴大到除地震外的物理探礦與地磁測量等方面,奠定了我國地震學與地球物理學的基礎。
2)創立我國第一個土壤研究室(1930),開展全國性的土壤調查,結合野外工作,完成大量研究成果,為新中國土壤科學的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3)創立我國第一個新生代研究室(1929),後改稱「新生代及古脊椎動物研究室」,除研究新生代地層外,還重點研究古人類、古脊椎動物、古植物及史前文化考古等內容。「北京人」的發現驚動了全世界。
4)創立我國第一個燃料研究室(1930),命名為「沁園燃料研究室」,主要從事石油及煤岩的研究,建立了煤岩學的基本理論。該室還附設一個設備比較完善的化驗室,擔任岩石、礦物的分析研究工作,是我國第一個岩礦化學分析室。
5)創立我國最早的制圖研究室(1930),1934年編制出版我國第一本按等高線分層設色的《中華民國新地圖》,即著名的申報分省地圖集,開創了具有三維特徵的地圖制圖法。
6)創立我國第一個工程地質研究室。
五、結束語
地質調查所從l916年正式成立和開始工作,到l950年由中國地質工作計劃指導委員會所接管,前後僅有35年的歷史。但老一輩的地質學家,在愛國主義思想指導下,熱愛中國地質事業、熱愛科學,經過幾十年的艱苦奮斗,成績顯著,在國內外享有一定的聲譽。雖飽經戰亂,工作條件十分艱難,但始終堅守崗位,艱苦創業,為發展中國的地學、地質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也為新中國的地學、地質事業,奠定了較好基礎。
在基礎理論研究方面,對中國地層系統的劃分、中國大地構造的基本輪廓、中國各類礦床的基本類型與成礦規律,以及中國造山運動與岩漿活動的相互關系等,通過地質調查工作,也都已形成比較完整的科學體系,這為新中國大規模開展地質科學研究與地質教育工作,提供了有利條件。地質調查所的陳列館與圖書館完整地移交給地質部,為進一步發展新中國的地質事業,提供了重要的物質財富與精神力量。地質調查所傳統的刻苦鑽研、治學嚴謹與艱苦奮斗的獻身精神,對新一代的地質學家,也有較深遠的影響。
地質調查所對新中國地質事業最重要的貢獻,是輸送了一批比較成熟的科技人才,其中包括一部分在國際上具有較高聲譽的知名學者,他們在新中國地學和地質科學的有關領域以及各個不同部門,發揮了重要作用。
1949年新中國成立,地質調查所(包括蘭州、北京兩個分所)經過約一年的軍管和內部調整,即由1950年成立的中國地質工作計劃指導委員會接管,並進行全面的改組和分流。其中,土壤研究室和新生代研究室分別演變為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和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地性研究室(地震、地球物理室)構成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的一個組成部分,地質陳列館與地質圖書館基本上成建制全部轉移為地質部的地質博物館和中國地質圖書館。原有其他科技人員,絕大部分成為1952年成立的地質部系統各有關部門以及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和古生物研究所的地質骨幹力量。據統計,曾在地質調查所工作過的地質科技人員,在新中國成立後先後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的共有47位,他們都分別在各有關部門擔任重要職務。
❺ 我國有哪些優良傳統
中國古代把人要遵守的道德歸納為七個字:忠、孝、仁、義、禮、智、信。
這七個字曾經被反復批判,但從其積極意義上說這七個字正是中華文明一脈相承的傳統道德規范,是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獨一無二的在世界上傳承數千年的奧秘,時至今日重新解讀後同樣是今天中華兒女最基本的道德規范。
忠,愛國; 孝,孝敬父母,即父慈子孝,推廣到整個家庭還有兄友弟恭;仁,大愛,博愛,愛天下人;義,對朋友忠誠;禮,講究禮節禮貌;智,要有智慧有文化;信,做人要講信用,講信義。
認為這個誤國的人說一說,這七個字那一點誤國了?恐怕大家都說中國人缺少公德心正是忘了這七個字的緣故。
別說我偷換概念,其實我重新解讀的不過是「忠」和「禮」兩個字。「忠」在古代有「忠君」和「愛國」兩個意思,現在沒有君王了剩下的不就是愛國一個意思了嗎?「禮」在古代可能還有遵守一些禮儀的意思,今天我們雖然拋棄了一些繁文縟節,但必要的禮儀還是需要的,大的像外賓來了鳴禮炮,小得像朋友離開要送出門,這不都是基本的禮儀嗎?
中華文化綿延數千年自有它的正確性和生命力,別把老祖宗的東西都當糟粕,沒了這些我們還是中國人嗎?
❻ 地質行業前景
昨天看到新聞來說,由於中國源經濟放緩,世界上最大的礦業巨頭澳大利亞的必和必拓放棄一項100億美元的礦山投資項目,所以從這一點來看,要分析地質行業的前景還是得和整個經濟大環境和市場需求聯系起來,總體來說短期內,由於目前整個世界經濟環境不是很好,地質行業不會很景氣,但是礦產資源是有限資源,所以從長期來看,還是值得去探討,但是如果你想以此作為職業,要看你的選擇,即使發不了大財,這個行業讓你衣食無憂還是不成問題的
❼ 地質行業介紹
地質勘探考察,尋找礦床.天文和氣象
學生畢業後可以在與專業相關的科研機構,學校內進行教學工作,在地容礦、冶金、建材、石油、煤炭、材料、環境、基礎工程、旅遊開發從事技術開發與技術管理工作以及在行政部門從事管理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
這個專業挺苦的
不過基本工資都挺高的
❽ 地質行業的發展趨勢
地質行業,大概可劃分為地質勘查和工程勘察兩種。地質勘查就是俗稱的找礦,工回程勘察就答是建設項目工程地質勘察。
地方建設項目多,工程勘查就很吃香,現在國家規定建設項目必須有前期工程勘查以及一些相關的評估工作(地質災害、壓礦等),地方發展,建設項目多,工程勘查活就多。
個人發展從大環境上來講是受局限的,機會會較其他行業少很多。
❾ 屬於這種優良傳統的有哪些
傳統是指歷史沿傳下來的思想、文化、道德、風俗、藝術、制度以及行為方式等;廣義的文化概念是指人類在社會實踐過程中所獲得的物質、精神的生產能力和創造的物質、精神財富的總和。中國是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三言兩語不能說清。「盤古開天地」、「女媧造人」、「神農嘗百草」、「倉頡造字」,奠定了神傳文化的初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融入文化的血脈;「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兩千多年前的孔子設館授徒,把以「仁義禮智信」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傳與社會。公元一世紀,「慈悲普度」的釋教佛法東傳,中華文化變得更為博大精深。儒、釋、道三家思想交相輝映,使盛唐時期達到舉世矚目的輝煌。雖然中華民族在歷史上多次遭到侵略和打擊,其傳統文化一直表現出極大的融合力與生命力,其精華代代相傳。「天人合一」代表著我們祖先的宇宙觀;「善惡有報」是社會的常識;「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為人的起碼美德;「忠孝節義」是人生於世的標准;「仁義禮智信」成為規范人和社會的道德基礎。在這樣一個前提下,中華文化體現出誠(實)、善(良)、和(為貴)、(包)容等優點。「天地君親師」的牌位,反映出百姓敬神(天地)、忠社稷(君)、重家庭(親)、尊師道的根深蒂固的文化內涵。中華傳統文化追求天人和諧,重視個人的修養,以儒釋道的修煉信仰為根,能夠包容,能夠發展,能夠維護人間道德,能夠使人有正信。在中國歷史上,傳統文化達到鼎盛的唐朝恰恰是中華國力鼎盛的時期,科學也因此在世界上獨領風騷。當時歐洲、中東、日本等地都派人去長安學習,周邊國家則以中國為宗主國,萬國來朝,重譯款塞。秦朝以後,中國常常被少數民族佔領,包括隋、唐、元、清和其他少數民族割據的朝代,但是他們幾乎都被漢化,這不能不說是傳統文化的巨大同化力所致。恰如孔子所說:「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儒家思想是傳統文化中「入世」的部分,重視家庭倫理,其中「孝」又佔了極重的分量,「百善孝為先」。孔子倡導「仁、義、禮、智、信」,但又說「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歟?」家族倫理可以自然擴展為社會倫理,「孝」向上延伸為大臣對君主的「忠」,所謂「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悌」是兄弟之間的關系,可以橫向延伸成朋友之間的「義」。儒家倡導在家族中要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其中「慈」可以向下延伸為君主對大臣的「仁」。只要家族中的傳統得以保持,社會倫理也就自然得以維系,「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總而言之,優秀的傳統文化是很多的,包括茶文化、酒文化、各種曲藝劇種、書法、詩詞、圍棋等等。
❿ 地質工作的分類
國家地質工作的概念有兩種基本的理解,一種是國土的概念,即在本國國土上開展的所有地質工作統統歸為國家地質工作;另外一種是投資的概念,即由國家出資開展的地質工作稱為國家地質工作。計劃經濟體制下國家地質工作的概念是上述兩種基本概念的混合,幾乎所有的地質工作都可稱為國家地質工作,因為所有地質工作的投資覆蓋了所有的行業、區域和領域,包羅萬象的地質工作全部納入在國家財政的計劃之中。在國家地質工作的大概念和大前提下,按照工作的性質、專業、領域、階段再進行分類和分工。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不斷完善,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國家地質工作的概念和內容正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地質工作作為社會化分工的一類基礎性質的經濟工作,逐漸上升為國民經濟成分構成中的類別。根據工作的性質、目的和資金來源,把所有地質工作分為公益地質工作和商業地質工作兩大類別,由政府出資的公益地質工作屬於國家地質工作。
一、按資金來源的性質劃分
1.公益地質工作
資金主要來源於政府的財政預算,少量來自於企業及個人的捐助,不以盈利為目的,其成果資料無償提供社會使用。如基礎性的地質工作、地學知識的科學普及和戰略性礦產勘查等地質工作均屬於公益地質工作。在企業和個人捐助所佔數額極少的情況下,公益地質工作是國家地質工作的主要組成部分。
2.商業地質工作
也可以稱為經濟地質工作,以盈利為最終目的所開展的地質工作。經費主要來源於企業,屬於企業的投資行為。以礦產資源勘查為例,普查程度以上階段的地質工作均屬於商業地質工作,靠市場手段調節,用企業方式運營。
公益地質工作與商業地質工作的分離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條件下的必然產物,是我國今後一段時期地質工作的基本劃分。在兩分的基礎上,將會逐步形成與兩類地質工作相適應的運行機制、法律法規、政策制度和組織體系。在這一分離過程中,地質工作的主體是商業地質工作,具有典型的市場經濟性質和企業行為特徵;國家投入基本的公益地質工作,為商業地質工作提供基礎的資料保障,降低企業的投資風險。
二、按地質工作的性質和內容劃分
按地質工作的性質和內容,地質工作可以劃分為地質調查、地質勘查、地學研究三類。
1.地質調查
屬於基礎性的地質工作。對某一地區內的岩石、地層、構造、礦產、水文地質、地貌等地質情況進行調查研究的工作。地質觀察和地質填圖是地質調查的主要方法,輔助樣品分析、遙感解譯等手段對區域的地層、構造、岩石等基本地質內容進行寫實性的描述,並以圖表的形式表達出來。在填圖過程中,可以根據用途有所側重地詳細調查某個方面的地質情況,如岩石的穩定性、礦化情況、地層的結構等。
2.地質勘查
屬於生產性的地質工作。在地質填圖的基礎上,以提供工農業生產的原料基地和工程建設的地質資料為目的,在一定的地區內,運用一定的工程手段,查明並評價礦產資源的賦存情況和地殼的穩定性。
地質勘查通常由預查、普查、詳查、勘探等工作階段構成,每一個階段都有嚴格的工作規范,從普查到勘探形成地質勘查的整個過程。經過勘探所取得的礦產的儲量和評價,可以作為工業建礦開採的地質依據。地質勘查並不總是從普查到勘探經過所有階段,根據地質條件的變化和工作目的的需要,地質勘查可能僅僅進行其中的某一個階段。
3.地學研究
屬於研究性質的地質工作。包括地學領域的基礎研究和綜合研究,主要是利用地質調查和地質勘查取得的地質資料,進行野外重點路線觀測、室內深入研究和高精度測試,認識地質規律,創新地質理論,為地質工作提供理論基礎和方法支撐。
三、按地質工作階段劃分
按地質工作「由表及裡,由淺入深,由已知到未知」的工作原則,地質工作可以劃分為以下幾個階段,每個階段形成獨立的一類地質工作。
1.區域規劃
根據國民經濟建設的需要,在一定區域范圍內對地質工作的總體部署。
地質區域規劃屬於地質工作戰略部署研究的成果范疇,是在一定的區域開展地質工作之前需要切實開展的一項重要工作。規劃有兩層含義:一是描繪未來,是人們根據現在的認識對未來目標和發展狀態的構想;二是行為決策,是確定實現未來目標或達到未來發展狀態的行動內容、順序和步驟。
2.地質填圖
在實地觀察和分析研究的基礎上,或在航空像片地質解譯並結合地面地質調查的基礎上,按一定的比例尺,將各種地質體及地質現象填繪於地理底圖之上而構成地質圖的工作過程,它是地質調查的一項基本工作,是研究工作地區地質和礦產情況的一種重要方法。
3.地質普查
又稱普查找礦,是在綜合分析研究工作區地質特徵的基礎上,預測礦床產出的可能性,綜合運用有效的技術手段和找礦方法,在有利的地段進行找礦,並對發現的礦點或礦床進行初步的研究,就其地質和經濟意義作出評價,闡明工作地區的礦產遠景,為進一步的礦產普查或布置礦床勘探工作提供資料依據。
根據工作的詳細程度,地質普查可細分為初步普查和詳細普查兩個階段。
初步普查是根據已有的地質資料,在認為可能找到預期礦產的地區內所進行的礦產普查工作。一般用較小比例尺的地質填圖及其他找礦方法在圈定范圍內進行。主要任務是初步查明工作地區內的地質構造和礦床生成的條件,並對發現的礦點和其他顯示礦產存在的線索進行初步檢查,作出初步評價,進而圈出最有成礦遠景的地段,為進一步的礦產普查提供資料。
詳細普查是在初步普查的基礎上,用較大比例尺的地質填圖及其他方法,在較小范圍內進行。主要任務是比較詳細地查明工作地區內的地質構造和礦產特徵,對已知和新發現的礦點進行比較詳細的研究,作出遠景評價,並為進一步的礦床勘探指出方向,提供地質與經濟技術等方面的資料。
4.地質勘探
在礦產普查的基礎上或在礦山建設、生產過程中,為查明一個礦床的工業價值或保證礦山的順利建設和生產,而進行的調查研究和其他必需工作的總和。地質勘探的主要任務是要進一步查明礦床(體)的質量和數量,了解開採的技術條件,提出礦山建設設計或礦山生產所需的礦產儲量、地質和技術經濟資料。
一個礦床,從發現並初步確定其工業價值直至開采完畢,需要進行不同程度的勘探研究工作。為了提高勘探工作及礦山生產建設的成效,避免在地質依據不足或任務不明的情況下進行盲目的勘探、建設或開采所造成的損失,必須依據地質條件、礦床的研究和控製程度,以及技術服務的方法手段等,將地質勘探分為初步勘探、詳細勘探和開發勘探3個階段。
四、按服務領域劃分
根據應用領域和服務對象,地質工作可以有很多的分類。如為地質災害治理提供依據的地質災害調查評價、為大型工程項目提供岩石穩定性依據的工程地質調查評價、為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提供依據的生態地質環境調查評價、為政府經濟規劃提供依據的綜合地質調查評價等。下面列出幾類經常遇到的主要的地質工作。
1.礦產地質工作
以尋找並評價對人類有益的地質體和地殼物質為目的所進行的地質工作。這些物質包括燃料、金屬、非金屬和水。也有人把礦產地質工作認為是經濟地質工作。
2.農業地質工作
為農作物種植、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業區域規劃提供地質方面基礎資料服務的地質工作。目前以多元素地球化學調查評價為主。
3.城市地質工作
為城市規劃和城鎮化建設提供服務的地質調查評價工作。包括在地下水、地面沉降、地殼穩定性、地質環境和礦產資源等諸多因素的方面,查明城市地下空間資源、城市環境容量、區域穩定性和工程地質安全等重大地質問題,為城市規劃、土地利用、資源開發、廢物處理、環境保護和減災防害提供服務,為城鎮化建設提供基礎地質資料。
地質工作根據應用領域劃分的類別還有很多,這里不再一一列出。需要強調的一點是,應用地質工作的顯著特點是有明確的服務部門和對象,其工作的內容就是應用領域的真實需求。這種需求是具體的,由需方提出並與供方以一定的書面形式確定下來,而不是由供方憑想像或經過綜合分析推測出來。
五、按礦種劃分
尋找和探求礦產資源,滿足國民經濟建設對礦物原料的需求,是地質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於不同的礦物原料產出於不同的地質單元或地質體,受不同的地質規律控制,需要採用相應的方法手段來開展地質工作,因此,不同的礦種往往有自己獨立的地質工作,主要有以下分類:
1.油氣地質工作
對已有油氣顯示,或尚未發現油氣顯示但根據油氣地質理論預測可能賦存油氣的地區所進行的油氣資源綜合地質調查。一般按7個步驟進行:
(1)指出油區;
(2)選定油區;
(3)開展地球物理勘探;
(4)進行地質鑽探;
(5)預測油田;
(6)圈定油田;
(7)評價油田。
普查、勘探和開采是油氣地質的主要工作。
2.煤田地質工作
根據已有地質資料和認識,預測、發現、評價和開採煤炭資源的地質工作。煤田地質工作可以劃分為煤田預測、煤田普查、煤田勘探等工作階段,煤田建設和開采階段也需要地質工作的配合。
3.核工業地質工作
以調查和評價核原料為目的的地質工作。
4.非金屬地質工作
以調查評價化工、建材等非金屬原材料為目的的地質工作。
5.金屬地質工作
以調查和評價金屬材料為目的的地質工作。
6.水文地質工作
以調查和評價地下水資源為目的的地質工作。
六、按國土地理地貌范圍劃分
1.陸地地質工作
在大陸陸地范圍內開展的所有地質工作。
2.海洋地質工作
在海洋范圍內開展的所有地質工作。
3.行星地質工作
在宇宙范圍內對包括月球在內的可探測的行星所開展的地質工作。
七、按專業劃分
按照地質科學的學科構成,地層、古生物、構造、岩石等傳統地質的分支專業,都可以作為獨立的地質工作開展調查或研究。大學和專門的研究機構所從事的地質研究工作多數按專業進行分類。主要的有以下幾類:
1.地層學研究
屬於地質學的基礎學科,是地史學的基礎理論,是研究成層岩石的相互關系及其時空分布的地質工作。其主要內容包括地層的層序、時代和地理分布,地層的分類、地層對比以及各種岩石之間的相互關系。地層是地質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
2.古生物學研究
是研究地史時期中的生物及其進化的科學,即根據保存在地層中的化石,研究地史時期生物的形態、構造、分類、分布、進化關系等。古生物學研究對於闡明生物界的發展歷史、地層的地質年代、普查勘探各種沉積礦床等具有重要意義。古生物學研究是地質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
3.構造學研究
屬於地質學的一門分支學科,其研究對象為地殼中岩石的構造形象、空間分布及其形成原因。地質構造研究是地質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
4.岩石學研究
屬於地質科學的一門基礎學科。主要研究岩石的物質成分、結構、構造、形成條件、分布規律、成因、成礦關系以及岩石的演變歷史和演變關系。從成因的角度,岩石學可以分為火成岩岩石學、沉積岩岩石學和變質岩岩石學等。岩石學研究是地質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
八、按方法手段劃分
開展地質工作需要使用許多技術方法和工程手段,它們也是地質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主要有:
1.地球物理勘探
簡稱物探,就是用物理的原理研究地質構造和解決找礦勘探中地質問題的方法。它是以各種岩石和礦石的密度、磁性、電性、彈性和放射性等物理性質的差異為研究的基礎,用不同的物理方法和物探儀器,探測天然的或人工的地球物理場的變化,推斷、解釋地質構造和礦產賦存情況。目前主要的物探方法有:重力、磁法、電法、地震、放射性和航空遙感等。
2.地球化學勘查
簡稱化探,是系統地按不同比例尺與規模研究地殼中的化學元素、同位素及其化學特徵空間變化的活動。在地質工作中,地球化學勘查是一項重要的手段,除了應用於地質找礦外,還為基礎地質、地球化學、環境地質、水文地質、城市地質、農業地質工作提供基礎資料。
3.實驗測試
實驗測試技術是地質工作者的眼睛,是地質工作的重要手段。野外採集的標本、樣品,都需要在實驗室進行鑒定或測試,獲得顯微鏡下的觀察或數據,對地質體的類別、物質成分、結構構造、成因進行定量分析。地質工作經常運用的實驗測試手段有:岩礦鑒定、化學分析、同位素分析和岩石力學分析,其中的岩礦鑒定與化學分析是地質工作的常規技術手段。
4.探礦工程
亦稱勘探技術,一般泛指地質勘探工作中有關的工程技術,凡是為了完成地質勘探而必須進行的如鑽探、坑探、井探、槽探以及配套的交通運輸、動力配備等,均屬於探礦工程。其中,鑽探、坑探是主要的工程手段。
應該說,上述地質工作的各種分類均可以單獨形成地質項目,並以項目形式進行組織、實施和管理。有的為了一個單純的目的,形成一個獨立的項目,用一種簡單的組織形式在短期內就可以完成,如一項小的專題研究項目;有的則為了實現一個長期計劃或規劃目標而形成由眾多項目組成的項目組、項目群或項目樹(項目體系),在一定的時期內需要一個完善的機構來組織實施,國土資源地質大調查就是這樣的一類項目。無論地質工作怎麼分類,在將地質工作規劃設計形成地質項目的過程中,既要遵循地質規律、地質工作規律和經濟規律,還要符合項目的內在要求:
(1)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求地質工作實行公益地質工作和商業地質工作兩分法,而公益地質工作的最終目的就是為社會和公眾提供科學、公正的地學數據和地質評價。
(2)無論公益地質工作還是商業地質工作,均應遵循地質工作規律來設置地質項目。項目的形成與設置必須符合地質工作的規律要求。
(3)所有應用地質項目,均應有項目成果應用領域和部門提供的真實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