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川作用是重要的塑造地貌的什麼地質作用
『壹』 冰川的地質作用,要求詳細
冰蝕作用冰川活動破壞組成冰床的岩石和地形的作用,又稱刨蝕作用。冰蝕包括掘蝕和磨蝕兩種作用方式,而幾乎沒有溶蝕作用。冰床附近的冰體因受擠壓,融點降低融化成水,滲入下伏冰床的裂隙或孔隙中,水體因壓力降低而凍結。隨冰體和融水的反復融化和凍結,它們的體積反復收縮和膨脹,致使組成冰床的基岩或土體發生崩解。崩解的碎屑(包括原來的碎屑)又會被再凍結,並入冰川中,並隨冰川遷移。以後新鮮冰床繼續重復遭受上述作用,不斷加深拓寬,這種作用稱為掘蝕。發育於降水量充沛的海洋性氣候下的溫冰川(海洋性冰川)和發育於降水量小的大陸性氣候下蹦冷冰川(大陸性冰川),掘蝕作用的強度有明顯差異。前者的溫度以接近融點為特點,其底部融水充沛,掘蝕作用特別強烈;後者的溫度以低於融點為特點,其底部融水貧乏,掘蝕作用極弱。此外,冰川在運動途中,因自身產生的強大擠壓力,所挾帶的岩屑對冰床進行研磨,使基岩床面和岩屑都遭受磨損,這種作用稱為磨蝕。因溫冰川的掘蝕作用比冷冰川強烈,其底部挾帶的岩屑較多,此外,它可沿冰床滑動,所以溫冰川的磨蝕作用比冷冰川強烈。冰蝕作用可以塑造出一系列特殊地貌。在山嶽冰川地區最常見的冰蝕地貌有:橫剖面呈U型的冰川穀,狀如圍椅的冰斗,金字塔形的角峰,山脊薄如刀刃的刃脊(圖1),光滑平整並具有多組刻痕的冰溜面,以及狀似伏於地面的羊背的羊背石等。
『貳』 什麼是冰川作用
包括成冰作用、冰川侵蝕和冰川沉積3個方面。成冰作用指天然降雪→粒雪→冰川冰的變化過程中的密實化、冰晶生長和重結晶作用。是在低溫條件下通過雪層自身的壓力,排除雪晶和冰晶中的空氣,使密度增大而實現的。當雪層密度達到臨界值時便轉變為粒雪,粒雪層密度達830~840千克/立方時,便成為冰川冰。成冰作用時間的長短和氣溫成反比,和年積雪量成正比。如南極大陸沿岸,從降雪變為冰川冰,只需數十年至120年;而南極內陸高原,因年降雪量<50毫米,年均氣溫低達—50℃,成冰時間需500~1000年。但在冰面出現消融的條件下,由於有滲侵冰產生,成冰時間就很短(1年至數年)。冰川侵蝕包括冰川刨蝕(磨蝕)和挖掘。冰川體一方面有巨大的壓力(100米厚的冰體,冰床基岩所受的靜壓力為90噸/平方),一方面是運動的(運動速度與冰床坡度成正比),故挾帶岩石碎塊的冰川對冰床和谷壁有很強的侵蝕作用。對一個突起的岩丘,其迎冰面以刨蝕(磨蝕)為主,背冰面以挖掘為主,形成羊背石。刨蝕作用造成擦痕、刻槽和磨光面等冰蝕地貌形態,同時產生大量碎屑物質,即冰川乳或冰川粉。挖掘作用形成冰床階梯和岩坎,為冰川補充冰磧岩塊。對於冰川地貌的塑造挖掘作用大於刨蝕作用。冰川沉積作用指冰川停滯或後退時冰磧物的堆積過程。冰川流屬於塊體運動,故冰磧物與其它任何外營力搬運的沉積物明顯不同,除非經後期冰川或冰水侵蝕,冰磧地貌(如終磧壠、側磧壠、表磧丘陵、冰磧台地、底磧丘陵和平原、鼓丘等)將會保存較長時期。冰川沉積作用的強弱,與冰川類型、運動速度及挾帶岩屑的多少直接相關。海洋性冰川的運動速度快,侵蝕能力強,挾帶岩屑多,冰川沉積作用就強,冰磧地貌的規模也大;反之,大陸性冰川的沉積作用較弱,冰磧地貌的規模較小。凡有冰川作用的地區,冰川侵蝕與冰川沉積都是同時發生的,故在研究識別古冰川作用時,必須同時注意觀察冰川侵蝕地貌和冰川堆積地貌,並找出它們的內在聯系
『叄』 雅丹地貌是哪種地質作用形成的()A.冰川作用B.風力作用C.流水作用D.火山噴
雅丹地貌是一種典型的風蝕性地貌.「雅丹」在維吾爾語中的意思是「具有陡壁版的小山包」,權由於風的磨蝕小山包的下部往往遭受較強的剝蝕左右,並逐漸形成向里凹的形態,如果小山包上部的岩層比較鬆散,在重力作用下就容易垮塌形成陡壁,形成雅丹地貌.
故選:B.
『肆』 冰川作用對地形地貌有何影響
冰川
冰川(glacier)是一巨大的流動固體,是在高寒地區由雪再結晶聚積成巨大的冰川冰,因重力這主要因素使冰川冰流動,成為冰川。冰川作用包括侵蝕、搬運、堆積等作用,這些作用造成許多地形,使得經過冰川作用的地區形成多樣的地貌。此外,若將冰川的體積換成水量,則除海水之外,佔地球上所有的水量的
97.8%。
在極地和高山地區,氣候嚴寒,常年積雪,當雪積聚在地面上後,如果溫度降低到零下,可以受到它本身的壓力作用或經再度結晶而造成雪粒,稱為粒雪(firn)。當雪層增加,將粒雪往更深處埋,冰的結晶越變越粗,而粒雪的密度則因存在於粒雪顆粒間的空氣體積不斷減少而增加,使粒雪變得更為密實而形成藍色的冰川冰,冰川冰形成後,因受自身很大的重力作用形成塑性體,沿斜坡緩慢運動或在冰層壓力下緩緩流動形成冰川。
冰川是個開放的系統,冰川在重力的作用之下流動。雪以堆積的方式進入到冰川系統,而且轉變形成冰,冰在其本身重量的壓力之下由堆積帶向外流動,而冰在消融帶以蒸發和溶融方式離開系統。在堆積速度與消融速度之間的平衡決定了冰川系統的規模。
冰川前後可以分為兩部份,在後者或上游部份稱為冰川堆積帶(zone
of
accumulation);在前者或下游部份稱為冰川消融帶(zone
of
ablation)其分界線是雪線,在雪線處雪的累積量與消融量處於平衡狀態。
『伍』 冰川地貌分哪幾個區域 冰川侵蝕形成哪些地貌景觀
冰川侵蝕地貌——由冰川侵蝕作用所形成的各種地貌形態。主要有:(1)拔蝕作用;(2)磨蝕作用;(3)冰楔作用。
因冰川強大的侵蝕作用而造成的冰蝕地貌有:(1)冰斗;(2)刃脊、角峰、冰啞;(3)削斷山嘴、u型谷、石窪地;(4)峽灣;(5)懸谷;(6)羊背石;(7)冰川磨光面、冰川擦痕。
冰斗——主要是在過去山坡凹處河源集水盆地等窪地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由於窪地內積雪成冰,周圍基岩受到凍融風化作用而凍裂破碎,冰川運動時把這些崩解物質從窪地中搬走,從而在冰川與窪地的崖壁之間,形成源頭裂隙。以後冰雪又充填裂隙,經凍融風化產生的碎屑物又被運動的冰川帶走。這種過程反復進行,岩壁不斷被侵蝕後退,窪地逐漸擴大。同時窪地底部由於冰雪的壓力和侵蝕,也被蝕低加深,原來是小型的積雪窪地,便發展成為圈椅狀的冰...並崩落後退。
刃脊和角峰——隨著冰斗的不斷擴大。
冰川擦痕——指冰川搬運物在運動中相互摩擦或與冰川槽谷基岩摩擦時形成的,原來是小型的積雪窪地。
u型谷——在山地區域,經凍融風化產生的碎屑物又被運動的冰川帶走,這樣更有效地排泄冰體;(2)磨蝕作用,因而對地面的刨削深度也大不如主冰川、兩岸陡峭的海灣。這種過程反復進行。主要有,冰川運動時把這些崩解物質從窪地中搬走。以後冰雪又充填裂隙,不平坦,便發展成為圈椅狀的冰斗;(5)懸谷,周圍基岩受到凍融風化作用而凍裂破碎,微傾斜,到後來冰川時代結束了,光滑、u型谷,粗的一端指向上游:(1)拔蝕作用,岩壁不斷被侵蝕後退,有被拔蝕而形成的階梯,窪地逐漸擴大。
冰斗——主要是在過去山坡凹處河源集水盆地等窪地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冰啞。這種形狀的谷地稱u形谷或槽谷,稱為刃脊:(1)冰斗,使原來的谷地被改造成橫剖面呈拋物線形狀;(3)冰楔作用、冰川擦痕,長數厘米至1米,站在主冰川穀底部望向次冰川穀,主冰川與次冰川的交會處,深度一般數毫米、水深、角峰,由於冰川對底床和谷壁不斷進行撥蝕和磨蝕。
因冰川強大的侵蝕作用而造成的冰蝕地貌有。
峽灣——冰川穀地被海水淹沒而成的狹長,細的一端指向下游。
羊背石——冰川底下的岩石突起部分。
懸谷——在冰川時代時,形成源頭裂隙;(2)刃脊,也被蝕低加深,同時兩岸山坡岩石經寒凍風化作用不斷破碎;(4)峽灣;(6)羊背石;(3)削斷山嘴;羊背石背冰面較陡,一端粗一端細。幾個冰斗所夾峙的山峰逐漸變成尖銳的金字塔形角峰、石窪地,相鄰冰斗間的嶺脊逐漸變成刀刃狀山脊,從而在冰川與窪地的崖壁之間,多保存在冰磧石表面和冰川槽谷兩側與底部的冰川摩擦痕跡。擦痕多呈丁字形。同時窪地底部由於冰雪的壓力和侵蝕;(7)冰川磨光面。寬淺的u形海灣稱為「峽江」。由於窪地內積雪成冰,因冰川在上面運動而逐漸侵蝕變成圓頂的小丘。羊背石迎冰面較平坦,斗壁後退,當冰川占據以前的河谷或山谷後冰川侵蝕地貌——由冰川侵蝕作用所形成的各種地貌形態,就像是一道懸在半空中的裂谷,由於次冰川的重量小於主冰川
『陸』 冰川地質作用可以塑造哪些地形地貌
常見的冰蝕地貌有冰斗、刃脊、角峰、冰蝕谷、串珠湖、懸谷、冰川磨光面、冰川擦痕,羊背石等等。
『柒』 冰川地貌的特點
中國東經120°以西,北起阿爾泰山、天山、帕米爾,南至青藏高原、橫斷山區,巨大的高原高山上,現代冰川和古代冰川都很發育,冰川及其雕塑的冰川地貌廣泛分布。粗略估計,現代冰川面積總計4.4萬km2,其中約五分之一分布在天山冰川區。現代雪線大體自北而南、自邊緣山地向青藏高原內部升高,阿爾泰山現代雪線為海拔3000-3400m,天山3600(北坡)-4200m(南坡),祁連山4300-5200m(西高東低、南高北低),昆侖山西端5500-5700m,喀喇昆侖山5000m,珠穆朗瑪峰地區5000(南坡)-6000m(北坡)。第四紀冰期古雪線比現代雪線低數百至千餘米,當時的冰川規模比現代冰川大許多倍,但由於內陸乾旱氣候限制,其分布地域仍很有限,所以古冰川和現代冰川刨蝕或堆積地貌范圍都不大,冰川刨蝕力弱,故冰川和槽谷均較寬淺,只是冰水堆積作用影響所至,可達河西走廊及一些內陸盆地。
地貌景觀
大陸冰蓋很少受下伏基岩地形的控制,冰蓋形態單調,其塑造的地貌景觀也不甚復雜。從冰蓋中心到外圍,冰川地貌作有規律的帶狀分布:最內部是侵蝕區,出現大量的冰蝕湖泊,如芬蘭曾是第四紀時期冰蓋的中心,有"千湖之國"之稱;此帶之外鼓丘成群出現;鼓丘帶之外為散亂的冰磧丘陵和冰礫阜景觀,蛇形丘也分布其中;再外即為標志著古冰川邊界的終磧系列和宏偉的外沖冰水平原。
冰川地貌景觀
山嶽冰川地貌的規模不及大陸冰蓋地區,但更為復雜。因為還受山地地形以及冰緣雪蝕、雪崩和寒凍風化作用的影響。這里由上到下可分幾個垂直帶:雪線以上是以冰斗、刃脊和角峰為主的冰川和冰緣作用帶;雪線以下和終磧壠以上為冰川侵蝕-堆積地貌交錯帶;最下部為終磧和谷地冰水平原(階地)帶。
『捌』 冰川對地貌景觀的地質作用主要有哪三種
侵蝕、搬運、堆積,三種最常見的作用。
冰川流動雖然緩慢,但是侵蝕力相當強;搬運作用,冰川可以把巨大的石頭搬運上山。在冰川消亡的地方,也就是雪線附近,堆積形成冰凝器物。
『玖』 冰川作用形成的地貌類型及典型的地貌是什麼
冰川地貌可分為冰川侵蝕地貌和冰川堆積地貌。冰川侵蝕地貌是冰川冰中含有不等量的碎屑岩塊,在運動過程中對谷底、谷坡的岩石進行壓碎、磨蝕、拔蝕等作用,形成一系列冰蝕地貌形態,如形成冰川擦痕、磨光面、羊背石、冰斗、角峰、槽谷、峽灣、岩盆等。冰川堆積地貌是冰川運動中或者消退後的冰磧物堆積形成的地貌,如終磧壟、側磧壟、冰磧丘陵、鼓丘、蛇形丘、冰礫阜、冰水外沖平原、冰水階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