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河套平原屬於什麼地質構造

河套平原屬於什麼地質構造

發布時間: 2021-03-14 04:54:26

㈠ 讀河套平原周邊地區圖,完成5、6題.河套平原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斷裂下陷、流水堆積B.斷裂抬升

A、根據圖中復的信息,分析:從制地質構造上來說,兩側地塊相對抬升,河套平原斷裂下陷,形成地塹構造;再經黃河帶來的泥沙沉積而成,故正確;
B、根據圖中的信息,分析:從地質構造上來說,兩側地塊相對抬升,河套平原斷裂下陷,形成地塹構造,故不符合題意;
C、河套平原斷裂下陷形成地塹構造後,再經黃河帶來的泥沙沉積而成,故不符合題意;
D、根據圖中的信息,分析:從地質構造上來說,兩側地塊相對抬升,河套平原斷裂下陷,形成地塹構造,故不符合題意.
故選:A.

㈡ 陰山山脈的地質地貌

陰山山脈是中國北部東西向山脈和重要地理分界線。橫亘在內蒙古自治區中部及河北省最北部。介於東經106°~116°。西端以低山沒入阿拉善高原;東端止於多倫以西的灤河上游谷地,長約1000公里;南界在河套平原北側的大斷層崖和大同、陽高、張家口一帶盆地,谷地北側的壩緣山地;北界大致在北緯42°,與內蒙古高原相連,南北寬50~100公里。
陰山山脈是東西走向。屬古老斷塊山。西起狼山、烏拉山,中為大青山、灰騰梁山,南為涼城山、樺山,東為大馬群山。長約1200千米,平均海拔1500~2000米,山頂海拔2000~2400米。集寧以東到沽源、張家口一帶山勢降低到海拔1000~1500米。主峰呼和巴什格,海拔2364米。
山地南北兩坡不對稱,北坡和緩傾向內蒙古高原,屬內陸水系。南坡以1000多米的落差直降到黃河河套平原,是斷層陷落形成的。山地大部分由古老變質岩組成,在斷陷盆地中有沉積岩分布。煤藏豐富。石拐溝煤礦已開采,為包頭市鋼鐵公司及發電廠提供燃料。北坡的白雲鄂博蘊藏豐富的多金屬礦和稀土金屬。
陰山山脈在呼和浩特以西的西段地勢高峻,脈絡分明,海拔1800~2000米,最高峰呼和巴什格山位於狼山西部,海拔2364米。山與山之間的橫斷層經流水侵蝕形成寬谷,為南北交通要道,山脈主體由太古代變質岩系和時代不一的花崗岩構成,在兩側及山間盆地內有新生代地層。南坡與河套平原之間相對高度約千米,經長期流水侵蝕,現代山脈邊緣已較地質構造上的斷層邊緣向北後退10~30公里。山前和山谷兩側普遍發育有多級階地。山脈北坡起伏平緩,丘陵與盆地交錯分布,相對高度50~350米,丘間盆地沿構造線呈東西向分布,盆內沉積有白堊系,第三系地層,上覆第四系厚層砂質粘土。源於陰山的河流橫切丘陵,支流極少,河床寬坦,現代水流級不相稱。
呼和浩特以東的東段海拔一般在1500米左右,地形紊亂,主要有蠻□山,蘇木山,馬頭山,樺山等。在集寧,張北一帶被玄武岩覆蓋,部分地區的熔岩台地已被侵蝕切割成平頂低山和丘陵。低山和丘陵間盆地內有白堊紀,第三系和現代沉積。盆地間的嶺脊低而寬,相對高度300~500米,有些盆地中心集水成湖,較大者如岱海,黃旗海,安固里淖,察漢淖等。

中國地質地貌有哪些

地貌的各種形態
地表起伏的形態,如陸地上的山地、平原、河谷、沙丘,海底的大陸架、大陸坡、深海平原、海底山脈等。根據地表形態規模的大小,有全球地貌,有巨地貌,有大地貌、中地貌、小地貌和微地貌之分。大陸與洋盆是地球表面最大的地貌單元,較小的地貌形態如有在流水和風力作用下形成的沙壟和沙波等。地貌是自然地理環境的重要要素之一,對地理環境的其他要素及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具有深刻的影響。
發展變化與形成原因
地貌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地貌發展變化的物質過程稱地貌過程,包括內力過程和外力過程。內力和外力是塑造地貌的兩種營力,地貌是內力過程與外力過程對立統一的產物。
劃分方式及其區別
根據形態及其成因,可將地貌劃分出各種各樣的形態類型、成因類型或形態—成因類型。地貌也叫地形,不過這兩個概念在使用上也常有區別,如地形圖一般指比例尺大於1:100萬著重反映地表形態的普通地圖,而地貌圖則是一種主要反映地貌形態——成因或某一地貌要素的專題地圖。在測繪工作中,地形是地表起伏和地物的總稱。地形起伏的大勢一般稱為地勢。 地貌
編輯本段
基本特徵

在特定的地質基礎與新構造運動等內力因素,以及復雜多變的氣候、水文、生物等外力因素的作用下,我國地貌輪廓具有以下基本特徵;地勢西高東低,呈三級階梯狀下降;地形多種多樣,山區面積廣大,山脈縱橫,呈定向排列並交織成網格狀。我國民族地區幾乎連成一片,較完整地保留了我國地貌輪廓的基本特徵。我國民族地區地貌具有的基本特徵是: 地貌
1、地貌類型復雜多樣
有被內力推移而高高抬升的高原和山地,也有被撓曲下降的低窪的盆地和平原,還有起伏和緩的丘陵。如橫斷山脈的許多山峰海拔超過5000──6000米,一般也在4000米左右。又如天山山脈東段的吐魯番盆地,盆地最低部分的艾丁湖面海拔─155米, 是全國最低的窪地,盆地北部的博格達山海拔3500──4000 米, 最高的博格達峰海拔5445米,二者高差5600米,距離僅有150公里左右。
在內陸干窪地區,有以風力作用為主的沙漠和戈壁地貌,約佔全國面積的13.8%,其中95%以上的沙漠和戈壁地貌位於內蒙古、寧夏、青海等民族聚居地區。
在西部高山地區,現代冰川覆蓋面積達537萬平方公里;在大興安嶺、青藏高原以及天山、阿爾泰山和祁連山等地區,多年凍土分布面積有 215萬平方公里。
廣西、貴州和雲南東部出露大面積的碳酸鹽類岩石,面積約佔全國同類岩石的42%。在濕熱氣候條件下,岩溶作用強烈, 發育了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黃土高原邊緣的民族地區,西起湟水流域,經六盤山麓、鄂爾多斯高原,東止西遼河流域的廣大范圍內,堆積的黃土經流水作用,侵蝕發育了現代的各種黃土地貌。
在長白山、大嶺、內蒙古高原東部以及滇東、黔西、桂西有廣泛的玄武岩噴發,形成熔岩地貌。如白頭山峰頂的天池就是一個火口湖;在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北部和中部散布著348座死火山;在黔東南、桂中、 桂西北和桂東南發育了紅層丘陵,滇中發育了紅層高原,滇南發育了紅層山地。
我國大陸民族地區的省級行政單位多居內陸,遠離海洋,但廣西壯族自治區瀕臨南海,曲折的海岸線長達1500公里,著名的海灣有欽州灣,灣內淤泥質海灘為紅樹林海岸。廣西海岸帶外的北部灣位於大陸架上,深50米左右,其間有800多個小島,最大的是潿洲島;欽州、防城、 東興的海灣內島嶼,原來屬於陸地上的侵蝕殘丘,後因海水入侵而與陸地隔開形成島嶼。
2、山地高原廣泛分布
民族地區大約93.5% 的面積位於我國第一級階梯和第二級階梯上。全國主要的極高山(海拔5000米以上)、高山(海拔3500──5000米)出現在西部的最高一級階梯─青藏高原上。青藏高原的面積230萬平方公里,占民族地區面積的36.8%,在青藏高原上,位於中尼邊界的珠穆朗瑪峰海拔8844.43米,是世界第一高峰。 地貌第二級階梯上的民族地區,面積350多萬平方公里,占民族地區面積的56.7%。這里集中了全國秦嶺以外的主要中山(海拔1000──3500 米)。第二級階梯的東緣大致以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線與第三級階梯為界,海拔大都在1500米以上。全國的四大高原除青藏高原和黃土高原的中心部分外,內蒙古高原、雲貴高原和黃土高原的北部邊緣部分都在第二級階梯上的民族地區;全國的四大盆地除海拔較低、面積較小的四川盆地外,塔里木盆地、准噶爾盆地和柴達木盆地也都在第二級階梯上的民族地區。
民族地區山地分布集中,面積廣大,如果把切割的高原和起伏的丘陵包括在內,廣大的山地約占民族地區總面積的75%。 山地是全國絕大多數的少數民族集中居住地。
3、平原狹小,分布零散
第三級階梯上民族地區的平原,面積約11萬平方公里,占民族地區總面積的1.7%。這些平原之中,除內蒙古東部有較大面積的平原外,其他民族地區主要是分布零散的狹小平原,而且多屬海拔200─500米的平原。
廣西壯族自治區境內眾多的小平原,面積共約3.16萬平方公里,最大的平原是南寧──桂平的鬱江河谷沖積平原,面積僅6400平方公里。一般平原的面積為300──600平方公里,海拔200──500米,相互間被山地丘陵分隔開。
群山起伏的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境內,牡丹江、圖們江、琿春江穿流於眾山之間,在延吉、敦化、琿春等河谷盆地內,形成海拔200──500米的狹小河流沖積平原。
編輯本段
主要地貌類型

按地貌形態分類,我國民族地區的陸地也和全國一樣,分為山地、高原、盆地、丘陵和平原。
1、山地
我國是個山地眾多的國家,其中民族地區佔有我國山地的大部分。山地按其走向可分為下列幾種類型:
(1)東西走向的山脈主要有三列:最北的一列是天山──陰山, 大致位於北緯40°─43°之間,幾乎都在民族地區境內。天山山脈是位於亞洲中部的巨大山脈,全長2500公里,西段在前蘇聯境內,東段橫亘在我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中部,長約1500公里,南北寬250─300公里。天山向東延續,與河西走廊北側的北山(合黎山、龍首山)相連,再向東延至內蒙古中部即為陰山山脈。 地貌中間的一列是昆侖山──秦嶺,大致位於北緯32.5°──35°之間。昆侖山位於民族地區,西起帕米爾,東止四川盆地的西北緣,由西而東橫貫青藏高原,長約2500公里。昆侖山東段的一條支脈積石山繼續東延與秦嶺山脈相接,經陝西南部,東止於淮陽山,但秦嶺的分布范圍已不屬民族地區。
最南的一列是南嶺,位於北緯24°──25.5°。南嶺又叫五嶺,包括越城嶺、都龐嶺、萌渚嶺、騎田嶺和大庾嶺,東西綿延1000多公里。在這五嶺中,前三嶺位於湖南南部和廣西北部的民族地區,後二嶺則不屬於民族地區。
(2)東北──西南走向的山脈主要分布在我國東部, 由西向東大致分為三列。最西邊的一列是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武陵山、雪峰山等;中間的一列包括長白山,經遼東的千山、山東丘陵到東南的武夷山;最東邊的一列是台灣山脈。大興安嶺位於內蒙古東部;武陵山則位於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漢州境內;長白山位於東北的東部,大部分山地屬於延邊朝鮮自治州和長白朝鮮族自治縣;千山和武夷山分別聚居著滿族和畲族;台灣山脈則聚居著高山族。
(3)西北──東南走向的山脈主要分布在我國的西部,如阿爾泰山、祁連山等。阿爾泰山脈橫亘在中國、前蘇聯、蒙古三國邊境,位於我國新疆境內的是整個山系的東南段南坡,海拔3000米左右;祁連山山脈綿亘於青藏高原東北邊緣,山地東西長達1000公里,南北寬約200~500公里,由幾條平行山嶺和谷地組成,山嶺高度一般在海拔4000米以上。
昆侖山以南的高大山地,喀喇昆侖山、岡底斯山、喜馬拉雅山等,在西段表現為西北──東南走向,向東逐步轉為東西走向。喜馬拉雅山山脈西起帕米爾高原,東至雅魯藏布江的急轉彎處,全長約2500公里,綿延在我國西藏自治區和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錫金、不丹等國境內。寬約200~350公里,主脈平均海拔在6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最為雄偉高峻的山脈,海拔7000米以上的高峰就有40座,其中8000米以上的高峰有12座,聳立在我國和尼泊爾交界處的珠穆朗瑪峰,高達8844.43米, 為世界第一高峰。喀喇昆侖山的喬戈里峰位於中、巴邊界上,海拔8611米,為世界第二高峰。
(4)南北走向的山脈位於我國中部的民族地區,自北而南有賀蘭山、六盤山、橫斷山脈等。橫斷山脈位於四川盆地、藏南山地與雲貴高原之間,由許多嶺谷相間的高山深谷組成,包括邛崍山、大雪山、沙魯里山、寧靜山、怒山、高黎貢山等山脈以及大渡河、雅礱江、金沙江、瀾滄江、怒江等谷地。橫斷山脈山脊平均海拔在3000~4000米左右,有的可達 5000~6000米。
2、高原
高原是海拔在500米以上比較完整的大片高地。 我國民族地區的高原有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和雲貴高原。 地貌青藏高原位於昆侖山、祁連山以南,喜拉雅山以北,橫斷山以西,東西長約3000公里,南北寬約1500公里。青藏高原包括西藏和青海的全部,甘肅、四川和新疆三省區的一部分,面積約230萬平方公里, 約佔全國面積的1/4,是我國面積最大的高原。青藏高原被縱橫 交錯的山脈分隔成許多大小不等的盆地和寬谷。青藏高原上湖泊星羅棋布,為發展工業和農牧業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同時高原上的高山終年積雪,冰川分布廣泛,冰川及冰緣地貌廣泛發育,冰雪融水往往成為亞洲許多大河的發源地。
內蒙古高原位於我國北部,西起馬鬃山,南至祁連山和長城,東至大興安嶺,是我國著名的天然牧場。高原坦盪開闊,地面起伏和緩,廣大地區海拔多在1000米左右,是我國保存比較完整、高原形態比較明顯的高原。
雲貴高原雲貴高原位於我國西南部,包括哀牢山以東,雪峰山以西,大婁山以南,廣西北部山地以北的地區,高原的地勢從西北向東南傾鈄,平均海拔1000~2000米。雲貴高原上石灰岩分布很廣,喀斯特地貌非常發育,石林、石芽、峰林等地貌隨處可見,尤其在南盤江北部最為典型。高原上有許多山間盆地,當地人民稱為壩子,是主要耕作地區。
3、盆地
盆地是低於周圍山地相對凹下的地表形態。我國民族地區的大型盆地都分布在西北內陸地區,著名的盆地有塔里木盆地、准噶爾盆地和柴達木盆地。
塔里木盆地:位於天山、昆侖山和帕米爾高原之間,四周高山環抱,盆地地形坦盪,形態完整呈菱形,只有東端有寬約70公里的缺口與甘肅河西走廊相連接,是一個巨大的內陸盆地。盆地東西長1500公里,南北寬約600公里,盆地底部面積達53萬平方公里,是我國最大的內陸盆地。 盆地由西向東微微傾斜,西部海拔1300米,而東部的羅布泊已降至768米。 由於盆地地處內陸深處,地形封閉,氣候極端乾旱,植被稀疏,乾燥剝蝕和風蝕、風積作用特別強烈,形成了塔克拉瑪干沙漠。沙漠東西長1000公里,南北最寬處約500公里,面積約33萬平方公里,是我國最大的沙漠。 沙漠中沙丘形態多樣,有的沙漠相對高度超過200米。85%的屬流動沙丘。塔里木盆地蘊藏著豐富的石油,盆地邊緣受天山、昆侖山冰雪融水滋潤,分布著荒漠中的沃野綠洲。
准噶爾盆地:位於天山、阿爾泰山之間,略呈三角形,面積38萬平方公里,是我國第二大盆地。盆地地勢由東向西微微傾斜,東部海拔在1000米以上,西部艾比湖丁端僅190米;盆地內分布著庫爾班通古特沙漠, 面積4.88萬平方公里,是我國第二大沙漠。盆地內草場遼闊,畜牧業發達;綠洲主要分布在靠天山的盆地南緣。
地貌柴達木盆地,地處青藏高原北部,夾於昆侖山、阿爾金山和祁連山間,略呈三角形。盆地東西長約850公里,南北最寬處達250公里,面積約22萬平方公里,位居全國第三位。柴達木盆地海拔2600-3000米,是我國海拔高度最大的巨型內陸高盆地。盆地中分布著許多鹽湖和鹽沼,鹽礦資源品種繁多,儲量極為豐富。此外,有色金屬、黑色金屬、稀有金屬資源和石油資源也都非常豐富;盆地日照長,光能資源充足,農業單產水平高,河湖沿岸牧草肥美,畜牧業也占重要地位。因此,柴達木盆地有「聚寶盆」之稱。
4、丘陵
山地海拔高度不超過500米,相對高度一般在100米以下,地勢起伏,坡度和緩,稱之為丘陵。我國民族地區的丘陵主要有廣西丘陵。
廣西丘陵分布在雲貴高原以東、南嶺以南、萌諸嶺以西的地區,和江南丘陵、東南沿海丘陵組成了我國東南地區分布最廣泛、最集中的東南丘陵。廣西丘陵總的特點是四周高,中間低,成盆地形勢,一般稱廣西盆地。廣西丘陵主要是石灰岩丘陵,石灰岩面積約占本地區的60-70%,喀斯特地貌發育典型,峰林廣布,地面崎嶇,風景異常優美。廣西丘陵雨量充沛,熱量豐富,是林、農、礦產資源利用潛力很大的山區。
5、平原
平原是地勢低平坦盪、面積遼闊廣大的陸地。根據平原的高度,把海拔0-200米的稱為低平原,如廣西鬱江-潯江河谷平原;海拔低於海平面的內陸低地,則稱為窪地,如新疆吐魯番盆地中央的平原;海拔200-500米(或600米)的平原稱為高平原,如內蒙古嫩江西岸平原。民族地區第二級階梯和第一級階梯上的平原,雖然海拔在1000-3000米,習慣上仍稱為平原,而不叫高原,其中寧夏平原、河套平原是黃河沖積而成的,是著名的「塞上糧倉」。
集中分布在我國第三級階梯上的平原,是我國重要的農耕區和人口密集、經濟發達的地區。分布在民族地區第三級階梯上的平原主要集中在內蒙古東部和廣西境內,雖然這里的平原有的面積較小,起伏較大,但它仍然是民族地區的重要農耕區。

㈣ 自然地理及地質概況

一、地形、地貌

鄂爾多斯盆地位於我國西北地區東部,處於全國三大地形階梯的第二階梯之上。盆地四周被山地環繞,南為秦嶺,北是陰山,東為呂梁山,西是賀蘭山—六盤山。盆地主體由北部的沙漠高原和南部黃土高原構成,地勢總體由西北向東南降低,局部地區起伏較大;盆地北部的東勝—鹽池梁,海拔1500m左右,中部的白於山和東南部的子午嶺,海拔1500~1800m,構成盆地內部的地表分水嶺。沙漠高原上分布著庫布齊沙漠和毛烏素沙地以及剝蝕丘陵,海拔1100~1500m,地形起伏相對較小。黃土高原地區溝壑縱橫、切割強烈、地形支離破碎,海拔1000~1700m。覆蓋厚度多在100~300m。盆地周圍山地與鄂爾多斯盆地之間分布著3個較大的新生代斷陷盆地,即渭河盆地、河套盆地和銀川盆地。

鄂爾多斯盆地地貌可劃分為山地、斷陷盆地、沙漠高原和黃土高原4大地貌類型。大致以中部的白於山地表分水嶺(長城沿線)為界,鄂爾多斯盆地可分為南北兩個截然不同的地貌景觀。北部沙漠高原是盆地內最主要的地貌單元之一,面積9.82×104km2,包括摩布齊沙漠、毛烏素沙地、烏蘭布和沙漠及西部邊緣地帶,同時還包括展布於上述地貌單元之間的剝蝕基岩丘陵台地;其西北部以流動沙丘為主,東南部以固定半固定沙丘為主。南部黃土高原是盆地內面積最大的地貌單元,達14.45×104km2。斷陷盆地包括銀川平原、河套平原、土默特平原區和關中平原等,面積為5.08×104km2。鄂爾多斯盆四周的山地面積為758×104km2,山地以中山寬谷山地為主,如陰山、賀蘭山、六盤山、呂梁山,盆地內部山地包括渭北北山、黃龍山。

二、水文、氣象

鄂爾多斯盆地屬歐亞大陸東部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帶,降水少、蒸發強烈,氣溫和降水量季節 性變化大,多年平均降水量為150~700mm。自東南向西北,年降水量遞減。南部秦嶺北坡降水量大於700mm,渭河盆地約600mm;向西北到呼和浩特—東勝—靖邊—環縣海原一線減至約400mm,烏拉特前旗、靈武、銀川、中寧一帶降至約200mm,河套西部的烏海、磴口地區約150mm。降水量年內變化大,分配極不均勻,6~9月降水量佔全年降水量的60%~80%,愈向北該比例愈大;7~8月降水量最大,且多為暴雨。

蒸發量與降水量的變化趨勢大致相反,白東南向西北遞增。多年平均蒸發量一般1000~3500mm。在晉西、陝北和隴東地區蒸發量在1500~2000mm;寧南同心、陝北靖邊和內蒙古地區蒸發量在2000~3500mm,其中西北部桌子山一帶多大於3000mm。

鄂爾多斯盆地除沙漠高原中部的內流區外,均屬黃河水系。黃河呈「幾」字形在青銅峽附近流入本區,先向北納入清水河、苦水河、都思兔河;在磴口折向東,形成寬廣的河套平原,並納入季節 性的摩林河以及源自東勝梁的毛丕拉孔溝、卜烏色太溝、思刺河、西柳溝、罕台川、吃什杭川等支溝;然後由托克托至龍門,黃河流經晉陝峽谷段,納入眾多的一級支流。龍門以下,黃河進入汾渭斷陷盆地,河床平緩開闊,先後匯合汾河、渭河等黃河的大支流後由潼關向東流出區外。區內黃河全長1722km,匯水面積374725km2

黃河及其主要支流總體上是鄂爾多斯盆地地下水的最終排泄基準面。在不同河段,河水與地下水的補排關系比較復雜。在銀北和後套平原,黃河都是一岸補給地下水,另一岸可能存在鄂爾多斯高原地下水的匯入。在銀南和前套平原,兩岸地下水均向黃河排泄,豐水期河水也可補給地下水;晉陝峽谷段,黃河主要接受兩岸地下水(主要為岩溶地下水)補給,局部地段黃河水也可補給岩溶地下水,如河曲和禹門口等河段,河水(包括水庫水)對岩溶地下水有明顯的補給作用,傍河水源地的可采資源量中河水補給占較大比例。

黃河支流。渭河是黃河最大的支流,橫貫關中盆地中部,長502km。其北岸支流主要有金陵河、千河、漆水河、涇河、石川河、洛河等,以涇河和洛河最大。在黃河晉陝峽谷段還發育有眾多的黃河一級支流,西側有黃甫川、孤山川、窟野河、禿尾河、無定河、清澗河、延河和雲岩河等。東側有渾河、偏關河、崗漪河、湫水河、三川河、聽水河等。北部沙漠高原還分布著內流水系。

鄂爾多斯盆地北部沙漠高原區分布有眾多的湖(淖),主要分布在毛烏素沙地,區內存在各類水體1299個,水域總面積為1872km2。鄂爾多斯盆地還分布自許多著名的大泉。其中,岩溶大泉主要有盆地東緣呂梁山西麓的天橋泉、柳林泉、盆地南緣的糞泉、處女泉、袁家坡泉、溫湯泉、篩珠洞泉、東王泉;盆地西緣水溝泉、千里溝泉、拉僧廟泉、太陽泉、蒙城泉和鄭家大泉。碎屑岩裂隙水大泉主要出露在侏羅系延安組煤系燒變岩空洞中,如青草界泉、榆陽泉。

三、地質、構造

鄂爾多斯盆地位於華北地台西部,為一走向南北東緩西陡的中生代不對稱向斜盆地,四周分別被陰山、秦嶺、賀蘭山、盤山、呂梁山等山系圍限。盆地邊界為斷裂構成,北界為黃河斷裂(磴口托克托斷裂帶),西部為桌子山平涼斷裂帶,南部為渭河盆地北緣斷裂,東部為離石斷裂,鄂爾多斯盆地與山系之間發育有河套盆地(北緣)、銀川地塹(西緣)、渭河地塹(南緣)、山西地塹(東緣)。

鄂爾多斯盆地自下向上總體由太古宇-古元古界結晶片岩、中新元古界淺變質碎屑岩碳酸鹽岩及少量火山岩、寒武系-奧陶系碳酸鹽岩和少量碎屑岩、石炭系-侏羅系含煤碎屑岩系和白堊系碎屑岩及新生界鬆散堆積組成,其中寒武系奧陶系碳酸鹽岩、白堊系碎屑岩和第四系黃土砂層為鄂爾多斯盆地的主要含水岩系。

盆地基底由太古宇-古元古界結晶片岩和中新元古界淺變質沉積火山岩組成,主要出露於盆地周邊造山帶和構造隆起區,盆地內部深埋於地下。

盆地本部由伊盟隆起、伊陝斜坡、天環坳陷三部分組成,具有整體上升或沉降、斜坡平緩、構造簡單微弱、地層水平、接觸關系平和的構造特點。伊盟隆起,北以黃河斷裂與河套斷陷相隔,南與伊陝斜坡、天環坳陷相接,西與西緣逆沖帶為鄰,東連晉西撓褶帶。伊盟隆起從古生代開始就常以陸地面貌出現,並與中央古陸時分時合,共同影響著鄂爾多斯盆地的演化與發展,控制著古生代和中新生代的沉積。其基底起伏較大、埋深小。蓋層主要為下古生界及中生界,厚度一般小於千米,頂部僅數百米,甚至局部裸露變質岩。蓋層由南向北超覆、減薄甚至尖滅,北部缺失下古生界,隆起中部為三疊系和侏羅系。天環向斜位於盆地西部呈南北向帶狀展布。西以磴口-平涼斷裂與四緣逆沖帶相鄰,東與伊陝斜坡過渡,北抵伊盟隆起,南達渭北斷褶帶.天環向斜在古生代表現為西傾斜坡,晚三疊世開始坳陷,侏羅紀—早白堊世坳陷繼續發展,並向東偏移。晚白堊世—新生代受西部的擠壓使下白堊統形成現今西翼陡、東翼緩,軸部相對平坦,北部未封閉,地層保存較全的不對稱向斜構造。伊陝斜坡又稱陝北斜坡,位於盆地中東部早南北向矩形,介於伊盟隆起以南、渭北斷褶帶以北、晉西撓褶帶以西,向西過渡為天環坳陷。北部與伊盟隆起呈北北東向交接,交接處形成紅海子凹陷。新元古代和早古生代早期,該區一度為隆起區,晚寒武世、早中奧陶世接受海相碳酸鹽岩沉積。晚古生代到中生代該區沉降,接受陸相沉積。中生代早白堊世,燕山運動導致山西地塊上隆將盆地東部掀起,轉變成一個向西傾的平緩單斜,區域構造也從北高南低轉為東高西低,陝北斜坡開始形成,早白堊世之後到第四紀逐漸定型成現今的構造形態。

盆地周邊構造帶。西緣沖斷帶位於賀蘭山-六盤山褶皺帶以東,天環坳陷以西,北起內蒙古磴口,南抵陝西寶雞一帶,長約600km,東西寬30~80km。構造帶處於我國北方東部構造域和西部構造域的交接部位,相對於盆地內部是一個構造活躍區域。西緣沖斷帶具沿走向分段、沿傾斜方向分帶的特徵。渭北斷褶帶,位於鄂爾多斯盆地南緣,兩起千陽與天環坳陷相連,東經永壽、銅川、黃龍至宜川,北與陝北斜坡毗鄰,東與晉西撓褶相接,南沿渭北北山及萬斛山山前斷裂與渭河斷陷緊鄰,呈向南弧形突出的北東向帶狀延伸。在中新元古代至古生代為一南傾斜坡,至中生代燕山期形成隆起,新生代渭河盆地斷陷下沉,渭北呈一微向南東傾斜的階梯狀斜坡,斷裂活動將該區切割成斷階及小型地塹和地壘。晉西撓褶帶東以離石大斷裂與呂梁隆起相隔,向西過渡為陝北斜坡,北起准格爾南至寧鄉。在中新元古代-古生代處於相對隆起狀態,僅在中晚寒武世、早奧陶世、晚石炭世及早二疊世有較薄的沉積。晚侏羅世升起與華北地台分離,燕山運動使呂梁山上升並向西推擠,加之基底斷裂的影響,形成一系列近南北向的以短軸背斜為特徵的褶皺帶,成為鄂爾多斯盆地東部邊緣。

㈤ 陰山被稱為河套平原守護神的原因是什麼

陰山山脈 (Yin Mountains ,Yin Shan)。 中國內蒙古自治區中部山脈,東西走向,包括狼山、烏拉山、色爾騰山、大青山等。山頂海拔2000米—400米。集寧以東到沽源、張家口一帶山勢降低到海拔1000米—500米。山地南北兩坡不對稱,北坡和緩傾向內蒙古高原,屬內陸水系。
南坡以1000多米的落差直降到黃河河套平原。山地大部由古老變質岩組成,在斷陷盆地中有沉積岩分布。煤藏豐富。石拐溝煤礦已開采,為包頭鋼鐵公司及發電廠提供燃料。陰山北部的白雲鄂博蘊藏豐富的鐵礦和稀土金屬。包頭與白雲鄂博間建有鐵路。陰山山地位於溫帶半乾旱區與乾旱區。西部的狼山尤為乾旱,大青山較為濕潤。山坡低處為草地,中部有櫟、榆、樺等樹種。陰坡在2000米處有矮曲林。

陰山山脈是中國北部東西向山脈和重要地理分界線。橫亘在內蒙古自治區中部及河北省最北部。介於東經106°~116°。西端以低山沒入阿拉善高原;東端止於多倫以西的灤河上游谷地,長約1000公里;南界在河套平原北側的大斷層崖和大同、陽高、張家口一帶盆地,谷地北側的壩緣山地;北界大致在北緯42°,與內蒙古高原相連,南北寬50~100公里。
陰山山脈是東西走向。屬古老斷塊山。西起狼山、烏拉山,中為大青山、灰騰梁山,南為涼城山、樺山,東為大馬群山。長約1200千米,平均海拔1500~2000米,山頂海拔2000~2400米。集寧以東到沽源、張家口一帶山勢降低到海拔1000~1500米。主峰呼和巴什格,海拔2364米。山地南北兩坡不對稱,北坡和緩傾向內蒙古高原,屬內陸水系。南坡以1000多米的落差直降到黃河河套平原,是斷層陷落形成的。山地大部分由古老變質岩組成,在斷陷盆地中有沉積岩分布。煤藏豐富。石拐溝煤礦已開采,為包頭市鋼鐵公司及發電廠提供燃料。北坡的白雲鄂博蘊藏豐富的多金屬礦和稀土金屬。
陰山山脈在呼和浩特以西的西段地勢高峻,脈絡分明,海拔1800~2000米,最高峰呼和巴什格山位於狼山西部,海拔2364米。山與山之間的橫斷層經流水侵蝕形成寬谷,為南北交通要道,山脈主體由太古代變質岩系和時代不一的花崗岩構成,在兩側及山間盆地內有新生代地層。南坡與河套平原之間相對高度約千米,經長期流水侵蝕,現代山脈邊緣已較地質構造上的斷層邊緣向北後退10~30公里。山前和山谷兩側普遍發育有多級階地。山脈北坡起伏平緩,丘陵與盆地交錯分布,相對高度50~350米,丘間盆地沿構造線呈東西向分布,盆內沉積有白堊系,第三系地層,上覆第四系厚層砂質粘土。源於陰山的河流橫切丘陵,支流極少,河床寬坦,現代水流級不相稱。
呼和浩特以東的東段海拔一般在1500米左右,地形紊亂,主要有蠻□山,蘇木山,馬頭山,樺山等。在集寧,張北一帶被玄武岩覆蓋,部分地區的熔岩台地已被侵蝕切割成平頂低山和丘陵。低山和丘陵間盆地內有白堊紀,第三系和現代沉積。盆地間的嶺脊低而寬,相對高度300~500米,有些盆地中心集水成湖,較大者如岱海,黃旗海,安固里淖,察漢淖等。

氣候特點
山脈南北兩側的景觀和農業生產差異顯著。山南年均溫5.6~7.9℃,10℃以上活動積溫為3000~3200℃,無霜期130~160天,山北分別為0~4℃,900~2500℃,95~110天。山南風小而少,年均風速小於2米/秒,山北風大而多,年均風速4~6米/秒。年降水量東經110°以東,南北相差70~100毫米;東經110°以西,南北年降水量都很小,只差25毫米左右。在農業生產上,山南為農業區,山北為牧業區,山區為農牧林交錯地區。
陰山山脈還是中國季風與非季風區的北界,屬溫帶半乾旱與乾旱氣候的過渡帶。西部的狼山尤為乾旱,大青山較為濕潤。

㈥ 關於黃河整體發育演化的地質歷史與過程

11.1.2.1 黃河形成於周口店期中晚期至薩拉烏蘇期早期

閔隆瑞、遲振卿等從第四紀時期前套平原的環境變遷研究出發,對黃河中段亦即前套段的形成時代進行了探討。據此,我們對黃河整體發育演化歷史做出判定。

前套平原或稱呼和浩特平原,位於河套平原東部。地質構造上屬於呼和坳陷。自第四紀以來,前套平原經歷了較大的古地理變遷——古湖消失及前套黃河段的形成階段。

第四紀早期,前套平原區基本上沿襲了第三紀時期的構造形態,呈一南淺北深的箕伏斷陷盆地。泥河灣階—上新統河套組暗色紋層和數層芒硝礦層的特點,反映了第四紀早期斷陷盆地內湖泊相的沉積環境。當時湖面寬廣,湖泊面積達450km2(閔隆瑞等,1998),受氣候條件影響,湖深時沉積黑色和灰色粉砂質黏土層,湖淺時形成芒硝礦層。孢粉分析結果反映了稀樹草原型乾冷氣候,或有時為溫涼的氣候。周口店階—泥河灣階德勝泰組為青灰色粉細砂與黃色粉砂質黏土互層的岩性特徵,而且從下至上顆粒變粗,反映了泥河灣期至周口店期時由淺湖向濱湖的過渡。孢粉分析結果反映乾冷的氣候,趨於荒漠植被環境。薩拉烏蘇階—周口店階達拉特旗組以灰色粉細砂和中細砂為主,組的下部岩層中仍見有芒硝析出,這說明該時段早些時期仍為一個封閉的水體系統,屬濱湖相沉積環境。大約周口店期中晚期後,湖水外泄,被河流相砂層取代。但薩拉烏蘇期晚期的河流相沉積環境中間夾有小的湖泊。全新統包頭組為粉砂質黏土和粉細砂層,屬河流相或有時為湖泊相沉積,孢粉與現代一致,反映大陸性乾旱的氣候。

上述情況表明第四紀早中期時,前套平原區為一大湖,發育稀樹草原型植被,北部邊緣直至大青山南鹿,南部邊緣在達拉特旗之南,故當時前套平原之北、包頭之南黃河段尚不存在。周口店期中晚期到薩拉烏蘇期,受新構造運動的影響,南部伊盟隆起抬升。與此同時,氣候乾冷,湖泊向北遷移並萎縮,大型湖泊變為東西向長條形狀,同時湖水開始外泄,古湖消失,包頭之南河套段黃河形成。

這一湖水外泄、古湖消失及黃河段的形成也就意味著原三門古湖向上至河套湖段的貫通。據此,我們可以認為一個整體上統一的黃河方告形成。其時,約為周口店期中晚期至薩拉烏蘇期早期。

11.1.2.2 黃河形成於鄱陽冰期之後,大約0.90Ma 前後

同其他河流一樣,黃河也是依附於地表且為敞開空間的自由流體,由高向低流動是其基本屬性。地球表面隨著內外動力相互作用而勢必出現高低位置變化,即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碰撞、抬升引起的新構造運動,導致中國西域新生代以來呈現出大范圍、大規模拾升運動,使那些原本脫胎於上新世—泥河灣期、後經鄱陽冰期冷處理過的、分散而又自成體系的內流盆地——雛形河流與外流水系發生了相互襲奪、貫通,遂形成統一的黃河主幹流段,亦即今天的黃河。

趙誠認為,黃河三門峽是黃河流域中最後一道襲奪關隘,其上游各匯水盆地間經過襲奪、貫通,匯聚足夠水量後並在西域抬升作用下,最終躍出三門峽,直泄大海。所以,他認為三門峽的開啟與否便成為黃河貫通與否的主要標志。並根據河流階地、冰期和河流演化過程等材料,演繹黃河起源如下:

1)河流起源Ⅰ期。階地是河流演化的產物,黃河流域中最古老的河流階地為T6,約距今1.67Ma,故黃河相應流段的起源約早於距今1.67Ma,即為泥河灣期早中時期。後來此期起源河流一律為冰期所否定。

2)河流起源Ⅱ期。李四光認為,我國鄱陽冰期與歐洲滾茲冰期、北美洲內布拉斯加冰期可對比,足見鄱陽冰期具有北半球的廣泛意義。據此提出,先期黃河起源應在鄱陽冰期告終。因為冰期是限制河流發育的,現今的格陵蘭島和南極大陸均無河流發育即是佐證,故而起源於Ⅰ期的黃河雖然擁有了自己的階地,但鄱陽冰期來臨時則給予了徹底的否定。若從孫殿卿確定的鄱陽冰期開始於距今1.15Ma,結束於距今0.90Ma算起,這期間黃河失去河流意義長達0.25Ma之久;鄱陽冰期之後才又重新復甦、演化成為今天的河流。至於大姑及其後歷次冰期對已成河流也有一定的制約,但因范圍局限、年代較短暫、氣溫寒冷程度不十分高等原因,故難以作為河流起源的約束時限。

因此,趙誠基於這種認識,指出具有一般河流意義的「黃河」似乎是形成於鄱陽冰期之後,大約距今0.90Ma前後。

11.1.2.3 統一黃河整體上形成於薩拉烏蘇期早期或周口店期末期,大約距今0.128Ma前後

筆者研究認為,統一意義上的黃河整體上形成於薩拉烏蘇期早期或周口店期末期,大約距今0.128Ma前後。演化歷史與地質過程如下:

新生代時期,由於構造運動的作用,當今黃河流域散布著多個構造盆地。其中較大的有銀川裂谷盆地、呼和浩特裂谷盆地、汾渭斷陷盆地、華北斷陷盆地等(圖11.4)。後來這些盆地逐漸演化成為內陸湖泊,組成黃河發育史前的湖泊群落。

隨著河流溯源侵蝕與襲奪作用的逐漸加強,諸相互獨立的集流湖盆之間被先後貫通,湖泊隨之逐漸消亡,最後形成統一的黃河水系,這里湖泊消亡是判斷兩湖之間河流是否貫通的主要標志之一。上述研究結果表明,位於汾渭斷陷盆地的三門湖消亡於第四紀周口店期早期或泥河灣期末期(李滿洲,2000);銀呼盆地(河套)湖泊則於周口店期中晚期至薩拉烏蘇期早期開始萎縮,並於薩拉烏蘇期消亡(閔隆瑞等);華北湖受黃河來沙及海水進退影響,其西部乾涸於薩拉烏蘇期末,東部乾涸於晚全新世(戴英生,1986)。

圖11.4 黃河發育演化史前主要盆地湖泊分布示意圖

因此可以看出:銀呼盆地以上和汾渭斷陷盆地(龍門)以下至華北盆地(桃花峪)段在周口店期早期或泥河灣期末期即已貫通,至周口店期中期應具有相當的發育形成規模。而該時期,位於晉陝峽谷的河套湖盆至三門湖盆(龍門)段黃河還未貫通形成,兩地之間尚處在不斷的溯源侵蝕與襲奪作用階段。據前述閔隆瑞等研究成果,周口店期河套地區仍為一大型湖泊,發育稀樹草原型植被,湖區面積仍有450km2,北達大青山南鹿,南至達拉特旗南,故當時前套平原之北、包頭之南黃河段還不存在。湖中沉積物下部以黑色、灰色粉砂質黏土為主,上部以淺湖相芒硝礦層為主。這說明它仍為一封閉的湖泊環境,尚為銀呼盆地以上河段的內流集水湖泊,湖水還未向下游外泄。

因此,這時期下遊河南平原只是接受來自汾渭斷陷盆地(龍門)以下至華北盆地(桃花峪)段、即形成於周口店期早期或泥河灣期末期黃河東段的河流沖積相沉積,覆蓋在此前來自周圍山地的坡洪積相、冰水相、湖積相沉積物之上,黃河沖積扇開始發育。但是,從河南平原鑽孔資料統計結果來看,周口店期黃河沖積扇發育規模較小(詳見第5章),沉積速率不大,全區平均只有約92.6mm/ka。

當到了薩拉烏蘇期早期或周口店期末期,黃河最後一段——河套湖至三門湖段才得以最終貫通。這時河套湖泊大幅萎縮,在上述淺湖相沉積的芒硝礦層上,逐漸被河流相沉積的薩拉烏蘇階粉細砂和中細砂層所覆蓋,湖水開始向下游溢出,河套古湖開始消亡。直到這時,銀呼盆地(河套湖泊)以上黃河西段才與汾渭斷陷盆地(三門湖)以下的黃河東段,通過黃河中段——河套湖至三門湖段即晉陝峽谷段的最終貫通而連接起來。至此,一個統一的黃河方告形成,其時間大約在距今0.128Ma前後(李滿洲,2001)。

關於河套湖至三門湖(汾渭斷陷盆地)段貫通於0.128Ma前後,從山西南部芮城匼河地質剖面亦可得到很好的佐證。

該剖面位於三門湖盆北東側,下部為三門組泥灰質黏土和匼河組砂礫石層;中部為周口店期離石黃土,構成黃土檯面地貌,高出黃河水面約80m;上部發育一層高水位沉積的薩拉烏蘇期砂及砂礫石層,而砂及砂礫石層之上即頂部又覆蓋了一層馬蘭黃土(圖11.5)。同樣的地質現象也見於山西平陸東延村以及三門湖盆南東側的河南三門峽會興鎮。這一剖面最大的意義是,它揭示出了在周口店期末期存在一次水面快速擴大、水位迅速升高的突發事件,反映出該時期有更大的來水進入原三門古湖盆,從而淹沒了古湖盆側濱高處的周口店期離石黃土,並在其上堆積了薩拉烏蘇期砂及砂礫石層。筆者認為,這應該就是三門古湖盆同上遊河套古湖盆發生最終貫通之後,水量增大,而突然增大的水量來不及向下游(黃河東段)排泄的結果。

圖11.5 山西芮城匼河地質剖面圖

(據山西省地礦局資料,略有刪減)

①三門組泥灰質黏土;②匼河組砂礫石層;③離石黃土;④薩拉烏蘇階砂及砂礫石層;⑤馬蘭黃土

隨著晉陝峽谷——河套湖盆至三門湖盆的最後貫通,一個重要的「轉折」時期悄然來臨。上游黃河西段大量清水急速下泄,下游黃河東段大股水流溯源上侵,致使黃河晉陝峽谷南北段兩岸地區大量黃土泥沙被侵蝕下泄,進入下遊河南平原即華北湖盆的泥沙驟然增加,一個真正的「黃河」從此而誕生(李滿洲,2001)。

河南平原第四系鑽孔資料充分顯示,薩拉烏蘇期及其以後形成的黃河沖積扇規模十分龐大(表4.1,圖11.3),沖積扇發育達到興盛時期,平均扇體沉積速率約達312.6mm/ka。特別是薩拉烏蘇期晚期及全新世以來,由於晉陝峽谷——河套湖至三門湖段的強力侵蝕搬運作用,致使兩岸地區侵蝕溝壑快速發育,侵蝕面快速擴大,遂進入下遊河南平原即華北湖盆的泥沙劇增,沖積扇發育達到鼎盛時期,沖積扇平均沉積速率約達1691.6mm/ka。善淤、善決、善徙的黃河,從此更加桀驁而不馴,猶如一把達摩克利斯劍,成為中華民族心頭之大患。

也正因為於此,筆者根據上述黃河發育演化研究的結果,通過考查歷代中外治黃人士的先進思想和策略,結合當今我國水資源優化配置、黃土高原及三北防沙林生態地質環境整治的需求,以及多泥沙河流自身固有的特性,謹慎提出《21世紀:關於黃河治理的戰略構想》(2001)。並以黃河發育演化史為軸線,以客觀嚴謹的地質論據為基礎,對黃河治理與再造戰略的立論基礎與可行性進行了分析與論證,詳見本篇第13章。

㈦ 江漢平原與河套平原的地理環境差異 地理位置,氣候條件,土地條件方面說明

都是河流沉積地形,江漢平原為溫帶大陸型氣候。下次再回答。沒准備好。

㈧ 讀河套平原周邊地區圖,完成5-6題.河套平原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斷裂抬升、風力侵蝕B.斷裂下陷

A、斷層上升的形成地壘構造.斷層上升則會形成斷塊山,此處是平原,故不符合題意;
B、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形成了地球的地表形態.河套平原在初期受內力作用影響斷層以北的陰山不斷抬升,以南的平地則不斷陷落,後期受外力作用黃河帶來大量泥沙(經過多次改道)流水沉積形成了肥沃的平原,故不符合題意;
C、斷層上升的形成地壘構造.斷層上升則會形成斷塊山,此處是平原,故不符合題意;
D、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形成了地球的地表形態.河套平原在初期受內力作用影響斷層以北的陰山不斷抬升,以南的平地則不斷陷落,後期受外力作用黃河帶來大量泥沙(經過多次改道)流水沉積形成了肥沃的平原,故正確.
故選:D.

㈨ 河套平原為什麼不是盆地

陰山山脈與鄂爾多斯高原間的斷陷沖積湖積平原。位於內蒙古自治區西南部,回北至陰山南麓,答斷層崖矗立於平原之北,界線明顯;南到鄂爾多斯高原北緣的陡坎,由於庫布齊沙漠散布,界線較模糊;西與烏蘭布和沙漠相連;東及東南與蠻汗山山前丘陵相接。介於北緯40°10′~41°20′,東經106°25′~112°。 東西長約500公里。南北寬20~90公里,面積約2.6萬平方公里。行政區劃包括呼和浩特和包頭兩市的大部,巴彥淖爾市的南部,伊史昭盟的北部和烏蘭察布盟的小部分地區。
黃河在甘、寧、內蒙古、陝、 晉5省區境內形成馬蹄形大彎曲,這一大彎曲的北部,亦即白於山(陝北)以北,賀蘭山以東,陰山以南,蘆芽山(晉西北)以西的地區稱為河套。這一地區黃河兩岸的平原稱為河套平原,西南起自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衛縣的沙坡頭,東北到內蒙古自治區清水河縣的喇嘛灣,可分為銀川(寧夏)平原、後套平原和前套平原(又稱土默特平原)3部分。 一般稱河套平原僅包括前套和後套平原。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