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有哪些地質構造
❶ 河南有哪些地質類的單位啊
地礦系統:機關服務中心河南省地質調查院第一地質調查隊第三地質調查隊第一地質勘查院版第二地質勘查院第權一地質工程院第二地質隊第十一地質隊第三地質探礦隊第四地質探礦隊第一水文地質工程地質隊第二水文地質工程地質隊區域地質調查隊地球物理勘查隊測繪隊河南省岩石礦物測試中心河南省經貿工程技術學校河南省地質礦產勘查技術中心河南省地礦信息中心發展研究中心有色系統:河南省有色金屬地質勘查總院河南省有色金屬地質礦產局第一地...河南省有色金屬地質礦產局第二地...河南省有色金屬地質礦產局第三地...河南省有色金屬地質礦產局第四地...河南省有色金屬地質礦產局第五地...河南省有色金屬地質礦產局第六地...河南省有色金屬地質礦產局第七地...河南有色地質礦產(集團)有限公...河南有色岩土工程有限公司河南有色工程勘察有限公司河南鑫匯礦業有限公司河南鑫相融投資有限公司河南鑫都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❷ 河南省主要構造單元及其演化歷史
河南省在地質構造上跨越中朝准地台和秦嶺褶皺系兩個一級大地構造單元,包括華北板塊的華北陸塊及其南緣的北秦嶺褶皺帶和揚子板塊北緣的南秦嶺褶皺帶。在綜合分析各構造階段沉積岩相與沉積建造組合、岩漿活動、構造變動、區域變質程度及成礦作用等特徵的基礎上,可將河南省劃分為2個一級、10個二級、29個三級大地構造單元(河南省地礦局,1990)(圖2.2)。其中河南鋁土礦主要產於中朝准地台(華北陸塊)華熊台緣坳陷澠池-確山陷褶斷束、嵩箕台隆和山西台隆太行山拱斷束。
圖2.2 河南省大地構造綱要圖
各大地構造單元的地質特徵簡述如下。
1)華北陸塊。南界為欒川-明港韌性剪切帶,基底為新太古代和早元古代不同變質程度的各種變質岩系;蓋層包括中、新元古代淺海相碎屑岩-碳酸鹽岩、寒武紀—中奧陶世廣海碳酸鹽岩、石炭紀—二疊紀海陸交互相含煤碎屑岩系、中—新生代陸內斷陷盆地型沉積(主要為陸源碎屑岩和各種成因類型的鬆散堆積)。陸塊內發育3條大型上地殼構造帶:濟源-焦作斷裂帶,為白堊紀形成的斷面南傾的正斷層;三門峽-魯山逆沖構造帶,為白堊紀形成的由南向北逆沖推覆帶;馬超營-確山韌性剪切帶,為多期活動構造帶。陸塊南部發育晉寧期俯沖型花崗岩和燕山期後造山花崗岩。
2)北秦嶺褶皺帶。它為華北板塊南部活動大陸邊緣,是華力西-印支褶皺帶的一部分。北部為中元古代陸緣裂谷沉積的寬坪群;中部為早古生代裂谷型蛇綠岩帶——二郎坪群及晚古生代類復理石沉積的柿樹園組、小寨組;南部為古元古代陸緣沉積秦嶺群和新元古代陸緣沉積峽河群,以及古生代雁嶺溝組海相碳酸鹽岩外來體。以上三部分之間為兩條大型構造帶:瓦穴子-毛集上地殼逆沖構造帶,為晚古生代—三疊紀向南推覆帶;朱陽關-大河韌性剪切帶,為多期活動超地殼構造帶。該帶內發育古生代弧型花崗岩以及碰撞型花崗岩。該帶南界鎮平-龜山韌性剪切帶為多期活動的超地殼構造帶。
3)南秦嶺褶皺帶。它為揚子板塊北緣的被動大陸邊緣,是華力西-印支褶皺帶的一部分。該帶具有揚子型基底,震旦紀—晚古生代淺海相沉積發育。帶內有3條大型構造帶:西峽-周黨韌性剪切帶為上地殼構造帶,分隔龜山組和南灣組;內鄉-商城韌性剪切帶為超地殼構造帶,分隔南灣組與蘇家河群;大陡嶺-滸灣構造帶為上地殼斷裂,分隔蘇家河群與陡嶺群、大別群。帶內發育新元古代弧型花崗岩、碰撞型花崗岩及加里東期、華力西期酸性岩類、基性-超鎂鐵岩類。
河南省的地質構造演化歷史較為復雜,自新太古代以來歷經嵩陽、中條、王屋山、晉寧、加里東、華力西、印支、燕山和喜馬拉雅等9個構造活動旋迴,可歸並為6個大的構造發展時期,最終形成現在的構造面貌。嵩陽旋迴至中條旋迴為地槽發展時期,也稱為前造山階段;王屋山旋迴至印支旋迴為槽台並存發展時期,也稱為造山階段;燕山旋迴至喜馬拉雅旋迴為大陸邊緣活動帶發展時期,也稱為後造山階段。
嵩陽旋迴是地殼全面活動時期,其火山沉積物經嵩陽運動形成了河淮和桐柏-大別兩個陸核,並在北部河淮陸核內的嵩箕地區形成冒地槽;河淮陸核以南,桐柏-大別陸核周圍廣大的秦嶺區則變為原始優地槽。中條旋迴是陸殼迅速增長階段,末期的中條褶皺造山運動,兩地槽褶皺回返,北部中朝准地台基底已經形成,南部秦嶺區結束了原始優地槽發展史,洋殼活動帶推向南秦嶺及其以南地區,河南省內絕大部分地區已轉變為陸殼,其時南北分異已明朗化。王屋山旋迴,原先形成的陸殼在深斷裂劇烈活動影響下開始解體。中朝准地台南緣華熊地區斷拗下沉,形成台緣坳陷。原始秦嶺褶皺系中間西峽—南灣一帶,裂陷為斷陷地槽。王屋山運動使華熊台緣坳陷褶皺,中朝准地台進入地台演化階段。西峽-南灣斷陷地槽回返成褶皺帶之後,地槽向南移至南秦嶺區,形成坳陷優地槽。與此同時,北秦嶺二郎坪—劉山岩地區,裂陷成斷陷地槽。晉寧旋迴早期,是優地槽和斷陷地槽同時發展階段。強烈的晉寧運動,南秦嶺優地槽褶皺,轉變為冒地槽;二郎坪-劉山岩斷陷地槽可能延續到加里東運動才褶皺。經過晉寧運動,河南全省結束了大洋地殼發展史,變為陸殼。晉寧旋迴晚期—華力西旋迴是南秦嶺冒地槽演化階段,石炭紀末的華力西運動使南秦嶺冒地槽和北淮陰斷陷褶皺隆起,河南省內秦嶺地槽最終封閉,轉變為褶皺帶隆起。燕山旋迴是河南省地質構造發展史中又一重要的變革時期。強烈的燕山運動,造成准地台蓋層全面褶皺,結束中朝准地台發展階段,重新活動。其時河南省內中朝准地台和秦嶺褶皺系已無多大差別。自燕山旋迴晚期起,在太平洋活動帶影響下,河南省西部上隆成山,東部大幅度急劇沉陷,形成坳陷盆地,成為我國東部大陸邊緣活動帶的組成部分,構成河南省西隆東坳、西高東低的構造地貌形態。
綜觀河南省地質構造發展演化,具有如下規律:從時間上來講,在9個構造階段演化過程中,以中條和燕山兩次構造運動為重要轉折,由老到新大致分為地槽(嵩陽—中條旋迴)、地槽與地台並存(王屋山—印支旋迴)、大陸邊緣活動帶(燕山—喜馬拉雅旋迴)三個大地構造發展時期。各個發展時期之間皆表現為突變式轉化,其起始和結束時間各地不大一致。每個發展時期都有特有的發展過程,與其相應形成獨特的沉積建造組合、岩漿岩、構造變形及礦產。從空間上來看,中生代以前,河南省地質構造南北分異比較明顯,地槽回返及陸殼增長總的趨勢是由北向南依次推進,但由於地殼引張及深斷裂作用,往往出現局部向北返遷移現象。中生代以來,河南省地質構造東西分異顯著,東部活動強烈,西部相對比較穩定,反映了河南省地質構造多旋迴不均衡發展的特點。在其演化過程中,自中條運動以後,深斷裂對其演化起著重要的控製作用(河南省地質礦產局,1990;林德超等,1998)。
❸ 河南省大地構造位置和區域構造分布特徵
河南省大地構造位置總體位於華北板塊的中南部。河南省煤炭資源豐富,全省含煤面積約有18710km2,共計有19個煤田,目前主要開採石炭系—二疊系煤層,其次是侏羅系下統義馬組。目前全省煤炭開發主要集中在平頂山、新密、禹州、臨汝、登封、滎鞏、偃龍、宜洛、陝澠-義馬-新安、焦作、鶴壁、安陽、永夏礦區,分布於全省的東、南、西、北四周和中部,也就是說幾乎河南各地區都賦存有可採煤層(圖2.3)。
圖2.1 中國大地構造略圖
圖2.2 塔里木斗剖仁地區構造分區略圖
圖2.3 河南省煤礦區分布圖
以鄭州為中心,河南的東、西、南、北各大礦區所處的區域構造位置不同,主體可分為太行山造山帶、秦嶺造山帶北緣逆沖推覆構造系、豫西強變形帶和魯西南豫東斷隆(圖2.4)。
(1)太行山造山帶東緣主要包括焦作礦區、鶴壁礦區、安陽礦區,主要受北北東向展布的太行山造山帶的控制。北北東向構造燕山早中期受到強烈地擠壓、剪切作用,喜馬拉雅早期至喜馬拉雅末期拉張斷陷,現代構造應力場又表現為壓扭作用。
(2)豫西強變形帶,主要包括新密、禹州、登封、臨汝、滎鞏、偃龍、宜洛、陝澠—義馬、新安等礦區,較長時期受到秦嶺造山帶對華北板塊南緣的推擠作用,並在燕山早、中期疊加了北北東向褶皺斷裂構造,先期擠壓、剪切,燕山末期至古近紀又表現為拉張斷陷,發生大規模地滑動構造作用,為豫西「三軟」煤層發育區,煤層厚度變化大,構造煤全層發育,其中的義馬礦區賦存的下侏羅統義馬組煤層,主要儲存低變質煙煤。
(3)秦嶺造山帶北緣逆沖推覆構造系主要包括地處豫南地區的平頂山礦區、確山礦區和周口含煤預測區,位於華北板塊的南緣,中生代以來受秦嶺造山帶北緣逆沖推覆構造系的控制,較長時期受到由南西向東北方向的擠壓、剪切作用,地質構造比較復雜,構造煤發育(圖2.5)。
(4)魯西南豫東斷隆,地處豫東地區的永夏礦區,位於魯西斷隆的西南部,主要受魯西斷隆和燕山期北北東向構造的控制。魯西斷隆隆起較早,二疊繫上覆缺失三疊系的地層,瓦斯保存條件較差,瓦斯風化帶較深(圖2.6)。
圖2.4 華北地區活動構造與塊體運動學模型
圖2-5 河南東秦嶺山脈及北部鄰區地貌分區圖
圖2.6 華北地區三疊系分布情況(據楊起等,1996)
❹ 河南省周口市川匯區的地質構造是怎麼樣的
自然地理周口市位於河南省東南部,沙穎河上游,地處黃淮沖積平原,地勢平坦,西北部略高,海拔64 m,東南版部稍低,海拔36 m,境內權河流主要有沙河,穎河,賈魯河等,年平均氣溫14.52℃,年平均降水量569.3mm,全年無霜期204天。河南省地熱資源較為豐富,近二十年來除了在豫西山區發現地熱
❺ 河南自然資源有哪些
土地資源:河南國土面積16.7萬平方公里,居全國各省區市第17位,約佔全國總面積的1.73%;其中耕地面積7179.2萬公頃。地勢基本上是西高東低。北、西、南三面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山、大別山沿省界呈半環形分布;中、東部為黃淮海沖積平原;西南部為南陽盆地。在全省面積中,山地丘陵面積7.4萬平方公里,佔全省總面積的44.3%;平原和盆地面積9.3萬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55.7%。復雜多樣的土地類型為農、林、牧、漁業的綜合發展和多咱經營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條件。
礦產資源:河南地層齊全,地質構造復雜,成礦條件優越,蘊藏著豐富的礦產資源,是全國礦產資源大省之一。目前,已發現各類礦產126種(含亞礦種為157種);探明儲量的73種(含亞礦種為81種);已開發利用的85種(含亞礦種為117種)。其中,能源礦產6種,金屬礦產27種,非金屬礦產38種。在已探明儲量的礦產資源中,居全國首位的有8種,居前3位的有19種,居前5位的有27種,居前10位的有44種。其中,鉬、藍晶石、紅柱石、天然鹼、伊利石粘土、水泥配料用粘土、珍珠岩、霞石正長岩居第1位,鑄型用砂岩、耐火粘土、藍石棉、天然油石、玻璃用凝灰岩居第2位,鎂、鎢、錸、鎵、鐵礬土、水泥用大理岩居第3位,鋁土礦、石墨、玻璃用石英岩居第4位,鋰、銫、電石用灰岩、岩棉用玄武岩、玉石居第5位。河南還是重要的能源基地,石油保有儲量居全國第8位,煤炭居第10位,天然氣居第11位。
水資源:河南橫跨黃河、淮河、長江四大水系,境內1500多條河流縱橫交織,流域面積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493條。全省水資源總量413億立方米,居全國第19位。水資源人均佔有量440立方米,居全國第22位,為全國的五分之一,世界的二十分之一。水力資源蘊藏量490.5萬千瓦,可供開發量315千瓦。
目前,全省已修建水為2347座,總庫容270億立方米。農業有效灌溉面積479萬公頃。中國跨世紀的特大型水利工程黃河小浪底水利樞紐已於2001年度全部竣工。
旅遊資源:河南旅遊資源豐富。少林寺、龍門石窟、龍亭、相國寺、殷墟等歷史人文資源響譽海內外,嵩山、雲台山、黃河等名山大川縱橫。以古(古文化)、河(黃河)、拳(少林寺、太極拳)、根(尋根覓祖)、花(洛陽牡丹、開封菊花)為特色的旅遊資源,是河南旅遊業發展的一大優勢。近年來開辟的「三點一線」沿黃之旅,已成為我省旅遊精品線路。河南可供觀賞、旅遊的景區、景點有100多處。省內重點風景名勝區共25處,其中國家級的有雞公山、嵩山、龍門、王屋山和雲台山5處,省級的有石人山、環翠峪、黃河游覽區等20處。自然保護區23處。豐富多彩的旅遊資源,為河南旅遊事業的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❻ 第一篇 河南地質礦產概況
河南省跨越中朝准地台和秦嶺褶皺系兩大地質構造單元,地層出露齊全,岩漿岩發育,變質作用強烈,地質構造復雜,礦產資源十分豐富。
一、河南地質概況
(一)地層
河南省地層發育齊全,從太古宙至第四紀的各時代地層均有出露。根據地層發育情況及層序特徵、沉積建造、古地理等基本地質因素及構造岩漿活動、變質作用特徵,可以欒川—確山—固始斷裂為界,劃分為華北和秦嶺兩個地層區。
華北地層區,具雙層結構。基底地層為太古宇太華群、登封群和古元古界嵩山群。蓋層為中元古界熊耳群、汝陽群、官道口群至中生界三疊系。三疊系以後的地層屬於後地台階段山間盆地或斷(坳)陷盆地的沉積產物。基底地層中,登封群和太華群原岩為火山-沉積岩,嵩山群為冒地槽的陸源碎屑-碳酸鹽岩組合。蓋層中,熊耳群為中(基)性—酸性火山岩組合,汝陽群、官道口群至中奧陶統屬海相陸源碎屑岩和碳酸岩組合,中上石炭統為海陸交替相鐵鋁質岩、碳酸鹽岩及含煤碎屑岩組合,二疊系至三疊系主要為陸相含煤碎屑岩和紅色碎屑岩組合。後地台階段的侏羅系至新第三系主要為內陸含煤碎屑岩、含膏鹽、石油碎屑岩組合。蓋層的岩相、厚度穩定,層序清楚,褶皺微弱,基本未受區域變質。
秦嶺地層區,是一個長期活動帶。除缺失二疊系至侏羅系下統地層外,其餘各時代地層齊全。自老至新有太古宇大別群,元古宇秦嶺群、峽河群、毛堂群、蘇家河群、陡嶺群、信陽群、震旦系、(元古宇—)下古生界二郎坪群、寒武系至石炭系、中上侏羅統至第四紀。大別群為火山-沉積岩組合,信陽群為碎屑、濁積復理石夾碳酸鹽岩、火山岩組合。震旦系分南、北區,北秦嶺北緣的震旦系屬斷陷盆地鎂質碳酸鹽岩組合,南秦嶺的震旦系—石炭系屬冒地槽碎屑岩、碳酸鹽岩夾基性火山岩組合。北秦嶺二郎坪群為海相細碧-石英角斑岩組合,石炭系屬斷陷盆地含煤磨拉石建造組合。秦嶺地區中新生代地層均沿斷陷盆地分布,主要為陸相火山岩、含煤碎屑岩、紅色磨拉石、含膏鹽、石油、碎屑岩組合。總之,在秦嶺地層區內,主要為活動型和次穩定型沉積建造組合,各時代地層沉積厚度大、相變快、沉積建造組合復雜和火山岩發育,大多數地層均遭受不同程度的區域變質,連三疊系地層的局部也受到變質作用影響,反映了該區長期活動和多旋迴發展的演化特點。
(二)構造特徵
河南省位於東秦嶺-大別山褶皺帶轉折部位,跨越中朝准地台和秦嶺褶皺系兩個一級大地構造單元。地質構造演化具有多旋迴、多期次、不均衡發展的特點。自新太古宙以來,區內經歷了嵩陽、中條、王屋山、晉寧、加里東、華力西、印度、燕山、喜馬拉雅九個構造旋迴,並以中條運動和燕山運動為轉折。可大致歸並為三個大地構造發展期:地槽發展期(嵩陽中條旋迴),槽台並存期(王屋—印支旋迴),大陸邊緣活動帶發展期(燕山—喜馬拉雅旋迴)。伴隨三個大地構造發展階段,該區經嵩陽、中條運動形成了中朝准地台;此期後秦嶺區仍處於地槽發展階段,延續至石炭紀末,經華力西運動才結束了地槽發展史,形成褶皺帶隆起;燕山運動使中朝准地台轉入重新活化階段。
由於我省處於獨特的大地構造部位,在長期復雜的地質構造演化過程中,早期形成了一系列不同層次、不同尺度、不同特徵、不同序列、大致相互平行的、以北西西近東西向深斷裂帶為主的構造形跡,伴隨地殼固結程度的增高,進入剛性斷塊後,則以北東~近南北向斷裂構造為主,形成了一系列的中新生代斷(凹)陷盆地。北西西—近東西向斷裂與北東—近南北向斷陷帶組成了省內基本構造格架,並控制著岩漿活動、變質作用和內、外生礦床的形成和分布。省內北西西—近東西向深斷裂帶共有6條,除焦作-商丘深斷裂帶位於中朝准地台區外,其餘5條均分布於秦嶺褶皺帶,分別為欒川-確山-固始深斷裂帶(兩個一級構造單元分界斷裂);瓦穴子-鴨河口-明港深斷裂帶;朱陽關-夏館-大河深斷裂帶;木家埡-內鄉-桐柏-商城深斷裂帶;西官莊-鎮平-龜山-梅山深斷裂帶。
《河南省區域地質志》(1989年)在綜合分析研究各地各構造階段沉積相與建造組合、岩漿活動、構造變動、區域變質程度及成礦作用等特徵的基礎上,將河南省劃為2個一級、10個二級、28個三級大地構造單元(詳見圖1)。現將一級構造單元特徵敘述如下。
中朝准地台:基底構造復雜,主要以形態復雜的線型褶皺和成群(帶)分布的韌-脆性剪切帶構造為特徵。構造線方向以北西西—近東西向為主,與全省主構造線方向一致,僅在箕山地區為近南北向。蓋層構造簡單,呈短軸狀的寬緩褶皺和斷塊隆起或斷(坳)陷盆地。構造線方向大致以焦作-商丘深斷裂為界,以北為北北東向,以南呈近東西向或北西西向。
秦嶺褶皺系:以北西西—近東西向分布的長期活動性深大斷裂、形態復雜的線性褶皺和燕山期形成的北東—近南北向斷(坳)陷盆地發育為特徵。
(三)岩漿岩
1.概述
省內岩漿活動強烈,分布廣泛。岩漿岩出露面積約19000km2,佔全省基岩面積的四分之一。其中,侵入岩發育,有各類岩體445個,岩石類型齊全,以酸性岩為主,中性岩次之,出露面積約11000km2。火山岩亦十分發育,海相和陸相火山噴發均較強烈,海相噴發以中—基性火山岩為主,陸相噴發岩則以中—酸性岩為主。
岩漿活動與地殼演化密切有關。區內地殼具多旋迴發展特徵,故岩漿活動亦具多期次性和階段性,從太古宙到新生代的各個地質時期,都有不同規模、不同形式、成因各異的岩漿活動。但是,由於區域構造運動的不平衡性,導致了岩漿活動時空分布的差異性。大規模的火山活動主要集中在元古宙,發生在台緣坳陷區,以中(基)性—酸性火山岩為主。大規模的酸性岩漿侵入活動則集中在古生代和中生代,以秦嶺褶皺系及大陸邊緣活動帶為特色,呈大岩基產出。岩漿活動和岩漿演化的總趨勢是隨著時代的由老至新,岩漿侵入作用強度則由弱變強,岩石類型由基性向酸性發展演化。從岩漿活動期次、規模大小反映出本省中朝准地台比秦嶺褶皺系岩漿活動弱得多。由於岩漿活動與地質構造作用密切相關,區內主要岩漿岩一般呈北西西的帶狀分布,並構成多期次、多岩類組合的構造岩漿岩帶。
2.岩漿岩與礦產的關系
區內與岩漿成礦作用有關的內生礦產豐富,特別是金、銀、鉬、珍珠岩、膨潤土、沸石等礦產在國內都名列前茅。
(1)與侵入岩有關的礦產
①與基性岩、超基性岩有關礦產
有鐵、鈦、鎳、鉻、鉑和蛇紋岩、玉石等。其中鐵、鉻、蛇紋岩、獨山玉具工業價值。鐵礦分布在舞陽等地超基性岩內,屬岩漿型熔離礦床。鉻、鎳、蛇紋岩礦主要分布於西峽、桐柏、信陽一帶的晉寧期和加里東期超基性岩內,鉻、鎳礦屬岩漿型礦床,蛇紋岩礦屬岩漿期後熱液型礦床。
圖1河南省大地構造分區略圖
(據《河南省區域地質志》,1989)
I—中朝准地台;Ⅰ 1—山西台隆;
②與中性岩有關礦產
主要為鐵礦。形成於加里東期和燕山期。加里東期鐵礦分布於西峽—泌陽—桐柏一帶的早古生代閃長岩體內、外接觸帶。燕山期鐵礦主要分布於安陽—林縣和盧氏—欒川一帶的閃長岩接觸帶。礦床成因屬夕卡岩型。
③與淺成相酸性斑岩有關礦產
主要有鎢、鉬、鉛、鋅等。以燕山期為主。沿深大斷裂呈帶狀展布。主要分布於雷門溝—沙土
④與深成相花崗岩有關礦產
有銅、鉛、鋅、金、銀、稀土和非金屬礦螢石、白雲母等。以金、銀、螢石為主,銅、鉛、鋅多為伴生礦。以金、銀為主的多金屬礦,主要分布於靈寶、崤山、熊耳山、桐柏等地區,金、銀的富集與古老的礦源層關系密切,而規模較大的花崗岩體,使礦源層中的金、銀、活化轉移,在岩體或周圍有利的構造部位和物理化學條件下成礦。礦床成因類型為重熔岩漿期後中低溫熱液型。螢石礦分布在泌陽、桐柏、信陽、羅山、光山、新縣等地,屬熱液型礦床。
(2)與火山岩有關的礦產
本省與火山岩有關的礦產有鐵、銅、鉛、鋅、金、銀和沸石、珍珠岩、膨潤土等。
①與中元古代熊耳群火山岩有關礦產
熊耳群為一套巨厚的同熔型安山岩-流紋岩組合,屬弱鹼度鹼性-鈣鹼性火山岩系。分布於欒川、嵩縣、汝陽、方城等縣。火山岩中銅、鉛、鋅、金等礦(點)床發育。
②與元古宙—古生代二郎坪群、毛堂群火山岩有關礦產
均為幔源細碧-石英角斑岩系。二郎坪群屬鈣鹼性玄武岩—鈣鹼性拉斑玄武岩,與銅多金屬礦關系密切,主要分布於桐柏、西峽等地。毛堂群屬富鈉鈦鹼性玄武岩系列,其內富產藍石棉礦。
③與中生代白堊統陳棚組火山岩有關礦產
該組為同熔型陸相安山岩-流紋岩組合,屬鈣鹼性系列,具富鉀特點。與珍珠岩、膨潤土、沸石、含鹼玻璃原料等系列礦產關系密切。沿信陽、光山、潑河一帶分布。
二、河南主要成礦區帶及礦床成礦系列的劃分
(一)河南礦產概況及主要成礦區帶的劃分
河南省礦產資源十分豐富,迄今為止已發現106種礦產,已探明有儲量的78種。居全國前10位的有49種,已開采利用的達75種。鉬、天然鹼、藍石棉、珍珠岩、藍晶石、鑄型砂岩等6種礦產儲量居全國第一位。煤、石油、天然氣、鋁、金、銀是河南的優勢資源礦產。
省內礦產的空間分布主要集中於京廣鐵路以西。內生礦產的空間分布主要受區域性深大斷裂帶的次級構造、褶皺帶和構造岩漿岩帶的控制,故區內各成礦系列、成礦亞系列中礦產的分布都與區域構造線方向一致,多呈北西西向展布。而外生礦產的空間分布,則受岩相、古地理、古氣候等因素制約,分布於坳(凹)陷或斷陷構造內。
成礦時代因各種成礦作用發生的時代而異。與岩漿作用有關的內生礦產的成礦時代,主要受岩漿岩演化規律的制約,隨時代由老至新而發生由超基性至酸性岩的侵入,故與超基性-基性岩漿岩有關的系列礦產,成礦時代較早,以嵩陽期、加里東期和華力西期為主;與酸性岩漿岩成礦作用有關的系列內生礦產成礦時代則較晚,以燕山期為主;與中性岩有關的系列礦產則形成於加里東期和燕山期。與變質成礦作用有關的礦產主要形成於元古宙。與沉積作用有關的外生礦產主要成礦時代為古生代,次為第三紀。
按不同等級大地構造單元、成礦特徵及礦產分布規律,控制礦化的地層、構造、岩漿岩等地質因素和成礦時代差異,將河南省劃分出2個Ⅱ級、5個Ⅲ級、12個Ⅳ級成礦單元,詳見圖2、表1。
Ⅰ級全球成礦帶大體與我國劃分的中亞、特提斯、環太平洋、前寒武系和秦嶺-祁連-昆侖五大成礦域相對應。
Ⅱ級成礦區帶是在I級成礦域內根據區域構造、岩漿、沉積、變質和成礦作用的特色劃分出的成礦單元。據此,河南可劃分為華北地台南緣成礦帶和秦嶺-大別山褶皺系成礦帶二個Ⅱ級成礦帶。
Ⅲ級成礦區帶是在Ⅱ級成礦區帶的次級構造單元內根據區域控礦因素、成礦作用不同或相似成礦作用形成的礦床集中地帶。據此,將上述華北地台南緣成礦帶劃分為華熊台緣坳陷以內生礦產為主的成礦亞帶和洛(陽)安(陽)地塊以外生沉積礦產為主的成礦亞帶。將秦嶺-大別山褶皺系成礦帶劃分為北秦嶺-桐柏-大別山褶皺帶以內生礦產為主的成礦亞帶、南秦嶺褶皺帶北緣以內生礦產為主的成礦亞帶和南陽-襄樊坳陷以外生礦產為主的成礦亞帶。
Ⅳ級成礦區帶是在Ⅲ級成礦亞帶內,按不同構造部位形成的礦床集中地帶。
(二)礦床成礦系列的劃分
河南礦床成礦系列的級別分為七級,其次序及內涵如下。
礦床成礦系列組合(一級):是按地質作用大類為基礎劃分出的與沉積作用有關的、與岩漿作用有關的和與變質作用有關的三個礦床成礦系列組合。
礦床成礦系列類型(二級):是指在不同地區或不同時代的相似地質構造環境中形成的具有相似性的礦床成礦系列,同時也具有時代和地區性的各自特徵。
礦床成礦系列(三級):是指在一定的地質構造單元和一定的地質發展階段內,與一定地質作用有關的不同地質演化階段中,在不同地質部位形成相互有成因聯系的不同礦種、不同類型的礦床組合。
礦床成礦亞系列(四級):由於有的礦床成礦系列產出的地質構造區域較大,形成時間相對較長,成礦強度亦較大,因此在礦床成礦系列所在的地質構造區內存在地質條件有一定差異,成礦作用在時間和空間上有一定的演化規律,成礦既有共性,又表現出明顯特性的地段,在這些地段的地質構造條件下形成的礦床組合被列為礦床成礦系列的成礦亞系列。
礦床式(五級):屬礦床成礦系列或亞系列中代表成礦發展的某一時期內所形成礦化類型相似的同類礦床。
礦床(六級):是礦床成礦系列中的基本組成。
礦床成因類型(七級):有時在一個礦床中,由於成礦物質、成礦物理化學環境的改變及成礦部位地質條件的不同,可形成多種礦床成因類型。有時相似的多個礦床可屬於相同的成因類型。
(三)建立成礦系列成礦模式的原則
(1)成礦系列成礦模式應反映該系列所跨區域內成礦單元的地質與成礦作用特徵,建立成礦單元內礦床地質特徵與區域地質條件、地質發展歷史之間的密切聯系。表達成礦系列的區域成礦模式比一般礦床成礦模式有更高的研究內容,它包括不同礦體、不同類型的一組礦床的成礦模式組合。
表1河南省主要成礦區帶及礦床成礦系列劃分表
續表
圖2河南省主要礦產分布及成礦帶劃分略圖
(據《河南省地質礦產志》修編,1989)
(2)確定成礦系列所在成礦單元內各礦產種類及其礦化類型與岩漿活動、沉積作用或變質相帶的生成關系和與區域的、深部的及局部的構造作用之間的制約關系。
(3)建立不同地區成礦系列內有代表性的礦田、礦床式的成礦模式,形成不同成礦系列的礦床成礦模式組合。
❼ 河南有哪些獨特的地質現象
河南地質條件復雜,地層系統齊全,構造形態多樣,是我國地質條件比較優越的省區之一.河南的地貌主要有兩個特點:其一,地勢西高東低,東西差異明顯.河南位於我國第二級地貌台階和第三級地貌台階的過渡地帶.西部的太行山、崤山、熊耳山、嵩山、外方山及伏牛山等屬於第二級地貌台階,東部的平原、南陽盆地及其以東的山地丘陵,則為第三級地貌台階的組成部分.河南地勢的總趨勢為,西部海拔高而起伏大,東部地勢低且平坦,從西到東依次由中山到低山,再從丘陵過渡到平原.河南最高處與最低處相差2390.6米,正是這樣的地勢,使河南境內較大的河流,大都發源於西部山區.
其二,地表形態復雜多樣,山地、丘陵、平原、盆地等地貌類型齊全.河南地貌形態復雜多樣,境內不僅有綿延高峻的山地,也有坦盪無垠的平原,既有波狀起伏的丘陵,還有山丘環抱的盆地.多種多樣的地貌類型,為河南農林牧和工礦業的全面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河南山脈集中分布在豫西北、豫西和豫南地區,北有太行山、南有桐柏山、大別山、西有伏牛山.河南的丘陵多數是低山經過長期風化剝蝕的石質丘陵,有些是黃土高原經流水切割而形成的黃土丘陵,丘陵與山地往往相伴而分布,主要集中分布在豫西北少數地區、豫西山地東緣和豫南東部邊緣地帶.河南平原廣布,遼闊坦盪.省內中部、東部和北部平原由黃河、淮河和海河沖積而成,亦稱黃淮海平原,西起太行山和豫西山地東麓,南至大別山北麓,東面和北面至省界,面積廣闊,土壤肥沃,是我國重要的農耕區.西南部為南陽盆地,具有明顯的環狀和階梯狀地貌特徵,面積約2.6萬平方公里,是河南最大的山間盆地;盆地中部地勢平坦,水熱資源豐富,多種植物均可在此生長發育.
❽ 河南省的礦產資源有哪些它們被分部在哪裡它們是不是用不完
河南地層較齊全,地質構造復雜,找礦條件優越,是我國重要的礦產資源省份之一,其特點如下:
礦產種類多,開采價值大。在河南境內已發現102種礦產,已探明儲量有78種。既有鋁、鉬、金、銀、銅、鉛、鋅、鎢、銻等有色金屬及貴金屬礦產,又有鐵、鈦、釩等黑色金屬礦產;既有煤、石油、天然氣等能源礦產,又有耐火粘土、螢石、天然鹼、珍珠岩、石墨、寶石等非金屬礦產。在河南多樣的礦產中,有不少礦產儲藏豐富,開采價值大,儲量居全國前8位的礦產達55種,鉬、藍晶石、珍珠岩、天然鹼、鑄型用砂等5種礦產儲量居全國第一位;煤炭、石油、天然氣、鋁、鉬、金、銀和水泥灰岩、耐火粘土、大理石等儲量也極為豐富。
地區分布既廣泛,又相對集中。各個地區都蘊藏有一定數量的礦產資源,分布比較廣泛,但不同的礦產資源在地區分布上又有相對集中的特點,例如全省96%的煤炭資源集中分布在京廣線以西;99%的鉬礦資源集中分布在欒川縣境內;石油、天然氣資源集中分布在豫東北和豫西南;鋁土礦集中分布在鄭州以西到三門峽一帶。礦產資源分布廣泛又相對集中,有利於揚長避短,發揮地區優勢,合理地進行產業布局。
共生、伴生礦床多,少數礦產儲量有限。河南礦床組成復雜,很多礦產以共生或伴生的形式出現。例如鋁土礦常常與耐火粘土、溶劑灰岩、煤等礦產共生,在金礦中常與銀、銅、鉛、鋅、鎢等多種礦產共生,這說明河南在礦產資源綜合利用方面大有作為,在礦產資源的開發時注意綜合回收,變一礦為多礦。河南不少礦產儲量豐富,但有幾種礦產資源缺乏,鐵礦95%為貧礦;磷礦資源貧乏;錳、鎳、金剛石等礦產嚴重不足;銅、鉛、鋅的資源也比較緊張。
資源儲備條件較好,開發條件優越。河南多數煤層比較穩定,地質構造簡單,埋藏較淺,適合建設大中型礦井,易於機械化開采。石油、天然氣和鋁土礦等資源的貯存條件也比較好。河南交通四通八達,礦區的區位條件好,開發條件優越。
❾ 求河南省的地質資料
東濮凹陷區域地質概況
前 言
東濮凹陷是渤海灣含油氣區的一個組成部份,也是一個多油氣藏類型的復雜斷塊油田。油田主要分布在濮陽、東明、莘縣、長垣、蘭考等五縣,在區域構造位置上處於渤海灣盆地凹陷南部,面積約5300km2(如圖1-1所示)。東濮凹陷油氣勘探始於1955年,1975年9月7日濮參1井鑽達井深2607.4m發生井噴,突破了出油關,展示了良好的含油氣遠景。
第一章 地層簡述
東濮凹陷在渤海灣盆地南部,古生代時期是華北地台的一部分,古老結晶基底由太古界泰山群花崗片麻岩組成。早古生代寒武系、奧陶系沉積了2000餘米的以碳酸鹽岩為主的地層。由於受加里東運動的影響本區缺失上奧陶統、志留系、泥盆系和下石炭統。凹陷內中上石炭統、上下二迭統厚達1200m左右。
燕山運動之後盆地開始形成,新生界厚約9000m,其中下第三系厚7000餘米。第三系包括孔店組、沙河街組、東營組、館陶組和明化鎮組(見表1-1)。因本區主要勘探目的層為沙河街組,因此主要對沙河街組的岩電特徵、地層劃分進行敘述,對其它各層組僅作簡述如下。
第一節 太古界
太古界在東濮凹陷北部為花崗片麻岩,緻密堅硬,成分以石英為主,長石與其它暗色礦物次之,在蘭聊斷裂上升盤及斷階上的龍古2井、龍古3井、東1井、東古2井、高1井鑽遇。南部為棕紅色、肉紅色花崗片麻岩,成分以斜長石為主,含微量石英、綠泥石及黑雲母,具變質結構,在黃陵集凸起上的黃古1井鑽遇。
太古界在凹陷周緣嵩山、箕山、崤山、熊耳山北坡等地均有出露。本區缺失元古界。
第二節 古生界
分上下古生界,東濮凹陷古生界綜合柱狀圖如圖1-2-1。
一、下古生界
(一)、寒武系
在本區廣泛分布,與太古界呈不整合接觸,厚度在130m~1000m,劃分為下、中、上三個統八個組。
1、下統 分三個組,由下而上為辛集組、饅頭組和毛庄組。
(1)辛集組:下部為深灰色砂礫岩、黃灰色砂頁岩,礫石成分為石英岩、花崗岩、角閃片岩等;上部為深灰色含燧石雲斑灰岩、白雲岩,形成一個由粗到細,水體由淺到深的沉積過程。本區龍古2井、龍古3井、東1井、黃古1井鑽遇,地層厚度為13m~43m,與下伏太古界呈不整合接觸。
(2)饅頭組:分布范圍比辛集組大。為一套紫紅色、灰綠色泥岩、頁岩,夾薄層石灰岩、深灰色石灰岩、砂質白雲岩,全區岩性比較穩定。本區龍古2井、龍古3
表1-1 東 濮 凹 陷 地 層 簡 表
地 層 系 統 主要岩性 厚 度
(m) 主 要
沉積相
界 系 統 組 段 亞 段
新
生
界 上第
三系 上中
新統 明化鎮組 砂、泥岩互層 1000-1700 河流
相
館陶組 塊狀砂岩層 200-620
下
第
三
系 漸
新
統 東營組 泥岩與粉細砂岩互層 0-1000 河流相
沙
河
街
組 沙一 上段 泥岩、生物灰岩、白雲岩 100-280 湖相
下段 鹽岩、膏岩 40-180
沙二 上段 膏泥岩、粉砂岩 120-600 漫湖相
下段 砂岩夾泥岩 250-550 河流相
始
新
統
❿ 鄭州地區地質構造情況
1、地形地貌 鄭州市位於秦嶺東段余脈、我國第二級地貌台階與第三級地貌台階的交接過渡地帶。總的地勢為西南高、東北低,呈階梯狀下降,由西部、西南部構造侵蝕中低山,逐漸下降過渡為構造剝蝕丘陵、黃土丘陵、傾斜(崗)平原和沖積平原,形成較為完整的地貌序列。其中,西部、西南部中低山分別由嵩山、箕山組成,二者呈東西向近於平行地展布在西部中間地帶和西南部邊緣。嵩山地形標高一般500——1200m,相對高差300——600m,形成登封、新密與鞏義、滎陽的自然分界,其最高峰玉寨山海拔1512.4m,為全區諸峰之冠。箕山地形標高一般500——800m,相對高差200——400m,構成鄭州市西南部邊界;構造剝蝕丘陵位於中低山前部,地形標高200——500m,相對高差100——200m。受地層岩性影響,一般灰岩及砂岩分布區常形成園山禿嶺式的正地形,而頁岩、泥岩分布區多形成相對低窪的負地形;黃土丘陵位於區內西北部、中北部地區,地形標高200——300m,相對高差30——150m,地面溝壑縱橫,地形支離破碎;傾斜(崗)平原位於丘陵前面,近南北條帶狀展布在中部地區。地形標高100——150m,自西向東,縱向上從丘前到下游呈傾斜狀,坡度一般3——10度,自南向北,橫向上呈崗狀相間的波狀起伏形態;沖積平原廣泛分布於東部地區,系黃河沖積形成,地勢平坦,地面標高80——100m,由西北向東南傾斜。 2、地層岩性 區內地層,自太古界、元古界、古生界、中生界至新生界、除志留、泥盆和侏羅系缺失外,其餘均有出露。 太古界為登封群一套變質較深,並受不同程度混合岩化作用的片岩、片麻岩、變粒岩、千枚岩等及少量大理岩、磁鐵石英岩等。呈東西向分布於嵩山西部。 元古界主要由嵩山群淺變質石英岩、石英片岩、白雲岩和汝陽群礫岩、砂礫岩、石英砂岩夾頁岩及洛峪群石英砂岩、頁岩等組成,亦呈東西向分布於嵩山、箕山中部。 古生界分別由寒武系灰岩、頁岩、白雲岩;奧陶系灰岩、白雲質灰塵岩、白雲岩、頁岩;石炭系頁岩、粘土岩、灰岩、砂岩、煤層、煤線和二迭系砂岩、粘土岩、煤層、煤線組成,主要分布於嵩山兩側及箕山北坡一帶。 中生界由三迭系頁岩、砂岩、粉砂岩、粘土岩及砂質粘土岩組成,分布於嵩口箕山之間地區。 新生界分別由新近系半膠結粘土岩、砂岩、砂礫岩、泥灰岩及第四系鬆散狀粉土、粉質粘土和砂礫石層組成。前者一般分布於中部丘陵地區及西北部黃土丘陵的溝谷底部;後者廣泛分布於東部沖積平原、西北部黃土丘陵及中、西部山間谷地和丘間凹地地帶。 之外,區內尚有嵩陽期中性侵入岩和王屋山期酸性侵入岩分布。嵩陽期侵入岩以閃長岩、花崗岩為主,局部為輝長岩,分布於嵩山西部、登封石牌河一帶;王屋山期侵入岩主要為黑雲母花崗岩,分布於嵩山西部、登封水磨灣——石坪一帶。 3、地質構造及地震 鄭州市位於中朝准地台的秦嶺東西向復雜構造帶東端。自太古代以來,先後經過嵩陽、中嶽、少林三次著名造山運動等不同期次、不同方向構造作用的迭加與改造,致使本區構造形態、構造格架異常復雜。依其形跡由老到新按方向歸納如下: (1)南北向構造 主要發生在前震旦紀地層中,並為東西向構造所包容。系嵩陽、中嶽等造山運動之產物,為強烈的南北向褶皺構造,其褶皺多為緊閉的軸面向西傾斜、向東倒轉的復式背斜,軸面傾角一般45度。 (2)東西向構造 該構造是本區的主要構造,為一系列東西向展布的斷裂和褶皺構造。其中,褶皺構造形成嵩山背斜、箕山背斜和兩背斜之間的潁陽——蘆店向斜。嵩山、箕山背斜東西向延伸,並相互平行,長110km,分別構成本區西部、西南部中低山地。兩背斜北翼完好,地層向北傾斜,傾角20——30度。嵩山背斜南翼受東西向月灣斷裂破壞,傾角較陡,一般在40度以上。 月灣斷裂位於嵩山背斜南翼,走向近東西,傾向SSE,傾角45度。斷裂北盤是構成本區基底的太古界登封群、元古界嵩山群和王屋山期花崗岩體;斷裂南盤為蓋層,即向東傾伏的潁陽——蘆店向斜建造。 (3)北西向和北東向構造 系兩組走向分別為NW310——320度和NE15——30度左右的線狀斷裂。其中NW向斷裂出現頻率較低,但規模較大,具代表性的有五指嶺斷裂、嵩山斷裂、呂店斷裂;NE向斷裂出現頻率較高,然而規模較小,主要有王屯斷裂、少林寺——水磨灣斷裂、伊河斷裂等。 根據《中國地震動參數區劃圖》(GB18306——2001),本區大部分地帶地震動峰值加速度為0.1——0.15g,相當於地震基本烈度Ⅶ度。唯登封西南部地震動峰值加速度為0.05g,相當於地震基本烈度Ⅵ度。據歷史地震資料記載,本區未曾發生中強以上地震,只有弱震若干次,地震活動具有強震少、弱震頻的顯著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