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地質制圖
1. 跪求中國地質制圖3個特徵的認識 明天就要交了
我也沒有。祝你好運
2. 計算機地質繪圖
就用cad不就得了,還有里正,mapgis等等
看看你具體做那個行業的地質工作
3. 地質專業的要怎麼來學習CAD制圖
我也是乾地質的,CAD是工具,是地質工作的輔助工具,在出報告的同時要附圖內。包括地形地質圖、套河圖、工容程圖、儲量估算圖、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圖、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恢復等等。
你要單純學CAD的話,開始就得掌握CAD基本的繪圖,最簡單的 你從地質描圖開始,也就是說有一張老地質圖,掃描了,你用CAD開始描等高線、地質線,地理線,然後加註釋,圖例,責任簽等等。 然後再就是在圖上表示出你所做的工作和工作成果。
我感覺最好的方法,先掌握基礎,然後就是變幹活邊學,遇到問題解決問題,很快就能成手了。最後就是效率問題了。
另外 我們現在MAPGIS用的也比較多,很多匯交的、成果等要求要MAPGIS圖!
4. MapGIS地質制圖的步驟
按照中國地質調查局的要求,使用MapGIS軟體系統編制地質圖,需按以下步驟操作:
(一)地理底圖的准備
地質圖件一般都是在高質量地理底圖的基礎上添加相應的專題內容而成。地理底圖的准備,包括掃描原圖和矢量化兩步。
1.掃描原圖
通過掃描儀直接掃描原圖,將掃描圖以柵格形式存貯於圖象文件中(如TIF格式)。在進行掃描時,要調整好掃描儀的掃描參數,以提高掃描精度。
2.矢量化
首先,打開MapGIS的圖形編輯模塊,將掃描好的柵格圖象調入,如果掃描的圖形文件不能打開,說明數據格式不對,可用「多源圖像處理分析系統(MsiProc)」轉換為MapGIS專用格式,或用圖形編輯軟體(如Photoshop)轉換為TIF 格式。然後,利用MapGIS提供的智能掃描矢量化子系統進行矢量化。
需要說明的是:在開始矢量化以前,要通過認真讀圖,了解整個圖形要素與結構,參考地質制圖的行業及國家標准,根據一定的目的和分類指標,做好圖層字典的設計工作,對圖形要素進行分類,每一類作為一個圖層,並對每一個圖層賦一個圖層名,便於以後對圖形進行編輯和檢索,並可根據需要製作專題圖。根據地質圖件的地圖要素,將圖形要素分別存放於點文件(*.WT)、線文件(*.WL)、區文件(*.WP)三類文件中,使不同的圖形實體存放在不同的圖層上,便於以後的利用。例如,在地理底圖矢量化時,將地形等高線、河流、公路,鐵路、村鎮、建築物等要素存放在不同的圖層上。另外,要將地理底圖上的坐標網單獨存放在一個圖層上,為後續的圖形校正提供數據點。
圖件矢量化後,就要進行圖形的編輯處理工作。MapGIS編輯子系統提供了對點、線、面三種圖元空間數據和圖形屬性編輯的功能。包括圖形編輯功能、拓撲分析功能、圖形存取功能及錯誤檢查功能。圖形編輯功能用來編輯修改矢量結構的點、線、面三種圖元,進行刪除、移動、復制、連接、光滑、剪斷,填充顏色、花紋圖案修改等;拓撲分析功能使搜區、檢查、造區更加快速、方便、簡捷;圖形存取功能是將不同的地質要素置於不同圖層中,便於編輯、修改、調用和管理;錯誤檢查功能是檢查數據錯誤、錯誤類型及出錯的圖元,從而提高數據質量。
(二)圖形校正
由於原圖圖紙變形和掃描時存在一定的系統誤差,以及在矢量化時受操作人員的技能和采校點密度等因素影響,矢量化後的圖形數據會產生一定誤差。所以,矢量化後的圖形數據必須經過編輯處理和數據校正(利用系統提供的誤差校正),消除輸入圖形的變形,才能滿足實際要求。
(三)地質要素及其他專題要素的繪制
在地理底圖准備好後,在其上繪制相應的地質要素及其他專題要素,如各種地質界線,地層分界線,斷層線、岩體界線等。專題要素,如繪制井上、井下對照圖,可在地理底圖基礎上添繪井巷工程、鑽探工程、回採工作面等要素。各種要素的繪制可利用系統提供的點、線、面生成和編輯功能來完成。在繪制時,可根據實際需要來擴充系統的子圖庫、線型庫和圖案庫,用戶亦可建立自己的子圖庫、線型庫和圖案庫。值得一提的是,用系統本身提供的圖形處理功能可以完成各種專題圖的繪制工作,但效率較低。MapGIS作為軟體平台,提供了豐富的二次開發函數及類庫,大大方便了用戶的二次開發。用戶可開發一些專用的繪圖模塊,如巷道自動生成、鑽孔自動繪制、自動填充采空區等,以提高工作效率。另外,如果用戶已用其他系統開發了一些地質繪圖軟體,也可將輸出的圖形文件改為MapGIS可識別的明碼格式數據,就可由MapGIS系統讀入,形成MapGIS格式的圖形文件。另外MapGIS可接受AutoCAD、Arc/Info、MapInfo等軟體製作的地質圖件數據並將其轉換成本系統內部的矢量結構,使地質制圖更加靈活、便捷。
(四)屬性編輯
MapGIS的最大優越性就在於空間數據和屬性數據的統一存儲和管理,從而為地質信息的管理提供方便。要達到圖形數據和非圖形數據的統一存儲和管理,就須進行屬性編輯工作。屬性編輯採用系統提供的屬性管理子系統來完成。MapGIS屬性管理子系統專門用於定義矢量數據的屬性結構,並且進行可視化編輯。它還提供了強有力的多媒體屬性庫創建、編輯工具。一般地,屬性編輯在空間數據編輯之後進行,在建立資料庫之前完成,當然,在屬性管理子系統確定了屬性結構之後,用戶也可以在MapGIS編輯系統中一邊修改圖形一邊編輯圖元屬性。在MapGIS系統中包含點、線、區、網、表五類文件,而區域包括弧段和區兩種實體數據,相應地屬性可分為點屬性、線屬性、區屬性、弧段屬性和結點屬性五種。
(五)圖形輸出
圖形輸出通過MapGIS輸出系統來完成,是MapGIS系統的主要輸出手段,讀取MapGIS的各種輸出數據,進行版面編輯處理、排版,進行圖形的整飾,最終形成各種格式的圖形文件,並驅動各種輸出設備,完成MapGIS的輸出工作。MapGIS提供了三種圖形輸出方式:Windows輸出、MapGIS光柵輸出和Postscript輸出。其中以MapGlS光柵輸出使用較多,即先對圖形進行分色光柵化,形成可供輸出的分色光柵文件(*.NVL),再在列印機上進行輸出。這種輸出方式適合復雜、幅度較大的圖形輸出,解決了windows輸出的局限性,提高了圖形輸出的效果與速度。
5. 關於地質圖制圖的問題!!!
能做啊,是地質填圖.到實地把當地的地質和植被情況弄清楚.就可以自己填了
6. 地質公司中常用的繪圖軟體是哪些
mapgis、cass、鴻業制圖、arcview、MapInfo、遙感軟體應該都要用到吧!Cass和鴻業都是在cad基礎上使用的
7. 地質填圖方法
地質圖是各種地質體在地表出露界線的水平投影圖。它藉助於線段、文字元號及花紋圖例表示測區地質體的性質、形態、空間幾何關系和相對時序。它是地質圖作者對研究區地質構造特徵及其演化歷史認識的一種反映。把地質體表示在圖上的過程叫地質填圖或地質制圖。
3.2.2.1 地層劃分、對比及地質圖的基本類型
(1)地層的劃分與對比是地質填圖工作的重要環節,是重塑地質發展歷史、研究構造和礦產分布規律的重要基礎。地層劃分是根據地層的岩石、生物化石、地球物理、地球化學等特徵,把地層劃分為不同類型、不同等級的地層單位,藉以表示地層的相對順序或相對年代關系等。現代地層學主張地層劃分的多重性,認為岩層有多少種能夠用以作為劃分地層的依據,地層就有多少種劃分方法,一種特徵的改變並不一定與另一種特徵的改變相一致。
就某一具體研究對象而言,不可能也不需要使用所有的各類地層劃分,而是按實際可能或為某一應用目的而採用相應的劃分系統。目前最常用的地層劃分系統有三類:①根據岩層的岩石特徵劃分成群、組、段、層四級單位的岩石地層學;②根據岩層所含的化石或化石組合內容將含化石部分的岩層劃分成各種生物帶的生物地層學;③根據推論或解釋的岩層形成的地質年代(宙、代、紀、世、期、時)劃分成宇、界、系、統、階、時間帶的年代地層學。只有年代地層單位才有固定一致的時間含義,其他各類地層單位大都是穿時的,即與等時面呈斜交關系。年代地層單位是依據屬性劃分的,它屬於認識范疇,是可變的。前兩類的劃分依據都是岩層客觀存在的特徵,它不依人的認識變化而改變。但化石內容需要一個積累過程也具偶然性或機遇,而對於化石的詳細研究又並非一般地質工作者尤其是在野外所能做到的。因此,只有岩石地層劃分是地層研究的第一程序。另一方面,作為第一性的客觀地質實體,它又具有永久性,是不能用其他概念來限定或修改的。
在大、中比例尺的區域地質調查中,組的劃分及其界線的選擇對填圖質量有重要作用。應該正確地理解組的含義,掌握建組條件。地層規范中規定:「組的重要涵義在於具有岩性、岩相和變質程度的統一性。組或由一種岩石所構成,或包括一種主要岩石而兼有重復的夾層,或由兩、三種岩石反復重疊所構成,還可能以很復雜的岩石組分為一個組的特徵,而與其他單純的組相區別。」海相地層的組常為一個相的簡單岩性組合,陸相和海陸過渡相岩性比較復雜,常由相鄰的幾個相合並而成。組必須有一定的橫向穩定性和一定的厚度。一般條件下,組的分布范圍不應小於三級地層分區的范圍,厚度不應小於50M。但對具有特殊的構造岩相意義的岩層建組可不受此限制。組的界線一般是岩性、岩相、沉積旋迴或侵蝕間斷的界線,應具有明顯的識別標志。化石並不是建組的必要條件,但顯生宙地層都有自己的化石組合甚至建立了化石帶。若單有化石界線,而岩性無明顯差別,則無建組的必要。群是最大的地方性單位,通常相當於包括不同相的大的沉積旋迴,岩性組合復雜,厚度很大。段是比組更低一級的岩石地層單位,它可以是組內單一岩性、單一岩相的分離體,也可以是組內岩性組合差異的再劃分,它不一定要求相當的橫向穩定性,不要求一定的化石內容。
(2)地層對比是在地層劃分的基礎上,與國內外標准剖面比較,確定地層在地質年代表中的位置;另一方面是測區各相應層位的對比,以確定填圖單位的地質界線、相鄰圖幅間界線的等時性,以及地層的發育規律。生物地層單位對比藉助於標准化石、生物群或化石組合進行,也可利用生物的種系演化或生物演化方向,以及利用古生態資料對同時異相地層進行對比。為此,在野外必須進行系統的化石採集與生態觀察。岩石地層單位對此可利用岩性特徵、標志層、沉積韻律、重礦物、微量元素、古地磁及物探測井等資料。因此,在實測地層剖面工作中,需進行大量標本和樣品採集工作。
(3)在現代地層學理論指導下,世界上有兩種類型的地質圖,即組圖和系圖。組圖以岩石地層單位的組為制圖基本單位(如黃泥崗組、硯瓦山組等)。它是地表岩石組分及其幾何關系的直接反映,是地質歷史和構造環境演化的真實記錄。它能促進遙感資料、地球物理資料與地質研究的結合,適用於大比例尺(>1:10萬)的地質填圖。組圖可作為岩性分布圖使用,具有更廣泛的服務領域。系圖是以根據生物演化相對順序建立的年代地層單位「系」為基礎填制的。適用於小比例尺(如1:100萬)地質調查,供大范圍地質構造理論分析使用。
組圖是實際地質體的客觀而直接反映,它可以在野外進行實測,其界線具有相對穩定性,也可直接利用遙感資料填圖。而系圖所表示的地質年代是根據古生物等多方面資料經室內分析鑒定推論而來的。由於受不同時期資料積累程度和個人認識差異的限制,地質年代界線經常有較大的變動。系圖不適合野外直接填圖,在無直觀標志的地段尋找年代地層界線要花費很大力氣甚至無法弄清。由此可見,組圖應是地質調查的基本圖件。在組圖的基礎上,可編制不同年代的系圖。
3.2.2.2 觀察線、觀察點的布置原則和方法
按照一定間距的路線和一定間隔的控制點進行連續定位的地質觀察是地質填圖的基本方法。它的作用是用不同的線、點密度反映不同比例尺區域地質調查的精度,也有助於對野外觀察材料進行系統編錄。
(1)地質觀察路線的布置原則和方法
地質觀察路線有兩種基本形式,即穿越路線和追索路線。穿越路線是垂直或基本垂直地層或區域構造線的走向布置,按一定間距橫穿整個測區。地質人員沿觀測路線收集地質、礦產資料,標繪地質界線,採集必要的標本、樣品。線間的地質界線用「V」字形法則和少量追索連接。這種路線的優點在於能迅速地掌握測區地質構造的基本特徵、地層層序、相變及接觸關系的空間變化。缺點是線間的地質細節會出現錯漏。如使用航空像片,這種缺陷會得到很大改善。追索路線是沿地層界線、地質體邊界或構造走向布置,用於研究地質體的橫向變化(如地層相變、接觸關系、含礦層、斷層等)。填圖精度高,但效率較低。穿越路線和追索路線在不同比例尺的地質圖中應結合使用。在中、小比例尺的地質填圖中以穿越法為主,大比例尺填圖中追索路線應明顯增加。至於礦區1:1000~1:5000填圖中則以追索圈定為主。
穿越路線布置應考慮:主要構造線方向,通行逾越條件,露頭分布狀況,基站的設計與野外工作組織等。追索路線主要布置在關鍵性專題研究地區,不同類型的自然地理區(如平原河網區、高寒山區、森林覆蓋區、沙漠等)必須因地制宜,靈活安排。路線平均密度必須遵守規范要求,但測區不同部位的路線密度分布則應根據地質構造的復雜程度、礦化遠景以及航空像片解釋程度等而疏密有別。
(2)地質觀察點的布置原則及定位方法
觀察點按其性質可分地質界線點、構造點、礦產點、水文點、地貌點等。觀察點的作用是准確控制地質體空間位置;使原始資料編錄條理化、系統化,控制各種地質資料間的聯系以及文、圖資料與實地位置的對應吻合關系;便於原始資料的整理、查閱和檢查工作質量。點的布置以有效地控制地質界線和各種地質要素為原則。一般布置在填圖單位界線、標志層、化石點、岩性岩相明顯變化處,岩體接觸帶、相帶,礦體或礦化,斷層、褶皺樞紐,有重要水文地質意義的井泉、地貌等處。等距離機械布點的錯誤是顯而易見的,但大范圍單一地質體中的控制點也是必要的,它是避免重要地質現象、礦產線索疏漏的一種措施。
觀察點定位應力求准確,圖面誤差不得超過1Mm。定點方法:①目測法:根據地形、地物直接定位;②後方交匯法:根據已知的三個地形、地物點用羅盤作後方交會。各點方位間的夾角不得小於45°。如三線交成一視差三角形,則取重心為點位,或在此基礎上再參照地形細部特徵標定;③用航空照片定點,轉繪在地形圖上。④GPS法:是利用遙感衛星定位測定儀,直接定量測定某點的經度、緯度或高斯坐標。在森林覆蓋區、高山峽谷等特殊地理條件下,可適當採用羅盤定位、步測距離的極坐標定位,也可用空盒氣壓計測量相對高程進行間接校正,為保證精度應盡可能攀登臨近高地,建立一些控制點對已定點位進行修正。
(3)觀察路線和觀測點的密度定額
觀測路線和觀測點的密度定額是地質測量的質量標准。
《1:5萬區域地質礦產調查暫行要求》(試行稿)規定,基岩區線距一般為400~800M,點距一般為300~500M。在有航片解釋程度較高的地區,岩性單一的地層或出露較寬的地區,其線、點距均可適當放稀。大片第四系分布區,其線距可放寬至1000~1500M。1:5萬地質圖,只標定直徑大於100M的閉合地質體;寬度大於50M,長度大於50M的線性地質體;長度大於250M的斷裂、褶皺構造。小於上述規模的直接、間接找礦標志和具有特殊意義的地質體應適當放大或歸並表示。基岩區內,面積小於0.5km2和溝谷中寬度小於100M的第四系,在圖上仍按基岩填繪。大片第四系覆蓋者,在物化探工作的基礎上,可酌情布置工程予以揭露。分層界線、接觸帶、化石層、標志層和礦化標志等,其標定誤差不得大於50M。
考慮到江山實習區的具體情況,本次實習區域內採用標准為:線距和點距分別為300M和100~150M,觀測點的密度為每平方千米的有效點約為27個。
3.2.2.3 路線地質的觀察程序及編錄要求
路線地質觀察一般程序是:①定點;②觀察、描述該點周圍的地質、礦產現象;③測量產狀;④追索與填繪地質界線;⑤採集標本和樣品。點上的工作結束後,沿路線前進方向進行連續的地質觀察與描述,同時編制連續的信手剖面圖。
地質觀測點的描述內容如下:
(1)日期、天氣情況。
(2)路線與任務。
(3)人員組成。
(4)點號:即觀測點的編號,用調查區統一的編號註明,並寫出該點所在圖幅的名稱。
(5)點位及高程:要寫明觀測點的地理位置和坐標網及構造部位以及後方交匯方向。高程則根據氣壓計或實際交會點等來確定,在記錄時應予以說明清楚,以便使人們了解其可靠性。GPS定點,則記錄經緯度或高斯坐標和高程即可。
(6)點性或目的:目的指需要解決什麼問題。如主要是描述標志層及其變化、地層界線和接觸關系還是觀察褶皺或斷裂構造等。
(7)露頭情況:描述觀測點附近的露頭好壞,出露哪些地層,露頭性質(天然露頭還是人工採石場),露頭面積大小,延伸情況,風化程度和植被覆蓋等情況。
(8)地貌特徵:描述觀測點附近的地形形態特徵。如山坡、山脊、陡崖或沖溝等,組成的岩性、成因及其與地質構造關系。
(9)內容描述:一般描述的順序是由老到新,但也可以反過來描述。首先應將界面上下兩側地層單位的接觸關系和時代略加說明,然後在分別描述其岩性和其他特徵。
(10)沿途描述和路線小結:當一個觀測點描述完以後,應該連續觀測描述到下一個觀測點;當一條路線觀測完成之後要認真寫出路線小結。這樣可以及時使野外資料得到系統化,使原始記錄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而不是一些孤立的地質點的描述。
路線觀察的編錄格式和描述舉例如下:
2013年4月5日 星期五 天氣晴
地點:江山藕塘底
路線Ⅰ:272.2高地310°方向150M處—藕塘底村西池塘邊
任務:路線地質調查,主要任務是確定O1n與O1y的界線
人員:劉綠水(記錄),張青山(標本採集員),……
工作圖:1:1萬地形圖(江山地區地形圖)
No.001
點位:272.2高地310°方向150M處(也可以用GPS坐標如:X:3180625,Y:40362185)
高程:188M
露頭情況:人工(良好)
微地貌:公路邊
點性:界線點(O1n與O1y)
內容描述:
點東:印渚埠組(O1y)黃綠色、紫紅色頁岩夾少量壓溶型瘤狀灰岩。瘤狀灰岩呈紫紅色,瘤狀構造發育。岩石由瘤狀體和基質兩部分組成,瘤體呈橢球體、扁豆狀及姜狀等,大小2~5cm不等,由微晶方解石組成。瘤體長軸大致平行層面排列,佔全岩的60%~70%,與基質界線清晰、平滑。基質由鈣質、泥質組成,遇酸微弱起泡。岩石風化面因瘤體溶失或剝落而成蜂巢狀外貌。瘤狀灰岩呈薄-中厚層狀,走向延伸不穩定,與泥岩呈相變關系。
產狀:320°∠42°
點西:寧國組(O1n)深灰色薄中層狀微晶灰岩。
產狀:318°∠45°
O1n與下伏O1y呈整合接觸關系。
……
(其他現象如構造、地貌、水文現象的簡要敘述。)
No.001-No.002(點間描述)
沿途描述:0~10cm深灰色薄中層微晶灰岩。
10~50M灰黑色頁岩夾黑色微薄層狀燧石岩,水平層理發育,見零星黃鐵礦結核。產豐富筆石化石。
50~80M灰色粉砂質頁岩、粉砂岩夾硅質岩薄層。
產狀:308°∠39°
……
(信手剖面圖,比例尺與平面圖相同,畫在左側方格紙上。)
No.002
點位:藕塘底村西池塘邊
高程:158M
露頭情況:天然、良好
微地貌:池塘邊
點性:構造點
內容描述:
本點為一斷層觀察點。斷層走向320°,傾向南西,傾角近於直立。斷層向兩端延入鄰近觀察路線。斷層東盤為O3c黃綠色頁岩,產狀168°∠57°。斷層西盤為C1y灰褐色中厚層狀含礫粗砂岩、礫岩,產狀182°∠72°。斷層破碎帶寬40~60cm,由泥岩、砂礫岩碎塊組成,未經膠結。斷層性質待進一步查明。
No.002-No.003
(連續描述,方法同前。)
今日路線到此結束。
路線小結
1.……
2.……
……
路線地質觀察中,必須勤追索敲打、勤觀察思考、勤記錄勾畫,保持旺盛的探索精神。對點上及點間的任何地質現象,原則上均應全面觀察、記錄。做到術語准確、概念清楚,文字簡明扼要、層次分明,空間位置明確。要勤於思索,注意分析地質現象之間的聯系,不斷提高路線觀察的預見性。對實際現象持客觀態度,不能任意取捨乃至於誇張偽造。每條路線資料經室內整理後,當日寫出路線小結,對重大地質問題的資料進行歸納,指出存在問題,作為相鄰路線的工作參考。
路線地質觀察記錄方式除上述外,還有適用於計算機處理的表格卡片和錄音筆在野外錄音後,再經室內整理等多種方法。
3.2.2.4 產狀要素的測定與地質界線勾繪
產狀要素是確定地質體空間幾何關系的重要資料。要注意產狀的可靠性、代表性和系統性。判斷岩層產狀的可靠程度首先要辨別是基岩露頭還是轉石;是層面還是節理面或其他結構面。注意產狀所處的構造位置,鑒別是否因次級構造引起的或因重力作用在斜坡上引起岩層產狀的局部變動。注意篩選有代表性產狀,這對正確認識區域構造格架十分重要。產狀要素要進行系統測量,圖面上應均衡分布,在構造關鍵部位(如褶皺的兩翼、轉折端、傾伏端,斷層的兩盤岩層、斷層面,不整合面上、下地層,侵入體接觸面、原生流動構造等部位)必須有足夠的產狀注記。產狀寫成如290°∠36°格式,前者代表傾向,後者為傾角。產狀要素測定主要依靠羅盤進行。由於羅盤是用磁針定位,為了能直接在羅盤上讀出地理方位,需進行磁偏角校正。各地磁偏角數值在地形圖上可以查出。實習區磁偏角為西偏2°58′,應撥動刻度盤,使正北落在357°02′刻度線上即可。為了在圖上投繪產狀符號的方便,常用公里網格(高斯-克呂格坐標)的縱坐標作為平面方位角的0°,因而需對產狀進行子午線收斂角校正。子午線收斂角在地形圖上可以查出。如坐標線偏子午線以東,校正方位角=真方位角-子午線收斂角;如坐標線在子午線西側,則校正方位角=真方位角+子午線收斂角。實習區坐標線為西側0°41′。
地質界線和岩層產狀是地質圖反映地質體空間展布規律及其相互關系的最基本的原始資料,必須在野外填繪。地質界線在基岩地區可根據填圖單位的標志和接觸關系直接確定。但在植被、土壤覆蓋較大的地區,可參考殘積物中岩屑的分布、地貌特徵、土壤的顏色和結構、植被類型及發育程度等自然標志,也可利用動物洞穴的掘出物、路基、電線桿、溝渠等人工揭露。地質界線在大比例尺圖上必須嚴格按照「V」字形法則勾繪,小比例尺圖則依照地層產狀,參照地形、地物勾繪。
3.2.2.5 地質素描圖與攝影
素描與攝影是野外地質現象更直觀、生動的記錄形式。地質素描是地質工作中常用的平、剖面圖與繪畫中素描的結合。它包括:①用花紋圖例作平面素描(圖3.1a);②素描與地質花紋結合(圖3.1b);③完全的素描(圖3.1c)。在表示區域地質構造景觀的素描圖中,多採用立體地形的線描加地質符號表示(圖3.2),或採用聯合剖面素描(圖3.3)。地質素描一定要主題突出,取捨適當,尊重實際,線條簡練。
圖3.1 不同類型的地質素描圖
圖3.2 景觀地質素描
圖3.3 聯合剖面素描
地質攝影在地質體色調對比明顯,地貌反差強烈時效果較好。多數情況下,需用素描圖加以補充。拍攝時應在記錄簿中註明編號、拍攝地點、拍攝方位及拍攝對象,並記錄攝影技術參數。
3.2.2.6 標本、樣品的採集
區域地質調查過程中需要採集的標本、樣本類型繁多。包括:
(1)岩礦鑒定用標本,必須全面反映測區岩石的主要類型及組合特徵。陳列標本規格為9cm×6cm×3cm,鑒定切片用標本6cm×4cm×3cm。岩石標本盡可能采未經風化的新鮮岩石。
(2)岩組分析樣。
(3)古生物化石標本。在測制地層剖面時逐層採集,分層編錄。對未見大化石的地層應采微古分析樣(如牙形刺、介形蟲、孢子花粉等)。
(4)基岩光譜和金屬量測量樣品,樣重50g。用於研究區域地球化學特徵。
(5)自然重砂樣與人工重砂樣,樣重10~20kg。
(6)硅酸鹽分析、碳酸鹽分析樣。
(7)礦石化學分析及礦石技術物理性能測定樣。
(8)同位素年齡樣、古地磁樣,古地磁定向標本規格應大於10cm×10cm×10cm。
樣品的採集必須有明確的目的,有充分的代表性,必須符合樣品的加工處理和實驗分析的技術要求。要重視樣品及其分析、鑒定成果的整理編錄工作。
3.2.2.7 沉積岩區的區域地質調查內容
沉積岩是地球表面分布最廣的岩石,是區域地質調查工作的主要對象。由於它帶有明顯的層狀特性,所以沉積岩區以有規律的帶狀地質構造景觀同岩漿岩區和變質岩區相異。沉積岩區的區域地質調查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形成了一套十分完善的工作方法。其主要工作程序是,測制剖面以建立地層順序,通過地質填圖研究測區構造特徵,藉助沉積相與古地理研究,尋找含礦層位。主要工作包括:①劃分對比地層,建立地層層序;②沉積岩石學研究;③生物化石的採集;④沉積相與古地理調查;⑤構造(褶皺、斷裂)及地層接觸關系的研究;⑥沉積礦產調查;⑦探索地質發展歷史等。
8. 學習任務一 了解地質制圖與數字地質圖
一、地質制圖
地質圖件是地質工作成果的重要表現形式,地質制圖貫穿於地質工作的全過程。據統計,地質工作的制圖作業佔全部工作時間的1/3以上。利用計算機自動制圖能減輕地質工作者的制圖負擔,從而把更多的精力集中於地質分析工作。傳統的地質制圖過程工藝繁瑣復雜,成圖周期長,勞動強度大,不便及時進行動態編輯修改。利用計算機實現地質制圖過程的自動化,形成現代化數字制圖流程,可實現地質圖件的數字化,建立圖形和屬性數據相結合的資料庫,實現地質圖數據分層管理;可靈活對地質圖信息進行查詢、編輯、統計和分析。藉助相關的計算機制圖軟體,縮短了地質制圖的修編周期,提高了地質圖件的應用價值。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數字化地質制圖是現代地質工作者必備的基本技能。
二、數字地質制圖的優點
數字地質圖具有以下一些優越性:
◎質量優,精度高。可以根據制圖要求對圖件的質量、精度和精確性進行隨時監測、處理和修訂,以使其符合圖件精度和質量要求。
◎工藝流程簡單。計算機地質制圖技術簡化了復照、曬藍、清繪、刻圖、翻版分塗、撕膜、曬網線等常規復雜的制圖工藝。由編稿原圖輸入到計算機,經過在屏幕上編輯加工後,就可以在屏幕上進行檢查和校對,無誤後即可出圖。
◎加快了成圖速度,縮短了制圖周期。過去手工製作一幅1∶20萬正規地質圖,從編稿到清繪,需要兩名制圖者用近一年的時間,現在通過計算機制圖只需一名制圖者三個月即可完成,縮短了制圖周期,加快了成圖速度。
◎降低了制圖成本,提高了制圖效率。計算機地質制圖一方面節約了時間、精力、紙張;另一方面可以建立圖件資料庫,使數據可以再利用或永久保存;再一方面可以將圖件資料庫變成信息,進行遠距離快速傳送。據統計,計算機地質制圖與手工地質制圖相比,制圖成本降低了60%左右,制圖效率提高了5~8倍,大大地節約了資金和現有資源。
◎建立圖件資料庫,且數字地質圖資料的使用很容易實現資源共享。一張地質圖件製成後即有了一個圖件資料庫。圖件資料庫,特別是基礎圖件資料庫,其數據可以無限制地重復利用,使數據可以更加充分發揮作用。
◎操作容易、修改方便。現在計算機地質制圖技術已得到快速發展和廣泛應用,應用軟體種類也比較多,操作十分容易。對於圖件內容的修訂、更改、刪除、調換、旋轉、扭動、增加、添補、移動等均可以隨時隨地、隨心所欲地實現,以達到更加完美無缺。即使校樣圖出現了問題,也可以進行修改。
◎圖件更新方便。只要有新的資料和信息,就可以隨時對原圖件進行修改和更新。只需採集和添加新的資料和信息,而無須採集老的資料和信息,這也大大提高了圖件更新的速度,節約了成本。
◎數字地質圖可以很方便地查看各要素的屬性和進行地質問題的研究,並且隨著數字高程(DTM)研究的日益深入和成熟,地質學家有可能足不出戶就可研究某些地質問題,實現了地質制圖技術的重大突破。
◎簡化了地質圖件的評審程序。一是可以在計算機屏幕前進行審查;二是可以通過區域網或公共網進行遠距離審查。而原來在評審地質圖件時需要把一大堆圖件「捧」到評審現場,請專家進行審查和評審。現在評審地質報告帶上磁碟就可以了。
◎有利於保密。圖件數據所賦存的信息是一種寶貴的資源,在競爭日趨激烈的情況下,保密顯得尤為重要。對於有些保密性強的圖件,一方面可以不用印刷;另一方面只需印刷少量圖件供核心決策和研究利用即可,無須多量印刷。
三、數字化地質制圖
數字化地質制圖,是指利用計算機圖數轉換技術、互動式圖形技術將圖件數字化,對其進行編輯修改,然後通過高精度圖形設備,直接制圖或生成製版膠片,同時生成可反復使用、任意個性的數字圖件。實現地質圖數字化,建立圖形和屬性兩類地學數據相結合的資料庫,將地質信息全部存儲於計算機中,實現對地圖數據分層信息成片存儲,這樣易於管理和查詢,並為分析應用開拓了新領域。GIS與多媒體、互聯網等結合,可實現地質制圖的信息共享及多途徑顯示、輸出、分析,實現動態化制圖。地學信息總是處在動態變化過程中,地學圖件內容的變更,會引起修改再版時注入新資料,利用GIS可方便地將信息調出,作必要修改,重新輸入,大大縮短修編周期,生成的地質圖件精度高、速度快,大大提高了地質圖件的應用價值。
用於數字化地質制圖的軟體有很多種,本課程以目前地質工作中應用比較普遍的MAPGIS系統作為主要工作平台,學習數字化制圖的基本方法和工作原理,其他地質制圖工作平台作為拓展學習的內容。
9. 構造解析的基礎——地質制圖
1.變質岩區地質制圖的原則
地質制圖是一切地質工作的基礎,也是進行構造解析的基本手段。隨著人們對變質岩區構造特點認識的深入,認識到變質岩區地質制圖工作的原則和方法應與沉積岩區制圖的原則和方法有所不同,一般採用「先構造,後地層,地層和構造工作並舉」的工作方法。
2.變質岩區地質制圖的步驟
在變質岩區,尤其在地層層序不清的變質-混合岩化強烈地區,地質制圖可按以下步驟進行。
(1)填繪構造岩性圖
在深變質雜岩區地質制圖的最初階段,只能填繪構造岩性圖。構造岩性圖包括兩方面內容:
l)各種岩性單位,包括各類變質岩及其組合,各類混合岩、侵入體等等,按岩石露頭圈繪,對其中具有控制意義的標志層或標志層組合以及各種構造要作詳細的工作,注以標記;
2)均勻地標注各種構造數據,包括層理、面理、線理、褶皺、斷層等的產狀方位。
構造岩性圖是一切地質圖件的基礎,是第一性實際材料,它的質量直接影響後續整個工作。這張圖上一切界線都應該是實測的。因此,每一片露頭都要圈定出來,逐步進行詳細的觀測。
(2)編制或填繪形面圖
形面圖是表示一個地區透入性變形面理空間展布趨勢的圖件,目的在於把一個地區的構造形象反映出來。因此,正確確定主期褶皺變形面的性質和展布就成為這項工作的關鍵。主期褶皺變形面可以是殘余的層理,也可以是新生的面理,究竟選定哪種,應視測區岩石的變質程度及構造置換程度而定。
(3)選擇關鍵地段深入進行構造研究
所謂關鍵地段,一般是指能比較直觀地認識各種構造要素的幾何特徵、力學性質及其相互關系的地段。這種地段也是有利於恢復地層上、下關系,恢復一個地區地質歷史的地段,如主期褶皺的轉折端等地段。在這種地段上應進行深入詳細的工作。現將其研究內容概括如下:
1)詳細觀測各種殘余構造和新生構造,層理和劈理及其相互關系,以及不同期次劈理、片理和線理的產狀特徵和相互關系;
2)詳細研究大小褶皺之間,褶皺與斷裂之間,以及褶皺、斷裂與其他構造之間,在產狀和樣式等方面的幾何關系及成因關系;
3)詳細研究主體構造的疊加干擾型式及各種小型構造之間的形成順序;
4)結合岩石學和地層學的研究,鑒別變質岩石的性質及其演變,並查明岩石本身力學性質及不同形變環境中可能的變形習性。
(4)測制地質剖面和全面建立地層系統
在剖面工作中要注意以下幾點:
l)剖面應盡可能橫切主期褶皺的岩性單元,此外,還應有適當的輔助剖面;
2)要注意利用殘余及新生結構要素的特點和關系,確定地層的正倒;
3)按一定尺度要求劃分岩性組合,確定地層單元;
4)審定構造岩性圖上各種地質界線的地質含義,確定地質界線及成圖地層單元。
至於建立起來的地層系統是沉積褶疊地層系統,還是褶皺變質的混合雜岩地層系統,或是兩者的結合,應依工作區的地質條件而定。
(5)成圖階段
按新審定的地層系統對構造岩性圖及形面圖進行全面綜合,然後再到野外進行實地修圖。在修圖過程中,一定要注意疊加褶皺型式的多樣性及古斷裂的特殊性。
變質岩區地質圖的圖面結構一般是比較復雜的,為了避免圖面負擔過重,要求工作目的明確,有針對性地突出重要的地質現象。有時也可以採取單項制圖,分別測制岩石分布圖、構造圖,甚至更詳細的面理、線理分布圖及混合岩化程度圖等。
10. 地質填圖的基本任務是什麼
礦區大比例尺地質填圖主要目的是通過對工作區地層、岩石、構造特徵、版礦(化)體分布形態、規模、權產狀、礦石質量、礦石類型及其空間分布,礦體與圍岩的關系及圍岩蝕變等以及構造的研究,達到了解或查明工作區 (或礦床 )的地質構造特徵,闡明成礦地質條件,為探礦工程布置及礦床評價提供基礎地質資料。
簡單點,把地層,岩脈,構造,礦化,蝕變填出來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