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什麼地質
㈠ 山東省地質構造研究狀況
1.2.1 山東省地質調查工作程度
區域地質調查是構造格局和地質構造演化研究的基礎。山東省面積性正規區域地質調查工作始於1958年,當時山東省地質局分別與北京地質學院、長春地質學院合組山東區測隊,開始進行1∶20萬區域地質調查工作,至1962年全面完成了山東省基岩出露區的1∶20萬區調工作(計23幅)。1960年還曾開展過沂蒙山地區的46幅1∶5萬填圖工作。其後山東地質局自組區調隊(805隊),於1963~1968年修測和編制了魯東地區的1∶20萬區調圖幅,並填制了全國第一幅1∶5萬地質圖——1∶5萬泰安幅地質圖。這一期間的區調工作稱為山東省的第一輪區調。
自1976年開始,原山東地質局部署了第二輪區域地質調查,這一階段的工作特點是1∶20萬區調與1∶5萬區調同時展開,專業隊和綜合地質隊以及院、校、所(包括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研究所,中國地質大學和原長春地質學院)共同承擔項目。共完成1∶20萬區調27幅,面積約124324km2,佔全省陸地面積的82%;完成1∶5萬區調191幅,面積67641km2,佔全省基岩面積的84%,佔全省陸地面積的43%。
自2000年國土資源大調查項目啟動以來,山東省進入了以1∶25萬區調為主的新一輪區域地質調查階段,已完成的1∶25萬區域地質調查圖幅11幅,面積約97862km2,佔全省面積的63%。
1.2.2 山東省地質科學研究現狀
在全省第二輪區域地質調查工作和1∶25萬區域地質調查工作的基礎上,地質科學研究取得了重大進展,大大提高了地質研究程度和基礎地質科學的理論水平。地層學方面,已從岩石地層學、生物地層學發展到包括同位素年代學、層序地層學、化學地層學、地震地層學、磁性地層學、事件地層學等現代地層學多方面領域;沉積岩石學方面,已從岩性描述發展到包括現代沉積學、岩相學、古地理學、古氣候學及沉積格架研究等多方面研究領域;岩漿岩石學方面,已從一般描述發展到包括區域岩石學、岩理學、侵入岩等級體制、侵位機制和成因等多方面研究,成因礦物學、同位素年代學、穩定同位素、稀土元素地球化學等技術和方法在岩漿岩研究中得到廣泛應用;在變質岩方面,已從單純變質地層學和個別地區變質岩石學研究,發展到應用變質地質學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研究大面積區域變質岩系的岩石組合、原岩建造、變質相、變質相系、變質作用的PTt軌跡及其所反映的大地構造環境和地殼演化特徵,同時對不同變質作用類型和變質與變形作用的關系進行了深入研究,電子探針技術在變質岩研究中得到廣泛的應用;在地質構造方面,板塊構造的觀點、活動論的思想被普遍開始應用於構造研究中,建立了不同地區較完善的地質事件演化序列,造山帶和韌性剪切變形的理論、方法在基底構造的研究中廣泛應用。
據初步統計,自1991年以來國內主要地學期刊發表的有關山東省地學的文章有近1000篇,其中以有關蘇魯造山帶、金礦地質、岩漿岩、斷裂構造和濟陽坳陷地質構造演化等方面的文章居多。這些文章全面反映了山東省地質科學的研究程度。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蘇魯造山帶成為山東省地學研究的最大熱點,經過廣大地學工作者的深入研究,取得了明顯的進展,主要表現為:①認識到該造山帶主體由形成於新元古代的大量花崗質片麻岩組成,有少量超鎂鐵質岩、印支期侵入岩和變質表殼岩,對這些造山帶組成物質的分類、成因、形成條件、形成時代等進行了全面研究;②通過對超高壓變質岩岩石和礦物特徵、地球化學、成因、折返機制和PTt演化等的廣泛研究,探討了大陸深俯沖和造山帶形成的動力學過程;③對蘇魯造山帶構造格局劃分、結構構造特點、大地構造屬性、形成與演化等提出了一些新的認識和模式。
中新生代岩漿岩及其中的幔源包體的研究,是山東省地質研究的另一個熱點。通過研究,人們對中生代構造體制轉折、殼幔相互作用、金礦大規模成礦作用等有關大陸動力學過程有了深入的了解。
沂沭斷裂是山東省地質研究的傳統熱點,通過廣泛的研究與爭論,地質工作者對斷裂性質、活動期次、演化歷史等逐漸形成了大致相似的認識。
由於濟陽坳陷蘊藏豐富的石油資源,地質工作者對其進行了廣泛研究,這些研究主要包括:盆地構造、盆地成因、盆地演化、層序地層、地球物理特徵與解釋等。
1.2.3 山東省大地構造研究簡況
對山東省大地構造劃分及演化的研究多見於區域地質調查報告、基礎地質專題報告及部分研究者論述大區域構造時涉及的山東部分,也零星見於有關研究論文中,全面、系統地研究山東省構造格架和演化的論著尚未見及。傳統的「槽台說」認為山東屬華北地台或中朝准地台。按黃汲清先生多旋迴槽台觀點,山東大地構造劃分為魯西斷隆、華北斷坳、膠遼台隆三個大地構造單元(二級);李四光先生創立的地質力學理論對山東的地質構造研究有較深刻影響,認為山東處於新華夏系第二隆起帶和第二沉降帶兩個一級構造單元之上;根據陳國達先生地窪學說,山東為典型的地窪區(魯西),太古宙前屬前地槽階段,古元古代屬地槽階段,新元古代—古生代為地台階段,中新生代為地窪階段;張文佑先生的斷塊說理論和張伯聲先生創立的地殼的波浪狀鑲嵌構造學說,對山東的地質構造劃分和研究也都有影響。按照地體構造觀點,曹國權先生[8]對膠南地體進行了詳細研究。牛樹銀等認為[9],由於強烈的岩漿上侵,使得變質基底隆升、蓋層拆離滑脫,形成典型的魯西幔枝構造。
宋明春等[10]在進行山東省區域地質總結時,以板塊構造理論為基礎對山東大地構造單元進行了初步劃分:一級構造單元劃歸華北板塊和秦嶺-大別板塊結合帶,二級構造單元劃分為華北坳陷、魯西地塊、膠北地塊、沂沭斷裂帶,此外,劃分了7個三級構造單元,21個四級構造單元和80個五級構造單元。將構造演化階段劃分為陸核形成階段(>2900~2600Ma)、陸塊發生形成階段(2600~800Ma)、陸塊發展階段(800~205Ma)和濱太平洋構造發展階段(205Ma現今)4個階段。
1.2.4 山東省地質構造研究存在的主要問題
山東省以往地質工作取得了很多重要進展,但隨著地質工作的深入,發現有許多地質問題仍然尚未解決,與本研究有關的主要問題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大地構造單元劃分遠未形成一致的認識。除以往按槽台觀點對山東省大地構造單元進行過系統的劃分外,部分研究者按照各自的觀點或理論進行了局部構造單元劃分,個別研究者按板塊構造觀點進行了粗略的劃分。這些構造單元劃分方案之間存在許多矛盾,對山東省構造格架和構造演化有不同的詮釋,在生產實踐中難以准確把握和應用。
2)蘇魯造山帶的大地構造屬性存在不同認識。20世紀80年代以來,地學工作者逐漸認識到該區是與周圍構造單元均不相連的獨立地體,並曾分別將其稱為構造混雜岩帶、膠南地體等,後來認識到它是秦嶺造山帶的東延部分,夾持於華北板塊與揚子板塊之間。目前較一致的認識是:蘇魯造山帶是華北板塊與揚子板塊之間的碰撞造山帶,是一個獨立的大地構造單元。但對其大地構造背景存在不同認識,大致可分為三種意見:一種認為它主體屬揚子板塊;另一種認為它主體屬華北板塊;第三種認為它主體屬華北板塊與揚子板塊之間的微板塊。
3)對膠東中生代構造體制轉折的地球動力學機制缺乏統一的認識。華北東部中生代發生過構造動力體制的重大轉折,膠東地區是這一構造體制轉折事件的縮影,其表現形式主要包括:構造體制由中生代早期擠壓構造體制,向中生代中期-新生代伸展構造體制轉變;動力學體制由古生代-中生代早期不同陸塊的拼合向以陸內構造過程為主的動力學體制轉變;大規模地幔上涌、岩石圈減薄與地殼快速沉降;頻繁而強烈的岩漿活動;活躍的地質流體活動和大規模金屬成礦和油氣成藏作用。這些陸內動力學過程,引起了地學界的普遍重視,並提出了多種可能的假說,主要包括:板塊俯沖的遠程效應(包括庫拉板塊),鄰近塊體的綜合作用,中央造山帶大陸深俯沖後的陸內應力場調整、大規模區域性旋轉剪切構造作用,郯廬斷裂帶多期構造活動及其剪切深溶作用,華北與華南古板塊的碰撞造山作用,地幔岩漿底闢作用,地幔柱構造,岩石圈拆沉或根柱構造等。
4)地質構造研究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還有:對各種地質事件形成的大地構造背景缺乏深入了解;對各種構造形跡的成生聯系及其動力學條件尚不清楚;對地質構造演化的大陸動力學原因難以解釋;對古元古代—中元古代、新元古代、中生代等重大構造體制轉折的動力學過程還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
筆者認為,解決山東省大地構造研究中存在問題的關鍵是,系統研究山東省各時代沉積、岩漿建造形成的構造背景、動力學意義,將各時代地質事件有機結合起來並與中國乃至全球構造演化聯系起來。大陸動力學研究的方法和思路,為我們重新審視山東省構造格架及演化提供了可靠的手段和途徑;山東省以往較高的地質調查和地質研究程度,為我們提供了研究大地構造背景和動力學演化的基礎;前人研究過程中發現或提出的大量問題,為我們指出了研究的方向。
㈡ 山東地質學校有哪些
科大、海大 石油
㈢ 山東省區域地質概況
2.3.1 自然地理簡況
山東省位於中國東部沿海的東北段,地處黃河下游,介於東經114°47′30″~122°42′18″、北緯34°22′54″~38°27′00″之間。境域包括膠東半島和內陸兩部分。膠東半島突出於渤海和黃海之間,與朝鮮半島、日本列島隔海相望,北隔渤海海峽與遼東半島相對;內陸部分自北向南與河北、河南、安徽、江蘇四省接壤。全境南北最寬處約420km,東西最遠距離約700km,陸地總面積約15.71×104km2。全省分劃為17個地級行政區,下轄139個縣級行政區。
自然地理是地質構造格局的基本反映,地質構造格局控制自然地理的發展。現代山東省自然地理特徵,是自然界長期發展中經受了多種內、外力地質作用綜合結果的反映,尤其是新近紀中新世以來板塊構造發展演化的結果。山東省位於我國地勢劃分中的第三大階梯中,海拔除一小部分山地超過千米以外,大部分山地丘陵都在500m左右,地勢起伏較小,相對高度多為200~350m,坡度在20°以下。境內中部山地隆起,東部、南部丘陵起伏,西南、西北低窪平坦,形成了以山地丘陵為骨架、平原盆地交錯環列其間的地形大勢。泰山雄踞中部,主峰海拔1532.7m,為省內最高點;最低處是黃河三角洲,海拔2~10m。境內山地丘陵區約佔全省總面積的34.34%,平原盆地區約佔64.59%;河流湖泊區約佔1.07%。按照地形的空間分布特徵,可將全省分為魯中南山地丘陵區、魯東丘陵區和魯西北-魯西南平原區三大地貌分區(圖2.2)。按照地理位置,魯中南山地丘陵區可稱為魯中南地區,魯西北-魯西南平原區由魯西北地區和魯西南地區組成(二者以位於山東與河南分界處的黃河段為界),它們統稱為魯西地區;魯東丘陵區可稱為魯東地區(或膠東地區),由魯東北(膠西北)地區和魯東南地區組成,二者大致以牟平—即墨和青島—五蓮一線為界,魯東南地區包括威海地區(牟平—即墨線以東)和日照地區(青島—五蓮線以南)兩個地理區。
山東省主要山脈分布於魯中南山地丘陵區和魯東丘陵區。魯中南山地丘陵區山脈主要由早前寒武紀花崗質片麻岩和片麻狀花崗岩構成,魯東丘陵區山脈則主要由中生代花崗岩構成。魯中南山地丘陵區山脈多呈NW向和近東西向展布,魯東丘陵區山脈則多呈近南北和近東西向展布。
山東水系比較發育,自然河流平均密度在0.7km/km2以上,幹流長度大於50km的河流有1000多條。黃河自西南向東北斜穿山東境域,流程610km,從渤海灣入海。京杭大運河自南向北縱貫魯西平原,長630km。湖泊集中分布於魯中南山地丘陵區與魯西南平原之間的魯西湖帶,以濟寧為中心分為兩大湖群,以南為南四湖,以北為北五湖,前者以微山湖為首,後者以東平湖面積最大。
圖2.2 山東省地貌簡圖
Fig.2.2 Simplified geomorphic map of Shandong province
2.3.2 地層概況
在全國地層區劃中,山東省地層屬華北地層大區晉冀魯豫地層區和秦祁昆地層區,前者可分為華北平原、魯西和魯東3個地層分區,後者為祁連-北秦嶺地層分區(魯東南地層分區)。魯西北-魯西南平原區屬華北平原地層分區,魯中南山地丘陵區屬魯西地層分區,魯東丘陵區的西北部(魯東北地區)屬魯東地層分區,魯東丘陵區的東南部(魯東南地區)屬祁連-北秦嶺地層分區(魯東南地層分區)。山東省各斷代地層發育比較齊全,自中太古代至新生代地層都有分布,地表出露以中、新生代地層為主,其次為古生代地層,元古宙地層分布局限,太古宙地層零星出露(圖2.3,表2.1)。華北平原地層分區以發育大量新生代地層區別於魯西地層分區,魯東地層分區和祁連-北秦嶺地層分區以沒有古生代地層區別於華北平原地層分區和魯西地層分區,魯東地層分區、祁連-北秦嶺地層分區與魯西地層分區(包括華北平原地層分區)三者的前寒武紀基底岩系組成特徵明顯不同。
山東最古老的地層形成於中太古代,為出露於魯西地層分區的沂水岩群和出露於魯東地層分區的唐家莊岩群,是遭受麻粒岩相變質的火山-沉積岩系,呈面積較小的島狀、透鏡狀、不規則條帶狀包體產於早前寒武紀花崗岩中。
新太古代地層有出露於魯西地層分區的泰山岩群和魯東地層分區的膠東岩群,為遭受角閃岩相變質的火山-沉積岩系。地層出露大都不連續,在太古宙TTG質花崗岩中呈包體出現。
圖2.3 山東省地質略圖
Fig.2.3 Simplified geological map of Shandong province
1—第四系;2—新近系+古近系;3—白堊系;4—侏羅系;5—三疊系;6—二疊系;7—石炭系;8—奧陶系;9—寒武系;10—新元古界;11—古元古界;12—太古宇;13—中生代侵入岩;14—古生代侵入岩;15—新元古代侵入岩;16—中元古代侵入岩;17—古元古代侵入岩;18—太古宙侵入岩;19—地質界線;20—實測/推測斷裂構造;21—深大斷裂
表2.1 山東省綜合地層劃分表Table2.1 Synthetic stratigraphic division of Shandong province
古元古代地層地表主要分布於魯東地層分區和祁連-北秦嶺地層分區,為荊山群、粉子山群、膠南表殼岩組合和芝罘群。荊山群、粉子山群和膠南表殼岩組合岩性組合特徵相似,均以高鋁片岩、含石墨岩系和碳酸鹽岩為特點,具孔茲岩系特點,三者所處構造位置、變質程度和變形特徵有明顯差別。
中元古代地層有魯西地層分區隱伏地層——濟寧岩群,屬低綠片岩相變質的中酸性火山岩-鈣泥質岩建造。另外在山東東南沿海的小島嶼上分布有海州群,原岩為酸性火山岩,經受了藍片岩相—高壓綠片岩相變質。
新元古代地層包括土門群、蓬萊群及朋河石岩組。土門群分布於魯西地層分區靠近沂沭斷裂帶一側,為碎屑岩-碳酸鹽岩建造。蓬萊群分布於魯東地層分區蓬萊一帶,原岩為碎屑岩-泥岩-碳酸鹽岩建造。朋河石岩組零星分布於祁連-北秦嶺地層分區蘇魯造山帶中,為經歷了低綠片岩相變質的碎屑岩-泥質岩建造。
寒武-奧陶紀地層廣泛分布於魯西地層分區和華北平原地層分區,屬陸表海沉積,下部為碎屑岩-碳酸鹽岩建造,上部為碳酸鹽岩建造。分為寒武系長清群、寒武-奧陶系九龍群及奧陶系馬家溝組。長清群以深紅色泥岩、頁岩為主夾白雲岩和灰岩,地層東南厚、西北薄,向西北方向超覆,與下伏新元古代土門群平行不整合接觸。九龍群以灰岩、白雲岩為主夾頁岩,與長清群為連續沉積。馬家溝組以灰岩、白雲岩為主,與下伏九龍群為平行不整合接觸。
石炭-三疊紀地層分布於魯西和華北平原地層分區,為海陸交互相-陸相沉積,含煤碎屑建造及碎屑建造,分為月門溝群、石盒子組、石千峰群及二馬營組。月門溝群為海陸交互相-陸相含煤岩系,底部為鐵鋁岩系,與下伏奧陶系馬家溝組為平行不整合接觸。石盒子組為黃綠、灰綠色砂岩及深灰紫色泥岩夾鋁土岩、頁岩及煤線。石千峰群為河湖沉積的鮮紅色泥岩、砂岩,分布局限。二馬營組僅在聊城鑽孔中見及,為河湖相砂岩、粉砂岩夾泥岩。
侏羅-白堊紀地層在山東省各個地層分區都比較發育,為陸相含煤碎屑岩建造、碎屑建造及基性—酸性火山岩建造。分為侏羅系淄博群、白堊系萊陽群、青山群、大盛群及王氏群。淄博群分布於魯西地層分區及華北平原地層分區,以淄博一帶較發育,為淺湖及河流相沉積,下部為含煤碎屑建造,上部為紅色碎屑建造,與下伏三疊系石千峰群平行不整合接觸。萊陽群分布廣泛,4個地層分區皆有發育,各地發育程度不等,以魯東膠萊盆地最為發育,主要為山麓洪積相、河流相、湖泊相沉積,局部為火山沉積。青山群全省多有分布,以魯東地層分區發育較完整,為中基性—酸性火山岩建造,夾有少量沉積岩。大盛群主要分布於魯西與魯東地層分區交界處的沂沭斷裂帶內,以河湖相沉積為主,夾少量中基性、酸性火山岩,屬早、中白堊世,與青山群為准同時沉積。王氏群主要出露於魯東地層分區,其他分區零星分布,為紅色碎屑岩系,膠萊盆地南東側夾有基性火山岩,為乾旱—半乾旱環境下的河流相間有淺湖相沉積,主體時代為中—晚白堊世,頂部的膠州組中上部,時代屬古新世。
新生代地層遍布全省,尤其在華北平原地層分區呈大面積分布。古近紀地層分為官莊群、五圖群及濟陽群。官莊群只發育於魯西地層分區的零星小型盆地中,為含膏鹽的紅色、灰色山麓—河湖相碎屑岩;五圖群發育於魯西地層分區東北緣及魯東地層分區西北緣的臨朐、昌樂、龍口等小型盆地中,為含煤、油頁岩的河湖相沉積;濟陽群只發育在華北平原地層分區,分布廣泛,地層厚度大,為一套色調、成分復雜的河湖相碎屑岩系,含豐富石油、天然氣。新近紀地層分為臨朐群、黃驊群和巴漏河組、白彥組。臨朐群主要發育在魯西地層分區的臨朐、昌樂一帶,上部及下部的堯山組及牛山組為基性火山岩,中部山旺組為一套以硅藻土為主的沉積地層,以含山旺動物群而聞名;黃驊群分布於華北平原地層分區,為一套雜色調河湖相碎屑岩系;巴漏河組只見於魯東地層分區的章丘附近,為一套河湖相灰岩、礫岩組合;白彥組僅見於魯西,為古生代灰岩裂隙或溶洞內的洞穴堆積,內常含金剛石。第四紀地層廣布全省,但各地地層厚度、成因類型多變,其時空分布與地貌特徵密切相關,絕大部分地層單位由鬆散碎屑沉積物組成,個別由火山岩(玄武岩)和生物沉積(貝殼堆積)組成。
2.3.3 岩漿岩分布
山東省岩漿活動十分頻繁,從太古宙至新生代都有發現。除中太古代、新太古代、中生代及新生代有較多火山活動外,其他地質年代均以岩漿侵入活動為主。新太古代岩漿活動在山東境內較為強烈,古元古代在魯西地區最強烈,新元古代在魯東南地區最強烈,中生代在魯東地區最強烈。
岩漿岩出露面積約30976km2,約佔全省陸地面積的20%,以中生代岩漿岩出露面積最大,其次為古元古代及新元古代岩漿岩,古生代及中元古代岩漿岩分布最少。魯西的古元古代花崗岩類、魯東南的新元古代花崗岩類和魯東的燕山期花崗岩類均表現為從早期的鈉質花崗岩向鈣鹼性花崗岩及晚期的偏鹼性花崗岩轉變的演化趨勢。
岩漿岩在空間上具有區域成帶分布特點,在時間上則顯示出多旋迴活動的特點,在形成上具有多成因的特點,因此,岩漿岩在時空分布上的「區域成帶性」、「多旋迴性」和「多成因性」是山東省岩漿岩分布的基本輪廓。岩漿岩的時、空分布及其形成、演化和構造運動的發生、發展息息相關。
根據岩漿岩總體發育狀況,山東省岩漿岩分別被劃為塔里木-華北區及昆侖-秦嶺區[17]。按照花崗岩類的分布特點,山東省又分別被劃為泰山花崗岩帶、華北地台南緣晉寧期花崗岩帶、長白山(遼東-冀東-膠東)花崗岩帶及東南沿海花崗岩(中生代岩漿岩)帶。按照岩漿岩的時空分布特點,結合構造分區,作者等將山東岩漿岩劃分為魯西構造岩漿區及魯東構造岩漿區,二者以沂沭斷裂為界(圖2.4)。
早前寒武紀岩漿岩是魯西區的主體,約占岩漿岩出露面積的90%。魯西區大致可分為6條岩漿岩帶:
1)沂水岩漿岩帶:包括沂沭斷裂帶內汞丹山以南地段,以發育沂水紫蘇花崗岩、沂水岩群超基性、基性火山岩及嚴家官莊超基性侵入岩為特徵。伴有數量不等的蒙山片麻岩套及傲徠山花崗岩,總體呈北東—北東東向帶狀展布。
2)魯山-沂山岩漿岩帶:東自沂沭斷裂帶西界,西至西麥腰—孟良崮一線,並包含汞丹山以北的沂沭斷裂帶北段地區。區內主要分布傲徠山花崗岩,新太古代超基性-基性侵入岩、牛嵐輝綠岩及泰山岩群綠岩帶型火山岩。在沂南和臨朐等地有中生代中酸性侵入岩分布。
3)泰山-傲徠山-蒙山岩漿岩帶:包括魯山-沂山岩漿岩帶南側至界首-蒙山斷裂以北地區,以蒙山片麻岩套、嶧山花崗岩與傲徠山花崗岩類相間分布為特徵,間或出現新太古代超基性—基性侵入岩、牛嵐輝綠岩、紅門閃長岩及摩天嶺花崗岩,包含較多泰山岩群綠岩型火山岩包體。北部地區有中生代濟南輝長岩、埠村閃長岩等中基性侵入岩,在新汶、蒙陰等地見沂南閃長岩、蒼山花崗斑岩等中酸性侵入岩(圖2.5)。
圖2.4 山東省岩漿岩分布及分區圖
Fig.2.4 Distribution of magmatic rocks in Shandong province
1—中生代侵入岩;2—古生代侵入岩;3—新元古代侵入岩;4—中元古代侵入岩;5—古元古代侵入岩;6—太古宙侵入岩;7—中生代火山岩;8—新生代玄武岩;9—第四系;10—固結地層;11—深大斷裂;12—實測/推測斷裂;Ⅰ—沂水岩漿岩帶;Ⅱ—魯山-沂山岩漿岩帶;Ⅲ—泰山-徂徠山-蒙山岩漿岩帶;Ⅳ—馬山-靈山-四海山岩漿岩帶;Ⅴ—魯西中生代火山岩帶;Ⅵ—濰坊-郯城中生代火山岩帶;Ⅶ—棲霞岩漿岩帶;Ⅷ—玲瓏-平度及鵲山-昆嵛山侵入岩帶;Ⅸ—臨沭-膠南及海陽所-威海侵入岩帶;Ⅹ—東部沿海侵入岩帶,Ⅹ1—郭家店雜岩體,Ⅹ2—艾山雜岩體,Ⅹ3—乳山雜岩體,Ⅹ4—偉德山雜岩體,Ⅹ5—石島雜岩體,Ⅹ6—海陽雜岩體,Ⅹ7—嶗山-大珠山雜岩體,Ⅹ8—大場雜岩體,Ⅹ9—河山雜岩體,Ⅹ10—大山-大店雜岩體;Ⅺ—魯東中生代火山岩帶,Ⅻ—臨朐-蓬萊新生代火山岩帶
圖2.5 魯西地區中生代侵入岩分布
Fig.2.5 Distribution of Mesozoic plutons in western Shandong area
1—濟南輝長岩;2—銅石閃長玢岩;3—埠村閃長岩;4—沂南閃長岩;5—蒼山花崗斑岩;6—卧福山花崗岩
4)馬山-靈山-四海山岩漿岩帶:主要出露嶧山花崗岩、傲徠山花崗岩,並穿插出現四海山花崗岩、紅門閃長岩和牛嵐輝綠岩。四海山花崗岩為古元古代偏鹼性的正長花崗岩類侵入岩。
5)魯西中生代火山岩帶:主要出露於方城盆地、蒙陰盆地等中生代盆地,由青山群火山岩構成,構造線走向北西。
6)濰坊-郯城中生代火山岩帶:分布於沂沭斷裂之斷陷盆地中,由青山群及大盛群火山岩組成,呈北北東走向帶狀展布。
魯東地區岩漿岩主要有太古宙、新元古代及中生代3個形成期,元古宙以來的岩漿活動比魯西地區強烈得多,大致可分為6條岩漿岩帶。
1)棲霞岩漿岩帶:分布范圍東自桃村斷裂,西至招遠—平度麻蘭一線,其南為膠萊盆地,北為黃海,屬膠北隆起的核部。主要由棲霞片麻岩套組成,有少量中新太古代至古元古代超基性—基性侵入岩及膠東群中基性火山岩。
2)玲瓏-平度及鵲山-昆嵛山侵入岩帶:出露於棲霞岩漿岩帶的東西兩側,主要由玲瓏花崗岩及郭家店花崗岩組成,岩帶走向近南北。
3)臨沭-膠南及海陽所-威海侵入岩帶:出露於魯東南及膠東半島東端之蘇魯造山帶范疇內,主要由榮成片麻岩套、月季片麻岩套、嵐山頭片麻岩套等新元古代花崗岩質片麻岩類組成,部分為中元古代超基性—基性—中性侵入岩,岩帶總體走向北東。嵐山頭片麻岩套主要由含霓石花崗質片麻岩組成,為鹼性花崗岩類。
4)東部沿海侵入岩帶:主要出露於威海—青島—日照一帶的沿海地區。由柳林庄閃長岩、郭家嶺花崗岩、寧津所正長岩、槎山花崗岩、偉德山花崗岩、雨山花崗閃長斑岩、大店石英正長岩及嶗山花崗岩組成(圖2.6),岩帶整體走向北東。主要包括8個復式雜岩體,分別是艾山雜岩體、偉德山雜岩體、石島雜岩體、海陽雜岩體、嶗山-大珠山雜岩體、大場雜岩體、河山雜岩體及大山-大店雜岩體。嶗山花崗岩由正長花崗岩和鹼長花崗岩組成,為鹼性花崗岩類。
5)魯東中生代火山岩帶:主要出露於膠萊盆地周緣。大部分由青山群火山岩組成,有少量萊陽群火山岩及王氏群火山岩,總體呈近東西向帶狀展布。
6)臨朐-蓬萊新生代火山岩帶:由新生代玄武岩類組成,總體呈北東向帶狀展布。
20世紀90年代以來,山東省區調工作者對全省侵入岩體進行了詳細解體,建立了系統的岩石譜系單位。為了更加符合客觀規律,更加便於應用,筆者在此基礎上對前人建立的填圖單位進行了改進,建立了山東省侵入岩岩石單位劃分表(表2.2至表2.5)。該表對岩石單位劃分的原則是:將具有明顯淵源關系的侵入岩組合在一起,進行二級岩石單位劃分,基本岩石單位為岩體或侵入體,以典型岩體地名+典型岩性名稱命名;組合單位分3種情況命名,對於岩漿結構清楚的原生塊狀侵入岩組合以典型岩體地名+典型岩性名稱命名,對於正片麻岩組合以典型岩體地名+片麻岩套命名,對於變質的基性-超基性侵入岩組合以典型岩體地名+基性-超基性岩組合命名。
2.3.4 現代表層構造概況
山東省表層構造首先反映在地貌特徵上,是由魯中和半島地區的低山丘陵及環繞的堆積平原、陸架海域構成的現代地貌格局。沂沭斷裂帶縱貫山東中部,將山東一分為二。蘇魯造山帶則奠定了魯東地區基底構造線的總體格局。齊河-廣饒斷裂和聊城-蘭考斷裂則是分劃魯西地塊和華北坳陷平原的構造帶。因此,山東的地質塊體所反映的地表構造格局具有一坳(濟陽坳陷)、兩塊(魯西地塊、膠北地塊)、兩帶(沂沭斷裂帶、蘇魯造山帶)及一域(黃、渤海陸架海域)六大構造塊體格局。
圖2.6 魯東地區中生代侵入岩分布
Fig.2.6 Distribution of Mesozoic plutons in eastern Shandong
1—柳林庄閃長岩;2—文登花崗岩;3—寧津所正長岩;4—槎山花崗岩;5—垛崮山花崗閃長岩;6—玲瓏花崗岩;7—郭家嶺花崗岩;8—偉德山花崗岩;9—大店石英正長岩;10—嶗山花崗岩
魯西地塊基岩露頭區斷裂構造以北西向展布為主,結晶基底岩系的片麻理或其他構造線展布多與NW向斷裂趨於平行。但以泰山、新甫山、蒙山一線為「軸線」,向兩側分別向NNW和NWW偏轉,斷裂構造的展布方向與其亦步亦趨。沉積蓋層產狀主要受基底隆起和區域斷裂控制,產狀一般較平緩,表現為由西向東靠近沂沭斷裂帶,傾向由NW—NNW—N-NE傾斜的較連續變化。地層走向總體呈連續的向北突出的「弧形」彎曲,近沂沭斷裂帶則趨於與其展布方向一致。斷陷內的中、新生代盆地多呈三角形或不等寬的長條形,為構造「掀斜式」盆地。構造線近沂沭斷裂帶漸趨收斂,主要控盆斷裂遠離沂沭帶呈弧形彎曲,這些斷裂一般不切過沂沭斷裂帶,也許反映了二者的序次關系。
魯東地區的膠北地塊和蘇魯造山帶一起構成了山東半島的基底隆起,二者之間被五蓮—即墨—牟平一線的斷裂帶分割成屬性不同的兩大地質塊體。
表2.2 魯西地區原生塊狀侵入岩岩石單位劃分表Table2.2 Lithological units of massive plutons from the Luxi(western Shandong)area
表2.3 魯西地區前寒武紀侵入岩岩石單位劃分表Table2.3 Lithological units of the Precambrian plutons from the Luxi(western Shandong)area
表2.4 魯東地區原生塊狀侵入岩岩石單位劃分表Table2.4 Lithological units of the massive plutons from the Ludong(eastern Shandong)area
續表
表2.5 魯東地區前寒武紀侵入岩岩石單位劃分表Table2.5 Lithological units of the Precambrian plutons from the Ludong(eastern Shandong)area
膠北隆起區基底構造線以近東西向展布為主,但靠近沂沭斷裂帶呈NNE—NE向彎轉。牟平-即墨斷裂西側則為NW—NWW向展布。基底褶皺軸向與區域構造線方向基本協調。局部區段見有弧形及環狀構造,反映了基底變形的復雜性。斷裂構造以NE—NNE向為主,其他方向的斷裂一般不發育。
膠萊盆地為處於魯東整體構造「隆升」背景上的中生代盆地,帶內地層走向與目前盆地邊緣平行展布,由向盆地中心緩傾斜的中生代地層組成。盆地內發育北西向及北東向兩組斷裂,一般規模較小。但內部有時隱時現的近東西向線性構造,衛片影像顯示為東西向隱伏塹、壘格局。近沂沭斷裂帶有與該斷裂平行的多組斷面,盆地邊緣有與盆緣平行展布的斷面發育。
蘇魯造山帶具有復雜的演化歷史,並以產出榴輝岩等超高壓變質地質體為標志,是大陸板塊的結合帶。結晶基底構造線總體以NE及NNE向展布為主,個別區塊呈弧形或環形彎曲,片麻岩穹隆構造較發育。斷裂構造則以NE—NNE向占優勢,這些斷裂靠近沂沭斷裂帶處與之趨於近平行展布,遠離沂沭斷裂帶則向NE向偏轉。與沂沭斷裂帶相交切的斷裂帶,在交結點上或其附近往往發育火山活動和岩漿作用。
山東的表層構造格局總體顯示為以沂沭斷裂帶為主幹,兩側構造線向沂沭斷裂帶逐漸收斂,大致以沂沭帶南部為收斂端,兩側則向NW及NE方向輻射的「羽狀」或「扇形」構造格局。
㈣ 把山東分為地質上說的魯東魯西兩大塊的斷裂帶是
亦稱"沂沭深來大斷裂帶",是自我國地質結構中著名的"郯廬斷裂帶"的延伸,廣義的郯廬斷裂帶的一部分。因大致位於沂河與沭河之間而得名。
沂沭斷裂帶位於郯廬斷裂帶主體的北側,與郯廬斷裂帶主體相連成一線,是一條延伸長、規模大、切割深、活動時間長的復雜斷裂帶。該斷裂帶是山東省區域地質的重要分界線,把山東分為地質上所說的魯 沂沐斷裂帶東、魯西兩大塊。
沂沭斷裂帶又由昌邑-大店、安丘-莒縣、沂水-湯頭、鄌郚-葛溝四條平行斷裂組成。
㈤ 濟南土地是什麼地質
濟南市土壤類型依地形、水文、氣候、植被、母岩、母質等自然條件的差異及人為生產活動的影響,在全市范圍內由南到北、從高到底,依次分布著顯域性土壤棕壤、褐土,隱域性土壤潮土、砂姜黑土、水稻土、風砂土6個土類,13個亞類,27個土屬,72個土種。
一、棕 壤 又稱棕色森林土,是在暖溫帶濕潤半濕潤,落葉闊葉林下形成的地帶性土壤。全市共有399.7平方公里,佔全市總土壤面積的9.1%。集中分布於長清、歷城、章丘三縣南部砂石低山丘陵區,海拔一般在200~988.8米之間。此土體通體無石灰反應或表層有微石灰反應,PH值為6.5~7,一般呈微酸性,有明顯的的淋溶作用、粘化作用和生物積累作用。在酸性岩山區,從上到下分布著兩個亞類:(一)棕壤性土是棕壤發育處於最年幼階段的亞類。分布於濟南市南部由酸性花崗岩、片麻岩等組成的低山、丘陵的中上部,母質為酸性岩的殘、坡積物。土壤的主要特點是層薄質粗,一般厚度僅10~30厘米,下部為半風化的母岩。土壤呈微酸性,無石灰反應,顏色隨岩性不同而異,質粗礫多,孔隙大,疏鬆,不抗旱,保水保肥能力差,養分貧瘠,是山地丘陵區最瘠薄的土壤。土壤無剖面發育,只有在荒草坡或林地有厚約5~10厘米的草根層(A層),其下即為母岩的半風化物(C層),故剖面構型多為A-C型。因山高坡陡,植被稀疏,水土流失嚴重,是一種侵蝕類型的土壤。現狀一般是林地與荒草地,其中一部分已辟為農田,是地瓜、花生的重要產區。(二)普通棕壤是棕壤土類中面積最大,最有代表性的土壤亞類。它集中分布於章丘、歷城、長清三縣南部砂石山緩坡或丘陵中下部及山麓地帶,所處地形較平緩,土層比較深厚,除部分土壤土層厚60厘米左右外,多在1.5米以上。成土母質多為花崗岩或花崗片麻岩風化物的殘坡積與厚層洪積物,土壤顏色以棕色為主,表層質地多為砂壤土或輕壤土,並有較多的石礫和石英、長石風化碎屑。剖面通體無石灰反應,呈微酸性至中性反應。土壤層次明顯,剖面構型為A-B-C型。淋溶層(A層)之下有較明顯的沉積層(B層),淀積層質地較上層粘重,粘粒膠膜明顯;也常見黑色的鐵錳膠膜;母質層(C層)為明顯的半風化母岩。普通棕壤絕大部分已經墾為農田,林地和果園面積不大。土壤肥力水平較好,保水保肥能力中等,但因地形起伏,地塊小而不平,受侵蝕威脅,又因灌溉條件差,作物產量受到很大的限制。
二、褐 土 褐土又名褐色森林土。這類土壤是在暖溫帶、半乾旱及高溫高濕同時發生的生物氣候條件下,發育在石灰岩(青石山)山地和丘陵地區的地帶性土壤。濟南市是山東典型褐土集中的分布區。褐土面積3252.0平方公里,佔全市土壤總面積的74.1%,是全市面積最大的土壤類型。此土壤,通體較強的石灰反應,PH值7~7.5,呈微鹼性。此外,土壤具有明顯的粘化作用、鈣化作用以及微弱的生物積累作用,還有潮化作用和旱耕熟化作用。在寬廣的褐土帶中,從上而下,從南到北,分布著褐土性土、普通褐土、石灰性褐土、淋溶褐土、潮褐土5個亞類。(一)褐土性土俗稱石渣子土、粗砂土、石皮土等。廣泛分布於石灰岩或砂頁岩以及基性岩組成的低山丘陵的中上部,多為荒草坡或嶺坡梯田,是褐土中受侵蝕影響最重的亞類。成土母質為岩石風化的殘、坡積物,土層厚度均小於30厘米,並含有大量的母岩碎石,薄層礫多特徵明顯。剖面構型為A-C型,表層質地多為礫質壤土,一般剖面無發育,薄層土壤之下即為母岩硬石底。土壤肥力水平低,水土流失嚴重。(二)普通褐土是褐土中面積最大、最有代表性的土壤亞類。廣泛分布於石灰岩山地丘陵和山前傾斜緩平地上。成土母質為坡洪積、洪積、洪沖積物。該土壤剖面構型屬A-B-C型,層次發育完全,粘化作用和鈣化作用都較明顯。表層質地多為中壤,呈褐色;心土(B層)質地較粘重,棕褐色。全剖面均含有游離的碳酸鈣,耕作層下常見假菌絲或碳酸鹽的新生體。石灰反應較強,PH值7.5左右,呈微鹼性。此土壤土層深厚,質地適中,養分含量較豐富,是濟南市糧食的主要生產基地。部分土壤由於多次洪積的結果,土體較淺的部位出現礫石、砂層或砂姜及厚層粘土等障礙層次,影響作物根系下扎,對作物生長不利。(三)石灰性褐土分布於石灰岩山地丘陵山體的中部及下部的近山階地上。成土母質是鈣質岩坡洪積物及黃土母質,區別於普通褐土的主要性狀是土壤剖面通體石灰反應強烈,耕作層下的土壤中都有大量的假菌絲體,土壤通體碳酸鈣含量較高。因土壤所處地形部位較高,坡度大,水土流失嚴重,部分土壤體僅厚60厘米左右,而分布於近山階地上的土壤,雖土體深厚,質地適中,但土壤含有較多的礫石,對耕種管理不便。(四)淋溶褐土零星分布於石灰岩低緩丘陵及山前傾斜平地上,與普通褐土鑲嵌。成土母質為坡洪積物和紅土母質。在性狀上屬普通褐土與普通棕壤的過渡類型。區別於其他褐土亞類在於淋溶作用較強,土壤通體無石灰反應,碳酸鈣含量甚微,一般在1%以下,無鈣積層。但PH值高於棕壤為中性至微鹼性。此外,在底土層中粘粒膠膜也較明顯。該土壤土層深厚,質地中壤,下部稍緊,保水保肥,無障礙因素。(五)潮褐土俗稱「夜潮土」。分布於山前緩平地褐土與潮土交接地帶上。成土母質為沖積物。土壤地下水位淺,平均4~6米,有時毛管水可達地表,土壤表現潮性,土壤剖面下部常出現銹紋銹斑,其他性狀與普通褐土相同。土壤土層深厚,質地適中,耕性良好,灌排設施較完善,基本無乾旱威脅,加之耕作比較精細,故土壤熟化程度高,是濟南市最好的土壤類型。
三、砂姜黑土 砂姜黑土是一種具有「黑土層」和「砂姜層」的暗色土壤。濟南市僅有石灰性砂姜黑土一個亞類,主要分布於章丘、歷城兩縣白雲湖周圍,在平陰縣東部孝直鎮和店子鄉亦有少量的分布。土壤面積47.3平方公里,佔全市總土壤面積的1.1%。此類土壤所處地形平坦低窪,地下水排泄不暢,地表常有積水現象。成土母質為湖積物,分為「黑土裸露」和「黃土覆蓋」兩個土屬。土體下部有灰白色的土層或黑土層及砂姜,通體石灰反應強烈。濟南市砂姜黑土多為黃土覆蓋類型,表層質地適中,易於耕作。通常在100厘米左右出現砂姜,下部有黑土層;砂姜多為面砂姜,不成層,一般不影響耕作。因受人為耕作影響,部分土壤較肥沃,產量較高。局部土壤質地粘重並有內澇危害。
四、潮 土 分布於沿黃地區,為黃河沖積母質所形成的潮土。土壤面積586.1平方公里,佔全市總土壤面積的13.4%。此類土壤是受地下水潮化作用影響,經過耕作熟化而形成的土壤類型。土體深厚,沉積層理明顯,中下層有銹紋銹斑,表層質地則因沉積過程水流快慢影響而有砂,輕、中、重壤之別。通體有石灰反應。共有普通潮土、濕潮土、鹽化潮土3個亞類。(一)普通潮土廣泛分布於黃泛平原,是濟南市潮土中面積最大的土壤亞類。其土壤通體有石灰反應,呈鹼性反應,PH值高於7.5。中下層有大量銹紋銹斑。因受黃河多次泛濫影響,質地多變,依土壤質地分為砂、壤、粘及爐渣菜園土4個土屬,土體構型多為砂粘相間的多種多樣的土壤層次。該土壤分布區是濟南市小麥、玉米、棉花、花生、西瓜的主要產區。局部引黃改種水稻、小麥,一年二作,土壤復種指數較高。但局部地區的60厘米土層質地粘重,耕作管理都較困難,對作物生長不利。(二)濕潮土分布於黃泛平原靠近黃河的封閉窪地上,地下水埋深僅0.5米左右,是在較長期積水或較高位潛水條件下形成的土壤。土色較暗,土質粘重,潛育化明顯,氧化過程較差,有較多的銹紋銹斑,通體石灰反應強烈。濕潮土開墾利用晚,土壤熟化程度低,存在著濕、涼、粘、緊等不利因素,多種植蘆葦、蓮藕等濕生植物。(三)鹽化潮土分布於黃泛平原上,是潮土中附加鹽化過程的土壤。因地下水位淺,多在1.5~2米之間,加之地下水礦化度高,在1~3克/升之間,地下水在土壤毛管孔隙作用下,沿土體上升到地表蒸發,水去鹽留,使鹽分積累在土壤的表層,地面常見鹽霜或鹽斑,尤以乾旱季節最為顯著。土壤20厘米土層含鹽量高達0.1~1.0%以上,危害了農作物的生長,缺苗斷壟現象嚴重。鹽化較重的地段,尚有檉柳、鹽蓬等耐鹽作物種植。耕作層下有銹紋銹斑。通體石灰反應強烈,土壤呈鹼性,是障礙因素較大的低產土壤 。由於實行稻改,灌排設施的改進和增施有機肥料,加強耕作管理,鹽化現象有減弱趨勢。
五、水稻土 分布在濟南市郊區北園、東郊和章丘縣明水鎮,是經過泉水灌溉、人為生產活動而形成的土壤,是我國北方典型的水稻土。土壤面積8.9平方公里,佔全市土壤總面積的0
㈥ 山東威海市地質屬於什麼地茂
山東省威海市屬於丘陵地貌,是起伏緩和、谷寬坡緩的波狀丘陵區。
威海市管轄面積中,低山占土地總面積的15.77%,丘陵佔52.38%,平原佔27.56%,島嶼佔0.28%,灘塗佔4.01%。
㈦ 山東有哪些比較不錯的地質單位
地質局 樓主也是搞地理的啊`~
㈧ 請問山東哪些地質隊比較好
成都來理工好像屬於五自大地校,僅山東省地礦局的下屬地質隊好像不用考試直接入編,具體可以咨詢一下他們的網站,上面有人事科的電話。就單位效益來說,六隊的要好一些,在招遠市,房價和消費水平也比較低,其他的地質隊效益情況都差不多,但是都位於地級市或省會城市,生活壓力較大。地調院至少需要碩士學位,是比較難進的。
㈨ 山東省地質單位排名
山東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山東地質科學實驗研究院、山東省地質調查院都是廳屬單位,五大院校可以進,其他很難。地礦局的各地質隊和801等單位也很好,技術人員收入好像比廳屬高,通過考試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