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耕地質量等別評定怎麼劃分
Ⅰ 耕地質量等級劃分為多少級
通過耕源地質量等級調查與評定工作,中國全國耕地評定為15個質量等別,1等耕地質量最好,15等最差,將全國耕地按照1-4等、5-8等、9-12等、13-15等劃分為優等地、高等地、中等地和低等地。一般表示為ⅠⅡⅢⅣⅤⅥⅦⅧ等。
Ⅱ 耕地質量的等級劃分
通過耕地質量等級調查與評定工作,中國全國耕地評定為15個質量等別,1等耕地質量最好,15等最差。
將全國耕地按照1-4等、5-8等、9-12等、13-15等劃分為優等地、高等地、中等地和低等地 。
Ⅲ 中國國家農業部對耕地地力等級是如何劃分的
中國國家農業部對耕地地力等級的劃分是:以耕地土壤圖、土地利用現狀圖、行政區劃圖疊加形成的圖斑為評價單元,從立地條件、耕層理化性狀、土壤管理、障礙因素和土壤剖面性狀等方面綜合評價耕地地力,在此基礎上,對全國耕地質量等級進行劃分。
2012年底,農業部組織完成了全國耕地地力調查與質量評價工作,以全國18.26億畝耕地(二調前國土數據)為基數,對全國耕地質量等級進行了劃分,得出全國耕地質量總體情況。
全國耕地按質量等級由高到低依次劃分為一至十等。
1、評價為一至三等的耕地面積為4.98億畝,佔耕地總面積的27.3%。這部分耕地基礎地力較高,基本不存在障礙因素,應按照用養結合方式開展農業生產,確保耕地質量穩中有升。
2、評價為四至六等的耕地面積為8.18億畝,佔耕地總面積的44.8%。這部分耕地所處環境氣候條件基本適宜,農田基礎設施條件較好,障礙因素不明顯,是今後糧食增產的重點區域和重要突破口。到2020年,按照耕地基礎地力平均提高1個等級測算,可實現新增糧食綜合生產能力1600億斤以上。
3、評價為七至十等的耕地面積為5.10億畝,佔耕地總面積的27.9%。這部分耕地基礎地力相對較差,生產障礙因素突出,短時間內較難得到根本改善,應持續開展農田基礎設施和耕地內在質量建設。
(3)是耕地質量等別評定怎麼劃分擴展閱讀:
按照中國綜合農業區劃,我國耕地分為東北、內蒙古及長城沿線、黃淮海、黃土高原、長江中下游、西南、華南、甘新、青藏區等九個區。
1、東北北區。包括黑龍江、吉林、遼寧(除朝陽外)三省及內蒙古東北部大興安嶺區,總耕地面積3.34億畝,佔全國耕地總面積的18.3%。
2、內蒙古及長城沿線區。包括內蒙古包頭以東(除大興安嶺外)、遼寧朝陽、河北承德和張家口、北京延慶、山西北部及西北部、陝西榆林、寧夏鹽池和同心,總耕地面積1.33億畝,佔全國耕地總面積的7.3%。
3、黃淮海區。該區位於長城以南、淮河以北、太行山及豫西山地以東,包括北京大部、天津、河北大部、河南大部、山東、安徽與江蘇的淮北地區,總耕地面積3.46億畝,佔全國耕地總面積的18.9%。
4、黃土高原區。該區位於太行山以西、青海日月山以東、伏牛山及秦嶺以北、長城以南,包括河北西部、山西大部、河南西部、陝西中北部、甘肅中東部、寧夏南部及青海東部,總耕地面積1.53億畝,佔全國耕地總面積的8.4%。
5、長江中下游區。該區位於淮河-伏牛山以南、福州-英德-梧州以北、鄂西山地-雪峰山以東,總耕地面積3.30億畝,佔全國耕地總面積的18.1%。
6、西南區。該區位於秦嶺以南,百色-新平-盈江以北,宜昌-漵浦以西,川西高原以東,包括陝西南部、甘肅東南部、西川和雲南大部、貴州全部、湖北和湖南西部以及廣西北部,總耕地面積2.92億畝,佔全國耕地總面積的16.0%。
7、華南區。該區位於福州-大埔-英德-百色-新平-盈江以南,包括福建東南部、廣東中南部、廣西南部和雲南南部,總耕地面積1.32億畝,佔全國耕地總面積的7.2%。
8、甘新區。該區位於包頭-鹽池-天祝以西,祁連山-阿爾金山以北,包括新疆全境、甘肅河西走廊、寧夏中北部及內蒙古西部,總耕地面積0.93億畝,佔全國耕地總面積的5.1%。
9、青藏區。該區包括西藏、青海大部、甘肅甘南及天祝、四川西部、雲南西北部,總耕地面積0.13億畝,佔全國耕地總面積的0.7%。
Ⅳ 耕地質量等別更新評價資料庫包括哪些內容
耕地質量等別更新評價的工作對象是指近年來由於建設佔用、災害損毀、農業回結構調整、生態退耕答、耕地開發、土地整治等活動,數量、質量、權屬狀況等發生變化的耕地。耕地質量等別監測的工作對象是指耕地質量等別漸變區域的耕地,也可理解為主要受自然環境因素和宏觀經濟政策因素
Ⅳ 什麼是耕地等別
從2016年12月30日起正式實施的《耕地質量等級》(GB/T 33469-2016)是我國首部耕地質量等回級國家標准,為答耕地質量調查監測與評價工作的開展,提供了科學的指標和方法。該標准從農業生產角度出發,對耕地地力、土壤健康狀況和田間基礎設施構成的滿足農產品持續產出和質量安全的能力進行評價,將耕地質量劃分為10個耕地質量等級。一等地耕地質量最高,十等地耕地質量最低。標准根據不同區域耕地特點、土壤類型分布特徵,將全國耕地劃分為東北區、內蒙古及長城沿線區、黃淮海區、黃土高原區、長江中下游區、西南區、華南區、甘新區、青藏區等9大區域,各區域評價指標由13個基礎性指標和6個區域補充性指標組成。
Ⅵ 中國耕地質量等級怎麼劃分
烏木色的海,你容納眩目的夢,
那裡有風帆、槳手、桅檣和彩旗;
喧鬧的港口,在那裡我的靈魂
大口地痛飲哈哈芳香、色彩和音響;
船隻在黃金和閃光綢中行進,
張開它們巨大的手臂來親吻
Ⅶ 農用地自然質量等指數計算及自然質量等別初步劃分
農用地自然質量等指數是按照標准耕作制度所確定的各指定作物,在農用地相應自然質量條件下,所能獲得的按產量比系數折算的基準作物產量之和。這個產量指數也可以解釋為是在最優土地利用水平和最有利經濟條件下,該分等單元內的農用地所能實現的最大可能單產水平。因此,也可以將其稱為農用地的「本底」產量水平。
(一)農用地自然質量等指數計算方法
農用地自然質量等指數根據下列公式計算:
中國耕地質量等級調查與評定(江蘇卷)
式中:
Rij——第i個分等單元第j種指定作物的農用地自然質量等指數;
Ri——第i個分等單元的農用地自然質量等指數;
∑——連加運算符。
其中,Rij計算公式為
中國耕地質量等級調查與評定(江蘇卷)
式中:
αtj——第j種指定作物的光溫生產潛力指數;
Clij—第i個分等單元內第j種指定作物的農用地自然質量分值;
βj——第j種指定作物的產量比系數。
(二)農用地自然質量等別初步劃分
農用地分等工作在新一輪國土資源大調查的統一部署下,根據相對統一的《農用地分等定級規程》(國土資源大調查專用)在全國各省(區、市)相繼進行,結果在全國范圍排列並具橫向可比性,因此,要求採用等距分這樣的絕對標准進行分等結果的等別劃分。但另一方面,分等結果的等別劃分也應該考慮到同一地區相同等別內土地質量的相似性、收斂性,以及不同等別間土地質量的差別性、離散性,而指數頻率直方圖方法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有效途徑。為此,江蘇省農用地分等結果等別劃分採用等距分與各市分等單元分等指數頻率直方圖相結合的辦法進行。
本研究江蘇省農用地自然質量等別初步劃分的步驟和方法如下:
(1)根據前述方法,按市計算各分等單元農用地自然質量等指數,並分別按市、分等指標區、全省繪制農用地分等單元自然質量等指數頻率直方圖,結果見圖3-4~圖3-23。
圖3-4 南京市農用地分等單元自然質量等指數頻率直方圖
圖3-5 無錫市農用地分等單元自然質量等指數頻率直方圖
圖3-6 徐州市農用地分等單元自然質量等指數頻率直方圖
圖3-7 常州市農用地分等單元自然質量等指數頻率直方圖
圖3-8 蘇州市農用地分等單元自然質量等指數頻率直方圖
圖3-9 南通市農用地分等單元自然質量等指數頻率直方圖
圖3-10 連雲港市農用地分等單元自然質量等指數頻率直方圖
圖3-11 淮安市農用地分等單元自然質量等指數頻率直方圖
圖3-12 鹽城市農用地分等單元自然質量等指數頻率直方圖
圖3-13 揚州市農用地分等單元自然質量等指數頻率直方圖
圖3-14 鎮江市農用地分等單元自然質量等指數頻率直方圖
圖3-15 泰州市農用地分等單元自然質量等指數頻率直方圖
圖3-16 宿遷市農用地分等單元自然質量等指數頻率直方圖
圖3-17 太湖平原區農用地分等單元自然質量等指數頻率直方圖
圖3-18 寧鎮揚丘陵區農用地分等單元自然質量等指數頻率直方圖
圖3-19 沿江平原區農用地分等單元自然質量等指數頻率直方圖
圖3-20 沿海平原區農用地分等單元自然質量等指數頻率直方圖
圖3-21 里下河平原區農用地分等單元自然質量等指數頻率直方圖
圖3-22 徐淮平原區農用地分等單元自然質量等指數頻率直方圖
圖3-23 全省農用地分等單元自然質量等指數頻率直方圖
(2)根據農用地分等單元自然質量等指數頻率直方圖上的明顯拐點,初步確定各市、各分等指標區、全省農用地自然質量等別劃分的指數界線范圍,結果見表3-17。
表3-17 農用地自然質量等別劃分對應的自然質量等指數界線范圍表
(3)對各市、各分等指標區、全省農用地自然質量等別劃分情況進行比較,可以發現各市、各分等指標區農用地自然質量等別均接近於以每200分為劃分界線,經與實地驗證,最終確定全省農用地自然質量等別以每200分為界線進行劃分,標准見表3-18。
表3-18 江蘇省農用地自然質量等別劃分標准表
(4)根據表3-18,按市對各分等單元進行自然質量等別初步劃分,繪制各市相應的1:10萬農用地自然質量等別劃分初步結果圖,供分等結果意見征詢和外業驗證之用。
Ⅷ 自然質量等別劃分
(一)自然質量等指數計算方法
農用地自然質量等指數是按照標准耕作制度所確定的各指定作物,在農用地自然條件下,所能獲得的按產量比系數折算的基準作物產量。這個產量指數也可以解釋為是在最優土地利用水平和最有利經濟條件下,該分等單元內的農用地所能實現的最大可能單產水平。因此,也可以將其稱為農用地的「本底」產量水平。
農用地自然質量等指數計算公式為:
中國耕地質量等級調查與評定(海南卷)
第 j 種指定作物的自然質量等指數計算公式為:
中國耕地質量等級調查與評定(海南卷)
式中:
Rij——第i個分等單元第j種指定作物的自然質量等指數;
tj——第j種指定作物的光溫(氣候)生產潛力指數;
Clij——第i個分等單元內第j種指定作物的農用地自然質量分;
j——第j種作物的產量比系數;
∑——求和運算符;
Ri——第i個分等單元的農用地自然質量等指數。
(二)海南省農用地自然質量等指數計算結果
將海南各縣(市)的光溫(氣候)生產潛力指數(在有灌溉條件的情況下,採用光溫生產潛力指數計算;無灌溉條件的情況下,採用氣候生產潛力指數計算)和各指定作物的產量比系數以及農用地自然質量分代入農用地自然質量等指數計算公式,得出分等單元的農用地自然質量等指數。根據海南省各縣(市)農用地最高、最低自然質量等指數以及自然質量等指數平均值的分布情況,全省農用地自然質量等指數最高的分等單元為灌溉水田,自然質量等指數為 3651.742,位於三亞市;自然質量等指數最低的分等單元為旱地,自然質量等指數為 2183.737,位於樂東黎族自治縣,如表 3-30 所示。
(三)海南省農用地自然質量等別劃分
海南省農用地自然質量等別採用等間距法劃分。按全省分等單元的自然質量等指數作頻率直方圖,具體所採用的分組和組值的計算公式為:
中國耕地質量等級調查與評定(海南卷)
式中:
X——分等單元的自然質量等指數;
Y——第 i 組的自然質量等指數。
FLOOR(參數表達式)——SQL 函數,意為返回最大的小於或等於參數表達式的整數值,見圖 3-32。
圖 3-32 海南省農用地自然質量等指數頻率直方圖
表 3-30 海南省各縣(市)分地類農用地自然質量等指數統計表
以等間距為 250 分對自然質量等指數進行劃分,共獲得 6 個自然質量等別,結果如表 3-31所示,各等別的單元個數在各縣(市)分布情況見表 3-32。
表 3-31 海南省農用地自然質量等別劃分標准表
表 3-32 海南省各縣(市)農用地自然質量等別對應分等單元個數表
(四)各縣(市)自然質量等指數計算結果和等別劃分(實例)
1.文昌市
1)農用地自然質量等指數的計算結果
文昌市農用地自然質量等指數最高的評價單元為灌溉水田,自然質量等指數為 3443.654,位於鋪前鎮;自然質量等指數最低的評價單元為旱地,為 2303.194,位於頭苑鎮、東閣鎮和文教鎮。文昌市各鄉鎮農用地最高、最低自然質量等指數以及自然質量等指數平均值的分布情況如表3-33 所示,自然質量等指數頻率直方圖見圖 3-33。
表 3-33 文昌市各鄉鎮農用地自然質量等指數統計表
圖 3-33 文昌市農用地自然質量等指數頻率直方圖
2)農用地自然質量等別的劃分
文昌市按照 250 分等間距劃分自然質量等別,共獲得 5 個自然質量等別,結果如表 3-34 所示,在各鄉鎮的等別分布情況見表 3-35。
表 3-34 文昌市農用地自然質量等別劃分標准表
表 3-35 文昌市各鄉鎮農用地自然質量等別對應分等單元個數表
續表
3)農用地自然質量等別面積和對應分等單元狀況
文昌市農用地自然質量等別中,1 等地、2 等地所佔的比重較大,5 等地所佔的比重較小。具體見表 3-36。
表 3-36 海南省文昌市農用地自然質量等別面積和分等單元個數表
續表
4)農用地自然質量等別分布
(1)1 等地大部分為灌溉水田,比例為 13.59%;小部分為旱地和望天田,比例分別為 0.61%和 0.12%。在 26 個鄉鎮及農場中,1 等地佔農用地面積比重達 30% 以上的有 3 個鄉鎮(農場),比重為 15% ~ 30% 的有 10 個鄉鎮(農場)。1 等地佔農用地面積比重最大的是新橋鎮(42.25%),其次是東路鎮(37.14%),東郊鎮、翁田鎮和龍馬鄉無 1 等地。
(2)2 等地大部分為灌溉水田,比例為 37.9%;小部分為旱地、望天田和菜地,比例分別為5.01%、1.10% 和 0.06%。2 等地佔農用地面積比重在 50% 以上的有 9 個鄉鎮(農場),比重為35% ~ 49% 的有 11 個鄉鎮(農場)。2 等地佔農用地面積比重最大的是公坡鎮(62.88%),其次是蓬萊鎮(60.59%),最小的是東郊鎮(10.2%)。
(3)3 等地主要分布在灌溉水田和旱地,比例分別為 19.34% 和 8.97%,小部分為水澆地、望天田和菜地,比例分別為 0.14%、1.27% 和 0.34%。3 等地佔農用地面積比重在 50% 以上的有1 個鄉鎮,比重為 35% ~ 49% 的有 8 個鄉鎮(農場)。3 等地佔農用地面積比重最大的是翁田鎮(56.17%),其次是羅豆農場(44.37%),最小的是東路鎮(8.11%)。
(4)5 等地主要分布在灌溉水田和旱地,比例分別為 5.37% 和 4.83%, 小部分為望天田、水澆地和菜地,比例分別為 0.35%、0.02% 和 0.09%。4 等地佔農用地面積比重在 30% 以上的有 2個鄉鎮,比重為 15% ~ 30% 的有 3 個鄉鎮。5 等地佔農用地面積比重最大的是東郊鎮(46.87%),其次是馮坡鎮(37.87%),文城鎮無 4 等地。
(5)5 等地大部分為旱地,比例為 0.82%,小部分為灌溉水田和望天田,比例分別為 0.05%和 0.01%。在 26 個鄉鎮及農場中,5 等地在各鄉鎮占農用地面積的比重極小,均未超過 10%。5等地佔農用地面積比重最大的是鋪前鎮(3.68%),其次是東閣鎮(2.89%),重興鎮、邁號鎮、文城鎮、清瀾鎮、新橋鎮、龍馬鄉、昌灑鎮與翁田鎮無 5 等地。
詳見表 3-37。
表 3-37 文昌市各鄉鎮農用地自然質量等別面積及其比例表
續表
5)農用地自然質量等別地域組合特點及差異原因
(1)1 等地主要集中在文昌市南部和北部的鋪前鎮、東路鎮、重興鎮、錦山鎮。該區域自然條件優越,年平均氣溫為 23.4℃,年平均降雨量為 1729.5 毫米。≥ 10℃年活動積溫為8676.3℃,太陽輻射能為每年 111238.3 卡 / 平方厘米,年均日照時數為 1928.2 小時,光、溫、熱資源極為豐富,是糧食生產的重要基地。1 等地分布區多為低丘地帶,地勢平坦,土地肥沃,水源條件好,農業生產條件好,播種面積大,科學種田水平較高,水稻產量比其他地區高。據土壤普查統計,這些地區表層土壤多屬粘土,其次是壤土,砂土較少。以養分含量看,有機質含量在 1.79% ~ 3.06% 之間,土壤 pH 值為 5.3 ~ 6.4。灌溉水源幾乎都為地表水,有石壁河、重興河、甘村河、新橋河、白石溪、南陽河等 15 條大小河流貫穿這些地區。
(2)2 等地和 3 等地主要集中在錦山鎮、鋪前鎮、昌灑鎮、抱羅鎮、羅豆農場。該區域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為 23.9℃,年平均降雨量為 1759.1 毫米,≥ 10℃的年活動積溫為8741.3℃,太陽輻射能為每年 115017.6 卡 / 平方厘米。有文昌江、白石河等 10 多條河流流經該區域,另外還有下園、竹琅、墩友、寶芳、泰山中小水庫 5 座,集雨面積達 80 平方千米,庫容為 5298 萬立方米,灌溉面積約為 7 萬畝。總之,該地區光、溫、水、熱條件均較優越。根據土壤普查分析,這一帶砂土和壤土所佔比例較大,土壤瘦瘠,有機質含量在 1.10% ~ 3.45% 之間,土壤 pH 值為 5.4 ~ 6.5,土壤養分缺乏;同時由於科學種田水平低,經濟效益小,農民種糧積極性調動不起來,故農作物產量一般。
(3)4 等地和 5 等地主要集中在馮坡鎮、東郊鎮和東閣鎮。這些地區的氣候也較溫和,年平均氣溫為 23.8℃,略低於其他地區;年平均降雨量為 1738.9 毫米,少於其他地區;≥ 10℃的年活動積溫為 8541.6℃,比其他地區少;太陽輻射能為每年 108821.4 卡 / 平方厘米,是文昌市太陽輻射能最少的一個地區,自然條件相對較差。農業生產條件也較差,土壤砂瘦,耕作層淺,水源缺乏。據土壤普查報告記載,砂土占絕大多數,小部分為壤土和粘土,有機質含量在 1% 左右的為多數。該地區雖有湖山、愛梅、龍虎山、石三、富宅等中小水庫 23 座,總庫容達 16373萬立方米,但蓄水量少,滲漏性大,灌溉面積僅占該地區水旱田的一半。光溫條件欠佳,土壤質量差,灌溉條件不能充分保證,是造成農用地等別低下的根本原因。
2.定安縣
1)農用地自然質量等指數的計算結果
定安縣農用地自然質量等指數最高的評價單元為灌溉水田,自然質量等指數為 3249.690,位於龍門鎮;自然質量等指數最低的評價單元為旱地,自然質量等指數為 2256.913,位於新竹鎮。定安縣各鄉鎮農用地最高、最低自然質量等指數以及自然質量等指數平均值的分布情況如表 3-38 所示,自然質量等指數頻率直方圖見圖 3-34。
表 3-38 定安縣各鄉鎮分地類農用地自然質量等指數統計表
圖 3-34 定安縣農用地自然質量等指數頻率直方圖
2)農用地自然質量等別的劃分
定安縣按照 250 分等間距劃分自然質量等別,共獲得 4 個自然質量等別,結果如表 3-39 所示,各鄉鎮的等別分布情況見表 3-40。
表 3-39 定安縣農用地自然質量等別劃分標准表
表 3-40 定安縣各鄉鎮農用地自然質量等別對應分等單元個數表
續表
3)農用地自然質量等別面積和對應單元狀況
定安縣農用地自然質量等別中,2 等地和 3 等地所佔的比重較大,1 等地和 4 等地所佔的比重較小。分布特點如表 3-41 所示。
表 3-41 海南省定安縣農用地自然質量等別面積和對應分等單元個數表
續表
4)農用地自然質量等別分布
(1)1 等地大部分為灌溉水田和旱地,比例分別為 19.02% 和 2.09%;小部分為望天田和菜地,比例分別為 0.01% 和 0.03%。在 15 個鄉鎮及農場中,沒有鄉鎮 1 等地佔農用地面積比重在50% 以上,比重為 35% ~ 49% 的有 3 個鄉鎮(農場)。1 等地佔農用地面積比重最大的是永豐鎮(39%),其次是翰林鎮(37.9%),最小的是龍塘鎮(6.66%)。
(2)2 等地大部分為旱地和灌溉水田,比例分別為 22.8% 和 16.9%,;小部分為望天田、菜地和水澆地,比例分別為 0.28%、0.22% 和 0.02%。2 等地佔農用地面積比重在 50% 以上的有 3個鄉鎮(農場),比重為 35% ~ 49% 的有 6 個鄉鎮。2 等地佔農用地面積比重最大的是坡寨鄉(59.71%),其次是中瑞農場(56.07%),最小的是翰林鎮(17.03%)。
(3)3 等地大部分為旱地和灌溉水田,比例分別為 29.26% 和 2.95%;小部分為望天田和菜地,比例分別為 0.12% 和 0.11%。3 等地佔農用地面積比重為 35% ~ 49% 的有 4 個鄉鎮。3 等地佔農用地面積比重最大的是嶺口鎮(48.98%),其次是龍塘鎮(41.07%),最小的是中瑞農場(7.94%)。
(4)4 等地大部分為旱地,比例為 5.81%;小部分為灌溉水田,比例為 0.39%。4 等地佔農用地面積比重最大的是富文鄉(18.73%),其次是龍州鄉(19.96%),最小的是嶺口鎮(0.11%)。中瑞農場無 4 等地。
詳見表 3-42。
表 3-42 定安縣各鄉鎮農用地自然質量等別占農用地面積及其比例表
續表
5)農用地自然質量等別地域組合特點及差異原因
(1)1 等地主要集中在雷鳴鎮、新竹鎮、翰林鎮和仙溝鎮。地處定安縣北部大片海拔在 50 米以下的階地,地表平坦,農田由於屬海塗沉積層,普遍土層較厚,再加上人為的長期耕作活動,物理性能有明顯的變化,耕性良好,適宜於農業生產。氣溫較高,年平均氣溫為 23.7℃~ 23.9℃,比全縣其他各地高 0.2℃~ 0.7℃ ;≥ 10℃的年積溫為 8732.4℃,比全縣其他各地高 76.7℃~ 303.1℃ ;年平均降水量為 1872 ~ 2000 毫米,比全縣其他各地少190 ~ 590 毫米,春旱期比其他地區長。水利灌溉條件比較優越,如仙溝鎮有縣內最大的南扶水庫渠系,新竹鎮位於龍州河下游,其農田灌溉問題由完善的龍州河渠道引水工程解決,減輕了旱情。另外,該區耕地集中連片,田間交通條件較好,宜於機械化耕作,機械化水平較高。靠近縣城,交通便利,多種經營和消費性商品生產比較發達。這些有利因素的存在使農用地的質量得以提升。
(2)2 等地和 3 等地主要集中在龍塘鎮、雷鳴鎮、定城鎮、龍門鎮、黃竹鎮和嶺口鎮。土壤以玄武岩母質發育而成的赤粘土為主,土層深厚,結構良好,保水保肥性能好,有機質含量為 2.75%,作物生長後勁足,缺點在於耕性較差。年平均降水量為 2088 毫米。地處低丘台地,地勢較平緩,坡度小,可墾地連片集中,有利於大規模機械化耕種。鄉鎮之間有公路縱橫交織,交通便利,中部有定安—屯昌公路橫穿而過,連接海榆中線,商品貿易發達。水利灌溉是其主要灌溉方式,樓坡(下山)溪水系橫穿該區,水源較豐富,水利工程排灌系統比較完善,麻羅、良世兩宗骨幹水庫控制灌溉面積占 42.1%,大面積的田洋(水尾洋、田東洋、大察洋、群山洋、封浩洋、珠波洋)農田基礎設施建設較好,排灌系統較為完善,水稻產量較高。
(3)4 等地主要集中在富文鎮和龍門鎮。該地區地形為丘陵,砂頁岩為母質發育而成的黃紅赤土地,大部分土層較深厚,保水保肥能力略強,有機質含量在 1.57% 以上 ,耕作條件尚好。但水利設施較差,抗旱能力低。低窪易澇田(鍋底田)較多,頻繁降雨之後,積水難排,作物受淹損失,產量不高也不穩。水稻平均畝產只有 12.05 千克,為全縣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