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地質有什麼特點
❶ 廣東河源盆地地質概況
這里所介紹的廣東河源盆地地質背景主要是總結了廣東省地質礦產局(1988)和張顯球等(審稿中)的工作。河源盆地是一個受河源大斷裂主幹構造控制的斷陷盆地(圖2),河源大斷裂由發生在中三疊世的印支運動所引起,形成了一系列大的北北東向和北東向延伸的褶皺,而與老地層伴隨的有斷層活動、岩漿作用以及變質作用,該大斷裂也遭受到燕山運動所引起的變形。燕山運動的一期發生在早侏羅世的末期。在中侏羅世時,湖泊碎屑和火山噴發物充填廣東東部的斷陷盆地,形成漳平組,而在廣東省的北部地區,與其相當的地層為山間盆地相的馬梓坪群。燕山運動二期出現在中侏羅世末期,它引起廣泛的褶皺運動,使得中侏羅統及老地層出現相當規模的岩漿活動和變質作用。伴隨著晚侏羅世板塊俯沖作用的進一步加強,產生了燕山運動的三期。因而,該區域許多深大斷裂開始活動,伴隨著新產生的斷層,形成分布廣泛的北東向火山活動帶。這一噴發活動尤其強烈,廣泛分布在廣東東部的沿海區域。伴隨著火山運動和深成成岩作用,燕山運動四期和五期分別發生在早白堊世和晚白堊世晚期,但是其程度要比晚侏羅世的岩漿活動弱得多,暗示了那時的燕山運動處於衰退期。在早侏羅世時,隨著庫拉板塊在歐亞板塊之下的消減,海水侵入廣東中部和北部,導致了廣泛的金雞組海相沉積(廣東省地質礦產局,1988)。
圖2 河源盆地北部地層剖面位置圖
在晚侏羅世的末期,發生了大范圍的深成成岩作用,沿長樂-南凹深斷裂帶,產生了高溫低壓的變質帶和混合岩帶。從早白堊世開始,該區域進入一個相對緩和的構造期,表現在出現了一系列由張應力控制的小到中型斷陷盆地。與此同時,盆地內沉積了一套具火山岩的紅色碎屑物,這一沉積一直持續到晚白堊世含膏鹽的紅色序列形成(廣東省地質礦產局,1988)。
河源盆地是廣東省十大盆地之一,面積約725 km2,由上白堊統和古近系構成,該盆地呈東南西北向延伸,為一不規則的「S」形。河源盆地北部是指河源市南郊大塘埔村以北地區,其形狀近似半月形,北北東向。南北長21 km,東西寬6~8 km,面積約160 km2。西北側為河源大斷裂,東側為逆向斷層,地層走向為北北東,傾向北西,傾角為24°~38°。由於西北側河源大斷裂的長期活動,沉積中心偏於西側,不斷由東南向西北方向轉移,形成傾向北西的單斜盆地。河源盆地北部白堊系—古近系地層厚達4000 m以上,與下侏羅統金雞組及燕山三期花崗岩呈斷層或不整合接觸(圖3)。
圖3 河源盆地北部從勝利螢石礦到牛牯寨地層剖面圖
河源盆地北部的白堊系及古近系紅層是一套沉積較粗的紅色碎屑岩,以礫岩、砂礫岩、含礫不等粒砂岩特別發育為主要特色。依岩性特徵,自下而上劃分為上白堊統南雄群的大鳳組、主田組和湞水組,以及古新統—始新統上湖組和丹霞群(圖4)。
圖4 河源盆地地層柱狀圖
大鳳組(K2d)分布在盆地北部東南緣的大塘埔、田心、麻竹窩、陳田、羅屋以及到吉一帶,即河源市南郊及東江以東地區。它以沉積物粗,礫岩及砂礫岩發育和富含圓形恐龍蛋為主要特徵。由自下而上、從粗到細的兩個沉積旋迴構成,厚為837 m。大鳳組底部為暗紫紅色塊狀巨礫岩,礫石粗大,分選性差。80%的礫石為微變質砂頁岩,常夾含礫砂岩透鏡體與燕山三期花崗岩呈斷層接觸或不整合於下侏羅統金雞組之上,厚達237 m。下部為紫紅色含礫不等粒砂岩,中—細砂岩,風化強烈,地勢低平,常被植被覆蓋,厚度約為200 m;中部為紫紅色礫岩夾砂礫岩,丹霞地貌較明顯,厚度為150 m;上部為紫紅色含中粗礫花崗岩屑細礫岩、含細礫粗砂岩、含礫不等粒砂岩、鈣質砂岩。礫石中主要為花崗岩,其次為金雞組的砂頁岩,該組富產圓形恐龍蛋化石,厚度約為250 m。
主田組(K2z)分布於河源市區、黃沙、東源縣城以及仙塘鎮一帶。主田組沉積物粒度相對較細,不同於下伏的大鳳組和上覆的湞水組(圖版I)。主田組為紫紅、淺磚紅色細礫岩、含礫中粗粒長石石英砂岩、不等粒砂岩不等厚互層,下部夾粉—細砂岩、含礫鐵質泥岩,砂岩中斜層理發育,普遍具灰綠色斑點、斑條和灰綠色鈣質結核。岩石易風化剝蝕,地勢低平,多呈緩坡低丘與平原丘陵地貌,產龜類、黃氏河源龍(Lü,2003)和長形恐龍蛋化石,厚度為1200 m。
湞水組(K2zs)分布在205國道白頭嶺—神甫一線以南的連塘坪、圍背、步狗岩、馬牯頂、楊梅坪以及禾子田一帶,沉積物比較粗,為白色、紫紅色厚層、塊狀含中礫細礫岩、砂礫岩、含礫粗砂岩夾棕紫色長石石英砂岩、粉砂岩以及砂岩含少量灰綠色斑點,上部岩層交錯層理發育,未發現化石,厚900 m。
上湖組(E1s)分布在美石下、黃果塘、坪山、長龍、茅埔以及三扶田一帶,為紫紅、橘紅色含大量花崗岩礫石的細礫岩、含礫粗砂岩、長石石英砂岩,局部夾泥質粉—細砂岩和含砂碳質粉砂岩。礫石成分主要為花崗岩,次為石英砂岩和下伏南雄群的紅砂岩,磨圓度較好,多呈半滾圓狀,砂岩中斜層理發育,斜層系厚1 m以下,未發現化石,厚820 m。
丹霞群(E2dx)分布在盆地西北緣的美石寨、狗比瀝、牛軲寨以及石門一帶,為紫紅、磚紅、褐紅色塊狀礫岩及含中粗礫的花崗岩屑細礫岩。上部以細礫岩為主,下部以巨礫岩為主,礫徑粗大,可達1 m以上。礫石以花崗岩為主,分選性及磨圓度差,鐵質、泥質和砂質膠結,近斷層處硅化明顯、堅硬,常構成懸崖峭壁,如美石寨、牛軲寨、石門等地形成典型的丹霞地貌,未發現化石,厚度為534 m。
河源盆地北部南雄群以沉積物粒度由粗到細再變粗,可劃分為三個部分,下部大鳳組岩性粗,礫岩發育,是盆地發育早期階段。地形差異明顯,剝蝕作用強烈,是快速堆積的產物;中部主田組沉積粒度相對較細,富含灰綠色鈣質結核或鈣質斑塊、斑條,是盆地發育到水體相對較寬、較深、物源較遠,周圍地勢高差不大的環境下沉積的;上部湞水組岩性又變粗,礫岩砂礫岩較發育。以上特徵與標准地區南雄盆地南雄群相似,可以與之進行對比(圖5)。兩者的主要區別是河源盆地的主田組和湞水組沉積物粒度較南雄盆地的粗,細礫岩、含礫砂岩和不等粒砂岩較發育,而粉砂質泥岩和泥質粉砂岩少。南雄盆地細碎屑岩和泥質岩更發育,尤其主田組主要是一套沉積物較細的泥質粉砂岩和粉砂質泥岩夾薄層狀、透鏡狀灰質砂岩、泥灰岩;湞水組泥質岩也較發育。在生物群方面,兩盆地的南雄群大鳳組均產圓形恐龍蛋化石,主田組產竊蛋龍類和長形恐龍蛋化石,但南雄盆地的南雄群化石門類眾多,除爬行動物外,還富產微體化石如介形蟲、有孔蟲、輪藻等(張顯球,1987),腹足類、雙殼類、葉肢介以及昆蟲等多門類化石(張顯球等,2000),而河源盆地北部生物群的面貌顯得十分單調,未發現微體、軟體動物和節肢動物等門類化石,不及南雄盆地的生物群豐富。
圖5 河源盆地北部(A)和南雄盆地(B)的地層對比圖
南雄盆地的上湖組是以紫紅、暗紫紅色粉砂質泥岩和泥質粉砂岩為主,富含灰質結核,化石豐富,夾細砂岩,局部夾雜礫砂岩、細礫岩,化石豐富(張顯球,1992a),而河源盆地北部上湖組則以細礫岩、含礫粗砂岩、不等粒長石石英砂岩為主,粉砂質泥岩和粉砂岩少,未發現化石。沉積物明顯較南雄盆地的粗,兩者的岩性差別是明顯的。丹霞群是一套粗碎屑岩,下粗上細,具明顯的丹霞地貌等特徵,與標准地點丹霞盆地中丹霞山剖面的丹霞群非常相似,岩性和地貌特徵可以對比,唯丹霞盆地的丹霞群時代屬晚白堊世(張顯球,1992b)。河源盆地丹霞群時代依據不足,可能比丹霞盆地的丹霞群要晚。南雄盆地兩側的丹霞群是南雄群與羅佛寨群的相變,是一個明顯的穿時岩石地層單位,時代為晚白堊世中期至早始新世。從西往東北獅頭寨丹霞群的層位越來越高,時代越來越新(張顯球等,2000a,b)。總之,河源盆地北部上湖組和丹霞群至今未發現化石,但它們均位於南雄群之上,層序是清楚的,其時代應晚於南雄群。
❷ 河源的地質有什麼特點,是否適合化石的形成,理由
化石() 保存在岩層中的古生物遺體、遺物和活動遺跡。化石是古生物學的主要研究對象,它為研究地質時期的動、植物生命史提供了證據。中國古籍中早已有關於化石的記載,如春秋時代的計然和三國時代的吳晉,都曾提到山西省產「龍骨」,「龍骨」即古代脊椎動物的骨骼和牙齒的化石;《山海經》也有「石魚」(即魚化石)的記述;南朝齊梁時期陶弘景有對琥珀中古昆蟲的記述;宋朝沈括對螺蚌化石和杜綰對魚化石的起源,已有了正確認識。迄今,發現最早的細菌化石為距今35億年前的澳大利亞瓦拉翁納群中的絲狀細菌化石。形成條件 地史時期的生物,只有一小部分與地質環境相適宜,保存下來成為化石:①生物本身必須具有一定的硬體,如無脊椎動物的貝殼、甲殼,脊椎動物的骨骼、牙齒,植物的樹干、葉子和孢子、花粉等;②生物死亡後必須迅速地被沉積物埋藏起來,免遭生物、機械或化學作用的破壞;③必須經過較長時間的各種石化作用。研究意義 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英國W.史密斯在地層層序律的基礎上,根據化石的縱向分布建立了化石順序律。古生物學家發現地層層位越高,所含化石類別越多,化石的形態構造越復雜,反映了生物類別從少到多、形態構造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的進化規律。
❸ 河源市有什麼特點
最大的特點就是帥哥太多太帥——比如我。#^_^#
其次呢
河源是客家古邑,五縣一區都屬客家,所以充滿客家風情與風味。
河源還擁有華南最大的人工湖——萬綠湖,風景自然不在話下。
不說了,你來徹底玩一趟就會領略了。
忘了說河源還有另一最大特點——美女太多太美。
❹ 河源的地形是以社呢們類型為主它有什麼特點
河源地來形復雜,起伏較大。以山地自、丘陵為主。其中山地佔53%,丘陵佔36%,谷地和平原佔11%。河源地處北回歸線北緣,呈東西窄、南北狹長的地形特徵,北部和南部群山重疊,西部和東部山嶺包圍,中間為一小平原,東江貫穿南北,整個地勢自北向南傾斜,構成本市具有山區、小平原、丘陵、河谷盆地的多樣地形,且南北跨度大。分別歸屬不同流向的兩條水系(東江水系和韓江水系)。東翼較窄且陡,西翼寬闊較為平緩。
❺ 地質學有什麼特點
地質學的特點:
第一,地質學的研究對象涉及到悠久的時間和廣闊的空間。地球自形成
以來已經有46億年的歷史,在這樣漫長的時間里,地球曾發生過滄海桑田、翻天覆地的重大變化,而其中任何一個變化和事件,任何一粒礦物和一塊岩石的形成和演化,都往往要經歷數百萬年甚至數千萬年的周期。對這些變化和事件,人們不能像研究人類歷史那樣,可以藉助於文字和文物;也不能像研究物理那樣,可以單純依靠在實驗室中做實驗,而必須靠研究分析地球本身發展過程中所遺留下來的各種記錄。
同時,地球具有巨大的空間,在不同地點和不同深度,具有不同的物質
基礎和外界因素,因而有不同的發展過程。海洋和大陸、大陸的各個部分、地球表層和深部,都有其不同的發展過程。因此,既要研究它們的共性,更要研究它們的差異性和相關性,才能全面、深入地找出地球的發展規律。
第二,地質學具有多因素互相制約的復雜性。它所研究的對象和內容,
從小到礦物組成的微觀世界到大至整個地球以及宇宙的宏觀世界,從礦物岩石等無機界的變化到各種生命出現的演化,從常溫常壓環境到目前還不能人為模擬的高溫高壓環境,從各種變化的物理過程、化學過程到生物化學過程,從地球本身各個部分的物質能量轉化到地球與外部空間的物質能量轉化等等,充滿著各種矛盾和相互作用的復雜過程。任何一種地質過程,都不可能是單一的物理過程和化學過程,地球自誕生以來,不僅形成了光怪陸離的礦物世界、岩石世界、海洋大陸、高山深谷,也出現和演化成了種類繁多的生物世界。眾所周知,目前在實驗室中即使合成最簡單的生命物質,也是非常不容易。地球演化到今天,產生出如此面貌,這固然與其具有人類歷史所不能比擬的充分時間有關,同時也說明地球演化的地質過程是一個十分復雜的過程。
第三,地質學是來源於實踐而又服務於實踐的科學。但地質學必須首先
是以地球為大課堂,以大自然為實驗室,進行野外調查研究,大量掌握實際資料,進行分析對比歸納,得出初步結論,然後再用以指導生產實踐,並不斷修正補充和豐富已有的結論。遠在數十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人類的祖先就是在製造石器的過程中,逐步掌握了一些岩石的特性,後來在銅器時代、鐵器時代,人類又在生產活動中逐步掌握了尋找有用礦產的某些規律。近代以來,由於工礦業的發展,特別是相鄰科學和現代技術的進步,又推動了地質學的突飛猛進,不斷形成新的理論。
❻ 河流的地質作用是怎樣產生的有什麼特點 有沒有知道的
河流地質作用分為侵蝕作用、搬運作用和沉積作用。
①侵蝕作用:河流的侵蝕作用包括機械侵蝕和化學侵蝕兩種。河流侵蝕一方面向下沖刷切割河床,稱為下蝕作用。另一方面,河水以自身動力以及挾帶的砂石對河床兩側的谷坡進行破壞的作用稱為側向侵蝕,而河流化學侵蝕只是在可溶岩地區比較明顯,沒有機械侵蝕那麼普遍。
河流侵蝕
河流侵蝕
②搬運作用:河水在流動過程中,搬運著河流自身侵蝕的和谷坡上崩塌、沖刷下來的物質。其中,大部分是機械碎屑物,少部分為溶解於水中的各種化合物。前者稱為機械搬運,後者稱為化學搬運。河流機械搬運量與河流的流量、流速有關,還與流域內自然地理——地質條件有關。
河流搬運
河流搬運
③沉積作用:當河床的坡度減小,或搬運物質增加,而引起流速變慢時,則使河流的搬運能力降低,河水挾帶的碎屑物便逐漸沉積下來,形成層狀的沖積物,稱為沉積作用。
河流沉積作用
河流沉積作用
河流沉積作用主要發生在河流入海、入湖和支流入幹流處,或在河流的中下游,以及河曲的凸岸。但大部分都沉積在海洋和湖泊里。河谷沉積只佔搬運物質的少部分,而且多是暫時性沉積,很容易被再次侵蝕和搬運。
河水通過侵蝕,搬運和堆積作用形成河床;並使河床的形態不斷發生變化,河床形態的變化反過來又影響著河水的流速場,從而促使河床發生新的變化,兩者相互作用相互影響.
❼ 河源是什麼樣子
被譽為「客家古邑 萬綠河源」的河源市位於廣東省北部、東江中上游,南接惠州、汕尾、東靠梅州,西連韶關,北鄰江西贛州,是廣東省重要的生態屏障和飲用水源地。河源1988年撤縣建市,現轄源城區、東源縣、和平縣、龍川縣、連平縣,有95個鄉鎮、4個街道辦事處理、1個農場,1251個村委會、155個社區居委會。市區距廣州約180公里,距香港約200公里。全市面積1.56萬平方公里,戶籍總人口348.98萬人,農業人口266.89萬人,常住人口295.35萬人,有少數民族畲族,人口2萬多人。
河源地勢北高南低,山地、丘陵約佔80%,谷地和平源約佔20%。境內有羅浮山、九連山兩大山脈、東江、新豐江兩條河流縱貫全境。全市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溫暖濕潤,雨量充沛。全市年平均溫度20.5℃,平均降水量1809.1毫米,無霜期324.8天。
河源是嶺南文化發祥地之一。河源上古屬揚州南境,戰國屬楚。自秦置龍川縣至2009年已有2223年歷史,世界第一個客家人越佗擔任龍川縣首任縣令,秦漢時屬南海郡,南齊時始置河源縣,隋唐宋屬循州,清屬惠州,是客家人開發嶺南最早的地區。明代著名哲學家、教育家、政治家和軍事家,「心學」流派創始人王陽明向朝廷奏設和平縣,並創立陽明書院,推廣理學文化。河源是中國革命策源地之一。紫金縣是民主革命先驅孫中山的入粵始祖地,河源人劉爾崧是中國共產黨第一批57名黨員之一,河源大地還養育了阮嘯仙,劉琴西。黃居仁等一批早期優秀共產黨員。1927年4月26日,劉琴西等共產黨人地紫金發動「四 二六」武裝暴動,成立全國第一批縣有革命政權----紫金縣人民政府,之後建立炮子紅色蘇區,海陸惠紫成為中國革命著名的紅色根據地。周恩來、彭湃、徐向前、葉劍英、阮嘯仙等老一輩革命家都曾在河源領導過革命斗爭。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河源是東江縱隊和粵贛湘邊縱隊的重要根據地,龍川是聞名中外的「香港大營救」指揮部之一。
河源是粵東「資源寶庫」。人均礦產、森林、水、土地資源擁有量均居全省前列。全市憶探明資源儲量的礦種有36種,其中鎢礦、鐵礦、螢石礦和稀土儲量位居全省第一。有新豐江水庫和楓樹壩水庫兩個廣東第一和第二大的水庫,其中新豐江水庫庫容達139億立方米,被中國食品工業協會唯一授予「中國優質飲用水資源開發基地」稱號。全市森林面積達1800萬畝,森林覆蓋率703.%,生態資源十分豐富。
河源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源源生態環境優良,空氣質量、水環境質量等常年保持優級水平。擁有華南第一湖萬綠湖、桂山、蘇家圍、熱水漂流、亞洲第一高音樂噴泉、黃龍岩、霍山、越王山、龜峰塔及眾多溫泉等旅遊景點。擁有眾多的古村落、古民居。還擁有世界上唯一的集恐龍蛋化石、恐龍骨骼化石、恐龍足跡化石「三位一體」的恐龍遺跡,已出土恐龍蛋化石15000多枚,恐龍蛋化石館藏量被載入吉尼斯世界紀錄,被中國地質調查局地層與古生物研究中心授予「中華恐龍之鄉」稱號。
河源是後發城市。河源交通區位日益凸顯。境內有京九和廣梅汕兩條鐵路,105線、205線兩條國道,惠河、河梅和粵贛三條速公路,已融入「珠三角兩小時經濟生活圈」。隨著途經河源的廣河、廣贛、汕昆、河紫、粵湘等高速公路和京九高鐵及連接珠三角的城際輕軌建成通車後,河源將全面融入「珠三角一小時經濟生活圈」,真正成為粵東北陸路交通樞紐和溝通長三角與珠三角的「大陸橋」。河源承接產為轉移勢頭迅猛。目前全市有4個省級產業轉移園,初步形成了食品飲料、礦產冶金、機械製造、電子電器、太陽能光伏、輕紡服裝、建材陶瓷、生物制葯等主導產業。河源擁有國家級通訊終端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是「廣東省手機生產基地」,「河源手機」區域品牌逐步形成。2009年,全市生產總值416.95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14322元;三大產業比重為12.6:53.7:33.7;稅收總收入39.35億元,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20.18億元;外貿出口額14.13億美元,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2.27億美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5013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138元。
經過20多年的發展,河源已經從落後偏僻的山區小縣城發展成初具規模的現代化中等城市,特別是近年來,河源踐行反傳統路徑依賴、反經濟周期操作、反梯度產業發展戰略的「三反」理念,大力發展新電子、新能源、新材料、新醫葯等「四新」產業,爭創「生態發展和低碳經濟示範區」,推動了全市經濟社會科學發展、可持續發展,先後被評為「全國衛生先進城市」、「全國環境綜合治理先進城市」、「全國雙擁模範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港澳及海外華人心目中最適宜居住和創業的城市」、「中國十大特色休閑城市」、「最具發展潛力金融生態市」、「中國節能減排二十佳城市」、「全國生態環境保護最佳範例」、2008年城市綜合增長競爭排名全國第一位(並列)、2008年中國最有魅力城市200強14名、「廣東省文明城市」、「廣東省園林城市」。
❽ 廣東省河源的地質概況如何
河源市區在源城區境內。通過市區有205國道、河惠高速公路和京九鐵路,東江河道直駛惠州、廣州。距離廣州、深圳和香港在200公里以內。市區總的地形地貌為東低西高;山脈主要有桂山山脈;氣候特徵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河流有東江幹流和一級新豐江支流。主要地質情況概述如下:
一、地層
市區出露地層主要有中生界的白堊紀官草湖群和南雄群。此外還有中生界的三疊紀上統大頂組、侏羅紀下統金雞組和上統高基坪組、新生界的下第三紀丹霞群、上第三紀、第四紀更新統和全新統地層。
二、侵入岩
市區侵入岩主要為燕山三期、四期的黑雲母花崗岩侵入岩,喜馬拉雅期則僅在局部有玄武岩類火山噴溢活動。
三、構造
市區主要構造形跡為河源深大斷裂,區域構造線北東向;還有小規模的褶皺構造。
四、環境地質
1、水文地質:與地質構造條件相應,市區地下水可分為鬆散岩類孔隙水、碎屑岩類裂隙孔隙水、基岩裂隙水3種基本類型。
2、工程地質:工程地質特徵與地質、構造、地貌及地下水活動等密切相關。本區岩土體可分為花崗岩類岩組、碎屑岩組、膏鹽含鈣質岩組、沖洪積土岩組及殘坡層土岩組。
3、災害地質:主要有水土流失、水庫淤積、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等。
4、地質遺跡:市區恐龍化石資源豐富,擁有出土大量恐龍蛋化石,恐龍骨骼化石,恐龍腳印化石,成為世界罕見的集恐龍蛋、恐龍骨骼和恐龍腳印化石「三位一體」的埋藏地;獲「中華恐龍之鄉」,成為館藏恐龍蛋化石數量世界第一,已成功申報吉尼斯世界紀錄;將建省級恐龍化石地質遺跡自然保護區。現已發現恐龍蛋化石14000多枚,恐龍骨骼化石9具,恐龍腳印化石100多個。
五、礦產地質
??? 市區主要礦產類型有螢石礦、建築用河砂、礦泉水、地熱水等等。
❾ 河流的地質作用是怎樣產生的有什麼特點
河流地質作用包括:剝蝕,搬運,沉積
❿ 河流的地質作用是怎樣產生的有什麼特點
河流的地質作來用太多了源,有侵蝕作用,搬運作用,沉積作用等
侵蝕作用主要有下蝕、旁蝕、朔源侵蝕三種
搬運作用有懸運、溶運、推運等
沉積地形一般有心灘、河漫灘、三角洲等等。
此外還有河流的均夷化和去均夷化等等。
建議去參考任何一本普通地質學的書,都有具體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