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地質路線間的地質界線用什麼來勾繪

地質路線間的地質界線用什麼來勾繪

發布時間: 2021-03-12 20:38:56

Ⅰ 實際材料圖地質界線勾繪及屬性輸入

在勾繪地質界線之前,為了提高圖件的准確度和可靠性,可將校正好的遙感圖像以及前人 1∶2. 5 萬、1∶5 萬實際材料圖配准鑲嵌成 MSI 格式的 「實際材料圖」作為背景底圖來配合連圖,以便互相印證、約束和綜合分析研究,幫助對區域地質體及其界線進行較准確的圈定。

根據批註後的地質資料和野外地質調查資料按 「V」字型法則勾繪地質體及其地質界線。勾繪時應遵循先勾繪水體邊界,其次勾繪第四系,再次勾繪斷層的順序進行,其餘地質界線從新到老勾繪。地質體界線的勾繪有兩種方法: ①可利用同時閱讀多個 PRB 過程的方法進行,為了勾繪的方便進行,此法可利用 「根據參數賦屬性」命令將 PRB 點線實體變換成不同的顏色、不同的子圖或線型,勾繪好以後再恢復其參數。②將整理好的原始實際材料圖添加相關的地理底圖要素列印出來,再輸出圖幅內的每條路線和剖面的野外記錄簿,由地質專家或對本圖幅地質特徵較熟悉的專業人員在紙介質上進行地質連圖,勾繪好地質界線後掃描存儲為柵格文件,以 Geoline. WL 圖層的參數建立工程進行矢量化,誤差校正後再合並到 Geoline. WL 圖層即可。

地質界線的屬性輸入前要對勾繪好的地質界線進行整理,注意各地質體界線的壓合關系並充分考慮與相鄰圖幅的接圖問題,根據界線的性質更改線型及相關參數,還必須進行一系列的處理,如線光滑處理(處理後線可能有偏離)、靠近線處理、自動剪斷線、節點平差處理等。整理好地質界線後就可以對地質界線賦予屬性了。對於地質界線賦屬性可以通過手工逐條輸入,也可以通過 「PRB 數據操作」菜單下的「B 屬性提取 Geoline(實際材料圖)功能輔助完成。

Ⅱ 地質界線的確定與勾繪

基岩露頭來良好地段,可根自據填圖單位的分層標志和地質體間的接觸關系,確定地質界線的確切位置。露頭不好的地段,可利用山坡地層碎塊出現的最高位置,或土壤顏色分界處,或植被的不同,或地貌差異等特徵判斷地質界線位置。

地質界線必須在野外現場進行勾繪、連接,不準在野外只定點卻不繪制地質界線而回到室內才進行地質界線的勾繪連接。

露頭良好地段,可根據視域范圍內地質界線在地表的實際延伸情況,從所定觀測點向兩側在地形底圖上進行勾繪。露頭不好的地段,可根據岩層產狀,按照「V」字形法則,結合地貌特徵、植被和土壤顏色等,進行勾繪。每個觀測點兩側至少應勾繪出可視范圍內可確定的和按走向延展判別的地質界線(數字填圖儀中應畫Boundary)。相鄰的地質路線調查中,應在野外現場將路線間的地質界線逐一連接,勾繪在地形底圖上。

Ⅲ 地質界線的確定及標繪

(1)地質界線的確定

准確地標定地質界線是保證圖幅符合地質現象實際出露客觀存在的前提。在基岩出露的地區,可直接根據填圖單位的標志及地質體的接觸關系來確定地質界線的位置。但在森林、平原、草原戈壁等植物或現代堆積物、沉積物發育區則給地質界線的確定帶來了難度。除了關鍵部位需採用人工揭露外,更多則是藉助間接標志或其他方法來確定地質界線。

利用殘坡積物判斷地質界線的方法是,以低處分布的某種岩屑的最高出現位置作為其與不同岩性的界線所在地。此方法在已經確立標准地層剖面、對主要界線性質和構造狀況都基本搞清的情況下具有較大可靠性。

利用地貌特徵判斷地質界線,特別是利用遙感圖像進行現場地質解譯是間接確定地質界線的重要手段。

利用地球物理、地球化學資料亦可在某些情況下有助於地質界線的判斷或確定。但實際情況往往比較復雜,因此,要多種手段結合,相互驗證,以保證地質界線確定的可靠性。

(2)地質界線的標繪

前述有關地質調查類型及圖件編制中已涉及此方面內容,現綜合不同比例尺的技術要求給予概括。即在填圖過程中,在圖上僅填繪按比例尺折算直徑大於2mm以上的閉合地質體和寬度大於1mm及長度大於3mm以上的線狀地質體。如果小於以上限度,但具有特殊意義的地質體或斷層,可按比例尺誇大至1mm×3mm表示在圖上,但要注意盡量反映其真實的平面形態和產狀。

地質界線的標繪應在現場據其出露情況直接填繪在地形圖上。採用方法是以觀察點為基點,測量地質體產狀後,根據「V」字形法則將地質界線沿地層走向向兩側延伸1/2線距。露頭好且視野開闊的地段,除由觀察點控制的一段地質界線外,還可選擇地質構造轉折部位、地質界線通過山脊及溝谷的位置等處,按目測標定觀察點的方法遙測一些輔助控制點,然後根據「V」字形法則將整段地質界線連繪出來。

Ⅳ 怎樣勾地質界線

搞地質填來圖,你要定點吧,讓後根據源你每個點測量的岩層產狀,把相同岩性的點連起就行,但是連的過程中,要根據地形等高線運用V字型法則來勾繪……這是一般沉積岩的填圖方法,對於岩漿岩侵入體(平面圖上呈圈閉形狀),由於沒有特定的像沉積岩那樣的產狀數據,你只有通過追索法,多定幾個點,然後連起來就行了……

Ⅳ 界線勾繪

生態地質圖是生態地質填圖成果的最終體現。圖面上各種生態要素界線較多,但從性質上大致可分為明確界線和灰色界線2類:①明確界線,指野外實地可以直接觀察到的界線;②灰色界線,指野外半定量或定性分界線,包括環境質量分區界線、地球化學異常界線、水化學類型界線等。

Ⅵ 野外地質填圖時地質界線的連接繪制都需要注意什麼

今天我們來聊聊在野外填圖時地質填圖時地質界線連接的相關問題,地質界線是地質圖上反應地質體空間展布規律的最重要內容,也是關乎項目成果的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由於野外情況復雜,無法舉例,現在我也只能將普遍要注意的問題給你介紹一下,供你參考,一般情況下,都必須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地質圖上的界線
(1)每個基本觀測點都應根據實際觀察到的地質界線沿走向向兩側送線,用實線畫到眼睛觀測到的地方,並允許利用某些間接標志用虛線有限制地作些推斷,但必須在另一條觀測線上核實校正後才可將虛線改為實線。

野外實地
當視野受到影響時,應選擇視域較開闊的高地進行目測勾繪送線,或者沿地層分界進行短距離追索後再勾繪。
地質界線的勾繪,不僅在地質分界點上進行,在整個野外填圖過程中,都要隨時注意地層和地質界線的變化,及時勾繪到野外手圖上。尤其是遇到能夠遠眺到遠處連續的地質界線全貌的機會,不要輕易放過,應及時用虛線勾繪到野外手圖上,待以後觀測線通過時,再加以修正。這樣不僅可以減少野外工作量,而且勾繪的地質界線比較精確。
(2)注意岩層(或斷層)產狀與地形的關系,正確運用「V」字形法則,切忌一律直線相連或線不切實際的彎曲。

V字形法則
(3)掩蓋區范圍較大時,應圈定第四系,零星分布的小面積第四系不再單獨圈定。基岩地質界線連接有困難的,可用虛線表示。
在露頭零星地區,地質界線的分布不連續,兩條穿越路線之間的界線往往因缺乏直接標志而難以連接,這時如地層產狀穩定時,可利用放線距原理進行勾繪。在露頭發育較好的地區進行大比例尺填圖時,也可利用放線距原理作為標繪地質界線的輔助手段,檢查目測或半儀器法測繪的地質界線是否准確。
(4)回到室內,任何人都不允許改動野外所定點位和已勾繪的地質界線,這是為了防止人為刻意改變使其不符合野外實際情況。如在室內進行審查或整理過程中產生疑問,必須到野外核實後方可改正。

成果圖
界線連線這是一項十分嚴謹的工作,若自己吃不準的一定要請教專家指導,切勿隨意連接,以免最終成果出現錯誤,今天就分享到這里,咱們下期再見!

Ⅶ 產狀要素的測定與地質界線勾繪

產狀要素是確定地質體空間幾何關系的重要資料。要注意產狀的可靠性、代表性和系統性。判斷岩層產狀的可靠程度首先要辨別是基岩露頭還是轉石;是層面還是節理或其他結構面。注意產狀所處的構造位置,區別因次級構造引起的局部變動,鑒別因重力作用在斜坡上引起岩層產狀的非構造變動。注意篩選有代表性產狀,這對正確認識區域構造格架十分重要。產狀要素要進行系統測量,圖面上應均衡分布,構造關鍵部位(如褶皺的兩翼、轉折端、傾伏端,斷層的兩盤岩層、斷層面,不整合面上、下地層,侵入體接觸面、原生流動構造等)必須有足夠的產狀注記。產狀寫成 290°∠36°,前者代表傾向,後者為傾角。產狀要素測定主要依靠羅盤進行。由於羅盤是用磁針定位,為了能直接在羅盤讀出地理方位,需進行磁偏角校正。各地磁偏角數值在地形圖上可以查出。實習區磁偏角為西偏2°58′,應撥動刻度盤,使正北落在357°02′刻度線上即可。為了在圖上投繪產狀符號的方便,常用公里網格(高斯-克呂格坐標)的縱坐標作為平面方位角的零度,因而需對產狀進行子午線收斂角校正。子午線收斂角 r在地形圖上可以查出。如坐標線偏子午線以東,校正方位角=真方位角-子午線收斂角;如坐標線在子午線西側,則校正方位角=真方位角+子午線收斂角。實習區坐標線為西側0°41′。

地質界線和岩層產狀是地質圖反映地質體空間展布規律及其相互關系的最基本的原始資料,必須在野外填繪。地質界線在基岩地區可根據填圖單位的標志和接觸關系直接確定。但在植被、土壤覆蓋較大的地區,可參考殘積物中岩屑的分布、地貌特徵、土壤的顏色和結構、植被類型及發育程度等自然標志,也可利用動物洞穴的掘出物、路基、電線桿、溝渠等人工揭露。地質界線在大比例尺圖上必須嚴格按照「V」形法則勾繪,小比例尺圖則依照地層產狀,參照地形、地物勾繪。

Ⅷ 地質路線類型

地質路線可依據路線與控制地質體的幾何關系、野外工作的不同階段和觀測路線對地質體控制的作用進行劃分,如下所示:

區域地質調查基礎教程

6.1.2.1 按路線與控制地質體的幾何關系劃分地質路線

(1)穿越法

橫穿地層走向或區域構造線布置觀測路線,可調查研究地層系統縱向上的特徵和變化,標定路線穿過的各類地質體的界線(圖6.1)。優點是易於查明地層層序及其接觸關系,岩性、岩相的縱向變化和區域構造特徵;缺點是在岩性、岩相橫向變化較大、構造復雜的地區,易出現勾繪或圈定的地質體界線與實際情況不大吻合的情況,甚至遺漏地質現象或地質體。

圖6.1 穿越路線示意圖

(2)追索法

大致沿地質界線、斷層線或地質體走向布置觀測路線(圖6.2),可調查研究地質體的橫向變化和構造形態,准確勾繪地質界線。常用於追索重要斷裂、褶皺轉折端、重要接觸關系、含礦層、化石層或標志層等。優點是在地質構造復雜,岩性、岩相變化較大,延伸不穩定的地段,易於查明其橫向變化特徵,提高研究程度,一般在大比例尺填圖或在解決重要地質問題時常被採用;缺點是對地層層序及其縱向變化、區域構造特徵的了解和控制較差,且工作量較大。

圖6.2 追索路線示意圖

(3)綜合法

上述兩種方法的結合,即在穿越路線上,為查明接觸關系和重要地質體的橫向變化,向路線兩側沿地質體走向追索一定距離;或在追索路線中,為查明地層層序及其縱向變化,上、下接觸關系等,穿越地質體走向一定距離(圖6.3,圖6.4)。尤其對於部分不規則的地質體(如岩體、礦體等),採用「追索+穿越法」可對其進行有效控制。優點是可以較全面地研究地質體的縱、橫向變化;缺點是工作量太大。

圖6.3 綜合路線(U型路線)示意圖

圖6.4 綜合路線(U型+梅花型路線)示意圖

6.1.2.2 按照野外工作不同階段劃分地質路線

(1)踏勘路線

一般盡量以垂直各類地質體界線和區域構造線方向布置,以穿越路線為主,如果穿越路線難以滿足全面系統掌握區域地質情況,或無法控制新發現的重要地質體,則可採用穿越路線和追索路線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踏勘。

(2)驗證路線

一般用於以下幾種情況:①重要的地質體,如層型剖面或新建地層單位的原創、不同類型的岩漿岩體、岩體組合(單元)和特殊岩石(如麻粒岩、榴輝岩、隱爆角礫岩)等。②地質體重要的接觸關系,如地層不整合、岩體侵入穿插、超基性岩的冷侵位或熱侵位、中深變質岩中古老中酸性侵入岩與表殼岩的侵入關系(界線)等。③重要的地質構造,如涉及構造分區、構造單元劃分的區域性斷層、影響褶皺形態和構造分析的岩層產狀、主要斷層性質、產狀和兩盤運動方向的質疑點。④前人發現有工作價值的礦(化)點、高級別化探/重砂異常、重要含礦層位,以及重力、航磁異常等。⑤本次區調中地質或礦產的重大發現,或可能導致本項目人員認識上產生重大分歧而室內不能解決的地質現象與測量數據。

(3)系統觀測路線

必須全面控制測區所有地質體和主要構造形跡的空間展布形態及其分布規律,此類路線應以垂直區域構造線方向的穿越路線為主,適當輔以追索路線。具體布設要求如下:①穿越路線要盡量控制地質體及其間的重要接觸關系或重要構造部位。②當岩性岩相變化較大,地質體走向延伸關系不清,或為了解某些重要接觸關系、礦化帶以及重要地質體邊界的空間延伸情況等特徵時,可布置追索路線。③對路線線距和點距不做機械的規定,但要求點、線控制應形成一定的網路格架,能有效控制各類地質體。④有實測剖面控制的地段,不必重復布置地質路線。

(4)檢查路線

根據實際需要針對要解決的一些重大地質問題,應布置相應的觀測路線和觀測點。此類路線可以重復原有觀測路線,也可以是新布置的野外地質觀測路線。

(5)接圖(外圍)路線

圖區外觀測路線雖然很少,但對於有的圖幅卻是不可或缺的。主要用於:①在與相鄰圖幅接圖有困難時,在圖區外側進行觀測,以了解鄰幅近本幅圖邊的地質構造情況及控製程度。②由於1:5萬區調圖幅面積有限,如出現導致區域上某些原有觀點、發現需重新認識的重大地質問題時,需擴大范圍追索、確認而布置的路線。

6.1.2.3 按照觀測路線對地質體控制的作用劃分地質路線

(1)主幹觀測路線

又可稱為控制性觀測路線,為了控制填圖區地質總體特徵和構造格架,一般在進行全面路線地質調查初期,在填圖區范圍布置數條穿越全部地質體和構造的路線,建立測區總體地質輪廓,宏觀地控制地質體的格架。

(2)輔助觀測路線

在主幹觀測路線之間的加密路線,起到對地質體和地質構造詳細控制和提高精度的作用,同時也可彌補主幹觀測路線的不足。

(3)專題研究路線

針對測區主要地質問題或任務書下達的需要進行深入解決的問題所布置的路線,這些路線一般根據需要解決問題的性質和特點,有針對性地布置,路線的方式(穿越、追索)、間距等均可靈活把握,以解決問題為主要目的。

Ⅸ 區域地質調查地質填圖時觀測路線布置方法有哪些

區域地質調查地質填圖時觀測路線布置方法一般有兩種方法:
一是大致垂直於(橫穿)填圖區的岩層和構造線的走向布置路線,稱為穿越法;
二是沿各地質體界線或對其他地質現象進行追索觀察,稱為追索法。
在野外填圖過程中一般以穿越法為主,並輔以追索法。將各條填圖路線中的各觀察點,根據所觀測到的內容(如岩性)的相似性、地質體產狀及區域地質構造現象等,並按所確定的填圖單位,合理地互相連接起來便圈繪出了填圖區域內的地質體和地質現象,形成了野外地質圖(原始地質草圖)。

Ⅹ 項目三 礦區地質填圖

一、礦區填圖觀察路線布置

1.路線布置原則

填圖工作應遵循從已知到未知的原則。首先將實測剖面及確定的填圖單元界線、斷層線、侵入體界線、礦層頂底板界線、產狀等的位置,繪到手圖上,再從實測地質剖面兩側逐漸展開。

填圖組一般由2~3人組成,組長全面負責填圖工作,具體觀察、記錄、布樣,組員主要負責定位、作圖、取樣等工作。

在礦區大比例尺填圖中,對那些重要地質體,如標志層、礦體、礦化體、蝕變帶、主要斷裂等,應沿其走向進行追索控制。

2.填圖方法

(1)穿越法填圖

以手圖上的實測剖面線為起點,按照填圖精度要求的觀察路線距離,垂直(或大致垂直)岩層走向布置觀察路線。觀察路線要根據填圖精度和基岩出露情況考慮點距和線距(圖2-9)。

本方法主要適用於礦床地質條件較簡單,岩(礦)層層位比較穩定的礦床或相變不大的礦床。

圖2-9 穿越法填圖

(2)追索法填圖

選擇標志層、含礦層或礦體、蝕變帶、主要斷層(或斷裂帶)等,採用沿走向追索填圖。觀察路線一般採用「之」字形迂迴布置,以控制其頂底界線,了解變化情況(圖2-10)。

二、地質點布置

地質點主要分為基本點、加密點、岩性或產狀點三類。

圖2-10 追索法填圖

基本點 為控制測區地質界線和基本構造形態布置的觀察點。基本點應布置在測區填圖單元的地質界線、含礦層或礦體、蝕變帶界線、岩體界線、斷層面及褶皺軸等位置上。基本點要求作詳細的文字記錄(必要時作放大素描圖)。

加密點 為進一步控制地質界線和構造形態的變化,在滿足基本點密度要求的前提下,在基本點之間沿地質界線加密布置的觀察點。加密點只作簡要的文字記錄。

岩性或產狀點 為控制和了解地質界線之間岩層產狀的變化及岩性特徵,滿足基本點密度和數量要求而布置的觀察點、岩性或產狀點只需記錄岩層產狀和岩性特徵。

三、地質點密度及數量

地質點布置的密度及數量應根據填圖比例尺大小、構造復雜程度、基岩出露情況、自然地理條件等因素確定(表2-8)。基本點數與加密點數之和,應大於地質點總數的70%。簡測的地質點密度及數量為正測的70%,草測為50%。

表2-8 地質點密度及數量(正測精度)表

註:地質界線上的點距根據實際情況而定,要求保證對重要地質界線的有效控制。

四、礦區地質填圖技術要求

1.野外地質點定位

現場標注點位 將寫有地質點編號的木樁(竹樁)打入地質點處的基岩裂縫中,或者用紅油漆在基岩上劃「☉」以示點位,並在「☉」旁邊寫上地質點號。若需要儀器定測的地質點,應在地質點附近掛上小紅布條,以方便日後找點。

測量坐標 所有地質點都應用手持 GPS,結合地形圖定位,將點位標注在手圖上,用直徑2mm的空心小圈(○)表示實測地質點,並標注點號。

精確定位 對精度要求很高的重要地質點,須用全儀器進行精確定位。一般的做法是:填圖人員在現場經觀察確定地質點,用GPS測量點位坐標後,將這類地質點及坐標通知礦區專業測量人員進行精確測量定位。

2.地質點記錄

在地質點測量到的坐標數據及觀察到的地質現象都要記錄在地質點觀察記錄表中(表2-9)。如果採用照相、錄音等形式記錄地質現象時,應按表2-7的要求,填寫音像記錄表。

表2-9 地質觀察點記錄表

礦區名稱 用礦區代號(在礦區設計中規定)表示。

點號 指地質點編號。一個礦區如果兩個填圖組最好一組用單號D1,D3,D5……另一組用雙號D2,D4,D6……

位置 GPS的定位坐標及明顯地物地貌的特定位置。

地質點性質 界線點、構造點、礦化點、岩性點等。

地質描述 每個地質點所具有的地質意義不完全相同,在描述地質現象時,應有重點,切忌千篇一律或平淡敘述。內容主要有:岩石名稱、岩石特徵(顏色、風化特徵、礦物成分、結構、構造等)、岩石組合特徵等,古生物及遺跡化石,蝕變及礦化現象,礦脈(層)、岩脈的岩礦石名稱、岩礦石特徵、產狀、厚度、穿插關系,地質體及地質構造(褶皺、斷裂、破碎帶等)的產狀、性質、接觸關系、垂直及水平方向上的變化,地貌及水文地質等。

路線地質 指相鄰兩個地質點之間的觀察路線,如D1—D2表示1號地質點到2號地質點之間的路線。記錄內容主要是描述兩點間先後觀察到的地質現象。但必須滿足以下要求:

·記錄的地質現象要有準確位置(對應某個地質點的方位和平距);

·應記錄地質現象的性質和特徵,並說明與已知地質點有無差異或變化;

·路線上盡可能多地實測岩層產狀,注意產狀變化並分析原因;

·每條路線的觀察記錄具有連續性,必要時可作路線剖面圖或平面圖表示地質體形態特徵和變化規律。

岩礦石標本、樣品編號 地質點及沿途採集的標本、樣品,應在露頭和手圖的相應位置上標注和編號。還應填入標本、樣品取樣記錄表,並填寫標本簽:其中,礦區名稱寫全稱,如樂山金口河鉛鋅礦區,產地填地質點編號,地質位置填寫樣品所處地質體層位或時代,如××群××組×段或γ5等。

除風化樣外,其餘標本、樣品應盡量採取新鮮岩礦石,編上號連同標簽或樣簽一同用標本紙包裝,並在外包裝上編寫同樣編號。

3.地質界線勾繪

地質界線勾繪是指將控制同一地質界線上的相鄰兩個地質點相連接。地質界線勾繪應在野外實地進行,勾繪時應充分考慮兩點間距離的遠近、產狀及變化、有無斷層切割及地形變化(按「V」字形法則勾繪)等因素。實測的地質界線用實線表示,推測界線用虛線表示。

五、礦區地質填圖工作要點

1)點位用GPS測量或根據特殊的地形、地物點確定並記錄於地質點記錄表上,地質點號不允許重復,可以有遺漏。

2)重要地質界線、點位及標本、各種樣品采樣要在實地標注。

3)標本及樣品要在現場編號並填寫標本簽、樣品簽、標本登記表、采樣登記表(填寫的標本、樣品編號可以同於地質點號)。

4)點位、界線、產狀應在現場展繪於手圖上。

5)凡是經過對比,可以初步確定的界線位置,應及時在野外勾繪,勾繪時注意地形與地質體的關系(「V」字形法則),注意斷層的先後關系和不同岩類的地質特徵。

6)文字記錄要注意重點突出,繁簡得當,內容齊全。

7)對具有特殊意義的地質現象應素描或照相(攝像)。

六、礦區地質填圖資料整理

野外填圖中形成的文字、圖件、實物等資料,要求當天內完成整理,不允許多天後累計整理。

文、圖、實物資料的核對 整理文字記錄、手圖、實物(標本、樣品、照相)資料時,應核對點號、層位代號、標本及樣品編號、位置及各種數據等,確認無誤後,再分別進行整理。若發現問題,必須到野外核實,方能補充和修正,不允許回憶補充修正。

地質點記錄表的整理 應檢查地質點記錄表中填寫內容是否齊全,文字是否通順、有無錯漏字、用語是否准確;素描圖是否需要完善;檢查後,給數據和素描圖上墨。

手圖整理 檢查手圖中的地質點、觀察路線、產狀、填圖單元代號、標本、樣品、照片等位置、數據以及界線勾繪有無錯漏,確認無誤後著墨。

編制實際材料圖

(1)編制方法

用與手圖同版的、未折疊、無皺紋、無缺損的地形圖作為底圖,將手圖中填繪的全部內容(地質點、路線地質、標本、樣品、產狀、已施工工程、各種地質界線、斷層線等的位置、編號、代號)轉繪到底圖上,加上圖框、圖名、圖例(按礦區統一圖例)、比例尺、責任簽等,形成實際材料圖。實際材料圖應在野外填圖過程中逐步完成,以保證填圖中出現的遺漏、錯誤、爭議等問題能在野外得到彌補、修正和統一。

(2)實際材料圖轉繪方法與要求

首先丈量手圖上地質點及其他內容的坐標數據,然後依據手圖上各點的位置展繪到實際材料圖上(也可以用燈箱透視將手圖上的內容展繪到實際材料圖上)。展繪過程中做到:①按坐標方格網,依一定順序逐個進行;②先用鉛筆展繪,待自檢和組內檢查無誤後,再上墨。對地質界線或斷層線的推測地段不要急於上墨,要等證據確鑿後再上墨;③在展繪點丈量坐標時,要對手圖經野外使用、折疊出現的圖紙收縮誤差進行平差處理,將誤差消除在每個方格網中,避免產生累計誤差。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