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陵地質地貌是什麼
1. 地質、地貌
一、地形
准噶爾盆地為較完整的封閉乾旱內陸盆地,北靠阿爾泰山山脈,南臨天山山脈,中部為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地形大致由北東向南西傾斜,總地勢東高西低,平均海拔500m左右,東北部海拔800~1000m,西南部海拔最低處為189m。盆地中、東部為古爾班通古特沙漠,為我國第二大沙漠。
盆地內有3個主要湖泊:北部烏倫古湖,湖面高程468m;西北部的瑪納斯湖(已乾涸),平均海拔280m;西部的艾比湖,湖面高程189m。它們分別為准噶爾盆地3個獨立的匯水中心。
阿爾泰山山脈,走向NW,位於盆地北部,山體寬60~120km,海拔為1500~3200m,西部最高山峰友誼峰海拔4374m,向東到青河縣山地高度下降到3000m以下。
北天山位於盆地南部,山脈整體呈EW走向,平均海拔4000m左右,與准噶爾盆地之間高差達3000~3500m,山勢雄偉,區內最高博格達峰海拔5445m。
准噶爾盆地以西是多列平行斷塊山地,總稱為准噶爾西部山地,可分為南、北兩個部分。北部山地呈東西向延伸,自北向南為薩吾爾山、塔爾巴哈台-謝米斯台山等;南部由西向東有巴爾雷克山、烏爾戛薩爾山、扎依爾山-瑪立山、成吉思汗山等。
准噶爾東部山地,除去阿爾泰山延入部分外,還有喀拉麥里山、北塔山等,走向近EW向,向東為中蒙邊境的地壘狀山。
二、地貌
1.侵蝕、剝蝕地貌
(1)高山侵蝕地貌
分布在天山的博格達山、科古琴山及洪別林達坂、友誼峰,海拔2800~5445m,切割深度800~1500m,冰川作用強烈,褶皺、斷層發育,山勢崎嶇,懸谷陡壁,多具尖頂,雪線高度在海拔3700m以上,U形谷發育,倒石堆和泥石流發育,凍裂與物質移動相當強烈。
(2)中山侵蝕、剝蝕地貌
分布於阿爾泰山(海拔1500~2400m)、天山(海拔1700~3000m)以及准噶爾西部山地中山地帶,以流水侵蝕、剝蝕作用為主,分布范圍大致與森林上、下限一致,切割深度300~600m,線狀侵蝕十分強烈,峽谷、嶂谷、崩塌、倒石堆、滑坡等發育。
(3)低山區剝蝕地貌
分布於東西准噶爾山地、阿爾泰山及北天山,海拔900~1100m,相對高度200~500m。以剝蝕作用為主。植物貧乏,基岩裸露,岩屑坡、沖溝、干溝、倒石堆發育。
(4)丘陵區剝蝕地貌
主要分布於盆地邊緣,呈帶狀分布,為季節性洪水侵蝕與剝蝕作用共存,該區山體上升幅度不大,經長期剝蝕切割形成一些地勢低矮的丘陵。該區地表支離破碎,溝谷縱橫,地表礫石、岩屑遍布坡面,間歇洪流細溝眾多。植被貧乏,相對高度小於200m。
(5)風蝕地貌
准噶爾盆地雅丹地貌主要位於盆地西部,以烏爾禾附近的魔鬼城最為著名,為古近系、新近系紅色泥岩,被風蝕作用不斷刻蝕後形成,分布面積大,且形狀怪異,千姿百態,色彩豐富。
2.堆積地貌
(1)黃土地貌
主要分布於天山、准噶爾西部山地的低中山區及其山麓地帶。由風成黃土、冰水黃土及次生黃土堆積形成,外部形態表現為黃土塬、黃土梁和黃土覆蓋丘陵。
(2)沖積、沖洪積、洪積平原
沿盆地周邊均有分布,主要是河流形成的洪積扇(山前傾斜平原)、沖積平原和湖積平原。山前傾斜平原前緣地形微傾,土層深厚,地下水泄出,形成富饒的綠洲。
(3)風成平原
分布於盆地中部古爾班通古特沙漠以及一些小面積沙地,總面積5.61×104km2。受不同風向風力作用,形成了形態復雜、類型多樣的沙丘,諸如新月沙丘、魚鱗狀沙丘、星狀沙丘、羽狀沙壟、樹枝狀沙壟等。小型沙地分布於烏倫古湖、瑪納斯湖、艾比湖等湖泊沿岸地區。地形平坦,由沙粒物質組成。
三、地質構造
准噶爾盆地是晚古生代至中、新生代多旋迴疊合盆地,沉積了石炭紀、二疊紀、三疊紀、侏羅紀、白堊紀、古近紀、新近紀和第四紀地層。盆地中央地層平緩,具穩定地塊特徵,盆地南部是天山山前坳陷(或稱天山北緣前陸盆地),盆地西北部為成吉思汗逆沖斷褶帶,盆地東北部為克拉美麗山山前坳陷。
准噶爾斷陷盆地四周為大斷裂所限,按走向可分為3組:NE向斷裂,主要發育在盆地西緣,以達爾布特斷裂和克-烏斷裂為主控斷裂;NW向斷裂,主要發育在盆地東北部地區的烏倫古、克拉美麗地區,以卡拉先格爾大斷裂、吐絲托依拉斷裂、陸北斷裂為主控斷裂;EW向斷裂,主要發育於南緣坳陷區,以昌吉南斷裂、奎屯-瑪納斯-呼圖壁北斷裂為主控斷裂。從斷裂發育規模和活動強度來看,邊緣斷裂活動強度最大,盆地內部較弱。
1.構造
(1)南部斷裂、天山山前深大斷裂帶
瑪納斯斷裂:位於前山帶(又稱霍爾果斯-吐谷魯斷裂),全長100km,總體走向280°,傾向南,傾角65°~85°,為一條壓扭性活動斷裂,切割最新地層為中更新世礫石層。發育於第一排構造帶(南安集海背斜)南翼,由許多條斷裂組成,主要有3條,總體走向NWW,向南傾,南盤上升,以擠壓逆沖為主,為逆掩斷層,伴生數條小斷層,具阻水性質。
石河子-瑪納斯斷裂:分布在第二排構造北翼,斷裂走向近EW向,為一隱伏斷裂,北盤上升,南盤下降,傾向南,傾角35°~65°,形成山前斷陷盆地,性質為張扭性斷裂,具導水性質。
呼圖壁斷裂:位於呼圖壁背斜南翼,為一條NWW向性質不明的隱伏斷裂,規模較大,長87.5km,位於呼圖壁背斜南翼,沿斷裂處有一系列泉點出露。
奎屯河順河隱伏斷裂:近SN向沿奎屯河河谷發育,為隱伏斷裂,性質不明,被盆地中央斷裂所截,在車排子附近被東西隱伏斷裂切斷,盆地中央斷裂控制了奎屯河流向,並在車排子轉向,最終匯入艾比湖。
烏魯木齊河順河隱伏斷裂:近SN向沿河延伸,為張扭性斷裂,斷裂兩側地貌、岩性有明顯差異,其他斷裂均被其所截,長約95km,導水,沿斷裂有泉出露。
(2)西部邊界
克-烏斷裂帶,傾角30°~40°,為逆掩斷裂,斷裂南起車排子,北至烏爾禾以北,斷層西側為數條平行逆掩斷裂構成的斷裂帶,將古近系、新近系斷褶;斷層東側為第四系沉降區。
(3)東部邊界
卡拉先格爾大斷裂,位於富蘊縣及青河縣境內,由一組NNW方向的沖斷面組成,為壓扭性斷裂,全長176km,寬度達數十米。
(4)北部邊界
額爾齊斯大斷裂,走向NWW,是阿爾泰山山前斷裂,在東部為卡拉先格爾大斷裂錯斷。
2.褶皺
(1)南安集海背斜東段
廣泛發育於前山帶,出露於南部呼圖壁河河口,由古近系、新近系岩層組成,走向NWW,出露長度約5km,地下水一部分沿切穿背斜的河谷向下游運移,其餘部分沿背斜邊緣繞行。構成天山北麓第一排構造的組成部分。
(2)霍爾果斯-瑪納斯-吐谷魯背斜
以瑪納斯背斜為主,其南翼傾角40°~60°,北翼發生倒轉,向南傾45°~60°,背斜軸長45km,寬6km。貫穿整個背斜,發育縱向逆掩斷層,軸部由古近系組成,兩翼依次為新近系和第四系下更新統,構成天山北麓第二排隆起構造帶。該帶與第一排構造帶之間構成較平緩的向斜窪地,形成儲水構造,地下水主要沿大河河谷排泄。
(3)呼圖壁背斜
位於呼圖壁縣東南,為一隱伏古近系、新近系構造背斜,其上為第四系覆蓋。軸長40km,寬8km,兩翼緩傾,傾角為6°~15°,與第二排構造之間為平緩的向斜相連。
3.新構造活動
區內新構造運動十分活躍,具有明顯的繼承性,基本是在老構造基礎上繼承性發展。新近紀—早更新世,盆地周邊的天山、阿爾泰山老褶皺系復活,強烈抬升;盆地內部,受基底構造影響,呈現不均勻沉降,盆地南緣沉降幅度大,在天山北麓沿烏伊公路一帶第四系厚1000~1200m,向北厚度逐漸減小;在古爾班通古特沙漠以北,第四系厚度一般小於30m。
盆地內新構造活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山區與盆地差異性升降活動明顯
早更新世至今,天山抬升量約為700~1500m,為強烈活動區;形成於古近紀的阿爾泰山,早更新世末抬升了近1000m,形成以中山為主的活動區;由於天山強烈抬升,盆地沉陷,盆地南部沉積了巨厚的第四系,博爾塔拉谷地第四系厚達60~900m,精河-大河沿山前斷陷厚350~1500m,天山北麓沿烏伊公路一帶厚1000~1200m。
(2)夷平面和階地發育
山區發育多層夷平面,沿山體呈近EW或NWW向發育,並順山體坡向微傾,傾角達3°~5°,被活動斷裂切割成階梯狀。在艾比湖地區山前還分布有多級冰水台地,阿拉套前山帶檯面高程分別為1890m,1750~1760m,1600m;精河南巴音那木一帶為1300~1500m,1500~1700m,1700~800m,檯面遭不同程度的切割。
婆羅克努山北麓的艾比湖南岸,階地十分發育,從湖區到山頂,共有18級階地,一級階地面寬1.2km,二級階地面寬2km,3~18級階地面寬為38~230m。一級階地至第18級階地之間的高差為164.346m。在河谷地區常見三級以上的階地。
(3)褶皺活動
新近紀至第四紀早期,受青藏高原強烈隆升影響,盆地南緣古近系、新近系和下更新統普遍發生褶皺、斷裂和撓曲,形成3條雁行排列的背斜帶,地表出露近30個背斜;下更新統西域組礫石層普遍發生褶曲或撓曲,傾角可達40°~50°,與上覆中、上更新統呈不整合接觸。
(4)活動斷裂與地震
近EW向和NW向斷裂是盆地內主要的活動斷裂,分布在盆地山前地帶,第四紀以來,不斷向盆地逆沖、擠壓,使山區不斷抬升,同時,在山前產生新近系和第四系褶皺。NW向斷裂斜切EW向斷裂構造,在兩組斷裂交切處常有地震記錄。最典型的是卡拉先格爾大斷裂,1931年8月11日5時18分47秒,該斷裂發生了一次8級大地震,有感范圍達數千千米,地表破壞集中分布於富蘊縣可可托海至青河二台之間的狹長地帶,沿北西向二台斷裂形成一條規模宏大的地震斷裂帶。在二台至青河的公路邊,可見到現代洪積層被錯斷,形成3~5m高的斷層崖和狹長的地塹式斷陷。
四、地層
本區出露地層有古生界奧陶系、志留系、泥盆系及石炭系,中生界三疊系、侏羅系、白堊系,新生界古近系、新近系、第四系。志留系、泥盆系分布較廣,為地槽型的海相沉積;石炭系分布較少,為海陸交替相的沉積;古近系、新近系主要分布在盆地周邊低山丘陵區及北部低山丘陵區,第四系主要分布在山間、山前一帶窪地及盆地內。
1.獨子山組(N2d)
主要是土黃色、褐黃色砂質泥岩與含礫砂岩互層或夾層,含鈣質結核。岩性穩定,與上覆西域組為假整合接觸,廣泛分布在准噶爾盆地中南部,在瑪納斯河流域厚度最大,可達1500m以上;向東、向西厚度變薄。
2.西域組(Q1x)
分布在天山南北麓及昆侖山北麓的山前地帶,以灰黑色巨厚礫岩、砂礫岩為主,夾淡黃色砂、泥岩,礫石成分復雜,有石英岩、花崗岩、片岩、板岩,礫石呈次圓-次稜角狀,鈣質膠結或半膠結,與下伏新近系呈整合接觸,與上部烏蘇群呈不整合接觸,厚數十米至3020m。典型剖面如天山北麓的獨山子和安集海。
獨山子剖面,自下而上,劃分為5段,總厚276m:
⑤灰黃色-灰黑色厚層礫岩層,夾砂透鏡體,厚75.5m;
④灰黃色砂質泥岩與灰色砂岩互層,以礫岩為主,厚44m;
③灰黃色砂質泥岩與灰色礫岩互層,底部出現厚層褐黃色泥岩層,厚57.5m;
②以褐黃色泥岩為主,夾薄層黑色砂、礫岩,厚48m;
①以紅黃色泥岩為主,厚51m。
與下伏新近系獨山子組呈連續過渡關系。
安集海剖面,自下而上,劃分為5段,總厚220m:
⑤灰黑色巨厚礫岩層與砂和礫岩層,厚38m;
④以黃色砂質泥岩與黑色砂、礫岩互層,厚45.5m;
③棕黃色砂質泥岩與灰黑色砂、礫岩互層,厚17.5m;
②棕黃色泥岩夾薄層狀或透鏡狀砂、礫岩,厚95m;
①以紅黃色泥岩為主,厚25m。
與下伏新近系呈連續過渡關系。
3.烏蘇群(Q2)
以沖洪積為主,下部為灰色礫石層,較為穩定,受到不同程度的褶皺變形和錯斷,與下伏西域組和前第四系呈不整合接觸;上部為黃土狀土,分布不穩定,具有下粗上細的二元結構特徵,總厚度為200m。在烏蘇地區,由下到上,分為4組:
④採油廠組,位於獨山子構造東部採油廠生產區內,具下粗上細的二元結構;
③鯉魚山組,位於烏魯木齊鯉魚山,下部由礫石層組成,為泥沙和鈣質膠結,上部為黃土層;
②奎屯組,位於奎屯河東岸,下部由灰色礫石組成,與獨山子組呈不整合接觸,上部由黃土組成,總厚20~30m;
①買川塔吾組,位於獨山子背斜南翼的單面山山頂,下部由灰色砂礫石組成,上部由黃土覆蓋,厚20m。
本群廣泛分布於盆地四周、山區、大河兩岸及山麓地帶,屬沖洪積成因,構成高戈壁平原或河谷的高階地,一般高出河床數十米,局部可達200m。
4.新疆群(Q3)
以克拉瑪依車排子柳溝剖面發育最好,由砂、礫石、碎石和砂質粘土組成,從山前至平原粒度由粗變細,地貌上構成洪積扇或山前傾斜平原,在盆地中心地帶為湖相地層,為灰色細砂夾粘土層,厚135m;在山區(喀拉麥里山)為鈣質、石膏質膠結的角礫岩,厚7.2~10.2m;在烏魯木齊附近的山前傾斜平原前緣為黃色砂、礫石層及砂質粘土層,厚98m;在克拉瑪依車排子柳溝為暗灰色或淺灰色礫石層,最大厚度為206.6m。
5.全新統(Q4)
沉積物復雜,有風積、沖積、湖積和洪積層。風積層有沙丘及沙漠,岩性主要為灰白、淺黃色石英砂,夾少量雲母碎片,極疏鬆,一般中-粗粒,分選、圓度較好。沖積層主要分布於常年流水的河床和間歇性河谷的河床,以礫石和砂為主,在河漫灘階面上常見有含礫亞砂土層,厚度不等,礫石成分主要為變質岩、花崗岩等。湖積層分布面積大小不等,多為土黃色-褐色緻密的砂質亞粘土,多孔,含大量鈣質,砂主要為石英砂粒,在低窪潮濕區往往變成半乾涸的鹽鹼地,表面生成白色的鹽鹼膜。洪積層主要分布於盆地周邊的現代干溝、山麓和洪積扇裙。
五、盆地發展史
中侏羅世,受燕山運動影響,盆地邊緣山地開始隆升,氣候從暖濕逐漸變為乾熱。早白堊世,准噶爾盆地再次下沉,地殼出現振盪運動,並在乾燥炎熱氣候條件下,形成具粗細互層、紅綠相間的地層;晚白堊世,盆地沉積范圍明顯縮小,氣候更趨乾燥,形成以紅色為主的粗碎屑沉積。
古近紀,准噶爾盆地平穩沉降,南部降幅較大,接受了近千米厚的泥砂碎屑沉積,向北厚度逐漸變薄;盆地與周圍剝蝕山區高差不大,以河湖相沉積為主,盆地邊緣粗粒相碎屑沉積不甚發育,無膏鹽沉積,屬濕潤與乾旱氣候過渡帶。
新近紀,受到青藏高原隆升影響,盆地南北沉降幅度差異加大;中央隆起北部的烏倫古河一帶,沉積厚度僅有172m;而南部則強烈下降,在盆地南緣形成坳陷帶。古近系與新近系連續沉積,整套地層為乾燥、濕潤氣候交替下的河湖相沉積,無石膏層,仍屬濕潤與乾旱氣候過渡帶。這一時期,阿爾泰山開始形成,緩慢隆起,構成盆地北部邊界。
早更新世,受青藏高原隆升影響,天山、阿爾泰山強烈抬升。盆地北部上升幅度較大,第四系沉積厚度很薄,一般小於10m,僅在額爾齊斯斷陷河谷中有洪沖積相沉積,厚20~60m。盆地南部,天山大幅抬升,在山前地帶形成巨大的洪積扇裙;山前拗陷繼續沉降,接受了巨厚的洪沖積相、冰水相西域組礫石沉積,為一套灰綠色礫岩,一般厚數百米,在烏蘭布拉克一帶最厚,達2046m。這一時期,氣候溫潤,周圍山區冰川供水充足,湖泊發育,瑪納斯湖、艾比湖湖面廣闊,為淡水湖,盆地沉降中心位於艾比湖一帶,洪積扇間湖沼發育。早更新世末,天山、阿爾泰山分別抬升了700~1500m和1000m,氣候開始變得乾燥,湖泊面積開始縮小,盆地中部開始出現風積沙。
中、晚更新世,受青藏高原強烈隆升影響,天山、阿爾泰山進一步抬升,使盆地邊緣形成開闊的台地和丘陵,山區山谷冰川發育;由於氣候變得更為乾燥,艾比湖、瑪納斯湖面積不斷縮小、咸化;風蝕作用和堆積作用增強,盆地內岩漠、戈壁和沙漠面積不斷擴大。至全新世,在盆地中心形成浩瀚的古爾班通古特沙漠。
2. 平原和丘陵怎麼區分在海拔高度上和地形上有什麼區別
1.平原
平原是陸地上最平坦的地域,海拔一般在200米以下。平原地貌寬廣平坦,起伏很小。
2.丘陵
丘陵一般沒有明顯的脈絡,頂部渾圓,是山地久經侵蝕的產物。丘陵一般是分布在山地或高原與平原的過渡地帶,例如在歐亞大陸有大片的丘陵地帶。
3. 地質地貌
海南島原本與大陸連為一體,因第四紀初期瓊雷地區發生劇烈的上升運動,在急劇上升階段,東西向斷裂帶活動,產生斷陷形成瓊州海峽,使海南島與大陸分離。地貌結構的主要特點是,由山地、丘陵、台地、階地和平原等地貌類型構成環帶,由里向外依次分布於全島。內環位於中南部,由一系列中、低山組成,分別屬於五指山、黎母山和雅加大嶺 3 列山脈。其中以五指山為全島第一高峰,海拔 1867.1 米,氣勢高聳挺拔。中環為中、低山外圍的丘陵地貌單元,其分布以北部、西部和西南部面積較大。構成中、低山和丘陵地貌的基岩主要有花崗岩類岩石、古老變質岩和白堊紀至古近紀的紅層等。外環由台地、階地和平原等地貌單元構成,是三大環帶中面積最大的一環,也是目前人口最集中、經濟活動強度最大的一環。其中,以台地地貌面積最大,有熔岩台地、花崗岩台地、紅岩台地、變質岩台地和山麓洪積台地等類型;階地地貌面積也較大,以海成階地為主 , 河成階地次之;平原地貌面積最小。這是海南島地貌的第一個特點。第二個特點是火山地貌發育。新近紀以來,有 10 期 59 次火山噴發。第四紀期間有 5 期多次火山活動,在瓊北大地上形成了由數十個火山、面積達 4000 平方千米的熔岩蓋層構成的火山熔岩地貌,蔚為壯觀。第三個特點為沿海堆積平原廣布。海南島除南部個別地方山脈直逼海岸外,其他多為濱海平原。以成形分類,大致分為四種:一是由於雨水沖刷和河流下瀉,大量陸源物質在山前地帶堆積形成山麓發育的沖積-洪積台階和河口地帶的沖積-海積平原。二是由海流帶來的大量物質在沿岸地帶堆積,在間歇性上升作用下,形成海成階地、海積平原、沙堤與潟湖。三是由沿海強風的搬運作用,大量砂粒在沿岸地帶堆積,構成特殊的砂堤——潟湖平原。四是沿海岸帶生長的紅樹林和珊瑚地貌。紅樹林海岸以東寨港最為典型,1992年被列入「世界重要濕地名錄」,主要保護對象為紅樹林生態系統,是我國面積最大、樹種最多的紅樹林生態系統,其種類達到 19 種,佔全國的 79%,世界的 47.5%。2005 年東寨港紅樹林被評為中國最美八大海岸之一。紅樹林海岸和珊瑚礁海岸都是熱帶、亞熱帶特有的生態型海岸地貌類型,海南島是全國此類海岸地貌發育最典型的地域(圖 1-1)。
圖 1-1 海南島地形地貌示意圖
地質地貌是土壤形成的重要因素。組成土壤的礦物成分直接來源於成土母質與母岩,成土母質與母岩風化產生的礦質養分是植物營養的重要來源,因此,成土母質與母岩的性質對土壤的理化性質有深刻的影響。海南省的土壤母岩與母質共有 10 種,其中花崗岩占總面積的 46.7%,砂頁岩占 20.7%,淺海沉積物占 12.1%,玄武岩占 9.5%,濱海沉積物占 2.8%,河流沖積物佔2.7%,火山灰占 2.3%,安山岩占 1.5%,紫色砂頁岩占 1.4%,石灰岩占 0.3%,此外還有珊瑚。由它們發育而成的土壤理化特性有很大差異。
按地形高程統計,海拔 500 米以上的山地面積佔全島面積的 25.4%,海拔 100 ~ 500 米的丘陵面積占 13.3%,海拔 100 米以下的台地、階地、平原面積占 61.3%。海南島海岸線長達 1528千米,周圍-5米(1115.92平方千米)至-10米(1214.60平方千米)的等深地區面積達2330.52平方千米。
4. 丘陵的地形特點
丘陵:一般海拔200到500米,地形有起伏,但是海拔較低,坡度有比較和緩。
相對高度一般不超過200米,高低起伏,坡度較緩,由連綿不斷的低矮山丘組成的地形。
丘陵一般沒有明顯的脈絡,頂部渾圓,是山地久經侵蝕的產物。
丘陵在陸地上的分布很廣,一般是分布在山地或高原與平原的過渡地帶,在歐亞大陸和南北美洲,都有大片的丘陵地帶。
我國的丘陵約有100萬平方公里,佔全國總面積的十分之一。自北至南主要有遼西丘陵,淮陽丘陵和江南丘陵等。
丘陵地區降水量較充沛,適合各種經濟林木和果樹的栽培生長,對發展多種經濟十分有利。
5. 丘陵地貌會發生的地質災害
炎陵縣地形以山地為主,丘陵次之,山區生態環境相對脆弱,常見自然災害有山洪、崩塌、滑坡、泥石流等.
故選:A.
6. 兩廣丘陵的地形地貌
廣東省境內多花崗岩,紅砂岩地形,廣西壯族自治區境內多石灰岩地形。西江、北江、東江沿岸有河谷小平原。
7. 丘陵的地形主要特徵
丘陵:一般海拔200到500米,地形有起伏,但是海拔較低,坡度有比較和緩。
相對高度一般不超過200米,高低起伏,坡度較緩,由連綿不斷的低矮山丘組成的地形。
丘陵一般沒有明顯的脈絡,頂部渾圓,是山地久經侵蝕的產物。
丘陵在陸地上的分布很廣,一般是分布在山地或高原與平原的過渡地帶,在歐亞大陸和南北美洲,都有大片的丘陵地帶。
我國的丘陵約有100萬平方公里,佔全國總面積的十分之一。自北至南主要有遼西丘陵,淮陽丘陵和江南丘陵等。
丘陵地區降水量較充沛,適合各種經濟林木和果樹的栽培生長,對發展多種經濟十分有利。
8. 遼東丘陵地形特點
遼東丘陵地形特點:遼東丘陵是長白山地的延伸部分,地形特點地勢起伏不大,北高南低,海拔200到500米之間。
9. 丘陵原地形和地貌特點
丘陵:一般海拔200到500米,地形有起伏,但是海拔較低,坡度有比較和緩。
相對高度一般不超過200米,高低起伏,坡度較緩,由連綿不斷的低矮山丘組成的地形。
丘陵一般沒有明顯的脈絡,頂部渾圓,是山地久經侵蝕的產物。
丘陵在陸地上的分布很廣,一般是分布在山地或高原與平原的過渡地帶,在歐亞大陸和南北美洲,都有大片的丘陵地帶。
我 丘陵地區降水量較充沛,適合各種經濟林木和果樹的栽培生長,對發展多種經濟十分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