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在地質災害易發區怎麼做規劃

在地質災害易發區怎麼做規劃

發布時間: 2021-03-12 16:03:06

A. 確定地質災害重點防治區的原則和方法

5.3.1 確定地質災害重點防治區的原則

(1)以地質環境條件和地質災害類型組合為主的原則

地質災害的發生取決於多種因素,不同的災害種類又有不同的主導因素。充分研究不同區域控制地質災害發生、分布規律及危害特徵的地質環境條件的差異性,據「區內相似,區際相異」原則,在圈劃時,將發生條件相同或相近的區域劃入一個區,把發生條件不同的區域劃入不同的區。

(2)相對完整原則

主要是為政府進行地質災害防治、管理決策服務的,為增強規劃的實用性和易操作性,劃分出的地質災害重點區在遵循地質規律的前提下,應盡量考慮地質環境、流域的完整性,盡可能保證行政區的完整性。

(3)定性分析為主的原則

地質災害重點防治地區劃分,綜合考慮了地質環境條件、國家重要經濟發展規劃、國家重要基礎設施和人類工程活動狀況,結合各類地質災害的發育程度,並考慮近年地質災害災情,以定性分析為主確定地質災害防治重點區。

(4)在區域上東、中、西部並重,在災害類型上突發性和緩變性地質災害同舉

地質災害重點區確定既要考慮地質災害發育的地域規律,又要考慮我國重大戰略部署,體現在區域上東部平原區以地面沉降等緩變性地質災害防治為重點,中、西部地區以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地面塌陷等突發性地質災害防治為重點。

5.3.2 地質災害重點防治區的確定方法

依據全國地質災害防治分區和易發程度分區,主要針對地質災害易發程度中等以上的地區,考慮社會經濟重要性因素,從中選出規劃期內人口密集,社會經濟財富集中,有重要基礎設施,或涉及國家安全的地區,以及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規劃區,作為地質災害重點防治區,共有16個,總面積143萬km2,占易發區面積的23%。

經濟社會重要性以人口分布、經濟發展和重要基礎設施,以及國家安全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性等情況為基礎,按照各縣(市)(2004年)經濟社會統計資料,依據表5.2所列標准,劃分為經濟社會重點區和經濟社會一般區。

表5.2 經濟社會重要程度判別標准

B. 知識普及二:在地質災害易發區進行工程建設,需要做哪些工作

在地質災害易發區內進行工程建設(包括新建、改建、擴建項目),應當進行地質災害專危險性評估。建設單屬位在申請辦理《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時,應當向規劃部門提交國土資源部門出具的地質災害評估報告書面審查意見。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報告應當按照規定分級向國土資源部門備案。經評估或鑒定認為可能引發地質災害或者可能遭受地質災害危害的建設工程,建設單位應配套地質災害治理工程,並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驗收,配套的地質災害治理工程未經驗收或者經驗收不合格的,主體工程不得投入生產或者使用。

C. 地質災害易發區的劃分與評價

一、地質災害易發區劃分及分區特徵

將山東半島全區劃分為8種地質災害易發區,其他則為地質災害不易發區(圖8-1)。

圖8-1 山東半島城市群地區地質災害易發區劃分

1)采空塌陷為主易發區:主要分布於魯中南山前平原、山間盆地、谷地、膠東半島西北部。本區是山東省煤炭、黃金、滑石等固體礦產所在地,如淄博、龍口煤田,萊州、招遠等金礦。采空塌陷是由於地下礦體被采出,懸空的地表岩層在重力作用下發生彎曲變形,形成塌陷並伴生地裂縫。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對資源的大規模開發勢在必然,由此引發的塌陷將呈進一步加劇之勢。

2)岩溶塌陷為主易發區:主要分布於魯中南山前平原的濟南岩溶水水源地和其他隱伏灰岩分布區。上部為鬆散堆積物,地下灰岩岩溶發育,水資源豐富。多為城市、工農業重要供水水源地或後備水源地。該分布區村鎮集中、人口稠密,也是當地最重要的經濟帶,因而塌陷對地表建築、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構成極大威脅,同時對生態環境造成極大破壞,也影響社會安定。

3)崩塌、滑坡、泥石流為主易發區:主要分布於魯中南的淄博和濟南市南部、濰坊市西南部的中低山丘陵區。區內地勢較高,海拔多大於400m,其中魯山在1000m以上,周圍丘陵多在500~600m之間。

4)崩塌、泥石流為主易發區:主要分布於魯東的北部和南部的變質岩低山丘陵區。區內的大澤山、嶗山、艾山、牙山、昆嵛山等海拔超過800m,其他一般不超過700m。

以上兩區區內岩石風化強烈,溝谷深切,地形陡峻,岩石裸露,危岩多見;又是暴雨多發地,加之河流源短流急,遇有較強的降水過程時,易突發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對社會經濟發展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構成嚴重威脅。

5)地面沉降為主易發區:主要分布於東營市及附近以及黃河三角洲平原。區內地勢平坦,岩性多為鬆散岩類亞砂土、亞黏土、黏土、砂等,厚200~400m。區內地層較松軟,隨著深層地下水資源和油氣資源的大量開發,上部土層負壓增加,在自重和地表荷載等共同作用下,土層空隙被壓縮變密,導致地面垂直下沉。它對城市建築、道路、橋梁、城市供排水系統及防洪等構成較大威脅。

6)海水入侵為主易發區:分布於膠東半島的萊州灣東岸沿海地帶,煙台夾河河口至牟平沿海、膠州灣沿岸、日照付疃河及其他入海河流河口等地帶的沖積成因濱海平原,第四系厚5~100m。

7)鹹水入侵為主易發區:分布於濰北沖海積平原的壽光、寒亭、昌邑等沿海地帶,岩性多為鬆散岩類黏土、亞黏土、砂等,地勢低平。第四系厚10~150m。由於地下淡水資源的大量開采,導致地下水位過度下降,引起海(咸)水反向補給淡水區———導致海水入侵,淡水咸化甚至枯竭;造成機井報廢、人畜飲水困難、地方病發病率增高等。

8)地裂縫為主易發區:主要分布於沂沭斷裂帶,屬郯廬斷裂帶的中段,主要由4條主幹斷裂組成,北寬南窄,寬20~60km。區內南北兩端被鬆散的第四系覆蓋,中間基岩斷續出露。新構造運動使地面拉裂變形,導致塘壩、橋梁、民房等地表建築物開裂,造成重大經濟損失,同時危及人民生命安全。

9)地質災害不易發區:主要分布於魯西南、魯北平原深層水開采程度低、礦產資源較貧乏區及膠萊盆地等地。

二、八大城市地質災害易發區評價

1.八大城市單一地質災害發育程度評價

根據上述山東半島城市群地區地質災害的類型與特徵分析,可以看出,地面變形災害、斜坡環境變異災害、海鹹水入侵災害是本地區的主要災種,為此,根據災害發生面積,以八大城市為統計單位,對地面變形災害、斜坡環境變異災害、海鹹水入侵災害分別進行統計分析。

地面變形災害發生面積占城市總面積的比例由大到小分別是東營市、淄博市、煙台市、日照市、青島市、威海市、濟南市、濰坊市,東營市是地面變形災害易發區,淄博市、煙台市、日照市是地面變形災害較易發區,青島市、威海市、濟南市、濰坊市是地面變形災害不易發區,見圖8-2。

圖8-2 山東半島地區地面變形災害發育程度評價

斜坡環境變異災害發生面積占城市總面積的比例由大到小分別是淄博市、日照市、煙台市、青島市、濟南市、威海市、濰坊市、東營市,淄博市、日照市是斜坡環境變異災害易發區,煙台市、青島市、濟南市、威海市是斜坡環境變異災害較易發區,濰坊市、東營市是斜坡環境變異災害不易發區,見圖8-3。

海鹹水入侵災害發生面積占城市總面積的比例由大到小分別是濰坊市、煙台市、青島市、威海市、日照市、淄博市、濟南市、東營市,濰坊市是海鹹水入侵災害易發區,煙台市、青島市是海鹹水入侵災害較易發區,日照市、淄博市、濟南市、東營市是海鹹水入侵變異災害不易發區,見圖8-4。

圖8-3 山東半島地區斜坡環境變異發育程度評價

圖8-4 山東半島地區海鹹水入侵災害發育程度評價

2.八大城市地質災害發育程度綜合評價

上述單一地質災害發育程度評價結果能夠較好地反映城市單一地質災害的發育狀況,但卻不能反映地質災害的總體狀況。為此,根據上述統計結果,以城市為單元,通過對各類災害所佔比例進行加權,對八大城市地質生態環境質量進行比較分析。

比較分析的模型如下:

山東半島城市群地區地質-生態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

式中:j為城市編號:Pj為地質災害發育程度綜合指數;Wi為各類地質災害發育區所佔比例大小(權重);Pij為各類地質災害區賦值,對地質災害不易發生區、地質災害較易發生區、地質災害易發區分別以2、4、6賦值。據此,計算八大城市的地質災害發育程度的總體狀況。

威海市、濟南市不易發生地質災害,青島市、濰坊市相對不易發生地質災害,煙台市、日照市較易發生地質災害,淄博市、東營市易發生地質災害。

D. 地質災害風險區劃

風險評估與自然災害易發地區土地利用和土地管理關系密切。土地管理部門和各級政府官員在土地利用決策時需要風險評估的結果;投資商在購買土地和土地開發時也要考慮災害風險的影響;建設項目場點的選擇、建築物的類型和材料以及購買保險時更要考慮災害風險的因素。

如果決策者在對災害風險一無所知的情況下對災害易發地區的土地利用規劃作出決策,那麼,這樣的決策肯定不可能使土地利用得到可持續發展。在對泥石流易發地區土地利用作出決策時,地方官員應該知道,有多少人可能受到泥石流的危害?有多少房屋可能遭到泥石流的沖毀?有多少基礎設施可能遭到泥石流的破壞?他們也應該懂得,土地利用方式的改變反過來也會影響泥石流的自然過程,這種影響是有利於泥石流的發生還是抑制了泥石流的發生?這些都需要進行風險評估。風險評估能夠提供可用於成本一效益分析的決策基礎。風險評估不僅可以應用於將來的土地利用規劃,而且可以為現存的土地利用再發展評估提供強有力的工具。

滑坡災害風險區劃就是根據以上計算得出的區域滑坡風險度劃分不同風險等級區域單元的方法,為滑坡地區的風險投資、區域開發和災害管理提供決策依據。像其他自然災害風險區劃一樣,滑坡災害風險區劃的一般原則為:相似性原則、區域完整性原則、綜合性原則、主導因子原則。

地質災害危險度(H)和易損度(V)是自變數,風險度(R)是因變數,因此,風險度數值及其分級是由危險度和易損度的數值和分級決定的。一旦危險度和易損度的分級確定下來,風險度分級也就相應地確定下來了。危險度和易損度均採用目前處理數值分級的簡單而常用的方法——布拉德福定律中的區域分析方法,即將一定范圍內的數值作等分劃分,在0~1范圍內等分為0~0.2,0.2~0.4,0.4~0.6,0.6~0.8,0.8~1這5個等分數值區域。根據式(1)生成風險度的5個等級:0.00<R<0.04,極低風險區;0.04<R<0.16,低風險;0.16<R<0.36,中等風險;0.36<R<0.64,高風險;0.64<R<1.00,極高風險(圖5-5)。地質災害風險等級的實際管理意義見表5-1和表5-2。

圖5-5 地質災害風險評估分級(分區)

表5-1 定性風險水平的管理含義

(據澳大利亞岩土工程協會,2000)

表5-2 地質災害風險等級的管理意義

E. 地質災害易發區劃分

一、劃分原則和方法

(一)劃分原則

1.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原則

根據《縣(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基本要求(實施細則)》中地質災害易發區劃分的方法,結合深圳市地質災害類型、成因和分布規律,區內相似、區際相異、綜合比擬,以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綜合劃定易發區。

2.超前預測原則

綜合考慮對深圳市城市規劃的新城區及其周圍重要經濟產業帶和重要工程設施,適當外延地質災害易發區范圍。

3.分別對待原則

突發性地質災害與緩變性地質災害、城市開發區與城市生態保護區分別對待的原則。

(二)劃分方法

1)以「深圳市地質環境及地質災害調查」成果為基礎,在對地質災害點及其隱患點全面核實的基礎上進行地質災害易發程度分區,並根據深圳市城市規劃(2007~2020年)及今後的建設態勢對易發區進行調整。

2)深圳市不同類型地質災害的分布具有較明顯的獨立性。斜坡類地質災害如崩塌、滑坡、不穩定性斜坡等分布於低山、丘陵、台地等坡腳地帶;岩溶塌陷地質災害分布於河谷平原、山間盆地覆蓋層下可溶岩分布等地段,因此可按類型單獨劃分。

3)斜坡類地質災害易發程度分區,主要依據地質災害現狀發育程度、地形地貌、岩土體組成特徵、地質構造和人類工程活動等因素的差異進行劃分。在地質條件基本相似的情況下,考慮人類工程活動態勢,對深圳市城市規劃的新城區、重要交通干線兩側適當提高易發等級;將限制大規模人類工程活動並列為城市生態控制范圍內的大部分區段適當降低易發等級;對處於平原地帶的已建成區和無人類工程活動的山地大部分區段劃分為不易發區。

4)岩溶塌陷易發程度分區是在收集岩溶地質勘查資料的基礎上進行,根據歷史岩溶塌陷的發育情況、岩溶發育強度、上覆土層的特徵和隱伏構造特徵等的差異進行劃分。

5)海水入侵為面狀緩變性地質災害,本書不對此災種進行易發區劃分。

二、易發區劃分

深圳市地質災害易發區劃分為易發區和不易發區。易發區分為斜坡類地質災害易發區和岩溶塌陷易發區2個大區,其中,斜坡類地質災害易發區按易發程度劃分為高易發區(A1-1至A1-9)9個、中易發區(A2-1至A2-12)12個,低易發區(A3-1至A3-14)14個;岩溶塌陷地質災害易發區按易發程度劃分為高易發區(B1-1至B1-4)4個,中易發區(B2-1至B2-9)9個。不易發區僅劃分斜坡類地質災害不易發區(A4-1至A4-32)32個(圖2-4-70)。

(一)斜坡類地質災害易發區(A)

斜坡類地質災害易發區在深圳各區廣泛分布,地形地貌為低山、丘陵和台地等,包括崩塌、滑坡、不穩定斜坡等地質災害,亦是深圳市突發性地質災害的主要分布區。總面積1244.19km2,佔全市總面積的63.71%,根據易發程度劃分為高、中、低3個亞區。該區中位於基本生態控制線范圍內的面積達738.90km2,占斜坡類地質災害易發區總面積的59.39%。

1.斜坡類地質災害高易發區(A1)

斜坡類地質災害高易發區主要分布於低山、丘陵周邊適宜開展工程建設的坡腳地段和人類工程建設活躍的台地地區。包括石岩-龍華、觀瀾-平湖、布吉-坂田、福田和羅湖區的北側、鹽田海岸山地的坡腳地帶、橫崗-坪山-坑梓、五聯-坪西及南澳等地段。總面積328.94km2,佔全市總面積的16.84%,其中位於基本生態控制線范圍內的面積158.33km2,占斜坡類地質災害高易發區總面積的48.13%。

該區內發育地質災害點和地質災害隱患點608處,其中崩塌144處,滑坡104處,不穩定斜坡360處,地質災害威脅人口16235人,潛在經濟損失861925萬元。

2.斜坡類地質災害中易發區(A2)

斜坡類地質災害中易發區主要分布於低山、丘陵的周邊坡麓和低台地地區等,目前人類工程建設活動相對較弱,引發的地質災害較少。主要分布於光明-松崗、鐵崗及西麗水庫、平湖-觀瀾-龍華-布吉、龍崗黃閣、龍崗-坪地、坪山-坑梓、葵沖及壩光、大鵬、龍崗南澳的東沖-西沖等地段,總面積505.10km2,佔全市總面積的25.87%,其中位於基本生態控制線范圍內的面積189.72km2,占斜坡類地質災害中易發區總面積的37.56%。

該區發育地質災害點和地質災害隱患點251處,其中崩塌84處,滑坡28處,不穩定斜坡139處,威脅人口6289人,潛在經濟損失364032萬元。

3.斜坡類地質災害低易發區(A3)

斜坡類地質災害低易發區主要分布於人類工程活動影響較小的丘陵和低山地區。主要分布於松崗-公明-光明以北山區,羌下-逕口水庫-吊神山的山區、玉律-紅坳水庫-觀瀾林場丘陵山區、阿婆髻-鳳凰山-鶴洲的丘陵山區、鐵崗水庫-西麗水庫-梅林水庫一帶山區、羊台山、雞公頭山、梧山區、梅沙尖-馬巒山-排牙山區、西湖村-盲塘坳丘陵區、清林徑-白石塘水庫一帶丘陵山區、七娘山區。該區地形地貌利於斜坡類地質災害的發育,但因該區處於生態控制區,人類工程活動受到限制,目前地質災害不發育,未來工程建設活動規模及范圍都較小,因此,將其劃分為斜坡類地質災害低易發區。該區總面積410.16km2,佔全市總面積的21.00%,其中位於生態控制線范圍的面積390.84km2,占斜坡類地質災害低易發區總面積的95.29%。

該區發育地質災害點和地質災害隱患點32處,其中崩塌10處,滑坡6處,不穩定斜坡16處,威脅人口302人,潛在經濟損失13799萬元。

(二)岩溶塌陷地質災害易發區(B)

深圳市岩溶塌陷受可溶岩分布及岩溶發育程度的控制,主要分布於龍崗區的荷坳-龍崗中心區、坪地、坪山-石井、坑梓、葵涌、橫崗西坑及山仔嚇地區,地形地貌均為隱伏岩溶谷地,岩溶塌陷易發區總面積48.23km2,佔全市總面積的2.43%,已發生岩溶塌陷地質災害28處。按其易發程度分為岩溶塌陷地質災害高易發區和中易發區。

1.岩溶塌陷地質災害高易發區(B1)

該區為隱伏岩溶強發育區,有的地段曾發生過岩溶塌陷。主要分布於荷坳至龍崗中心城區、坑梓、坪山石井鹹水湖、葵涌等地,面積17.59km2,已發生的岩溶塌陷大多位於該區。

2.岩溶塌陷地質災害中易發區(B2)

該區岩溶較發育,在強烈的自然和人類工程活動作用下可能引發岩溶塌陷,部分地段曾在強烈的人類工程活動作用下引發塌陷。主要分布於橫崗西坑-山仔嚇、龍崗赤石崗-底下田、坪地、杭梓,坪山碧嶺-湯坑、坪山新屋嚇、坪山井子下及新曲、葵涌等地,面積30.64km2

(三)斜坡類地質災害不易發區(A 4)

地質災害不易發區僅劃分斜坡類地質災害不易發區,該區位於深圳市的濱海平原、河谷平原、山前平原、低台地及沒有人類工程活動的低山和高丘陵地帶,主要分布於松崗-公明河谷平原區、沙井-西鄉-南頭-白石洲、鐵崗水庫、香蜜湖-黃貝嶺、沙頭角-鹽田港、大梅沙、馬巒山-紅花嶺、未木嶺-吊神山-排牙山,王母圩、七娘山-帶。共分32個亞區,面積661.17 km 2,佔全市總面積的33.86%,其中位於生態控制線范圍的面積224.71km2,占斜坡類地質災害不易發區總面積的33.99%。

在濱海平原、河谷平原、山前平原、低台地地區以及海灘地帶,由於地勢平坦,人類工程活動引發崩塌、滑坡地質災害的可能性小,崩塌、滑坡地質災害不發育,因此將其劃分為斜坡類地質災害不易發區;東部低山地區-般由堅硬塊狀花崗岩、堅硬-較堅硬火山熔岩及火山碎屑岩綜合體、堅硬層狀砂岩綜合體組成,山勢陡峻,人跡罕至,植被發育,崩塌、滑坡地質災害不發育,同時這些地區均為生態控制區,今後進行工程建設的可能性小,引發崩塌、滑坡地質災害的可能性小,因此,也將其劃入斜坡類地質災害不易發區,但若進行風景區或其他建設,應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並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圖2-4-70 深圳市地質易發程度分區圖

深圳地質

該區已查明地質災害點和地質災害隱患點10處,其中崩塌6處,不穩定斜坡4處,災害點密度0.02處/km2,受威脅人口118人,潛在經濟損失14991萬元。

F. 全國地質災害調查規劃的任務和部署

針對不同目的,服務不同領域,採用不同精度,從點、線、面三個層面全面部署全國地質災害調查工作(圖6.1)。

6.3.1 繼續完成全國山區和丘陵區的地質災害普查(1∶10萬)

至2008年,全面完成全國山區和丘陵區677萬km2的地質災害普查,全面建立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監測體系,編制防災預案,從根本上切實保證人民生命安全。

(1)主要任務

1)在「以人為本」的原則指導下,查清地質災害或隱患的分布狀況,進行地質災害區劃;

2)通過調查,對地質災害的形成原因、發生條件、危害特點進行全面分析,劃定地質災害易發區;

3)積極為地方政府減災防災服務,協助地方政府建立健全群專結合的地質災害監測體系;

4)開展信息集成與綜合研究,研究地質災害易發區不同誘發因素對地質災害的影響,研究確定各誘發因素誘發地質災害臨界值的理論和方法,特別是山區降雨與地質災害發生的關系研究,研究地質災害預報預警的理論和方法,探索地質災害防治的更有效的手段,提高地質災害的預報預警能力;

5)通過調查,對地質災害隱患點建立檔案,建設地質災害信息系統。

(2)工作部署

地質災害普查區域為突發性地質災害發育的山區和丘陵區,以縣(市)為基本單元開展普查工作。目前全國山區與丘陵區及其過渡帶面積677萬km2,共計1583個縣(市)。按計劃到2005年,國土資源大調查將部署完成700個縣(市)的調查,面積約208萬km2

2004~2005年,完成84個縣(市)地質災害普查。

2006~2008年,完成883個縣(市),469萬km2的地質災害普查,全面建立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監測體系。

6.3.2 開展平原區1∶5萬~1∶25萬地質災害調查

在平原區,針對地面沉降、地裂縫和地面塌陷等地質災害,開展1∶5萬~1∶25萬地質災害調查。2008年之前,完成長江三角洲、華北平原、汾渭內陸盆地等地區共計16.1萬km2的地質災害調查;2010年之前,完成松嫩平原、遼河盆地、珠江三角洲等地區共計13.9萬km2的地質災害調查。

6.3.3 開展重要經濟區帶、重大工程區、地質災害高發區1∶5萬地質災害調查

2006~2010年,在14個地質災害高易發區(以突發性地質災害為主的區域150萬km2,以緩變性地質災害為主的區域20萬km2)、6個重大工程區和重要經濟區帶,為減少災害損失、保證重大工程合理部署和安全,開展1∶5萬地質災害調查,重點是地質災害隱患點的調查和評價。

(1)主要任務

1)編制「1∶5萬地質災害調查技術要求」;

2)制定「1∶5萬地質災害風險評價方法和標准」;

3)開展14個大區和6個重點工程區1∶5萬地質災害調查,進行風險區劃,提出防治建議;

4)建立調查資料庫。

(2)工作部署

2006~2007年,進行呂梁山以西的黃土高原區、隴東青南地區、秦巴山地區、川東-鄂西地區、長江三角洲地區、華北平原區、南水北調西線、西氣東輸、寶成輸油管線(1∶5萬)地質災害調查。

2008~2010年,進行湘西-黔西地區、青藏高原東緣區、橫斷山區、藏東南高山峽谷區、遼東-北京北山區、汾渭地區、江漢地區,中俄輸油管線、澀寧蘭天然氣管線、漢川天然氣管線(1∶5萬)地質災害調查。

(3)各區基本情況

1)突發性地質災害調查區:

a.呂梁山以西黃土高原滑坡、泥石流區。本區黃土節理發育,濕陷性強,為壟崗梁峁地貌。多暴雨久雨天氣,激發滑坡所需的臨界暴雨強度較低。

b.隴東、青南滑坡泥石流區。西秦嶺山地,海拔在2500~4500m之間,相對高差在1000~2000m之間,中高山地形。岩體類型以變質岩岩組、碳酸鹽岩組為主。西禮盆地、徽成盆地有碎屑岩類和黃土。年降水量一般為600mm。

c.秦巴山地滑坡、泥石流區。強烈上升的褶斷山地。地層岩石以變質岩和岩漿岩為主,並普遍有小面積黃土分布。斷裂發育。年降雨量在800~1200mm之間。

d.川東、鄂西滑坡、泥石流區。該區以中山地貌為主,坡陡谷深。地層從古生界到中生界皆有出露,以沉積岩建造為主,主要為碳酸鹽岩、碳酸鹽岩夾碎屑岩。年平均降雨量在1200~1800mm之間。e.湘西、黔西滑坡、泥石流區。該區地貌為高中山、中山,地形切割強烈。降水豐富。岩石以碳酸鹽岩及碎屑岩為主,斷裂發育。

2)礦業城市。東北地區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許多城市都是因為礦業開采而由小到大發展起來的,遼寧省的阜新、撫順、鞍山及黑龍江省的雞西、鶴崗、雙鴨山等都是這一類型的礦山城市。經過幾十年的開采,有的城市已經面臨著礦產資源枯竭等問題,即使部分城市礦產資源依然豐富,也同樣面臨著長期開采而引發的地質災害問題,地面塌陷、滑坡、崩塌是這類城市主要的地質災害。開展礦山城市地質災害調查,對加速東北老工業基地改造,促進地區經濟穩定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6.3.6 建立和完善地質災害調查信息系統

地質災害調查信息系統建設的主要目標是,地質災害調查的數據採集、數據管理、綜合處理等全過程實施信息化,使地質災害調查工作能夠有效、快捷地應用地理信息系統、衛星定位系統、遙感技術,使地質災害調查信息的綜合處理能力得到提高,實現地質災害調查數據採集和綜合處理的標准化及快速化,把地質災害調查的傳統工作方式轉變為現代數字化工作方式,提升調查工作的技術水平,為實現野外採集、數據傳輸、數據綜合及信息服務的地質災害調查流程信息化奠定基礎。地質災害調查系統主要由野外採集系統與室內桌面處理系統組成。

其主要工作內容是:

1)基於地質調查移動計算機,選用掌上機或平板電腦,集成GPS技術、移動數據傳輸技術和地理信息系統技術等,根據地質災害野外調查數據模型,建立野外數據錄入系統、調查點定位系統、數據移動傳輸系統、野外素描圖編繪系統及多媒體影像編錄系統。

2)建立野外數據綜合管理系統。提供野外調查線路設計、野外調查工作部署、野外調查數據接受,野外數據集成管理等功能。

6.3.7 建立和完善地質災害區劃和風險區劃標准體系

建立1∶25萬、1∶10萬、1∶5萬和1∶1萬地質災害區劃和風險區劃指標體系,規范區劃方法和表達形式。

6.3.8 完善地質災害調查技術要求或標准、規范體系

完善1∶25萬、1∶10萬、1∶5萬和1∶1萬地質災害調查技術要求,形成規范的地質災害調查技術標准。

6.3.9 建立地質災害調查制度

建立健全地質災害調查制度,明確調查周期、調查內容、調查責任和資金來源,以保證地質災害調查工作順利開展。

G. 地質災害防治規劃

地質災害防治規劃是預防和治理地質災害的長遠計劃。分為國家、省(自治區、直內轄市)、地容(市)、縣(市)四級和部門規劃。國務院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組織編制全國地質災害防治規劃。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根據上一級地質災害防治規劃,組織編制本行政區域內的地質災害防治規劃。跨行政區域的規劃,由其共同的上一級人民政府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編制。

編制地質災害防治規劃的主要任務是明確地質災害防治的目標,各時期的工作重點,各地、各部門的職責,應該採取的主要措施和方法,一定時期內需重點發展的防災技術手段等。

地質災害防治規劃應包括下列內容;地質災害現狀和發展趨勢預測,防治原則和目標,易發區、重點防治區、危險區的劃定,總體部署和主要任務,防治措施,預期效果等。地質災害防治規劃經計劃部門平衡後,報同級人民政府批准實施。

H. 地質災害易發區劃分與評價

一、易發程度區劃的原則

地質災害易發程度是指在一定的地質環境條件和人類工程活動影響條件下,地質災害發生的可能性的難易程度。

1)地質災害易發區劃分結合地質災害形成的地質環境條件、誘發因素(人類工程活動、降雨等)和災害發育現狀,以定性評價為基礎,通過信息系統空間分析定量計算來確定。

2)評價單元的劃分按照「區內相似和區際相異」的原則來確定,以地質災害發育的地質環境條件差異確定評價單元。採用人工方法計算時,以鄉鎮行政區或村級行政區為基本單元。採用計算機網格剖分時,單元面積採用500m×500m。

3)地質災害發育程度劃分為四級:高易發區(Ⅰ)、中易發區(Ⅱ)、低易發區(Ⅲ)和不易發區(Ⅳ)四級。在劃分過程中,根據實際調查情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盡可能便於鄉鎮政府開展防治工作。

二、工作思路和技術路線

地質災害易發程度區劃是地質災害詳細調查中的重要環節,地質災害易發性區劃圖是地質災害調查研究中最基礎、最重要的圖件之一。地質災害的易發性區劃研究主要是對地質災害形成的內因進行分析,綜合考慮工程地質條件、植被、長期的綜合降雨等影響因素在地質災害形成過程中的作用,基於GIS平台對其影響因素進行量化分析,同時考慮各個影響因素所佔的權重,遵循一定的原則設計開發程序,從而生成最終的地質災害易發性區劃圖。

在地質災害野外調查資料及整理生成的地質災害分布圖、地質災害調查測繪圖、地質災害詳細調查實際材料圖的基礎上,通過對靈台縣地質災害詳細調查數據綜合分析,對研究區進行了剖分,對每個剖分網格中地質災害的點密度、面密度和體密度進行了分級,確定其分級指數,調用開發軟體確定每個網格的災害性影響指數,採用襲擾系數法生成初步地質災害易發性區劃圖,並利用地理信息系統軟體ArcGIS和MapGIS6.7空間分析功能將地質災害的各個影響因素圖疊加到初步地質災害易發性區劃分級圖中,繪制出該縣的地質災害易發性分區圖。靈台縣地質災害易發性區劃研究系統流程圖如圖6-1所示。

具體步驟為:首先將靈台縣地質災害分布圖進行500m×500m網格剖分。其次對每個網格內地質災害的個數、體密度、面密度採取不同的原則將每個網格的災害易發性程度分為四級,生成初步的地質災害易發性等值線圖。然後對該縣的地形地貌圖、地層岩性圖、降雨量分布圖、地形坡度圖、植被覆蓋圖分別採取相應標准分為四級,採取專家打分的方法確定其權重。最後疊加各個圖層從而生成靈台縣地質災害易發性分區圖,為靈台縣地質災害詳細調查危險性區劃和靈台縣地質災害防治區劃等提供可靠的數據,同時為政府部門採取有效的措施進行統籌規劃減災防災以及災害治理提供了可靠的依據。

3)坷台—楊村—水泉—下河—東王溝—許家溝—安家莊滑坡崩塌高易發區(Ⅰ3

主要是達溪河北岸沿線的城關鎮的坷台、楊村、水泉、下河、東王溝、許家溝、安家莊村,災害點密度6.85處/km2,災害點密度很大,面積7.51km2,占高易發面積的20.61%,發育災害點49處,14個滑坡,23個不穩定斜坡,兩個泥石流。所處地貌單元主要為達溪谷地區及其支流的黃土梁峁區,岩性主要為第四系馬蘭黃土、離石黃土及白堊系紫紅色泥岩、砂岩、砂礫岩,植被不發育,河流—沖溝發育,沖溝多為「V」型谷,坡度變化大,局部近直立,地形破碎,地質環境脆弱。人口密集、人類工程活動頻繁,滑坡等災害發育。

4)南店子—下河—東王溝—康家溝—紅崖溝滑坡崩塌高易發區(Ⅰ4

主要是達溪河南岸沿線和達溪河支流蒲河的城關鎮的坷南店子、下河、東王溝、康家溝、紅崖溝村,災害點密度4.2處/km2,災害點密度較大,面積4.19km2,占高易發面積的7.16%,發育災害點30處,12個滑坡,18個不穩定斜坡。所處地貌單元主要為達溪谷地區及其支流的黃土梁峁區,岩性主要為第四系馬蘭黃土、離石黃土及白堊系紫紅色泥岩、砂岩、砂礫岩,植被不發育,河流—沖溝發育,沖溝多為「V」型谷,坡度變化大,局部近直立,地形破碎,地質環境脆弱。人口密集、人類工程活動頻繁,滑坡等災害發育。

(2)地質災害中易發區(Ⅱ)

該區面積351.60km2,占總面積17.16%,發育災害點281處,災害點密度0.8處/km2,包括橫渠—馬家溝—付家溝—趙家咀—安馮村—杜家溝—景家莊子村、王家山—張家塬—溫家莊—東門—高崖—小寨—邊家老村—朱家堡村—前進—姜家莊—勾勾王—張坡村、寺咀—柴朝村—崖灣村—坷台—楊村—水泉—下河—東王溝—許家溝—安家莊村和新廟—鄭家窪—康家溝—羅家灣村4個亞區。

1)包括橫渠—馬家溝—付家溝—趙家咀—安馮村—杜家溝—景家莊子村中易發亞區(Ⅱ1

分布於黑河南岸極其支流的梁原鄉橫渠、馬家溝、付家溝、趙家咀、安馮村、杜家溝、景家莊子沿河一帶,是典型的黃土梁峁丘陵區,面積13.88km2,佔中易發區總面積的3.95%,發育災害點14處,災害點密度1.0處/km2。岩性為第四系中上更新統黃土。黃土層及白堊系砂礫岩、砂岩局部岩石及土層風化破碎,節理裂隙發育,為災害中易發區。

2)王家山—張家塬—溫家莊—東門—高崖—小寨—邊家老村—朱家堡村—前進—姜家莊—勾勾王—張坡村中易發亞區(Ⅱ2

分布於黑河南岸極其支流的梁原鄉、朝那鎮、上良鄉、什字鎮、西屯鄉、獨店鎮沿河一帶,是典型的黃土梁峁丘陵區,面積144.12km2,佔中易發區總面積的7%,發育災害點94處,災害點密度0.82處/km2。岩性為第四系中上更新統黃土、白堊系砂礫岩、砂岩。區內人口相對較少,局部岩石及土層風化破碎,節理裂隙發育,為災害中易發區。

3)寺咀—柴朝村—崖灣村—坷台—楊村—水泉—下河—東王溝—許家溝—安家莊村中易發亞區(Ⅱ3

該區面積95.72km2,佔中易發區總面積的27.22%,發育災害點70處,災害點密度0.73處/km2,地貌為黃土梁峁區、低中山區。岩性為新近系、白堊系碎屑岩及第四系中上更新統黃土。區內溝谷發育,溝坡多為階狀陡坡,植被較差,人類工程活動頻繁,災害點分布在村莊周圍、公路沿線和河谷邊坡地帶。

4)新廟—鄭家窪—康家溝—羅家灣村中易發亞區(Ⅱ4

主要位於達溪河南部的中台鎮、新開鄉、蒲窩鄉、邵寨鎮,該區面積97.88km2,佔中易發區總面積的27.84%,發育災害點103處,災害點密度1.05處/km2,屬於黃土梁峁丘陵區,岩性以新近系、白堊系碎屑岩及第四系中上更新統黃土。區內溝谷發育,溝坡多為階狀陡坡,植被一般,人類工程活動相對較弱,災害點分布在村莊周圍、河谷邊坡地帶。

(3)地質災害低易發區(Ⅲ)

該區面積722.96km2,佔中易發區總面積的35.28%,發育災害點73處,災害點密度0.10處/km2。包括梁原鄉黑河北岸黃土梁峁丘陵區、什字塬北部-黑河南岸沿線黃土梁峁丘陵區、龍門鄉黃土梁峁丘陵區、什字塬南部-達溪河北岸黃土梁峁丘陵區、達溪河南岸-中台鎮-蒲窩鄉-新開鄉-邵寨鎮黃土梁峁丘陵區5個亞區。

1)梁原鄉黑河北岸黃土梁峁丘陵區低易發區(Ⅲ1)

位於梁原鄉黑河北岸一帶,面積32.2km2,占低易發區總面積的4.43%,無災害點發育,屬於黃土梁峁丘陵區,岩性以第四系黃土和白堊系泥質、砂岩為主。區內溝谷發育,地形切割強烈,黃土層及泥岩砂岩局部較破碎,表層風化嚴重。

2)什字塬北部-黑河南岸沿線黃土梁峁丘陵區低易發亞區(Ⅲ2)

位於什字塬北部-黑河南岸沿線的朝那、上良、什字、西屯、獨店5個鄉鎮,面積147km2,占低易發區總面積的20%,發育有災害點8處,災害點密度0.054處/km2,表層覆蓋第四系黃土,河溝切割強烈出有白堊系泥岩、砂岩。區內溝谷發育,地形切割強烈,岩石較破碎,表層風化嚴重,人類工程活動較少。

3)龍門鄉黃土梁峁丘陵區低易發亞區(Ⅲ3)

位於龍門鄉黃土梁峁丘陵區一帶,面積95.329km2,占低易發區總面積的13.19%。發育災害點10處,災害點密度0.10處/km2。屬低黃土梁峁丘陵地貌,上部岩性為第四系黃土,下部岩性為白堊系的泥岩、砂岩,表層風化嚴重,局部地形切割強烈,人類工程活動較少。

4)什字塬南部-達溪河北岸黃土梁峁丘陵區低易發亞區(Ⅲ4

主要是什字塬南部-達溪河北岸的廣大梁峁丘陵區一帶,面積191.6km2,占低易發區總面積的26.5%。發育災害點28處,災害點密度0.146處/km2。屬低黃土梁峁丘陵地貌,上部岩性為第四系黃土,下部岩性為白堊系的泥岩、砂岩,表層風化嚴重,局部地形切割強烈,人類工程活動較少。

5)達溪河南岸-中台鎮-蒲窩鄉-新開鄉-邵寨鎮黃土梁峁丘陵區低易發亞區(Ⅲ5

主要是龍門鄉黃土梁峁丘陵區一帶,面積256.824km2,占低易發區總面積的35.5%。發育災害點25處,災害點密度0.097處/km2。屬低黃土梁峁丘陵地貌,上部岩性為第四系黃土,下部岩性為白堊系的泥岩、砂岩,表層風化嚴重,局部地形切割強烈,人類工程活動較少。

(4)地質災害不易發區(Ⅳ)

靈台縣地質災害不易發區總面積938.01km2,佔全區面積的45.78%,基本無地質災害發生。由梁原鄉黃土塬區(Ⅳ1)、黑河寬闊河谷區(Ⅳ2)、什字塬不易發區(Ⅳ3)、達溪河河谷不易發區(Ⅳ4)、邵寨鎮黃土塬不易發區(Ⅳ5)、百里鄉林場不易發區(Ⅳ6)組成。

不易發區主要是黃土塬及黃土小台塬區和寬闊的河谷區以及植被茂密人煙稀少的林場區。黃土塬及黃土小台塬區和寬闊的河谷區工程地質條件很好,地形平坦,雖然人類工程活動較頻繁但很少發生地質災害,百里鄉林場區植被茂密,人煙稀少,人類工程活動較少,地質環境相對優越,為地質災害不易發區。

1)梁原鄉黃土塬區(Ⅳ1

本區主要位於梁塬鄉王家溝村及黑河低緩階地,面積19.8km2,占不易發區總面積的2.11%,本區岩土以第四系黃土為主,工程地質條件較好,地質災害不發育。

2)黑河寬闊河谷區(Ⅳ2

本區主要位於黑河寬闊河谷區。面積17.43km2,占不易發區總面積的1.86%,本區河谷較寬闊,地形較平坦,人類工程活動弱,地質災害不發育。

3)什字塬不易發區(Ⅳ3

主要位於廣闊的什字塬區。本區面積306.55km2,占不易發區總面積的32.68%,本區地形平坦,工程地質條件較好,地質災害不發育。

4)達溪河河谷不易發區(Ⅳ4

本區主要位於達溪河沿岸寬闊河谷區。面積38km2,占不易發區總面積的4.1%,本區河谷較寬闊,地形較平坦,人類工程活動弱,地質災害不發育。

5)邵寨鎮黃土塬不易發區(Ⅳ5

本區主要位於邵寨鎮小黃土塬區,面積18.91km2,占不易發區總面積的2%,本區岩性以第四系黃土為主,工程地質條件較好,地質災害不發育。

6)百里鄉林場不易發區(Ⅳ6

本區主要位於百里鄉林場區。面積537km2,占不易發區總面積的57.3%,本區植被茂密,人煙稀少,人類工程活動較少,地質環境相對優越,為地質災害不易發區。

I. 地質災害易發區劃分及分區評價

一、地質災害易發區劃分

(一)基於GIS的信息量分析模型

信息量分析模型通過計算影響因素對斜坡變形破壞所提供的信息量值,作為區劃的定量指標,既能正確地反映地質災害的基本規律,又簡便、易行、實用,便於推廣。計算原理與過程如下:

(1)計算單因素(指標)xi提供斜坡失穩(A)的信息量I(xi,A):

延安寶塔區滑坡崩塌地質災害

式中:P(xi/A)為斜坡變形破壞條件下出現xi的概率;P(xi)為研究區指標xi出現的概率。

具體運算時,總體概率用樣本頻率計算,即

延安寶塔區滑坡崩塌地質災害

式中:S為已知樣本總單元數;N為已知樣本中變形破壞的單元總數;Si為有xi的單元個數;Ni為有指標xi的變形破壞單元個數。

(2)計算某一單元P種因素組合情況下,提供斜坡變形破壞的信息量Ii,即

延安寶塔區滑坡崩塌地質災害

(3)根據Ii的大小,給單元確定穩定性等級。Ii<0表示該單元變形破壞的可能性小於區域平均變形破壞的可能性;Ii=0表示該單元變形破壞的可能性等於區域平均變形破壞的可能性;Ii>0表示該單元變形破壞的可能性大於區域平均變形破壞的可能性;即單元信息量值越大越有利於斜坡變形破壞。

(4)經統計分析(主觀判斷或聚類分析)找出突變點作為分界點,將區域分成不同等級。

評價指標的基礎數據均為定量描述的數據,須採用標准化、規格化、均勻化,或對數、平方根等數值變換方法統一量綱,方可代入評價模型。

(二)評價指標體系建立

地質災害易發區系指容易產生地質災害的區域,區劃的原理是工程地質類比法,即類似的靜態與動態環境條件,產生類似的地質災害;過去地質災害多發的地區,也是以後地質災害多發的地區。地質災害易發程度區劃側重的是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災害和自然地質現象發育的數量多少和活躍程度,評價指標包括已有地質災害群體統計和地質災害形成條件兩類(圖6-1)。

已有地質災害群體統計評價指標主要包括地質災害的數量和規模,鑒於遙感解譯的滑坡、崩塌以及不穩定斜坡的規模數據精度不高,在地質災害易發程度區劃時,本次僅採用已有地質災害數量的指標,計算單元內已有地質災害的點密度。

圖6-1 地質災害易發分區評價指標體系框圖

根據前述分析,地質災害形成條件選取坡度、坡高、坡型、岩土結構、植被指數、降雨指標和人類工程活動等七項主要因素作為評價指標。在地質災害形成條件分析的基礎上,結合前人研究成果,本次參照評價指標貢獻率法的計算結果,分析確定了調查區地質災害易發程度區劃中各個指標的權重(表6-1)。

表6-1 地質災害易發程度區劃評價指標權重分配表

(三)評價指標量化

評價指標包括定量指標和定性指標。對於定量指標,如斜坡的坡度、坡高、降雨量等,取其原始觀測值,並作適當的數值變換即可;對於定性指標,如岩土結構、坡型等,需要建立一個評價指標的分級劃分標准,根據各項指標對不同級別的相對貢獻來取值。

本次調查工作積累了兩種精度不同的數據,一是調查區1:5萬比例尺數字地形圖和地質災害詳細調查數據,二是延安市城區1:1萬比例尺地形圖和1:1萬比例尺地質災害測繪數據,為地質災害評價積累了翔實的資料。根據兩類資料精度不同的區域,分別採用不同大小網格進行離散,採用1:5萬比例尺DEM和1:1萬比例尺DEM數據,提取地質災害定量評價指標。

全區面積3556km2,本次以1:5萬比例尺DEM數據為基礎,將全區離散為3844 行、3058 列,共11754952個25m×25m的單元格。城區總面積160km2,本次以1:1萬比例尺DEM數據為基礎,將全區離散為2810行、2281列,共6409610個5m×5m的單元格。

1.已有滑坡崩塌群體統計指標

已有地質災害群體統計評價指標理應包括滑坡、崩塌(以及不穩定斜坡)、泥石流自然地質現象的數量和規模。鑒於尚沒有系統的掌握泥石流現象的發育和分布,以及遙感解譯的滑坡、崩塌、不穩定斜坡的規模數據精度不高等原因,在地質災害易發程度區劃時,本次僅採用已有滑坡、崩塌、不穩定斜坡的數量指標,計算單元內已有地質災害的點密度。統計樣本包含了全部遙感解譯和調查的物理地質現象點和地質災害點,旨在客觀反映不同區域滑坡、崩塌的易發程度。

2.坡度指標

利用GIS從DEM數據中分別提取調查區和延安市城區的坡度信息,然後進行歸一化。由於40°以上斜坡發生滑坡、崩塌的頻率很高,本次區劃時將40°以上斜坡的易發程度定義為1,而10°以下斜坡發生滑坡、崩塌的頻率則很低,其易發程度定義為0;將10~40°之間的斜坡的易發程度,按照不同坡度區間滑坡和崩塌自然地質現象發生的概率,進行0~1之間的線性歸一化,得到坡度指標歸一化結果圖(圖6-2,圖6-3)。

圖6-2 坡度指標歸一化結果圖

3.坡高指標

本次研究中,坡高定義為DEM數據中相鄰3×3單元中高差最大值。因此可以利用GIS從DEM數據中分別提取調查區和延安市城區的坡高信息,然後進行歸一化。由於滑坡和崩塌自然地質現象發生的斜坡坡高主要集中在50~100m之間,本次將80m以上斜坡的易發程度定義為1,而將0~80m之間斜坡的易發程度進行0~1之間的線性歸一化,得到斜坡高度指標歸一化結果圖(圖6-4,圖6-5)。

4.坡型指標

坡型可以利用地表的曲率進行描述和量化,直線型和凸型斜坡在曲率上的體現為曲率≥0,凹型坡和階梯型坡的曲率<0,因此,可利用ArcGIS平台從DEM數據中分別提取調查區和延安市城區的地表曲率信息,然後進行斜坡坡型的歸一化。由於滑坡和崩塌主要發育在直線型斜坡和凸型斜坡上,因此,當曲率<0時,坡面為凹型或階梯型,易發程度最低;當曲率>0時,坡面為直線型和凸型,易發程度較高,按照曲率的大小進行0~1之間的線性歸一化,得到斜坡坡型指標歸一化結果。

圖6-3 城區坡度指標歸一化結果圖

5.岩土體結構指標

本區岩土體結構是上部為黃土,下部為基岩,基岩產狀和分布近於水平。由於河流和溝谷的發育程度不同,表現出調查區東西兩側以及不同發育階段的溝谷切割深度不同,導致坡體的岩土體結構差異。總體來說,西部地區基岩切割深度較淺,坡體主要為黃土結構,流水的側蝕和下切作用明顯,有利於崩塌和滑坡的發生;東部地區,流水的前期侵蝕作用強烈,岩體切割深度較大,基岩出露,且位置較高,黃土覆蓋在基岩之上,側蝕和下切作用已經不明顯,發生滑坡的可能性相對較小。因此,必須綜合考慮河谷發育階段與岩土體結構問題。本次按照調查區由東向西基岩切割深度逐漸減小的趨勢,將岩土體結構對滑坡、崩塌易發程度的影響進行0~1之間歸一化差值處理。

6.植被指數指標

採用調查區高精度的Spot5遙感數據計算植被指數,並將全區的植被指數進行0~1之間歸一化。

7.降雨指標

根據調查區的降雨特性,選用降雨不均勻系數來量化降雨因素,即多年汛期(7,8,9 三個月)平均降雨量與多年平均降雨量之比,該因素能夠表徵降雨的集中程度。將全區降雨不均勻系數進行0~1之間歸一化差值處理。

8.人類工程活動指標

人類工程活動對滑坡、崩塌的形成發育的影響是極為復雜的,如何定量化反映是個難題。考慮到公路鐵路等交通建設是區內最具代表性的人類工程活動,對災害影響最明顯,且具有貫穿或覆蓋全區的特點,本次人類工程活動的量化是以寶塔區的公路為基準線,做緩沖區分析,間隔500m,分別向兩邊做三個緩沖區,再經柵格化和歸一化處理,參與評價。由於公路是沿著河流修建,而人類工程活動主要集中在河流以及溝谷的兩側,因此這一量化方式有著實際的物理意義。城區人類工程活動則依據財產分布,以其價值歸一化(圖6-6)。

圖6-4 全區坡高指標歸一化結果圖

(四)計算單元的剖分

計算單元剖分的形式及其大小對區劃的結果影響較大。《縣(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技術要求》推薦採用柵格單元進行易發程度區劃。採用柵格單元的優點是可利用GIS實現單元的快速剖分,同時柵格數據為矩陣形式,可藉助計算機快速完成運算;其缺點是柵格評價單元與地形、地貌、地質環境條件信息缺乏有機聯系。理想的計算評價單元應當是充分考慮地質災害形成的地質環境條件。

前已述及,在地質災害形成條件中,河流和溝谷的發育階段對區內滑坡、崩塌的形成具有明顯的綜合控製作用,以幼年期溝谷而劃分的斜坡單元能夠綜合體現各種控制與影響因素的作用。本次採用以幼年期溝谷斜坡作為評價單元,該評價單元是以分水線和河谷所限匯水區域,是滑坡、崩塌、泥石流發生的基本地形地貌單元。可根據水文學方法,基於DEM藉助計算機自動實現斜坡單元的劃分(圖6-7)。

圖6-5 城區坡高指標歸一化結果圖

圖6-6 城區人類工程活動價值歸一化圖

圖6-7 斜坡單元劃分流程圖

在水文分析中,首先進行DEM數據的窪地填充;然後,根據填充後的DEM求取全區的流向圖,基於流向即可獲得各單元的累積流量。通過設定流經某柵格單元的最小匯水單元格數,即可得到全區的集水區。顯然,隨著設定最小匯水單元數的增大,就可得到更大面積的匯水區,同時,也可通過設定不同的最小匯水單元數,來對研究區進行不同精度水平的研究。從地形學角度出發,匯水區邊界即為分水線。為確定河谷線,採用反向DEM數據進行上述水文匯水盆地分析,即將原始DEM沿某一水平線反轉,原來DEM高點變為低點,求取的新的匯水邊界就變成了河谷線(圖6-8)。使用原始DEM數據獲得1號匯水區,根據反向DEM可獲取2號和3號匯水區,同時可見,1號匯水區被分為左右兩個部分,即為所求斜坡單元。

圖6-8 正反向DEM求斜坡單元圖

在最終獲取斜坡單元柵格數據集的基礎上,通過GIS軟體的柵格矢量轉換功能,得到斜坡面域。在此轉換過程中,會產生許多假的面集和許多面積很小或不協調面集單元,再次通過GIS的融合歸並功能,削除不合理元素,最終得到斜坡單元面數據集。本次研究針對調查區1:5萬比例尺DEM,以幼年期溝谷中的三級支流坳溝、沖溝劃分為135個單元(圖6-9);延安市城區1:1萬比例尺DEM,以幼年期溝谷中的四級、五級支流干溝—細溝劃分為 816個斜坡單元(圖6-10)。

圖6-9 全區易發程度區劃評價單元劃分圖

圖6-10 城區易發程度區劃評價單元劃分圖

(五)基於GIS的信息量疊加

1.運算方法及過程

在前述評價指標分析和數據歸一化的基礎上,首先,利用ArcGIS系統的空間疊加與統計功能,統計每一評價單元的所有指標值,得到數字矩陣的計算結果;然後,再利用ArcGIS平台提供的分析計算功能,將研究區各評價單元數據按照權重分配結果(表6-2)進行信息疊加計算。具體的計算過程如圖6-11所示。

圖6-11 各因子圖層在ArcGIS平台下的計算過程示意圖

表6-2 地質災害易發程度區劃評價指標權重分配表

2.運算結果

經過對各個因子信息的疊加計算,分別得到全區和城區地質災害易發程度評價結果(圖6-12)。

圖6-12 地質災害易發程度計算結果圖

3.易發程度等級劃分

合理地確定易發程度分區界線值也是區劃的關鍵環節之一。一般採用突變點法和等間距法,本次採用前者(圖6-13)。經過統計分析,從中找出突變點作為易發程度分區界線值,將區域劃分為非易發區、低易發區、中易發區和高易發區四個不同等級的區域,並給出各單元確定的易發程度等級標准(表6-3),在定量計算分級分區的基礎上,綜合考慮各種因素,人工勾畫出寶塔區地質災害易發程度區劃圖(圖6-14,圖6-15)。

圖6-13 地質災害易發程度分級圖

表6-3 地質災害易發程度區劃評價分區表

圖6-14 全區地質災害易發程度分區圖

圖6-15 城區地質災害易發程度分區圖

全區1:5萬和城區1:1萬比例尺易發程度區劃結果不盡相同。由於城區1:1萬比例尺區劃圖剖分的單元更小,採用了相應比例尺的地質災害調查與測繪數據,較精細地刻畫了地質災害易發程度在空間上的展布。與1:5萬比例尺區劃圖相比較而言,高易發區的范圍明顯減小,而非易發區能夠表示出來,而在1:5萬比例尺區劃圖上,則不能表示出非易發區。

二、地質災害易發區分區評價

依據地質災害易發程度區劃結果,地質災害易發程度劃分為高易發區、中易發區、低易發區和非易發區四個級別。在1:5萬比例尺區劃圖上,未能表示出非易發區,非易發區僅在1:1萬比例尺延安市城區地質災害圖上能夠反映(圖6-15)。鑒於本次調查是以1:5萬比例尺地質災害調查為主體的,所以,下面主要針對全區1:5萬比例尺易發區(圖6-14)分區描述與評價。

(一)地質災害高易發區(Ⅰ)

受地形地貌、地質構造、降雨、植被、人類工程活動等因素的控制與影響,地質災害高易發區主要分布在北部延河流域,南部汾川河流域地質災害不發育。地質災害高易發區主要分布於城區、碾庄、川口、元龍寺、丁庄、牡丹-雷鼓川上游和蟠龍川上游,總面積 985.33km2,占調查區面積的27.71%。該區屬延河Ⅰ級、Ⅱ級溝谷區,城市化建設速度較快,公路、鐵路沿線邊坡開挖量大,人類工程活動強烈,暴雨不均勻系數大於60%。溝谷兩岸斜坡坡度30°~50°,其中40°~45°居多,斜坡高差在60m以上。岩體屬堅硬-半堅硬層狀固結碎屑岩組,土體屬鬆散、中密的黏性土和黃土。岩體節理裂隙發育、土體疏鬆易碎,在降雨和工程活動影響下易於發生崩塌、滑坡。區內共發育滑坡729處,崩塌38處,不穩定斜坡28處,共計地質災害795處,地質災害面密度76~165處/100km2。依地質災害點集中分布位置,進一步劃分為7個亞區(表6-4)。

表6-4 地質災害易發程度區劃說明表

1.城區亞區(Ⅰ1

城區亞區位於調查區中西部。以寶塔區城區為中心,北部沿延河延伸至河庄坪鎮,西北向在棗園鎮境內沿西川河及其支流延伸至西北區邊境,西南向在萬花鄉境內沿杜甫川及其支流延伸至肖渠村和後樓塔村,在柳林鎮境內沿南川及其支流延伸至南溝村、四十里鋪和石頭溝村。面積325.86km2,占高易發區面積的35.12%。該區溝谷兩岸斜坡坡度30°~50°,其中40°~45°居多,地形起伏,高差較大,多數達60m以上;共發育地質災害349處,地質災害點面密度達到78~165處/100km2

2.川口亞區(Ⅰ2

川口亞區位於調查區中部,包括川口鄉馬四川溝大部、李渠鎮和姚店鎮的南部地區,面積的102.01km2,占高易發區面積的10.99%;兩岸斜坡坡度為30°~50°,地形起伏,高差較大,多處達80m以上;發育地質災害94處,地質災害面密度126處/100km2

3.元龍寺-碾庄亞區(Ⅰ3

元龍寺-碾庄亞區位於調查區中部,包括東部的五洋河流域、蟠龍川中下游青化砭鎮政府以南—姚店鎮政府之間、豐富川流域南部馮庄鄉和中部碾庄鄉。本區兩岸斜坡坡度40°~50°,高差起伏明顯,一般在80m以上,局部達到100m,面積239.40km2,占高易發區面積的25.81%。發育地質災害點171處:其中滑坡164處,崩塌5處,不穩定斜坡2處,地質災害面密度76~108處/100km2

4.梁村亞區(Ⅰ4

梁村亞區位於調查區北部中心位置,雷鼓川中游地區。面積 43.06km2,占高易發區面積的4.46%。發育滑坡30處,崩塌2處,不穩定斜坡1處,共計發育地質災害33處,地質災害面密度86~112處/100km2

5.丁庄亞區(Ⅰ5

丁庄亞區位於調查區西北部邊界附近,豐富川上游。面積66.52km2,占高易發區面積的7.17%。發育滑坡46處,不穩定斜坡1處,共計發育地質災害47處,地質災害面密度80~106處/100km2

6.牡丹-雷鼓川上游亞區(Ⅰ6

牡丹-雷鼓川上游亞區位於調查區北西部境界附近,牡丹-雷鼓川上游。面積117.56km2,占高易發區面積的12.67%。發育滑坡64處,地質災害面密度91~97處/100km2

7.蟠龍川上游亞區(Ⅰ7

蟠龍川上游亞區位於調查區北東部境界附近,蟠龍川上游。面積33.40km2,占高易發區面積的3.6%。發育滑坡37處,地質災害點面密度96處/100km2

(二)地質災害中易發區(Ⅱ)

地質災害中易發區主要分布在寶塔區中北部延河流域高易發區外圍的黃土梁峁地帶,在調查區南部汾川河流域的麻洞川鄉和臨鎮附近有小面積分布。該區涉及了16個鄉鎮和3個街道辦的部分區域,總面積約1318.75km2,佔全區面積的37.09%。該區屬延河Ⅱ,Ⅲ級溝谷區,修路、建築房屋、耕植、礦石開采活動強烈,其他人類工程活動較強烈。溝谷兩岸斜坡為20°~40°,其中25°~35°居多,地形起伏較大,平均高差30~60m。岩體屬堅硬-半堅硬層狀固結碎屑岩組,土體屬鬆散黃土。岩體節理裂隙發育、土體疏鬆易碎,在降雨和工程活動影響下易於發生崩塌、滑坡。共計發育有各類地質災害270處,地質災害面密度達1~69處/100km2。依據地質災害點集中分布位置,進一步劃分為4個亞區(表6-4)。

1.中北部亞區(Ⅱ1

分布在調查區中北部延河流域高易發區外圍的黃土梁峁地帶。涉及李渠鎮、青化砭鎮、河庄坪鎮、橋兒溝鎮、蟠龍鎮、柳林鎮、梁村鄉、馮庄鄉、川口鄉、貫屯鄉6 鎮4 鄉境內的部分區域。面積約1075.28km2,佔全區面積的78.11%。發育滑坡174處,崩塌8處,不穩定斜坡16處,共計發育地質災害198處。地質災害面密度16~69處/100km2

2.杜甫川上游亞區(Ⅱ2

分布在調查區中西部境界處,涉及萬花山鄉的大部分面積、棗園鎮西川河南部地區和柳林鎮西南部地區。杜甫川上游亞區面積約228.76km2,整個亞區佔中危險區面積的16.62%。發育滑坡54處,崩塌9處,不穩定斜坡4處,共計發育地質災害67處。地質災害面密度18~51處/100km2

3.麻洞川鄉亞區(Ⅱ3

分布在調查區南部松樹林川中下游麻洞川鄉政府所在地的主幹河谷。面積約45.23km2,佔全區面積的3.29%。發育不穩定斜坡3處,地質災害面密度10~20處/100km2

4.臨鎮亞區(Ⅱ4

分布在調查區南東部,固縣川下游臨鎮附近的主幹河谷。面積約27.18km2,僅佔全區面積1.98%。發育崩塌1處,不穩定斜坡1處,共計發育地質災害2處,地質災害面密度10~20處/100km2

(三)地質災害低易發區(Ⅲ)

地質災害低易發區主要分布在寶塔區南部5個鄉鎮,面積約1251.92km2,佔全區面積35.2%。該區屬汾川河Ⅰ,Ⅱ,Ⅲ級溝谷區,修路、建築房屋、耕植較強烈,其他人類工程活動較微弱,暴雨不均勻系數小於59%。溝谷兩岸斜坡坡度15°~25°,地形高差起伏平均30m左右。局部分布堅硬-半堅硬層狀固結碎屑岩組。鬆散黃土廣布。受降雨和工程活動影響發生崩塌、滑坡現象較少。區內發育滑坡1處、不穩定斜坡3處。地質災害面密度0.2處/100km2

(四)地質災害非易發區(Ⅳ)

該區僅在1:1萬比例尺寶塔區城區地質災害易發程度區劃圖上有所反映,主要分布在城區寬闊的河谷地帶,屬延河Ⅰ級溝谷區。盡管區內城市化建設速度較快,人類工程活動強烈,但由於河谷區地形寬闊、且較平坦,兩側滑坡受滑距限制,一般不至於滑至該范圍,所以屬於地質災害非易發區。

J. 地質災害防災預案及防治規劃

一、地質災害防災預案建議

為了有效地減輕地質災害損失,給地方政府編制防災預案提供依據,特編制重要地質災害防災預案建議。編制的主要指導思想是在「以人為本」的思想指導下,針對重要災害隱患點作出中長期預報,對其可能造成的危害進行預測。逐點落實包括監測、報警、疏散、應急搶險等內容的預防措施,防災責任要落實到具體的鄉鎮、單位。針對一般災害隱患點僅提供點號,作為群測群防的依據。

圖7-11 防災預案災點與群測群防災點分布圖

本次調查的340處威脅到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地質災害點中,其中滑坡239處,不穩定斜坡51處,崩塌50處。根據野外調查,穩定性分析和風險評估結果,挑選出26處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作為延安市寶塔區重大地質災害(圖7-11,圖7-12),編制區級防災預案(表7-5)。挑選出41處地質災害隱患點,作為延安市寶塔區地質災害群測群防點(表7-6)。對311處地質災害隱患點編制地質災害防範巡查計劃,巡查路線按照先重點後一般、全面檢查,交通方便的原則,依據自然地理行政區劃將該區分為中西部:寶塔區-棗園鎮-河庄坪鎮巡查路線,寶塔區-柳林鎮-萬花鄉巡查路線,寶塔區-橋兒溝鎮-川口鄉-李渠鎮巡查路線;中東部:姚店鎮-甘谷驛鎮-元龍寺鄉-青化砭鎮巡查路線,李渠鎮-馮庄鄉-梁村鄉巡查路線;北部:蟠龍鎮-貫屯鄉-梁村鄉巡查路線;南部:南泥灣鎮-松樹林鄉-麻洞川鄉-臨鎮鎮-官莊鄉巡查路線。

圖7-12 城區防災預案災點與群測群防災點分布圖

表7-5 重大地質災害點防災預案一覽表

續表

表7-6 地質災害防範巡查與群測群防災點一覽表

續表

二、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建議

為了有效地減輕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為地方政府編制防治規劃提供依據,特編制重要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建議。編制的主要指導思想是在科學發展觀與構建和諧社會的思想統領下,以保障新農村建設和「以人為本」為主要目標,劃定地質災害防治分區,確定防治方案。防治方案的實施安排和實施防治方案的保證措施等內容不予詳述。

(一)地質災害防治分區

根據寶塔區地質災害發育特徵、分布規律和地質災害易發程度、危險程度分區評價結果,結合《延安市城市總體規劃概況》、《延安市寶塔城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第十個五年計劃》的要求,本著「以人為本」的原則,對全區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進行總體規劃(表7-7)。

表7-7 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分區說明表

小區名稱:Ⅰ1(棗園—川口—柳林—萬花重點防治區),Ⅰ2(青化砭—姚店重點防治區),Ⅰ3(胡家溝—老莊灣—後廟溝重點防治區),Ⅰ4(史家窪—貫屯—魯屯重點防治區);Ⅱ1(蟠龍—梁村—元龍寺—馮庄—強家窯次重點防治區),Ⅱ2(鄧屯—金盆灣—麻洞川次重點防治區),Ⅱ3(姚家坡—臨鎮東村次重點防治區);Ⅲ(南泥灣—松樹林—官莊一般防治區)。

(二)地質災害防治方案

1.地質災害監測預警體系建設

依據《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結合各地質災害點的穩定性和危險程度,選擇危險大、可能造成群死群傷和財產損失的41處群測群防點(表7-6),採用群專結合的方式監測(圖7-11)。對於威脅到鐵路的4處、公路的12處、水庫的1處共計17處地質災害點,應由相應的部門負責監測,其餘258處地質災害點為群眾留觀點,由村民進行留心查看。依據地質災害的危險程度大小,劃分其監測級別,依據級別,落實監測責任人。

2.地質災害點居民搬遷避讓

區內66處威脅到村民安全的地質災害隱患點應採取搬遷避讓措施,其中,全村搬遷避讓的6處,滑坡整體穩定僅局部不穩定,或僅威脅部分住戶的60處。全區搬遷避讓共660戶1981人,1855間房(及窯洞)。其中2010年底前搬遷避讓地質災害及其隱患點57處,涉及502戶1508人,1478間房及窯洞(表7-8)。2015年前搬遷地質災害隱患點9處,涉及158戶473人,407間房及窯洞(表7-9)。

表7-8 近期(2010年底前)搬遷避讓規劃明細一覽表

續表

續表

表7-9 遠期(2015年底前)搬遷避讓規劃明細一覽表

3.地質災害治理工程

區內適宜做工程治理的地質災害點有39處,規劃近期治理32處,遠期治理6處。其中:近期已勘查有待治理的地質災害點有虎頭峁滑坡(BT2121),東馨家園滑坡(BT3067)。建議近期對延安市鳳凰山東北麓電影院至市場溝口斜坡地段進行綜合治理,該地段涉及12處城區地質災害隱患點,其中10處地質災害點危險程度大,有待勘查治理(表7-10)。

表7-10 工程治理災害點一覽表

續表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