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地質天氣有哪些

地質天氣有哪些

發布時間: 2021-03-11 15:33:06

① 在地質時期,地球上的氣候有過哪些變遷

地質時期的氣候情況,只能根據間接的標志去研究。如根據某一地質時代的岩石性質、古老的土壤、地形以及古生物化石,還可以用放射性碳C14含量來推斷地質時期氣候狀況等等。在某一地區中如發現冰磧石、冰擦痕、漂石等,這就是寒冷時期冰川活動的證明;黑龍江地區的灰化土下面埋藏有古紅色土,可推知古代那裡曾經有過炎熱的氣候;如果在現代沙漠地區發現有乾涸河谷地形和湖岸線的遺跡,就表示該地是由濕潤氣候轉變為沙漠的。生物化石是說明地質時代氣候狀況的良好根據,如果有馬匹或走禽的化石,表示這里曾是草原氣候;猿猴化石表示曾出現過森林氣候;在格陵蘭曾發現溫帶氣候的樹葉遺物,證明這里曾有過溫暖的時期;蘇聯的烏克蘭曾發現古代棕櫚的遺跡,證明那裡曾出現過熱帶氣候。

通過上述方法對地層沉積物的廣泛分析,證實整個地質時期地球氣候曾經歷了巨大的變化,反復有過幾次大冰期,其中最近的三次大冰期(即震旦紀大冰期、石炭—二迭紀大冰期和第四紀大冰期)為科學家所公認,在三次大冰期之間為溫暖的大間冰期氣候。寒冷的冰期同溫暖的間冰期相比是短暫的,在整個地球氣候史中,大部分時期(佔90%以上年代)為溫暖氣候,比現在溫和。

震旦紀大冰期,發生在距今約六億年以前。亞、歐、非、北美和澳大利亞的大部分地區,都發現了冰磧層,說明這些地方曾發生過具有世界規模的大冰川氣候。我國東部和中部廣大地區,也有震旦紀冰磧層,說明這里也曾經歷過寒冷的大冰期。

寒武紀—石炭紀大間冰期,距今約3~6億年,當時整個世界氣候都比較溫暖。特別是石炭紀是古氣候中典型的溫和濕潤氣候,森林面積極廣,最後形成豐富的煤礦,樹木也缺少年輪,說明氣候具有海洋性特徵。在我國石炭紀時期全處在熱帶氣候條件下,但到石炭紀後期,從北到南出現濕潤帶、乾燥帶和熱帶三個氣候帶。

石炭—二迭紀大冰期,距今2~3億年,主要是在南半球,北半球除印度外,目前尚未找到可靠的冰川遺跡,當時我國氣候仍有溫暖濕潤氣候帶、乾燥氣候帶和炎熱潮濕氣候帶三個氣候帶。

三迭—第三紀大間冰期,距今約200萬年~2億年。整個中生代氣候溫暖,到新生代的第三紀世界氣候更趨暖化,格陵蘭也有溫帶樹種。三迭紀時期,我國西部和西北部普遍為乾燥氣候;到侏羅紀,我國地層普遍分布著煤、粘土和耐火粘土等,說明當時是在濕潤氣候控制之下。侏羅紀後期到白堊紀是乾燥氣候發展的時期,當時我國曾出現一條明顯的乾燥帶,西起天山、甘肅,南伸至大渡河下游到江西南部,都有乾燥氣候條件下的石膏發育。到了第三紀,我國的沉積物大多帶有紅色,說明當時氣候比較炎熱。第三紀末期,世界氣溫普遍下降,整個北半球喜熱植物逐漸南退。

第四紀大冰期,約始於200萬年前。大冰期中仍然是冷暖干濕交替出現的,當寒冷時期,即亞冰期,氣溫比現代氣溫平均約低8°~12℃,高緯度地區為冰川覆蓋,如最大的一次亞冰期(里斯冰期),世界大陸有十分之二、三的面積為冰川所覆蓋。當時北半球有三個主要大陸冰川中心,即斯堪的納維亞冰川中心,其冰流曾南伸到北緯51°左右;格陵蘭冰川中心,其冰流也曾南伸到北緯38°左右;西伯利亞冰川中心,冰層分布於北緯60°~70°之間,有時可達北緯50°附近的貝加爾湖。冰川擴張,氣候帶南遷,生物群落也隨之南移,如里斯冰期時,北方動物南遷,在克里木的舊石器時代(距今25萬年以前)地層中曾發現過北極狐和北極鹿化石。

兩個亞冰期之間的亞間冰期,氣候比現代溫暖,北極氣候比現代約高出10℃以上,低緯度氣溫也比現代高5.5℃左右。原覆蓋在中緯度的冰蓋消失了,退縮到極地區域,甚至極地的冰蓋也消失了。冰蓋退縮或消失,氣候帶北移,生物群落也隨之北移,如北冰洋沿岸也有虎、麝香牛等喜熱動物群活動,喜暖植物可一直分布到北極圈。

② 天氣都有哪些

晴、多雲、陰、陣雨、雷陣雨、雷陣雨伴有冰雹、雨夾雪、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陣雪、小雪、中雪、大雪、暴雪、霧、凍雨、沙塵暴、小到中雨、中到大雨、大到暴雨、暴雨到大暴雨、大暴雨到特大暴雨、小到中雪、 中到大雪、大到暴雪、浮塵、揚沙、強沙塵暴、霾

(2)地質天氣有哪些擴展閱讀

天氣是指某一個地區距離地表較近的大氣層在短時間內的具體狀態。而天氣現象則是指發生在大氣中的各種自然現象,即某瞬時內大氣中各種氣象要素(如氣溫、氣壓、濕度、風、雲、霧、雨、閃、雪、霜、雷、雹、霾等)空間分布的綜合表現。

天氣過程就是一定地區的天氣現象隨時間的變化過程。各種天氣系統都具有一定的空間尺度和時間尺度,而且各種尺度系統間相互交織、相互作用。許多天氣系統的組合,構成大范圍的天氣形勢,構成半球甚至全球的大氣環流。天氣系統總是處在不斷新生、發展和消亡過程中,在不同發展階段有著其相對應的天氣現象分布。

天氣預報,是應用大氣變化的規律,根據當前及近期的天氣形勢,對某一地未來一定時期內的天氣狀況進行預測。它是根據對衛星雲圖和天氣圖的分析,結合有關氣象資料、地形和季節特點、群眾經驗等綜合研究後作出的。

如我國中央氣象台的衛星雲圖,就是我國製造的「風雲一號」氣象衛星攝取的。利用衛星雲圖照片進行分析,能提高天氣預報的准確率。天氣預報就時效的長短通常分為三種:短期天氣預報(2~3天)、中期天氣預報(4~9天),長期天氣預報(10~15天以上),中央電視台每天播放的主要是短期天氣預報。

天氣預報的主要內容是一個地區或城市未來一段時期內的陰晴雨雪、最高最低氣溫、風向和風力及特殊的災害性天氣。就中國而言,氣象台准確預報寒潮、台風、暴雨等自然災害出現的位置和強度,就可以直接為工農業生產和群眾生活服務。

天氣預報是根據氣象觀測資料,應用天氣學、動力氣象學、統計學的原理和方法,對某區域或某地點未來一定時段的天氣狀況作出定性或定量的預測。它是大氣科學研究的一個重要目標。對人們生活有重要意義。

如今人們外出,只須收聽或觀看天氣預報,就可以決定是否帶雨具,而在過去,則要顧慮天氣情況。那麼,氣象台每天最重要的工作——天氣預報是怎樣誕生的呢。

③ 引起地質時期氣候變化原因有哪些

所謂地質時期氣候變化是大尺度的氣候變化。
氣候變化的機制並沒有確鑿的研究成內果容,所以變化的原因只是人們認為可能有幾個方面:
1、地球運動參數的變化。包括軌道參數、速度、地軸傾斜角度等
2、太陽活動的周期性變化
3、地球內部變化。主要是構造運動、岩漿噴發
4、隕石、小行星撞擊
5、上述幾種原因相互作用
因為太復雜,可能人腦有限,還沒有理清頭緒
回答這個問題有點吃虧,沒有看時間,都快過期了,提問的人還不來收割。

④ 地理中有哪些氣候都有什麼特點

1、熱帶雨林氣候:

氣候分布:赤道附近;氣候特點:全年高溫多雨;氣候成因:終年受赤道低壓控制。

2、熱帶草原氣候:

氣候分布:南北緯10度~南北回歸線附近;氣候特點:全年高溫,干濕季交替;氣候成因:乾季受信風帶,濕季受赤道低壓控制。

3、熱帶季風氣候:

氣候分布:東南亞、中南半島;氣候特點:全年高溫,旱雨季交替;氣候成因:冬(旱季):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夏(雨季):氣壓帶風帶季節移動。

4、亞熱帶季風氣候:

氣候分布:中國的秦嶺淮河以南;氣候特點:冬低溫少雨,夏濕熱;氣候成因:海陸熱力性質差異。

5、熱帶沙漠氣候:

氣候分布:回歸線~30度附近;氣候特點:全年高溫少雨;氣候成因:終年受副高或信風控制(信風是從大陸吹來的干風,且是由高緯吹向低緯,是一個升溫的過程,不易形成降水)。

6、亞熱帶季風氣候:

氣候分布:中國的秦嶺淮河以南;氣候特點:冬低溫少雨,夏濕熱;氣候成因:海陸熱力性質差異。

7、地中海氣候:

氣候分布:30~40度,大陸西岸;氣候特點:夏季炎熱乾燥,冬季溫和濕潤;氣候成因:副高(干)和盛行西風(濕)交替控制。

8、溫帶海洋性氣候:

氣候分布:40度~60度,大陸西岸;氣候特點:終年濕潤,冬天不冷,夏天不熱(冬天高於0度,夏天低於20度);氣候成因:終年受盛行西風控制(風是從海上吹來的暖濕風)。

9、溫帶季風氣候:

氣候分布:35~50度,大陸東岸;氣候特點:冬寒冷乾燥,夏高溫多雨;氣候成因:海陸熱力性質差異。

10、溫帶大陸性氣候:

氣候分布:溫帶大陸內部;氣候特點:干,冬冷夏熱溫差大;氣候成因:身居大陸內部。

11、極地氣候:
氣候分布:極圈內;氣候特點:終年寒冷乾旱;氣候成因:緯度高,終年受極地高壓控制。

⑤ 哪些氣象天氣會發生地質災害

氣象災害是自然災害(地質災害、海洋災害等)中的一種,在所有自然災害中,氣象災害內的發生比容例是最大的,大概佔71%。事實上,氣象災害就是在大氣運動中正常出現的一種天氣現象或氣候狀態,由於在強度、范圍、時間等尺度上超出了承受體的承受能力、直接或間接的對自然和社會產生了破壞性影響,形成了氣象災害。對自然社會的各個領域,都會出現造成氣象災害的天氣或氣候狀態。我國的氣象災害種類若細分接近數百種,主要的災害性天氣有台風、暴雨、洪澇、乾旱、高溫、寒潮、冰凍、大風等等。需要說明的是,要辯證的看待災害性天氣的影響。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具體問題要具體分析,某種天氣對於某些領域形成災害,對其他領域也可能影響不大,或者換個角度看反而是有益的。比如台風,台風暴雨和大風的破壞能力是驚人的,在所有氣象災害中台風的災害力最大,但是如果所影響地區持續乾旱高溫,台風可以帶來的豐沛的降水來化解。雷電災害也很嚴重,但是雷電可以凈化空氣等等。
常見的地質災害主要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裂縫、地面沉降、地面塌陷。

⑥ 地質時期的氣候情況

根據間接的標志去研究。如根據某一地質時代的岩石性質、古老的土壤、地形以及古生物化石,還可以用放射性碳C14含量來推斷地質時期氣候狀況等等。在某一地區中如發現冰磧石、冰擦痕、漂石等,這就是寒冷時期冰川活動的證明;黑龍江地區的灰化土下面埋藏有古紅色土,可推知古代那裡曾經有過炎熱的氣候;如果在現代沙漠地區發現有乾涸河谷地形和湖岸線的遺跡,就表示該地是由濕潤氣候轉變為沙漠的。生物化石是說明地質時代氣候狀況的良好根據,如果有馬匹或走禽的化石,表示這里曾是草原氣候;猿猴化石表示曾出現過森林氣候;在格陵蘭曾發現溫帶氣候的樹葉遺物,證明這里曾有過溫暖的時期;蘇聯的烏克蘭曾發現古代棕櫚的遺跡,證明那裡曾出現過熱帶氣候。
證實整個地質時期地球氣候曾經歷了巨大的變化,反復有過幾次大冰期,其中最近的三次大冰期(即震旦紀大冰期、石炭—二疊紀大冰期和第四紀大冰期)為科學家所公認,在三次大冰期之間為溫暖的大間冰期氣候。寒冷的冰期同溫暖的間冰期相比是短暫的,在整個地球氣候史中,大部分時期(佔90%以上年代)為溫暖氣候,比較溫和。
震旦紀大冰期,發生在距今約六億年以前。亞、歐、非、北美和澳大利亞的大部分地區,都發現了冰磧層,說明這些地方曾發生過具有世界規模的大冰川氣候。我國東部和中部廣大地區,也有震旦紀冰磧層,說明這里也曾經歷過寒冷的大冰期。
寒武紀—石炭紀大間冰期,距今約3~6億年,當時整個世界氣候都比較溫暖。特別是石炭紀是古氣候中典型的溫和濕潤氣候,森林面積極廣,最後形成豐富的煤礦,樹木也缺少年輪,說明氣候具有海洋性特徵。在我國石炭紀時期全處在熱帶氣候條件下,但到石炭紀後期,從北到南出現濕潤帶、乾燥帶和熱帶三個氣候帶。
石炭—二疊紀大冰期,距今2~3億年,主要是在南半球,北半球除印度外,目前尚未找到可靠的冰川遺跡,當時我國氣候仍有溫暖濕潤氣候帶、乾燥氣候帶和炎熱潮濕氣候帶三個氣候帶。三疊—第三紀大間冰期,距今約200萬年~2億年。整個中生代氣候溫暖,到新生代的第三紀世界氣候更趨暖化,格陵蘭也有溫帶樹種。三疊紀時期,我國西部和西北部普遍為乾燥氣候;到侏羅紀,我國地層普遍分布著煤、粘土和耐火粘土等,說明當時是在濕潤氣候控制之下。侏羅紀後期到白堊紀是乾燥氣候發展的時期,當時我國曾出現一條明顯的乾燥帶,西起天山、甘肅,南伸至大渡河下游到江西南部,都有乾燥氣候條件下的石膏發育。到了第三紀,我國的沉積物大多帶有紅色,說明當時氣候比較炎熱。第三紀末期,世界氣溫普遍下降,整個北半球喜熱植物逐漸南退。
第四紀大冰期,約始於200萬年前。大冰期中仍然是冷暖干濕交替出現的,當寒冷時期,即亞冰期,氣溫比現代氣溫平均約低8°~12℃,高緯度地區為冰川覆蓋,如最大的一次亞冰期(里斯冰期),世界大陸有十分之二、三的面積為冰川所覆蓋。當時北半球有三個主要大陸冰川中心,即斯堪的納維亞冰川中心,其冰流曾南伸到北緯51°左右;格陵蘭冰川中心,其冰流也曾南伸到北緯38°左右;西伯利亞冰川中心,冰層分布於北緯60°~70°之間,有時可達北緯50°附近的貝加爾湖。冰川擴張,氣候帶南遷,生物群落也隨之南移,如里斯冰期時,北方動物南遷,在克里木的舊石器時代(距今25萬年以前)地層中曾發現過北極狐和北極鹿化石。
兩個亞冰期之間的亞間冰期,氣候比現代溫暖,北極氣候比現代約高出10℃以上,低緯度氣溫也比現代高5.5℃左右。原覆蓋在中緯度的冰蓋消失了,退縮到極地區域,甚至極地的冰蓋也消失了。冰蓋退縮或消失,氣候帶北移,生物群落也隨之北移,如北冰洋沿岸也有虎、麝香牛等喜熱動物群活動,喜暖植物可一直分布到北極圈。
當高緯地區處於冰期時,冰川覆蓋擴大,極地高壓增強,迫使極鋒帶南移到中緯度。在中緯度極鋒帶上氣旋活動頻繁,雨量豐富,內陸湖水上漲,如我國羅布泊在冰期時,湖水水域比現代大4~5倍。反之,當高緯度地區處於間冰期時,大陸冰蓋及極地高壓向極區收縮,氣候帶北移,中緯度地區有些地方出現乾燥氣候,大約在一萬年以前大理亞冰期(相當於歐洲武木亞冰期)消退,北半球各大陸的氣候帶分布和氣候條件,基本上形成為現代氣候的特點了。

⑦ 什麼是地質災害氣象預報

根據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發性地質災害與降雨密切相關的特點,利用降水預測對地質災害實施預警預報。江西省從2002年開始開展地質災害氣象預報工作。

地質災害氣象預報

⑧ 地質時期的氣候變化有哪些

整個地質時期地球氣候曾經歷了巨大的變化,反復有過幾次大冰期,其中最近的三次大冰期(即震旦紀大冰期、石炭—二迭紀大冰期和第四紀大冰期)為科學家所公認,在三次大冰期之間為溫暖的大間冰期氣候.寒冷的冰期同溫暖的間冰期相比是短暫的,在整個地球氣候史中,大部分時期(佔90%以上年代)為溫暖氣候,比現在溫和.
震旦紀大冰期,發生在距今約六億年以前.亞、歐、非、北美和澳大利亞的大部分地區,都發現了冰磧層,說明這些地方曾發生過具有世界規模的大冰川氣候.我國東部和中部廣大地區,也有震旦紀冰磧層,說明這里也曾經歷過寒冷的大冰期.
寒武紀— 石炭紀大間冰期,距今約3~6億年,當時整個世界氣候都比較溫暖.特別是石炭紀是古氣候中典型的溫和濕潤氣候,森林面積極廣,最後形成豐富的煤礦,樹木也缺少年輪,說明氣候具有海洋性特徵.在我國石炭紀時期全處在熱帶氣候條件下,但到石炭紀後期,從北到南出現濕潤帶、乾燥帶和熱帶三個氣候帶.
石炭—二迭紀大冰期,距今2~3億年,主要是在南半球,北半球除印度外,目前尚未找到可靠的冰川遺跡,當時我國氣候仍有溫暖濕潤氣候帶、乾燥氣候帶和炎熱潮濕氣候帶三個氣候帶.
三迭— 第三紀大間冰期,距今約200萬年~2億年.整個中生代氣候溫暖,到新生代的第三紀世界氣候更趨暖化,格陵蘭也有溫帶樹種.三迭紀時期,我國西部和西北部普遍為乾燥氣候;到侏羅紀,我國地層普遍分布著煤、粘土和耐火粘土等,說明當時是在濕潤氣候控制之下.侏羅紀後期到白堊紀是乾燥氣候發展的時期,當時我國曾出現一條明顯的乾燥帶,西起天山、甘肅,南伸至大渡河下游到江西南部,都有乾燥氣候條件下的石膏發育.到了第三紀,我國的沉積物大多帶有紅色,說明當時氣候比較炎熱.第三紀末期,世界氣溫普遍下降,整個北半球喜熱植物逐漸南退.
第四紀大冰期,約始於200 萬年前.大冰期中仍然是冷暖干濕交替出現的,當寒冷時期,即亞冰期,氣溫比現代氣溫平均約低8°~12℃,高緯度地區為冰川覆蓋,如最大的一次亞冰期(里斯冰期),世界大陸有十分之二、三的面積為冰川所覆蓋.當時北半球有三個主要大陸冰川中心,即斯堪的納維亞冰川中心,其冰流曾南伸到北緯51°左右;格陵蘭冰川中心,其冰流也曾南伸到北緯38°左右;西伯利亞冰川中心,冰層分布於北緯60°~70°之間,有時可達北緯50°附近的貝加爾湖.冰川擴張,氣候帶南遷,生物群落也隨之南移,如里斯冰期時,北方動物南遷,在克里木的舊石器時代(距今25萬年以前)地層中曾發現過北極狐和北極鹿化石.
兩個亞冰期之間的亞間冰期,氣候比現代溫暖,北極氣候比現代約高出10℃以上,低緯度氣溫也比現代高5.5℃左右.原覆蓋在中緯度的冰蓋消失了,退縮到極地區域,甚至極地的冰蓋也消失了.冰蓋退縮或消失,氣候帶北移,生物群落也隨之北移,如北冰洋沿岸也有虎、麝香牛等喜熱動物群活動,喜暖植物可一直分布到北極圈.
當高緯地區處於冰期時,冰川覆蓋擴大,極地高壓增強,迫使極鋒帶南移到中緯度.在中緯度極鋒帶上氣旋活動頻繁,雨量豐富,內陸湖水上漲,如我國羅布泊在冰期時,湖水水域比現代大4~5倍.反之,當高緯度地區處於間冰期時,大陸冰蓋及極地高壓向極區收縮,氣候帶北移,中緯度地區有些地方出現乾燥氣候,大約在一萬年以前大理亞冰期(相當於歐洲武木亞冰期)消退,北半球各大陸的氣候帶分布和氣候條件,基本上形成為現代氣候的特點了.
地質時期的氣候情況,我們只能根據間接的標志去研究.如根據某一地質時代的岩石性質、古老的土壤、地形以及古生物化石,還可以用放射性碳C14含量來推斷地質時期氣候狀況等等.在某一地區中如發現冰磧石、冰擦痕、漂石等,這就是寒冷時期冰川活動的證明;黑龍江地區的灰化土下面埋藏有古紅色土,可推知古代那裡曾經有過炎熱的氣候;如果在現代沙漠地區發現有乾涸河谷地形和湖岸線的遺跡,就表示該地是由濕潤氣候轉變為沙漠的.生物化石是說明地質時代氣候狀況的良好根據,如果有馬匹或走禽的化石,表示這里曾是草原氣候;猿猴化石表示曾出現過森林氣候;在格陵蘭曾發現溫帶氣候的樹葉遺物,證明這里曾有過溫暖的時期;蘇聯的烏克蘭曾發現古代棕櫚的遺跡,證明那裡曾出現過熱帶氣候.
通過上述方法對地層沉積物的廣泛分析,證實整個地質時期地球氣候曾經歷了巨大的變化,反復有過幾次大冰期,其中最近的三次大冰期(即震旦紀大冰期、石炭—二迭紀大冰期和第四紀大冰期)為科學家所公認,在三次大冰期之間為溫暖的大間冰期氣候.寒冷的冰期同溫暖的間冰期相比是短暫的,在整個地球氣候史中,大部分時期(佔90%以上年代)為溫暖氣候,比現在溫和.

⑨ 地質時期氣候變化氣溫規律是什麼,簡明扼

氣候的冷暖交替變化是各時期的普遍規律.盡管在中國歷史時期冷暖期的具體階段劃分上,學界觀點不盡一致,但氣候冷暖期存在交替變化卻是共識.

⑩ 天氣,地質情況

我我想可能是地下埋有供熱系統的管道 也可能是因為氣流作用 也就是風 微風經過的地段溫度會低些 沒有經過的地段 氣流靜止不動會感覺溫度高些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