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地質考古有什麼意思

地質考古有什麼意思

發布時間: 2021-03-11 12:36:36

1. 地質考古年紀是如何劃分的

地質年代(Geological time scale)是用來描述地球歷史事件的時間單位,通常在地質學和考古學中使用。

按時代早晚順序表示地史時期的相對地質年代和同位素年齡值的表格。計算地質年齡的方法有兩種:

①根據生物的發展和岩石形成順序,將地殼歷史劃分為對應生物發展的一些自然階段,即相對地質年代。它可以表示地質事件發生的順序、地質歷史的自然分期和地殼發展的階段;

②根據岩層中放射性同位素衰變產物的含量,測定出地層形成和地質事件發生的年代,即絕對地質年代。據此可以編制出地質年代表。

年表中各個宙、代、紀、世、期或時都有自己的名稱,用於描述生物在不同地質時空的發展程度, 一般以首先研究這一時期岩石的地點來命名,現將某些專家所廣泛使用的各個時期之名稱概述於下。

宙(Eon)

從今至古包含:

  • 顯生宙(Phanerozoic)——現代生物存在的時期。

  • 元古宙(Proterozoic)——久遠的原始生物的時期。

  • 太古宙(Archean)——初始生物的時期。

  • 冥古宙(Hadean)——從地球形成到後期重轟炸期結束的時期。

  • 代(Era)

    顯生宙從今至古包含:

  • 新生代(Cenozoic)——現代生物的時期。也稱「哺乳動物時代」

  • 中生代(Mesozoic)——中等進化生物的時期。也稱「爬行動物時代」

  • 古生代(Paleozoic)——古代生物的時期。

  • 紀(Period)

    顯生宙從今至古包含:

    新生代 :

  • 第四紀(Quaternary)——地質年代分期的最後一個紀。約開始於160萬年前,直到今天。隨著科學發展還將細分。

  • 第三紀(Tertiary)——現已細分為新近紀(Neogene)和古近紀(Paleogene)。

  • 中生代:

  • 白堊紀(Cretaceous)——按英吉利海峽兩岸主要由白堊土地層構成而命名。

  • 侏羅紀(Jurassic)——按法瑞交界地方侏羅山(現譯為汝拉山)地層研究而命名。

  • 三疊紀(Triassic)——當初按德國南部地層的三分性特點而命名。

  • 古生代:

  • 二疊紀(Permian)——最初得名於烏拉爾山西坡的彼爾姆州,「二疊」因該時代德國南部地層可分為上下兩套而得名

  • 石炭紀(Carboniferous)——因英格蘭的高山灰岩及其含煤層而得名。石炭紀早期也稱「兩棲動物時代」。

  • 泥盆紀(Devonian)——是因英國西南部泥盆州(現譯為德文郡)海相岩系而得名。也稱「魚類時代」。

  • 志留紀(Silurian)——名稱來自大不列顛的古老部落(志留部落)。

  • 奧陶紀(Ordovician)——名稱來自大不列顛的古老部落(奧陶部落)

  • 寒武紀(Cambrian)——是因英國的寒武山脈(今譯坎布連山脈)而得名。

  • 世(Epoch)

    新生代從今至古包含:

    第四紀

  • 全新世(Holocene)

  • 更新世(Pleistocene)

  • 新近紀

  • 上新世(Pliocene)

  • 中新世(Miocene)

  • 古近紀

  • 漸新世(Oligocene)

  • 始新世(Eocene)

  • 古新世(Paleocene)

  • 期(Age)

    全新世從今至古包括:

  • 亞大西洋期(Subatlantic)——2500年前至今

  • 亞北方期(Subboreal)——5000~2500年前

  • 大西洋期(Atlantic)——8000~5000年前

  • 北方期(Boreal)——9000~8000年前

  • 前北方期(Preboreal)——11700年~9000年前

2. 地質學和考古學相關的部分多不多啊

考古學的方法論主要就是:地層學和類型學,前者與地質學相關,後者與生物學相關。應該說,地質學和考古學存在學科交叉~

3. 地質考古學小知識2條。。。。。

地質泛指地球的性質和特徵。主要是指地球的物質組成、結構、構造、發育歷史等,包括地球的圈層分異、物理性質、化學性質、岩石性質、礦物成分、岩層和岩體的產出狀態、接觸關系,地球的構造發育史、生物進化史、氣候變遷史,以及礦產資源的賦存狀況和分布規律等。在我國,「地質」一詞最早見於三國時魏國王弼(226~249)的《周易注·坤》,但當時屬於哲學概念。1853年(清咸豐三年)出版的《地理全書》中的「地質」一詞是我國目前所能見到的最早具有科學意義的概念。綜合而言,地質的范疇是表示地球質地狀況的一個綜合性概念。
地質
地質(17張)
地質年代綜述
為了刻畫地質演變的時間性階段性,人們為地球發生演變確定了年代表。以年代表為順序,可以把握各個地質時期地球發生的一些標志性變化。
江發世在《地球新論》一文對地質時期提出了新的觀點,江氏觀點是:
在地球演化過程中,發生一些天文與地質事件,將事件的時間段叫做地質時期。
在各地質時期,在與地球相關的宇宙空間及太陽系和地球所發生的大事件,在地球自身、地殼運動、地層、岩石、構造、古生物、古地磁、冰川、古氣候等多方面都留下了記錄。
在不同的地質時期,地質作用不同,特徵不同。
將地球歷史劃分為:地球形成時期、地殼形成時期、進入太陽系前時期、進入太陽系時期、地月系形成時期、新生時期。見下表。這一時期是由地核俘獲熔融物質和少量塑性物質、固態物質、氣體和液體開始的,到地表熔融物質凝固形成殼的一段地質時間。
在距今46億(?)年前,由鐵鎳物質組成的地核俘獲熔融物質和少量塑性物質、固態物質、氣體和液體,在地核外形成高溫熔融物質巨厚層。
地核與高溫熔融物質間形成內過渡層。
地球外表溫度降低,熔融物質凝固,形成外殼。
外殼與高溫熔融物質間形成外過渡層。
在地球的中間形成液態層。
在這一地質時期,地球形成分層結構,由內向外:地核、內過渡層、液態層、外過渡層、外殼。
地殼形成時期
這一時期是由地表熔融物質凝固形成外殼開始到有沉積岩形成的一段地質時間。
地殼和地球熔融物質凝固形成的外殼是不一樣的。
地殼是由火山岩、沉積岩、變質岩和隕石共同組成的地球外殼。
在這一地質時期:
熔融物質由於凝固和收縮,在地表形成張裂、溝谷、高山。由於宇宙天體撞擊,在地表形成大坑窪地。
隨著溫度降低,熔融物質凝固過程中產生的水和俘獲的水流動匯聚到張裂溝谷與大坑窪地中,形成地球上最初的水域海洋和湖。產生的氣和俘獲的大氣留在地球表面,形成大氣圈。
由於地核俘獲宇宙物質的不均,地表各處溫度高低不同產生大氣流動。

在地殼形成時期,地表形成了溝谷高山、大坑窪地,有了水和大氣,產生了風化、剝蝕和搬運作用,開始形成沉積岩和變質岩。
陽光,其他降落到地球上的植物和動物處於休眠狀態。
進入太陽系時期
這一時期是地球進入太陽系成為行星而開始的。地球進入到了有陽光的顯生宙時期,是古生代的開始。
地球產生繞太陽的公轉和自轉。
現在的地球黃道面在太陽赤道面附近,二者夾角很小。地球傾斜在軌道上運行,地軸的傾斜方向與黃道面的夾角為66°34′,即地球的赤道面與黃道面的夾角為23°26′,如下圖所示。

地球是在和太陽赤道面大約23°26′夾角方向運行(如下圖所示)被太陽俘獲,變成繞太陽旋轉的行星。
地球被太陽俘獲,形成公轉和自轉。形成時,地軸和軌道面是垂直的,和太陽赤道面夾角大約為66°34′。
地球被太陽俘獲,形成公轉和自轉。形成時,地軸和軌道面是垂直的,和太陽赤道面夾角大約為66°
太陽系和其他星系一樣,在星系演化趨勢作用下,地球由形成時的軌道面向太陽赤道面方向移動了26′,並已移動到太陽赤道(如下圖所示)。

在太陽系演化過程中,在無其他天體引力作用情況下,繞轉星球的軌道形狀不變,自轉軸的傾斜方向和傾斜角度不變。地球由被太陽俘獲時,地軸和軌道面是垂直的,和太陽赤道面夾角大約為66°34′。由於地球軌道面向太陽赤道面方向移動了23°26′,因此形成現在的地球赤道面與黃道面夾角為23°26′。
地球被太陽俘獲時地軸和軌道面是垂直的,地球兩極終年無太陽光照,地球無四季。隨著地球軌道面向太陽赤道面演化移動,地軸發生在軌道面上的傾斜,地球有了一年四季變化。
在這一地質時期,地球有了太陽的光照,形成了繞太陽的公轉和自轉,有了晝夜的變化。
在地球的內部,地核或內球偏向太陽引力的反方向,不在地球中心。
在地殼,由於地球自轉形成由兩極向赤道的離心力;在太陽引力作用下,由於地球自西向東轉動,地殼物質形成自東向西和由兩極向赤道方向的運動。形成高山、高原,形成溝谷窪地和平原。
在生物界,開始爆發式出現即開始復活。
在岩石建造上,出現大量的灰岩。

4. 考古的意義

考古的意義在於發現古人的文明,然後思考我們存在的問題或引領我們更好的向前邁進,當然這裡面有一些不法分子會打著這樣的旗號去騙取國家的錢財

5. 考古有什麼意義

為什麼要考古?這個問題可以換成:為什麼我們需要歷史。就像我們見到一個朋友總要問,你從哪兒來,你的家庭你的生活你的親人是什麼樣一樣。我們想知道一個東西的性質和未來,有一個很重要的手段就是要知道它的過去。知道它從哪兒來,我就會知道它往哪兒去。這是人需要歷史的理由,當然也是我們需要考古的理由。
記者:考古距離我們的生活有多遠?
龐朴:考古和我們非常近。盡管時間上和我們相隔幾千年幾萬年,但是它可以直接幫助你把握現實,預知未來。譬如,我們經常在考古中發現一些東西,有的是具體的物,有的是書簡。這個價值就太大了。我們可以通過這些實物知道兩三千年前的人生活的狀態。知道他們是怎麼想的,他們當時為什麼這么想,他們這個想法對我們這個民族的現狀和形成給了多大的影響。這個很重要。當然我們有時候不考古,從一些書本文獻里也可以看到,但考古讓我們更真切更確鑿地觸到歷史。考古以後我們會發現書籍和文獻記錄的歷史不是那麼全面,不是那麼准確。因為考古,我們所知道的歷史比文獻記錄得多,也准確得多。
考古就是通過對實物的材料來直接了解歷史。通過對地下的古代材料的發現,來直接感覺觸摸歷史。考古,從字面上說就是考察古代。我們當然不可能從時間上走回過去,不可能在空間上走回過去。但是古人有意識無意識殘留下來的東西裡面可以看到古代社會的遺跡。考古使我們可以和他們面對面。讓我們超越時空。考古幫助我們超越時空和古人對話。這就是考古的價值和意義。
培根說,歷史使人聰明。考古,重要的還不只是讓我們對古代了解,更重要的是對當代的了解,對當下生活的了解,古人做過的事,當今的人,好的要記住,壞的要避免。這就是歷史對我們生活的意義。

6. 考古有什麼用為什麼要考古

考古就是通過對實物的材料來直接了解歷史。通過對地下的古代材料的發現,來直接感覺觸摸歷史。考古,從字面上說就是考察古代。我們當然不可能從時間上走回過去,不可能在空間上走回過去。但是古人有意識無意識殘留下來的東西裡面可以看到古代社會的遺跡。考古使我們可以和他們面對面。讓我們超越時空。考古幫助我們超越時空和古人對話。這就是考古的價值和意義。
培根說,歷史使人聰明。考古,重要的還不只是讓我們對古代了解,更重要的是對當代的了解,對當下生活的了解,古人做過的事,當今的人,好的要記住,壞的要避免。這就是歷史對我們生活的意義。

知識延伸:
考古表示古代遺存中(尤其是原始社會)所觀察到的共同體。
「考古」這一名詞,在漢語中出現很早,如北宋時期的學者呂大臨就曾著《考古圖》(1092年)一書,但當時所謂「考古」,僅限於對一些傳世的青銅器和石刻等物的搜集和整理,與近代意義上的考古學含義有很大的區別。

7. 考古工作有什麼意義

您好!我來回答您的問題!考古可是大工作!考古,用以表示考古遺存中(尤其是原始社會遺存中)所觀察到的共同體。文化一詞有著不同的含義,一般是指人類社會在科學、技術、藝術、教育、精神生活以及其他方面所達到的總成就,如中國文化、文化遺產等。但考古學中所講的文化,有其特定的含義,專門指考古發現中可供人們觀察到的屬於同一時代、分布於共同地區、並且具有共同的特徵的一群遺存。例如在考古工作中,發現某幾種特定類型的器物,經常地在一定地區的某一類型的居址或墓葬中共同出土,這樣一群有著特定組合關系的遺存,即可以稱為一種「文化」。由於它們總是共同存在於同一文化層或墓葬中,表明它們屬於同一時代。一個文化不能由一種特徵來劃分,因為在不同的文化中可能找到類似的文化因素。只有許多特徵的總合,才能把一個文化和另一個文化劃分開來。
考古學文化概念的由來19世紀60年代法國考古學家G.de莫爾蒂耶將歐洲舊石器時代分為5期(後來增至6期),仿照地質學上地史分期的方法以第一次發現的地點來命名。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由於考古發現地區的擴大,知道同一地質時期中不同地區的遺存的面貌並不相同,特別是到了新石器時代和青銅時代,遺存的內容更加復雜,各地區的差異十分明顯。同時,隨著研究工作的深入,發現有些原來以為是前後相銜接的不同時期文化,實際上是同時並存的不同文化。因此,產生了考古學文化這個概念,用來指同一時期中不同類型的遺存,也指同一地區時代有先後的不同類型的遺存。目前歐洲舊石器時代的6期,已基本上移作了文化的名稱。在中國考古學發展史上也有類似的情況,最初瑞典地質和考古學家安特生將甘肅新石器時代遺存分成6期,推斷每期300年並前後相接。後來知道它們代表不同的文化,已都移作文化名稱。在考古學發展史上除了分期的概念之外,又增加了考古學文化的概念,這是很有意義的。
考古學文化的命名以首次發現的典型遺址所在的小地名作為考古學文化名稱的作法,應用得最為普遍。如歐洲的莫斯特文化、梭魯特文化、馬格德林文化,以及中國的周口店文化、丁村文化、小南海文化、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等。也有以地區或流域來命名的,多為事後弄清這一文化分布范圍而命名。如歐洲的多瑙河文化等。另外,還有對發現地點的名稱加前綴的,如甘肅仰韶文化、河南龍山文化等,這是因為它們和典型龍山文化有相同處,也有差異處。如果僅屬地方性的小差異,當然可採用這種辦法,如果差異大到可認為是獨立的文化時,那便應該另起一個文化名稱。由於發掘地點中不止一個文化,可對地名加後綴,以資區別,如廟底溝二期文化、青龍泉三期文化(見屈家嶺文化)等。以特徵遺物來命名的方法也經常被採用,如中國過去所稱的細石器文化、彩陶文化、黑陶文化和歐洲的巨石文化、鍾杯戰斧文化等,不過這種命名,容易以片面的特徵代替整個文化的特徵,同時這種個別類型的特徵遺物,還可能分屬於不同的考古學文化,因而近年來已逐漸不大為人們所採用。此外還有以族別來命名的,如巴蜀文化便是一例,不過這只能適用於較晚的文化,並要經過精確考據,否則易於造成混亂,最好仍以小地名命名而另行指出這種文化可能屬於某族。至於歷史時期的商周文化、秦漢文化或隋唐文化等,是一般用語的文化,即指一民族在特定時期中各方面的總成就,包括物質文化以外的一切文字記錄所提及的各個方面。嚴格地講,這與考古學上有特定意義的文化,是要加以區別的。考古學文化的研究對考古學文化進行研究,除了要解決時代和分期以外,還要研究它的內容、特徵、分布范圍、起源、發展,以及同其他文化的聯系等。而要對一文化的內容有充分的了解,則至少應對該文化的一處典型遺址作較全面、深入的研究,以把握這一文化的主要內容。
一個考古學文化包括有不同的文化因素,例如某幾種特定類型的住宅、墓葬、工具、陶器和裝飾品以及某些特定的工藝技術等。每個考古學文化的內容是一個有機的整體,顯示其背後有著共同的文化傳統。考古學作為歷史科學的一個部門,不僅要研究人類社會發展史的共同規律,還要研究各地區各個族的共同體發展的特殊性。因而必須確立考古學文化這一概念,以便對不同的文化共同體,分別地加以深入研究,以探尋物質文化和社會發展的特殊規律性。
對同時並存的各種考古學文化,我們要根據考古調查和發掘,來搞清它們的分布范圍。這些范圍同自然地理的區劃並不完全一致。一種文化在發展過程中,各個階段的分布范圍也會有所不同,文化因素也不斷發生變化。當一種文化發展成為顯然不大相同的另一類型時,可稱為同一文化的一個新階段(或時期),如果發生了質的改變,則應視為另一文化。但這需要有充分的資料,作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才能確定。一種文化特徵的形成,主要由於其內部發展,但有時也因接觸而受到另一文化的影響。這些,都是在對考古學文化進行研究時需要重視的問題。
考古學常見術語表
考古學——從字面上理解,就是研究古代人的科學。一般認為,雅各布斯波在1674年最早使用了這個名詞。他是17世紀的一位德國物理學家、旅行家和學者。
人類學——即對人類進行研究的科學。有時候它會與考古學和古生物學(研究動物和植物的化石)交叉,特別在研究早期人類遺存時。
人工製品——人類製造的、使用過的或對人類有用的物品,如石制工具,幾個世紀以來,人們隨意拿走遺物而不進行記錄,這給考古學造成了巨大的損失。
土冢——特指青銅時代地面上的土墩,通常用來覆蓋埋葬物。
BP——距今年代,代替傳統的BC(公元前)和AD(公元後)。它的好處是使得所有文化和宗教的年代變得更加直觀。為了將日期標准化,1950年被定為考試古學上的「現在」。
放射性碳素斷代法——一種測量放射性同位素的衰變比率的技術,能測定五萬年以內有機材料的年代。熱釋光斷代技術能用於陶器的斷代,將物件重新加熱,然後測量發出光線以斷定黏土器物最初的加熱時間。
稻作遺存——埋藏的特徵從地面上看是無形的,如牆,只有在高空中俯視,才能發現在稻穀中的不同顏色的斑紋。1586年威廉康德在消失了的肯特羅馬港口發現了這種現象,並對其進行了描述,如今這種現象仍被廣泛利用。現在一般用玉米代替稻穀,當玉米長成時,就會發現交錯、相通的道路(道路經過的地方,玉米更稀一些),他們把這種交叉口稱為南奧古斯丁交叉口。
楔形文字——最古老的書寫形式之一,因其字母外形很像楔形而得名,通常是用刺在濕的陶土上刻寫而成。
樹木年輪斷代——根據計算樹木年輪(每年增加一輪)對樹木斷代。她還可以提供氣候方面的證據,因為氣候能影響數輪的寬窄。這種技術最早是在20世紀20年代用於考古學上,當時是用於測定美國印第安村莊的年代。
發掘——通常表示的是遺址物質的發現,全面移開表面並記錄地層或開探溝揭示堆積的情況,全面發掘而不留下任何東西。惠勒曾說道:「我是考古學家,一個對過去的破壞者。」
田野考古學——從字面上理解,包括在田野里工作的考古學,盡管新的科學技術應用使考古學家們不需參與發掘,不必讓自己的手沾半點泥土。其相對應的概念是室內考古學(主要用於審定申請計劃)和電腦考古學。這種對遺址的研究,主要依靠現有的文件、地圖、人口普查資料、課稅清冊、教會資料、測量數據和以前的發掘報告。歷史考古學是研究有文字記錄的那段歷史。
象形文字——文字的象徵符號。象形文字使用圖畫代表思想或言語,如古代埃及所使用的文字。
陪葬品——與人的屍體一起埋葬的物品。對考古學家來說,是一種相當有價值的習俗現象。
葬式——埋葬屍體的方式。如火葬,用火焚燒屍體,這常見於多種文化中。
巨石文化——照字面理解,使用巨大的石頭築成的紀念碑形式的物件,如環狀列石。
史前——通常是指「非常古老」的意思。精確的說,是指文字發明以前。
陶瓷碎片或瓷片——破碎陶瓷的一部分,看起來好像沒有什麼意義,其實它對於確定年代序列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搶救性考古學——一個遺址因為開發的需要,在它被破壞前,為獲得盡可能多的信息所進行的搶救性的發掘。
相對年代——一個事物通過與另一個事物相對照而得出年代,不用給出確切的年代,絕對年代則要有確切的年代。
地層學——堆積物層次的研究。一般認為,埋得越深的年代越久遠。遠在1859年,即達爾文的《物種起源》出版之前,已有學者根據地層學推算出,許多堆積物的年代,要比傳統《聖經》所說的上帝創世紀的年代——公元前4004年早得多。
三期說——把歷史分為石器時代、青銅時代和鐵器時代的學說,這種分法用在歐洲是可行的,但是用於世界的其他一些地區則有問題,因為有的地區現在還處於石器時代文化中。三分法的最初提出者是克雷斯蒂安J湯姆森,1819年,他在哥本哈根博物館整理展品時提出此說。

8. 考古是什麼意思

就是對古墓或古時遺址遺物古玩字畫進行鑒別鑒定它的年代丶真偽丶價值,及古墓屬哪個古人等。

9. 中國考古到底有什麼意義

考古幫助我們超越時空和古人對話。這就是考古的價值和意義。
培根說,歷史使人聰明。考古,重要的還不只是讓我們對古代了解,更重要的是對當代的了解,對當下生活的了解,古人做過的事,當今的人,好的要記住,壞的要避免。這就是歷史對我們生活的意義。

很多人感覺考古沒意義,是因為考古學不夠普及,這些年來隨著公眾考古的開展,考古工作者極力想讓更多的人了解考古學到底是怎麼回事,到底是什麼樣的學科,而不是讓人提起考古,馬上腦子里就是「挖墓」、「古董」等等。可是現在國內的人文環境對公眾考古的開展並不利,公眾考古的手段和方式也是沒有創新性,以至於成果並不大。這主要表現在國內越來越多的鑒寶類節目誤導觀眾,各類有關考古的紀片為了突出可看性,專門設各種陷阱,也是在扭曲考古學本身。近年來公眾考古類的網站、書箱越來越多,但普及並不夠,因為考古學本身的特殊性並不是那麼容易就能接近普通民眾,一些名詞,一些術語都太專業,沒有一定的基礎的確是很難深入的了解。而現在還真沒有找到合適的方式將考古的成果可以迅速的普及。如果深入一點來講,是中國考古學還處於發展階段,其本身還有諸多問題沒有解決,無論是理論還是方法都還處於探索階段,公眾考古還不是學科發展的重點。考古的意義,說白了也就是歷史學的意義,就一個人來說,有今天是因為有昨天,對整個人類來說也一樣。

10. 野外考古是什麼意思

就是在野外挖墓或者挖恐龍骨頭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