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地質圖怎麼成圖
Ⅰ 閱讀地質圖的步驟和方法
1)看圖名、圖幅代號、比例尺。了解圖幅所在的地理位置、范圍大小、精度要求以及出版時間、制圖人等。
2)看圖例。了解圖幅區內出露的地層、岩體,它們的岩性、時代、代號及色標。了解區內的構造、礦產,它們的性質、類型、符號及色標。
3)分析圖內的地形特徵。根據圖中地形等高線,分析區內山脈的走向變化、地勢分布(最高點、最低點、相對高差)、水系發育情況等。有的地質圖上沒有地形等高線(多為小比例尺地質圖,如圖13-46),一般可根據水系的分布來分析地形的特點,如河流的主流總是流經地勢較低的地方,支流則分布在地勢較高的地方,順流而下地勢越來越低;位於兩條河流中間的分水嶺地區總是比河谷地區要高等。了解地形特徵,可以幫助了解地層分布規律、地貌與地質構造的關系等。
4)粗讀地質內容。從整體上了解圖區內一般地質情況:①地層分布情況,老地層分布的部位,新地層分布的部位。結合地層柱狀圖了解區內地層時代、岩性、化石、地層厚度及接觸關系等。②岩漿岩的性質及分布,岩體與地層、構造、礦產的關系。③地層、岩體的變質程度,變質岩的分布范圍及特徵。④褶皺、斷層的性質、類型及展布情況,斷層與褶皺的關系等。⑤礦產種類及分布情況,與地層、岩體、構造的關系。
5)閱讀剖面圖。了解深部地質構造特徵。從剖面上了解地形起伏變化,以及地層、岩體、構造等在地下的延伸狀況和組合形態。結合地質圖上平面特徵,加深對區內地質特徵的了解。
6)詳細閱讀。在掌握全區地質構造概況的基礎上,再對每一個局部地質構造進行詳細分析。還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所要重點了解的某一塊段或某方面內容,進行詳細閱讀分析。
7)歸納總結。把區內所有的地質特徵聯系起來,分析總結它們的形成機制和內在聯系以及變化發展規律,從而恢復全區的地質發展歷史,闡明礦產成因與分布規律。
本章要點
1.構造運動是指由地球內力引起地殼乃至岩石圈變形、變位的機械運動。構造運動是由地球內能引起的,屬於內力地質作用,是引起地殼升降、岩石變形、變位,以及地震作用、岩漿作用、變質作用乃至地表形態變化的主要因素。
2.構造運動按其運動方向分為水平運動與垂直運動。水平運動表現為岩石受到水平方向的擠壓或拉張,產生變形、變位,常形成巨大的褶皺山系、斷裂和地塹、裂谷等,又稱為造山運動;垂直運動表現為大規模的緩慢的上升或下降,使某些地區上升成為高地或山嶺,另一些地區下降為盆地或平原,又稱為造陸運動。構造運動的方向隨著時間和空間的變化而變化,往往表現為水平運動與垂直運動兼而有之。
3.構造運動是岩石圈的一種長期而緩慢的運動,但是經過漫長的地史時期,構造運動會使地球產生巨大的變化。構造運動表現出強烈的區域性特徵與周期性。
4.岩石的產狀由三要素走向、傾向和傾角三個數值來確定。岩層的產狀要素在野外直接用羅盤測量,一般只記錄傾向和傾角兩個數據,記為:傾向∠傾角。
5.岩石變形和變位的產物稱為地質構造,是構造運動的結果,是研究和恢復地球發展歷史的重要依據,是地殼中普遍存在、最常見的地質現象。最基本的地質構造有褶皺和斷裂。褶皺具有以下要素:核、翼、軸面、樞紐、轉折端。褶皺的基本類型是背斜與向斜。背斜核部為老岩層,向兩翼岩層越來越新;向斜核部是新岩層,向兩翼岩層越來越老。
5.岩石受到力的作用發生破裂,稱為斷裂構造,是地殼中普遍發育的構造形式之一。通過節理的研究,了解區域性構造應力場的特點和各種應力的分布規律,有助於研究斷層、褶皺的形成機制和力學性質。根據斷裂岩塊相對位移的程度,斷裂構造分為節理和斷層兩大類。
6.按照產生節理的力學性質不同,節理分為張節理和剪節理。張節理是在拉張應力作用下產成的,剪節理實在在剪切應力作用下產生的。
7.根據兩盤相對位移方向和力學性質,斷層劃分為正斷層、逆斷層、平移斷層。由兩條或多條走向基本一致,相向傾斜的正斷層可形成地塹,如我國的汾渭河地塹以及國外著名的貝加爾湖地塹、萊茵河地塹、東非裂谷地塹等;逆沖推覆構造可形成飛來峰與構造窗;平移斷層分為左旋與右旋兩類。
8.斷層的識別標志有:擦痕、階步、斷層角礫岩、斷層泥、不連續的地質體(不同地質體或同一地質體的不同部分直接接觸)、某些地層重復出現或缺失、拖曳褶曲、伴生節理、斷層崖、負地形等。
9.斷層形成時代主要是依據切割、充填、上覆地層等關系來判斷。基本原則為:(1)斷層發生的年代晚於被斷層切割的最新地層的年代,早於覆蓋在斷層之上未受其切割的最老地層的年代;(2)若斷層切斷岩體,則斷層形成於岩體侵入之後;若斷層被岩體、岩脈所填充,則斷層形成於岩體侵入之前。
10.接觸關系共有五種類型,地層之間的接觸關系有:整合接觸、假整合接觸、角度不整合接觸;地層與侵入體之間有:侵入接觸、沉積接觸。整合接觸表明該地區構造運動相對較為穩定,處於持續下降或持續上升的狀態。假整合接觸是地殼升降運動的重要標志,底礫岩是判斷假整合的重要標志。角度不整合接觸表示該地區遭受了強烈的構造運動。侵入接觸說明該地區發生過較強烈的構造運動,引起岩漿侵入,形成了侵入體,侵入體的年代晚於被侵入圍岩的年代。沉積接觸表明,侵入體形成後,地殼先上升使其遭受風化剝蝕,後又下降接受沉積,該侵入體的年齡老於其上覆岩層的年齡。
11.槽台說將陸殼劃分為活動的地槽區和穩定的地台區,以及兩者鄰接部位的過渡區。地槽區是地殼上構造運動強烈活動的狹長地帶,運動速度快、幅度大,沉積作用、岩漿作用、構造運動和變質作用都十分強烈和發育,形成錯綜復雜的褶皺山脈。地台區是地殼上面積寬廣、構造活動微弱、相對穩定的地區。地台具有明顯的雙層結構:褶皺基底(結晶基底)、沉積蓋層。過渡區既具有地槽特徵又含有地台的性質。
12.大陸漂移學說認為,地球上曾經有一個龐大的聯合古陸,稱為「泛大陸」,海洋也只有一個圍繞著它的「泛大洋」。
13.海底擴張學說認為,新的洋底在洋脊裂谷帶形成,並不斷向兩側擴張,同時老的洋底在海溝處插入地下,返回軟流圈,造成物質循環。
14.在大陸漂移說與海底擴張說的基礎上,板塊構造理論正式被提出來。它以地球整個岩石圈板塊的活動方式為依據,建立了世界范圍的構造運動模式,對一些全球構造問題給予了合理的解釋。是當今最重要、最熱門的地學理論。但是關於板塊驅動機制的問題,至今未有滿意的結論。
15.根據板塊邊界,將全球板塊劃分為六大板塊:太平洋板塊、歐亞板塊、澳大利亞-印度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和南極洲板塊。板塊邊界有離散型邊界、匯聚型邊界和轉換斷層,它們代表了全球構造活動性強烈的地帶。
16.一幅正式的地質圖除地質圖外,還應包括圖名、比例尺、圖例、地質剖面圖、綜合地層柱狀圖、圖幅接圖表、編制單位責任表。如果是區域地質圖還有圖幅代號。
復習思考題
1.何謂地層產狀三要素?有哪幾種表示方法?
2.什麼是地質構造?有哪幾種主要類型?各具哪些特徵?
3.岩層有哪幾種接觸關系?各反映何種地質意義?
4.繪制一幅理想的地質剖面圖,將背斜、向斜、正斷層、逆斷層及各種接觸關系表示出來,並標明注記。
5.何謂板塊構造?其邊界有哪幾種?目前全球劃分為哪幾大板塊?
6.地質圖中應包括哪些內容?
7.閱讀老師提供的地質圖,按閱讀步驟與方法,分析圖中地層、岩體、構造等的分布及特徵。提交一份文字說明(讀圖報告)。
Ⅱ 用軟體將兩幅圖號連續的1:25萬的區域地質圖怎麼拼接,求指導!
首先你得確定:圖是什麼圖?是紙的?還是電子版的?
如果是紙的:先掃描成*.JPG圖片,再用PS合成。
如果是電子版的:是CAD圖?還是*.JPG的?CAD的圖在CAD中合成。*.JPG的用PS合成。
Ⅲ 地質作者原圖的編圖步驟
(1)選擇地理底圖,設計全面布局
A.地理底圖的選擇
地理底圖是地質圖的重要背景要素,要選擇精度符合要求的地理底圖來編製作者原圖。地理底圖中的地理要素的表示程度要突出地質要素發生的環境,但不能幹擾地質要素的表示,整個地形地質圖的圖面要層次分明、清晰易讀。為了准確突出表示地質內容,對地層、岩石構造等起到定向、定位作用的水系、山系等地貌應正確反映其特徵、類型;對谷、坡形態及地形變換處應准確詳盡表示。而對居民點、交通則可做綜合取捨,但對於新近修建的地物標志要利用遙感技術和實地調繪的手段進行補充。此外,圖中的植被可不表示。
B.設計全面布局
根據地質作者原圖的內容和要求,設計其布局,准確、合理地放置平面地質圖、綜合地層表、岩石地層(填圖)單元說明、圖例、圖切剖面圖、角圖、接圖表等。
(2)擬定地質體
選擇擬在作者原圖中要表現的地質體,一般有以下要求:
(a)選定要表現的地質體在圖面上的直徑需大於2mm。
(b)選定要表現的線狀地質體在圖面上的寬度需大於1mm(但不能合並不整合接觸和不同時代的地質體)。
(c)對於特殊的含礦層、標志層可擴大表示,但其頂界線或底界線必須准確無誤。
(d)在圖中,寬小於(含等於)2mm,面積小於4cm2的第四系地層可捨去。
(e)在圖中,長度小於5mm的小型斷層可捨去。
(3)編制平面地質圖
按第四系界線→斷層線→地層分界線→產狀→地貌→地層單元代號的順序,從實際材料圖中將以上內容轉繪到地理底圖上,檢查完整無誤後,放置在作者原圖的平面地質圖的位置。
(4)編制圖切地質剖面圖
根據測區地質情況和復雜程度,編制一條或多條圖切地質剖面圖,並水平放置在平面地質圖圖框外下方。
(5)編制綜合地層表(綜合地層柱狀圖)
根據測區不同地層分區內地層的出露特徵和層序特徵,分別編制綜合地層表或綜合地層柱狀圖,並放置在平面地質圖圖框外左側。
(6)編制岩石地層(填圖)單元說明
根據測區不同地層分區內地層的岩性和組合特徵及其橫向變化,編制岩石地層(填圖)單元並加以文字注記說明,放置在平面地質圖圖框外右側。
(7)編制角圖
通過對測區地質的綜合整理分析,結合測區地質體的發育狀況,編制符合並能反映測區地質特色的角圖,並放置在平面地質圖圖框外右側圖例的下方或平面地質圖圖框外左側綜合地層表的下方。
(8)編繪圖例
對平面地質圖、圖切剖面圖、綜合地層柱狀圖、岩石地層單元說明中出現的線條、代號、符號、岩性花紋等進行統計分類,編繪出圖例,並按規范要求的順序排列和放置在平面地質圖圖框外右側岩石地層單元說明的下方。
(9)著色
對平面地質圖、圖切剖面圖、綜合地層柱狀圖、岩石地層單元說明、圖例、角圖中的地質要素進行著色。
選擇色標:按照國標規范的要求進行著色,不同時代的地質體有其基本的色調,而同時代地層由老到新,其顏色由濃變淡。
上色:按先淡後濃和全面統一的原則上色,即以平面地質圖→圖切剖面圖→綜合地層柱狀圖→岩石地層單元說明→圖例→角圖為序,從上至下,從左至右依次統一著色。
(10)線條繪制
對於不同顏色線條,先繪制斷層,後繪制其他地質界線;先繪制主線,後繪制輔助線條。不同地質線條繪制順序為:第四系界線→其他地質界線→產狀→岩性花紋→圖切剖面圖→綜合地層柱狀圖→代號→圖切剖面線及起止點字母→剖面圖標高、地名等。
(11)繪制其他信息
包括圖名、圖幅編號、線段比例尺、數字比例尺、制圖單位、責任表及責任人員等。
Ⅳ 遙感地質圖的成圖
該種成果圖件成圖使用MAPGIS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