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大理彌渡是什麼地質結構
Ⅰ 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彌渡縣紅星鉛鋅礦勘查
通過地質測量及槽探工程揭露控制,勘查區北西部中石炭統(C2)灰岩中發現和圈出5條錳鉛單礦體,礦體呈不規則囊狀、透鏡狀—似層狀平行於地層產出,礦體產狀變化大,為265°~330°∠20°~40°,厚度為0.30~2.00米,沿走向及傾向延深有限。含礦岩石為含鐵錳鉛灰岩,圍岩為灰色中厚層狀灰岩夾硅質岩,接觸關系截然。礦石通常為黃褐色、褐黑色,碎裂—角礫狀、塊狀構造。風化淋濾後呈蜂窩狀、土狀構造。化學分析成果為:Pb0.65%~3.36%、Zn 0.28%~0.62%;Ag(40.00~76.80)×10-6;Mn5.22%~12.32%;TFe12.60%~44.48%。主要組分Pb含量與伴生組分Ag、Mn、Fe含量成正相關關系。
對主要的KT2鉛鋅礦體資源量進行估算,探獲(332+333)資源量:礦石量44.13萬噸,Pb金屬量6414噸,平均品位1.45%。Zn金屬量1225噸,平均品位0.28%,伴生Ag金屬量4331千克,平均品位9.81×10-6。
Ⅱ 雲南大理市彌渡縣的郵編
大理白族自治州彌渡縣的郵政區碼:
675600
彌渡縣,地處雲南高原西部、大理州東南部,東與祥雲、南華縣接壤,南與景東、南澗縣毗鄰,西靠巍山縣,北連大理市。
Ⅲ 大理彌渡河流那麼多一定有很多魚塘吧
彌渡,地處雲南高原西部、大理州東南部,東與祥雲、南華縣接壤,南與景東、南澗縣毗鄰,西靠巍山縣,北連大理市。東距省會昆明320公里,北離州府下關61公里,南距漫灣電站144公里。是紅河發源地之一和瀾滄江中游經濟帶的腹帶,古稱「六詔咽喉」,是聞名全國的花燈之鄉和民歌之鄉,花燈名曲《彌渡山歌》、《綉荷包》、《十大姐》,被譽為東方小夜曲的民歌《小河淌水》出自彌渡。2010年雲南省彌渡縣的彌渡民歌,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傳統音樂項目類別。
今天給大家介紹一下彌渡好玩的幾個地方:
1、東山國家森林公園(東山林場)
彌渡東山國家森林公園共有景觀74處,其中人文景觀33處,自然景觀41處,森林面積3780公傾,彌渡東山國家森林公園景色迷人,洞穴景觀、山水一體化特色突出,具有「雄、奇、秀、幽、野」的森林特色。
彌渡紅岩大壩水庫
6、夾石洞溫泉
宋代大詩人蘇東坡在他的一首詩序中寫道:「天下溫泉有七處,驪山為最,滇中寧州、白崖、德勝關(下關)、浪穹(洱源)、宜良、鄧川……」(明天啟《滇志》),彌渡溫泉在七處溫泉中排列第三。其實,彌渡有「三山四海五溫泉」。五溫泉為高芹、石咀、白總旗、夾石洞、鍋底山(修水庫時沒入大壩水庫中)五處,此外還有苴力鎮水田熱水塘等處未列入其中。
彌渡夾石洞溫泉
彌渡好玩有趣的地方其實很多,但是小編一個人精力有限,只能拋磚引玉,希望更多的彌渡老鄉們、朋友們能夠補充和指正。同時,彌渡風味食品有卷蹄、風肝、酸腌菜、黃粉(豌豆粉)、乳扇等;土特產有大蒜、大芋頭、紅曲米、香酥梨、紅雪梨、核桃、小紅梨、雞樅、松茸等等,下幾期我會給家慢慢做介紹。喜歡的朋友可以關注「彌渡農家」,也希望更多的朋友能夠加入到其中來,宣傳我們的家鄉,讓更多的人知道彌渡的獨特魅力。
Ⅳ 大理彌度是個什麼樣的地方
彌渡縣,地處雲南高原西部、大理州東南部,東與祥雲、南華縣接壤,南與景東、南澗縣毗鄰,西靠巍山縣,北連大理市。東距省會昆明320公里,北離州府下關61公里,南距漫灣電站144公里。是紅河發源地之一和瀾滄江中游經濟帶的腹帶,古稱「六詔咽喉」,是聞名全國的花燈之鄉和民歌之鄉,花燈名曲《彌渡山歌》、《綉荷包》、《十大姐》,被譽為東方小夜曲的民歌《小河淌水》出自彌渡。2010年雲南省彌渡縣的彌渡民歌,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密祉景區——小河淌水的地方
密祉鄉位於雲南省中西部,東北與本縣苴力、寅街兩鎮接壤,西南與巍山、南澗兩縣毗鄰。國土面積140平方公里。轄6個村委會、36個自然村、40個村民小組,2007年末總人口16236人,距縣城30公里,海拔1800—3064米,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年均氣溫14.5℃—15.3℃,年降雨量850毫米,森林覆蓋率達72.08%,居全州之首。
天生橋
天生橋位於彌渡縣城東約4公里,距祥臨高速公路1.5公里的萬花溪中。天生橋景區地域614畝,整個景區由天生橋、東峙壁、西峙壁和龍潭構成。天生橋橋全長60米、高50米、橋孔最寬處23.5米,最高點11.5米,橋壁平均厚度13米。
鐵柱廟
鐵柱廟因「南詔鐵柱」而得名。「南詔鐵柱」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彌渡先民留存下來的珍貴遺產,是我國唐、南詔時期唯一留存下來的古鐵柱實物。
Ⅳ 雲南省大理州彌渡縣怎麼樣
這話你問的很籠統,是指哪方面?氣候、經濟、社會,還是?都說到了彌渡,不想媳婦。我就在彌渡。
Ⅵ 雲南彌渡在哪裡地理文化怎樣
雲南彌渡在雲南省大理市彌渡縣,地理文化不太清楚,但是你可以來彌渡龍門客棧真人cs基地玩,雲南省大理彌渡縣雙樹村菁門口王蒙路北側。
Ⅶ 雲南大理彌渡卷腳
卷蹄是雲南少數民族的傳統美食,素以色鮮味美、食法多樣、易於貯存而深受當地各族人民的喜愛。其中尤以彌渡縣一帶所制最為有名,故又稱「彌渡卷蹄
製法:
(1)將豬腿洗凈,從小蹄角上面用刀子劃開皮肉,將骨剔出(瘦肉不用取出),把瘦肉劃切成條狀,寬約3-5厘米,厚為2-4厘米,越長越好。
(2)配料調好,與食鹽一起在瘦肉上揉搓,把球米放碗內,加白酒,點燃白酒,邊燒邊攪,約燒15分鍾即可。
(3)用牛角刀或匕首取出小蹄與腿之間的骨頭,不要劃破皮,把瘦肉放在裡面,塗抹好調料,用線縫好刀口。從小蹄以上用筷子般粗細的繩子一道挨一道扎緊(越緊越好)。
(4)將捆好的卷蹄放盆內腌2晝夜,再放沸水鍋內煮至熟透(不要煮得太爛),撈出晾涼,解掉捆繩,拆去縫線,空處用蘿卜絲和炒大米粉(大米炒熟磨碎)填塞,放時壇內,密封壇口,15-20日後即可食用。
特點:壇貯法的貯藏時間較短,成品味道微酸。如果將煮好的卷蹄用棉紙包嚴,懸掛起來,隨吃隨取,隨包掛,可貯存8-10月而色味不變。卷蹄食法多樣,蒸、煮、單食或配菜烹制,皆味美可口,佐餐下酒最相宜。而且貯存時間越長,味道越美。( 大理)
彌渡卷蹄為地理標志證明商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