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山地質環境評價論文怎麼寫
❶ 地質論文怎麼寫啊
說詳細點,地質也分好多方向。你是什麼方向呢?
寫好地質論文需要的是扎實的野外工作
❷ 礦山地質環境質量綜合評價
4.7.3.1 分區原則
——位於相同或相近的自然地理區;
——礦產類型、開發方式相同或相近;
——礦山歷史、現狀和潛在的環境地質問題為主要評價分區依據。
4.7.3.2 礦山地質環境質量綜合評價分區
根據實地調查和收集的資料,通過考慮礦山歷史環境地質問題、礦山環境地質問題現狀、礦山潛在環境地質問題、區位條件及礦山恢復治理的難易程度等五個因子,將礦山地質環境問題的嚴重程度劃分為極嚴重、嚴重、中等和輕度四級,在此基礎上,提出礦山地質環境質量綜合評價分區(表4-25),為礦山生態環境恢復治理和預防提供參考依據。
(1)極嚴重區(差區):18處,其對地質環境的影響控制面積約12.77×104km2。
(2)嚴重區(較差區):17處,其對地質環境的影響控制面積約7.44×104km2。
(3)中等區(較好區):4處,其對地質環境的影響控制面積約2.4×104km2。
(4)(較輕區):由於各礦山均存在著不同方面、不同程度的環境地質問題,因調查收集資料有限,大量的礦山因缺乏區域性輕度環境地質問題資料,故未評價。
表4-23 西北地區礦山環境地質問題歷史與現狀評價結果簡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表4-24 西北地區礦山環境地質問題預測分區一覽表
續表
表4-25 西北地區礦山環境地質問題綜合評價分區一覽表
續表
續表
❸ 礦山地質環境歷史及現狀評價
礦產資源開發過程中會不斷產生這類或那類礦山環境地質問題,有的突發性地版質災害時過境遷,危害已不復權存在,對現今礦山地質環境質量影響不大,但它是礦山地質環境發展趨勢預測的依據之一。而緩變性環境地質問題持續存在,危害累積,對現今人居生態環境和礦山生產安全危害較大,是政府和公眾關注的重點,也是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的重點。
礦山地質環境調查評價的目的,重點在於查明現狀及潛在的環境地質問題及其危害程度,必須設定時間段,劃分礦山環境地質問題歷史、現狀和發展趨勢,對於評價結果十分重要。為此,研究時設定2001年以前礦山發生的突發性地質災害為歷史環境地質問題;2001~2002年調查過程中所能觀察到的稱為礦山環境地質問題現狀;2003年以後發生的礦山環境地質問題稱為礦山潛在環境地質問題。
礦山地質環境歷史及現狀評價是以礦山或礦區作為評價對象的,依次對礦山或礦區開發產生的環境地質問題的所有方面進行評價,每一個礦山或礦區不同的環境地質問題可分為差(極嚴重)、較差(嚴重)、較好(中等)、好(輕度)四級。表4-23 只列出了部分評價結果。
❹ 礦山環境地質發展現狀
日益加劇的礦山環境地質問題愈來愈受到社會的關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自2000年開始,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組織並相繼開展了一系列礦山地質環境調查與評估工作,如「晉陝蒙能源基地(陝北地區)礦山環境地質調查」(中煤水文地質局,2000~2002)、「山西省重點礦區生態環境地質調查」(山西地質調查院,2000~2002),「江西省重點礦區礦山環境地質調查」(江西省地質環境監測站,2000~2002),「西北地區不同類型礦產開發環境地質研究」(西安地質礦產研究所,2001~2002)和正在實施的「全國礦山地質環境調查與評估」(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2002~2007)、「重點礦區環境地質問題專題調查」(西安地質礦產研究所等,2004~2006),「全國不同類型礦產開發環境地質研究」(西安地質礦產研究所,2004~2007),西南、東北、華北、華東、中南等不同類型礦產開發環境地質研究(2004~2005),以及31個省市的礦山地質環境調查與評估工作(2003~2005)。與此同時,國土資源部地質環境司2002年編寫了《礦山地質環境調查技術要求》(討論稿)、《礦山地質環境影響評價技術要求》(討論稿),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2002年編寫了《全國礦山地質環境調查技術要求實施細則》、《全國礦山地質環境資料庫建設》,以及由西安地質礦產研究所2003年完成的《典型礦山地質環境調查方法研究》和《大型礦山地質環境調查與監測技術要求》。
2003年11月,由國土資源部地質環境司、中國地質調查局、西安地質礦產研究所等單位發起並舉辦了「首屆全國礦山環境保護研討會」,出版了我國首部以礦山環境地質為主題的論文專輯《西北地質(2003年增刊)》。據不完全統計,自1994年以來,國內各種刊物上發表的有關礦山環境方面的論文有200餘篇,涉及礦山環境地質理論、方法、分類、調查、評價、圖件編制、信息系統建設、礦山地質環境管理、法規建設、恢復與重建等多方面內容。隨著礦山地質環境調查和環境地質研究項目的逐步推進和全面展開,隨著新建、擴建礦山項目對礦山地質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的實施,以及調查研究成果的不斷積累,礦山環境地質學的理論建設正在逐步豐富和發展。
❺ 礦山地質環境調查
中國目前主要的礦山地質環境問題及危害的種類:一是地面(沉)塌陷、邊坡失穩等地面變形問題嚴重。中國大部分礦產採用井下開采。采空區地面塌陷是形成礦山環境的主要問題。煤炭采空區地面塌陷最為嚴重。二是礦山土地植被破壞問題突出。礦業活動對土地(植被)的影響和破壞難以避免,隨著開發工作的進展,必須及時進行恢復、治理。三是地下水系及含水層的破壞。一些地下水均衡系統以及含水層結構因礦產資源的開采活動受到破壞,導致區域性地下水位下降。某些地區地下水下降數十米甚至上百米,形成大面積疏干漏斗,造成泉水乾枯、水資源枯竭以及污水入滲等,破壞了礦區的生態平衡。四是地下水的污染。礦產資源的不合理開發,加劇礦區及周邊工農業生產用水和人畜用水短缺;而尾礦、固體廢棄物的堆放,不僅佔用了大量土地,損壞地表,而且造成地下水環境的嚴重污染。
據全國礦山地質環境調查數據初步統計,截至 2008 年底,全國礦山共引發地質災害超過 1.7 萬處,造成死亡約 4300 人,直接經濟損失 230 億元。其中因地下開采引發地面塌陷 4500 多處、地裂縫 3000 多處;采空、開挖、不合理堆渣誘發滑坡 1200 多處;廢渣堆放處置不當引發泥石流 680 多處;開山炸石、礦山修路、建房形成了大量峭壁懸崖,誘發崩塌 1000 多處。佔用破壞土地面積約 330 萬公頃,其中地面塌陷面積 45 萬公頃。全國礦山固體廢棄物年產出量約為 16.7 億噸,累計積存量達 353.3 億噸。全國礦山廢水產出量約 60.9 億立方米,2008 年排放量 48.9 億立方米。
中國礦產資源開發對礦區地質環境影響嚴重的區域有88個,面積約5.3萬平方千米;影響較嚴重的區域有 317 個,面積約 38.4 萬平方千米;影響輕微的區域 610 個,面積約 138.1 萬平方千米。
礦產資源開發對周邊地質環境造成一定程度影響的礦業城市共有 231 個,其中影響嚴重的礦業城市 30 個,影響較嚴重的礦業城市 101 個,影響輕微的礦業城市 100 個。
全國 86 個礦產資源集中開采區礦山地質環境發展趨勢預測結果為:礦山地質環境影響加重區共有 13 個,區域面積約 14 萬平方千米,區內礦山面積 89 萬公頃;發展趨勢平穩區66個,區域面積約72.2萬平方千米,區內礦山面積約189萬公頃;減緩區7個,區域面積約 15 萬平方千米,區內礦山面積約 17 萬公頃。
2006 年以來,國土資源部在國土資源大調查中部署開展了礦產資源多目標遙感調查工作,利用遙感技術(RS)對全國 85 個重點礦區的 32137 個礦山開展動態調查監測,並應用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地理信息系統(GIS)等先進技術,對重點礦區礦山地質環境狀況進行調查評價。
❻ 礦山地質環境評要什麼樣的資質
根據《國務院關於全面整頓和規范礦產資源開發秩序的通知》(國發[2005]28號)、《山 東省人民政府關於貫徹國發[2005]28號文件全面整頓和規范礦產資源開發秩序的通知》(魯政發[2005]144號)精神,按照《萊蕪市人民政府關於全面開展整頓和規范礦產資源開發秩序的通知》(萊政發[2005]57號)(以下簡稱《57號文》)有關部署要求,結合我市 工作實際,特製定本實施方案。
一、 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
為統領,以《山東省地質環境 保護條例》為依據,從構建和諧社會和建設生態省的要求出發,堅持以人為本、統籌規劃,以解決環境問題、改善環境質量為基本出發點,以城市規劃區及其周邊、鐵路和重要公路沿 線兩側可視范圍內已毀山體恢復治理工作為重點, 遵循「誰破壞,誰治理」、「誰治理,誰受益」和「邊開發,邊恢復」的原則,穩步推進礦山企業開展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工作,實現經濟、社會、環境的協調發展。
二、礦山地質環境現狀
我市礦產資源開發歷史久遠,計劃經濟時期,由於重開發、輕保護的思想影響,部分礦產資 源被掠奪式開采,礦山生態環境破壞嚴重。近年來,隨著我市經濟建設快速發展,對水泥、石材等各種建築材料需求量大增,建材礦山數量迅速增多,點多、面廣,遍及城鄉各地,由 此導致的植被、景觀破壞、水土流失等生態環境問題十分突出。露天開采和工程施工建設,遺留了大量的採石坑、凌空面、不穩定邊坡和廢石(土)堆,嚴重破壞了地質地貌景觀,惡化了自然生態環境,尤其是在「三區兩線」(城市規劃區、地質地貌景觀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和鐵路、重要的公路沿線)范圍內,礦山開發遺留的高陡邊坡、廢石(土)堆成為滑坡、泥石流 地質災害的隱患,對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造成了嚴重的威脅。經調查,全市礦山采空面 積約為3480公頃,嚴重塌陷區面積達700餘公頃,礦山尾礦(砂)壩、固體廢棄物等佔地面 積43.2公頃,城市周邊及主要交通沿線兩側已毀山體有26處(附件1),山體損毀面積30多 萬平方米,恢復治理工作非常繁重。
三、范圍和重點
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綜合治理的范圍包括「三區兩線」可視范圍內已遭破壞山體和所有的生產礦山企業。具體為:萊城、鋼城城區及周邊;博萊高速、萊新高速、泰萊高速、濟萊青高速,萊明路( S242)、博萊路(S803)、萊馬路(S329)、泰萊路(S330)、09公路(S244)、仲臨路( S327)以及辛大、磁萊鐵路可視范圍內的已毀山體。
❼ 礦山地質環境質量綜合評價結果
按照前述的礦山地質環境質量評價體系與質量綜合評價模型,對全內省所有礦山進行礦山地質容環境質量綜合評價,並以不同分區內礦山地質環境質量評價為基礎,將全省的礦山地質環境質量劃分為較好、中等、差三個等級的不同級別,用阿拉伯數字Ⅰ、Ⅱ、Ⅲ分別表示質量差、中等和較好區,亞區用阿拉伯數字1、2、3—表示。全省共劃分為45個礦山地質環境質量差區、21個礦山地質環境質量中等區、1個礦山地質環境質量較好區,分區結果及各區礦山地質環境問題見表5-16和圖5-4。
表5-16 湖南省礦山地質環境質量綜合評價分區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圖5-4 湖南省礦山地質環境質量綜合評價分區示意圖
❽ 礦山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報告
1.露天開采礦山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報告應包括的主要內容
1)前言(任務由來、目的、任務、編制依據及執行的技術標准、礦山工程概況、礦山保護對象及重要性、評估級別確定、以往工作程度、工作方法、完成工作量及質量評述);
2)自然地理環境;
3)地質環境;
4)礦床地質及開采概況;
5)各致災地質體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
6)礦山或各區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
7)地質災害防治措施建議;
8)礦山開采適宜性評估;
9)結論與建議。
應附礦山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平面圖和剖面圖。分區段評估的應附反映區段地質災害危險性的區段評估圖,反映各區段地質環境特徵的典型縱、橫剖面圖。
2.地下開采礦山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報告應包括的主要內容
1)前言(任務由來、目的、任務、編制依據及執行的技術標准、礦山工程概況、礦山保護對象及重要性、評估級別確定、以往工作程度、工作方法、完成工作量及質量評述);
2)自然地理環境;
3)地質環境;
4)礦床地質及開采概況;
5)采礦影響程度分析;
6)地表移動變形致災危險性評估;
7)各致災地質體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
8)礦山或各區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
9)地質災害防治措施建議;
10)礦山開采適宜性評估;
11)結論與建議。
應附礦山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平面圖、剖面圖、井上下對照圖及地層綜合柱狀圖。分區段評估的應附反映地質災害危險性的分區段評估圖和反映各區段地質環境特徵的典型縱、橫剖面圖。
小結
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可以分為規劃區、建設用地和礦山三種類型,這三類評估的基礎部分(自然地理和地質環境條件)基本相同,但涉及范圍的致災地質體、災種不同,評估技術要求有針對性,評估成果的重點內容有所區別。這是需要加強理解的。
復習思考題
1.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范圍如何確定?
2.地質環境復雜程度劃分的依據是什麼?
3.規劃、建設和礦山項目重要性分類是什麼?
4.評估分級的依據是什麼?
5.地質環境調查的基本內容和要求是什麼?
6.地質災害易發程度分區的依據是什麼?
7.地質災害危險性分區的依據是什麼?
8.地質災害危險性現狀評估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9.地質災害危險性預測評估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10.地質災害評估危險性綜合評估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11.項目適宜性評估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12.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結果編制要求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