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西藏的地質狀況有什麼特殊

西藏的地質狀況有什麼特殊

發布時間: 2021-03-09 18:58:28

1. 青藏高原的地質地貌可以講下嗎

以西藏為主體的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有「世界屋脊」之稱。氣勢磅礴,景象萬千。多種多樣的地形地貌,反映了西藏高原自然條件的復雜和自然資源的豐富。青藏高原大體可分為3個不同的自然區。藏北高原:位於昆侖山、唐古拉山和岡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之間,佔全自治區面積的三分之二。藏南谷地:在岡底斯山和喜馬拉雅山之間,即雅魯藏布江及其支流流經的地方。藏東高山峽谷區:是一系列由東西走向逐漸轉為南北走向的高山深谷,系著名的橫斷山脈的一部分。西藏地面以遼闊的高原作基礎,高原面是低山、丘陵和寬谷盆地的共同組合體。總的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海拔從平均5000米以上漸次遞降至4000米左右。

在青藏高原之上,縱橫延展著許多高聳山系,構成了高原地貌骨架。近東西向山系從南而北有喜馬拉雅山、岡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喀喇昆侖山、唐古拉山、昆侖山等。唐古拉山和念青唐古拉山往東延伸發生轉折變向,形成了藏東南近於南北向排列的橫斷山:從東向西分別有芒康山、他念他翁山和伯舒拉嶺。在這些平行的山脈之間,分別挾持著金沙江、瀾滄江和怒江的深切峽谷,構成世界上有名的平行嶺谷地貌。此外,在東西向和南北向山脈之間,還有許多次一級的山脈存在,如阿隆岡日等。

高原上的巨大山嶺普遍發育著現代冰川。冰川的融水是長江、雅魯藏布江、怒江、瀾滄江、印度河等主要大河的源泉。在高原面以下,交織著內外流水系。藏北高原以內流水為主,並形成一些以湖盆為中心的向心狀水系。在高原的東、南、西外圍地區,主要是南北向和東西向的外流水系,水流湍息,蘊藏著豐富的水能資源。中游寬闊河谷地區是西藏主要工農業分布區。

西藏高原由滄海變成,已經被越來越多的科學考察、發現所證明。但是,高源並非在一朝一夕形成,而是相當緩慢地變化著,只是近幾百萬年的地殼變動,才使高源隆起急劇上升。青藏高原的形成成因非常復雜。青藏高原是由可可西里-巴顏喀喇山、羌塘-青南、岡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和喜馬拉雅山五大版塊構成的,這五大版塊在構造形態上有許多共同性。在地形上每一塊體南部為山系,山脈不對稱,南陡北緩,北部為湖區或谷地;南部通常為正常淺海相沉積,北部為大洋深海沉積;南部有一條花崗岩類岩漿雜岩帶,以及與其共生的高溫變質帶,北部有一條斷續的超基性岩帶,以及與其伴生的低溫淺變質的擠壓揉褶帶,構造變形上南部寬緩而較輕微,屬斷塊式脆性變形,北部變形緊密而強烈,屬塑性揉褶;各塊體上的推伏斷裂均一致地由北向南逆沖。所有這些共性所反映它們的形成方式相同,都與喜馬拉雅山的形成相類似。
從地質上看,五大塊的構造運動和形成時間有規律地由北向南依次變新,昆侖山形成於二億二千多萬年前的海西運動,二迭紀末海退成陸;哥們西里-巴顏喀喇山脈形成於一億三千萬年前的時期燕山運動,晚侏羅世海退成陸;岡底斯-念青唐古拉山形成於七千萬年以來的喜馬拉雅運動,晚始新世海退成陸。構造運動的這種有規律的遷移,並與歐亞大陸相碰撞而拼合來解釋。根據地貌和第四紀地質等方面的綜合研究,各塊體形成後並未馬上抬升成為高原。高原是在五大塊全部拼合成陸以後,由於印度次大陸的繼續北移契入,北面又受到了塔里木-柴達木等阻擋,在南北力量的挾持以及地殼下訓熱力作用下快速升起而成的。所以青藏高原是板塊碰撞拼全的高原,它的活動方式至今沒有改動,高原至今仍然在上升。據大地測量等資料,喜馬拉雅山每年約上升1厘米。所以,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大、最年輕的高原。

喜馬拉雅山是人類生活的地球上的最高部分,人們都稱它為世界屋脊。喜馬拉雅山西起我國阿里地區的印度河急轉彎內側南迦帕爾巴特峰,東止於雅魯藏布江大拐彎墨脫縣境內的南迦巴瓦峰,北以雅魯藏布江-象泉河為界,南瀕印度恆河平原。東西長2400餘公里,南北寬200-350公里。它像一座巨大的天然屏障又像一座巨大的銀萬里長城,迄立在亞洲的中部。根據地形、地理和地質上的特徵,科學家們把喜馬拉雅山從南往北劃分成4個帶:(1)亞喜馬拉雅帶(或外喜馬拉雅帶),為海拔1000-1500米的丘陵山地,氣候溫暖,雨量充沛,森林茂密。(2)小喜馬拉雅帶(或低喜馬拉雅帶),海拔3000-4000米,山巒重疊,氣候溫和,青山綠水,風景季麗,為避暑的好地方。(3)大喜馬拉雅帶(或高喜馬拉雅帶),海拔6000米以上,是喜馬拉雅山的主脊,冰川縱橫,雪峰林立。(4)西藏喜馬拉雅,因為這里過去是古地中海-特提斯海的一部分,所以又稱它為特提斯喜馬拉雅,海拔4000-5000米,屬於西藏高原的一部分。為了描述上的方便起見,一般人簡單地把它劃分為東、中、西三段。但是西方學者更習慣於按地區來稱呼它,從東往西分別稱為:阿薩姆喜馬拉雅,錫金-不丹喜馬拉雅,尼泊爾喜馬拉雅,庫蒙喜馬拉雅和旁遮普喜馬拉雅。近年來我國科學工作者,按西藏的行政區劃把喜馬拉雅山分成三部分:山南喜馬拉雅,日喀則喜馬拉雅和阿里喜馬拉雅。

西藏自治區的地貌基本上可分為極高山、高山、中山、低山、丘陵和平原等6種類型,還有冰緣地貌、岩溶地貌、風沙地貌、火山地貌等。西藏地貌大致又可分為喜瑪拉雅山區,藏南山原湖盆谷地區,藏北高原湖盆區和藏東高山峽谷區。

(一)喜馬拉雅高山區:位於藏南。由幾條大致東西走向的山脈組成,平均海拔6000米左右,中尼邊境的珠穆朗瑪峰海拔8848米,是世界最高峰。山區西部海拔高,氣候乾燥而寒冷:東部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森林茂密,植物繁多。喜馬拉雅山頂部長年覆蓋冰雪,其南北兩側的氣候與地貌均有很大差別。

(二)藏南山原湖盆谷地區,位於岡底斯山脈和喜馬拉雅山脈之間,即雅魯藏布江及其支流經的地方。這一帶有許多寬窄不一的河谷平地和湖盆谷地。如拉薩河、年楚河、尼洋曲等河谷平地。谷寬一般5--8公里,長70--100公里。地形平坦,土質肥沃,溝渠縱橫,富饒而美麗,為西藏主要農業區。主要的湖盆谷地有札達盆地、馬泉河寬谷盆地、喜馬拉雅山中段北麓湖盆地,羊卓雍錯高原湖泊區等。

(三)藏北高原湖盆區:位於昆侖山、唐古拉山和岡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之間,包括南、北羌塘山原湖盆地和昆侖山區,約占自治區面積的2/3。由一系列渾圓而平緩的山丘組成,丘頂到平地,相對高差只有100--400米。其間夾著許多盆地,低處常瀦水成湖,"羌塘"為西藏主要的牧業區。

(四)藏東高山峽谷區:即著名的橫斷山地。大致位於那曲以東,為一系列東西走向逐漸轉為南北走向的高山深谷,其間夾持著怒江、瀾滄江和金沙江,簡稱東部三江。地勢北高南低,地貌復雜,從西往東由伯舒拉嶺、他念他翁山和芒康山組成。該區北部海拔5200米左右,山頂平緩;南部海拔4000米以下,山勢比較陡峻,頂谷高差可達2500米。山頂為終年不化的白雪,山腰茂密的森林與山麓四季常青的田園,構成了南部峽谷區奇特的景色。

兩千萬年前,在亞歐版塊和印度洋版塊的巨大碰撞下,隆起了世界上最年輕的高原——青藏高原,伴隨著這一高原的誕生,形成了一系列巨大的山脈,這些山脈雖然缺乏青翠的綠色,但其本色更顯突出,雄偉、古樸、凝重,並以遒勁的筆力,在青藏高原上化出了幾條橫線和豎線,撐起了西藏的骨架。在西藏境內,超過5000米的高峰有50餘座,高達8000米以上的亦有11座。世界第一高峰,海拔8848米的珠穆朗瑪峰冰封雲繞,俯視全球;7776米的南迦巴瓦峰峭壁千仞;岡底斯山體上6656米的岡仁波齊峰吸引著東南亞眾多生民來「朝聖」。

西藏高原上的山脈,基本上由近東西向和近南北向兩組組成。東西走向,由北到南的山脈有:

(1)昆侖山脈:自西向東橫亘在西藏高原的北緣,平均海拔5500米至6000米。它的北側以巨大的高差俯臨新疆塔里木盆地和青海柴達木盆地,南側以一系列山前窪地、湖盆和寬谷與平均海拔5000米的藏北高原相連。

(2)喀拉昆侖山脈:主體在新疆與克什米爾的交界線上,西藏境內是它的東延部分;平均海拔6000米以上,繼續向東時山體變得十分零散。

(3)唐古拉山脈:在東徑90°附近,開始唐古拉山脈,構成了西藏和青海的交界線。寬達150公里以上,平均海拔5400米。

(4)岡底斯山:位於藏北高原的南緣,為藏北與藏東南、藏南的分界線,也是西藏內、外流水系的天然分水嶺,在東徑90°左右與念青唐古拉相連。平均海拔5500米至5800米。

(5)念青唐古拉山脈:山勢平緩,山形不甚明顯,整個山脈在高原腹部一帶最為高峻,平均海拔5800米至6000米,主峰念青唐古拉峰海拔7117米。

(6)喜馬拉雅山脈:巍峨蜿蜒於高原最南緣,全長2400。喜馬拉雅,這個美麗動人的名字來源於印度梵文,意為冰雪的居所。這是因為這里終年為皚皚白雪所蓋之故。由幾條大致東西走向的山脈組成,平均海拔6000米左右。這里群峰爭艷。地球上大部分7000米以上的高峰聚集於此。據統計,世界上14座8000米以上的高峰就有10餘座分布在喜馬拉雅山脈之中,它們是: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8848米),第三高峰干城章嘉峰(8585米),第四高峰洛子峰(8511米),第五高峰瑪卡魯峰(8481米),第六高峰道拉吉里峰(8172米),第七高峰庫湯山(8156米),第八高峰喬烏雅峰(8153米),第九高峰南迦帕爾巴特峰(8125米),第十高峰安那普那峰(8091米)和第十四高峰希夏邦馬峰(8012米)。包括第二高峰喬戈里峰(8611米)在內的其他4座8000米以上的高峰則分布在同喜馬拉雅山脈毗鄰的喀喇昆侖山中。這里的山區西部海拔高,氣候乾燥而寒冷:東部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森林茂密,植物繁多。喜馬拉雅山頂部長年覆蓋冰雪,其南北兩側的氣候與地貌均有很大差別。

南北走向的山脈主要是藏東南的橫斷山脈,它由幾條平行的山脈組成,山脈之間,有深邃的河谷。這些山脈由西向東是:伯舒拉嶺,他念他翁山,芒康山脈,它們分別是由念青唐古拉山脈和唐古拉山脈延續轉向而來。海拔在4000米至5000米,谷地切割一般可達1000米至2000米。上述兩組山脈,構成了整個高原地區的明顯骨架,形成了西藏基本地貌的格局

2. 什麼叫地質狀況地質狀況分哪幾種

世界上有的中國基本上都有,比較典型的是南方的酸性磚紅壤,東北的黑鈣土回,和四川的紫答色盆地,
南方的土壤呈酸性紅色,適合馬尾松的生長,北方的土壤(東北平原土壤富含有機質,土質呈黑色,而廣大的西北和黃土高原缺少植被保護,土質貧瘠,顯黃色或棕黃色)
我國泥石流的分布,明顯受地形、地質和降水條件的控制。特別是在地形條件上表現得更為明顯。

(1)泥石流在我國集中分布在兩個帶上。一是青藏高原與次一級的高原與盆地之間的接觸帶;另一個是上述的高原、盆地與東部的低山丘陵或平原的過渡帶。

(2)在上述兩個帶中,泥石流又集中分布在一些大斷裂、深大斷裂發育的河流溝谷兩側。這是我國泥石流的密度最大、活動最頻繁、危害最嚴重的地帶。

(3)在各大型構造帶中,具有高頻率的泥石流,又往往集中在板岩、片岩、片麻岩、混合花崗岩、千枚岩等變質岩系及泥岩、頁岩、泥灰岩、煤系等軟弱岩系和第四系堆積物分布區。

(4)泥石流的分布還與大氣降水、水雪融化的顯著特徵密切相關。即高頻率的泥石流,主要分布在氣候干濕季較明顯、較暖濕、局部暴雨強大、水雪融化快的地區。如雲南、四川、甘肅、西藏等。低頻率的稀性泥石流主要分布在東北和南方地區。

3. 拉薩地區本身的地質結構是什麼樣

拉薩,地處雅魯藏布江支流拉薩河中下游北岸。

拉薩市區地處海拔3650米的河谷沖回積平原,是世答界上海拔最高的城市之一。地勢由東向西傾斜。屬於高原溫帶半乾旱季風氣候。由於年日照數超過3000小時以上,故稱之為「日光城。」

我知道的就這么多了。而且不是粘貼的哦~

4. 西藏有哪些主要礦產

  1. 據資料統計,西藏已發現礦產101種,礦產地2000餘處,銅礦、硼礦已具備建設大、中型礦山的資源基礎;鐵礦、鉛鋅礦、菱鎂礦等已展現出可大規模開發的資源前景。在這些礦產中,以鉻鐵礦、銅礦、硼礦和地熱資源尤為豐富,在全國名列前茅。砂金礦是西藏的優勢礦種,它的開發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2. 根據幾十年的地質勘查,在西藏已經發現了三江成礦帶、雅江成礦帶、班公-怒江成礦帶、岡底斯成礦帶,礦產資源礦種比較齊全、分布廣泛。

  3. 國家緊缺礦產鉻、銅在西藏不但儲量大,而且品位高,鉻鐵礦品位高達50%左右,已經探明的遠景儲量居中國之冠。

  4. 由中國地調局等完成的「青藏項目」新發現32個大型-超大型礦床,發現驅龍、甲瑪、雄村等7個超大型和25個大型礦床,新增資源儲量包括:銅3194萬噸、鉛鋅1519萬噸、金569噸、銀23015噸,潛在經濟價值2.7萬億元人民幣。

5. 西藏高原地質環境區礦山環境地質問題

該區包括西藏絕大部分地區,由於中—新生代喜馬拉雅運動強烈抬開,平均海拔高度在4500m以上,氣候寒冷,總計有大小冰川約23000多條。區內以多年凍土分布最廣,其次是季節性凍土面積分布亦很廣。該區氣候乾冷,植被生長速度緩慢,生態環境脆弱,物理風化作用強烈,除牧草之外,很多地區是不毛之地,土質很薄,只有幾厘米厚,牧草根部就是沙土,一旦牧草受到破壞就會發生沙化。

西藏高原的礦產資源豐富,但開發程度較差。截至2004年底,累計發現礦產101種,其中探明有儲量的41種,特色礦產有鉻、銅、硼、鋰等。現有礦山企業250餘個,礦山環境地質問題以土地資源破壞最為突出,其次是礦山地質災害亦造成一定損失。

(一)西藏高原地質環境區礦山對土地資源的破壞

該區占壓和破壞土地面積9940.46hm2,其中采礦場佔地8447.84hm2,固體廢料場佔地1216.76hm2,尾礦庫佔地79.5hm2,地面塌陷佔地196.36hm2,以采礦場佔地面積最多,占總佔地數的85.8%。

不同規模礦山企業以小型礦山佔地面積最多,為5781.23hm2,占總數的59.63%;中型礦山企業次之,為3935.43hm2,占總數的38.07%;大型礦山企業佔地最少,為223.8hm2,占總數的2.3%。

礦山企業占壓土地資源的類型以草地為主,為7555.65hm2,佔76%;其他類型為2384.81hm2,佔24%。

占壓和破壞土地資源最多的礦種為砂金礦山,其次為鉻鐵礦山。土地資源破壞較嚴重的地區有西藏那曲地區、阿里地區、山南地區,分別占總面積的49.1%,19.48%,16.62%(表3-21)。

表3-21 西藏高原地質環境區礦山占壓、破壞土地資源面積

(二)西藏高原地質環境區礦山崩塌、地面塌陷地質災害

該區礦山地質災害問題較礦山土地資源占壓破壞要輕。從現有資料看,發生各類礦山地質災害45次,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78萬元,其中以礦山崩塌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最大,為113萬元,占總損失的63.5%。造成崩塌的礦山有西藏羅布莎鉻鐵礦區、馬查拉煤礦區、羊八井高嶺土礦區等,其中馬查拉煤礦坑道內崩塌還造成了3人死亡。

其次礦山地質災害有塌陷11處,面積累計10hm2,經濟損失60萬元。地面塌陷主要分布在羅布莎鉻鐵礦、朗縣鉻鐵礦和林周鐵礦等礦山。以冒落式塌陷為主,主要分布在露采礦山,常形成於頂板為堅硬岩石的采空區,當采空區頂板岩層達到極限單向抗壓強度時,則發生斷裂而冒落塌陷,因而具有突發性。

6. 西藏地質怎麼樣

很好啊,一般在西藏待遇3200至4000元沒月,另外每年的9月份至次年的3都是放假的。

7. 西藏地理環境

1、自然氣候

西藏的氣候,由於地形、地貌和大氣環流的影響,獨特而且復雜多樣。氣候總體上具有西北嚴寒乾燥,東南溫暖濕潤的特點。氣候類型也因此自東南向西北依次有:熱帶、亞熱帶、高原溫帶、高原亞寒帶,高原寒帶等各種類型。

2、地形地貌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隆起最晚、面積最大、海拔最高的高原,因而被稱為「世界屋脊」,被視為南極、北極之外的「地球第三極」。西藏高原位於青藏高原的主體區域。

3、民居

西藏的傳統民居多姿多彩,不僅有可隨處遷居的帳篷,也有固定的土木結構的房屋,還有以石為材的碉房,以竹或木為材的竹樓或木樓,甚至還有窯洞。

4、飲食

藏族有著自己獨特的食品結構和飲食習慣,其中酥油、茶葉、糌粑、牛羊肉被稱為西藏飲食的「四寶」,此外,還有青稞酒和各式奶製品。

(7)西藏的地質狀況有什麼特殊擴展閱讀:

西藏的自然資源:

1、礦產資源

西藏自治區已發現101種礦產資源,查明礦產資源儲量的有41種,勘查礦床100餘處,發現礦點2,000餘處,已開發利用的礦種有22種。西藏優勢礦種有銅、鉻、硼、鋰、鉛、鋅、金、銻、鐵,以及地熱、礦泉水等,部分礦產在全國占重要地位,礦產資源潛在價值萬億元以上。

2、土地資源

西藏自治區土地資源豐富,總面積122萬多平方公里,其中牧草地65萬公頃;耕地集中分布在藏南河谷及河谷盆地中,東部和東南部也有少量分布,總面積達36萬公頃。

3、動物資源

西藏已發現野生哺乳動物142種,鳥類488種,爬行類動物56種,兩棲類動物45種,魚類68種。西藏野生脊椎動物共計799種,構成了西藏的動物資源優勢。在這些動物中,野驢、野氂牛、馬鹿、白唇鹿、黑頸鶴、小熊貓等123種被列為國家重點保護動物,佔全國重點保護動物的1/3以上。

4、能源資源

西藏能源資源主要有水能、太陽能、地熱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2005年,地質勘探部門在藏北西部探明含油氣遠景資源量為1億至1.5億噸的中型油田。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西藏

8. 關於西藏地質

最好的那當然是國土資源部門;另外有一些國企,要看這些國企有無礦源在手,否則一般的國企就連工資都很難發放出來;建議去一些知名的私企,有探礦、采礦權在手,工資待遇好,適合年輕人闖盪。

9. 西藏地區的特殊性表現在哪裡中央政府和西藏政府談判達成的十七條政協的主要內容!求教

舊西藏地方政府是政教合一 一、西藏人民團結起來,驅逐帝國主義侵略勢力出西藏,希望人民回到中華人民共和國祖國大家庭中來。 二、西藏地方政府積極協助人民解放軍進入西藏,鞏固國防。 三、根據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的民族政策,在中央人民政府統一領導之下,西藏人民有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權利。 四、對於西藏的現行政治制度,中央不予變更。達賴喇嘛的固有地位及職權,中央亦不予變更。各級官員照常供職。 五、班禪額爾德尼的固有地位及職權,應予維持。 六、達賴喇嘛和班禪額爾德尼的固有地位及職權,系指十三世達賴喇嘛與九世班禪額爾德尼彼此和好相處時的地位及職權。 七、實行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規定的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尊重西藏人民的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保護喇嘛寺廟。寺廟的收入,中央不予變更。 八、西藏軍隊逐步改編為人民解放軍,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武裝的一部分。 九、依據西藏的實際情況,逐步發展西藏民族的語言、文字和學校教育。 十、依據西藏的實際情況,逐步發展西藏的農牧工商業,改善人民生活。 十一、有關西藏的各項改革事宜,中央不加強迫。西藏地方政府應自動進行改革,人民提出改革要求時,得採取與西藏領導人員協商的方法解決之。 十二、過去親帝國主義和親國民黨的官員,只要堅決脫離與帝國主義和國民黨的關系,不進行破壞和反抗,仍可繼續供職,不究既往。 十三、進入西藏的人民解放軍遵守上列各項政策,同時買賣公平,不妄取人民一針一線。 十四、中央人民政府統一處理西藏地區的一切涉外事宜,並在平等、互利和互相尊重領土主權的基礎上,與鄰邦和平相處,建立和發展公平的通商貿易關系。 十五、為保證本協議之執行,中央人民政府在西藏設立軍政委員會和軍區司令部,除中央人民政府派去的人員外,盡量吸收西藏地方人員參加工作。 參加軍政委員會的西藏地方人員,得包括西藏地方政府及各地區、各主要寺廟的愛國分子,由中央人民政府指定的代表與有關各方面協商提出名單,報請中央人民政府任命。 十六、軍政委員會、軍區司令部及入藏人民解放軍所需經費,由中央人民政府供給。西藏地方政府應協助人民解放軍購買和運輸糧秣及其他日用品。 十七、本協議於簽字蓋章後立即生效。

麻煩採納,謝謝!

10. 西藏自治區地質勘查行業情況調查報告

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印發地質勘查隊伍管理體制改革方案的通知》(國辦發〔1999〕37號)以及《西藏自治區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職能配置、內設機構和人員編制方案》(藏政辦發〔2001〕14號),西藏地勘局明確為自治區人民政府直屬事業單位,主要職能有:貫徹執行國家的方針、政策,研究制訂地質勘查行業改革與發展戰略、政策、措施並組織實施。組織實施國家和自治區安排的基礎性、公益性地質工作和戰略性勘探任務。為國家和自治區國民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提供地質礦產資料和服務。根據自治區人民政府安排和社會需求,進行全區地質礦產勘查、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勘查和自治區重大建設項目前期地質工作。負責國撥地勘費、地質勘查基金的使用、管理;負責全局國有資產的管理;負責對所屬單位的工作和生產經營活動進行管理。加強「二個文明建設」和隊伍建設,不斷提高隊伍素質和職工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屬地化以來,我局在自治區黨委、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局黨委和領導班子認真貫徹國家和自治區關於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利用的法律法規和指示精神,嚴格按照地質規律和地質規范科學部署各類地質工作,帶領全局廣大職工發揚艱苦奮斗和「三光榮」傳統,促進了我區地質工作發展,穩定了隊伍,為西藏的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貢獻。現就我局屬地化後改革與發展情況報告如下:

一、西藏地勘局經濟發展狀況

(1)西藏地勘局是西藏唯一的國有地勘單位管理部門,由局機關、地質二隊、五隊、六隊、區調隊、地熱隊、地調院、中心實驗室、西勘集團、物資公司、培訓中心、西藏山水賓館、林芝山水賓館、山水旅行社等14個地質勘查單位構成。截至2006年12月31日,局屬地勘單位具有勘查資質的情況如下:區調地質調查:甲級1個、乙級2個;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調查:乙級3個、丙級2個;固體礦產勘查:甲級5個、乙級1個、丙級1個;液體礦產:乙級2個、丙級2個;地球物理:乙級1個;地球化學:甲級1個、乙級1個、丙級2個;勘查工程施工:甲級2個、乙級2個、丙級1個;岩礦鑒定與岩礦測試:甲級1個、乙級1個;選冶加工試驗:甲級1個。從業人員1356人,其中地質勘查從業人員1001人,佔74%;工程勘察與施工從業人員147人,佔11%;礦產開發從業人員118人,佔9%;其他產業從業人員91人,佔6%。在地質勘查從業人員中,地學專業 437人,占從業人數的44%。在各類地學專業人員中,獲得高級職稱的118人,佔27%;獲得中級職稱的175人,佔40%;獲得初級職稱的 144 人,佔33%。離退休人員2020人。2006年度,從業人員的年平均收入為37463元;離退休人員的年平均收入為35366元。

與2005年度相比,從業人員減少1%,其中地質勘查從業人員減少8%;工程勘察與施工從業人員減少5%;礦產開發從業人員減少5%;其他產業從業人員增加52%。在地質勘查從業人員中,地學專業增加3%。在各類地學專業人員中,獲得高級職稱的增加8%;獲得中級職稱的增加9%;獲得初級職稱的減少7%;離退休人員減少1%。2006年度,從業人員的年平均收入增長8%;離退休人員的年平均收入增長10%(政策性調資)。

(2)2006年度,西藏國有地勘單位擁有的總資產為89200.19萬元(其中,生產性資產原值15414.84萬元,地質勘查專用儀器設備原值2425.17萬元)、總負債37377.35萬元、總收入36131.33萬元、總支出29742.22萬元。與2005年相比,總資產增長17.84%(生產性資產原值增長25.12%,地質勘查專用儀器設備原值增長28.51%)、總負債增長10.45%、總收入增長6.54%、總支出增長2.11%。

(3)2006年度,西藏國有地勘單位獲得國土資源大調查費3115萬元,比2005年度增長89.48%。

(4)我局商業性礦產工作主要含兩個方面,一是承擔社會礦業權人的商業性礦產的地質工作,涉及項目費用350多萬元,摺合鑽探工作量2800米;二是引進資金聯合風險勘查費用13500萬元(含驅龍礦區),摺合鑽探工作量10萬米。

(5)2006年度,國有地勘單位在西藏境內的礦業開發投資55萬元,礦業開發收入368.90萬元。與2005年相比,礦業開發投資增長-92.38%;礦產開發收入增長-85.52%(因自治區實行砂金禁采)。

(6)國有地勘單位主要在西藏本地開展工程勘察施工,2006年度工程勘察施工總投資3700萬元(含本年度購置設備798萬元),總收入4840.52萬元(與2005年相比減少28.57%)。

(7)其他產業主要包括賓館、旅行社及多種經營活動所形成的收入,2006年度實際投入4700萬元(包括股份制改造後職工入股2000萬元),其中,2006年新增投資4200萬元,實現收入5404.66萬元(與2005年相比,增長4.47%)。

二、我局地勘單位改革取得的主要經驗

我局地勘單位從20世紀80年代末期開始至今,在經濟改革方面,先後進行了隊長負責制、行政首長任期經濟目標責任制、地勘和經營項目承包制、經營項目合作制、股份制等改革試點;在勞動人事分配三項制度改革方面,先後開展了集體勞動合同、幹部聘任制、效益工資制、下浮工資制等改革試點;在地質項目管理、礦權運作等方面,也進行了積極探索和實踐。通過改革,地勘單位職工改革意識普遍增強,各項改革取得了一定進展,每一項改革都不同程度地觸及到了地勘隊伍和幹部職工的切身利益,但所有改革還沒有完全形成一種成熟或成功的模式,大多還在探索、總結、完善階段。總體而言,改革有成效也有教訓,其經驗和教訓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立足穩定,探索改革

穩定是西藏也是我局改革發展的基本前提條件。維護祖國統一、維護民族團結、反對分裂始終是我區也是地勘行業各族幹部、職工首要的政治職責,事關中華民族和我區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事關全國和西藏工作大局。我局地勘隊伍改革、發展所取得的一切成果,最主要的一條經驗就是深入開展反分裂斗爭、始終不懈地狠抓隊伍穩定工作,在穩定的前提下,一心一意搞改革、聚精會神謀發展,有效推進地勘工作、大力發展地勘經濟、積極探索各項改革。

(二)立足發展,推進改革

改革的目的是發展,發展是所有改革的基礎。立足經濟發展,推進各項改革,改革才可以取得成效,否則改革就成了無源之水。我區地勘行業歷經近20年的改革,促進了地勘經濟的長足進步。尤其屬地化管理以來,通過不斷推進地勘項目管理以及地勘經濟運行機制改革,使地勘產業經濟持續保持了12%以上的增長速度。經濟的發展,不僅彌補了國撥地勘費的不足,保證了地勘工作的有效推進,而且有效促進了各項改革的順利進行,改革和發展形成了相互促進的好局面。

(三)改革不能脫離主業

我區地勘行業的主業是基礎性、公益性地質調查工作和戰略性礦產勘查工作。因此,必須立足加強地勘主業推進各項改革。20世紀90年代中晚期,受大氣候影響,傾向於搞多種經營,一度開辦了許多小公司、小作坊,形式上適應了市場經濟的要求,但實質上卻脫離了西藏和我區地勘行業的實際,偏離了地勘工作主業,不但職工沒有從改革中受益,而且也給地勘事業帶來了負面影響,不少職工不得不去從事自己並不熟悉的經營工作,有的只能靠養雞養鴨種菜等維持生計,其結果是造成了人才流失、單位蕭條、事業停頓。個別二級經營實體,形成經營-虧損-經營的惡性循環,給加強地質工作留下隱患。

(四)國家政策是改革取得成效的保障

國家和自治區對地勘行業的重視程度決定了地勘行業改革的成效,國家和自治區對地勘行業的有關政策對改革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20世紀50~60年代至80年代中期,國家對我區地勘行業非常重視,地勘行業取得了許多重要的地質和找礦成果;2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後期,隨著市場化、企業化呼聲的日益高漲,我區地勘行業面臨巨大的生存壓力,隊伍規模大幅縮減,找礦成果不夠明顯,隊伍面臨「不事不企」的尷尬局面,人心思走,隊伍不穩;新世紀初,隨著國家和自治區對礦產資源需求的日益增強,地勘事業又面臨一個「新的春天」,地勘職工正信心百倍地投入到加強地質工作的宏偉事業中,同時也極度企盼政策穩定。可見,國家和自治區對地勘事業的重視程度及其政策,是地勘行業改革成敗的關鍵所在,也決定了地勘行業的命運。

(五)加大引進資金力度是做好做強地勘工作的助推器

近年來,經過各方積極努力,引資參與地勘工作力度加大,大大加快了地勘工作進程,如驅龍、玉龍礦區勘查和建設,推動了全區礦產資源勘查開發。

(六)在事業單位的體制下有序推進改革

這是我局地勘單位改革的一條基本經驗,也是我局地勘單位改革應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它是由地勘行業本身的基礎性、公益性性質和地位以及我區地勘行業自身特點所決定的,符合我區地勘單位自身發展的客觀規律。做好地勘工作,是國有地勘單位發展改革的根本。目前,我局屬地化後的地勘單位仍屬於全額撥款事業單位,只在內部少數二級單位實行了企業化管理。地質工作艱苦,西藏的地質工作比全國兄弟省(區)更為艱苦,西藏地質工作者長期奮戰在「生命禁區」戰風雪、斗嚴寒,克服高原缺氧,開展野外工作實為不易;我區國土面積大、礦產資源豐富,在全區乃至全國戰略地位非常明顯;相對於礦產資源的豐富性、國家對資源的迫切需求而言,我區地勘工作則嚴重滯後。一個重要原因,是地勘隊伍規模過小、技術力量和國家投入嚴重不足。從隊伍規模上看,我區國有地勘隊伍規模相對內地省市而言明顯偏小,與所承擔的任務不相適應;從地勘費投入上看,近20年來,國家和自治區僅僅保證了地勘隊伍正常人員經費,而地勘工作經費投入則明顯不足。為了加強地勘工作,保證完成國家、自治區交辦的「摸清資源家底、加大優勢資源轉化力度」的任務,地勘隊伍克服重重困難,從有限的人頭經費(工資)中擠出部分資金用於開展基礎地質和找礦工作,並通過開展多種經營、吸收社會資金等多種方式籌措地勘經費,才取得了較好的地勘成果並積累了一定的礦業權,為今後改革發展奠定了一定基礎。穩住西藏唯有的這支國有地勘隊伍,最為根本的是保證其事業單位性質,在此基礎上推進改革。

(七)抓黨建、帶隊伍,以黨建促改革

屬地化以來,我區地勘行業改革之所以取得一定成效,得益於始終不渝地緊緊抓住黨的先進性建設這個關鍵,立足黨的建設,促進各項改革,以黨務管理幹部、管理幹部隊伍和專業技術幹部隊伍這「三支隊伍」建設為抓手,不斷提高全行業人員綜合素質,提高隊伍整體工作能力和水平。黨的建設成果,有效輻射了地勘工作的方方面面。廣大黨員、幹部在改革的實踐中得到磨煉,在嚴格自律中得到升華,參與改革的積極性普遍提高,全行業初步形成了良好的改革氛圍。

盡管屬地化後我局地勘單位取得了一定成績,但也存在一些問題:一是管理體制不順,地勘隊伍改革發展難度加大;二是地勘工作法制、法律、法規的宣傳不到位,封建迷信和地方保護的過度影響,行政管理欠規范,導致開展地質工作的難度加大;三是由於受資金、區域環境的影響,地質勘查的運轉機制不靈,主要表現在地勘工作經費來源不暢、投入嚴重不足,股份制、承包制、合作制等改革試點舉步維艱,經常為保證職工工資、保證職工崗位而費盡心機,影響了地質工作的有效開展;四是爭取項目難,加之礦產資源開發的迫切性,導致個別項目管理不夠到位,技術不夠規范;五是職工住房、子女就學就業難、基地建設滯後、地質裝備不適應加強地質工作新要求等歷史遺留問題日積月累越來越多;六是地勘行業經常在高山狹谷、戈壁沙灘的艱苦環境下從事野外工作,造成行業社會地位低下,難以補充後生力量,影響到西藏地勘事業的可持續發展。上述問題需要得到國家和自治區的政策扶持。

三、我局國有地勘單位「十一五」改革發展的設想

(一)指導思想

十一五期間,我局地勘工作要在區黨委和政府的領導下,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中共十六屆六中全會、自治區第七次黨代會和即將召開的全區地質工作大會精神,緊緊圍繞自治區優勢資源轉化戰略和「一產上水平、二產抓重點、三產大發展」的經濟發展戰略,緊緊圍繞張慶黎書記提出的「二產抓重點,就是要依託優勢資源,瞄準市場需求,集中做大做強有特色、有前景的優勢礦產業,加快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轉化步伐」的總要求,緊緊抓住我區加快結構調整、新農村建設、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步伐的歷史機遇,切實加強地質工作,提高後續資源儲備和保障能力,強化地質工作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功能,為我區經濟跨越式發展和社會長治久安做出新貢獻。

(二)工作目標

我局「十一五」工作目標是:圍繞國家和自治區發展對礦產資源的迫切需求,通過爭取國土資源大調查投入、國家和自治區地勘資金、社會地勘投入、局自籌資金投入等方式,合理安排大調查項目和找礦項目,加強優勢礦產資源勘查力度,加快摸清資源家底進程。

圍繞自治區經濟社會發展對地質工作的新要求,圍繞「讓群眾住上安全適用的房、喝上干凈衛生的水」的要求,切實加強基礎性、公益性地質工作,加強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災害地質、農業地質等工作,積極參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自治區重大基礎設施建設,拿出一定資金安排缺水地區找水、環境治理等工作,充分發揮地質工作在建設小康西藏、平安西藏、和諧西藏中的作用。

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改革為動力,抓住發展機遇,創新發展模式,破解發展難題,提高發展質量,力爭地勘產業經濟繼續保持12%以上的增長速度,力爭在新發現礦產地、提交資源量、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保持隊伍穩定、加強黨的建設和構建和諧、平安、小康地勘等方面有新突破、新進展。

到「十一五」期末,計劃提交進一步勘查和開發的礦產地及資源儲量:銅礦3~5處,資源量1400萬噸,玉龍銅礦基礎儲量200萬噸;鉻鐵礦1~2處,資源量30萬噸;金礦3~5處,資源量50噸;鉛鋅礦3~4處,資源量300萬噸;鐵礦3處,資源量10000萬噸;銻礦2處,銻資源量10萬噸;硼、鋰礦1~2處;礦泉水2~3處;寶玉石1~2處;地熱2處。到2010年,我局計劃實現地勘經濟總產值達到83000萬元,實現收入與支出的基本平衡。

為了完成上述目標任務,「十一五」期間爭取國家和自治區的地勘投入53000萬元,自籌和引進礦產勘查項目經費12000萬元。通過努力,每年地勘項目的投入增長不低於10%,各類地質礦產項目年度工作經費達到4000萬元以上。此外,還要積極向國家申請《西藏自治區優勢礦產資源加速勘查及開發利用可行性研究》等重大地勘專項項目。

(三)工作重點

1.統一思想,提高認識

認真貫徹落實自治區第七次黨代會、《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和即將召開的全區地質工作大會精神,提高對地質工作重要性的認識,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提升地質工作「三服務」功能,確保各項目標和任務圓滿完成,努力構建小康、平安、和諧地勘。

2.加強地質工作,強化服務功能

做大做強地勘主業。根據自治區「二產抓重點」的經濟發展戰略,緊緊圍繞西藏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部署和實施地質礦產工作,以促進西藏經濟社會的發展,促進農牧民增收,促進新農村和新城鎮化、工業化建設。堅持集中力量、集中地勘經費,投入重點區域、重點礦區、優勢礦種的勘查,提高勘查程度。地勘項目優先布置在青藏鐵路沿線、藏中南「一江兩河」及藏東「三江」等交通和基礎條件較好的地區,優選勘查國家緊缺礦種和西藏目前能開發利用的礦種。進一步加強雅魯藏布江成礦區東段銅多金屬礦勘查、班公錯—怒江成礦帶西段銅多金屬資源調查、戰略性礦產資源遠景調查評價專項,優先部署近期有可能取得找礦突破的重要成礦帶及工作程度極低區的礦產資源勘查評價工作,為國家及我區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資源保證。積極探尋市場急需可供開發利用的礦產地,找大礦、找好礦,重點尋找銅、鉻、岩金、鉛、鋅、鐵、銻、油氣、鹽湖和非金屬等礦產資源,擴大找礦成果,發揮我區地質部門主力軍作用,達到摸清資源家底的目的。同時要切實加強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旅遊地質、農業地質、災害地質和城鎮地質等為社會服務的公益性地質工作。

加強地勘科研工作。重視發揮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作用,積極運用高新技術、先進實用技術,提升地質工作技術水平和創新能力。加大對可供開發或合作的礦種、新發現的礦點以及有進一步工作價值的礦區的成礦理論研究;加強對高原重大地質問題的科學研究,提升我區在青藏高原地學研究領域的水平,為我區礦業勘查開發和基礎性、公益性地質工作奠定理論基礎,發揮地學科研對優勢礦產勘查開發以及服務我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作用。

加大風險、合作勘查工作力度。堅持高起點、高標准,多渠道引進資金、先進技術設備、人才和管理經驗進行礦產勘查和開發,特別是引進誠信好、實力強的國內大型骨幹企業,進行聯合勘查開發,攥緊拳頭,打出品牌。推出一批有吸引力的礦產勘查引資項目,逐步加大引資合作風險勘查力度,力爭在礦業勘查與開發上規模、上檔次、上水平上有進一步的提升。把握市場信息動態,建設好業已合作的蒙亞啊、索打、拉諾瑪、邦布、日那等礦山的合作勘查開發公司。積極謀劃建設新礦山,開發市場需求、經濟價值較高的礦種,著力培育好我局產業經濟項目工程。逐步調整地勘產業結構,做到礦業勘查開發、關聯產業共同發展,著力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打造產業經濟發展平台,確保地勘經濟快速發展,更好地為我區經濟發展服務。

拓展地質工作領域,強化服務功能。牢固樹立為地方經濟建設服務思想,自覺服務於地方各級政府工作的大局,加強協調與溝通,處理好與各級政府、有關部門及農牧民群眾的利益關系,尋求支持和理解。盡快爭取落實各項扶持政策,創造好的工作環境和條件。積極開展重要經濟區、青藏鐵路沿線及缺水地區地下水資源調查評價、找水示範工程工作,積極拓展水、工、環、災害地質、旅遊地質、農業地質、藏醫葯地質等工作,為我區「一產上水平、二產抓重點、三產大發展」戰略實施及其他支柱產業服務,促進我區經濟社會發展及新農村建設、農牧民增收致富和提高生活水平。

提高地質工作質量,強化誠信意識。按照內強素質、外樹形象的要求,以質量求生存、求發展,著力提升地勘工作技術水平、科技含量和工作質量;以信譽強隊伍、塑形象,著力打造社會責任感強、技術水平一流、誠實守信、充滿活力的地勘單位新形象。

3.努力構建小康、平安、和諧地勘

加強地質工作,讓職工充分享受改革發展的成果。關心職工包括離退休人員生活,努力改善幹部職工的工作生活條件,提高生活水平,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共同構建和諧地勘。

切實為地方政府分憂解難,提高為地方經濟服務的水平。在地勘工作中,積極融入小康、平安、和諧西藏建設,做好為地方發展的服務工作,合理安排使用農牧民工,通過技能培訓、轉變意識等手段,為農牧民增收致富創造條件,為地方財政增收做出貢獻,為地方政府分憂解難。

切實保持隊伍穩定。堅定不移地貫徹對達賴集團的斗爭方針,深入開展反分裂斗爭,提高反分裂斗爭的自覺性、堅定性,全力維護地勘隊伍政治穩定。加強對幹部職工包括離退休職工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思想道德、民主法制、馬克思主義「四觀」、「兩論」和「三個離不開」教育,增強榮辱意識、道德素養和法制觀念,倡導和諧理念,培育和諧精神。

4.深入開展地勘文化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

繼續弘揚和光大「老西藏」精神、地勘系統「三光榮」傳統以及獨具我區地勘行業特色的「1243高原英雄鑽井隊」精神,培育和提煉先進的地勘文化,為我區地質事業再度輝煌提供精神動力。認真開展「文明大院」、「文明機台」、「文明家庭」等創建活動,以活動為載體,努力創建文明地勘單位。努力改善工作條件,繼續加強基地綠化建設,進一步改善局、隊機關環境,創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環境,樹立整潔、文明的局機關、隊大院形象,建設環境優美型、節約型單位。發揮工、青、婦等群眾組織的作用,促進他們在精神文明和地勘文化建設中建功立業。

5.切實加強黨對地勘工作的領導

全面落實黨委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原則,確保黨對地勘事業的領導。把堅持黨對地勘工作的領導、職工當家作主和依法開展地勘工作有機結合起來,堅持民主集中制原則,切實發揮領導核心作用、戰斗堡壘作用和先鋒模範作用,使黨組織始終成為幹部職工的主心骨,成為領導地質事業的核心力量。結合自治區經濟社會發展對地勘工作的新要求,突出先進性建設主題,著力加強黨的思想政治、組織、作風和制度建設,抓好班子,帶好隊伍,強化基層,打牢基礎,不斷提高黨組織的創造力、凝聚力、戰鬥力。加強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教育全局黨員幹部做到廉潔自律、潔身自好、率先垂範。

五、對策建議

完成上述目標和任務,需要我局付出巨大努力。為此建議以下幾點。

(一)高度重視地質工作,十分珍惜地勘隊伍

黨和政府一貫高度重視地質工作和地質工作者,這是我區地勘隊伍存在並得以發展的根本所在。我區地勘單位和廣大地質工作者過去曾經為全區經濟社會發展作出過重大貢獻,現在仍然在無私地奉獻著。新形勢下,各級政府和行業主管部門以及全社會,都應從戰略全局的高度;從促進民族地區發展、增進民族團結、維護祖國統一的高度;從事關國計民生、產業建設、結構調整的高度;從建設和諧社會和資源節約型社會的高度看待地質工作和地勘隊伍,繼續支持地勘工作、關懷地勘隊伍,確保國有地勘事業單位的地位不斷鞏固,作用得到發揮。地質工作不是可有可無的工作,地勘單位不同於私營企業;地勘工作者是國民經濟建設的先行軍,是創造社會財富的生力軍,其地位和作用應得到社會的認可。希望對國有地勘隊伍要高看一眼,厚愛一層,對地質工作應給予高度重視和關懷,對地質工作者應給予必要的關心、關愛。

(二)建立健全加強地質工作的保障措施

1.建精建強國家公益性地勘隊伍,確立國有地勘單位職責地位

依據我區實際,要建設一支規模適度、專業齊全、業務精湛、裝備先進、管理科學的國有地勘隊伍(人員最少2000人),突出其國家事業單位性質和我區地勘主力軍地位。同時賦予地勘單位勞動用工、效益獎懲等方面的自主權。

2.建立地質勘查單位管理制度

嚴格資質管理,規范行業准入,優先保證區內地勘事業單位承擔全區基礎性、公益性地質調查、戰略性礦產勘查工作和全區地質勘查行業業務技術管理相關工作。

3.加強法制建設

切實加強《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及有關法規宣傳工作,創造穩定的法制和政策環境,依法維護地質勘查秩序,依法保護探礦權、采礦權人的合法權益。

4.完善地質勘查投入和運行的良性循環機制

足額保證地勘工作經費和項目經費,公益性地勘隊伍經常性支出和專項支出等列入政府財政預算,建立政府主導、資金整合、良性循環、規范管理的多元化、多形式、多渠道投融資體系。基礎性、公益性地質工作主要由政府出資實施,為政府提供決策依據。逐步提高地質工作者的工資福利水平,切實保障隊伍正常運行和工作開展,逐步讓地勘單位從繁重的多種經營活動中退出,專心致志開展地質工作。同時探索商業性礦產資源勘查機制,建立機制靈活的找礦企業,為地勘單位逐步轉換機制奠定基礎。

5.加強地質找礦能力建設

以提高地質科技自主創新能力為出發點,按照產、學、研相結合的原則,推進地質科技進步,以科技進步促進能力建設。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加強地質專業人才培養。逐步建立知識技術管理等要素按貢獻參與收益分配的新機制。充分調動地質工作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發揮地勘單位和廣大地質工作者的作用。

6.解決地勘單位後顧之憂

主要有:職工住房難、子女就學就業難、基地建設滯後、裝備落後等歷史遺留問題,使地勘單位輕裝上陣,以保證地質工作有序開展。

(西藏自治區國土資源廳地勘處)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