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省環境地質災害都有哪些
㈠ 生態環境災害有哪些
1)氣象災害:包括熱帶風暴、龍卷風、雷暴大風、乾熱風、干風、黑風、暴風雪、暴雨、寒潮版、冷害、霜凍、雹災及權旱災等。 (2)海洋災害:包括風暴潮、海嘯、潮災、海浪、赤潮、海冰、海水侵入、海平面上升和海水回灌等。 (3)洪水災害:包括洪澇災害、江河泛濫等。 (4)地質災害: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縫、塌陷、火山、礦井突水突瓦斯、凍融、地面沉降、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土地鹽鹼化等。 (5)地震災害:包括由地震引起的各種災害以及由地震誘發的各種次生災害,如沙土液化、噴沙冒水、城市大火、河流與水庫決堤等。 (6)農作物災害:包括農作物病蟲害、鼠害、農業氣象災害、農業環境災害等。 (7)森林災害:包括森林病蟲害、鼠害、森林火災等。
㈡ 地質災害都有哪些種類
地質災害的種類有:
1、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岩體由於某種原因在重力的作用下沿著一定的軟弱面或軟弱帶整體向下滑動的現象。
2、崩塌:是指較陡的斜坡上的岩土體在重力的作用下突然脫離母體崩落、滾動堆積在坡腳的地質現象。
3、泥石流:是山區特有的一種自然現象。它是由於降水而形成的一種帶大量泥沙、石塊等固體物質條件的特殊洪流。識別:中游溝身長不對稱,參差不齊;溝槽中構成跌水;形成多級階地等。
4、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體在自然或人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並在地面形成塌陷坑的自然現象。
5、地裂縫:地裂縫是累進性發展的漸進性災害。按其成因可分為兩大類:一種是內動力形成的構造地裂縫,如地震裂縫、基底斷裂活動地裂縫、隱伏裂隙開啟裂縫等;另一種是非構造型,即外動力作用形成的地裂縫,如鬆散土體潛蝕地裂縫黃土濕陷地裂縫、膨脹土脹縮地裂縫、滑坡地裂縫等。
(2)遼寧省環境地質災害都有哪些擴展閱讀:
就地質環境或地質體變化的速度而言,可分突發性地質災害與緩變性地質災害兩大類。前者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即習慣上的狹義地質災害。後者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又稱環境地質災害。 根據地質災害發生區的地理或地貌特徵,可分山地地質災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平原地質災害,如地質沉降,如此等等。
㈢ 遼寧省有哪些自然災害
這位朋友,根據您的問題解答如下,如有不明之處可以繼續補充: 我在網上給你搜了這么一段文章: 應用網址: http://www.shwanfangdata.com/WFknowledgeServer_Mirror/D/Thesis_Y790331.aspx 內容如下,覺得應該對你有幫助。 遼寧省自然災害發生頻繁,是阻礙經濟發展的最重要的一個因素。本文首先對遼寧省孕災環境和承災體進行調查,然後對遼寧省自然災害的主要類型、自然災害的特點及其對社會經濟的影響進行調查分析。調查得出,遼寧省致災因子多,而且自然條件比較復雜,所以災害種類多,成災面積廣。全省自然災害有氣象災害、地質災害、地貌災害、生物災害等。其中氣象災害包括旱澇、大風、低溫冷害、寒潮、冰雹、霜凍、台風和風暴潮等;地質災害包括地震、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地貌災害包括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生物災害包括農作物病蟲害、鼠害、森林病蟲害等。在此基礎上,對自然災害的第四紀環境背景進行了分析,著重分析了第四紀的氣候變化對各種自然災害——旱澇災害、地質災害、地貌災害的影響。認為第四紀以來環境變化是氣象災害、海洋災害、洪澇災害、生物災害的源頭,因此研究第四紀以來環境變化的規律對未來自然災害預測,是十分重要的工作。同時,自然災害的發生往往不是孤立的,往往某一種致災因子或生態環境變化引發一系列災害現象,根據區域的自然災害的地域組合不同,各區不同的災害鏈組合,把遼寧省分為三個自然災害區,根據他們的差異性制定針對性的防災減災對策。
㈣ 地質災害有哪些
地質災害有:
1、地裂縫:地表岩、土體在自然或人為因素作用下,產生開裂,並在地面形成一定長度和寬度的裂縫的一種地質現象,當這種現象發生在有人類活動的地區時,便可成為一種地質災害。
2、地面沉降:在人類工程經濟活動影響下,由於地下鬆散地層固結壓縮,導致地殼表面標高降低的一種局部的下降運動(或工程地質現象)。
3、泥石流:因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災害引發的山體滑坡並攜帶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塊的特殊洪流。泥石流是一種災害性的地質現象。
4、岩土膨脹:由於其在土體中雜亂分布的裂隙及反復脹縮變形造成強度衰減的特性,所以常常給人類的工程建築帶來嚴重破壞,造成許多地質災害。
5、水土流失:易於發生水土流失的地質地貌條件和氣候條件是造成中國發生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4)遼寧省環境地質災害都有哪些擴展閱讀:
1、地質災害是指由於自然或人為作用,多數情況下是二者協同作用引起的,在地球表層比較強烈地破壞人類生命財產和生存環境的岩土體移動事件。
2、發現地質災害險情或者災情的單位和個人,應當立即向當地人民政府或者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報告。其他部門或者基層群眾自治組織接到報告的,應當立即轉報當地人民政府。
3、地質災害發生後,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啟動並組織實施相應的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有關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及時將災情及其發展趨勢等信息報告上級人民政府。
4、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可以根據地質災害搶險救災工作的需要成立地質災害搶險救災指揮機構,在本級人民政府的領導下,統一指揮和組織地質災害的搶險救災工作。
㈤ 地質災害主要有那些
地質災害主要分為: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地面塌陷等六種內類型,其中崩塌、滑坡、泥石流容是目前所有地質災害發生次數中最多的三種。上述六種地質災害類型的特徵如下:
崩塌是指地質體在重力作用下,從高陡坡突然加速崩落(跳躍)。具有明顯的拉斷和傾覆現象。
滑坡是指地質體沿地質弱面向下滑動的重力破壞。滑坡通常具有雙重含義,可指一種重力地質作用的過程,也可指一種重力地質作用的結果。
泥石流是指由於降水(暴雨、冰川、積雪融化水)在溝谷或山坡上產生的一種攜帶大量泥砂、石塊和巨礫等固體物質的特殊洪流。其匯水、匯砂過程十分復雜,是各種自然和(或)人為因素綜合作用的產物。
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體在自然或人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並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種地質現象。
地裂縫是地表岩層、土體在自然因素(地殼活動、水的作用等)或人為因素(抽水、灌溉、開挖等)作用下,產生開裂,並在地面形成一定長度和寬度的裂縫的一種宏觀地表破壞現象。
地面沉降是在人類工程經濟活動影響下,由於地下鬆散地層固結壓縮,導致地殼表面標高降低的一種局部的下降運動(或工程地質現象)。
㈥ 地質災害有哪些
自然災害包括哪些方面內容
主要包括乾旱災害,台風、暴雨、冰雹、沙塵暴等氣象災害,地震災害,山體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風暴潮、海嘯等海洋災害,以及重大生物災害和森林草原火災等。
㈦ 地質災害包括哪些
一、地質災害按處所進行劃分
按致災地質作用的性質和發生處所進行劃分,常見地質災害共有12類、48種。它們是:
1、地殼活動災害,如地震、火山噴發、斷層錯動等;
2、斜坡岩土體運動災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
3、地面變形災害,如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面開裂(地裂縫)等;
4、礦山與地下工程災害,如煤層自燃、洞井塌方、冒頂、偏幫、鼓底、岩爆、高溫、突水、瓦斯爆炸等;
5、城市地質災害,如建築地基與基坑變形、垃圾堆積等;
6、河、湖、水庫災害,如塌岸、淤積、滲漏、浸沒、潰決等;
7、海岸帶災害,如海平面升降、海水入侵,海崖侵蝕、海港淤積、風暴潮等;
8、海洋地質災害,如水下滑坡、潮流沙壩、淺層氣害等;
9、特殊岩土災害,如黃土濕陷、膨脹土脹縮、凍土凍融、沙土液化、淤泥觸變化、淤泥觸變等;
10、土地退化災害,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鹽鹼化、潛育化、沼澤化等;
11、水土污染與地球化學異常災害,如地下水質污染、農田土地污染、地方病等;
12、水源枯竭災害,如河水漏失、泉水乾涸、地下含水層疏干(地下水位超常下降)等。
地質災害按動力因素進行劃分:
致災地質作用都是在一定的動力誘發(破壞)下發生的。誘發動力有的是天然的,有的是人為的。
據此,地質災害也可按動力成因概分為自然地質災害和人為地質災害兩大類。
自然地質災害發生的地點、規模和頻度,受自然地質條件控制,不以人類歷史的發展為轉移;人為地質災害受人類工程開發活動制約,常隨社會經濟發展而日益增多。所以防止人為地質災害的發生已成為地質災害防治的一個側重方面。
地質災害的發生、發展進程,有的是逐漸完成的,有的則具有很強的突然性。據此,又可將地質災害概分為漸變性地質災害和突發性地質災害兩大類。
前者如地面沉降、水土流失、水土污染等;後者如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下工程災害等。漸變性地質災害常有明顯前兆,對其防治有較從容的時間,可有預見地進行,其成災後果一般只造成經濟損失,不會出現人員傷亡。突發性地質災害突然,可預見性差,其防治工作常是被動式的應急進行。其成災後果,不光是經濟損失,也常造成人員傷亡。故是地質災害防治的重點對象。
㈧ 地質災害包括哪些災害
有的是自然形成的有的是認為因素造成的,主要的幾種地質災害包括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地面沉降等
㈨ 遼寧省礦山地質災害現狀及趨勢分析
王穎
(遼寧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遼寧沈陽,110032)
【摘要】遼寧面向太平洋、背靠東北大地,社會經濟地理區位十分優越,是東北三省重要的物流中心和走向世界的「窗口」,是我國礦產資源、礦業開發及礦產品消費大省。開發利用礦產資源歷史悠久、強度高、規模大,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然而隨著礦山開采規模、強度的不斷擴大,產生的環境地質問題也越來越多,危害越來越重,造成的損失和負面影響越來越大,已成為全社會備受關注和憂慮的熱點問題。本文根據目前遼寧省礦山地質災害的主要問題:①破壞和佔用大量的土地,損毀植被;②對自然景觀和旅遊資源的破壞;③造成環境污染;④由采礦活動引起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地面采空區塌陷、沉降等次生地質災害;⑤礦坑突水、破壞水均衡系統,導致區域地下水位下降等,並對導致遼寧礦山環境問題的主要原因及其發展趨勢作了分析,及提出防治建議。
【關鍵詞】礦山地質災害現狀趨勢分析
遼寧是我國礦產資源、礦業開發及礦產品消費大省。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歷史悠久、強度高、規模大,勘探、開采、加工體系配套齊全,擁有全國聞名的「鋼都」鞍山,「煤都」撫順,煤鐵之城本溪,煤電之城阜新、鐵法,石油之城盤錦以及北票、南票、海城、大石橋等諸多礦業城鎮和縣區。最多時有各類礦山10000多個,從業人員100多萬,年產礦石2.67億噸。然而隨著礦山開采規模、強度的不斷擴大,產生的環境地質問題也越來越多,危害越來越重,造成的損失和負面影響越來越大,已成為全社會備受關注和憂慮的熱點問題。
1礦山地質災害現狀及潛在環境地質問題
1.1礦山地質災害現狀
1.1.1崩塌
崩塌災害是我省露天采礦場十分常見的地質災害之一,具有普遍性、多發性、規模小,但人員傷亡較重的特點。1997年7月1日,發生在丹東大鹿島海濱浴場區內的鄉辦採石場突然崩塌,造成3人死亡;1998年凌海市石山鎮興達採石場崩塌,致使4人死亡,14人受傷,5輛機動車毀壞,直接經濟損失32萬元;1994年草河口鎮西溝一處個體採石場頂部崩塌,將正在鑿岩作業的3名工人砸死;1991年9月28日大石橋市官屯鎮青山懷村村民無證非法開采鎂礦,誘發崩塌,造成1台載重車砸毀,3人死亡的重大事故。導致上述崩塌地質災害發生的主要原因是:①對地質構造條件不清楚,盲目開采,缺乏專業采礦工程技術人員;在編制采礦設計或施工程序方法以及處理復雜的地質問題時,主要憑陳腐經驗確定,設計施工缺乏科學性和合理性。②非法采礦,違章作業,省內許多露采礦山,尤其是鄉鎮及個體礦山,采礦作業面過高、過陡,采礦者缺乏環保觀念和地質災害防治知識。
1.1.2滑坡
采礦誘發的滑坡,是我省大中型露采礦山最為典型的礦山環境問題之一,以撫順西露天礦、阜新海州露天礦、鞍山眼前山鐵礦、大孤山鐵礦、本溪歪頭山鐵礦及南芬鐵礦最為發育。其特點是規模大、頻率高、持續時間長、破壞性大,嚴重危及礦山的安全生產,並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
根據滑坡的物質組成和誘發因素將礦山誘發滑坡劃分為露天采場滑坡、排土場滑坡、隨意棄渣載入誘發的滑坡3種。
(1)露天采場滑坡
露天采場滑坡是由於露天開采過程中導致的采場邊坡失穩而形成滑坡,在我省的發生頻率最大。有資料表明,從1927年至2000年底,撫順西露天礦發生的較大滑坡達82次,滑落岩體總量2081.7萬m3,其中最大的一次滑坡體體積達43.1萬m3。
目前該礦坑北幫仍存在滑坡變形區120萬m2,其中危險區面積達64萬m2,嚴重影響石油一廠、發電廠等大型企業建築物和生產設施的安全性。廠區內機械設備嚴重受損,部分車間被迫搬遷。據不完全統計,這一災害造成的損失及該廠用於治理的費用高達6億元。國家有關部門已將其列為1號重大安全隱患。
(2)排土場滑坡
排土場滑坡是指用於礦山開采排放廢岩、棄土的場地,由於長期廢岩的堆放、累積造成的廢岩邊坡不穩而形成的滑坡。以歪頭山鐵礦排土場大型滑坡最為典型。
歪頭山鐵礦188西站兩側排土場於1998年6月4~8日發生大規模滑坡,滑移距離達30多米,滑體最寬435m,最長325m,最大厚40m,落差近30m,總面積約5.4萬m2,總體積約118萬m3。共毀壞礦山鐵路運輸線路1775m,區域內信號、交直流供電及通訊設備也遭到破壞,造成采場運輸系統兩個出口之一的北出口被迫停產約半年。滑坡還破壞耕地4km2,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217萬元。
(3)隨意棄渣載入誘發的滑坡
朝陽市建平縣哈拉道口鄉四家子玄武岩礦滑坡,就是由於采礦棄渣大量堆放於黃土構成的斜坡頂部,導致坡體變形蠕滑。該滑體長100m,寬100m,平均厚20m,由黃土和玄武岩廢渣構成,總面積約10000m2,總體積約20萬m3。對坡下20多戶居民和3個鄉辦企業構成嚴重威脅。
1.1.3泥石流
礦業活動,特別是露天開采,大量破壞了植被和山坡土體,產生的廢石、廢渣等鬆散物質輕則造成礦區水土流失,重則誘發泥石流災害。如丹東市振安區五龍背金礦,礦渣堆放於河道,堵溝塞流,影響行洪,致使洪水沖潰渣堆,奪路外瀉,四處漫溢,泛濫成災,造成橋梁、房屋倒塌,3人死亡,2人重傷的泥石流災害。2001年7月4日16時45分,位於本溪市平山區泉涌街的本鋼石灰石礦剝離物堆放場,由暴雨誘發泥石流,泥石流方量約2100m3,使坡腳下距其僅200餘米的泉涌街居民受到嚴重危害,造成3人受傷,沖毀淤埋房屋3處,直接受災20餘戶,動遷撤離居民40多戶,經濟損失數百萬元。如1998年8月10日,海州露天礦東南邦發生較大規模泥石流,致使鐵路運輸線路堵塞,停產4小時,經濟損失達400萬元。2001年6月12日該礦再次發生泥石流,造成200多米長的運輸線路、排水溝和電鎬線路淤埋損毀,導致礦山近5個小時的全線停產及長時間的半停產。此外,省內存在許多沒有任何攔擋設施的廢渣堆和病險尾礦庫,尤其是一些大中型閉坑礦山的尾礦庫、排土場由於缺乏資金,管理很難到位,潛在的潰壩和泥石流暴發的危險性極大。丹東青城子鉛鋅礦尾礦庫被遼寧省勞動廳和丹東市經貿委列為重大事故隱患點。
1.1.4采空區塌陷
采空區塌陷在諸多礦山生態環境問題中以其造成的經濟損失巨大,人員傷亡較多,具有突發性、多發性、隱蔽性和漸變影響持久而佔有突出地位。2003年遼寧省的統計資料表明,全省因采礦引起的地面塌陷1152.82km2。尤以撫順、本溪、阜新、鐵法、北票、南票等煤田最為嚴重,塌陷面積分別達30km2、43.5km2、100km2、27.5km2、70km2、30km2。對其上覆及周邊的工礦企業、公共設施、道路交通、農業耕地、居民住宅構成嚴重威脅。僅撫順市區每年就需搶險救災資金5000萬元。本溪市「九五」期間投資19億元,用於搬遷安置受災居民。21世紀初我省的撫順西露天礦、阜新海州、新丘等3大露天礦都將先後閉坑,這3個位於城區的巨大礦坑,給兩市政府和人民留下了一道難解的題。
按塌陷特點、規模和空間分布規律可劃分為地面沉陷和地面塌陷兩種類型。
地面沉陷是指緩慢、大范圍的不均勻沉陷,面積大於1km2,無聲無震,沉陷深度一般為1~15m,地表呈現橢圓形盆地狀,局部有地面塌陷坑或蝶狀積水窪地。地面沉陷集中分布於丘陵及山前的大型煤田,如撫順、阜新、本溪、鐵法、北票、南票、沈北等在煤田開采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礦業城鎮,地面沉陷總面積258.83km2。地面沉陷的強度與采礦量成正相關關系,採煤越多,沉陷的強度越大,范圍越廣,由幾平方公里至幾十平方公里不等。目前最大范圍的沉陷區分布在阜新煤礦區,面積達100km2。地面沉陷的危害主要表現在損毀城鎮設施、地下管網、工民建築和大量耕地,破壞公路、通訊線路和自然景觀,威脅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已成為當地可持續發展的嚴重阻礙,亟待解決的一道難題。
地面塌陷是由采礦引起的地局部地面突然下陷的現象,呈零星分布於東、西部山區的大中小型井采礦區或地面沉陷區中。具有爆發突然,有聲有震,塌陷面積較小(幾十平方米至幾百平方米),塌陷深度較大(幾米至十幾米,最大可達30~40m)的特點。特別是一些鄉鎮、個體小礦多開采淺部礦層,也易引起漏斗狀的塌陷,它對土地資源和環境的破壞性更為突出。地面塌陷可造成礦區積水、土地鹽漬化、破壞耕地和建築設施。由於地面塌陷爆發突然,往往造成較大的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事故。已相繼閉坑的楊家杖子鉬礦、青城子鉛鋅礦、桓仁銅鋅礦、寬甸夾皮溝磚廟嶺硼礦、華子峪銅礦等大型國有礦山采空塌陷災害及隱患十分突出,由於礦山閉坑、破產、改制,對造成的危害已無能力治理。對附近居民和盲目進行殘採的小礦生產人員安全構成極大威脅。
1.2潛在礦山環境地質問題
1.2.1破壞和佔用大量土地,並損毀植被,造成土地砂礫化
據初步調查省內的煤、鐵、有色金屬等優勢礦種的采、選及排土場擠占、破壞了大量土地。如撫順煤田僅西露天礦和3個排土場破壞土地就達35.8km2,占市區土地面積的31.13%。阜新城區及周邊地區有大小矸石山23處,累計堆存量達12.9億m3,壓占土地約32km2,加之13個采空沉陷區,2個大型露天礦,共破壞土地面積約184km2。這些排土場、矸石山、露天礦、沉陷區穿插在生產和生活區中,造成土地利用率低下,人民生存環境惡化。
礦業活動在大量佔用土地的同時,還嚴重破壞了地面植被,尤其是在一些群采、濫采、礦業秩序混亂的礦區,亂采亂掘,隨意棄渣,往往造成土地砂礫化和岩質化。如寬甸萬寶銅礦區,歷史上曾是次生林較繁茂的地區,20世紀80年代以前植被覆蓋率達80%以上,現今已降至30%以下。礦區仙500萬m3的廢石、尾渣,50餘處采空區,使2km2面積上的植被喪失殆盡。
1.2.2對自然景觀和旅遊資源的破壞
采礦,尤其是露天開采對自然地貌景觀的破壞是非常嚴重的。我省許多著名的風景名勝區,均受到采礦活動的影響。千山西麓鐵礦開采造成的揚塵和采礦排水疏干形成的降落漏斗,對千山風景區的古松影響極大;沿朝陽鳳凰山西麓呈條帶狀分布的採石場、水泥生產廠,強烈的爆破、過量的土石剝離和粉塵污染造成的白茬山,嚴重破壞了自然地貌景觀。省內許多建築石料礦山、水泥廠處在公路、鐵路沿線,其千瘡百孔、廢石滿坡、塵土飛揚的景觀,使其失去了觀瞻的美感。雖然各級政府採取措施,關閉了大量旅遊景區周邊及主要公路、鐵路沿線的採石礦山,但采礦造成的破壞遺跡卻沒有得到恢復治理。
1.2.3破壞水均衡系統,導致區域水位下降
我省許多礦山地質條件復雜,采礦時必須進行疏干排水,甚至要深降強排,因而破壞了地表水、地下水系統的均衡,導致區域性地下水位下降。近年來,因采礦造成缺水的地區在不斷增加,某些礦區地下水位下降十幾米甚至幾十米,出現了大面積的疏干漏斗,致使民井乾枯、河水斷流,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阜新的五龍礦區,地下水位下降近20m,影響面積3.6km2。北票礦區大面積地下水位下降6m。鐵法礦區對礦井均有不同程度的水位下降,降深1.23~5m,總面積達14.8km2。
此外,在沿海地區一些礦山因疏干漏斗不斷發展,使其邊界達到海平面而引起海水入侵現象。目前,已發生海水入侵的礦區有:金州石棉礦、瓦房店華銅礦和復州灣粘土礦。由海水入侵,破壞了當地的淡水資源,加劇供水短缺矛盾,也使地面植被受到嚴重影響。
1.2.4水、土污染問題突出
多年來因礦山開采、加工及「三廢」不合理排放已使許多礦區周圍生態環境受到嚴重污染。省內尤以一些採金、鐵、硼、硫化物等小選廠和煤礦開采對周圍表水和地下水產生的污染現象最為普遍。這類小選廠多將廢水直接排入河道,造成河水污染,汛期河水漫溢又造成耕地污染。
2導致礦山環境地質問題的主要因素
2.1復雜而又不斷惡化的自然地質環境
遼寧地域遼闊,城市群密集,山地佔土地面積的2/3,地質構造、地形地貌以及氣候條件甚為復雜。遼東、遼南中低山區長期處於強烈隆起狀態,地震頻繁而烈度高,活動斷裂分布廣泛,山高坡陡,河谷深切;遼西低山丘陵區緩慢上升,植被稀疏,岩石裸露,歷經多期構造運動和強烈的冰劈、凍融等風化剝蝕作用,節理裂隙發育,岩體結構鬆散、破碎,水土流失嚴重;下遼河平原和山間谷地不僅地表水系發育,且分布著各種的凍土、軟土、膨脹土等特殊土。春秋兩季乾旱多風,加劇排土場、尾礦庫等揚沙、揚塵及大氣污染,夏季久雨、暴雨,強度大,常常激發露天礦的崩、滑、流災害。如阜新海州露天礦1953~1991年間發生滑坡77次,因汛期暴雨、久雨致災25次。上述自然地質環境背景是導致礦區生態環境問題廣泛性、多發性、復雜性、嚴重性的主要內因。省內許多大型礦山如齊大山、眼前山、歪頭山、南芬等露天礦及本溪、撫順、鐵法等煤礦,多處在山地與平原的結合部,開挖於深變質岩或砂、頁岩中。這個部位構造及活化斷裂發育,地震烈度高,岩石整體性差,力學強度低,在爆破震動和地下水的潛蝕、溶蝕作用下,極易軟化、泥化、斷裂塌落,這就決定了產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發性地質災害的必然性,而采礦過程中不合理的採掘工藝和「三廢」排放方式則使已十分脆弱的地質環境進一步惡化,從而誘發各種礦山生態環境問題。
2.2過分追求經濟效益,缺乏基本環保觀念
長期以來,我國礦產資源開發執行著多能耗、多污染、資源難以綜合利用的傳統路線。人們的環境意識不強,過分地追求經濟效益,忽略環境保護與治理,是造成礦山環境持續惡化的根本原因。尤其是20世紀80年代後期,一些地區在「有水快流」思想指導下引發的開發熱、采礦熱,鄉鎮及個體小礦蜂擁而上,部分國有礦也轉為個人承包。其中有很多礦山,生產設備簡陋,生產工藝落後,管理水平低下,安全生產條件極差。給礦山環境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和破壞。
2.3礦山企業的生產技術低下、設備落後是主要原因之一
遼寧省礦山企業設備簡陋、技術與管理落後、產業結構不合理。全省礦山企業中,全民企業不到5%,集體和個人企業95%以上。由於占省礦山企業95%以上的集體和個人民采企業,生產技術低下,集約化程度低,管理落後,而許多大型的國有礦山企業由於建礦時間悠久,設備更新慢,致使礦產資源的開發的利用率低,對絕大多數和伴生的有益元素棄置不顧。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嚴重。據資料統計,遼寧省礦產資源平均利用率為30%~40%,礦產資源的總回收率為30%,均低於發達國家的20%。遼寧省有色金屬礦山企業的貧化損失率平均為27%,資源的總回收率40%~50%,低於國際水平10~20個百分點。資源與能源的二次利用率僅為世界先進水平的35%。礦山生產過程中的高貧化率、低綜合回收利用率和低資源二次開發利用率是造成礦山環境惡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2.4礦山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不健全,執法的力度不夠
我國只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等僅有的幾部法律對礦山環境提出了一些原則性的規定,可操作性差。遼寧省具有礦產資源種類多、分布廣和礦山企業規模小的特點,決定了礦山資源開發的分散、管理困難大。特別是有關礦山環境立法不健全和礦業管理的微觀無序和宏觀失控使礦業管理的相應法規得不到貫徹執行,形成了礦產資源開采無序、亂采亂挖現象普遍,許多礦山只產出不投入,采富棄貧,采易棄難,造成了礦產資源的嚴重浪費和礦山環境的嚴重污染。
2.5礦山企業負擔沉重,環保投資短缺
我省礦山環境問題很多屬歷史的「積淀」,歷史欠賬太多是造成礦山環保壓力巨大的另一個無法迴避的因素。我省大部分礦山是在計劃經濟時期建立的,礦山企業屬國家所有,企業所得的利潤大部分上繳國家,但國家並沒有給企業留下治理礦山環境的資金。這樣采礦帶來的利潤被抽走了,而采礦形成的危害卻留在了當地。長此以往,礦山環境問題越積越多,現在讓資源已近枯竭、經濟效益滑坡的企業負擔多年形成的礦山環境破壞的責任,企業根本無力承擔。礦區生態環境恢復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而目前國家整體經濟實力不強,礦山企業負擔沉重。企業根本無法承擔礦山環境治理費用。
3礦山環境地質問題發展趨勢分析
3.1礦山地質災害的類型、規模、危害不斷擴大
20世紀80年代,遼寧省礦山地質災害主要有崩塌、滑坡、地面塌陷、水質污染等幾種,並集中發生在幾個大型露天煤礦。而進入90年代,在上述災害日趨嚴重的同時,泥石流、水土流失、大氣污染、岩爆、海水入侵等地質災害也相繼出現並時有發生。眼前山、歪頭山、南芬等大型露天礦近年都發生大、中型滑坡,西露天和海州露天礦等多次發生泥石流災害;已發生采空區、地面沉陷的撫順、阜新、鐵法等礦區,尤其是撫順煤田隨著採掘范圍向城區的逐漸擴展,地面繼續下沉是不可避免的,災情必將日趨嚴重。地面塌陷災害由採煤礦山擴展至有色金屬、滑石、硼、石膏等多個礦種。80年代以前地面塌陷是偶有發生,進入90年代以後,尤其是近兩年,則是時有發生。我們調查井采礦山72家,發生地面塌陷災害點31處,其中90%發生在「九五」期間。開采礦山隨著開采范圍、強度的加大,塌陷點也必將逐漸增多。目前,大部分礦區對地質災害的治理都處於亡羊補牢、臨渴而掘井的被動局面。防護意識和能力普遍偏低,必然導致災害的發展速度及影響范圍不斷擴大。
3.2礦業城市的地質環境問題日趨嚴重
遼寧省因礦而興的城鎮較多,這些城鎮隨著礦山開采規模、強度的不斷擴大,產生的環境地質問題類型越來越多,危害越來越重,已成為全社會備受關注和憂慮的熱點問題。如撫順市及阜新市的兩大露天礦:撫順西露天礦和阜新海州露天礦,這兩個位於城區的巨大礦坑,開采年限已進入最後階段,礦山地質環境破壞嚴重,已成為制約其城市規劃布局和經濟發展的最大瓶頸。西露天礦采深約390m,采坑面積達14.5km2;海州露天礦采深200多米,采坑面積7.02km2,這兩個礦幾乎每年汛期都有不同規模的崩、滑、流災害發生,邊坡變形嚴重威脅周圍企事業單位及居民生命財產安全。據有關專家預測,閉坑前後在逐漸失去人工維護的狀態下,地質環境會進一步惡化,地質災害將更加顯化和突出,可能產生邊坡失穩,岩體滑移,地面變形,礦坑充水以及由此誘發的地震、地下水污染等諸多環境問題。
鞍山、海城、大石橋城市周邊的鐵礦和菱鎂礦山,其開采都不可避免地會擴大對環境影響的地域,產生新的環境問題,加重已有環境問題的危害程度。
3.3鄉鎮礦山的環境問題仍將十分嚴重
遼寧省的鄉鎮企業發展於20世紀80年代,目前已在全省礦業中佔有相當大的比重。在1999年我省的主要礦石產量中,鄉鎮礦業產量佔41.59%,對國民經濟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但在其發展中也存在不少問題,如資源利用率低;亂挖濫采嚴重;選、冶工藝落後,隨著鄉鎮企業進一步發展,特別是礦產資源豐富的東、西部山區,礦業作為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產業而優先發展。然而,目前鄉鎮礦業自身的一些不完善因素難以在短時期內得以改善,如不採取強有力的措施,礦山環境問題必然突出。
4防治措施
4.1切實貫徹「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綜合治理」的方針
礦山建設和礦山環境保護應同步規劃、同步實施,避免走「先污染後治理,先破壞後恢復」的整治,加強礦業活動前期的綜合管理,從勘查、開發源頭上進行控管,各級地礦部門要建立采礦許可證審批前的礦山地質環境保護方案審批制度。
4.2加強立法工作,建立較完善法律法規體系和管理體系,加強執法隊伍建設
在全面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等法律基礎上,研究制定配套的地方性法規與實施辦法。建立健全管理機構,明確執法主體,加強執法隊伍建設,提高執法水平,加大對礦山生態環境稽查力度。各級國土資源部門會同有關職能部門,定期開展礦山環境保護執法檢查,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4.3加大宣傳力度,增強全民的資源,環境保護意識,樹立礦業持續發展觀念
充分發揮報紙、廣播、電視等新聞媒體的宣傳、輿論監督,增強全民的資源憂患意識,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和法制觀念,及時報道表彰礦山環境保護環境保護的先進典型,公開披露污染環境、破壞生態的違法行為。對嚴重污染環境、破壞生態的單位和個人及時曝光。加強對采礦權人和礦山作業人員的礦山生態環境保護知識培訓,樹立礦業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使全社會形成「珍惜資源、保護環境為榮,浪費資源、破壞環境可恥」新風尚。
4.4加強對地方鄉鎮(集體、個體)的扶持和管理
目前,鄉鎮礦山發展已成為國民經濟建設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但也帶來不少環境問題。關鍵在於要扶持、幫助,使其走上「在開發中保護、在保護中開發和礦業可持續發展的軌道」,對鄉鎮礦山實行「扶持、整頓、聯合、提高」的方針。
㈩ 常見的地質災害有哪些
我國地質災害種類齊全,按致災地質作用的性質和發生處所進行劃分,常見地質災害共有12類、48種(國土資源部地質環境管理司等,1998)。它們是:
1、地殼活動災害,如地震、火山噴發、斷層錯動等;
2、斜坡岩土體運動災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
3、地面變形災害,如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面開裂(地裂縫)等;
4、礦山與地下工程災害,如煤層自燃、洞井塌方、冒頂、偏幫、鼓底、岩爆、高溫、突水、瓦斯爆炸等;
5、城市地質災害,如建築地基與基坑變形、垃圾堆積等;
6、河、湖、水庫災害,如塌岸、淤積、滲漏、浸沒、潰決等;
7、海岸帶災害,如海平面升降、海水入侵,海岸侵蝕、海港淤積、風暴潮等;
8、海洋地質災害,如水下滑坡、潮流沙壩、淺層氣害等;
9、特殊岩土災害,如黃土濕陷、膨脹土脹縮、凍土凍融、沙土液化、淤泥觸變等;
10、土地退化災害,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鹽鹼化、潛育化、沼澤化等;
11、水土污染與地球化學異常災害,如地下水質污染、農田土地污染、地方病等;
12、水源枯竭災害,如河水漏失、泉水乾涸、地下含水層疏干(地下水位超常下降)等。
(10)遼寧省環境地質災害都有哪些擴展閱讀:
在所有的地質災害中,除地震災害外,崩、滑、流災害是最為嚴重的,其以分布廣、災發性和破壞性強,具有隱蔽性及容易鏈狀成災為特點,每年都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另外,土地沙(漠)化、地面沉降和水土流失等緩變型地質災害發展迅速,危害愈來愈大,成為令人擔憂的地質災害。
從「成災」的角度看,中國地質災害的區域變化具有比較明顯的方向性,即從西向東、從北向南、從內陸到沿海地質災害趨於嚴重。這是因為雖然不同類型、不同規模的地質災害幾乎覆蓋了中國大陸的所有區域,但由於人類活動和社會經濟條件的差異,使不同地區地質災害的發育程度和破壞程度顯著不同。
東部和南部地區,人類活動頻繁而又劇烈,區內人口稠密,城鎮及大型工礦企業、骨幹工程密布,因而,一方面,一旦發生地質災害則損失慘重,另一方面,人類經濟工程活動加劇了地質災害的發生與發展。而西部北部地區,雖然地質災害分布十分廣泛,但大部分地區人口密度和經濟發展程度低,所以危害和破壞程度相對較低。
調查表明,凡是人口密集,工業發達地區在人類活動的影響下,地質災害正由自然動力型向人為動力型發展,由點狀向帶狀、樹枝狀、片狀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