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隊要求工作相關經驗怎麼查
A. 如何查詢以往地質工作
可以去當地國土局、國土所申請查詢,這些地方一般會有以前的資料,再就是去博物內館,藏書室什麼容的,也可以在網上搜索,比如一些文章上會附有這樣的信息,尤其是本碩博論文里,一般都會有介紹,再就是網路等,以及專業論壇求助,如華夏土地,地學論壇,地質隊論壇等。
B. 一般地質隊和勘察設計院工作需要什麼技術
地質隊主要是野外填圖,需要從野外露頭看到的東西中提取信息,沉積學、礦物岩石學內及構造要容比較好,其實最重要的是經驗,干久了就熟了。
設計院要求更細,涉及的面比較廣且較嚴密。具體內容通常是依項目而定,不同項目所用方法、技術不盡相同,其對知識、能力的需求更深更廣。
總的來說前者在野外,60%靠眼睛觀察,後者在室內,90%靠分析思考
C. 你好,對於兩年質量相關工作經驗這個是怎麼查的提供什麼證明
這個不需要提供什麼證明。也沒有相關的證書可以證明。
D. 地質勘探隊員做了哪些非常辛苦的勘探工作
1957年,野外地質調查挺進大別山,進行野外地質調查工作。在當時,地質勘探隊員的勘探工作非常辛苦,在搞野外調查時,勘探隊員們腰上別著釘錘,背包里背著羅盤、皮尺,夜以繼日地爬山越嶺,敲石采樣,包里總是裝著沉甸甸的石頭。山裡人稱地質勘探隊員是「要飯花子」。後來熟悉了,山裡人對地質勘探隊員說:「你們乍看像毛子(即強盜),實際是傻子。」不管別人怎麼說,地質勘探隊員仍然一如既往、日復一日地找啊!跑啊!他們踏遍了勘探區的條條溝、道道梁,採集到了大量的標本資料,為指導鑽探起了積極作用。
在東部渤海海面發現了漂浮油苗,對其來源,眾說不一,難以確認。為了弄清其來源,1958年華北普查隊和華東勘探處抽調4人,組成油苗聯合調查小組。聯合調查組從大連出發,沿著海灘,徒步行進,一個一個地方進行調查。當時正值隆冬,寒風刺骨,白雪皚皚,4個人的手上、腳上都起了凍瘡,腳上的裂口流著血,疼得簡直連路都不敢走,但大家還是堅持著不斷尋找。他們偶爾發現了油塊,地質勘探隊員們就用凍僵的雙手反復幾次才能採集起來。地質勘探隊員走到荒涼的地方,經常是風餐露宿。到了膠東半島,已是炎熱的夏季,跑一天一個個像水裡撈出來似的。半年時間,聯合調查組的4個人都變得又黑又瘦,可他們毫無怨言,還風趣地說:「地下的油沒找到,臉上的油倒先冒出來了。」在調查過程中,有一次,他們在煙台坐海軍的船出海,越往裡風浪越大,4名同志都暈船,嘔吐得直不起腰來,通訊聯絡用的報話機也操作不了了,與陸上失去聯絡9個多小時,基地的同志以為發生了意外,開動雷達進行搜索,鬧了一場誤會。後來,他們經過1000多公里的沿海奔波,終於弄清了海上油苗的真相,證實油苗來自渤海灣本身,推測油苗是地下斷層在運移過程中浮至海面的。
E. 事業單位要求2年工作經驗怎麼看
基層工作經驗,一般是指在縣(市)級及以下的企事業單位工作滿2年以上,大學生村官、三支一扶、特崗教師等的工作經歷也列入基層工作經驗。
貌似是需要工作單位出具證明的,比如大學生村官是要任職的村委會和鄉鎮蓋章,然後去組織部、人事局蓋章。
企事業單位一般是蓋單位公章。
你這種應該算是應屆畢業生,建議你咨詢一下當地的地級市(區)的人事勞動和社會保障局的考試中心,各地的政策貌似還是有一定差異的。
F. 地質工作的基本歷程
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後,確定了「努力發展自然科學,以服務於工業、農業和國防的建設」的方針,地質學和地質事業贏得「建設的尖兵」的地位而備受重視,從而開始其大發展的歷程。
(一)地質工作管理機構的建立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批准成立中國地質工作計劃指導委員會,任命委員21人,李四光任主任委員,尹贊勛、謝家榮任副主任委員。委員會負責統一規劃全國地質工作,並適當集中全國地質學家解決國家建設的迫切地質問題。同年11月,委員會召開擴大會議,會議討論了四個問題:中央地質機構的組織;中央與地方地質機構的聯系;地質教育;1951年的工作計劃。會議明確提出,應人力物力集中解決煤、鐵、石油和有色金屬的資源問題。並建議地方地質機構應受當地人民政府及地質工作計劃指導委員會雙重領導。
1951年,300多名地質工作者組成84個地質隊分赴全國各地區調查,其中東北地區仍為工作重點。至1952年,全國地質工作出色地完成了包括80多個項目在內的地質工作計劃,對5000多平方千米的國土做了地質調查並繪制出圖件,鑽探進尺總計達到3萬余米。
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決定成立地質部,任命李四光為部長,何長工等為副部長,以加強地質工作的領導,使地質工作適應國民經濟建設的迫切需要。地質部成立後,中國地質工作計劃指導委員會隨即撤銷。在成立地質部的同期,重工業部、燃料工業部等有關部門,也先後相應地加強了各自的地質機構。中國科學院成立地質研究所和古生物研究所,強調理論與實際密切結合開展科學研究;接著成立古脊椎動物研究室。1952年,在院系調整中建立了北京地質學院和東北地質學院;各大學地質系擴大招生;建立專科學校;幾年後又建立成都地質學院。20世紀50年代初,與地質相關的北京礦業學院、北京石油學院等也建立了。從1952年起,先是各大行政區,後來是各省先後建立地質局,組織勘探隊。至此,地質工作管理機構基本完備。
(二)地質工作的大轉變
1952年11月,全國地質工作計劃會議在北京召開,這次會議的召開標志著地質工作開始大轉變。會議的中心議題是制定1953年地質勘查計劃,這是中國地質工作第一次成為國民經濟計劃的一個組成部分,從此地質工作納入了國家計劃的軌道(夏國治,程裕淇,1990)。
1953年,中國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執行。在第一個五年計劃中規定的地質工作任務共有四項:第一,保證五年內開始新建企業的設計所必需的礦產儲量;第二,加強對某些以前沒有發現或者很少發現的和目前特別缺乏的資源(例如石油)和地區上分布不平衡的資源的普查工作和勘探工作;第三,有計劃地開展全國礦產的普查工作,進行部分的區域地質調查等工作,保證第二個五年計劃所需的礦產儲量,並為第三個五年計劃所需的礦產儲量准備資源條件;第四,加強水利資源和綜合流域開發的地質勘查工作,保證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重要水利工程和水力發電工程所需的地質資源,並為第二個五年計劃所需的水力資源開發做好准備工作。為此,五年內計劃探明可供設計的煤的礦產儲量202.7億噸,鐵的礦產儲量24.7億噸,計劃完成地質勘探鑽探工作量923萬米,提供地質勘探工作經費16.7億元(夏國治,程裕淇,1990)。
為了順利完成「一五」計劃所規定的地質工作任務,地質部將60%的技術力量保證有色金屬、黑色金屬及煤炭的重點勘探任務,以16%的力量有重點地進行普查。「一五」計劃開局之年,77%以上的地質人員到了野外,即使以科學研究任務為主的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和古生物研究所,也派出了大量科技人員密切配合。
「一五」計劃期間,共完成了74種礦產的勘查,有64種取得了可供工業設計使用的儲量。與1949年相比,銅的儲量增加了14倍,鉬的儲量增加了50倍,石油的儲量雖然不能滿足國家建設的需要,但仍比1949年增長了32.5倍,而且還開始了200萬平方千米的石油地質普查(夏國治,程裕淇,1990)。
(三)地質普查的全面展開
從1954年開始,地質普查工作全面展開,為此,地質部成立了普查委員會,組織了44個普查隊共2000多人,在20個省(區、市)的120多個縣的范圍內展開普查工作。至1955年,地質部所完成的普查工作量已由1953年的8%增長至20%。到1956年,地質部所屬各地質隊均已將二分之一以上的技術力量投入普查工作中。
1955年,地質部根據國務院決定開始承擔石油普查任務。1955年春節前後,地質部召開第一次石油普查工作會議,組成5個石油普查大隊,會同燃料工業部分別在准噶爾、柴達木、六盤山、四川等地進行大面積的石油普查,並強調運用地質理論指導探尋石油的重要性。同時,地質部還在華北平原進行了石油普查,並抽調技術骨幹充實各石油普查大隊的力量。1956年,石油普查規模進一步擴大,地質部派出14個大隊與地球物理探礦等隊伍配合,普查了新疆、柴達木、松遼平原、華北平原、四川盆地、鄂爾多斯、貴州、廣西等面積達40多萬平方千米的地區。
1957年,地質部做出石油地質工作戰略東移的決定,將找油的重點從西部轉移到東部各盆地。「一五」計劃結束時,找到的可能儲油構造累計達256個,有的已經鑽探出原油,為大慶等油田的勘探開發奠定了基礎(夏國治,程裕淇,1990)。
除油氣資源外,區域地質調查和其他礦產普查也大規模地展開並取得了巨大的成效,幾十個具有工業價值的新礦區被發現。
(四)地質工作的曲折發展
1958~1965年地質工作經歷了曲折的發展道路。一方面,地質工作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在區域地質調查方面,完成了1:20萬綜合區域地質調查面積43萬平方千米,開展了1:5萬區域地質調查的試點工作,出版了1:300萬全國水文地質圖及其說明書;在礦產勘查方面,全國共發現各種礦產的礦點10萬多個,探明有相應儲量的礦種93種;在工程地質方面,地質部與水電部共同完成了三門峽水利樞紐初步設計階段及壩區施工階段的工程地質勘探任務,完成了長江三峽初步設計所要求的工程地質勘察工作。另一方面,在那一特殊的歷史時期,不尊重客觀規律,盲目追求高速度、大計劃,也使這一時期的地質工作遭受了挫折。1958年,地質部門的23種主要礦產儲量的年計劃指標不斷加碼,分別超過國家批准計劃的1倍,有的甚至達到10倍。1959年和1960年仍然延續了這種躍進的勢頭。與此同時,地質工作出現了不按客觀規律辦事、不講必要的程序忽視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現象。這些都給地質工作帶來了損害。
1960年冬,中央決定對國民經濟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從1961年至1963年,國民經濟進入連續3年的調整時期。地質部也從1961年起,總結「大躍進」期間地質工作的經驗教訓,部署調整工作,並組織地質工作者對地質工作的性質、特點、規律、內部工作關系進行大討論。經過幾年的艱苦努力,地質工作逐步恢復了正常秩序,並開拓出若干新的工作領域。
這期間,地質部重點做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①加強重點礦種和礦區的勘查工作。一是經黨中央和國務院批准,會同石油工業部在大慶長垣組織石油勘探會戰,同時開展外圍地區的普查勘探工作。二是加速勘查鉻礦資源。三是集中力量組織長江中下游各省協作,重點加強銅、鐵礦等礦產的勘查工作。②加強三線戰略後方的地質工作。地質部門根據黨中央關於加強三線建設的指示,對二線、三線地區和戰略後方的地質勘查工作做了相應的加強。③加強與發展農業有關的地質工作。④加強地質科學研究。新建了一批地質科研機構,出版了一批水平較高的科學專著和論文報告,「以任務帶學科」,強化了為國民經濟服務並取得了一批重要的成果。學術氛圍活躍,大地構造學領域的地質力學、多旋迴學說、地窪學說、斷塊學說、地殼鑲嵌波浪運動說等學派之間展開了爭鳴。⑤開辟了新的地質工作領域。如海洋地質工作、特種非金屬礦產的找礦勘探工作、地震地質工作以及第四紀冰川和現代冰川、珠穆朗瑪峰地區的地質考察、核爆試驗場工程選址等(夏國治,程裕淇,1990)。
(五)地質工作的艱難前行
「文化大革命」期間,地質工作像國民經濟其他行業一樣遭受了嚴重的挫折,但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地質工作者頂住壓力、排除干擾,地質工作艱難地前行。
一方面,地質工作遭受嚴重挫折,主要表現:地質教育事業損失慘重,北京地質學院先遷湖南石門,再遷湖北江陵,最後落戶武漢,遷徙過程中人才流失、物資毀損,地質院校停止招生達五六年之久;地質工作管理機構合並撤銷,研究機構下放管理,給地質工作帶來巨大損失;探礦機械、地質儀器等工廠長期處於半停滯狀態;地質工作隊伍中技術人員流失嚴重,全國地質工作技術人員由1966年末佔地質職工隊伍總數的19.1%,下降到1976年末的12.5%,雖然絕對數有所增加,但所佔比例急劇下降,造成隊伍結構的嚴重不合理,給地質工作帶來了長期難於解決的負擔(夏國治,程裕淇,1990)。
另一方面,即使是在這樣嚴重的困難局面之中,地質工作仍然在區域地質調查、礦產勘查以及開闢地質工作新領域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地質工作在困境中艱難前行。在區域地質調查方面,先後完成了青海等地的1:100萬區域地質調查面積約100萬平方千米;過半數的省市進行了1:20萬區域地質調查工作;出版了中國第一幅1:5萬區域地質調查正規圖件。在礦產勘查方面,石油、天然氣勘查取得多處突破,分別在隴東、蘇北、任丘以及南黃海、北部灣、珠江口、東海等地或構造見油、見氣,確證這些地區具有良好的油氣遠景,或構造鑽獲日產千噸的高產油井,發現古潛山型油氣藏;鐵礦勘查也獲重要進展,基本摸清了中國貧、富鐵礦的類型、特點、分布規律、儲量及潛在儲量、冶選性能等;其他金屬礦產和非金屬礦產的勘查取得許多新的發現,陸續發現和勘查了一些新的金礦、銅礦、稀土礦、鉑族礦、鉻礦等以及新的鹽礦、重晶石礦、天然鹼礦和許多非金屬礦產的新品種。在水文地質普查方面,一部分水文地質普查隊伍實行「工改兵」的制度,組建了基本建設工程兵水文地質普查部隊,普查部隊完成了350萬平方千米普查面積中工作條件最艱苦的190萬平方千米的任務。在開拓新的地質工作領域方面,地熱地質勘查、航空地質和航空綜合地球物理勘查以及將計算機應用於地質工作之中都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在地質科學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包括編制出版1:400萬中國地質圖和1:500萬亞洲地質圖,中國地質礦產圖集,1:300萬中國海上及海域地質圖等,以及稀有元素礦床類型及其成礦特徵的系統總結、三峽工程、寶成鐵路沿線環境工程地質科研工作成果等。在對外交往方面,恢復了中國在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中的會員國地位,對中國學術界參加國際學術組織和學術活動起到了重要的示範作用和促進作用(夏國治,程裕淇,1990)。
(六)地質工作迎來勃勃生機
1978年中共中央召開十一屆三中全會,決定將黨的中心工作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中國迎來了科學發展的春天,也給地質工作帶來了勃勃生機,地質工作真正轉移到了為現代化建設服務,以地質-找礦為中心的軌道上來。
指導思想的撥亂反正。隨著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的貫徹落實,地質工作的指導思想進行了撥亂反正,明確提出地質工作要實行以地質-找礦為中心的工作方針,要把根本出發點放在提高地質找礦效果和地質工作的經濟、社會效益上。
地質工作管理體制的調整。為了加強地質工作的領導,1979年,國務院決定,撤銷原國家地質總局,恢復建立地質部,為加強對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的監督管理,1982年地質部改名為地質礦產部;各省(區、市)地質工作管理體制改為以地質部為主的雙重領導;冶金工業部、煤炭工業部、石油工業部、化學工業部及建材系統下屬的地質隊伍也相繼收回改為相關部委為主的雙重領導。
地質工作隊伍的表彰和激勵。地質部門先後三次評功授獎,表彰勞動模範、找礦有功單位和人員以及模範政治工作者等;為調動知識分子鑽研技術的積極性,地質部門認真落實知識分子政策,為知識分子評定和晉升技術職稱。與此同時,地質隊伍的結構得到優化,截至1985年底,地質部門隊伍41.8萬人,技術人員的比例由1978年的16%上升為20%,隊伍素質得到改善(夏國治,程裕淇,1990)。
學術交流活動的恢復和發展,地質科研工作得到加強。1982年,中國地質學會舉行學會成立60周年紀念大會和學術報告會,會上為40名從事地質工作50年以上的老地質工作者頒發了榮譽證書。這一年,中國地質學會會員發展到4萬多人。按照中央「經濟建設必須依靠科學技術,科學技術工作必須面向經濟建設」的戰略方針,地質部門將科技工作重點放在為解決經濟建設和地質工作的關鍵性項目上,調整不同層次科研機構的分工協調以及地質隊、科研機構和院校之間的橫向聯合。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地質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尤其是在區域地質調查和重點礦產的普查方面。在區域地質調查方面,至1985年底,1:20萬地質調查完成了全國應測面積的88%,完成1:50萬、1:20萬區域水文地質普查922萬平方千米。在此基礎上,取得了一批重要基礎地質成果:出版了《中國地層》、《亞洲地質》、《中國古地理圖集》、《中國構造體系圖》等一批高水平的專著和圖集。通過全國范圍內的普查,發現了值得進一步工作的礦產地600多處,其中預計可達大中型礦床的約300處。有97種礦產新增了探明儲量,平均每年擴大規模的礦區135個。在南海珠江口、東海獲得日產291立方米、174立方米的高產工業油流,在塔里木盆地獲得日產1000立方米的高產工業油流,從而為海洋石油鑽探和塔里木盆地石油普查打開了新局面(夏國治,程裕淇,1990)。
G. (四)對地質工作發展基本經驗的探討
縱觀自世界上第一個國家地質調查機構建立以來,各國地質工作的發展具有共同的發展經驗,在這里提出來與讀者共同討論。
1.地質工作是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礎性工作
工業化以礦產資源為最重要的物質基礎。無論哪一個國家,不論其經濟體制如何,經濟社會發展都需要礦產資源作為工業發展的基礎。地質工作為解決礦產資源保障和重大工程建設做出了應有的貢獻。因此,地質工作在經濟建設中起著「先頭部隊」的作用,同時,又貫穿建設的全過程,並且延伸到經濟、社會發展的諸多領域。充分發揮地質工作的超前性、全程性和廣域性的服務功能,使其更加緊貼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地質工作就能迸發出更大的活力。
進入後工業化階段,環境問題更加突出。發達國家對地質工作作出結構性調整,更好地適應了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求。因此,從地質工作部署來看,我們必須統籌考慮資源與環境問題,在解決礦產資源問題的同時,較好解決環境問題,以避免走先期工業化國家的老路。
2.公益性與商業性地質工作分開運行是市場經濟體制的一個特徵
地質工作既有調查研究屬性,又有社會經濟屬性,因此,地質工作發展既要遵循地質工作本身的規律,又要按照市場經濟規律辦事。公益性與商業性地質工作分開運行是市場經濟體制的一個特徵。在這一體制下,商業性地質工作以企業方式運作,通過盈利得到發展,從而推動了國家經濟發展;而公益性地質工作為商業性地質工作開展前期工作,減少了風險,奠定了基礎。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西方發達國家公益性和商業性地質工作體制是在一百多年的探索和實踐的過程中形成的。在討論國外的這個體制的時候,我們應該注意到三點:第一,它是成熟的和有效的,至少目前還找不到第二個體制來代替它。第二,它是高度國際化的,各個國家的礦業法可以有所不同,但勘查活動的市場模式是基本相同的,因此這個商業性勘查體制是一個全球體制而不是一個國家體制。市場經濟國家的礦業公司和勘查公司,絕大多數都是在全球籌資、全球勘查的公司,只有按這種模式運行,才能實現勘查要素,特別是礦產資源要素的全球配置。這就表明,如果一個國家建立自己獨立的商業性勘查體制,盡管這個體制可以在這個國家內部運行,但它很難進入國際礦產勘查市場。第三,盡管美國地質工作體制十分完善,但仍然不能說美國地質調查局就是承擔純公益性的任務。對於礦產工作而言,地質調查機構做到什麼程度,完全取決於國家需求和國家對該項工作的控製程度。
3.礦產資源勘查始終是地質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
從工業化初期,到工業化中期,再到後工業化時代,世界各國對礦產資源一直具有強勁的需求。這里以美國等國家為例簡單討論一下工業化過程中礦產資源的消費規律,以便探討不同工業化階段地質工作的發展規律。由於資料所限,這里僅給出了工業化階段和後工業化階段對礦產資源的需求。圖2-3展示了美國從1947年至2001年的能源總消費量、總產量和進口量。從圖中可以看出,美國對能源的需求逐年增加,只是在個別年份如1975年、1982~1983年略有下降。不同階段其增加幅度有所差異。進入20世紀80年代後,能源需求一直保持強勁的需求。
圖2-3 美國能源總消費量、總產量及進口量
(根據美國地質調查局資料編制)
1J=9.485×10-4英制熱單位
圖2-4展示了8個國家及發達國家平均能源消費強度的變化趨勢。這里所指的消費強度是指創造單位GDP所投入的資源量,以百萬美元GDP所消耗的資源量表示。各國能源的消費強度差異很大,但演變規律基本一致,即表現出從離散趨向一致。從1960年到1973年,各國能源消費強度持續呈上升趨勢,之後緩慢下降,並維持在一個較高的水平。到1973年後,這些國家不同程度地進入了後工業化階段,能源消費強度有所下降。
圖2-4 主要發達國家能源消費強度變化趨勢
(據王安建等,2002)
圖2-5展示了美國1900~2002年間主要金屬(銅、鋅、鐵、鋁)消費量與產量的關系。從銅和鋅的消費量來看,兩者十分相似,雖有起伏,但大體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從1900年到1932年為第一階段。在這一階段,美國銅和鋅的消費穩定增長,但增長速度相對較慢,中間存在較大的起伏,主要是受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礦產品需求增加的影響。到20世紀30年代初,由於經濟危機,美國對金屬礦產的需求明顯下降。1933~1976年,又是一個平穩上升期,上昇平均幅度略大於前一個階段,並達到較高的峰值,其中,第二次世界大戰使金屬消費量急劇增長。1977~2003年,又進入了一個新階段,這個階段的顯著特點是,銅、鋅消費出現了一個新的周期,鋅的消費量有所下降。對於鐵來說,其消費量變化也表現出類似的三個階段,但從1980年起鐵的需求相對平穩,且處於低位的消費水平。對於鋁消費量來說,從1946年起,雖然有起伏,但總體是處於一個上升過程。
從產量來看,各金屬產量與消費量總體來說呈同步增長。在20世紀60年代之前,美國主要金屬產量基本能滿足消費的需求,但從20世紀40年代起,銅就難以滿足美國本國的需求。進入20世紀70年代之後,美國國內這幾種金屬產量明顯下降。到20世紀90年代後,鋅、鐵產量處於一個穩定且較低位的狀況。
與此同時,由於實施全球礦產資源戰略,美國更多地通過國外進口或到境外開發獲取礦產資源,從而降低了其國內金屬的產量。實際上,影響美國金屬產量與消費量之間關系的因素較為復雜。例如,美國1965年發現並開采了大批斑岩銅礦礦床,使美國銅產量增加。溶劑萃取電積技術的應用,大大提高了銅的產量。近20多年來,美國實施全球礦產資源戰略後,對石油等戰略性礦產資源進行了戰略儲備,這也是影響因素之一。
圖2-5 美國主要金屬消費量和產量隨時間的演化
從消費強度來看,美國銅的消費強度在20世紀20年代達到峰值,之後直線下降,90年代趨於平穩。鋼、鋅的消費強度趨勢一致,鋅在20世紀30年代中期達到峰值,鋼在40年代初達到峰值。鋁的消費強度在20世紀70年代末達到峰值,其後快速下降,90年代後又快速上升(圖2-6)。
圖2-6 美國100年來主要金屬消費強度的變化趨勢
(引自王安建,2002)
1973年「石油危機」後,世界各國更加註意節能,提高能源利用率。發達國家1973年後,能源消費強度與此有很大關系。
進入後工業化階段後,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對礦產資源仍然存在強大的需求,只是由於科技的進步,使單位GDP的礦產資源消耗有所降低(圖2-6),但能源消費變化保持穩中有升。因此,礦產勘查工作始終是地質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盡管近年來由於環境問題的突出,環境地質調查與評價日益得到重視,但絲毫不影響礦產勘查工作的地位。
4.依靠科技進步,提高地質工作水平
隨著科技的進步,地質工作擴大了工作內涵,縮短了工作周期,轉變了服務方式,使地質工作水平大大提高,推動了傳統地質工作向現代地質工作的轉變。
高新技術的應用,首先是遙感技術的應用與發展,提供了一種快速覆蓋大面積的、能反復觀測研究的、具廣闊視野的區域地質調查技術。這一技術的應用,可以大大提高地質填圖的工作效率,對於邊遠的、工作條件十分難苦的地區尤其如此;其次是信息技術的應用,地質填圖工作從信息採集、管理到服務全程信息化,大大縮短了地質圖出版和修編的周期,並可實現按需出圖;第三,現代地球物理、地球化學技術的發展與應用,擴大了地質調查工作的深度和廣度,大大縮短了找礦周期(圖2-2)。現代高新技術的應用,使我們可以開展海洋地質調查,勘查與開發海洋礦產資源,使非傳統礦產資源得到勘查、開發和利用。
H. 遼寧省有色地質局地質隊青城子礦區岩心庫清理搶救方法與工作經驗
周月霞
(遼寧省有色地質局103地質隊)
摘要 遼寧省有色地質局103地質隊原有7個岩心庫,由於年久失修,庫房和庫內岩心嚴重損毀。近年來,投入50萬元,對岩心庫進行了維修,對庫內岩心進行了清查和處理——嚴重損毀的予以清除埋存;年代久遠的篩選少量代表性岩心作為檔案留存;近年新產生的、有利用價值的岩心重新整理後予以保留,重新建立了岩心庫目錄和管理利用制度。
關鍵詞 遼寧省有色地質局;103 地質隊;岩心庫;維修;清理
遼寧省有色地質局103地質隊(以下簡稱103地質隊),主要在遼東地區開展金、銀、鉛、鋅礦找礦工作。在近半個世紀的找礦勘查歷程中取得了豐富成果,先後為國家提供了丹東五龍金礦、青城子鉛鋅礦、高家堡子銀礦、小佟堡子金礦、白雲金礦、林家三道溝金礦、庄河金礦、寬甸萬寶銅礦、萬寶鉬礦等一大批大-中型礦床,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大量急需的有色及貴金屬礦產資源。103地質隊之所以取得輝煌成績,除了一線勘查人員的辛勤工作外,地質資料管理服務工作功不可沒,特別是岩心、副樣等實物地質資料的開發利用發揮了關鍵作用。最為典型的實例是遼寧省鳳城市青城子鉛鋅礦,在面臨資源危機,甚至即將閉礦之時,通過實物地質資料的二次開發,實現了找礦突破,在青城子地區先後發現了高家堡子銀礦床、小佟家堡子大型金礦床、楊樹金礦床等。2004年提交的《遼寧鳳城青城子鉛鋅外圍金礦評價》報告,榮獲「2003年國土資源科學技術一等獎」,被評為「國家2005年中國國家戰略性礦產資源勘查優秀項目」。
然而,由於受經費等條件限制,該隊實物地質資料管理和利用工作發生嚴重困難,原有的岩心庫年久失修,存放的岩心、副樣等嚴重損毀。為了貫徹落實國務院發布的《地質資料管理條例》和國土資源部發布的《實物地質資料管理辦法》,103地質隊對岩心庫進行了修繕,對庫內岩心進行了清理、搶救和清除。現將工作方法和取得的效果及工作經驗進行簡要總結,希望對推動地質勘查單位實物地質資料管理工作有所幫助。
一、原有岩心庫狀況
103地質隊在建隊初期就建有兩處實物地質資料庫:一處位於鳳城市青城子鎮麻泡區(老礦區),建於1977年,共有7個岩心庫房,面積1491m2;另一處位於丹東市四道溝單位基地,包括一座岩心庫、面積176m2,3個副樣庫、共計452m2。
這幾個岩心庫和副樣庫,不僅容量有限,而且年久失修,早已嚴重破損,屋頂漏雨,室內沒有照明設備,沒有窗戶,岩心箱堆放密集,順序混亂,標識不清。難以進入內部查看岩心,根本就無法滿足實物地質資料保管需要(圖1,圖2)。
二、庫房修繕與岩心清理搶救
2009年12月,按照國土資源部《關於開展全國實物地質資料管理情況摸底調查工作的通知》(國土資發[2009]60號)和《遼寧省國土資源廳(遼國土資辦發[2009]62號)》的要求,103地質隊組織專業人員對實物地質資料進行了清理,在此基礎上,對青城子礦區麻泡子岩心庫和丹東四道溝岩心庫進行了維修,對庫內岩心進行了清理搶救。
圖1 庫房屋頂破碎漏雨
圖2 無照明的副樣庫
1.青城子礦區麻泡子岩心庫清理搶救
(1)岩心清查
針對岩心庫存放數量、岩心保存完好程度及保管條件等問題,資料室和專業人員於2011年3月29日開始對103地質隊青城子岩心庫進行了建庫30多年來的第一次詳細的清查,並拍攝了大量的照片。現將清理搶救結果總結如下:
1號庫院內雜草叢生(圖3),散亂堆放了大量岩心。岩心庫大門已壞(圖4),庫內堆滿私人物品,裡面的岩心散落一地(圖5),有的岩心正面看似擺放整齊,但側面看岩心箱已經破爛不堪(圖6),地面堆放散落的岩心,達1m多厚,已無法估算岩心數量。整個1號庫房的岩心,都是20世紀70年代的鑽孔,共有岩心2940箱,能看清孔號的大約2400箱,礦山已經關閉,已經沒有繼續保存的價值。
圖3 凌亂、雜草叢生的院落
圖4 破損的庫房大門
2號庫堆放了一些管子等雜物,里邊的岩心堆放嚴重超高,最高達36 箱,搖搖欲墜,有的岩心箱用木棍相互支撐著(圖7)。共有岩心3570箱,能看清孔號的大約3410箱。涉及桃園、高家堡子、四棵楊樹、王家堡子、林家三道溝、尖山子、姜家溝、小佟家堡子等8個地區的鑽孔岩心。年代比較新,有繼續保存價值。
3號庫外面堆放了大約800多箱的岩心(圖8)。
5號庫(圖9)、6號庫房(圖10)外面堆放岩心大約1600多箱,整個院落雜草叢生,汽車不能靠近庫房門口。
圖5 1號岩心庫內散落的岩心
圖6 腐爛的岩心箱
圖7 2號岩心庫內用木棍支撐的岩心箱
圖8 3號庫房外堆積的大量岩心
圖9 5號庫房外堆積的大量岩心
圖10 6號庫房外堆放的大量岩心
6號庫由於房頂破損嚴重,地面已經形成大約8 cm厚的冰面,最底一層岩心箱已經被冰覆蓋(圖11)。最里邊的岩心箱地面還有冰雪沒有融化,最底下的一層要更換岩心箱(圖12)。6號庫房的岩心共有4399箱,都是近幾年打的鑽孔,大多數是四棵楊樹和林家三道溝地區的鑽孔岩心。都能看清鑽孔編號和地區號。涉及遼陽塔子嶺、四棵楊樹、柳河溝、雲山石湖溝、陳家堡子、白雲、林家堡子、林家三道溝、鮑家溝、楊家嶺、灣地溝、永勝等12個地區的鑽孔岩心,是近年代鑽孔,有繼續保存價值。
圖11 6號岩心庫內最底一層岩心箱已經被冰覆蓋
圖12 正在更換冰面下的岩心箱
7號庫大門很久沒有打開過,門前堆滿了雜亂無章的岩心,門前有一個大坑(圖13)。裡面房頂破損嚴重(圖14)。地面一片狼藉,岩心箱里的冰雪沒有融化(圖15)。有的岩心箱已經傾倒,岩心散落一地。共有岩心1243箱,能看清孔號的大約1200箱,都是20世紀90年代的鑽孔。能看清地區的有林家金礦、窪嶺、桃園。從鑽孔編號上看,好像是90年代采過副樣的鑽孔。岩心箱次序已經混亂,是當年找鉛鋅礦,後來化驗副樣發現金礦、銀礦的典型代表鑽孔,因此從利用和紀念意義上講應該繼續保留一部分岩心。
圖13 7號庫房門前有一個大坑
圖14 7號庫庫房房頂已經破損
圖15 7號岩心庫內岩心箱上還有未融化的冰雪
(2)岩心庫維修
青城子礦區麻泡子岩心庫維修工作於2011年4月開工,到5月結束,僅用了45天,就順利完成,共花費資金近50萬元。包括:①房頂更換彩鋼瓦;②庫房內安裝照明燈;③地面加高防水處理;④對庫房通風不好的開小窗戶;⑤對堆放在外面的岩心,進行整理和處理;⑥沿著庫房的走向修整道路;⑦增設石條,最底下的岩心箱離開地面擺放,防止腐爛;⑧購買部分新岩心箱,更換部分已經破損的岩心箱;⑨對院落道路進行修整。
(3)岩心整理搶救
此次清理的原則是:岩心箱已經腐爛的,裡面岩心已經散落一地的鑽孔不再保留;1990~1992年在岩心二次開發利用上,找到大礦的那部分岩心予以保留,即使岩心不夠完整,也留存作為紀念,這些岩心保留在6號庫房;岩心箱上已經看不見孔號的,沒有任何標志的岩心箱,這樣的岩心沒有留存的價值;年代太久遠的岩心,留存一小部分作為當時歷史的見證。
經過重新修繕、整理的岩心庫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觀,根據實際情況在擺放岩心上做了調整:1號庫存放年代久遠(20世紀70~90年代)、有代表性的岩心作為紀念性保存。這些岩心已經分不清孔號和地區,只有年代標志,共存放2616箱、岩心18312 m。2號庫存放20世紀80年代至現在的部分岩心,共2744 箱、19208 m。3號、4號、5號庫房原來存放匯寶國際投資公司的岩心,現已經遷出,目前空置准備存放新產生的岩心。6號庫和7號庫改造後合並為一個大庫,稱為6號庫房,存放20世紀80年代至現在的岩心,共4218箱、29526 m。
(4)岩心管理
編制了岩心存放位置平面圖,在每一堆鑽孔岩心上方懸掛一個鑽孔信息標簽,做到不看賬簿就能知道該鑽孔的基本資料。與此同時,對過去的一些規章制度重新進行了補充和完善。這些規章制度有庫房管理員崗位責任制、岩心庫房管理制度、岩心管理制度、庫存岩(礦)心使用管理規定等。
2.四道溝基地岩心庫清理搶救
四道溝基地岩心庫共有4個庫房。7號庫和8號庫房頂是2010年翻新的,7號庫為岩心庫,存放2004年到現在的寬甸一帶的5個項目岩心735箱、5145m,8號庫存放2004年至現在的鑽孔正樣和副樣共328箱、32568個副樣。9號庫房是化探副樣庫,10號庫房是鑽孔岩心副樣庫,存放的副樣年代久遠,多是20世紀60年代的,已經沒有繼續保存價值,准備下一步進行清理。
3.清理工作小結
103地質隊投入50萬元人民幣,組織專業人員對原來破爛不堪的岩心庫進行了清理,取得了良好效果。主要工作如下:
1)對岩心庫進行了維修,更換了部分岩心箱,達到了保存岩心的目的。
2)對庫內岩心進行了分類處理,嚴重混亂破損、無法識別的岩心不再保留;年代久遠的岩心,只留少數代表性岩心作為紀念,其餘不再保留;近年產生、有利用價值的岩心,重新整理登記後入箱保留。
3)建立了庫存岩心台賬,繪制了庫房平面圖。
4)建立完善了岩心管理制度。
三、加強基層地質勘查單位實物地質資料管理工作建議
實物地質資料是地質勘查工作取得的重要成果,是廣大地質工作者辛勤勞動的結晶和歷史記錄,是部署和實施進一步地質工作的重要依據,是地質工作服務社會的重要載體。基層地質勘查單位不僅是產生實物地質資料的源頭,而且是利用實物地質資料的主體。加強基層地質勘查單位的實物地質資料管理,不僅可以直接服務於本單位的地質勘查工作,提高地質找礦效率,降低投資風險和勘查成本,促進地質勘查工作可持續發展,而且為全省和全國實物地質資料管理工作提供基礎保障。但目前基層地質勘查單位的實物地質資料管理工作存在諸多困難,如:庫房維修、設備配置、實物整理、保管等等,需要在各級政府幫助下給予資金上的支持,確實把實物地質資料真正納入地質資料管理和信息服務體系,推進地質資料信息服務集群化、產業化和專業化,力爭把基層地質勘查單位的實物地質資料庫辦成集生產、科研、教學、科普於一體的地質科技服務基地,為國家經濟建設做出應有的貢獻。
I. 地質找礦專業碩士畢業去 地質隊怎麼樣聽說地質隊工作待遇都很低,是不是這樣
一個月三千多穩如狗,只要出半年-8個月野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