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地質學家李四光為國家作出了哪些卓越貢獻

地質學家李四光為國家作出了哪些卓越貢獻

發布時間: 2021-03-09 13:29:31

1. 李四光是我國著名的地質學家,在哪3個方面具有獨特而卓越的貢獻

地質力學、第四紀冰川、微體古生物。

2. 李四光為我國作出了什麼貢獻

李四光(1889~1971)中國地質學家,地質力學的創始人。字仲揆,湖北黃崗人。早年加入同盟會,參加辛亥革命。於本世紀20年代創立了地質力學,為地質理論作出了巨大貢獻。他運用力學觀點來研究地殼運動現象,將各種構造形跡看作地應力活動的結果,建立了「構造體系」這一地質力學的基本概念,為探索地質自然現象提供了新方法,為研究地殼運動規律開辟了新途徑,開創了地質科學的新局面,在國際上享有崇高聲譽。他的理論為我國石油勘探作出巨大貢獻。例如他運用地質力學分析我國東部地區地質構造特點,認為新華夏構造體系的三個沉降帶具有廣闊的找油遠景,從理論上否定了「中國貧油」論。大慶、勝利、大港等油田的相繼發現證實了他的科學預見。在地震地質工作方面,他強調在研究地質構造活動性的基礎上,觀察地應力的變化,為實現地震預報指出了方向。此外,李四光早在20年代初,實地考察了我國太行山麓、大同盆地、廬山和黃山等地,先後發現第四紀冰川遺跡,推翻了國際上許多冰川學權威斷言中國無第四紀冰川的錯誤結論。李四光曾留學日本、英國,曾前往法國、德國和瑞士等地考察。1949年以前曾任北京大學地質系教授,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所長等職。1949年後,曾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中國古生物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地學部委員,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席,地質部部長等職,並當選為第一、二、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政治協商會議第二、三、四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中國共產黨第九屆中央委員會委員。

3. 李四光為祖國做出了哪些貢獻

李四光創立了地質力學,並為中國石油工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早年對蜓科化石及其地層分層意義有精湛的研究,提出了中國東部第四紀冰川的存在,建立了新的邊緣學科「地質力學」和「構造體系」概念,建立了「構造體系」的概念,創建了地質力學學派;提出新華夏構造體系三個沉降帶有廣闊找油遠景的認識,開創了活動構造研究與地應力觀測相結合的預報地震途徑。

主要成就:

科研成果

李四光的科學成就,大致可分兩個階段,1949年前由於舊中國歷史條件的限制,他側重地質基礎學科的研究;1949年後,在繼續重視基礎研究的同時,根據國家需要集中精力,積極開拓應用研究領域。

提出蜓科鑒定方法

1923年,李四光提出了蜓科鑒定方法,創立了十項標准,將蜓科主要特性,用若干曲線表示出來,使之既有定性概念,也有定量概念,並可以減少文字描述的繁瑣,從而提高了鑒定的標准性科學性。這十條標准,一直被中國及其他國家蜓科學者所採用。李四光用這個方法,鑒定了大量的化石標本,寫成了他的第一部科學巨著《中國北方之蜓科》,獲得了伯明翰大學的科學博士學位。

對中國第四紀冰川的研究

20世紀20年代初,李四光開始了對中國第四紀冰川的研究。他以很大的興趣關注中國東部有關第四紀冰川作用問題,在30年代中,完成了《冰期之廬山》一書,引起中國及其他國家地學界的很大興趣和探討。40年代他又對貴州高原、川東、鄂西、湘西、桂北等地作了調查,發表了不少有關中國冰川的文章,為中國第四紀地質學的研究增加了新的重要篇章。

創立地質力學

20世紀20年代中葉,有關大陸運動起源的討論正值高潮之際,李四光發表了《地球表面形象變遷之主因》一文,提出了「大陸車閥」自動控制地球自轉速度變化作用的假說。地質學中的一個新的理論體系——地質力學就從這里萌芽產生了。
李四光建立的地質力學,是把力學理論引進到地質學的研究中,即用力學觀點研究地殼構造和地殼運動規律。他認為,地球表層的各種構造現象都是地殼運動的產物。地殼在運動中存在,必然有一種力量在起作用,這種力就是地應力。岩石在地應力作用下會形變,由於各種岩石性質不同,產生的構造形跡也不同,依照構造形跡的力學特徵和組合型式,可以追索力的作用方向和方式,進而探索地殼運動的方向和起源。這是一項研究地殼運動的新方法。它把力學和地質學密切結合起來,開辟了一條解決地殼構造和地殼運動問題的新途徑。
在地質力學的建立與發展過程中,李四光的幾篇重要著作,如20年代末的《東亞一些典型構造型式及其對大陸運動的意義》、30年代的《中國地質學》、40年代的《地質力學的基礎與方法》、50年代的《旋卷構造及其他有關中國西北部大地構造體系復合問題》、60年代的《地質力學概論》,都是每個階段總結性的著作,具有里程碑的意義,在地學界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對中國原子彈和氫彈研製成功的貢獻

李四光早就預見到新中國的國防和經濟建設需要鈾礦資源。1949年回國時,他從英國帶回了一台伽馬儀,為中國後來尋找鈾礦發揮了重要作用。1955年1月,召開中央書記處擴大會議,研究發展原子能事業的問題,在這次會議上,李四光和劉傑、錢三強一起作了工作匯報。李四光多次聽取找鈾隊伍匯報、指導工作。他根據地質力學理論,對找鈾前景持樂觀態度,指出:「一是要找富集帶,二是要便於開采。……在我國主要是在幾個東西帶上。」實踐證實了李四光的預測,尤其南嶺帶的一些鈾礦床以規模大、品位高、易開采著稱全國。李四光在強調構造規律的研究時提出:「關鍵要把對構造規律的研究與輻射測量結合起來。」遵循李四光的思路,覃慕陶、吳磊伯等經過艱苦工作,找到了211特大型鈾礦床。到「二五」計劃末期,中國已發現一系列鈾礦床,鈾產量已能保證中國核工業發展需要。李四光作為原子能委員會主席,為中國原子彈和氫彈的研製成功作出了突出貢獻。

石油的勘探和開發

長期以來,中國被認為是一個貧油的國家。當中國開始執行第一個五年計劃的時候,李四光在仔細分析了中國地質條件後,深信在中國遼闊的領域內,天然石油資源的蘊藏量應當是豐富的,關鍵是要抓緊做好石油地質勘探工作。他提出應當打開局限於西北一隅找油的局面,在全國范圍內開展石油地質普查工作,不是找一個而是要找出幾個希望大、面積廣的可能含油區。他找油的指導思想是,先找油區、後找油田。1954年,他在石油管理總局作過《從大地構造看我國石油勘探遠景》的報告,指出了三個遠景最大的可能含油區,即:青、康、滇地帶,阿拉善—陝北盆地,東北平原—華北平原,並提出應該首先把柴達木盆地、四川盆地、伊陝台地、阿寧台地、華北平原、東北平原等地區,作為普查找油的對象。1955年春,他擔任了全國石油普查委員會的主任委員,指導了石油找礦工作。特別是東北平原、華北平原先後突破之後,他更加堅定了中國具有豐富的石油資源的信心,指出新華夏沉降帶找油的理論是可靠的,為中國尋找石油建立了不可磨滅的功勛。

地震預報

20世紀60年代初,廣東新豐江水庫發生地震,尤其是在1966年邢台發生了強震之後,李四光深感地震災害對國家和人民生命財產造成的損失之嚴重,在他生命最後的幾年裡,用了很大的精力投入了地震的預測、預報研究工作。他認為地震是一種地質現象,大多是由於地質構造運動引起的;因此,對構造應力場的研究、觀測、分析和掌握其動向,是十分重要的。他在邢台地震之後,對河間、渤海灣和唐山等地區孕育發生地震的可能性,提出過一些預測性的意見,後來證明是正確的,可惜這項工作他沒有來得及深入總結,就與世長辭了。

主要著作:李四光代表作有《冰期之廬山》《中國北部之蜓科》《地質力學概論》和《天文、地質、古生物》等。

李四光(1889.10.26-1971.4.29),字仲拱,原名李仲揆,湖北黃岡人,蒙古族,地質學家、教育家、音樂家和社會活動家,是中國地質力學的創立者,中國現代地球科學和地質工作的主要領導人和奠基人之一,新中國成立後第一批傑出的科學家和為新中國發展做出卓越貢獻的元勛,2009年當選為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之一。

李四光1910年7月畢業於日本大阪高等工業學校;1911年,出任湖北軍政府實業部長;1928年1月,任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所長;1948年,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0年5月,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1951年4月,當選為世界科學工作者協會執行委員會副主席;1952年9月,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質部部長;1955年,被選聘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58年9月,任中國科協主席;1969年4月,被選為中國共產黨第九屆中央委員會委員;1970年8月,任國務院科教組組長。

名字由來:

李四光出身於窮苦家庭。因為李四光排行老二,他的父親李卓侯給他起了個響當當的名字:李仲揆。

1902年,在洋務派首領、湖廣總督張之洞領導下,湖北開始大量興建新式的中小學堂,除了教學生傳統的經書,還傳授科學技術知識。這一消息很快傳到了黃岡,仲揆躍躍欲試,來到武昌,在湖北省學務處填寫報名表。可能是太緊張了,他誤將年齡「十四」填在了姓名欄里。發現寫錯後,他因為家裡窮,捨不得花錢再買一張表格,正在犯難,抬頭看見前面大廳正中掛的橫匾上有「光被四表」這四個字。仲揆眼前一亮,將姓名欄里「十」添了幾筆寫成「李」,而在「四」後邊加了個「光」字,改過之後,他滿意地說:「四光,四面光明,前途是有希望的。」從此他改名為李四光。

人物評價:

李四光在舊社會走過的道路,盡管有些曲折和坎坷,但他畢生努力的方向和最終達到的高度,以及對祖國和人民做出的貢獻,在當代中國科技界、知識界,的確是一面旗幟,無愧於黨和人民給予的這個高度評價。(「中國航天之父」、「中國導彈之父」錢學森評)

他(指李四光)是中國地質事業也可以說是地球科學事業的奠基人之一。他對中國地質學的貢獻、他的治學精神和高風亮節,都堪稱後世師表。(中國科學院院士、地質學家葉連俊評)

李四光先生作為革命先驅者敢於向舊事物挑戰的精神,作為教育家誨人不倦、孜孜追求的品德,作為事業家從人民需要出發強烈的責任感,和作為一位地質學家在科學實踐中貫穿了前面所說的革命、育人、為人三者辯證統一的科學思想將永遠激勵著我們!地質學家李四光先生,像任何一位思想家一樣,不僅留給我們許多還要去認識、去判斷、去解決的地質問題,而且也留給我們認識、判斷、解決的思想。(中國科學院院士、地質學家劉東生評)


4. 李四光對國家的貢獻列如什麼

李四光對我國石油地質工作做出了歷史性的重大貢獻.早在三十年代,他就預言中國東部新華夏系沉降帶中蘊藏著豐富的石油資源.建國初期,做為新中國的第一任地質部長和全國石油地質工作委員會主任,在地質學界"中國貧油論"煙囂塵上的氛圍中,他正確回答了中央關於"走天然石油道路,還是走人工道路"的垂詢.他根據多年潛心研究,提出扭動構造體系控油理論和戰略、戰役、戰術找油工作的七個步驟,堅信不論海相或陸相,只要有適宜的地質條件便可以形成豐富石油.據此,他率先提出進行"華北平原和松遼平原摸底工作",大膽建議並實施了我國石油地質工作"戰略東移"的重大決策,為我國東部大慶等一系列大型油氣田的發現鋪平了道路.發現大慶油田之後,指揮石油隊伍南下,沿新華夏系沉降帶向華北、江漢和北部灣推進,相繼發現了勝利、大港和江漢等油田.在戰術找油田方面,他親自選定華北、江漢平原的突破點和關鍵井位並打出高產油流.從根本上解決了我國當時石油資源匱乏的問題.他還十分注重和經常指導大西北、蘇北乃至西藏等地的找油工作,派出柴達木石油調查隊伍並發現了冷湖油田;他力主在塔里木盆地尋找古生代油田和向淺海進軍,皆取得重大突破.
為我國原子彈和氫彈的研製成功作出了突出貢獻
李四光早就預見到新中國的國防和經濟建設需要鈾礦資源.回國時,他克服重重困難從英國帶回了一台伽瑪儀,為後來尋找鈾礦發揮了重要作用.1955年1月15日,毛主席主持召開中央書記處擴大會議,研究發展原子能事業的問題,拉開了我國原子能事業的序幕.在這次會議上,李四光和劉傑、錢三強一起作了工作匯報.50-60年代,李四光一直關心著鈾礦地質的開展,多次聽取找鈾隊伍匯報、指導工作.他根據地質力學理論,對找鈾前景持樂觀態度,指出:"一是要找富集帶,二是要便於開采.……在我國主要是在幾個東西帶上." 實踐證實了李四光的預測.尤其南嶺帶的一些鈾礦床以規模大、品位高、易開采著稱全國.李四光在強調構造規律的研究時提出:"關鍵要把對構造規律的研究與輻射測量結合起來."遵循李四光的思路,覃慕陶、吳磊伯等經過艱苦工作,找到了211特大型鈾礦床.到"二五"末,我國已發現一系列鈾礦床,鈾產量已能保證我國核工業發展需要.四十多年來核工業的成就令世人矚目.他身為原子能委員會主席,為我國原子彈和氫彈的研製成功作出了突出貢獻.
創立地質力學理論
"一切構造形跡都是成群發生的.每一群構造形跡和其他有成生聯系的構造形跡群,往往個別形成構造帶.構造帶與構造帶之間,有時存在著構造形跡不甚顯著的地塊,它們和圍繞它們的或半圍繞它們的構造帶,形成一個整體,構成統一的構造體系.簡單扼要地說,構造體系是許多不同形態、不同性質、不同等級和不同序次,但具有成生聯系的各項結構要素所組成的構造帶以及它們之間所夾的岩塊或地塊組合而成的總體."——李四光 地質力學是我國科學家創立的有重要影響的大地構造理論,是李四光一生心血的結晶.她為尋找我國緊缺的重要礦產資源和解決國家重大工程地質問題發揮了關鍵作用. 李四光的地質力學理論源於他研究中國石炭棗二疊紀海水進退.1926年,《地球表面形象變遷的主因》的發表是李四光地質力學研究的第一個里程碑,李四光地質力學研究的萌芽吸收了當時國際先進地質學家的思想營養.他根據中國和東亞的地質構造特點形成和發展了中國的地質理論.四十年代初,李四光率先將力學引入地質構造的分析,發表了《地質力學之基礎與方法》,地質力學理論已具雛型.1962年《地質力學概論》的完稿是他對地質力學理論的總結,並對地質力學的工作方法進行了闡述和說明.地質力學理論的核心是構造體系的思想,她在地球科學飛速發展的今天仍閃爍著光芒.

5. 李四光為我國都做了哪些貢獻

為我國甩掉"貧油"帽子建立了不可磨滅的功勛
李四光對我國石油地質工作做出了歷史性的重大貢獻。早在三十年代,他就預言中國東部新華夏系沉降帶中蘊藏著豐富的石油資源。建國初期,做為新中國的第一任地質部長和全國石油地質工作委員會主任,在地質學界"中國貧油論"煙囂塵上的氛圍中,他正確回答了中央關於"走天然石油道路,還是走人工道路"的垂詢。他根據多年潛心研究,提出扭動構造體系控油理論和戰略、戰役、戰術找油工作的七個步驟,堅信不論海相或陸相,只要有適宜的地質條件便可以形成豐富石油。據此,他率先提出進行"華北平原和松遼平原摸底工作",大膽建議並實施了我國石油地質工作"戰略東移"的重大決策,為我國東部大慶等一系列大型油氣田的發現鋪平了道路。發現大慶油田之後,指揮石油隊伍南下,沿新華夏系沉降帶向華北、江漢和北部灣推進,相繼發現了勝利、大港和江漢等油田。在戰術找油田方面,他親自選定華北、江漢平原的突破點和關鍵井位並打出高產油流。從根本上解決了我國當時石油資源匱乏的問題。他還十分注重和經常指導大西北、蘇北乃至西藏等地的找油工作,派出柴達木石油調查隊伍並發現了冷湖油田;他力主在塔里木盆地尋找古生代油田和向淺海進軍,皆取得重大突破。
為我國原子彈和氫彈的研製成功作出了突出貢獻
李四光早就預見到新中國的國防和經濟建設需要鈾礦資源。回國時,他克服重重困難從英國帶回了一台伽瑪儀,為後來尋找鈾礦發揮了重要作用。1955年1月15日,毛主席主持召開中央書記處擴大會議,研究發展原子能事業的問題,拉開了我國原子能事業的序幕。在這次會議上,李四光和劉傑、錢三強一起作了工作匯報。50-60年代,李四光一直關心著鈾礦地質的開展,多次聽取找鈾隊伍匯報、指導工作。他根據地質力學理論,對找鈾前景持樂觀態度,指出:"一是要找富集帶,二是要便於開采。……在我國主要是在幾個東西帶上。" 實踐證實了李四光的預測。尤其南嶺帶的一些鈾礦床以規模大、品位高、易開采著稱全國。李四光在強調構造規律的研究時提出:"關鍵要把對構造規律的研究與輻射測量結合起來。"遵循李四光的思路,覃慕陶、吳磊伯等經過艱苦工作,找到了211特大型鈾礦床。到"二五"末,我國已發現一系列鈾礦床,鈾產量已能保證我國核工業發展需要。四十多年來核工業的成就令世人矚目。他身為原子能委員會主席,為我國原子彈和氫彈的研製成功作出了突出貢獻。
創立地質力學理論
"一切構造形跡都是成群發生的。每一群構造形跡和其他有成生聯系的構造形跡群,往往個別形成構造帶。構造帶與構造帶之間,有時存在著構造形跡不甚顯著的地塊,它們和圍繞它們的或半圍繞它們的構造帶,形成一個整體,構成統一的構造體系。簡單扼要地說,構造體系是許多不同形態、不同性質、不同等級和不同序次,但具有成生聯系的各項結構要素所組成的構造帶以及它們之間所夾的岩塊或地塊組合而成的總體。"——李四光 地質力學是我國科學家創立的有重要影響的大地構造理論,是李四光一生心血的結晶。她為尋找我國緊缺的重要礦產資源和解決國家重大工程地質問題發揮了關鍵作用。 李四光的地質力學理論源於他研究中國石炭棗二疊紀海水進退。1926年,《地球表面形象變遷的主因》的發表是李四光地質力學研究的第一個里程碑,李四光地質力學研究的萌芽吸收了當時國際先進地質學家的思想營養。他根據中國和東亞的地質構造特點形成和發展了中國的地質理論。四十年代初,李四光率先將力學引入地質構造的分析,發表了《地質力學之基礎與方法》,地質力學理論已具雛型。1962年《地質力學概論》的完稿是他對地質力學理論的總結,並對地質力學的工作方法進行了闡述和說明。地質力學理論的核心是構造體系的思想,她在地球科學飛速發展的今天仍閃爍著光芒。

6. 李四光為國家做出了什麼貢獻

光(1889~1971)中國地質學家,地質力學的創始人。於本世紀20年代創立了地質力學,為地質理論作出了巨大貢獻。他運用力學觀點來研究地殼運動現象,將各種構造形跡看作地應力活動的結果,建立了「構造體系」這一地質力學的基本概念,為探索地質自然現象提供了新方法,為研究地殼運動規律開辟了新途徑,開創了地質科學的新局面,在國際上享有崇高聲譽。他的理論為我國石油勘探作出巨大貢獻。例如他運用地質力學分析我國東部地區地質構造特點,認為新華夏構造體系的三個沉降帶具有廣闊的找油遠景,從理論上否定了「中國貧油」論。大慶、勝利、大港等油田的相繼發現證實了他的科學預見。在地震地質工作方面,他強調在研究地質構造活動性的基礎上,觀察地應力的變化,為實現地震預報指出了方向。此外,李四光早在20年代初,實地考察了我國太行山麓、大同盆地、廬山和黃山等地,先後發現第四紀冰川遺跡,推翻了國際上許多冰川學權威斷言中國無第四紀冰川的錯誤結論。 李四光長期從事古生物學、冰川學和地質力學的研究,在鑒定古生物蜒科化石、發現中國第四紀冰川和創立地質力學諸多方面建立了卓越的功勛。李四光在科學史上的貢獻,莫過於創立了地質力學這一新興邊緣學科。他著有《地質力學概念》一書,認為地殼運動中發生岩石變形是由於地應力作用的結果。 1947年7月,他代表中國出席第 18屆國際地質大會,第一次應用他創立的地質力學理論,作了題為《新華夏海之起源》的學術報告,引起了強烈反響。從此,地質力學這一由中國人創立的新學科正式載入史冊。
望採納

7. 李四光為我國什麼方面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李四光(1889.10.26-1971.4.29),字仲拱,原名李仲揆,湖北黃岡人,蒙古族,地質學家、教育家、音樂家和社會活動家,是中國地質力學的創立者,中國現代地球科學和地質工作的主要領導人和奠基人之一,新中國成立後第一批傑出的科學家和為新中國發展做出卓越貢獻的元勛,2009年當選為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之一。
李四光創立了地質力學,並為中國石油工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早年對蜓科化石及其地層分層意義有精湛的研究,提出了中國東部第四紀冰川的存在,建立了新的邊緣學科「地質力學」和「構造體系」概念,建立了「構造體系」的概念,創建了地質力學學派;提出新華夏構造體系三個沉降帶有廣闊找油遠景的認識,開創了活動構造研究與地應力觀測相結合的預報地震途徑。
來自網路:http://ke..com/link?url=-z1_EJmSBGCGak_XdMvPNBcfOUEyGCN_#2_1

8. 李四光為我國做出了什麼貢獻

一、科研成果 李四光的科學成就,大致可分兩個階段,1949年前由於舊中國歷史條件的限內制,他側重地質基礎學科的研究容;1949年後,在繼續重視基礎研究的同時,根據國家需要集中精力,積極開拓應用研究領域...

二、主要著作 李四光代表作有《冰期之廬山》《中國北部之蜓科》《地質力學概論》和《天文、地質、古生物》等。

三、人才培養 中華民國時期,李四光長期擔任北京大學地質系教授、系主任,造就了...

9. 查一查,李四光爺爺為我國還做出了哪些貢獻

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中國著名地質學家,新中國成立後第一批傑出的科學家和為新中國發展做出卓越貢獻的元勛,中國地質大學第一任校長,湖北黃岡人,蒙古族[1]畢業於英國伯明翰大學並獲博士學位.首創地質力學.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之後李四光的著名事跡也被翻拍為電影.1932年任中央大學(1949年更名南京大學)代理校長,之後又任重慶大學教授.為中國甩掉「貧油」帽子,創立地質力學理論和中國「兩彈」的研發作出了重大貢獻.李四光的最大貢獻是創立了地質力學,並以力學的觀點研究地殼運動現象,探索地質運動與礦產分布規律,他確立了新華夏構造體系的概念,分析了其特點,並運用這些理論概念探討了中國的地質條件和石油形成條件.早在20世紀40年代,我國地質學家潘鍾祥就明確提出了陸相生油學說,說明中國廣布的陸相地層一定有石油,從理論上反駁了西方所持的中國貧油的觀點.
20世紀50年代,在李四光部長的領導下,通過我國著名地質學家黃汲清、謝家榮等地質學家的不斷理論探索和實踐下,肯定中國東部特別是東北松遼盆地具有良好的儲油條件.毛澤東、周恩來在認真聽取了匯報後,支持了地質部的觀點,並根據地質部和李四光的建議,在松遼平原、華北平原開始了大規模的石油普查.1956年,在李四光的主持下,石油普查勘探工作在很短時間里,先後發現了大慶、勝利、大港、華北、江漢等油田,為中國石油工業建立了不朽的功勛.從50年代後期至60年代,勘探部門相繼找到了大慶油田、大港油田、勝利油田、華北油田等大油田,在國家建設急需能源的時候,使滾滾石油冒了出來.這樣,不僅摘掉了「中國貧油」的帽子,也使中國人提出的陸相生油理論和李四光創立的地質力學理論得到了最有力的證明.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