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地質工作評述怎麼寫
① 以往地質工作評述
一、基礎地質方面
涉及本區系統的基礎地質工作始於20世紀60年代初,為北京地質學院進行的1:20萬「濰坊幅區域地質測量報告」,1967~1968年,山東省地質局805隊對以上成果進行修編;第二輪1:20萬區域地質調查始於80年代末,由山東省地質區調隊完成;1996年新一輪1:20萬「萊陽幅、濰坊幅、西由幅」地質調查報告由山東省區域地質調查研究院完成。1:5萬區域地質調查始於1984年,由山東省地質局第六地質隊完成。1:5萬新一輪區域地質調查工作由山東省第四地質礦產勘查院完成,為其後的礦產勘查工作提供了基礎性資料。
二、物化探方面
區內1:20萬區域航磁、重砂、化探測量工作已經完成,並相繼完成了1:5萬重砂測量、1:5萬化探測量及綜合物探工作和遙感解釋工作。1979~1981年,山東省地質礦產局第六地質隊物探分隊在北起三山島,南至朱由;東起夏家,西至窪里村,面積80㎞2范圍內開展了1:1萬磁法測量工作,於1981年5月提交了「山東省掖縣倉上-朱由磁法測量報告」,對三山島斷裂帶南延情況做了綜合論證和推斷,為進一步普查找礦提供了依據。
三、礦產勘查方面
1966~1969年,山東省地質局807隊在對萊州市三山島礦區進行地質勘探期間,對礦區外圍進行了初步工作,確定了礦點的存在,但僅限於面上工作。1981~1983年,山東省地質礦產局第六地質隊由已知三山島構造帶向南西追索,於16~47線間發現了淺部礦體,並大致按120m×200m的工程間距施工鑽孔15個,工作量5410.51m,其中有效鑽孔8個,其中6個鑽孔見礦,工作量2499.6m,取基本分析樣品348件,但限於當時對三山島-倉上斷裂構造帶的構造產狀及其賦礦規律認識不足,把找礦范圍布置在三山島成礦帶的南西延伸方向上,並依據三山島金礦床蝕變帶的產狀(走向NE40°,傾向SE,傾角40°)建立勘探系統並布設工程,使所設計的部分鑽孔未在預期位置見到含礦構造蝕變帶,找礦效果不理想,普查工作多年未取得進展。
② 地質報告怎麼寫
用以前的模板格式寫
③ 怎樣寫出一份漂亮的地質勘查報告
怎樣寫出一份漂亮的地質勘查報告
一份標准地質勘查報告的基本格式如下(以下內容不涉及的,可以不寫):
00 封皮及扉頁
01 前言
02 目錄
03 項目概況:
目的任務、位置與交通、自然地理、經濟地理、以往工作評述、本次勘查工作情況、對以往資料的利用情況。
04 勘探工作及質量評述:
勘探類型、手段方法、工程網度、工程布置、工程質量評述、測繪工作及質量評述、采樣化驗及質量評述……等等
05 區域地質、礦區地質
地層、構造、岩漿岩、變質作用、礦產。
06 礦床地質特徵
礦體規模、形態、產狀、品位、礦石組分、結構、構造、蝕變特徵與分帶、圍岩與夾石、礦化階段、成礦規律、找礦標志。
07 礦物加工技術
礦樣的制備、選礦試驗方法、流程、結果、礦石工業利用性能評價。
08 礦床開采技術條件:
水文地質、工程地質、露天采場邊坡穩定性、礦坑井巷圍岩穩定性、環境地質。
09 儲量計算:
工業指標、儲量計算方法、參數確定、礦體圈定及儲量計算邊界的確定、儲量級別劃分、儲量計算結果、伴生元素的儲量計算。
10 技術經濟評價:
地質資源條件、開采技術條件、礦山建設方案、礦床經濟評價。
11 結論:
對本次勘查工作的評述、本次勘查工作主要結論、經驗教訓和問題、建議。
④ 地質調查工作質量評述怎麼寫
再次看到你的題目,覺得應該從一下入手:
地質調查是泛指一切以地質現象(回岩石、地層、構造、礦產、水文地答質、地貌等)為對象,以地質學及其相關科學為指導,以觀察研究為基礎的調查工作。
地質調查一般以不同比例尺的填圖為主要手段。國家對不同比例尺的填圖精度有明確的要求,因此不同比例尺的填圖精度代表了該項地質調查的詳細程度。其基本任務是採用各種現代化手段和綜合性方法查明陸地和海域各種重要的區域地質現象,研究這些現象的發生、發展及其規律,並在此基礎上編制一系列基礎地質圖件、資料,為國民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提供服務。
因此,其質量評述應圍繞以上目的任務進行評價,是否達到所要求的工作程度、是否完成所要求的地質工作進行評價。
⑤ 以往礦區地質工作
石碌礦區地質調查和勘探工作,雖始於20世紀30年代,但於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連同科研找礦,實際上已經停滯不前。
1)1932年方干謙曾對石碌等島內銅礦作了調查;1946年林鑽春等先後對田獨、石碌鐵礦等作了較全面考察後指出:島上資源豐富,各類礦產在30種以上;1942~1944年日本對石碌鐵礦進行掠奪性開采。因此,新中國成立前石碌鐵礦科研找礦工作實際上未開展。
2)1975~1978年中國科學院華南富鐵科學研究隊組織了多單位參加海南冶金富鐵會戰研究,重點對石碌鐵礦進行了系統的研究,同時對全島的區域地球物理場、區域構造、古生物地層、沉積環境、沉積地球化學、重磁異常、鐵礦床與鐵礦、儋縣花崗岩等進行了多學科研究。1976年開展了石碌礦區西南部重力測量,完成的主要工作量有8條剖面80km,提交了「用重力法在石碌西南部尋找富鐵礦工作小結」。隨後於1986年出版《海南島地質與石碌鐵礦地球化學》。
3)中國科學院長沙大地構造研究所、地球化學所和海南鐵礦地測處聯合科研組,於1986~1988年開展了海南島石碌式鐵鈷銅(金)礦床形成構造背景及其實驗學研究,對該礦區鐵、銅、鈷、(金)成礦的過程和機理進行了初步分析。提交了「海南島石碌式鐵鈷銅(金)礦床形成構造背景及其實驗學研究報告」。
4)中國科學院長沙大地構造研究所侯威研究員於1987年完成了博士學位論文「海南島地窪構造與石碌鐵礦多因復成礦床」,初步研究了石碌礦區構造變形特徵,首次提出石碌鐵礦韌性剪切帶控礦的觀點。
5)海南省地質勘查局資源環境調查院於2004年11月至2005年3月開展了海南省昌江縣石碌鐵礦及外圍礦產資源潛力調查,提交了「海南省昌江縣石碌鐵礦及外圍礦產資源潛力調查報告」。
6)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於2005~2007年實施開放基金課題「海南島石碌鐵礦及其圍岩主要礦物中包裹體研究」(MSGL04-2),對石碌鐵礦的成因再次開展了專題研究。
⑥ 以往地質工作程度
一、以往基礎地質工作程度
大興安嶺地區由於植被覆蓋嚴重,人煙稀少,交通欠發達,地質工作程度較低,尤其是大興安嶺中北部地區地質工作程度更顯不足。新中國成立前僅有少數中、外地質工作者沿交通線做過少量路線地質調查,曾有俄國人、日本人在鐵路沿線和免渡河一帶進行過地質礦產概查,並發現了鉛鋅礦和煤礦。
新中國成立後,國家一直對大興安嶺地區地質工作非常重視,使得該區地質工作得到飛速發展。
新中國成立初期,專門成立了大興安嶺區測隊,首先完成了1∶100萬區域地質調查工作,填補了本區地質工作的空白,對本區進行了第一次區域性的地質總結。1951~1953年劉國昌、姜春潮等在大興安嶺進行了1∶50萬地質調查。1980年內蒙古地質局116隊完成了呼倫貝爾盟1∶50萬地質圖、礦產圖、構造體系圖、成礦遠景區劃圖及相應的文字報告和說明書。
20世紀80年代前,在國家的統一布置下(計劃經濟時期),相繼開展了全區1∶50萬航磁測量、1∶100萬區域重力測量和大面積的1∶20萬區域地質測量工作,相當一部分地區還進行了1∶20萬重力及1∶10萬和1∶5萬航磁測量,少數地區1∶5萬區域地質和1∶2.5萬航磁測量工作也開始起步,取得了極為豐富的基礎地質資料,並發現了一大批有地表露頭的大中型礦床。1∶50萬地質編圖和區域地層表的編制及有關專家學者的專題研究等,使本區的地質工作步入系統化階段,認識也逐步深入。
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在本區先後開展了以礦產地質調查為主的1∶20萬區域地質測量。研究區共涉及其中68幅圖,其中14幅尚屬空白。少數地區開展了1∶5萬區域地質調查(圖1-2)。其中1990~1993年黑龍江省地質礦產局第二區域地質調查大隊開展了M-51-10(六十林場幅)和M-51-16(阿里河幅)區域地質調查,1994年7月通過驗收。合理地建立了區內地層層序,對測區侵入岩進行了劃分,確定了吉峰-環宇韌性推覆構造,並對區內礦床(點)、異常進行了詳細調查、登記,在初步總結成礦規律的基礎上,結合重砂、化探資料,圈定了6個成礦遠景區。20世紀80~90年代,國家計委、國家科委、地礦部和中國地質科學院組織有關研究所、高等院校和內蒙古自治區及相關省的地礦局等單位完成了「中國北方板塊構造及成礦規律的研究」、「我國北方前寒武紀成礦地質背景及找礦遠景預測」、「華北地塊北緣礦化集中區控礦因素及成礦預測」以及「緊缺礦產的勘查與評價研究」等項目,對包括大興安嶺在內的中國北方廣大地區地質、構造和成礦規律進行了系統研究,發表了一系列專著。
圖1-2大興安嶺中北段區域地質調查工作程度
1995~1997年地質礦產部第一物探大隊陸續完成了大興安嶺北段阿南林場、喀喇林場、克一河鎮、興安里、阿里河、六十林場等圖幅1∶20萬區域化探掃面工作,發現了一些有找礦價值的異常。
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隨著國土資源大調查項目的全面實施,大興安嶺地區又一次迎來了地質工作的春天。1∶20萬區域化探掃面全面展開,1∶25萬區域地質測量工作填補了1∶20萬區調的空白,至2005年1∶20萬化探可掃面積全部完成(圖1-3)。重要成礦帶還進行了1∶5萬區域地質和化探掃面工作,新發現了一大批物化探異常和礦產地。
與此同時,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地質科學院牽頭,聯合內蒙古自治區有關部門進行了大量綜合研究:20世紀80~90年代,在本區開展了各類綜合研究,先後有許多單位和學者對大興安嶺中北段及鄰區地質構造、火山岩和礦床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先後完成了「區域地質志」、「地層單元清理」、「大興安嶺中南部中生代地層火山岩及成礦規律」等綜合研究。「七五」、「八五」期間該區又作為科技攻關重點研究區,先後提交了「內蒙古興安盟地區與火山-侵入活動有關的銅多金屬礦床成礦條件和成礦預測」、「大興安嶺及其鄰區銅多金屬礦產的勘查與評價研究」等科研報告,對大興安嶺地區板塊構造運動的特點、多旋迴和疊覆造山作用的總體特徵、成礦規律等進行了較系統的總結。通過對大量地質礦產資料的整理,對區內地層、岩漿岩、構造、有色金屬成礦地質條件及成礦模式進行了系統總結和歸納;以板塊構造理論為指導,論述了本區大地構造演化及其與成礦作用的關系;通過研究重點礦床,闡明了該區金屬礦床成礦系列和成礦規律,劃分了成礦帶、圈定了找礦靶區;特別是近年來,中國地質調查局、中國地質科學院和中國科學院等單位有關專家帶著隊伍和先進設備,對主要成礦帶和重要礦床(點)進行了詳細工作,對該區成礦條件和賦礦規律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不僅確立了中生代火山-岩漿活動對成礦的重要作用,而且認識到古生代構造-岩漿活動對區域礦產形成的重要作用;認識到成礦類型也是多元化的---不但矽卡岩型和熱液型礦床不斷被發現,而且與潛火山作用和海底火山-噴流作用有關的礦床類型也正在被人們認識;通過新理論、新觀點的引進,發現了多處新類型礦床(點),通過新方法和技術的使用,使多數礦床擴大了遠景。這些工作使大興安嶺中北段地區顯示出巨大的資源潛力,為後續基礎地質研究和隱伏金屬礦床找礦勘查工作提供了理論依據和信息。
圖1-3大興安嶺中北段區域物化探工作程度
2001~2003年東北地區地質調查中心(沈陽地質礦產研究所)和吉林大學承擔了地質大調查科研項目「大興安嶺北部地區成礦規律與找礦方向綜合研究」,對金、銅、鉛鋅礦床控礦構造、礦產分布特徵及礦床成因進行了研究。研究認為,礦床具有北東成帶、北西成行的分布特徵,成礦作用主要集中在燕山晚期,與燕山晚期火山岩、次火山岩具有內在的成因聯系;劃分出2種成礦類型、3個成礦帶,並建立了多金屬礦床成礦模式。
二、礦產資源勘查研究狀況
大興安嶺中北段正規的礦產勘查工作始於20世紀60年代,70年代以來在1∶20萬區域地質調查及面積性物化探工作的基礎上,相繼開展了地質普查和礦床勘探工作,對發現的重要礦點(礦產地)和物化探異常進行了普查和勘探工作。大興安嶺中北段已發現金屬礦產地332處(含砂礦),其中經過不同層次地質勘查工作的大、中、小型礦床27處,合計每萬平方千米(中、北段面積按20.2×104km2計)平均有1.34個礦床,是大興安嶺地區(25處/萬平方千米)的1/18.6,是全國(200處/萬平方千米)的1/149。大興安嶺中北段有色金屬礦產勘查工作程度見圖1-4。
1966~1970年原黑龍江省地質五隊、地質八隊、物探隊在環宇地區進行普查找礦和物化探工作,完成磁法、自然電場法、化探測量22.8km2,發現花崗岩接觸帶矽卡岩中的多金屬礦化。1973年編寫了環宇礦點普查報告。
1970~1971年原黑龍江省地質五隊對嘎仙多金屬、鎳鈷礦點進行了普查。1972年對吉峰十一支線多金屬礦點進行了普查,同時對吉峰九支線多金屬礦點和超基性岩進行了普查。
1987~1988年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黑龍江地質勘查局同日本國際協力事業團、金屬礦業事業團合作,在吉源林場、吉峰林場、三十六林場和西陵梯林場西部地區開展了1∶5萬地球化學普查、異常查證和礦產普查工作,完成1∶5萬化探5000km2,1∶5萬地質調查605km2,1990年2月提交了《黑龍江西北部基礎地質調查報告書(日文)》。1988~1989年黑龍江有色地質勘查局703隊對西陵梯林場Au、As異常區、三十六林場Cu、Pb、Zn異常區進行了檢查。
20世紀90年代以後,隨著國土資源大調查成果的不斷取得,特別是1∶20萬化探掃面和重要成礦帶上1∶5萬水系沉積物測量工作的開展,在大興安嶺地區發現了大量成礦元素綜合異常,為進一步普查找礦和擴大遠景指明了靶區。在國家和內蒙古自治區各級政府的支持下,該區礦產勘查工作又取得突破性進展,近年來在大興安嶺西坡陸續又發現和評價了一批礦床(點)和具一定前景的礦產地,礦種主要有銅、鉛、鋅、銀、金等。拜仁達壩富鉛鋅、銀礦已評價為大型,並有望成為特大型。同時,與大興安嶺相鄰的蒙古、俄羅斯的邊境地區也相繼取得找礦重大突破。
總的來看,無論基礎地質工作程度,還是礦產資源勘查研究現狀,大興安嶺中北段地區由於植被覆蓋嚴重,工作條件較差,且受以往傳統勘查技術的限制,許多成礦有利地區未開展系統的地質找礦工作。從圖1-2和圖1-3可以看出,大興安嶺中北段地區只是圍繞一些勘查程度相對較高的礦區周圍做過一些零星小面積的大、中比例尺的礦產勘查工作,大部分地區工作程度比較低,至今在本工作區僅發現2處大型礦床(六一硫鐵礦、嘎羅索鈦鐵砂礦)、4處中型礦(謝爾塔拉鐵鋅礦、紅旗溝鐵鋅礦、梨子山鐵鉬礦、蘇呼河三號溝鐵鋅礦)、32處小型礦床(其中含7處砂礦)。
圖1-4大興安嶺中北段有色金屬礦產勘查工作程度
2001~2005年北京礦產地質研究院在鄂倫春自治旗八岔溝鉛鋅礦、吉峰林場、西陵梯、嘎仙、牙克石市扎敦河、扎蘭屯市碰頭嶺等地區開展了地質、物探、化探綜合找礦工作,完成1∶5萬化探483km2,1∶2萬土壤測量53km2,1∶1萬地質測量40km2,地質、物探、化探剖面37km。通過上述工作認為八岔溝鉛鋅礦、吉峰林場AS-5Pb-Zn-Ag異常、西陵梯AS-8
Cu-Mo-Ag異常、嘎仙鎳鈷鉛鋅礦點、扎蘭屯碰頭嶺金銀礦化異常區具有較大找礦前景。綜上所述,大興安嶺中北段區域地質、礦產地質和地質科研工作程度均比較低。區域地質僅限於小比例尺航空磁測、1∶20萬區域地質測量、1∶20萬區域化探,1∶5萬地質測量開展尚少。礦產地質勘查投入工作量較少,主要是20世紀60~70年代對個別礦點的檢查和普查,工作沒有取得重大進展。此後的較長時間內投入的有效找礦工作較少,致使該地區至今已發現的大中型礦產地甚少。
在勘查技術方面對特殊景觀地區(森林沼澤區、戈壁沙漠區等)找礦方法進行了試驗研究,總結出一套切實可行的方法技術,使大興安嶺地區基礎地質工作更加系統,找礦方法、技術日臻成熟,思路更加明確。2001~2005年北京礦產地質研究院(原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北京礦產地質研究所)承擔了國土資源調查技術方法類研究項目「得爾布干成礦帶北段森林沼澤景觀中大比例尺化探方法研究」(2001~2002年)和「森林沼澤景觀異常查證方法研究」(2003~2005年),對森林沼澤區元素遷移集散規律、異常影響因素進行了研究,制定了該類景觀地區中大比例尺化探方法和異常查證評價技術,並在示範測量中取得很好的地質效果。
在地球物理勘查方面,應用航空物探發現了一批電、磁異常,1999年在海拉爾、滿洲里地區又進行了1∶5萬航空物探(電/磁)綜合測量,為研究本地區構造格架、地層及岩體分布、普查找礦等提供了高質量的地質、地球物理信息,其成果經三級異常查證,取得了一定的地質找礦效果。
高解析度電磁測深、大深度的脈沖瞬變電磁測深、大功率激電、高精度磁法等新技術、新方法及多種方法的組合應用,為尋找隱伏、半隱伏礦床及解決大興安嶺中北段找礦中的一些技術難點問題提供了新的技術和手段。
近年來遙感技術也取得了較快的發展,多平台、多光譜解析度和多空間解析度的遙感技術為找礦勘查提供了基礎數據。在森林沼澤特殊景觀區,如何有效地應用遙感技術開展區域地質研究及找礦靶區優選工作,尚處於探索研究階段。
三、鄰國鄰區礦產資源發展狀況及可借鑒經驗
大興安嶺與近鄰的俄羅斯、蒙古國的相鄰地域均處於同一構造單元,是銅、金、鉬、鋅、稀土、鈾等金屬礦床集中分布區(圖1-5)。據統計,在俄羅斯、蒙古國境內已發現規模不同的礦床500多個,其中超大型、大型礦床43處,有色及貴金屬佔80%以上,已探明的儲量中,鉛鋅大於700×104t,銀大於14000t,金在2000t以上,鈾大於20×104t,另有螢石礦2000×104t以上。在距我國僅10km的額爾古納河以西,俄羅斯境內別列佐夫已發現4.47×108t的大型富鐵礦,礦石品位達50.33%;同樣距我國僅20km處有魯戈卡因大型銅金礦床,銅儲量達169.8×104t,金儲量167t;另有諾依昂-塔洛格鉛鋅礦,金屬儲量達300×104t以上;斯特列措夫超大型鈾鉬礦,其中鈾儲量大於20×104t;已生產150年之久的巴列依金礦,已採金在1500t以上;達臘松金礦采砂金已有150年的歷史,1927年進行原生礦勘探後變成一超大型金礦;舍爾洛夫戈爾大型錫鎢鉬礦床距滿洲里僅120km。同樣,在與我國毗鄰的蒙古國境內的東方省已知有吉爾萬布拉克超大型鈾礦,烏蘭、查布、巴彥烏拉等大型鉛鋅礦,肯特省阿倫努爾大型鎢礦,愛爾得尼-托洛加大型銅礦,莫蘇蓋胡都格特大型稀土礦等。這些礦床距我國內蒙古地區一般均在200km以內。
在我國大興安嶺的呼倫貝爾地區也相繼發現了斑岩型烏奴格吐山大型銅鉬礦、額仁陶勒蓋大型銀多金屬礦、查干布拉根及甲烏拉等銀鉛鋅多金屬礦。在內蒙古東部的黑龍江境內先後發現了斑岩型多寶山、銅山、三礦溝、小多寶山等大中型銅鉬金礦;在緊鄰工作區北部的黑龍江境內也發現了小伊諾爾蓋、沙寶斯、東安等大、中型金礦及一批大、中型砂金礦,如烏瑪、韓家院子、興隆溝等。在大興安嶺南部地區也先後發現了一批大、中型有色金屬礦,如白音諾爾超大型鉛鋅銀礦、科爾沁右翼前旗的超大型巴爾哲稀土礦、巴林左旗浩布高大型矽卡岩型鉛鋅銅多金屬礦、克什克騰旗黃崗大型矽卡岩型鐵錫鎢多金屬礦等。這些礦床的發現說明在我國大興安嶺地區有尋找和發現有色、貴金屬等礦產的巨大潛力,尤其是在中北部地區,佔地面積與已發現的礦床規模和數量遠不如鄰國及鄰區。選擇俄羅斯、蒙古國與毗鄰地區的代表性礦床進行比較,見表1-1,從中可以汲取一些寶貴經驗。
圖1-5大興安嶺及鄰區礦產分布示意(據趙一鳴等,1997,有修改)
表1-1 大興安嶺及周圍地區大型以上代表性礦床主要特徵及控礦因素
續表
1)研究表明許多大型-超大型礦床在空間的分布,首先受控於大型成礦域的有利位置,近年來在新疆東天山發現的土屋斑岩型銅礦,蒙古國境內發現的奧玉陶勒蓋斑岩型銅礦、查干蘇布爾加斑岩型銅鉬礦、納林呼都克銅礦、洪古特-黑德銅礦等與大興安嶺西部的烏奴格吐山和東部的黑龍江多寶山斑岩銅鉬礦帶,均處於東西向古生代古亞洲成礦域,它們受西伯利亞古板塊南緣古生代活動大陸邊緣島弧系的控制,因此在大興安嶺尋找與斑岩型有關的銅鉬金多金屬礦重點應考慮與古生代基底岩層有關的東西向構造中分布的淺成斑岩體及與之有關的礦化和蝕變。
2)大興安嶺的鄰區已發現的許多大型-超大型礦床,主要與北東向、北西向和東西向3個斷裂系統組成的區域構造的復雜網格狀斷裂有關,它們決定了中生代岩漿活動和成礦作用的空間范圍(閻鴻銓等,2000)。尤其是近東西向構造向北東向構造轉彎處(在俄羅斯境內北部地區及蒙古國的南部由於受西伯利亞古板塊牽制,構造表現為從東西向向北東東向轉彎)是成礦密集區。區內成礦帶的分布和若干礦田的成礦位置,主要受控於北東—北北東向與北西向或近東西向斷裂的交匯部位,如諾依昂-塔洛格鉛鋅礦、舍爾洛夫戈爾錫鎢礦、烏蘭鉛鋅礦、烏奴格吐山銅鉬礦、多寶山銅鉬礦等均受北東向深斷裂和北西向或近東西向斷裂交匯構造控制。
3)巨型火山-深成岩漿隆起帶內次級相對隆起區或向沉降區過渡地帶是大型成礦區帶最重要的構造環境。分布在岩漿隆起區不同級別的次一級構造,如破火山窪地(斯特列措夫鈾鉬礦)、斷陷火山盆地邊緣(諾依昂-塔洛格鉛鋅礦)、次火山-侵入穹窿(烏奴格吐山銅鉬礦)、近岩漿穹窿核部(達臘松金礦)等,往往是形成大型-超大型礦田的重要構造條件。這是在大興安嶺地區尋找大型-超大型礦床必須考慮的重要因素。
4)從俄羅斯、蒙古國和大興安嶺地區已知的礦產組合可以看出,其成礦元素及組合十分相似。大致可分為3類:鐵及多金屬組合(如鐵-鋅、鐵-錳等)、有色金屬及貴金屬組合、稀土-放射性元素組合。如蒙古國有大型圖木爾廷敖包鐵鋅礦,大興安嶺地區有謝爾塔拉中型鐵鋅礦;俄羅斯有超大型魯戈卡因銅金礦,大興安嶺地區嫩江有三礦溝銅金礦;俄羅斯有超大型貝斯特里銅鉬礦,大興安嶺地區有烏奴格吐山、多寶山銅鉬礦等,說明大興安嶺地區與俄羅斯、蒙古國有相同的成礦基底,並有相似的成礦機理,只是在工作區目前只發現礦化顯示或小型礦床,如扎蘭屯市敖尼爾河僅發現鎢錫礦化點,而在俄羅斯已發現大型舍爾洛夫戈爾錫鎢礦;蒙古國肯特省阿倫努爾已發現大型鎢鉬礦,而大興安嶺地區鄂倫春衛江東山、博克圖鎮川嶺等地僅有礦化顯示。研究境外大型-超大型礦產的組合,對我們在大興安嶺中北段類似成礦條件下尋找相關的礦產組合會有一定的啟示。
⑦ 以往的礦產地質工作
本區的地質找礦工作開展較早,較系統的礦產地質工作始於1950年,先後有中蘇十三地質大隊,新疆地質局伊犁大隊、區調隊、九大隊、科研所和新疆有色地質局七○三隊、七○四隊、物探隊、科研所等單位在此地區進行銅、鐵的地質普查找礦工作。目前區內已知的銅、鐵礦床和礦(化)點共有27處,其中鐵礦床4處、銅礦點13處、鐵礦點10處。該區典型的礦床、礦點有式可布台鐵礦床、鐵木里克鐵礦床、木斯銅礦點、特鐵達坂銅礦點、托豆布拉克銅礦點、克藏南銅礦點、則克台鐵礦點等。
半個世紀以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方政府和個體對本區鐵、銅礦點進行了開采,但大部分礦點均因地表規模小、品位偏低而停產,目前只有克藏南銅礦點和則克台一帶的富鐵礦仍在開采利用。最近的物化探及礦產地質工作開展於2005年,其時,新疆地礦局第七地質大隊在新疆新源縣式可布台一帶開展1 :5萬化探普查,在工作區內圈出Cu、Co組合異常,Cr、Ni、Co組合異常,Au、As組合異常,W、Sn、Sb組合異常及其他各類組合異常數十處。工作過程中,發現了松湖鐵礦。化探成果顯示,該礦位於Au、Ag、Cu、Co綜合異常內,異常區總面積近4km2。其後對該礦點進行了初步的非系統性的磁法測量,發現具一定規模的磁異常體的存在,異常與地表局部出露的礦層(體)對應良好,為2006年松湖鐵礦預查項目的開展提供了基本依據。
2006年,新疆地礦局第七地質大隊在2005年工作成果的基礎上,申請了自治區資源補償費項目 「新疆尼勒克縣松湖鐵礦預查」,並按設計要求開展了1:1萬平面地質草測、1:2000平面地質草測、1:1萬面積性地面高精度磁測、槽探、鑽探及其他相應的地質勘查工作;依據工作成果,編制了 《新疆尼勒克縣松湖鐵礦普查報告》,通過合理圈定礦層(體),在該礦區共估算出333類鐵礦石資源量2429477.87t,334類鐵礦石資源量252366.86t,合計2681844.73t(需要說明的是,松湖鐵礦資源量估算方法和估算結果已經新疆礦產資源儲量評審中心審查核准並認定,認定書文號為新國土資儲評[2007]025號)。
⑧ 對新形勢下地質工作改革的評述
一、新形勢下地質工作改革設計比較系統深入
國辦發[1999]37號文提出的屬地化管理和企業化經營的改革,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經形成的條件下的改革,比原有的改革深刻得多、重要得多,可以說在地勘單位改革進程中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
(一)政府機構改革的帶動地勘單位的改革
原地礦部撤銷之後,新成立的國土資源部沒有帶隊伍的職能,這就從根本上割斷了縱向上政企、政事不分的鏈條。而屬地化之後的政府管理,也完全是按照政企、政事分開的格局運作,各省級政府不具體管理各地勘局的業務和生產經營,因而是有新意的管理體制,既排除了上邊對下邊干預,也排除了下邊對上邊的依賴。這就可能大大加速地勘單位企業化進程。
(二)公益性地質工作和商業性地質工作分開運行
兩類地質工作的區別是:①公益性是經費運作,用完核銷,事業管理;商業性是投資運作,用完進入礦產品成本,企業管理。②公益性是政府財政出錢;商業性是企業(包括國有企業)出資。③公益性地質成果,向社會公開,無償提供;商業性地質成果,企業獨占,有償轉讓。④公益性地質工作由政府用計劃配量;商業性地質工作由市場配置。這四個區別決定實施地勘單位企業化經營之後,地勘單位使用地勘費可以按市場規則,可以自主決定商業性的投入,沒有好的項目可以不做,另圖他業;對公益性地質工作,無須動用地勘費基數,如果承包地質大調查任務,則完全是一種技術勞務活動,按合同規定進行,有則做,沒有則另圖他業。
(三)上(級)下(級)一起改
首先,國土資源部不再直接管理商業性地勘單位,這就是改革。其次,省地勘局也要實行企業化經營,同所屬地勘單位一起,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的經濟實體。局機關的管理和利益,要同所屬地勘單位經營成果掛鉤,不再置身於地勘單位之外指揮企業化。
(四)地勘單位的改革目標定位在企業上,而不是企業化管理
對此,國土資源部印發的《地質勘查隊伍管理體制改革宣傳提綱》明確指出:「企業化經營是指地勘隊伍要按照政企(事)分開的原則,逐步轉變事業機制,建立健全企業機制,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的市場主體。」「地勘單位作為企業,不受地域的限制,有權依法走向全國乃至境外去謀求經營和發展。」
(五)地勘費劃定基數不再改變(政策性增資,基數統一上調,在各單位之間,也是相對不變的),同時也不再下達預算內地質勘查任務的改革
這本身就是一種機制、一種政策。從此以後,地勘單位干好、干不好,國家不再減撥地勘費。這就是說,今後地勘單位深化企業化改革,不再是為減輕國家負擔,而是為自己的生存和發展,即企業化經營是地勘單位自身的需要。
(六)地勘單位的起點不同但改革不遷就後進的,每個單位都要力爭上游
十幾年前地勘單位「三化」的改革,其起點在各地勘單位之間基本一致。而現在,雖然所給的優惠政策基本相同,但經過多年的企業化管理,各自的經濟實力、機制轉變程度大不一樣。這就是各單位為什麼對這次改革所承受的感覺不同。但市場並不同情弱者,所以一方面要根據本單位的實際情況實施企業化經營;另一方面對改革的目標、實現目標的時限又不能降低要求。
(七)融入地方經濟,地勘單位的生產經營環境得到較大改善
因為地勘單位的主業和多種經營,本來就是地方經濟、區域經濟的組成部分,可是長期以來由於條條管理,束縛了它和區域經濟的聯系。而屬地化管理,則從根本上解決了這個問題,大大有利於地勘單位融入區域經濟之中,是一次極好的發展機遇。
二、地質工作改革實踐取得重要進展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立和逐步完善,我國地質工作體制機制改革取得重要進展。公益性與商業性地質工作分開運行、協調發展的機制逐步建立,運行基本順暢。地質勘查投入顯著增加,投資多元化格局初步形成。探礦權市場逐步完善,探礦權交易日趨活躍。
(一)初步實現了公益性與商業性地質工作分開運行
經過多年探索,公益性與商業性地質工作分開運行、協調發展的機制逐步建立,運行基本順暢。公益性地質工作方面,成立了中國地質調查局,建立了中央和地方公益性地質調查隊伍;商業性地制工作方面,初步建立了礦產勘查市場體系,原地勘隊伍實現了屬地化管理,並向企業化經營推進。這為公益性地質工作和商業性地質工作分開運行提供了組織框架。政府財政投入的地質工作的目的從生產型向服務型和宏觀調控型轉變。這一根本性轉變,決定了政府財政投入的管理理念,組織管理和運行方式,政績觀、工作成果的評價方式和准則等將發生根本變化,表明政府的宏觀引導也向著公益性地質工作和商業性地質工作分開運行的方向發揮作用。
(二)地質工作兩級管理的體制框架初步建立
中央和地方兩級管理的地質工作體制框架初步建立,公益性地質調查隊伍建設取得積極進展。中國地質調查局新的「三定」方案,明確地調局為部直屬的副部級事業單位,負責統一部署和組織實施國家基礎性、公益性地質調查和戰略性礦產勘查工作,統一管理國家公益性地質調查隊伍,對地方公益性地質調查隊伍實行項目聯系、業務指導。為適應新的地質調查工作要求,建立了「地調局—六大區地調中心—項目承擔單位」三級項目運行管理體系。基本建立了覆蓋地質調查全過程的業務管理制度,逐步完善了從立項到資料匯交的技術、質量、經濟管理的程序與要求。地質調查工作總體上做到了有章可循、有據可依。
(三)地勘單位企業化改革取得了寶貴經驗
1999年地質勘查隊伍管理體制改革以來,地勘隊伍屬地化管理順利實現。屬地化地勘隊伍在地方政府的重視和支持下,地勘隊伍擴大服務領域,融入地方經濟建設,企業化經營逐步推進,取得了很多寶貴的經驗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地勘單位內部推行事、企分開運行機制
由於企業和事業是兩種完全不同的運行機制,必須分開運行,才有利於主產業的發展,又有利於事業隊的穩定,從理論上講,這是很簡單的道理,但地勘單位在實踐中探索出這個道理,並自覺按照這個方向去改革,將理論轉化為實踐,確實是一個巨大進步。我們調研的基層單位,都提出了要在地勘單位內部實行事企分開,因此具有普遍性的認識。這一舉措,突破了企業化經營的體制性障礙,為企業化經營開辟了廣闊空間。通過事、企分開運行,既保證了公益性地質工作和產業發展雙加強,又保持了隊伍的穩定。
2.突出自己的優勢和特色發展產業
地勘單位通過多年的工作積累,在地質調查、礦產勘查、工程勘察施工和物業等領域形成了自己的優勢和特色,這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發展產業的根本,通過對自己優勢領域的產業拓展和延伸,才能具有競爭優勢,才能形成穩定產業。地勘單位在經歷了多方面的探索和失敗,最後認識到要突出自己的優勢和特色發展產業,屬地化以來,很多地勘局確定了礦業,工程勘察施工,地產、珠寶和外貿等產業為優勢產業,通過幾年經營,取得很好的成果。這一選擇,也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
3.實行勘查、開發一體化
實行勘查、開發一體化,也是我們調研的基層單位形成的共識。近幾年來,地勘單位逐步走向勘查、開發一體化道路,找礦工作獲得了重大突破,並獲得較穩定的開發效益,為地勘體制改革和地勘經濟的持續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4.老人老辦法、新人新辦法
地勘單位企業化的最大難點之一就是事業單位和企業職工身份的轉變,由於事業單位班子制度的穩定性,離退休待遇高於企業,所以,職工將事業身份轉變為企業身份存在很大障礙。實行老人老辦法,新人新辦法,即對政策實施時間(如1993年)之前的職工,進入企業後保留事業身份,退休後享受事業單位退休政策;對於以後的新職工,交由人才交流中心實行身份代理,不再進入事業編制,這樣,就切斷了事業單位自然膨脹的源頭,隨著時間的推移,完全企業化的目標是可以實現的。調研中也反映出,地勘單位的企業化也不是整體企業化,而是以事、企分離的方式,實現大部分企業化,小部分變為事業單位保留下來。
(四)礦業權交易市場初步建立
1996年修改後實施的《礦法》和1998年國務院頒布實施的三個配套法規初步建立了礦業權市場交易制度。2000年,國土資源部制定的《礦業權出讓轉讓管理暫行規定》對礦業權交易方式做了進一步規范細化,明確礦業權的出讓方式包括批准申請、招標、拍賣,礦業權的轉讓方式包括出售、作價出資、合作、出租、抵押。2003年發布的《探礦權采礦權招標拍賣掛牌管理辦法》對礦業權出讓的方式和程序、競價方式、公開信息內容,以及市場監督管理方面又做了進一步規定。2005年發布的《關於規范勘查許可證采礦許可證許可權有關問題的通知》和2006年發布的《關於進一步規范礦業權出讓管理的通知》等部門規章,使礦業權交易制度得以進一步完善。
我國礦業權交易平台的建設卻起步於2001年,主要有兩個快速時期。一是2001~2003年,隨著礦業權的公開競爭、有償出讓方式試點及全面推開,全國大部分國土資源廳以及部分市(縣)級國土資源管理局都建立了各自的礦業權出讓交易大廳,這一時期的礦業權交易平台的建立帶有明顯的政府行為,交易服務功能主要是資源所在地區礦業權出讓,如河北省礦業權交易中心。二是2006年以來,隨著「礦產資源開發秩序治理整頓和資源整合」的深入,又掀起了新一輪礦業權交易平台建設的高潮。新時期礦業權交易中心主要採用公司制形式,服務功能與前一時期相比要寬廣得多,例如2006年7月建立的雲南省礦業權交易中心等。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國已建立的礦業權交易中心有近20家,呈現的主要特點是地域性服務強,已建立的礦業權交易中心各主要採用的是公司制和事業制形式。從總體情況來看,目前我國礦業權交易處於初步建立和發展階段。
(五)勘查投入多元化格局初步形成
近年來,我國地質勘查投入顯著增加,投資多元化格局初步形成。在社會資金迅速增加的同時,財政資金總量也不斷增加,建立了中央和地方地質勘查基金,積極探索彌補風險勘查市場缺失的有效途徑。但從投入結構看,社會資本投入比例不斷高於財政資金。由此可見,中央財政、地方財政、社會資金共同投資於地質工作,地質勘查投入多元化局面進一步形成,社會資本逐步成為礦產勘查市場投入的主體。2000年社會資金在勘查總投資中的比例僅為30%左右,2005年上升為70%左右。政府財政投入的勘查資金中,省級財政資金所佔比例逐步提高,從2000年占國家財政勘查總投資的40%,上升到2005年的80%以上。2009年全國基礎地質調查和固體礦產勘查共投入資金277億元,其中67%是社會資金投入。雖然受國際金融海嘯影響,社會資金投入比例仍沒有出現大幅度下降,這說明社會資金仍然很看好礦產資源勘查開發行業。
三、存在問題
面對新形勢,我國地質工作體制機制仍存在一些不適應:主要表現為四個不到位:一是我國風險勘查資本市場不到位,缺乏通過股市融資的渠道。目前,礦產勘查投入以企、事業單位投入為主、中央和地方財政投入也佔有較大比例(30%~40%)。二是地質工作「兩個主體」不到位。公益性地質隊伍的建設不實不強,中央公益性地質隊伍在數量和結構上,離精兵加現代化,調查與科研相結合,能擔當重大戰略任務,善於攻堅打硬仗的高素質,專業化隊伍要求還有差距。地方公益性地質隊伍至今也沒建實建強。屬地化地勘隊伍的企業化進展緩慢,未能真正成為勘查市場主體,礦業中介服務機構不健全。市場體系需要進一步完善,市場主體建設需要大力推進。三是戰略性礦產勘查統一部署和組織實施不到位。國家地質工作沒有形成統一部署和組織實施機制,政府與企業相互聯動不夠,各類地質勘查資金有機銜接不夠,勘查與開發有機結合不夠,結果導致重要成礦區帶基礎工作程度嚴重不足,重要礦產資源的後備基地匱乏,國家地質工作沒有形成合力,影響地質找礦的重大突破。四是地質調查工作缺乏長效機制。目前,無論是常態工作還是非常態工作,都以國家專項形式開展,影響了地質隊伍的穩定性和地質工作的持續性。地質工作體制機制存在問題的原因具體表現為以下方面:
(一)政府職能需要進一步落實
政府在地質工作中,缺位錯位越位的問題,在不同領域不同程度的存在。一些行政管理機關的管理仍然習慣於項目管理和技術管理,重審批,輕監管。一些地方不能堅持依法行政,政令不暢。一些地方擅自擴大范圍,對所有探礦權一律以「招拍掛」方式出讓。
勘查管理法制建設和執法隊伍建設跟不上勘查市場發展要求,對圈而不探、虛假勘查、有效勘查投入不足以及地勘行業行為不規范等缺乏有效監管手段,監督檢查力度不夠。
(二)公益性地質工作隊伍建設不到位
公益性地質調查隊伍規模偏小,人才結構性短缺,油氣戰略調查和戰略性礦產勘查等專業隊伍缺失,野外一線地質調查人員和領軍人才缺乏,調查研究能力特別是野外調查能力薄弱。經常性經費不足,經常性經費短缺,基本上靠專項經費運轉,缺少持續發展的經費穩定來源機制;缺乏裝備及基地保障,地質裝備缺乏更新機制;基地建設不能滿足隊伍發展需要,特別是京區地質科研試驗基地緊張。
局、院、所管理關系有待理順,中央與地方公益性隊伍聯系不夠緊密,地方公益性地質調查隊伍尚未建實。
(三)市場主體建設不到位
國有地勘單位改革的配套政策未落實到位,企業化改革推進緩慢,「百局千隊」轉企改制尚未破局,市場主體建設還遠未到位。隨著國庫集中統一管理等財政體制改革的深化,事業管理體制與企業運行機制之間不兼容的矛盾日益突出,「戴事業帽子,走企業路子」,已經遇到越來越突出的體制機制障礙。中央管理地勘單位和屬地化管理地勘單位,行政隸屬關系五花八門,均存在管理體制不順的問題。
目前,國有地勘單位還不是真正的企業,難稱其為合格的市場主體。基本現狀是公商不分,事企混行,目標多元,導致事業做不好,企業做不大。依賴財政投入的找礦機制沒有根本改變,地勘單位投入非資本化,難以實現良性循環。
(四)統一部署統籌協調不夠
地質工作統一部署和協調不夠,中央、地方財政資金和商業性勘查投入缺乏統一部署和統籌協調,缺乏有機銜接,難以形成整體勘查。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礦產勘查機制,應該是一個多元投資的大平台,各種資金都願意進來參與勘查,各方面的積極性都能夠調動,共同推進找礦突破,共同發展。但是,現行的機制還有較多計劃經濟的痕跡,沒有體現多元投資的性質,各個投資主體的定位和利益分配機制不合理,沒有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中央專項分散管理,中央、地方政府與企業難以聯動;公益性地質工作與商業性礦產勘查脫節,一些國家專項未能實現有效拉動社會投資的目標;缺乏國外通行的風險勘查財政補貼制度,對風險勘查的拉動力度不夠,地勘單位的找礦積極性尚未充分調動起來。
(五)勘查與開發一體化機制尚未形成
礦山企業「用礦不找礦」,依賴國家配置接續資源,來解決「資源危機」。開采未能有效勘查,勘查開發沒能實現一體化。地勘單位的技術優勢與大型礦業企業資金優勢未能有機結合,勘查區塊強制退出機制貫徹不力。
(六)缺乏公益性地質工作穩定投入機制
基礎地質工作程度是衡量國家地質工作進步與水平的重要標准,基礎地質工作缺乏穩定投入機制,公益性地質調查隊伍事業經費經常性嚴重缺乏,基本上依靠專項經費運轉,缺少持續發展的長效機制,導致隊伍不穩定,工作不穩定。
(七)資料集群化服務有待進一步加強
全國沒有實現成果、原始、實物地質資料的集群統一管理;地調、礦產、水工環、物化遙等地質調查資料分散於若干單位;沒有形成完整的地質資料信息產品體系,地質調查信息資料集群化服務需要加快推進。存在的困難主要表現為:
1.地質資料信息服務政策法規不配套
有關地質資料保密、保護的政策法規不配套,制約了地質資料社會化服務的開展。
2.地質資料信息集成整合、開發程度不夠
把地質數據轉化為服務產品的意識不強,對資料信息挖掘不夠,限制了服務工作的深度和廣度。
3.地質資料信息共享平台建設滯後,數字化、網路化推進較慢
全國地質資料服務統一平台建設滯後,分散在不同專業、不同單位的地質資料不能有效提供服務。數據信息分散管理,形成信息孤島,存儲、維護、服務所依賴的技術、系統大量異構,標准化程度低。地質資料數字化積累仍顯不足,沒有形成有效的更新、維護及積累機制,全國地質資料數字化程度為40%,全國地質資料館僅為30%,制約地質資料現代化服務水平的提高。
⑨ 研究區以往的地質礦產工作概況及評述
研究區位於青藏高原藏北腹地,涉及班公湖—怒江結合帶、北岡底斯、南羌塘盆地和羌塘中央隆起帶。由於大地構造的特殊性和良好的成礦背景,歷來備受中外地質學家的關注。但是,由於受惡劣自然地理條件的限制,以往的地質礦產調查工作較薄弱。20 世紀80 年代開展的 1 ∶ 100 萬改則幅、日土幅和拉薩幅區域地質調查覆蓋本區。80 年代中期,各省相繼完成 1 ∶ 20 萬區域地質調查,但本區由於自然條件惡劣,絕大部分地區未開展1∶20萬區調,直至2000年以來,研究區才陸續完成1∶25萬區域地質調查,但區域化探、地球物理測量和礦產調查工作較零散。石油部門和中國地質調查局在羌塘地區開展過專項石油地質研究和部分地震測量。
(一)區域地質調查
本區全面的地質調查主要為 2000 ~ 2006 年開展的 1 ∶ 25 萬空白區地質調查。2006年至今,在本區圍繞重要成礦帶和重大地質問題陸續開展少量 1 ∶ 5 萬區域地質調查,但尚處於起步階段。目前開展的 1 ∶ 5 萬區域地質調查和礦產遠景調查項目主要部署在班—怒帶西段的「革吉—改則銅鐵鉻金成礦遠景區內」,少量部署在「班戈銅鉛鋅鉻規劃區」和「雁石坪—安多鐵銅規劃區」中。班—怒帶中東段部署的地質調查項目較少。
上述工作中,最重要的是1∶25萬區域地質調查,對班—怒帶及其相鄰地區的地層格架、岩漿活動、構造演化等方面作了全面、系統的調查和研究。石油部門和中國地質調查局組織的羌塘盆地石油地質調查、青藏高原油氣資源戰略選區調查與評價主要針對羌塘石油地質、盆地格架、中央隆起帶構造演化等方面研究較深入。
本項目系統收集了1∶25萬區域地質調查成果、專題研究成果和已發表的論文、專著,同時隨時跟蹤在研項目的進展和階段性成果。本書編寫充分利用了上述資料。
(二)礦產資源調查
2001 年和 2002 年分別在本區東段雙湖—那曲地區、2003 年在改則縣北部地區、2005年在獅泉河及日土和改則地區,開展過礦產資源調查評價工作以及與礦產工作相配套的地物探、化探、遙感工作,取得了大量的新發現、新成果與新認識。另外,在羌塘油氣地質工作方面,1991 ~ 2006 年,成都地質礦產研究所開展了「中國西部大型盆地分析」重大基礎項目;2001 ~ 2004 年,開展了「青藏高原重點沉積盆地油氣資源潛力分析」項目;2004 年 5 月~ 2008 年 4 月,開展了「全國油氣資源戰略選區調查與評價」專項計劃等。
2007 ~ 2009 年,中國地質調查局在班公湖—怒江成礦帶西段日土—改則一帶開展了斑岩銅礦和鐵礦的地質找礦工作,已取得顯著進展,發現了多龍大型富金斑岩銅礦及弗野、材瑪富磁鐵礦等。研究認為多不雜礦區為超大型斑岩銅金礦。班—怒帶中岩金礦方面的研究工作也取得較大進展。但是與岡底斯成礦帶相比,班—怒帶的地質找礦和科研水平仍較低。2010 年,中國地質調查局在班—怒帶西段部署了 5 個礦產遠景調查項目和 1 個礦產綜合研究項目。2011 年,中國地質調查局在本區再次部署了 11 個礦產遠景調查項目。礦產項目主要部署在班—怒帶的「革吉—改則銅鐵鉻金調查規劃區」、「班戈銅鉛鋅鉻規劃區」和「雁石坪—安多鐵銅規劃區」中,目的是查明這些重要成礦地段的成礦地質背景和成礦條件,發現找礦線索,為後續礦產調查提供找礦靶區。
(三)區域化探
班公湖—怒江成礦帶化探工作十分薄弱。1999 年和 2001 年,在本區西北部喀喇昆侖南部地區布置了 1 ∶ 20 萬和 1 ∶ 50 萬區域化探工作,但未涉及本區。2002 年,本區周邊開展了大量的1∶20萬化探工作,本區僅在東部的雙湖周邊開展了6幅1∶20萬化探,大部分地段仍為空白區。2006 年中國地質調查局在成礦有利的改則(曲松—革吉)地區布置 6 幅 1 ∶ 20 萬區域化探調查(面積 43320km2)。2006 年以來本區西段陸續開展的 1 ∶ 5萬礦產遠景調查項目均有 1 ∶ 5 萬化探工作,但是完成的時間晚,本項目難以採用。2009年和 2010 年,中國地質調查局在班—怒帶部署了 1 ∶ 20 萬都吉爾、依布茶卡、肖茶卡、當穹多、來多強馬、崗日博魯幅區域化探(2009 ~ 2011),1 ∶ 25 萬松西幅、土則崗日幅、日土縣幅、羌多幅區域化探(2010 ~ 2012),1 ∶ 25 萬邦多區幅區域化探(2010 ~2012),阿里左左地區 1 ∶ 5 萬化探(2010 ~ 2012)等化探項目。目前班—怒帶雖已基本完成中等比例尺的化探工作覆蓋,但這些項目正在實施中或資料歸檔較晚。因此,本項目仍無法採用有效的化探成果對班—怒帶進行成礦地質背景綜合研究。
(四)區域地球物理、物探
本區地球物理和物探工作主要是在 1999 年之後進行的。1980 年之前開展的 1 ∶ 50 萬航空物探,僅涉及那曲、尼瑪一帶,不包括班—怒帶及羌塘地區。1999 年,在西藏西部開展的 1 ∶ 100 萬航磁概查測量,覆蓋了班—怒帶和羌塘大部分地區。2003 年在班—怒帶和羌塘地區,開展了 1 ∶ 100 萬重力地質調查,同時石油部門在羌塘中央隆起帶開展了 1 ∶ 20萬重力地質調查。2001 年在西藏西部布置了 16 個調查區的航空遙感地質調查,覆蓋了雙湖、改則和獅泉河地區。除此之外,在地球物理方面也作了一些專題工作,1986~1990年,地礦部亞東—格爾木地學大斷面;1991 ~ 1992 年,國家地震局組織中美合作,利用 11 個台站,分兩條測線組成地震台網記錄天然地震,對地殼和上地幔進行研究;1998~2000年,中美合作 INDEPTH—羌塘地塊項目等。這些成果對羌塘盆地基底、盆地邊緣等提供了深部數據。本項目收集了研究區 1 ∶ 100 萬的重力、航磁和 ETM 衛星遙感數據。本項目編制了研究區全區的重力和航磁異常圖,在日土—羌多編制了重點地區 ETM 遙感異常圖。2010年中國地質調查局在本區重點地段多龍等地區設立了「西藏班公湖—怒江成礦帶中西段礦產資源遙感綜合調查」,採用高解析度數據對班—怒帶西段進行礦產調查。2010 年,中國地質調查局設立 1 ∶ 25 萬熱布喀、申扎縣幅區域重力調查,青海 1 ∶ 25 萬沱沱河、可可西里湖、烏蘭烏拉湖、布喀達坂峰幅區域重力調查,青海 1 ∶ 25 萬赤布張錯、溫泉兵站、直根尕卡幅區域重力調查等項目。2011 年中國地質調查局再次設立西藏 1 ∶ 25 萬當雄縣幅、門巴區幅區域重力調查,西藏 1 ∶ 25 萬班戈縣幅、那曲縣幅區域重力調查等項目。
(五)關於班公湖—怒江帶的幾個重要地質問題
1.班—怒帶的構造屬性問題
班公湖—怒江蛇綠混雜帶作為板塊縫合帶,分隔南面的拉薩地體和北面的羌塘地體,該認識已取得共識(郭鐵鷹等,1991;任紀舜和肖黎薇,2004)。有學者認為班—怒帶代表存在於古生代至中生代的特提斯大洋,並分隔歐亞板塊和岡瓦納板塊(Hsü et al.,1995;潘桂棠等,1997)。班—怒帶東段的丁青、碧土一帶的確存在古生代至三疊紀的蛇綠岩,因此本區在石炭紀已打開成洋盆,持續到早三疊世(尹光侯和侯世雲,1998),中、晚三疊世開始俯沖、閉合(王玉凈等,2002)。但也有人認為藏東古特提斯洋盆向南與滇西的昌寧—孟連縫合帶相連,向西北則與雙湖—龍木錯縫合帶連接,構成古特提斯開闊的多島洋主洋盆(吳根耀,2006),而班—怒帶是中生代才開啟的洋盆,時代和屬性與雅魯藏布江洋盆相似。在班戈縣白拉鄉拉納溝一帶,上三疊統確哈拉群與下伏岩系呈角度不整合接觸,說明可能有古生代蛇綠岩的存在,中生代洋盆可能是在古生代洋盆基礎上繼承和發展起來的(陳玉祿等,2005)。
大部分學者認同班—怒帶僅是存在於中生代特提斯洋的一支,而岡瓦納板塊的北界位於雙湖—龍木錯縫合帶(李才等,1995;鮑佩聲等,1999;李才等,2006)。根據深部地球物理證據,認為班—怒帶可能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縫合帶,而僅是一個老的弧後拉張區(趙文津等,2004)。根據對班公錯蛇綠岩岩石化學的詳細研究,認為的確存在洋脊型(MORB type)和俯沖帶型(SSZ type)兩類蛇綠岩,並形成於早期的大洋中脊和晚期的俯沖帶之上兩個構造環境(階段),但認為僅僅是岡瓦納大陸內部的地塊界線(Shi etal.,2008)。根據玻安岩的出現和岩石化學綜合特徵看,班—怒帶蛇綠岩是 SSZ 型的,並非形成於大洋環境(邱瑞照等,2004;史仁燈等,2005;葉培盛等,2004;劉文斌等,2002;Qiu,et al.,2007)。
由此可見,對班—怒帶洋盆的構造屬性、時代及其與特提斯演化的時空關系仍是一個存在爭議的問題。對它的演化過程、岩漿岩響應及其與成礦作用的時空關系,尚缺乏深入研究。
2.班—怒帶洋盆的俯沖極性與時代問題
對蛇綠岩的同位素年代學測試表明,班—怒帶特提斯洋存在於侏羅紀,但關閉時代尚存爭議。班公錯蛇綠岩中輝長岩中鋯石SHRIMP U—Pb年齡為(162.5±8.6)~(177.1±1.4)Ma,加權平均年齡為(167.0±1.4)Ma,代表新特提斯洋在該區俯沖消減的時限,指示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至少從中侏羅世開始由擴張轉換為俯沖消減(史仁燈,2007)。對改則舍馬拉溝中層狀輝長岩的Sm—Nd內部等時線年齡為(191±22)Ma,K—Ar年齡為(140±4.07)Ma和(152.3±3.6)Ma,因此認為洋盆在早侏羅世打開,中侏羅世開始向南的俯沖、早白堊世閉合(邱瑞照等,2004)。對東巧蛇綠岩中輝長岩進行了鋯石SHRIMPU—Pb年齡測試,得出(187.8±3.7)Ma的年齡(夏斌等,2008)。
班—怒帶西段蛇綠岩和木嘎崗日岩群被具陸相沉積特點的沙木羅組不整合覆蓋,說明洋盆在晚侏羅世閉合並開始仰沖(Kappetal.,2003;陳國榮等,2004)。根據那曲覺翁地區的地質調查,認為班—怒帶存在早白堊世的蛇綠岩,其上被晚白堊世競柱山組不整合覆蓋,因此班—怒帶特提斯洋最終閉合時代為晚白堊世(陳玉祿等,2006)。在洞錯蛇綠岩堆晶橄長岩中測得SHRIMPU—Pb年齡為(132±3)Ma,玄武岩的全岩40Ar/39Ar年齡為(137.4±2.7)Ma和(140.9±2.8)Ma(鮑佩聲等,2007)。再者,塔仁本早白堊世洋島玄武岩的發現,表明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在早白堊世還沒有徹底消亡(王忠恆等,2005;朱弟成等,2006)。這些證據反映班—怒帶西段在早白堊世尚處於洋盆環境,在晚白堊世才關閉。
對於班—怒帶特提斯洋的俯沖時代和俯沖極性也存在爭論。有北向俯沖(曲曉明等,2009)、南向俯沖(耿全如等,2005;2006)以及分期次雙向俯沖(廖六根等,2005;曹聖華等,2006)等觀點。俯沖的時代一般認為發生在中侏羅世至早白堊世。但是岡底斯帶二疊紀初始島弧的形成可能與古特提斯洋殼向南的俯沖也有關(Gengetal.,2009)。
3.班公湖—怒江縫合帶北側燕山期岩漿弧與成礦
班—怒帶北緣侏羅紀、白堊紀岩漿岩被視為岩漿弧,是青藏高原地質礦產調查的重要進展。近年來發現的多龍斑岩銅礦、弗野—材瑪大型磁鐵礦等是本區地質礦產調查最令人矚目的成果,並可能是青藏高原繼玉龍和岡底斯之後的第三條斑岩銅礦帶(曲曉明等,2001)。
侏羅紀花崗岩類分布在日土、羌多地區和多龍地區(1∶25萬日土幅、羌多幅和物瑪幅區調資料)。對改則以北約20km拉布錯東側的火山岩全岩和花崗岩黑雲母做了40Ar—39Ar年代學研究,年齡分別為(111±2)Ma和(145±1)Ma(Kapp,etal.,2003)。日土北部發現年齡為159Ma的輝長岩牆,並具有岩漿弧成分特徵(曲曉明等,2009)。在獅泉河帶東部的尕爾窮含銅礦斑岩中測得鋯石SHRIMP年齡為112.0Ma(曲曉明和辛洪波,2006)。但獅泉河地區的花崗岩是否與班—怒帶的俯沖有關,也需要深入研究。
以往的同位素測試發現,多龍和日土地區與成礦作用相關的岩漿岩的年齡主要為早白堊世。多龍地區與成礦作用相關的岩漿弧形成於早白堊世(張玉修,2007,中科院博士論文;李金祥,2008,中科院博士論文;佘宏全等,2009)。多不扎大型斑岩銅礦含礦斑岩為鉀玄岩—高鉀鈣鹼性系列(曲曉明和辛洪波,2006)。日土一帶、改則多龍地區早白堊世侵入岩與喀納地區火山岩可能代表班—怒帶北部燕山期岩漿弧帶,岩漿活動時代獲得同位素年代學支持(江西省地質調查研究院,2004;四川省地質調查院,2006;西藏自治區地質調查院,2006)。在改則北約5km的火山岩角閃石和全岩40Ar—39Ar法年齡為110~116Ma(Kappetal.,2003)。以往對日土—弗野岩漿弧的年代學測試還較薄弱。
與班—怒帶有關的大型斑岩銅礦目前僅在其西段的多不扎得到確認,尕爾窮斑岩銅礦位於岡底斯帶,是否與班—怒帶的岩漿弧有關尚不能確認。但該帶在向西延伸,形成薩爾切什梅(伊朗)和賽恩達克(巴基斯坦)等著名的斑岩銅礦(芮宗瑤等,2004)。班—怒帶西段已發現的另一類礦床為矽卡岩型磁鐵礦,分布在羌多和日土一帶。與成礦作用相關的岩體初步測得早白堊世同位素年齡,但該區還獲得花崗質岩體的侏羅紀年齡。初步研究認為,這些礦床與班—怒帶特提斯洋殼向北俯沖形成的岩漿弧有關(廖六根等,2005;李光明等,2006;鮑佩聲等,2007;馮國勝等,2007;李金祥等,2008)。但是,該期岩漿弧的性質代表陸緣弧還是島弧?岩漿弧有無陸殼或弧前增生楔基底、它們成礦作用的時空聯系以及當時南羌塘板塊南緣的構造屬性、有無弧後盆地等問題,尚未得到研究。必須從地層學對比、岩漿岩岩石學和構造演化特徵等多方面加以研究。
(六)存在的主要地質礦產問題分析
以往的地質、礦產工作已形成大量的資料積累,包括基礎地質、礦產和物探、化探、遙感資料,基本確認班—怒帶和雙湖—龍木錯蛇綠岩帶,主要成礦類型為斑岩型銅礦、接觸交代—熱液充填型鐵礦、超鎂鐵岩漿融離型鉻礦等。但有些重大基礎地質問題尚未解決,例如,班—怒帶特提斯的俯沖極性、岩漿弧(沉積盆地)的時空展布、羌塘盆地的基底問題、特提斯演化問題等,區域成礦背景也需要研究(Cu,Au,Fe 形成的構造背景及其與燕山期岩漿作用的關系),成礦作用是否與班—怒帶岩漿弧有關?時代、期次、分布等。主要地質礦產問題如下。
1.區域地層劃分與構造時空格架需要進一步釐定和完善
區域地質調查在地層劃分與對比、岩漿活動時空格架等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但是缺乏全面對比和劃分,地層劃分十分混亂。①羌塘地區的前寒武紀基底及空間展布;②下古生界在羌塘盆地的分布及其代表的沉積環境;③羌塘地區是否存在晚古生代花崗岩及其構造意義,羌塘和班—怒帶花崗岩活動的時、空分布;④班—怒帶作為構造混雜帶,地層劃分較混亂,需要進一步理清、對比;⑤需要在詳細對比、劃分的基礎上,釐定本區地層、岩漿活動和構造活動的時空結構。
2.重大基礎地質問題尚未解決
隨著區域地質調查和相關科研工作的開展,班—怒帶和羌塘盆地的基礎地質資料已越來越豐富,需要進行總結和區域性對比,還有一些關鍵性問題並未得到根本解決。
(1)龍木錯—雙湖—瀾滄江蛇綠混雜帶與岡瓦納大陸北界問題
青藏高原特提斯演化與岡瓦納大陸和歐亞大陸的界線研究,是幾十年來持續的研究熱點。龍木錯—雙湖—瀾滄江縫合帶能否作為兩大陸的界線,爭論較大。
我國學者在大量的區域地質調查資料的基礎上,提出了「多島弧盆系」、「一個特提斯大洋、兩個大陸邊緣」和增生型造山等模式(潘桂棠等,2010)。在新的理論模式下,如何認識岡瓦納和泛華夏大陸之間的界線,是今後需要研究的課題。
(2)羌塘盆地的基底問題
羌塘盆地是否存在前寒武紀基底,是長期爭論的重要地質問題。根據野外觀察和同位素年齡測試,認為羌塘盆地基底為元古宙變質岩系,甚至有太古宙陸核存在的可能(黃繼鈞,2001;王國芝和王成善,2001;魯兵,2001;苑守成等,2007;譚富文等,2009)。另一種截然相反的觀點,認為羌塘盆地尚無可靠的結晶基底的證據,已獲得的基底鋯石年齡為碎屑鋯石年齡,不能代表原岩和變質年齡(李才等,2000;2001;2003)。
經過筆者在野外和室內研究,在雙湖—龍木錯帶和北羌塘有些地區(瑪爾果茶卡、俄久麥、本松錯、嘎錯)發現含藍晶石、矽線石的長英質片麻岩和絹雲母石英片岩等,代表一套負變質岩組合(1∶25萬區調,阿木崗岩組、齊隴烏如岩組和嘎錯岩組,成都地質礦產研究所,2005)。這套偶爾出露的片岩、片麻岩類是否代表羌塘盆地的前寒武紀結晶基底,還需深入研究。有趣的是,南羌塘盆地至今未發現類似的片麻岩和片岩露頭,是否說明南羌塘古生代和中生代沉積盆地建築在不同類型的基底之上?必須藉助地質和地球物理資料對該問題進行深入研究。
(3)羌塘盆地古生代和中生代的構造屬性問題
羌塘盆地是高原上面積最大的海相盆地,面積超過18萬km2,有良好的生儲蓋條件,具有很好的油氣遠景。但是對盆地的性質、大地構造背景與演化過程在認識上還存在較大分歧,直接影響到尋找油氣資源的指導思想。該問題涉及羌塘盆地古生代、中生代區域性地層對比。古生代羌塘盆地是否代表被動大陸邊緣?中生代(侏羅紀)南羌塘是否代表弧前增生楔?解決羌塘盆地的構造演化、盆地性質不僅是重大的基礎地質問題,對礦產、油氣地質研究均有重要意義。
3.對成礦(區)帶需要詳細劃分,總結區域成礦背景、成礦規律
由於在班—怒帶及鄰區開展的礦產地質調查和專題研究較少,所以對本帶的成礦地質背景、成礦帶劃分等方面的研究十分薄弱。在區調和礦產調查中已發現大量礦床、礦點和礦化線索,需要從區域成礦背景、成礦帶和成礦機理等方面進行全面、深入研究。目前在班—怒帶西段的多不雜—鐵格隆發現良好的斑岩銅礦;全區金礦點廣泛分布;班—怒帶中段安多—那曲地區的鉻和貴金屬等方面都有重要發現,成礦前景良好。對區域礦化特徵、成礦規律還存在不同認識,對區域成礦規律及其內在原因還缺乏深入探討。
4.區域物探、化探、遙感地質調查基礎薄弱
本區目前僅有1∶100萬的重力和航磁資料,缺乏中、大比例尺的區域物探和地球物理調查資料,缺乏區域性1∶20萬化探資料,已有的化探成果實際利用不足。對區域物探、化探、遙感資料的綜合利用和研究,不僅對區域構造的時空劃分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區域成礦規律和礦產預測也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以往的地質、礦產工作,在班—怒帶和羌塘地塊取得了重要進展,同時也發現了重要的基礎地質問題。本區的地質、礦產調查工作仍在繼續進行中。對取得的實際資料需要系統的地層學、構造、岩漿岩年代學和地球化學數據總結,深化對成礦地質背景及找礦方向方面的認識。
⑩ 如何寫地質勘查工作總結3000字
強調安全、檢查與管理的重要。
沒有範文。
以下供參考,
主要寫一下主要的工作內容,如何努力工作,取得的成績,最後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議或者新的努力方向。。。。。。。
工作總結就是讓上級知道你有什麼貢獻,體現你的工作價值所在。
所以應該寫好幾點:
1、你對崗位和工作上的認識2、具體你做了什麼事
3、你如何用心工作,哪些事情是你動腦子去解決的。就算沒什麼,也要寫一些有難度的問題,你如何通過努力解決了
4、以後工作中你還需提高哪些能力或充實哪些知識
5、上級喜歡主動工作的人。你分內的事情都要有所准備,即事前准備工作以下供你參考:
總結,就是把一個時間段的情況進行一次全面系統的總評價、總分析,分析成績、不足、經驗等。總結是應用寫作的一種,是對已經做過的工作進行理性的思考。
總結的基本要求
1.總結必須有情況的概述和敘述,有的比較簡單,有的比較詳細。
2.成績和缺點。這是總結的主要內容。總結的目的就是要肯定成績,找出缺點。成績有哪些,有多大,表現在哪些方面,是怎樣取得的;缺點有多少,表現在哪些方面,是怎樣產生的,都應寫清楚。
3.經驗和教訓。為了便於今後工作,必須對以前的工作經驗和教訓進行分析、研究、概括,並形成理論知識。
總結的注意事項:
1.一定要實事求是,成績基本不誇大,缺點基本不縮小。這是分析、得出教訓的基礎。
2.條理要清楚。語句通順,容易理解。
3.要詳略適宜。有重要的,有次要的,寫作時要突出重點。總結中的問題要有主次、詳略之分。
總結的基本格式:
1、標題
2、正文
開頭:概述情況,總體評價;提綱挈領,總括全文。
主體:分析成績缺憾,總結經驗教訓。
結尾:分析問題,明確方向。
3、落款
署名與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