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地質背景圖怎麼找
Ⅰ 藏北倫坡拉盆地星載圖像的地質應用
倫坡拉盆地位於西藏高原的核部,唐古拉山南麓安多縣西南境內,海拔4800m以上,是中、新生代陸相沉積盆地,呈東西狹長狀展布於黑(河)—阿(里)公路沿線,面積約3500km2。西藏地質局自1967年以來,在盆地中、東部進行了十餘年的石油地質勘探,鑽井近50口,並獲得工業油流,為該盆地圖像地質解譯、驗證提供了良好條件。
一、倫坡拉盆地的區域地質背景與地質條件
(一)盆地的區域地質背景
盆地位於羌塘與昂拉仁錯—念青唐古拉兩大斷塊之間的班公湖—東巧斷裂帶上。羌塘、昂拉仁錯—念青唐古拉斷塊分別形成於燕山早期與晚期。由於燕山期構造運動和岩漿活動使藏北地區的古生界發生了區域變質,斷裂帶及大型侵入體附近的部分中生界也經受了不同程度的變質作用。此時班公湖—東巧斷裂也有明顯活動,並控制了白堊紀的沉積。有人認為該斷裂是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間的第二大縫合線,因為已在該帶發現了超基性岩體和一些深海溝型的沉積物,但沒有得到重、磁資料的支持。不管說法如何,該帶在地史上是個比較活動的構造單元,燕山晚期及喜馬拉雅期尤其強烈。倫坡拉盆地就是在這樣背景上形成的中、新生代並以新生代沉積為主的斷陷盆地。其中充填了近4000m的陸相沉積物,從而奠定了盆地找油的物質基礎。由於斷裂帶是羌塘斷塊長期向南推擠的結果,因此使倫坡拉成為北斷南超的箕形盆地。盆地南部於井下850m便見老第三系不整合於志留系之上,而盆地北部該組又被侏羅系、白堊系所推覆、掩蓋。
(二)盆地的石油地質條件
盆地外圍主要是一部分中生界和古生界。古生界見於盆地南緣,已受區域變質。中生界在盆地兩側均有分布,但出露不全。此外,盆地的南北緣尚有花崗岩、基性及超基性岩分布。
盆地內出露新、老第三系的零星露頭,老第三系見於盆地北部,新第三系見於盆地中部的東西向斷裂帶附近。據地面及鑽井資料,老第三系(牛堡組)厚450~2700m,可分上、中、下三段。下段為紫紅色砂礫岩;中段為灰綠色、灰色泥岩,是主要生油岩之一,厚逾千米;上段為棕紅色砂泥岩夾薄層泥灰岩,厚100~300m。
新第三系(丁青組)也分三個岩性段。下段為灰色泥頁岩、粉細砂岩,見油苗顯示,厚176~356m;中段為灰色泥頁岩夾油頁岩及薄層粉砂岩、厚層細砂岩,局部夾凝灰岩,本段見豐富油苗,為主要產油層位,厚120~280m;上段為灰色泥岩夾頁岩、泥灰岩、粉細砂岩及凝灰岩,厚220~520m。
上述岩層在橫向上變化頗大,加之斷裂發育,對比較為困難。
盆地構造,最引人注目的是東西向褶皺與斷裂。它們不僅是盆地形成的基礎,也是控制盆地內二級構造帶的主要因素,因此構造圈閉也是該盆地的主要油藏類型,如盆地北部的牛堡構造帶等。次為北東、北西向兩組斷裂也是盆地構造復雜化的原因之一。地震資料表明,北東向斷裂橫切東西構造帶使之成為高低起伏的斷塊,並使部分構造圈閉油藏受到破壞或改造成為斷塊性質的圈閉類型,如盆地中部的紅星梁構造帶等,而且部分北西向斷裂成了基性岩漿的侵入通道。倫坡拉盆地面積不大,但構造較為復雜,加之在較為活躍的區域構造背景下形成的,雖有厚度較大的生油層,油氣顯示也極為豐富,但油層薄、縱向上又分散、岩性緻密、物性差,而且主要油層埋藏淺,故油質稠,粘度大(230.5厘泊),因此尋找低產小型油田尚有希望。
二、盆地的圖像特徵及其地質解譯
盆地處在149~38象幅的中上部。其太陽高度角30°,方位角135°,未見雲霧,質量尚佳。盆地內第三系零星露頭構成低丘狀山體,在黑白片或標准彩色合成片上,邊界輪廓清楚可辨。在彩色合成片上,盆地以淺黃綠色和較均一的平滑塊狀影紋,自像幅的西緣由寬變窄向東伸至滋格塘錯的南沿。盆地本身,從北到南由暗綠色逐漸變成淺黃色。這是因為具有較大反射率(或亮度)的第四紀鬆散沉積物,自北而南增多加厚之故,也反映了盆地地貌的南傾特點。盆地兩側,尤其北側分布著墨綠色、黃綠色的不同色調和復雜影紋,是前述復雜地質結構和多種岩類的反映。資料及實地驗證表明,東風礦西側,具棕黃色網狀影紋結構的塊狀影像,系燕山期花崗岩體的反映。岩體西鄰大片墨綠色粗枝狀或肋狀影紋,為三疊紀泥板岩及板狀千枚岩。岩體東鄰雖也屬三疊系,但因嚴重硅化使岩性堅硬而具較強的抗風化能力,兩者在圖像中的色調雖然相近,但後者的影紋結構較前者細膩。在滋格塘錯的西南沿,有一醒目的東西走向的墨綠色細碎影紋結構之影像,是出露地表的超基性岩體。類似的影像在盆地北側之北西向斷裂中也存在,並呈長條狀夾持於兩線性體之間。與地質圖對比知其也為斷裂控制的脈狀基性岩體。至於晚白堊世—第三紀之未變質砂、泥岩,因岩性相對松軟而表現另一種起伏幅度很小的低丘狀地貌景觀,其相應的影紋結構顯得平滑均一,且因反射率高於上述各岩類,故色調較淺而易於區別(圖1,圖2)。
值得指出的,從上述色調及影紋結構的特點中,不僅可以解譯出東風礦西側燕山期花崗岩體,而且還可以從其影紋結構的組合上判別出該岩體是先後兩次侵入而成的復合體,也就是說,岩體東半部在形成時間上較西半部為晚,這可以從岩體中留有明顯的嵌接關繫上反映出來(圖1,圖2)。
關於通過圖像上線性構造反映出來的斷裂及斷裂帶,更具有明顯的解譯效果。
圖1倫坡拉盆地星載圖像
圖2倫坡拉盆地星載圖像解譯圖
圖像中的線性構造,通常是地貌的突變帶、山體走向、水體邊界、植被群落的邊界或直線型水系等要素的反映。而上述要素往往是構造形變直接控制或間接影響的結果。這種因果關系便成了構造解譯的重要依據之一。斜貫倫坡拉盆地東部的一組北西向明顯線性構造是地面的大斷裂帶(圖1)。就圖像看,線性體本身為較深的色帶,細判譯又為兩條以上以銳角相隨的線性影像的復合體。在盆地中,線性體北側色調較南側為深,其西北延伸部分為已知的地面斷裂,並沿斷裂有基性岩侵入。東南延伸,經盆地南側的桌佳山(達如錯東北沿)出本像幅,經桌佳山實地考察證實,該線性構造為地面規模較大的斷裂構造帶,志留系大理岩化灰岩逆於下二疊統結晶灰岩之上,下二疊統又逆於中生代侏羅—白堊系火山角礫岩之上,且沿帶有正長岩脈侵入(圖3)。至於該斷裂在盆地中有如此明顯的反映,是該斷裂的潛在影響或晚近地質時期的活動控制了地下水的潛水面直至地表植被分布之故。
圖3東巧桌佳山斷層示意圖
類似情況,盆地西北部也存在(圖4,圖5)。它們在扎曲藏布江兩岸的零星露頭中均有相應的破裂帶,只因第四系覆蓋而沒有連續反映在地表而已。江北的類保鄂木保東側為北東走向的斷裂帶,破碎甚劇,並有蝕變粗面岩產出。斷裂帶以壓性為主兼有扭性,見上白堊統紫紅色安山角礫岩、安山質凝灰岩逆於下第三系牛堡組紫紅色砂礫岩之上。前者產狀110°∠54°~175°∠56°,後者為175°∠26°。斷面傾向南東,但也見有北西傾者,傾角大於50°。
上述只是線性構造與地面斷裂關系的兩則實例,盡管盆地已勘探多年,但將上述兩條主要線性構造作為盆地中的斷裂,是此次星載圖像地質解譯與實地驗證後才確定下來的。對於覆蓋區在物探效果不佳的情況下,類似的潛伏斷裂是較難發現的,而遙感地質方法卻可以最大限度地彌補這方面的不足。
三、線性構造特徵及初步分析
線性構造是星載圖像地質解譯中最為常見的現象,倫坡拉盆地也不例外。
「線性構造」有的稱斷裂軌線、構造趨勢、線性軌跡等,本文暫稱線性構造。它是指星載或機載多光譜掃描圖像中,有一定延伸長度的直線或近於直線型的影像異常。這些線性影像或明或暗,隨圖像背景條件的變化而變化,一些線性影像需要仔細辨認後才能發現。筆者認為,只要整個成像過程是正常的,則其所提供的信息是真實可靠的。至於其相應的地質含義則必須根據不同地區的不同地質背景進行分析與討論。
圖4倫坡拉盆地北部星載圖像(圖像作1、2分量拉伸,並與7波段進行標准彩色合成-丁樹柏處理)
圖5倫坡拉盆地北部星載圖像解譯圖(盆地西北部類保鄂木保的NE向斷裂帶)
(一)線性構造特徵
在倫坡拉盆地及周緣萬余平方公里的面積中,延伸長達20km以上,顯示清晰的線性構造約200餘條(圖6)。與相應地區1:5萬地質詳查填繪的地面斷裂比較,多出三倍多。如果將20km以下的次要線性構造解譯出來,則其數量還會大大增加。這些線性構造的特點,多數為細長而清晰,除極少數之外,筆直伸展,可說不受地貌變化的影響。另一特點,縱橫交切,幾乎各個方位均有發育(表1),但從出現的幾率來看,卻主要突出了北東和北西兩個方向(圖7)。這是否與某構造因素有關,將在線性構造地質含義一節中討論。但有一點必須指出,即那些與地面已知斷裂相吻合的線性構造,常有一些以很小夾角與之相伴或相交的另一些線性構造存在。這種現象在倫坡拉地區有,在進行滇黔桂地區圖像地質解譯時也經常遇到。看來這不是一種偶然現象。
圖6倫坡拉盆地星載圖像線性構造解譯圖
表1線性構造及地面斷裂數據簡表
註:表中括弧內為地面斷裂數,據倫坡拉中東部1:5萬地質圖統計。
(二)線性構造的地質含義
前面曾提及,線性構造通常是山體走向、地貌突變帶、水體邊界、直線型水系及不同濕度的土壤、植被與不同類型的岩石界線等的反映。但上述各種現象往往是地面線狀褶皺、斷裂構造直接或間接控制的結果。倫坡拉盆地80%的地面斷裂與該區的線性構造相吻合。那麼線性構造是不是地面斷層或尚未填繪的裂隙的反映呢?這在某種意義上講答案是肯定的,只是大部分地區未進行過區域裂隙調查,目前還缺乏可以作出肯定結論的有關這方面的資料。但國外不少學者,從不同角度對線性構造進行分析研究後指出,線性體與斷層之間在規模上存在顯著差別,可是線性體不僅是地下水穩定的高滲透帶,各種金屬礦體賦存的場所,而且從構造上講,它與地殼深部斷裂一樣比地面斷裂、斷裂帶具有更深遠的意義。
圖7倫坡拉盆地線性構造玫瑰圖
事實上,在分析斜貫倫坡拉盆地東部的北西向大斷裂時,也發現該斷層只是漫長線性構造中的部分段落,也就是說線性構造的存在比起該地面斷裂來說有更深遠的地質意義。有名的微山湖、駱馬湖、洪澤湖、高郵湖及太湖均處在斜貫中國東部醒目的北北西向線性構造東南端,如說這是分布上的巧合,倒不如說是受地殼同一軟弱帶控制的結果。當然,還不能說線性構造就是地面的斷層,因為斷層是指某地質體的不連續界面,具有顯著錯位現象。但可以認為,線性構造是地殼在地史過程中,受一定方式的構造運動的影響而留在岩石中的裂隙或結構面的記錄。正是這種裂隙或結構面,在一定的應力條件下誘發和控制著斷層的發生和發展,但野外考察所見,不是所有裂隙或結構面都能發育成「斷層」,這也就是線性構造為什麼遠遠多於地面斷層的緣故。數量眾多的線性構造當然不是一次構造運動所能形成的,而是整個地史過程中疊次構造運動的產物。因此,線性構造的組合,同樣反映了鮮明的區域構造特點。倫坡拉盆地線性構造玫瑰圖(圖7),恰好反映了南北向擠壓應力的總體特徵,與地面分布的構造格局完全一致,這就更說明了一個地區圖像中的線性構造與該區地質構造之間的密切關系了。
四、結束語
倫坡拉盆地是以新生代為主的斷陷沉積盆地,在區域地質背景中具有特殊的結構特點,加之坡積、沖積物疏鬆對電磁波有較強的反射特徵,因而在圖像上有強烈的反映,為地質解譯提供了有利條件。不同時代的地層、岩性除有不同的波譜特徵外,還由於變質程度不一及產出的特點和結構上的差別而表現了不同的地貌類型,這都是盆地及周緣岩性、構造解譯效果較好的原因。尤其值得強調的,圖像中顯示為數甚多的線性構造與地面斷裂的重要關系及在方位上出現的幾率特點,同該區域構造格局的一致性,說明了線性構造在研究和確定斷裂構造中的重要作用,盡管不能把線性構造與地面斷裂等同起來,但卻是一定地應力條件下結構面的反映,也是地殼的軟弱帶,是誘發斷層的重要因素,而且具有普遍意義,是今後工作中值得進一步探索的內容。
上述工作是初步的,認識是膚淺的,但作為能真實、宏觀地反映各種地質信息的星載圖像,盡管其解譯效果與特定的地理、地質環境有重要關系,而用於區域構造研究、石油地質普查是有廣闊前景的,特別是在人煙稀少、交通困難的西藏地區更是經濟的和有效的手段之一。
本文是在我院西藏石油考察成果的基礎上作局部研究後撰寫而成的,藉此向有關人員致謝。
Ⅱ 戰略背景與目標任務
一、成礦區帶基礎地質調查
圍繞重點成礦區帶,開展區域地質、區域地球物理、區域地球化學、區域遙感地質調查和綜合立體地質結構填圖等基礎地質調查,填制地質、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和遙感等基礎圖件,查明區內地層、構造、岩漿岩以及其他各種地質體的地質特徵,查明地球物理場、地球化學元素、遙感蝕變異常分布特徵等重點成礦區帶的成礦背景和條件,深化成礦條件和找礦潛力的認識,發現新的找礦線索和圈定異常,為後續地質找礦提供找礦新區、找礦靶區和找礦異常。
1.戰略背景
(1)區域地質調查
全國重點成礦區帶已完成1:5萬區域地質(礦產)調查93萬平方千米,占成礦區帶的33%,重點成礦帶還有193萬平方千米的空白。全國地勘規劃確定的123個找礦遠景區151萬平方千米,完成1:5萬區域地質(礦產)調查59萬平方千米,扣除鉀鹽及部分鋁土礦找礦遠景區面積,遠景區還有83萬平方千米的空白。
在天山成礦帶、阿爾泰成礦帶、北山成礦帶、大興安嶺成礦帶、川滇黔等重點成礦帶1:25萬區域地質調查工作程度低。
(2)區域地球物理調查
全國重點成礦區帶共計完成1:20萬航磁調查202.16萬平方千米、1:20萬區域重力調查152.06萬平方千米、1:5萬航磁調查119.13萬平方千米、1:5萬區域重力調查6萬平方千米(表10),分別占重點成礦區帶面積的70%、53%、42%、2%。區域重力調查,特別是1:5萬區域重力調查工作程度很低。全國123個找礦遠景區1:25萬區域重力調查和航磁調查僅完成面積的30%左右,1:5萬航磁調查只完成面積的10%,工作程度很低。
物探工作程度相對較低,到目前為止,中比例尺區域重力調查和航磁調查都還沒有覆蓋重點成礦區帶和123個重要找礦遠景區,大比例尺工作程度更低。航磁調查有近三分之二面積的資料為20世紀80年代初以前調查獲取的,定位精度和磁測精度都很低,有的定位誤差達到50米到幾百米,磁測精度也只有10~50nT,不能滿足現在地質找礦工作,需繼續更新。另外工作參數偏少,電性等地球物理調查參數幾乎沒有開展,航空重力、航磁梯度和時間域航空電磁測量有待完善、試驗和推廣。
表10 部分重點成礦區帶區域物探工作程度統計表單位:104km2
續表
(3)區域地球化學調查
區域化探是地質找礦最為有效的方法手段。全國陸域區域化探可測面積721萬平方千米,到目前為止,1:25萬區域化探共完成451萬平方千米,占規劃面積的63%;全國陸域1:5萬化探完成約144萬平方千米,其中重點成礦區帶約完成97萬平方千米,找礦遠景區約完成47萬平方千米,分別完成重點成礦區帶和123個找礦遠景區面積的34%、31%,工作程度十分低,部分重點成礦區帶1:5萬化探工作程度見表11。
表11 部分重點成礦區帶1:5萬化探工作程度統計
當前區域化探工作程度相對較低,1:25萬區域化探尚未覆蓋全國重點成礦區帶,1:5萬化探工作程度更低,123個重要找礦遠景區還未完成。另外,化探方法技術急需統一完善,尤其是1:5萬區域化探方法技術還不完善,同一成礦帶分析測試元素種類不統一,質量得不到有效監控。
(4)區域遙感地質調查
近年來,我國利用遙感技術在青藏高原、新疆、內蒙古等部分重要成礦帶開展了1:10萬遙感地質調查,採用了遙感地質解譯與異常信息提取相結合的技術方法,並在局部地區開展高光譜礦物填圖技術方法示範應用,取得了比較理想的找礦效果,建立了利用遙感技術進行礦產資源調查的技術體系。然而,由於目前資源勘查後備基地嚴重不足,重要成礦帶的大比例尺區調工作程度很低,對全國重點成礦區帶而言,1:5萬遙感地質填圖和高光譜礦物填圖尚未開展。
2.戰略目標
圍繞重點成礦區帶,按照1:5萬和1:25萬兩個層次,開展區調、區域物探、區域化探、區域遙感、綜合立體地質填圖等基礎地質填圖,填制地質、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和遙感等基礎圖件,查明重點成礦區帶的成礦背景和條件,為後續地質找礦提供找礦新區、找礦靶區和找礦異常。
「十二五」期間:完成國家整裝勘查規劃區、重點找礦遠景區1:5萬區調。成礦帶1:5萬區調工作程度由現在的33%提高到62%。全面完成重點成礦帶和重要油氣盆地1:25萬區調180萬平方千米,使我國1:25萬區調工作程度達到71%。
力爭完成全國重要成礦帶1:25萬航空磁力調查,使全國1:25萬航磁調查達到85%。基本完成國家整裝勘查規劃區、全國重點找礦遠景區1:5萬航磁調查,使全國1:5萬航磁調查工作程度達到40%。
力爭完成全國重要成礦帶1:25萬區域化探;基本完成國家整裝勘查規劃區、部分全國重點找礦遠景區1:5萬化探。
完成全國123個找礦遠景區1:5萬遙感地質調查,並製作相應的遙感影像圖、異常圖、地質解譯圖及找礦預測圖。並在成礦有利地段,開展高光譜礦物填圖,面積5萬平方千米。
「十三五」期間:基本完成重點成礦區帶1:5萬區調,全面完成我國基岩區1:25萬區調修測,大幅度提高全國基礎地質工作程度。
力爭完成全國1:25萬航磁調查和區域重力調查;力爭完成重點成礦區帶1:5萬航磁調查,使全國1:5萬航磁調查工作程度達到47%。
實現1:25萬區域化探可掃地區的全覆蓋;基本完成全國重點123個找礦遠景區。
實現全國重點成礦區帶1:5萬遙感地質填圖的全覆蓋,面積151萬平方千米。製作全國重要成礦帶1:5萬遙感影像圖、異常圖、地質解譯圖及找礦預測圖。在成礦有利地段,開展高光譜礦物填圖。
3.戰略任務
通過開展1:5萬區域地質調查和1:25萬區調修測,1:25萬航磁調查、1:25區域重力調查、1:5萬航空物探調查、1:5萬立體地質綜合調查,1:25萬和1:5萬區域地球化學調查,1:5萬遙感地質調查和成礦有利地段高光譜礦物填圖,查明區域地層、構造、岩石、成礦地質條件以及地球物理場、地球化學元素分布特徵,提供找礦新區、找礦靶區和找礦異常。
二、重要經濟區基礎地質調查
(一)重要經濟區地質填圖
結合我國中長期經濟區產業規劃布局、國土主體功能區劃、城市群和重大工程建設等需求,重點在環渤海經濟區、長江三角洲經濟區、珠江三角洲、黃河三角洲經濟區、海峽西岸經濟區、北部灣經濟區、長江中下游經濟區帶、東北經濟區、遼東南「五點一線」沿海經濟區、成渝經濟區等,主要開展1:25萬和1:5萬區域地質調查、區域地球物理調查,查明區域地質構造背景、第四紀地質結構、斷裂構造和地質環境背景。
1.戰略背景
經濟區主要分布在我國東部的環渤海、長三角、珠三角、海峽西岸和北部灣等地區,總體上經濟區區調工作程度較高,特別是1:25萬區域地質調查、1:25萬區域重力調查和航磁調查工作程度更高。但是經濟區中的國家重點建設開發區尚缺乏1:5萬區調、區域物探等資料,特別是三維立體地質結構不清,需要開展經濟區中國家重點建設和開發區的1:5萬區域地質調查,並在補充開展1:25萬區域重力調查的基礎上,加強經濟區中國家重點建設和開發區的1:5萬區域重力調查和航磁調查,為查明三維地質結構調查提供基礎資料。
2.戰略目標
圍繞服務於國土資源規劃與開發利用、生態環境建設、城市規劃、國家重大工程建設、地質環境調查等,開展經濟區1:5萬地質填圖,2010~2020年部署1:5萬區調20萬平方千米。全面完成東部沿海經濟區1:25萬區域重力調查,加強1:5萬區域物探調查。
3.戰略任務
在京津冀、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海峽西岸、北部灣、遼寧沿海等重要經濟區,國家「四縱四橫」鐵路網沿線、南水北調、重要輸油氣管線等重大工程建設區主要開展1:5萬和1:25萬區域地質調查,1:5區域重力調查、1:5萬航空物探、1:5萬立體地質結構調查和1:25萬區域重力調查,提高東部沿海經濟區大比例尺區域物探程度,建立第四紀地層結構和三維地質結構模型,綜合評價區域地質環境條件,為國家重大工程提供基礎性地質資料。
(二)三維數字城市地質調查
1.戰略背景
2003年以來,已完成長三角、京津冀、珠三角三大城市群中的上海、杭州、南京、北京、天津和廣州等六個不同類型城市的城市地質調查試點工作。初步建立了城市地質調查技術方法體系,編制了城市地質調查技術要求和系列工作方法指南,總結了城市地質調查工作經驗。
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城市經濟區工作程度低,華北、東北等平原區甚至未開展1:20萬區調;二是現有城市地區地質工作零星,缺乏系統性,對城市的服務能力差;三是技術標准體系不完善,目前編制的方法技術體系和技術要求還未能涵蓋我國不同地質地理區的各種城市類型。
2.戰略目標
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海峽西岸、山東半島、遼中南、川渝、中原、關中和長江中游等城市群三維立體地質調查報告,1:25萬地質圖、基岩地質圖、地質構造圖、第四紀地質地貌圖等系列地質圖件,資料庫與三維可視化信息系統。
全國省會城市、重要城市和長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城市群中地級以上城市的城市地質調查報告、地質系列圖件、資料庫與三維可視化信息系統。
城市群三維立體地質調查方法技術總結報告和全國城市、城市群地質調查技術要求。
3.戰略任務
以服務於城市及城市群規劃、建設與管理為宗旨,採用國家公益性與地方公益性相結合,調查與研究相結合,多學科、多方法、地面調查與深部探測相結合,集成現有資料與補充調查相結合,信息系統建設與信息化服務相結合的方式。充分應用現代地學理論和勘查技術、計算機信息技術,以城市發展的資源與環境問題為主線,開展城市、城市群三維立體地質綜合調查,建立城市、城市群三維可視化綜合地學信息管理與服務系統,科學評價城市、城市群可持續發展的資源保障能力和環境承載力,為城市、城市群可持續發展規劃、建設和管理提供科學數據和決策依據。
主要開展城市群和重要大中城市的三維地質填圖。查明區域地質環境背景、地下三維地質結構、活動構造、主要災害及不良地質體、水土環境質量,評價城市、城市群地殼穩定性和地質資源環境保障能力。
系統開展城市、城市群三維立體地質填圖,查明城市地質體的組成和空間分布特徵,建立三維地質結構、工程地質結構和水文地質結構,評價工程建設的適宜性和地下空間資源的可利用性,建立城市、城市群資料庫與三維可視化信息與服務系統。
系統開展城市及城市群的活動構造調查,查明活動斷裂的分布、規模、表現特徵、形成時代和最近的活動時間,評價區域構造與區域地殼穩定性。
系統開展地質災害調查,查明城市、城市群主要地質災害的分布,評價其危害性,為城市減災防災及災害預警提供基礎數據。
開展城市區土壤及水體環境地球化學調查,查明有益有害元素的分布特徵,查證污染源及其分布,為城市環境治理提供基礎資料。
綜合評價城市可持續發展的資源保障能力和環境容量,為城市規劃提供科學的決策依據。
建立三維可視化城市國土資源綜合信息管理與服務系統,構建地學研究的平台、城市規劃和建設決策的支持系統、社會信息服務窗口。
三、多目標區域地球化學調查評價
1.戰略背景
自2002年全國開展多目標區域地球化學調查,已完成調查160萬平方千米,工作范圍覆蓋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未包括我國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台灣省),占規劃面積的36%。通過多目標區域地球化學調查,首次系統地獲得了我國重要經濟區土地54種元素指標的高精度數據,全面查清了我國土地質量狀況,為資源勘查、土地管護、發展現代農業、保護生態環境、土壤碳匯研究等方面提供技術支撐,取得顯著經濟社會效益。
但是,作為一項基礎性的國情調查,工作程度低,難以滿足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此外,土地質量地球化學評估還未全面開展,直接影響到土地資源管護和合理利用,也缺乏有效的土地質量地球化學監測體系。
2.戰略目標
完成300萬平方千米1:25萬多目標區域地球化學填圖,全面查清全國18億畝土地質量地球化學狀況。開展重要流域、重要經濟區生態地球化學評價,保障國家生態環境安全。開展土地質量地球化學監測與修復,為土地資源的科學管護與污染土地的合理利用提供技術支撐。
3.戰略任務
1:25萬多目標區域地球化學填圖。以土壤地球化學測量為主,系統測定土壤54種元素指標,基本查明我國土地質量地球化學狀況。
區域生態地球化學評價。按照重要流域和經濟區,以生態系統為單元,根據元素和化合物分布特徵,研究異常元素及化合物的來源示蹤及遷移途徑,評價它們對生態系統及各組成要素的影響,預測其未來變化趨勢。
土地質量地球化學評估。依據土地有益元素、有毒有害元素和有機污染物含量水平等地球化學指標因素,及其對土地基本功能的影響程度而進行的土地質量級別評定。
土地質量地球化學監測。有針對性地測定主要有害與有益元素指標、無機與有機地球化學指標、全量與分量(形態)指標等,進行周期性監測與預警。
生態地球化學修復。依據土地受污染的面積、程度和受污染元素指標的不同等,開展生態地球化學修復,確保土地質量的生態安全。
四、地下空間資源調查
1.戰略背景
長期以來科學界、工業界對地下空間資源的利用都給予了廣泛的重視,利用地下空間的領域不斷擴展。國家戰略資源安全和能源危機促進了地下儲油庫的工程地質研究。核工業界對核廢料深埋存儲空間的強烈需求,促使工程地質人員對區域地質、工程穩定性表現極大的關注,開展了相關的選址和論證工作。水資源的短缺促進了水的地下儲、運工程發展。城市地下空間資源利用近年來受到廣泛的重視,上海、杭州和北京等城市地質工作已經具備一定規模,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2.戰略目標
在全國范圍內,開展與深層地下空間相關的區域三維地質調查,全面掌握基礎地質資料,對深層地下空間的利用現狀以及可利用的資源數量、規模及其質量進行調查和評估;針對核廢料處置、油氣儲備技術領域對深層地下空間資源的國家戰略需求,以深層地質環境因素為主要依據,提交國家陸域核廢料處置、油氣儲備等深層地下空間調查、利用與評估報告;形成深層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的建議,為相關領域的實際需求提供國家層面的技術和資源儲備。
3.戰略任務
圍繞核廢料處置、油氣儲備庫以及軍事戰略等方面需求,開展全國陸域范圍深部基礎地質調查與深層地下空間資源調查與評估,為深層地下空間開發利用提供基礎資料。
五、國土資源遙感綜合地質調查
1.戰略背景
自1999年至今,國土資源大調查陸續開展了青藏高原、黃河流域、長江流域、中國東部經濟區、西南「三江」、松遼平原經濟區、雲南瑞麗江、西南岩溶地區、中國北方地區等大區域1:25萬區域地質環境遙感調查,獲得了一系列覆蓋我國大部分陸域國土面積的多期、動態遙感定量監測數據和系列成果圖件。但是對全國重要經濟區和重大地質環境問題區與國土資源基本現狀的研究依然很薄弱,尤其是缺乏長期、大范圍、動態的監測,很多地質環境問題亟待解決。另外國家能源、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設區(如「四縱四橫」鐵路網沿線等)需要開展1:5萬遙感調查與監測,諸多不良工程地質體的分布尚未查明,嚴重阻礙了國民經濟發展規劃。
2.戰略目標
「十二五」期間:開展全國重要經濟區和重大地質環境問題區1:25萬生態地質環境遙感調查與監測,製作相應的影像圖、遙感解譯圖及地質環境評價圖等系列圖件,基本查明區域地質環境現狀,監測區域地質環境變遷,分析重要經濟區的重大地質環境問題及地質環境因素的形成過程、演化規律、發展趨勢等。在全國重大工程區完成1:5萬航空遙感綜合地質調查。
「十三五」期間:基本實現全國重要經濟區和重大地質環境問題區1:25萬生態地質環境遙感調查與監測。在全國重大工程區完成1:5萬航空遙感綜合地質調查。
3.戰略任務
全國重要經濟區和重大地質環境問題區1:25萬生態地質環境遙感監測。全國重大工程區1:5萬航空遙感地質調查。全國重要經濟區、重大地質環境問題區以及重大工程區地質環境遙感評價與綜合分析。
六、礦山開發遙感調查
1.戰略背景
2006年以來,礦山多目標遙感調查與監測完成了全國30個省(市、區)、重點成礦區帶、163個國家重點礦區、6.2萬個礦山的礦產資源規劃執行情況、礦山開發狀況、礦山環境遙感調查與監測,已完成1:25萬比例尺遙感調查與監測面積120萬平方千米,1:5萬、1:1萬大比例尺遙感調查與監測面積78萬平方千米。查明違規開采礦山18000多個、礦山地質災害6800餘處、地質災害隱患區120多處,為全國礦政管理和礦山地質環境恢復與治理等工作提供了重要基礎資料。初步建立了常規調查與應急監測相結合、天地人一體化的礦山遙感監測技術體系,覆蓋全國的礦山遙感監測網路正在形成。
國土資源管理工作要求對我國各重要成礦帶、礦集區和重要規劃區的礦產資源開發狀況進行全面調查,實現「一年一圖」、「以圖管礦」。但目前的工作僅實現了對163個國家重點礦區的一次調查。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發展,目前的工作嚴重滯後於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礦產資源開發遙感調查工作在支撐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方面需要進一步發揮作用。
2.戰略目標
通過開展礦山環境與開發遙感調查與動態監測,了解掌握礦山開發利用狀況、礦山環境和礦產資源規劃執行情況等,為礦政管理、礦山開發、礦山環境保護提供支撐。
「十二五」期間:在國家163個重點礦區、重要礦產資源開發區和熱點地區開展1:5萬遙感地質調查。初步構建遙感應急調查體系。
「十三五」期間:繼續開展礦產資源開發遙感調查和監測,構建常規調查與應急調查相結合、高效動態的全國礦產資源開發遙感調查體系。
3.戰略任務
對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狀況、礦山環境和礦產資源規劃執行情況等開展1:5萬、1:1萬遙感調查與動態監測。
七、地質遺跡資源和重要古生物化石調查
1.戰略背景
目前用於開展地質遺跡保護工作,並建成的國家地質公園有127家,省級地質公園建立了78個。部分單位和部門完成《華東地區重要地質遺跡登錄、鑒評與保護研究》、《地質遺跡管理信息資料庫》、《全國重點地區地質遺跡區劃》等成果。全國已有包括湖南、新疆、山西、江蘇、江西等12省(區)初步開展了地質遺跡保護規劃研究和探索性工作,編制了《重要地質遺跡調查技術要求》初稿。
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現有調查較零星,覆蓋面不夠,深度不夠,缺乏系統性;二是缺乏科學統一的技術規范及科學、適用的評價體系;三是保護不到位,一些珍貴地質遺跡遭到破壞;四是缺少全國性的、科學的地質遺跡保護與利用規劃區域性規劃。
2.戰略目標
開展全國地質遺跡資源和重要古生物化石調查,編制全國地質遺跡資源分布系列圖和重要古生物化石產地圖,為地質遺跡資源區劃和重要古生物化石產地保護提供支撐。提交全國各省、市、自治區地質遺跡資源調查報告、地質遺跡資源分布系列圖和資料庫;全國各省、市、自治區重要古生物化石調查報告、重要古生物化石產地圖和資料庫;提交全國地質遺跡資源分布系列圖、重要古生物化石產地圖和資料庫;提交《全國地質遺跡資源區劃》和《重要古生物化石產地保護規劃方案》。
3.戰略任務
開展全國省級地質遺跡資源和重要古生物化石調查,查明地質遺跡資源和重要古生物化石資源狀況;編制全國地質遺跡資源分布系列圖和重要古生物化石產地圖,建立地質遺跡和重要古生物化石管理資料庫;開展全國地質遺跡資源區劃和重要古生物化石產地保護規劃方案。
八、基礎地質綜合研究與基礎圖件編制
1.戰略背景
工作基礎:1:20萬、1:25萬等中比例尺區域地質調查已基本實現全覆蓋,1:25萬區域重力調查、航磁調查和區域化探也已完成大部分面積;1:5萬大比例尺區域地質調查在主要成礦帶、重點勘查區完成比例較高,區域物化遙等基礎調查工作程度已大幅度提高,相關科研與勘查工作取得了大量成果與重要進展,部分成礦帶和構造單元已開展相關的綜合研究與編圖。
存在問題:大量的圖幅資料和成果需要進行綜合集成和深化,需要編制地物化遙系列圖件;新發現的地質問題需要進一步加強研究,早期完成的區域性圖件需要用新理論更新,成礦帶工作部署、經濟區規劃等需要綜合地質圖件。
2.戰略目標
以區域地物化遙調查為基礎,全面總結大調查以來我國區域地質調查、區域物化遙調查、礦產勘查和各項科學研究的最新成果;以活動論為指導,開展省、重要成礦帶和重要經濟區、地質構造單元和全國的成果集成和綜合研究,建立區域地層、構造格架,編制區域地質系列圖件;應用地質制圖新技術新方法,編制系列地物化遙綜合圖件,建立空間基礎資料庫;針對存在的重大基礎地質問題,開展必要的專題調查研究,提高地質研究程度和水平,為地質調查、礦產勘查、地質環境及地質災害評價,以及有關經濟、工程建設等提供基礎地質資料。
完成全國重點成礦區帶、4個重要經濟區地物化遙綜合研究、系列地質圖件編制和資料庫建設;完成全國各省(市、區)、12個主要地質構造單元和中國地質志(地層、構造、岩石、第四紀等)、系列地質圖件編制和資料庫建設,全面更新我國不同層次的區域性基礎地質圖件。
3.戰略任務
主要開展省、重要成礦帶和重要經濟區、地質構造單元和全國的成果集成和綜合研究。
重要成礦帶基礎地質綜合研究與編圖:在區域地物化遙調查基礎上,開展重點成礦區帶成果集成和綜合研究,建立區域地層、構造格架,編制區域地物化遙系列圖件,研究重要成礦區成礦地質背景和條件,研究重要成礦區的資源遠景和潛力,優選新的找礦遠景區和靶區。編製成礦區帶地質圖、構造圖、主要成礦建造圖、地球物理系列圖、地球化學系列圖、遙感地質系列圖。
大興安嶺北段—松嫩盆地地學剖面綜合調查:利用中俄輸油管道項目中國境內連崟—大慶段輸油管道在大興安嶺北段到松嫩盆地中心自北而南挖掘的一條長達近千千米、深達3米的連續人工探槽所揭露出的基岩有利條件,將地質、物探、化探和遙感等研究方法相結合,開展地學綜合剖面研究,為區內金屬和能源礦產勘查提供科學依據。
重要經濟區地物化遙綜合研究和系列圖件的編制:在區域地物化遙和水工環調查基礎上,開展成果集成和綜合研究,編制黃渤海、長三角、珠三角和海峽西岸經濟區地質圖、構造圖、第四紀地質圖、基岩地質圖和系列地球物理圖件,為經濟區規劃和重大工程建設提供基礎資料。
省級地質志與系列地質圖件編制:以現有分省地質志為基礎,全面總結20多年來我國區域地質調查、礦產勘查和各項科學研究的最新成果;以活動論為指導,開展全國區域地質調查研究成果的綜合集成;應用地質制圖新技術新方法,編制省級地質圖、構造圖、岩漿岩圖、第四紀地質圖,以及地球物理、地球化學系列圖件,建立空間資料庫;針對存在的重大基礎地質問題,開展必要的調查研究,提高全國及各省(市、區)地質研究程度和水平,為地質調查、礦產勘查、地質環境及地質災害評價,以及有關經濟、工程建設等提供基礎地質資料。
主要地質構造單元地質志與系列圖件編制:按照地質構造單元開展成果集成,編制地質單元地質志,編制地質圖、構造圖、岩漿岩圖、第四紀地質圖,以及地球物理、地球化學系列圖件,建立空間資料庫,為地質單元地質工作規劃部署提供基礎圖件。擬開展阿爾泰、天山、昆侖—阿爾金、祁連、秦嶺—大別、青藏、興蒙、南嶺、武夷山、長白山、華北陸塊、揚子陸塊等12個地質單元地質志與系列圖件編制。
中國區域地質志及系列圖件編制:在省級和地質單元地質志編制的基礎上,開展全國地層志、構造志、岩漿岩志、變質岩志、第四紀地質志及相關地質系列圖件(1:500萬)的編制,全面更新我國基礎地質圖件。